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在工作,就免不了跟人打交道,在交往的过程中,你要学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过大,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是万能的,爱默生说过一句话,大致意思是:在我生命中,我认识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其实这和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一样。每个人身上都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他们与你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大家从事着类似的工作,你就更容易发现自己需要向他们请教的地方。
至于领导,你当然更需要向他请教。不是因为他是上极,而是因为他优秀,他成功。
通往成功的路有两条,一条是靠自己埋头苦干,学习,实践、总结;另一条是向已经成功的人去学习,像成功者那样思考和行事。前一种方法节省了向成功者学习的成本,却极有可能走弯路,在时间与金钱上得不偿失。当一个人仅仅依赖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资金、资源进行奋斗的时候,这条成功之路将缓慢无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资源耗尽,信心丧失。而另一条则是通向成功、获取财富的捷径。
从领导身上,你会学到很多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让自己尽量少走弯路。同时,他们的成功还可以激发你对事业更大的热情和干劲。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是你可能不知道。可是一旦被外界的东西激发,它就会从酣睡中苏醒,促使你做出惊人的业绩。
向领导学习,不仅要请教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像他们那样去思考,以便取得成功。而在此之前,至少,你会获得他们的青睐。
“学我者生”这是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老先生对关门弟子许麟庐说的。白石老人首先为弟子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要给弟子的,是方法、是精神、是态度,而不是紧箍咒——你可以学我,你可以从我身上取得一把钥匙,去打开一扇门。
在职场也是同样的道理,你给别人打工,实际上是要学习本事、学习上司的能力。
在职场上遇到一个工作能力强的上司,那是多么幸运的事,就像是你求学时,遇到一个好老师,在他的手下工作,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你的脑筋会不会转得比你上司快?一般不会,那你要不要去努力的学习?肯定要的。他能当你的上司,肯定有他比你优秀的地方。因此,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向你的上司学习他的优秀之处,这样你才会有进步。
每个人选择工作的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是想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的想以此作为跳板,以便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创业自己的事业。如果你的目标是前者,你必须认清形势,知道自己应如何配合好上司的工作。出色的上司无疑需要更加出色的下属。作为下属应该以十二分的精神来面对工作,稍有差错,满足不了上司的要求就会被炒鱿鱼。因此作为下属应该积极地向上司学习,要知道不断进步才是下属在出色的上司手下做事的必要条件。如果你是一个目标远大的下属,有信心与能力创造自己事业的辉煌,而远大的目标需要更好的知识和更多的经验来铺路。现成的榜样就摆在你的面前,上司工作出色,能力强,你可以充分地向上司学习,上司的今天可能也就是你目标中的明天。
张萱萱是一家大公司的业务人员,刚从大学毕业,她便进入这家公司。她的上司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士,穿着相当职业,永远穿着干净的衬衫、笔挺的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气宇轩昂地出现在众人面前。有时,公司为了赶工不得不通宵加班,结束时员工们个个蓬头垢面、睡眼迷离的,唯独上司西装的还是笔挺的,头发仍然整整齐齐的,连眼神也还是那样坚定而精神。
有一次张萱萱和上司一起去上门推销,连续走访了二十多家都吃了闭门羹。张萱萱此时的情绪已低落到了极点,她焦躁地摆弄着背包,真想就此放弃,她真想和上司说“不如我们先回去,明天再来吧”。
但上司似乎毫不疲倦,从那挺直的身型中,竟看不出一丝失意的迹象,他坚持要继续下去。上司要张萱萱去洗手间整理一下那被风吹乱的发型,并微笑着告诉她不要灰心。结果一天下来,他们竟成功地拿到了六份定单。
自从经历了那件事之后,张萱萱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努力坚持,同时也学着和上司一样,特别注意自己的仪表并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的状态,不管走到哪里,遇到什么困境,都保持整齐端庄,并始终以微笑的姿态出现在客户的面前。现在的张萱萱已经是一家国际知名大企业的销售经理了,她回忆起原来的上司时,她认为上司教会了她很多东西,上司让她知道了锲而不舍的重要,同时也让她明白了,在人生中,即使是失败,也必须要保持美好的姿态。这就是一个优秀能干的上司对下属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作为下属,你应该经常去发掘上司身上的各种优点,努力向他们学习,以期把这些优点变成自己的优点。要知道你的上司是一个工作能力很强的优秀的上司,他身上的优点往往都会是迈向成功所必备的条件,下属只有学习上司的这些优点,才能为自己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一个优秀的员工也定是一个肯于向优秀的上司学习的好职员。
善于学习的人也往往是一个能接受批评的人,这是获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美国的奠基者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批评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因为他们指出了我们的错误。”不能接受他人批评,不能进行自我批评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善于学习的人有自知之明,能把自己的缺点变为优点。松下幸之助之所以能成为日本的管理之神,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有三个缺点,都被我变成了优点:第一是,因为家里穷,知道奋斗才能成功;第二是,没有文化,懂得要自学;第三是,身体不好,懂得要依靠别人。三个弱点变成了三个优势。”
总之,下属要善于向上司学习,这样,你才会有进步,有希望,才能在职场激烈竞争的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以空杯心态去请教经验
什么叫空杯心态呢?给你讲个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什么?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吗还倒呢?”
