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3年我国高歌猛进文化创意产业[DB/OL].(2013-02-28)
[3]David Throsby.Cultural Capital[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1999,23(1-2).
[4]Scott A 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M].Blackwell Publishers,1997.
[5]阿提坎木.企业集团化动因的战略特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4).
[6]边璐,张璞,张江朋.我国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5).
[7]曾德刚,明庆忠.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方法与途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8]柴莎莎,延军平,杨谨菲.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010(6).
[9]陈丹.中国文化产业现状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5).
[10]陈红.我国城市形象营销策略研究[J].新闻界,2009(3).
[11]陈洁民,尹秀艳.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4).
[12]陈珏,何伦志.文化资本、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
[13]陈群元,喻定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14]陈宪,韩太祥.文化要素、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9(1).
[15]陈瑶.低碳经济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家,2011(7).
[16]陈则谦.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公众认知度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7).
[17]陈映.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J].新闻界,2009(5).
[18]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9]戴军,曹建丰,韩颖.基于文化资源特色的城市形象经营研究:以安徽省涡阳县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0]丁敏.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开发研究,2010(5).
[21]董西谦.企业集团化管理问题研究[J].财经界,2012(2).
[22]杜党勇,叶广宇,蓝海林,杨璐.高差异战略的选择与实施[J].企业经济,2002(1).
[23]杜德久.完善公共文化政策构建首都公共文化体系[J].北京观察,2008(3).
[24]冯俊新.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25]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6]付璐,王华.董振荣走出生态困境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探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27]高传胜,李善同.经济服务化的中国悖论与中国推进经济服务化的战略选择[J].经济经纬,2007(4).
[28]高书生.文化再生产论:兼论文化和经济融合[J].行政管理改革,2011(7).
[29]龚葳,樊森,张圆.低碳经济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实现路径分析:基于朔州市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思考[J].时代经贸,2011(8).
[30]郭佳.发达国家碳金融市场现状对我省低碳经济发展启示[J].商情,2011(14).
[31]韩安贵.把握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自觉建设先进文化[J].广东社会科学,2001(1).
[32]韩娟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和对策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10).
[33]韩丽霞.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2(4).
[34]韩雪,梁影.低碳经济下消费行为研究综述[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4).
[35]韩雪梅,刘欢欢.我国生态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动态比较研究:关于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考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6]郝冀,马疆华.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4).
[37]何桑.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的价值认知[J].当代戏剧,2011(3).
[38]胡彪.铸造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铸造技术,2010(12).
[39]胡惠林.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开发研究,2006(1).
[40]胡惠林.以层级分工体系构建文化产业低碳模式[N].中国文化报,2010-09-08.
[41]胡惠林,等.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42]胡宗义,刘亦文.低碳经济社会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湖湘论坛,2011(3).
[43]黄鹤,郑皓.国际城市视野下的北京文化建设[J].北京规划建设,2012(03).
[44]黄少鹏,郑涛.碳排放的行业特征与能源需求互动:皖省路径[J].改革,2011(4).
[45]黄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J].湖南社会科学,2010(3).
[46]黄友军.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2).
[47]贾立江,范德成,武艳君.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2).
[48]江曼琦.对城市经营若干问题的认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49]蒋翼坤,赵海涵.对文化产业发展与出版业转型的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21(5).
[50]金元浦.培育新业态是北京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重要途径[J].中国经济网,2012-08-03.
[51]靳俊喜,雷攀,韩玮,袁桂林.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西部论坛,2010(4).
[52]赖小东,施骞.低碳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回顾及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
[53]郎小霞,宋秀华,刘敏.青岛市城市特色构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2).
[54]冷红,袁青.“形象工程”的整体性、表面性和地域性[J].城市规划,2003(05).
[55]李安,赵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京沪深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2).
[56]李飞,庄贵阳,付加锋,宋玉样.低碳经济转型:政策、趋势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0(2).
[57]李钢.城市文脉设计与类型学[J].山西建筑,2007(9).
[58]李钢.对城市文脉挖掘与整合的研究[J].四川建筑,2007(3).
[59]李钢.设计文脉在信息时代的表现特征[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60]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6(2).
[61]李怀亮,方英,王锦慧.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J].经济问题,2010(2).
[62]李进,缪春萍,王孟蒙,张素君.张家口城市形象建设进程中的软件探索[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1).
[63]李美平.临汾市城市形象塑造初探[J].科技信息,2009(27).
[64]李培军.试论济宁市城市形象的塑造[J].科技信息,2009(22).
[65]李清源.沈秀丽西部经济快速增长态势下环境趋向优化问题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2).
