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宦官干政:内大臣的迅速崛起
因为宦官没有子嗣,所以,宦官没有争皇位之嫌。为保江山的安全,唐代宗宠信宦官。可是,宦官既不能带兵,又不能打仗,由宦官来保卫江山的安全,江山会安全吗?
唐代宗李豫29岁时爆发了安史之乱,他和弟弟建宁王李倓一起,随祖父唐玄宗及父亲唐肃宗逃离长安避乱,参与了马嵬之变。此后,随唐肃宗北上灵武,成为平叛的重要人物之一。宦官李辅国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就被推荐到了时为太子李亨(唐肃宗)宫中服役。安史之乱时,李辅国力劝太子分兵北上,收河陇兵,以图兴复。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太子带部分兵士到达灵武,他又劝太子迅速称帝,太子李亨灵武称帝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李辅国成了劝驾有功之臣,判元帅府行军司马,权倾朝野。
李辅国及宦官程元振击败张皇后密谋除掉太子李豫一事之后,簇拥李豫即位,即唐代宗。唐代宗成为李唐王朝皇帝中第一个完全由宦官拥立的人。唐代宗即位后,除了把平叛当成重要工作之外,对朝廷上下、宫廷内外的人事也进行了调整,并颁布大赦制书:唐玄宗时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等均恢复了封号,因擅兵被废为庶人的永王璘等也予以昭雪。唐代宗想通过对皇室成员的平反昭雪来梳理唐玄宗、唐肃宗时期遗留的政治问题,从而找到新朝的执政路径。但是,由于内政头绪繁杂,兼以外患交困,特别是宦官势力过于膨胀,唐代宗刚刚亲政就引发了一些敏感问题。李辅国拥立有功,唐代宗即位后对他极为宠信,称其为“尚父”。李辅国也恃功自傲,气焰极为嚣张。事无大小,群臣都先禀报李辅国,他自觉理所应当,泰然处之。他曾对唐代宗说:“大家(指皇帝唐代宗)但居禁中,外事自有老奴处置。”可见李辅国把握朝政大权已久,要独专大权。唐代宗听他说这话,心里很不痛快,但李辅国握有兵权,唐代宗表面仍然对他极为尊崇。
后来,宦官程元振任左监门卫将军。李、程二人在朝廷上专权用事,排斥异己,唐代宗无可奈何。但李、程二人同在朝廷,也免不了勾心斗角。程元振暗地里建议唐代宗惩治李辅国,这正符合唐代宗的心意,于是唐代宗解除了李辅国的行军司马职,将其迁居外第。后来,唐代宗又与程元振商议,秘密将李辅国刺杀了。
唐代宗利用宦官程元振杀了专横跋扈的李辅国,又将皇室防卫力量的禁军交由程元振典掌,结果,使程元振的权势又超过了李辅国。程元振先是逢迎李辅国,得到了李辅国的重用,后又与李辅国一起拥立唐代宗李豫,得到了唐代宗的宠信,得任右监门卫将军,掌管内侍省事务。程元振奉唐代宗命派刺客将李辅国杀死在卧房内,之后,便得到了元帅府行军司马之职,接替李辅国统率全部禁军。程元振任骠骑大将军,独揽大权,专政自恣。他权震天下,凶悍恣肆的气焰超过了李辅国,他对朝廷中阻碍自己夺权的官员加以陷害,务必除掉。程元振得到唐代宗的宠信,他妒忌郭子仪功高位重,多次在唐代宗面前诬陷郭子仪。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唐代宗论功行赏,正副元帅及各节度使都赠予官衔,惟山南东道节度使来填因与程元振有隙,不但没有受赏,反而被流放播州,不久赐死。其部将大为不平,共推兵马使梁崇义为统帅,要求为其讼冤,唐代宗无力讨伐,不得不下诏以功臣礼节改葬来填。广德元年(763年)秋,吐蕃引兵入大震关,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地方官吏连连上书告急,都被程元振百般阻挠,直到吐蕃攻取泾州,唐代宗才有所察觉,不得不起用郭子仪镇守咸阳。郭子仪遣使请求援兵,程元振嫉妒郭子仪,不让来使进见。吐蕃兵长驱直入,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百姓纷纷跑到山中避难。吐蕃以数万军队进犯关陇等地,兵不血刃便打进了京城,唐代宗惊惶失措,出奔陕州(今河南陕县)。唐代宗出奔陕州,多次发诏征诸道兵马,因各节度使都痛恨程元振,竟无一应诏。而护驾大臣又惧怕程元振,不敢弹劾。朝中有识之士一致呼吁要求惩治程元振,都指责是他不出良谋所致。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请求斩杀程元振,以谢天下。唐代宗幡然醒悟,很快将程元振削官为民,逐出京城,后死在途中。
