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忍辱负重:险象环生的太子生涯
为了李家江山的安全,太子李亨为将来登上皇帝宝座而经受考验,默默积累资本。他的养光蓄锐,确实为他日后的稳坐江山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唐肃宗李亨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九月三日出生于东宫之别殿。李亨生母杨氏仅是太子姬妾,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的地位要比杨氏优越很多。刚好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儿育女,杨氏便把李亨送到王氏身边,与她共享为人母的快乐。王氏对李亨呵护备至,极为疼爱。开元三年(715年)正月,李亨已4岁,他的二哥李瑛被册立为皇太子,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他被封为忠王。太子李瑛被废以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李亨被立为太子,韦氏被封为太子妃。
李亨从当上太子的那一刻起,就面临着重重政治威胁,前有宰相李林甫,后有宰相杨国忠。唐玄宗对于李林甫与太子之间的较量,可以说基本持观望态度。唐玄宗不出面遏制或阻拦宰相李林甫对太子李亨的轮番冲击,也许是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太子李亨羽翼丰满、势力扩张,即使李亨是他未来的继承人。宰相李林甫的攻击并没有严重到危及太子地位的程度,朝廷之上对册立皇太子之事也暂时减少了议论与猜测。唐玄宗对于在十王宅中成长起来的皇三子李亨的政治资本一清二楚,他对这位儿子没有什么不放心的。唐玄宗当然不愿再像那年一日废三子般剥夺李亨的诸君地位。因此,在天宝四载(745年)年底之前,尽管宰相李林甫与太子李亨的明争暗斗不断,但李亨还是伴着李唐王朝的辉煌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安定生活。
这种安宁的生活,在天宝五载(746年)被打破了。这一年,正月十五日元宵夜,李林甫的党羽见太子李亨先后与韦坚及皇甫惟明见面,便在唐玄宗面前奏称他们有构谋之心,使唐玄宗惩治了韦坚等人。基于“三庶之祸”的教训,唐玄宗并没有迁怒太子,太子李亨有惊无险,李林甫对此也无可奈何。然而,韦坚被贬后,其弟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上疏为他申冤鸣屈,二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引太子李亨作证,这样一来,反招致了唐玄宗大怒。原本平息的事态一下子变得严重了。太子李亨感到很大的恐惧,为了与韦坚兄弟划清界限,他想到了与韦坚的妹妹即自己的妃子韦氏离婚。唐玄宗得知后对太子李亨大加安慰,却听任他与韦氏离婚,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李林甫对韦坚一案却不依不饶,使牢狱人满为患,很多人被诛连逼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天宝五载(746年)年底,太子姬妾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惹上了官司。杜有邻被杜良娣的姐夫柳勣状告“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由于案情重大,宰相李林甫直接委派人员审讯,牵扯了一大批人进去,最后李林甫为达目的,竟然将太子李亨也牵连进去。唐玄宗立即命京兆府会同御史台官员联合审问案情,很快查了个水落石出。原来都是柳勣与杜有邻不睦,才生出了事非。李林甫却授意手下在背地里指使柳勣继续诬告,将案情扩大后又引出李邕为证人,咬定此事与太子之间定有关连。但唐玄宗仍旧态度谨慎,他对下级官员的告密未加宽贷,因柳勣、杜有邻等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特予免死,将其施杖刑后贬去岭南。杜有邻、柳勣没等到流放岭南便在重杖之下双双毙命,妻儿家小流徙远方。由于牵连到李邕,李林甫为了死无对证,特命人将李邕杀害。杜有邻一案使太子李亨惊魂未定,为了表明自身的清白,他宣布与杜良娣离婚,杜良娣被赶出东宫,废为庶人。杜家老幼死的死,流徙的流徙,际遇十分悲惨。