[66]李瑞风,郭芳,杨卫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探析[J].管理观察,2009(31).
[67]李婷,李成武,何剑锋.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展望[J].经济纵横,2010(7).
[68]李文东,尹传.文低碳经济与环境规制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69]李恰芳,乔海曙.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的评价研究[J]海南金融,2011(7).
[70]李勇,徐建刚,王振波.城市形象研究进展及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2).
[7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72]廖红英,孙志威.发达国家低碳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1(5).
[73]林映梅.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J].财经界,2013(24).
[74]凌金铸.文化产业政策创新的实践与体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75]刘传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
[76]刘春玲.低碳经济的定义、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J].商业时代,2011(21).
[77]刘晗,顾晓君.低碳产业发展研究述评[J].上海农业学报,2012(4).
[78]刘克兴.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现状及研究方向[J].电子商务,2013(8).
[79]刘丽娟,冯维波.地理环境与城市特色的塑造:以重庆市为例[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11).
[80]刘明华.美、日、韩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及启示[J].肇庆学院学报,2007(6).
[81]刘卫东.城市形象工程之我见[J].城市规划,2003(04).
[82]刘蔚.跨国公司于文华产业集群的互动模式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7(3).
[83]刘文俭.省域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以山东为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4).
[84]刘亚虎.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价值与开发[J].文化遗产,2010(7).
[85]刘颖.城市空间之视觉表达[J].华章,2010(25).
[86]刘媛,谢剑波.城市形象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基于公共物品的视角[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1).
[87]路卓铭,赵宝廷.区域产业集群化的经济效应与演进机理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0).
[88]罗思.纽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借鉴[J].特区理论与实践,2012(1).
[89]罗文琦,熊艳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2010(3).
[90]吕维霞,李茹,屠新泉.新形势下政府气候变化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91]马丁·杰伊.阿多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92]马建国,刘晔,张志彬.勉县县城城市特色风貌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93]毛超,李世蓉,刘杨.向“低碳城市”转型框架体系与途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94]毛雁冰.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95]毛长义,张述林.三峡库区移民新城文化建设与区域旅游业发展[J].商业研究,2010(9).
[96]梅保华,关于城市形象问题的思考[J].城市问题,2002(5).
[97]聂辰席.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EB/OL].(2009-04-08)@4938715.htm.
[98]牛丽彦.论闽北新兴中心城市艺术风格的塑造[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
[99]牛志红.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问题及完善措施[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6(4).
[100]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101]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02]潘增辉,陶田.低碳时代下的我国城市化发展新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103]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环境科技,2009(6).
[104]齐慧.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内蒙古主导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
[105]钱正武,杨吉华.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106]秦军.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对比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107]邱高会.我国低碳经济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1).
[108]盛光华,杜雪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与路径[J].求是学刊,2010(5).
[109]盛文军,廖晓燕.产品差异化战略: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途径[J].当代经济研究,2001(11).
[110]盛莹,王磊.宋小青岛市低碳经济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1(8).
[111]时统君.低碳经济道德追问的两重向度[J]前沿,2011(15).
[112]史元昭.以重庆市为例探究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发展策略[J].现代商业,2011(14).
[113]宋聚生,王耀武.形象工程的批判[J].城市规划,2003(05).
[114]宋晓霞,张瞳.旅游型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形象与特色研究[J].山西建筑,2007(7).
[115]孙桂华,张夏.胶南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
[116]孙国学.基于城市特色的赤峰形象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
[117]孙华平.浙江发展外向型低碳经济的路径与对策[J].价格月刊,2010(9).
[118]孙惠柱.大都市的公共文化布局:纽约与上海的比较[N].解放日报,2008-12-15.
[119]孙秀梅,周敏.低碳经济转型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1(6).
[120]唐夏韵.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5).
[121]唐志伟.向低碳模式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对长株潭的启示[J].管理学家,2010(9).
[122]陶甲,刘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述评[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5).
[123]陶晓红.品牌文化是品牌力的重要依托[J].管理现代化,2003(2).
[124]万敏,郑加华.城市CI:城市形象营造的新方法[J].城市规划,2001(10).
[125]王红曼,张方译.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26]王佳蕾,车震宇.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城市特色塑造:以云南省楚雄市城市特色研究为例[J].华中建筑,2012(6).
[127]王建国,周建慧.中国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的六维路线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128]王洁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6).
[129]王磊,吴伟,董磊,论城市形象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2).
[130]王立群,李征.基于CIS谈石家庄城市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12(14).
[131]王世福.城市特色的认识和路径思考[J].规划师,2009(12).