唐代宗时期,程元振之后专权用事的宦官是鱼朝恩,他是唐肃宗身边不离左右的宦官,是唐肃宗最宠信的人物之一。唐肃宗即位后,派他为李光弼的监军,随后,又被任为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从此,鱼朝恩掌握了宫廷事务大权,上升为宦官头目之一。后来,唐肃宗考虑郭子仪、李光弼均为元勋重臣,恐难统属,所以不置元帅,派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监诸军,承担着总监九节度使兵马的重任。鱼朝恩不懂军事,对外面的传言,不辨真假就轻易相信,企图借此陷害他人。他和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平时与李光弼有仇,便上表让李光弼去收复东都,想将李光弼置于死地。唐肃宗听信了他们的话,命李光弼出师,结果唐军大败,数千人战死,器械辎重全部丢弃,河阳、怀州落入史思明叛军的手里。朝廷闻氓山失败,立即免去了李光弼天下兵马副元帅一职。而鱼朝恩则达到了目的,由他专典神策军,出入禁中。神策军变成中央禁卫军后,鱼朝恩的军权更加扩大,他也因此更加无所顾忌。
鱼朝恩在唐肃宗时期任禁卫军指挥,唐代宗时期又被任命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成为当时讨伐“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军实际上的统帅,唐代宗还让他掌管了中央警卫部队的“神策军”,使得鱼朝恩权势气焰又高出一筹。仆固怀恩部将范志诚率叛军进攻泾阳,唐代宗下制亲征,鱼朝恩以平叛为名,大索士民私马,弄得人心惶惶,争相逃匿。鱼朝恩专权,势倾朝野,十分骄横,甚至连唐代宗也不放在眼里。鱼朝恩有一养子任内给使,曾与同事发生纷争,回家后告诉鱼朝恩。鱼朝恩即带养子入见唐代宗,要求唐代宗赐给紫衣以提高养子身份。宰相元载看准时机,要求皇帝铲除鱼朝恩,唐代宗许诺。鱼朝恩一贯骄横,自以为天下非他莫属,朝廷政事稍不如他的意,就发怒道:“天下事还能有离得了我的嘛!”唐代宗听后大为不悦。大历五年(770年)正月,宰相元载窥见唐代宗对鱼朝恩已生恶感,便奏请将其除掉。唐代宗有些疑虑:鱼朝恩军权在握,党羽众多,恐事难成。元载忙说:“只要陛下将此事全权交我办理,必能办妥。”唐代宗嘱其小心。之后,元载收买鱼朝恩的心腹周皓等人,在鱼朝恩上朝见唐代宗时期将其当场勒死,前后时间很短,干得干净利落。鱼朝恩在禁中被秘密处死一事,除少数参与密谋的人,外面一无所知。为防不测,唐代宗暂时隐瞒真相,鱼朝恩弄权多年,结党营私,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势力,所以唐代宗仍担心他的党羽闹事。于是,唐代宗下令对其党羽免于追究,许多人提升官衔,以防狗急跳墙。经过安抚,基本上没出现大的变故。鱼朝恩死后尚且让唐代宗煞费苦心,可见其生前是何等的了得。
唐代宗时期的宦官势力发展十分迅速,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宦官恃宠横行,干预政事,是唐代宗的优柔寡断造成的。但当其权倾朝野、危及皇帝的统治时,唐代宗不满宦官跋扈,又可利用外朝大臣与宦官的矛盾来除掉宦官。这种外大臣与内大臣之间勾心斗角争相邀宠的斗争,形成了唐朝后期的政治特征。
2.大乱之后:江河残破,帝王奈何
平叛之后,唐代宗李豫为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维护李家江山的安全,他开始排斥一些忠臣和功臣,结果适得其反,唐代宗李豫不但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根除叛乱,反而使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加速了。
