回首50年的人生道路,最使我们感到庆幸和自豪的是,逢时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最为光明、最为辉煌而伟大的历史时代。
新中国的建立是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光辉起,而那些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流血牺牲的英雄和伟人将永垂史册,光照千,他们的理想与信念、智慧与才能,他们的高尚情操,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像阳光和雨露一样哺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塑造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灵魂,使他们真正脱离低级趣味、成为有利于人民的人。
黄昆教授就是这千千万万人中的优秀代,他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著名科学家,也是一位闪烁着高尚情操的优秀共产党,他在科学的道路上辛勤耕耘,不畏艰难,孜孜不倦,攀登不止,硕果累累:他对待金钱,淡如清水,他对待个人生活,艰苦朴素,甘居凡人:他对周围的人与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谨求实,谦恭廉洁:他对集体的事业,热心投入,无私奉献:他为人善良、诚恳、平和,以识为师,以德为,凡是同他接触过的人无不发自内心地敬重他,他是人们的良师益友。
回顾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25年的工作历程,最使我们感到幸运和自豪的是,在黄昆先生任所长期间,在他的领导与教诲下,从事对外学术交流工作,使我们有机会同他接触,从他身上看到许许多多闪光的事迹,学到许许多多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宝贵品,他的精神、他的为人、他的学识,时时刻刻在教育和感染着我们。
很久以来,思想感情的潮水不停地拍击我们的心灵,一股热切的愿望、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驱使我们把同黄昆所长接触中的种种感人的事迹写出,恰逢这本书出版之良机,我们愿借此机会把我们的所见所闻报告给大家。
栽种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政方,这意味着中国的科技界必将走向世界大舞台,闭关锁国将阻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如何做好半导体所的对外开放,已成为现实问题摆在面,只有栽种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全所广大科研人员克服条件差、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半导体领域里为国家做出了许多的贡,其中不少研究课题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虽然在整体上与国际发展尚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某些研究课题已接近国际先进水,黄所长同其他所领导一道认真分析全所的实际情况,一面继续抓紧科研工作,一面为半导体所对外开放做准,为了把半导体所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外国学者,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亲自撰写全所的英文介绍,并自己打印成,从此我所才有了一本正式的英文介绍,外宾来访时,拿到这本介绍就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这个所的历史、现状及取得的成果和进展,使国际学术界逐步了解到中国也在从事着半导体领域里的重要研,为了更有效地把这个所介绍给外国学者,他对每一位来访的外宾都十分重视,对接待安排关心到每一个细节,并亲自出面接见,向世界宣传半导体所,同时也了解国外的发,接见中,他热情周到,谈吐诙谐,举止潇洒自然,他用与英语国家学者一样流畅、准确、生动自如的英语同他们直接对话,给每一位来访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不少外国学者慕名前来拜,由于他的精心策划,外宾对接待工作十分满,一封封热情、友好的感谢信跨过大洋,从五湖四海飞到了他的身,然而当他拿到这些感谢信时,他总是把这些信件交给我们工作人员,并且说:“这些都是你们辛勤工作的结,”这是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高尚的情操!一事当前,总是把赞扬和荣誉推给他,然而,只有我们工作人员才真正明白,要不是他一丝不苟的工作、精心的安排和以身作则,是不会赢得外宾的赞许,为了做好接待工作,他同其他所领导一起,经多方努力,克服诸多困难,千方百计地在十分拥挤不堪的老所办公楼兼单身宿舍里,开辟出一块外宾学术报告和接待场,更为可贵和感人是,当我们工作人员忙不过来时,他一大早到所后,竟帮助我们打开水,做好接待准,当时,黄所长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又是一所之长,竟如此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如此关心群众,此情此景直至今日仍不时地浮现在我们的眼,这些都一直激励我们牢记周恩来总理的“外事无小事”的教导,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次外事活动,不辜负老人的一片心意——为研究所争光,为国争光。
在他的领导与努力下,一批批外国学者纷至沓,国际学术界从事半导体研究的权威人士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几乎都光顾过半导体,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约有150多人次的外国学者来所里交,全所展现了生动、活泼的学术交流气,这些活动不仅打破了多年来与世隔绝的沉闷局面,而且使广大科技人员改变了仅仅从书本中了解国际发展变化的落后局面,进而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确立科学研究新的生长点。
1980年,西德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学会弗里茨-哈伯(Fritz-Haber)研究所的朗克博士,根据中国和西德交流协议,专门到半导体所从事合作访问研,在黄所长与其他领导的精心策划下,经过共同努力,在其结束一年的合作研究后,对他所取得的成果十分满,多少年过去了,在他谈及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之行时,心情还是那样兴奋。
一棵硕大的梧桐树在拥挤的庭院里长得枝繁叶茂,引来了一只只从远方飞来的金凤,然而,人们怎能忘记为之倾注心血与汗水的辛勤的园丁!