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吗还要到我这里求教?这就是“空杯心态”的起源。它象征意义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
既然要学习,就要谦虚地从别人那里汲取智慧。既然要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那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吧,这样你才不会骄傲自满,固步自封。
王佳妮接到领导布置的新任务——制作市场调查报告,她向领导询问了一些工作的方法和细节问题。主管知道佳妮只是跟着其他同事作过两次市场调查,对制作调查报告的流程还不是很熟悉,便向佳妮传授了一些自己的方法,并且叮嘱道:“按照这个方法来处理,遇到什么问题随时跟我沟通。”佳妮是个聪明的女孩,在与同事一起合作的时候就已经学到了不少东西,她觉得主管的工作方法太繁琐,便当场对主管说:“您说的方法我已经知道了,不过我觉得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您想不想听一下?”
你觉得佳妮的领导会有什么反应呢?他会觉得佳妮是个领悟能力很好的员工、总能对工作提出改善意见,今后就会重用她吗?实际上,主管听到佳妮的话后有些吃惊,但他还是耐着性子听佳妮讲述自己的方法。滔滔不绝的佳妮永远不会知道,听完后评价一句“这个方法挺不错的,你不妨尝试一下”的主管真正的心声其实是:“你明明经验不足,为什么不虚心一些?在你看来简便有效的方法实际只是空谈罢了,根本没有可操作性。”
明明是一次很好的请教机会,却被佳妮浪费掉了,就是因为她不够虚心,把求教变成了卖弄的过程,反而让自己在领导眼中减分不少,实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谦虚是一个被无数人耳提面命的职场品质,但真正做到态度谦虚的人却少之又少。狂妄和无知往往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当领导谨慎地判断你的职业能力时,虚心的态度往往比是否掌握某项技术更加重要。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永不满足的挑战自我的精神,才会真的拥有空杯心态。才会永远不自满,永远在学习,永远在进步,永远保持身心的活力。在攀登者的心目中,下一座山峰,才是最有魅力的。攀越的过程,最让人沉醉,因为这个过程,充满了新奇和挑战,空杯心态将使你的人生不断渐入佳境。它可以让你随时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整,清空过时的,为新知识、新能力的进入留出空间,保证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总是最新,总是最优质的。
养成“空杯心态”后,你的学习效果会大不一样。你不会再有偏见,不会总是拿新学得的知识印证自己过去的经历,一样的就接受,不一样的就固执己见。你会接受一切知识,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
“我的策划案又被退回修改了!”陶辰拿着不合格的文案从领导的办公室出来,一脸痛苦。陶辰的领导只比他大一岁,策划部的员工都是经过几次被他撕文案的经历而成长起来的。而陶辰并不是一个策划菜鸟,在以前的公司,她的策划水平也是数一数二的,许多业界交口称赞的案例都是由她制作的。
“我想知道,我的策划案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您能否给我指点一下?”陶辰向领导提问,但眼神却充满挑衅,心想:我倒要听听你能说出什么所以然来。
“首先,你的文案缺乏冲击性,完全没有吸引力。另外,你没有很好地考虑目标消费群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客户的需求你只挖掘到了表层,他没有说出来,并不代表他不想……”领导丝毫没有被陶辰的态度影响,他面无表情地指出了策划案中的好几个问题。
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陶辰回想刚才在领导办公室中“受辱”的经过,实在是气愤不已。不就是一个资历比较深的总监吗?他有什么了不起的!