[13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133]王思民.中国政府规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1(5).
[134]王兴平.城市企业化和城市战略[J].城市规划,2002(06).
[135]王艳红.盐化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分析:以自贡盐化企业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
[136]王玉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137]魏鹏举,杨青山.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1).
[138]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资料汇编[R],2006.
[139]邬义钧.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40]吴常文.武汉市低碳发展的定位、机制与路径[J].当代经济,2012(22).
[141]吴永长.中国文化产业应对WTO挑战的策略[J].厦门科技,2001(4).
[142]向守乾,罗文君.珠海情倡北路南段填海区特色塑造的规划对策研究[J].规划师,2011(6).
[143]肖文,樊文静.低碳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兼谈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J].工业技术经济,2011(1).
[144]谢甫云.重视风景园林,塑造城市特色[J].安徽建筑,2008(3).
[145]谢清河.发展低碳经济与金融创新的互动效应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6).
[146]徐冬青.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
[147]徐建中,袁小量.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网络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4).
[148]徐苏宁.城市形象塑造的美学和非美学问题[J].城市规划,2005(4).
[149]许彬,楼均.多元治理、比较优势与低碳经济:浙江省低碳经济治理模式的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3).
[150]许广永.低碳经济下我国碳排放定价机制形成的障碍与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10(9).
[151]杨丹辉,李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全球机制:文献综述[J].经济管理,2010(6).
[152]杨吉华.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153]杨京英,王金萍.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统计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7(1).
[154]杨颖.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途经探索[J].理论与改革,2011(2).
[155]叶祖达.碳审计在总体规划中的角色[J].城市发展研究,2009(11).
[156]尹茂林.关于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的思考: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7(7).
[157]尹明明.巴黎文化政策初探[J].现代传播,2010(12).
[158]余宽宏.武汉报业同质化的现状、利弊与对策[J]新闻知识,2006(6).
[159]余亮茹,陈琳.基于规划视角的城市文化特色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8(z1).
[160]喻明月,杜丽娟.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161]原淑玲.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1).
[162]张冀.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63]张京祥,朱喜钢,刘荣增.城市竞争力、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2(08).
[164]张莉,尹航.保定市低碳经济金融支持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视角,2011(18).
[165]张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与产业,2006(2).
[166]张宁,侯志强.低碳经济视角下低碳旅游实现方式研究[J].科技广场,2011(4).
[167]张庆.山东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4).
[168]张锐,张燚,周敏.论品牌的内涵与外延[J].管理学报,2010(1).
[169]张庭伟.城市化作为生产手段及引起城市规划功能转变[J].城市规划,2002(04).
[170]张庭伟.构筑规划师的工作平台:规划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J].城市规划,2002(10).
[171]张瞳,宋晓霞,蒋超.探询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善居之地的真与美[J].山西建筑,2007(10).
[172]张晓容.以高原山水意境塑造西宁城市特色[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5).
[173]张雪峰.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选择[J].现代财经,2002(8).
[174]张永军.技术选择、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1(3).
[175]章超.城市风貌塑造: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方性[J].林业勘察设计,2010(2).
[176]赵敏.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J].中国质量与品牌,2005(7).
[177]郑茂林,郭旭红.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3).
[178]钟虹滨,黄炼.美国城市形象品牌研究述评[J].国际城市规划,2007,22(2).
[179]周东华,高筱洁.电视谈话节目与西安城市形象塑造关系刍议[J].理论导刊,2008(9).
[180]周干峙.城市化和历史文化名城[J]城市规划,2002(4).
[181]周晓唯,张金灿.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研究[J].天府新论,2011(2).
[182]周媛,彭攀.生态哲学视野下的中国低碳经济[J].理论月刊,2010(4).
[183]朱海霞,权东计.论城市经营与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塑造:兼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184]朱路甲,高巍,贾克军,王宝军.基于SWOT模型的保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网络财富,2010(23).
[185]祝碧衡.伦敦市长第二个文化战略草案,继续高举建设“文化大都市”的旗帜[EB/OL].(2009-09-24)?id=5393,2009-9-24.
[186]祝合良,李晓慧.中国商业低碳化发展模式与有效路径[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2).
[187]汪如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体制构建初探[J].改革与战略,2011(5).
[188]唐正繁.政府文化职能视野下的文化体制改革[J].理论与当代,2014(3).
[189]李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4(2).
[190]吴倩倩.全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新闻世界,2013(7).
[191]李明泉.文化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J].中华文化论坛,2013(12).
[192]凌金铸.文化体制改革的缘起[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1).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