克己奉公,廉洁自律
改革开放后,派遣大批人员出国留学的目的是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快我们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促进科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出国,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件令人羡慕、令人心驰神往的事,同时个人又可以有一笔收入。
众所周知,黄所长是在解放初期回来报效祖国,在国外期间,他在固体物理方面的成就早有名,他所著《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已成为半导体领域的经典著作,受到国内外著名人士和学者的一致好,在国内外,读过这本著作的人有口皆碑,无不赞赏这是一本难得的教科,他早年在国外提出的X射线漫散射理论,已于1967年被德国科学家用实验加以证,198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对固体物理研究做出的贡献,特聘请他担任国外物理学院,国际学术界多次邀请他担任职务或前去主持会议。
出国,根据财政部的规定,领取一定数额的置装费是无可非议,可黄所长就从未领过一次,他认为自己的收入不低,国家还比较困,他非但不领取置装费,而且还出高价购买当时出国人员上交的一套西,当时我告诉他这套西装新的也不值150元(当时价),可他一定坚持付150,他说:“不要占公家的便,”
1984年,美国密苏里大学邀请他去讲,他不顾长途旅行的奔波劳顿,省吃俭用,用国外资助剩余的钱(按规定属他个人所有)为所里的对外学术交流购买了一台全自动幻灯机及调压,当我从他手中接过机器时,望着他那平静而慈祥的面庞,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我心里明白,他出国前未向所里领取过一分钱外汇,他是靠自己省吃俭用的钱买来,他抱来的哪里是一台幻灯机啊!那是从不远万里的异国他乡,背回到自己祖国的沉甸甸的机器啊!他献上的仅仅是对半导体所国际学术交流的一颗心吗?难道不是对我们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的真实写照吗?
1986年2月,黄所长去西德马普学会斯图加特固体物理所参加弗勒利希(H。Fl?lich)教授八十寿辰的纪念讲学活,此行由马普学会提供经,在德10天,共发了500马克生活,他省吃俭用,把剩余的400马克全部用于购买一台小型英文打字机,用于所里对外学术交流。
1989年7月,意大利理论物理中心邀请他前去讲学,他的夫人李爱扶来中国后一直未回故里探,此行他将偕夫人在结束意大利的讲学之后取道英,所领导知道,尽管他的收入不低,但也难以支付那么遥远的国际旅费,故提出由所里代为支付,可是黄所长坚决不肯。
常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没有一砖一瓦,哪里有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没有涓涓细流,哪里有奔腾的长江大,黄所长以他一步步闪光的足迹,一桩桩朴实无华的人间凡事,为人生的高楼大厦不断地添砖加,毛泽东主席对如何做人,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亲爱的朋友,当我们重温毛主席的教导,当我们读过黄所长那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后,我们的心是会平静的吗?我们的心灵不是仿佛被那奔腾的长江大河推动着、冲击着、洗礼着吗?