唐代宗即位后,首要任务便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残部。宝应二年(763年)正月,安史叛军的最后一个元凶史朝义自缢而死,唐朝军队凯旋班师。史朝义的死,标志着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最终得以平息。唐代宗完成了唐肃宗未完成的事业,终于可以告慰祖宗。举国上下也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欢呼,一夜之间,人们忘记了连年战火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暂时淡忘了为平叛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收复洛阳的回纥兵大肆掳掠,杀人万计,城中大火十几天不灭。朔方兵、神策军以洛阳等地久陷敌手,推波助澜,纵兵抢掠达三个月才停止。平叛大军所过之处,满目疮痍,废墟连连。正值严冬时节,百姓饥寒交迫,有的人衣不蔽体,竟然用纸作为衣裳,暂御风寒,想起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天灾人祸,饥荒瘟疫,肆虐着已经萧条的中原各地。
唐代宗招降了安史叛将以后认为大功告成,于宝应二年(763年)七月,改元广德,大赦天下,对安、史旧将及亲族一律不加追究,对各级官吏加封官爵。然而安史旧将变成为唐朝的节度使后,形成了新的藩镇,他们在各自的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成为地方割据力量。
唐代宗平叛以后,犯了对一些忠臣无端猜忌的毛病。郭子仪因平叛安史之乱大功在唐肃宗时期便升为中书令,晋封汾阳郡王。唐代宗即位后,郭子仪在朝中威望最高,唐代宗对他百般怀疑。唐代宗对功臣的态度使掌握军队的将领对朝廷增添了顾虑,都不愿交出兵权和防地,千方百计地扩大自己的地盘,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这样就使得割据称雄者越来越多,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失控。成德(今河北正定)、魏博(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幽州(今河北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三镇是唐朝中后期最大的割据势力,称为河朔三镇。唐代宗不仅给河朔三镇很高的待遇,也一再姑息其他割据势力,使得地方节度使肆无忌惮,在政治、军事、财政上完全独立,实际上成为独立的封建军阀王国。他们的职位或父子兄弟相袭,或由部下推戴叫作“留后”,强迫李唐王朝加以承认。他们在地方上又自署官吏,鱼肉人民。所有这些,对唐中央政府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安史之乱遗留的问题不仅仅是藩镇割据。唐代宗当年为了平定叛乱,不得不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边兵东调,削弱了西北边防的军力。边境上的吐蕃、党项等异族乘机屡次侵扰,以往四夷来服、八方朝拜的时代不复再现。河、陇地区的沦陷和东北平卢镇的南迁,使天宝以来形成的边疆全面防御圈逐渐缩小,由此而改变的边疆民族形势,给唐朝的国防及内政都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平叛战争还没有结束,浙东台州(今浙江临海)等地就爆发了袁晁起义,江南一带大大小小的地方叛乱更加重了唐代宗时期的压力;平叛胜利之后,朝廷大军还没有凯旋回朝,吐蕃军队就攻入关中,渡过渭水,直入长安,唐代宗仓皇出逃陕州。这一事件,更使唐代宗时期雪上加霜。此外,河北降将的不驯,平叛将领仆固怀恩等人走上反叛之路,更让李唐王朝狼狈不堪。而到了唐代宗执政晚期,河北地区魏博、成德等藩镇节度使对朝廷的态度时而归服时而独霸一方,成为最令唐代宗头疼的心腹大患。这种藩镇割据的局面,直到唐宪宗时期才稍稍得以扭转。
总之,唐代宗继祖父、父亲之后,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唐代宗对藩镇的姑息和唐中央政府的腐败,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小。他不得不面对山河残破,国不像国的局面,既要想重整河山,又要防御外族对李唐王朝的觊觎野心,何其难矣!
3.异族频扰:无回天之术
在异族频扰的战争时期,唐代宗李豫自挖墙角,不但不赏识利用功臣和忠臣,反而排斥他们,这样,李氏江山又怎么能够维持安稳呢!
