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旧闻-蜀中奇人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华夏文明五千年,细数各派学说,孔孟之道之于国人,无疑影响最大。

    四川盆地地处西南边陲,所受儒学影响有限,难免产生异端邪说。道教即发源于四川,虽然被称作国粹,历史上却在很长的时间段里,被卫道士们视为妖道,与王道正统格格不入。

    是故,蜀地自古多怪杰,他们的道德观念,必有悖于儒家学说。

    在众多的“蜀怪”中,唐代赵蕤和近代李宗吾,声誉最为显赫。从某种角度说,二人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孔孟之道。

    阴谋家赵蕤

    赵蕤,字大宾,又字云卿,梓州盐亭(今四川盐辛)人。

    出生年代不详,正野史皆无记载。依其所著文字推测,当生于高宗显庆四年,卒于玄宗天宝元年。

    时,唐帝国由盛及衰,社会动荡,人(民)心思变。

    赵蕤先祖赵宾,为西汉蜀中《易》学大师。萧梁时,赵氏后人避祸,迁居剑南道盐亭赵村(今盐亭两河镇赵家坝,尚有《赵氏族变谱》可查)。

    史载:“赵蕤读百家书,博于韬略,长于经世。”

    赵蕤出生在大融合、大统一、大团结的“开元盛世”,缺乏战国时期大分裂、大动乱、大辩论的政治环境。加之其视功名如粪上,视富贵如浮云,故而“夫妇隐操,不应辟召”,悄悄迁往梓州郪县(今三台县郪江镇),居长平山安昌岩,潜心著述《长短经》。

    《长短经》乃千年不遇的奇书,为谋略政经策论专著。该书写成之后,绵州李白慕名造访。

    李白年少任侠,有济世安邦之志,对《长短经》所讲治国谋略,非常感兴趣。遂拜赵蕤为师,从学年余。

    赵蕤视李白为知己,将心中韬略,悉数授之,对李白思想观念,以及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开元八年,著名学者苏琐莅蜀,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苏琐曾任当朝宰相,乃唐玄宗心腹红人,路过绵州时,李白携诗赋习作,前去谒见。

    在苏琐面前,李白每每谈及赵蕤,都显得十分虔诚,恭如弟子。

    苏琐乃爱才之士,即向唐玄宗上书,言“赵蕤术数,李白文章”,皆蜀中杰出人才。

    唐玄宗一代明君,统帅大唐帝国十余年,把一个国家经营得花团锦簇。

    为国家计,李隆基不惜屈尊,数次征召赵蕤。

    然赵蕤不应,声言不喜浮华,愿隐于山野。

    因之故,世人又称他为“赵征君”。

    李白生性狂放,目空天下。唯独尊赵征君蕤,终生施以弟子礼,一生对其敬佩有加。

    辞亲远游淮南时,李白曾大病一场,病中戚怀故人,写有《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诗意切切,表达了无限思念之情。

    赵蕤晚年时,李白犹作诗《送赵云卿》歌之,鼓励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施展治国安民之术,以报效国家。

    后世统治者,无一例外都喜欢读两本书,视之为治国的金科玉律。一为正面谋略的《资治通鉴》,一为阴谋论之《长短经》。

    赵蕤所著《长短经》,主旨即在于“天下为公”“民贵君轻”,反对统治者“天下为家”“一人独占”。

    《长短经》之主张,对君主世袭制以及忠君思想,构成了严重威胁。

    故历代封建统治者,对《长短经》之术数,“用而不说”、“密而不宣”。以至千百年来,《资治通鉴》在世上广为流传,《长短经》却鲜为人知。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说,《资治通鉴》是权谋,是阳谋;《长短经》是阴谋,是诡谋。

    不论评价是褒是贬,《长短经》所述之术数,剖析君臣谋略利害得失,确实精妙绝伦。

    君者,视为治国方略。官者,奉为治人宝典。

    《长短经》经典:

    (1)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2)忧喜在于脸色,贵贱在于骨法,成败在于决断,以此三点观人,没有不成功的。

    (3)知士有术焉。微察问之,以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与之间谋,以观其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