几天后,陶辰和同事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了领导。同事不无钦佩地说:“你是不知道,去年A产品的广告创意就是他的手笔。”陶辰当然知道这个在业界掀起一阵热潮的策划案,她不禁惊讶地问道:“真的吗?我都不知道!”
“你刚来公司没多久,对他的了解不多,当然不知道了。他这个人很低调的,从来不宣扬这种事。”
回家后,陶辰打开电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百度上搜索领导的名字,网页的十几页中都是那位“有什么了不起”的领导获得的奖项与作品展示。陶辰还搜到了领导的豆瓣首页,几百本与创意相关的专业图书都被仔细地分类收藏了起来,几乎每本书后面都有详尽的感想和读书心得……
再来公司上班时,陶辰完全变了一个人,她不仅时时谦虚地向领导请教提问,更按照领导的图书列表给自己制订了一个阅读学习计划。每一个成功的人都靠的是平时坚持不断地学习,向领导提问的过程就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提问,我们很容易就能获得领导先进的工作方法,有助于把他们的成功方式“引进”到自己的工作中来。而学习领导,恰恰需要一个“空杯”的心态,把自己原有的经验倒空,谦虚地接受领导的教诲。
以低姿态赢得上司的关注
下属提出一个建议,试图让领导接受,这不仅取决于建议内容本身的合理性,还往往取决于下属提出建议的方式。
提建议时,要时刻注意领导的心理感受和变化轨迹,以便建议能获得领导的心理认同。
许多经验表明,以请教的方式提出建议更易让领导接受。请教,是一种低姿态的学习交流方式。
它的潜在含意是,尊重领导的权威,承认领导的才干。这表明,下属在提出意见之前,已仔细地研究和推敲了领导的方案,是以认真、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领导的方案的。这种态度无疑会使领导感到情绪放松,从而降低对你的建议的某种抵触情绪。
请教的姿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有实质上的意义。这样你可以亲自聆听领导在这方面的想法。这些想法在很多时候是他真实意志的体现,而他却并未在公开场合予以说明,而且很有可能是下属在考虑问题时所忽略了的重要方面,这样在未提出自己的意见之前,首先请教一下领导的想法,可以使你做到进退自如。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还欠深入,考虑不是很周到,还有机会再把自己的建议完善一下。
向领导请教,有利于找出你们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既包括在方案上的一致性,又包括你们在心理上的相互接受。美国总统林肯就是这方面的表率。年轻时他与他的上司关系并不融洽,为了改善双方的关系,他得知这位议员很喜欢读书,他便三番五次地向他请教学问。由于他摸到了上司的爱好,并能虚心讨教,一来一往之间,那位上司也改变了对林肯的成见,林肯在后来的仕途上的进步,也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
许多研究者发现,“认同”是人们之间相互理解的有效方法,也是说服他人的有效手段,如果你试图改变某人的个人爱好或想法,你越是使自己的观点接近他的观点,就越具有说服力。
有经验的说服者,他们常常事先要了解一些对方的情况,并善于利用这点已知情况,作为“根据地”“立足点”,然后,在与对方接触中,首先求同,随着共同东西的增多,双方也就越熟悉,越能感受到心理上的亲近,从而消除疑虑和戒心,使对方更容易相信和接受你的观点和建议。
下属在提出建议之前,先请教一下自己的领导,就是要寻找谈话的共同点,建立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础。如果你提的是补充性建议,那就要首先从明确肯定领导的大框架开始,提出你的修正意见,作一些枝节性或局部性的改动和补充,以使领导的方案或观点更为完善,更有说服力,更能有效地执行。
如果你提出的是反对性意见呢?有人会说,这到哪里去找共同点呢?其实不然,共同点是不仅仅局限于方案的内容本身的,还在于培养共同的心理感受,使对方愿意接受你。
人们在面对反对意见时,往往会有抵触情绪。领导也不例外。因此,若要使你的意见被领导接受,你需要获得对方的心理认同。此时,虽然你可能不赞成领导的观点,但一定要对他表示尊重,表明你对它的理性的思考。你应设身处地地从领导的立场出发来考虑问题,并以充分的事实材料和精当的理论分析作为依据,以请教的态度谈出自己的看法,在聆听领导的教导中随时剖析自己的意见。只要你有理有据,领导一定会对你的意见进行充分的考虑的,即使他不同意你的意见,他也往往会心平气和地提出自己的理由的。
请教会增加领导对下属的信任感,当你用诚恳的态度来进行沟通时,领导会逐渐排除你在有意挑“刺”,你对他不尊重等猜测,逐渐了解你的动机,开始恢复对你的信任。
所以,低姿态的方式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态度。你越会充分地运用这种方法,就越有可能赢得领导的重视。
你会提问吗
初涉职场的新人都要经过“犯错—提问—改进”的过程才能得以提高的,而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的老员工平时也要时常向领导提问,就工作中的问题与领导沟通,寻求领导的解答和帮助。你的提问水平又如何呢?