两次大案,两次婚变,太子李亨身心蒙受了巨大的伤害,精神受到了很大刺激。唐玄宗由此看出太子的忍辱负重,他在案发时没有向父皇寻求一丝一毫的保护,都是按自己的方式来处理突发事件。唐玄宗因此感到太子可以托付大事。出于对太子李亨的弥补之心,唐玄宗安排他续娶张氏。唐玄宗的母亲昭成太后与张氏的祖母窦氏是亲姊妹。唐玄宗小时候,母亲窦氏被武则天处死,正是张氏的母亲将他养大成人。可以说,唐玄宗对这位姨母有着特殊的感情。唐玄宗即位后,便封她为邓国夫人,姨母的五个儿子也都封为高官。唐玄宗看见太子李亨忧郁至鬓发斑白,便想以婚嫁让他放松一下精神。不久,张氏被选为太子良娣,但李亨并未因为娶了张良娣就感觉太平无事了,他依旧谨慎,处处小心。
太子李亨续娶张氏的第二年,宰相李林甫死了,太子李亨少了一个政敌,但是继任宰相杨国忠仍旧是他的死对头。此后,李亨与杨国忠明争暗斗,度过了几年貌似平静,实则险象环生的时光。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才找到了反击的机会。
2.趁乱执政:不失时机,终成大事
太子李亨抓住时机,“马嵬兵变”成功,从而铲除了外戚杨国忠的势力,消除了皇权落入他人之手的隐患。
天宝十五载(756年),五月十四日发生了唐朝历史上有名的“马嵬之变”,禁军杀死了宰相杨国忠,逼死了贵妃杨玉环。很难确定此事的主谋不是太子李亨。太子李亨与宰相杨国忠素来不合,唐玄宗避乱离开长安之时,随行队伍总人数约有3000余人,太子李亨所率领的人马就有2000人,其间包括禁军中的精锐武装——飞龙禁军。他的儿子广平王和建宁王在出逃的队伍中作为禁军的领头人,这给太子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说在宫廷发动的政变,都要先行攻占玄武门才会取得成功,那么,现在皇帝已远离禁宫,处于荒郊野外,领导禁军发动一场政变,一定会取得成功。
太子李亨在策划“马嵬兵变”时,其目的不仅是诛杀杨氏兄妹,实际上也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或者说指向了皇位,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禁军首领陈玄礼对唐玄宗的忠心。在诛杀杨氏兄妹一事上,禁军首领陈玄礼与太子李亨的意见是一致的,但是在杨氏死后,他仍然表示效忠于唐玄宗,并确保了唐玄宗的安全。所以,太子李亨暗中策划的此次政变虽然意在夺取皇权,但与其他很多政变不同的是没有危及到皇帝的生命安全。可以说,陈玄礼当时选择的立场最终决定了“马嵬兵变”的结果。此后,陈玄礼追随唐玄宗入蜀,唐玄宗猜想他不是主谋,因此并不予怪罪。
兵变结束后,太子李亨打着平叛中原不能无主帅的旗号,与父皇唐玄宗分道而行。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太子李亨一行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七月十二日,在经过一番筹划与布置之后,李亨在灵武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史称唐肃宗。唐肃宗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帝。唐肃宗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唐玄宗做了顺水人情,命唐肃宗以平叛为己任。
多年来,险象环生的太子生涯随着灵武登基而宣告结束,政敌杨国忠也已命丧马嵬。而唐肃宗的内心是极为复杂的,作为新帝登基,他终于可一吐怨气。但是,身处灵武,与京师相距遥遥,叛军已占据两京,收复失地,平叛之事仍任重道远,他的眉头又不尽深锁。但不管怎么说,唐肃宗灵武即位,毕竟打出了平叛的旗帜。消息传到叛军占领区,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兵民的抵抗士气,从表面意义上扭转了皇帝逃出京师后平叛战争的被动局面。唐肃宗在举国几乎分崩离析的状态下,举起平叛的大旗,给全国臣民带来了希望,各地又重新点燃了报国抗敌、誓死与叛军决战的熊熊火焰。唐肃宗开始了平叛的战争,这一使命,是他能够发展下去的充足理由。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至德二载(757年)收复了长安。由于唐肃宗灵武即位之时,是先斩后奏,为了使皇位名正言顺,他积极从蜀地迎回时为太上皇的唐玄宗。至此,唐肃宗实掌皇权,唐玄宗则退出政治舞台,享受晚年的清悠生活。
3.良娣弄权:江山残破,无心内宫
担国事于乱世的唐肃宗李亨,顾了平定叛乱,却顾不了后宫的龙虎斗,从而给李家江山的安全留下了隐患。