    (4)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凌暴。

    厚黑教主李宗吾

    李宗吾(1879—1943),四川富顺自流井(今四川自贡市自流井)人。以奇书《厚黑学》惊世,自号“厚黑教主”。

    观近代中国,若推一名文化人,既在精英上层知名,又对社会有持久影响,则非李宗吾莫属。

    其所著之《厚黑学》,实乃近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处世学。李宗吾因“厚黑”学说而名于世,入列“影响中国20世纪的20大奇才怪杰”。

    “厚黑教主”李宗吾,早年曾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闹革命,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系四川大学教授,历任中学校长、省议员、省教育厅副厅长等职。

    几十年风雨历练,让他的双眼变得冷漠而犀利,目睹着世间人情冷暖,看透了宦海阴险浮沉。他遍检诸子百家,熟读《二十四史》,期望从中求得历史真谛。

    探索让他失望,历史没有满意答案,反而使之心生悲凉:但凡成大事者,必具备两点,无耻至极的厚颜,和丧尽天良的黑心。

    先生把这一认识,经过加工整理,归纳为理论“厚黑学”。

    李宗吾所述,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皇皇百余万言,面世即引起轰动,可谓举国沸腾。

    思想家惊愕之余,窃窃私语后,莫不竭力大唱赞歌:反思国民性的思辨之路,由此开启。

    林语堂、梁实秋、南怀瑾、张默生、李石锋、柏杨、李敖等等学问大家,对李氏之思想,进行了多方位推演和研究,指出:“先生之于文化史,尤其是思想史,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僭越性。与古之蜀学,一脉相承,又另辟途径。是蜀人为中国现代思想,做出的最杰出贡献。”

    《厚黑学》经典:

    三国英雄,首推曹操。

    曹阿瞒的特长,全在心子黑: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并且明目张胆地宣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心子之黑,真是达于极致。他有了这样本事,当然称为一世之雄了。

    其次,要算大耳贼刘备。

    刘备的特长,全在于脸皮厚:他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而且生平善哭。作《三国演义》的人,把他写得惟妙惟肖,遇到难题不能解决时,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功。故民间俗语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大男人设若脸皮厚又动不动流眼泪,这也是一个了不得的本事。他和曹操,可称双绝。当二人煮酒论英雄时,一个心子最黑,一个脸皮最厚,一堂晤对,你无奈我何,我无奈你何,环顾袁本初诸人,卑鄙不足道。所以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此外还有一个孙权,他和刘备同盟,并且是郎舅之亲,忽然夺取荆州,把关羽杀了,心子之黑,仿佛曹操。无奈黑不到底,紧跟着即向蜀请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逊一点。他与曹操比肩称雄,本不相上下,忽然在曹丞相驾下称臣,脸皮之厚,仿佛刘备。无奈厚不到底,跟着又与魏绝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刘备稍逊一点。他虽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这三个人遇到一起时,把各自的本事施展开来,你不能征服我,我不能征服你,那时候的天下,就只好一分为三了。

    后来这三个人相继死了,司马父子乘时崛起,看似漫不经心,却独得了天下,何也?

    司马氏能欺人寡妇孤儿,心之黑与曹操一样,能够受巾帼之辱,脸皮之厚,更甚于刘备。无数人读史见司马懿受辱巾帼这段事,不禁拍案大叫:“天下归司马氏矣!”到了这个时候,天下就不得不统一。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诸葛武侯,天下奇才。但他遇到心黑脸厚的司马懿时,也没有丁点办法。虽然其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终不能取得中原尺寸之地,竟至呕血而死。可见王佐之才,也绝不是厚黑高手之敌。

    如此可见,成一世英雄者,唯有兼具厚与黑两大法宝,方可无敌于天下!

    小者如市井二流子,招摇呼啸于市、横行霸道于乡,人莫敢撄其锋芒。大者如李自成、张献忠之流,起于乱世,杀人如麻,搅得天下鸡犬不宁。更有甚者,刘邦、朱元璋之辈,或为恶少,或为无懒,趁乱世打家劫舍,靠黑厚争得天下,终为一国之君。

    丁酉夏五月于蛙鸣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