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里的苍穹-歌者之二:阿拉坦其其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另一位长调歌唱家阿拉坦其其格有一个奇特的经历,值得细细写一笔。她一九五五年生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一九七三年成为该旗的乌兰牧骑,担任独唱。阿拉坦其其格擅长长调演唱,有人评价:她的演唱音色浑厚明亮,音域宽广,气息充沛,行腔委婉自如,典雅华丽,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在阿拉善草原上,人们都听过她演唱的《金色圣山》、《辽阔富饶的阿拉善》、《永登哥哥》、《孤独的白驼羔》、《黄骠马》、《宴歌》等。其中《黄骠马》最富感情意味:“要想骑好那黄骠马/就得趁它膘肥体壮的时候/白发苍苍的老阿爸哟/我每年回去向您问候//在那一群群的马儿里面/我要挑选黄骠马骑上/看望两回那敬爱的阿爸”。

    在小学一年级时,阿拉坦其其格第一次被老师抱上舞台,唱了一首民歌。像哈扎布十二岁初显身手便奠定了一生的基础一样,阿拉坦其其格也是从这时开始了她的艺术人生之旅。噢,那位老师温暖的怀抱,他(或她)哪里只是将一个小女孩抱上了舞台,他(或她)抱上的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也是艺术瑰宝的一个胚芽。

    阿拉坦其其格演唱的长调很多,前面提到的有关传奇经历与她的保留曲目《金色圣山》有关。在阿拉善草原上,知道《金色圣山》的人便知道这个感人的故事。在这首歌背后,隐藏着的有关阿拉坦其其格家祖孙三代的一个真实经历。小时候,阿拉坦其其格的妈妈阿尔坦经常给她唱歌,母亲的歌声很动听,给小阿拉坦其其格的童年许多快乐,也使她的成长汲取了天籁之音的养分。妈妈阿尔坦唱得最多的是《金色圣山》,小阿拉坦其其格听着这首歌慢慢长大,慢慢听懂了歌中的传奇故事。但母亲只是让她倾听,并未告诉她歌中故事的缘由。直到她长大成人,成了草原上的一名家喻户晓的歌唱家时,母亲才郑重其事地告诉了她这首歌背后的故事。有多篇文章记录这一故事时,笔调都一致,因此我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一九四四年,阿拉坦其其格的妈妈阿尔坦八岁,她的妈妈(阿拉坦其其格的姥姥)因姐姐生病,便离开丈夫和三个孩子,回蒙古国去探望姐姐。当时,蒙古国在闹独立,她走到蒙古边境一带无法前行,不得不随当地的牧民向北迁徙。就这样,她越走越远,再也无法踏上返回的路途。待她安定下来,己身处异乡,只好用书信向家人报平安。从此,她和家人之间只能用书信联系,三个孩子慢慢长大,却无缘见上母亲一面。到了“文革”时,因为社会的原因,她与家人的书信联系方式也中断了。她走时,阿尔坦才八岁,阿尔坦一直记着从她那里学会的《金色圣山》,每当想起她,便情不自禁地唱起它,心头便会回忆想起母亲曾给予自己的疼爱……这些思念和牵挂久而久之便在阿尔坦的歌声中变成了一种倾诉的情愫。很快,故事出现了一个高潮。改革开放以后,阿尔坦的唱名越来越大,她演唱的歌曲通过内蒙古的电台、电视台在听(观)众中很快传播开了。好事总是连着好事,出人意料的是,她的歌声通过电波传到了蒙古国,被她的母亲在无意间听到了。一时间,听着收音机里自己在几十年前唱过的歌,与亲人分散多年的酸楚一下子涌上心头,在酸楚的同时,她又觉得回家的希望出现了,她赶紧向国内发出了寻找亲人的请求……很快,动人的长调再次响起,分别了数十年的一家人终于又重逢了。

    这样的情缘是独特而又神奇的,使阿拉坦其其格深受感动,长调,犹如一双命运的大手,从风雨之中伸出,将分散的亲人又牵到了一起。每每谈起长调,她总是说:“长调是地地道道蒙古人的东西,别的民族没有也不可能有这样的音乐。是辽阔的大草原赋予了它悠远、粗犷的旋律,是草原上的牧民赋予了它深情、豪迈的性格。”

    经历了那样的动荡,长调已经是她们一家人生命中的东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