唐肃宗于安史之乱爆发后,随父逃离长安,时为太子良娣的张氏也随其出逃。她侍奉太子李亨,十分尽心。两人患难相依,非常恩爱。李亨在灵武即帝位,封张良娣为淑妃。张良娣成为后宫第一宠妃之后,渐渐地露出了一些不良的本性。
唐肃宗平叛时,决定任命天下兵马元帅人选,曾打算任命颇怀才略又有较高威信的建宁王李倓。但在奇士李泌的建议下,任命了广平王李豫为兵马元帅,元帅府就设于禁中。李泌以“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名义参加平叛,也于禁中安置。张良娣与李辅国因为在唐肃宗政变夺权过程中立有大功,权倾一时,气焰熏天。二人互相勾结,招致了时为广平王的唐代宗李豫以及建宁王李倓的警觉与不满。当时,张氏曾恳求唐肃宗立她亲生的儿子为太子,遭到建宁王李倓的反对。李倓为了大唐中兴,也对张良娣的专权不满,他曾劝阻唐肃宗立张氏为皇后。时过不久,张氏的儿子夭折,尽管如此,这件事仍然加深了张氏对建宁王李倓的怨恨。建宁王英毅果敢,常不分场合地向唐肃宗陈诉张、李二人的专权骄横。建宁王曾向唐肃宗报告说:“良娣骄奢恣意,辅国内外勾结,想要干涉朝政。”懦弱的唐肃宗并不相信。张氏、李辅国知道后,对建宁王更加痛恨。
张良娣阴谋策划在广平王和建宁王之间制造嫌隙以使他们离心离德。她很有谋略地劝唐肃宗把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立为太子,再改任建宁王为兵马元帅。唐肃宗向李倓说出这个想法之后,李倓一下就猜想到一定是张良娣的阴谋,立即直言不讳地劝阻了唐肃宗。
张良娣与李辅国见一计不成,更加紧了阴谋策划。张良娣在唐肃宗面前吹枕边风,李辅国也在唐肃宗面前进谗言,说建宁王因为没有当上天下兵马元帅,心怀不满,准备谋害广平王。张良娣与李辅国对建宁王大加诬陷,双方较量激烈起来。有一天,张良娣对唐肃宗奏道:“建宁王恨不得为元帅,想谋害广平王。”李辅国也添油加醋,在一旁随声附和。矛盾一下暴露出来,唐肃宗见双方都涉及到广平王,眼睛盯着皇嗣,担心会酿成大祸,心中大怒。在张、李二人的蛊惑下,唐肃宗不辨曲直,偏听偏信,不分青红皂白,就下令将建宁王赐死了。直到广平王李豫登基为唐代宗时期,这样一个大冤案才得以昭雪。
张氏与李辅国互为表里,狼狈为奸,专权用事达数年之久。由于李辅国、张氏结党营私,在朝廷中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势力,懦弱的唐肃宗也只能听之任之,任其摆布。随着权力的加大,李辅国变得越来越专横,逐渐对张氏也不恭敬了,张氏想独揽朝政大权,便认定李辅国是一大障碍,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加深。
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病重,便下诏由太子李豫监国,处理军国大事。当时,李辅国已经权势熏天,张氏与李辅国之间的权力之争已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矛盾的爆发已不可避免。张氏早想废掉太子李豫,李豫时任天下兵马元帅,深得唐肃宗信赖。太子李豫与张氏不和,张氏的儿子死了之后,她担心将来控制不了太子,于是便暗中接越王李保入宫,准备立越王李保为太子。可是,掌握大权的李辅国却支持太子李豫,那么,她想除掉太子就必须先除掉李辅国。张氏想出了先借太子力量来消灭李辅国的办法,但太子李豫并没有中她的圈套。
于是,在唐肃宗病危之时,张氏把越王召进宫,越王当太子心切,愿意听张氏的安排。张氏派太监段恒俊选拔宦官二百多人,全副武装,埋伏在长生殿后,准备发动兵变,杀死太子。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张氏矫诏召太子入宫,可是他们的阴谋被李辅国得知了。李辅国急忙调集禁军数百人埋伏在凌霄门等待太子李豫,太子李豫刚到,便被拦下带走后保护起来。然后,李辅国率兵冲进长生殿,抓获了越王李保等百余人。当时,张氏和唐肃宗都在长生殿,张氏闻变,仓皇逃入唐肃宗寝宫躲避。李辅国带兵冲进寝宫,逼张氏出宫,张氏吓得苦苦哀求唐肃宗救命。唐肃宗不知兵变之事,也受惊不小,竟然说不出话来,病情加重,当天就死在了长生殿。唐肃宗一死,李辅国的胆子更大了,他将张氏、越王及参与兵变的人一并斩首,拥立太子李豫即位,为唐代宗。
唐肃宗的主要精力都以平定叛乱为重心,因此,对后宫疏于管理,以及赋予宦官的权力过大,没有料想到其后果竟如此严重,以至于嫔妃与内大臣之间的斗争都直指皇位,并给以后的继承者留下了隐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