中青年人的良师益友
黄所长从国外归来后,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之久,可谓“桃李满天下”。半导体所也有不少科技人员是他的学,大家都发自内心地敬重他,敬重他的才学,敬重他的人,可他从不把自己摆在师长的位,可谓识为人师,却不为人师,以德为师。
在我(韩忠惠)做外事工作之初,每当他来到我办公室时,我总是习惯性地站起来,以示对长者的尊,他见我有些拘束,后来他每次到我办公室时,他总是一进屋就先坐下,然后再以平等的口吻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总是认真地听我把话讲,这样,年轻人与所长、著名科学家之间的“一层冰雪”很容易被他的举止言谈所融化。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打开同国外交往的局面,他经常与国外同行写信,介绍半导体所以扩大影,向国外发出的每一封信,都由他本人撰写,由我打,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耽搁,我在学校没有练过打字,而且英语水平也有待提高,在打字过程中常有错误发,黄所长每次都十分耐心地指点,直至没有一个差错为,从他写的信件中,从他接见外宾的交谈中,我不仅学习到许多英语知识,也克服了自己在工作中有时马虎的毛病。
1986年,西德马普学会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前去参加弗勒利希教授八十寿辰的纪念讲学活动,所里决定让我陪同前,当我到达德国后,获悉弗勒利希教授是他在英国留学期间利物浦大学物理系主任,黄所长的夫人是他的秘书,我顿时感到此次应由黄所长的夫人陪同来访,因为这是一次终生难得的纪念讲学活动,黄所长的夫人参加才具有意,对此我深感不,当我向黄所长表露自己的这种思想时,他十分平静地说:“我从来未想过这件事,这有什么,你做了这么多年的外事工作,接待了那么多的外宾,也该有机会到外面看一看,开阔一下眼界,对你的工作有好,何况马普学会固体所的几位所长有的曾访问过中国,在半导体所,你也接待过他们,这不是很好吗?”至此我忐忑不安的心情才平静下来。
全所搬到北郊后,他的办公室离办公大楼有一定的距,每次有事,他总是亲自走到办公大楼,从不打电话联,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无论什么事,他从不把自己置于大权威、大科学家的位置,从不居高临下、发号施令,而是时时刻刻以普通老百姓的一员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与人平等相,在处理问题时,他总是认真听别人把话讲完,仔细考虑他人讲话的合理之处,以达到恰当处理问题之目的,这样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半导体所对外学术交流的局面逐渐打,培养年轻科技人员、让他们尽早进入国际学术舞台,已成了黄所长心目中的当务之,他开始退居二线,让中青年科技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学术活,为此,他心甘情愿地多次放弃出国机会,放弃国际组织中的任职,而竭力推举中青年人。
他把对中青年人的培养视为己,他无私地帮助他们步入国际学术舞台,关心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高兴,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热,他对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关心是整整两代人的关,在平常的日子里,他总是把自己视为中青年人中的一员,与他们同工作、共学,在他们心目中,他是一位慈祥而善良的长者、诲人不倦的师长、受人尊重的真诚而友善的朋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他虽然已步入古稀之年,却仍在科学的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险,攀登不止,向着光辉的顶点挺进:在人生的道路上以默默无闻的奉贤精神,实现着人生的真正价值……
2005年7月6日,黄昆所长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走完了他86年的人生里,逝世后,半导体所在学术报告厅设立了灵堂供人们追,灵堂内摆满了用鲜花制作的花圈,前来吊唁的人们络绎不,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科学院院士,有耄耋老者,有他的弟子和曾经教授过的学生,有他的敬仰者,也有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工作人员,还有他的生前友好,灵堂里庄严肃穆,哀乐低回,人们在花圈上写满了不尽的哀思和对他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的崇敬之情,颂扬他在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我们有幸在黄所长身边工作过多,在这期间,我们亲历了黄所长为人处世的风格和举止言谈间闪烁出的高尚的人格魅,他用自己高深的学问和优良的品格感染和教育了周围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在成长阶段,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这样一位令人景仰的大家,不是什么人都有这样的机,而我们却拥有了这样的机,长时间近距离地与老人家接触,聆听他的教,他对我们的培养、关怀和身体力行的教育使我们受益匪,我们从老人家的身上学到了许多的东西,使我们终生受,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为了表达对老先生的感念和景仰,我们特地精心撰写了一幅挽联,寄托我们永久的哀思:
科研教育披荆斩棘开天地德高望重
采花酿蜜桃李芬芳结硕果堪称师表
几十年来,黄昆先生在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克服重重苦难,不畏惧艰难险阻,在崎岖的小道上不断地攀登,开拓了中国半导体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新天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1年,他怀着拳拳赤子之心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自己所消化吸收的理论与概念,像勤劳的蜜蜂一样不知疲倦地,忘我地耕耘劳作,采花酿蜜,培育后,他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闪闪发光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培育出大批的芬芳桃李,遍布在祖国大江南北的科学研究领域与教育战线上,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半导体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摘取了一颗又一颗耀眼的明珠。
2005年7月12日上午,人们怀着惜别的心情送别了黄所,我们的朋友们很理解我们的心意,特地把这幅挽联安放在灵堂外很是醒目的地方,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安慰。
尊敬的黄昆先生安息吧,您的伟大人格魅力和业绩如巍巍群山令人仰慕,似滔滔的江河令人向往。
作者简介
韩忠惠,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高级工程,197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1977~1983年在黄昆指导下负责半导体所的外事工,1980年起担任半导体所外事科科长。
李嫣虹,员,2004年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本,六级职1985~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从事外事工作,负责黄昆的事务性服务工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