在唐代宗时期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形成的同时,西部吐蕃又在不断侵扰,唐朝不得不调兵力到京西防备吐蕃的入侵,称为京西防秋。吐蕃于至德二载(757年)趁安史之乱爆发唐廷内乱之机攻取石堡城,并进攻唐陇右、河西两镇。广德元年(763年),吐蕃率领吐谷浑、党项、氐、羌共二十余万人入大震关(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攻泾州,直指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今陕西武功)等地,唐兵溃败,京师大骇。此时,吐蕃军已逼近长安,唐代宗急忙逃往陕州。第三天,吐蕃攻进长安,掠夺府库钱财,焚毁民房,原本繁华的长安城顿时满目疮痍。郭子仪时为副元帅,他用少数兵卒虚张声势恐吓吐蕃,吐蕃军占据长安半个月后,惊惶出城。同年,吐蕃又攻入剑南道的松州(今四川松潘)、维州(今四川理县)、云山城、笼城等地,唐朝又受到吐蕃的严重威胁。
广德元年(763年)后,吐蕃连年入侵,战争频繁,唐在凤翔、泾州、邠州(今陕西彬县)、渭北等地设节度使,驻重兵,抵御吐蕃。广德二年(764年),仆固怀恩反叛唐廷,又引吐蕃、回纥等数十万人进攻长安。仆固怀恩本是唐代宗平叛安史之乱的功臣,他自恃功高,不满意朝廷对他的封赏,加上唐代宗无端对武将猜疑想收回兵权的打算,使他对朝廷更加不满,于是便造反了。仆固怀恩招引吐蕃、回纥来攻打朝廷,唐代宗命郭子仪率军御敌,先锋部队攻破吐蕃军营,俘斩百余。郭子仪屯重兵于泾阳(今陕西陉阳),吐蕃军挑战,郭子仪不出。此时,剑南、严武已攻破吐蕃盐川城,仆固怀恩与吐蕃军惧怕失去后援,不战退兵,京师之围被解。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不死心,又引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等数十万人入侵至鸣沙(今宁夏中卫东)。吐蕃军大掠男女数万人,焚舍而去。同年十月,吐蕃军至邻州,与回纥相遇,合纵入侵,兵逼奉天,郭子仪说服回纥,使回纥与唐联兵,击败吐蕃,斩首五万余级,吐蕃退军,唐边境形势得到缓解。
郭子仪率军击败吐蕃却被认为无功,唐代宗听信了奸相元载的话认为是菩萨的保佑才阻止了吐蕃、回纥的入侵。退敌成功后,唐代宗对众僧大加赏赐,对郭子仪等御敌勇将却不闻不问。这种赏罚不明的行为,使军将寒心。此后,吐蕃连年入侵,战争不断,唐廷不得不花费巨大的财力,在凤翔、泾州、郐州、渭北、西川等地派驻重兵,以备吐蕃。大历二年(767年)九月,吐蕃进犯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接着,兵逼邠州,唐代宗又命郭子仪率师3万御敌。十月,郭子仪在灵州击败吐蕃,京师才得以平安。次年八月,吐蕃10万兵马入侵灵武、邠州,邠宁节度使率军御敌,击破吐蕃2万余人。之后,郭子仪自河中移镇奉天,吐蕃入侵灵州,灵州守将白元光击败吐蕃2万军队于灵武。不久,淮又在灵武击破吐蕃,唐代宗君臣喜形于色,沉浸在一时的胜利之中。大历五年(770年)五月,唐代宗在甘肃徙置民众于山险要害,用以防备吐蕃的入侵。九月,吐蕃进犯永寿(今属陕西)。大历八年(773年)八月,吐蕃进犯灵武,抢掠而去。同年十月,吐蕃进犯泾州、邠州。浑城与泾原军合力作战,吐蕃军溃败而去。不久,郭子仪率军击败吐蕃10万大军,唐军取得重大胜利。大历九年(774年)四月,唐代宗命郭子仪等大阅兵师以备吐蕃,唐代宗又下诏各地出资备边,以供防秋之用。大历十年(775年)剑南节度使崔宁在西山大败吐蕃。大历十一年(776年)正月,崔宁大破吐蕃20万人。大历十二年(777年)十月,崔宁又破吐蕃于望汉城。大历十三年(778年)四月,吐蕃进犯灵州,朔方留后常谦光击败吐蕃。同年六月,吐蕃又进犯盐州(今陕西定边县)、庆州(今甘肃庆阳市)。同年,回纥登里可汗为了掠夺财物,也进犯太原,杀唐军民万余人,纵兵大掠。唐代州都督张光晟击败回纥兵,登里可汗才退走。唐代宗为了集中力量抵御吐蕃,对回纥的不礼采取忍让态度,力求保持友好关系。
唐代宗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防御吐蕃的入侵,但由于节度使各自独立,难以驾驭,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李唐王朝在唐代宗时期与吐蕃的战争,双方各有胜负,耗费很大。此后,吐蕃走向衰亡,李唐王朝也日渐衰弱。由于内忧外患的煎熬,唐代宗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病得无法上朝,下达了让皇太子监国的制书,当天晚上,唐代宗便驾崩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