职场人的提问情况大抵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事事发问;第二类是鲜少提问;第三类是适时提问。
事事发问的员工多是初涉职场的年轻人,他们对工作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也充满了热情,积极好学。事事发问型员工会向领导提出许多问题,期待得到领导的解答。但他提出的问题多浮于表面,过于浅显,甚至有些幼稚。
汤丽的下属王洋是一个很好学的员工,但王洋提出的问题却总是让汤丽感到哭笑不得。
一次,总公司的经理急需一份文件,作为分公司行政主管的汤丽就派王洋去给经理送文件。王洋临走前,汤丽叮嘱了一句:“去的时候打车,回来时候坐公交车就好。”听了这句话,王洋正要出门的动作顿住了,他回过头来问:“这是为什么?去的时候不累,坐车就好了,而回来时比较累才应该打车啊。”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已经开始偷笑了,汤丽只好耐心解释道:“去的时候打车,是因为领导急需这份文件,要尽快送到;而回来的时候不着急,坐公交车能够给公司节约成本。”王洋这才恍然大悟,忙不迭地出门了。
像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问答出现过好多次,办公室的老员工有时也会抱怨王洋总提一些过于“弱智”的问题,大家开玩笑说:“新人嘛,就是傻得可爱。”
这类事事发问的员工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脑袋里充满问号,但他提出的问题真正有意义的却不多,最终只能给上级领导留下一个“不勤于思考”和“爱找麻烦”的印象。
与事事发问型的员工相反的是很少发问的员工。他们不善于提问,总是低着头做自己的工作。他们这种工作方法有时候会造成执行上的偏差,对团队的合作与沟通造成很大障碍。
设计部的刘敏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员工,她与其他同事接触不多,每天就是准时来上班,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耕耘”。她也很少向领导提问题,遇到困难都是自己摸索解决,虽然费了不少时间,但完成的工作仅仅是勉强合格,因此领导一直不敢把重要的工作交给她。
有一次,设计部其他员工都很忙,领导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把一个宣传单制作工作交给了刘敏。刘敏拿到了工作任务,发现了厂家提供的资料和图片中有许多问题,她不知道怎样设计版式,但她依然没有向领导提问,而是闷着头按自己的意思来制作。其实,制作过程中领导也曾经关心地问刘敏“有什么问题吗”?而刘敏始终回答:“没有问题。”终于在截止期之前把设计稿交给了领导。
领导打开设计稿看了几眼就把文件合上了——刘敏的设计与领导的预想差得太远。但截止期迫在眉睫,领导只好动员其他同事一起加班,总算才完成了这个任务。
这类员工可能认为少提问就是少给领导添麻烦,但他们意识不到,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工作成果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与原本的需求背道而驰,少问问题看似给领导“节约”了不少时间,最后领导反而要花去更多的时间帮你收拾残局。
可见,上面的两种提问方式都是不妥当的。只有“适时提问”,才是最好的提问方式。
适时提问也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思维与心态的体现,适时提问的员工很少提问,但一旦发问,必然切中要害,深得领导的褒奖。领导往往是欢迎爱提问题的员工的,但他们却只欣赏和重用可以把疑问提炼整合后再发问的员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