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名家一起回眸三国往事-各方群雄林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五代十国时期,有人说:“兵肥马壮者为王。”这话大有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意思。在大动荡的三国时期,可以说人才济济,但不同的人才,适合不同的社会环境,能扫平乱世的人必须具有非凡的才干。

    袁绍占据幽州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世家大族。袁家从袁绍的曾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就有五人官拜三公。到了袁绍的父辈,也都是官居显赫,袁绍的生父袁逢,其官至司空;袁绍的叔父袁隗,其官至司徒;袁绍的伯父袁成,其官至左中郎将。袁成早逝,袁绍又是庶出,就被过继给袁成一房继承香火。

    袁绍的家世好,袁绍本人也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爱,所以在他的仕途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凭借世资,不到二十岁的袁绍就已出任濮阳县长。但不久因母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六年,拒绝辟召,隐居洛阳。

    袁绍在隐居期间,表面上深居简出,不妄通宾客,暗中却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

    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都与袁绍往来甚密,他们时常在一起商量对策,保护党人,结成了一个以反宦官专政为目的的政治集团。

    袁绍的活动引起了宦官的注意,由于顾及到袁绍的家庭背景,宦官并没有立刻对他采取行动,而是先加以警告。中常侍赵忠愤然地对袁家人说:“袁本初为抬高身价,不应辟召,专养亡命徒,他到底想干什么!”袁隗听后,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回家后骂袁绍说:“你这是准备败我们袁家啊!”此后,袁绍的行为有所收敛。

    黄巾起义爆发后,党禁被取消,党人被重新起用。于是袁绍应大将军何进辟召为掾。袁绍有意借何进之力除掉宦官,而何进出身市井屠户,得门第显赫的袁绍亲近,也大感荣耀,两人关系遂非同一般。188年,灵帝另组西园新军,置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而大权掌握在宦官、上军校尉蹇硕手中。189年四月,灵帝病重,太子未立,在这改朝换代的时刻,宦官与外戚何进的矛盾开始激化。灵帝死后,何进集结军队于宫外,迫使宦官立刘辩为帝。刘辩即帝位,何 皇后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辅政。外戚与官僚士大夫在对宦官的斗争中暂时取得了胜利。不久,何进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何颙为北军中侯,许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同时受到提拔的还有二十多人,都成了何进的心腹,何进于是掌握了朝廷内外的实际权力。

    袁绍当时认为诛杀宦官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对何进说:“从前窦武准备诛杀内宠,而反受其害,那是因事机不密,言语漏泄。当时五营兵士都听命于宦官,窦氏却信用五营兵士,这就是自取灭亡。但如今将军居帝舅大位,兄弟并领强兵,军队将吏又乐于为将军尽力效命,这是上天赐予将军一举为天下除掉祸害,以垂名后世的良机啊!”但由于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与何进弟何苗屡受宦官贿赂,从中作梗,再加上太后也不同意诛杀宦官,何进本来就素无决断,此时就更加犹犹豫豫,不知如何是好了。袁绍看见这种情况,就建议何进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何进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一面召董卓、丁原领军队到京,一面派部下王匡、骑都尉鲍信回家乡募兵。四方兵起,京师震动,何太后只好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放回家。宦官们失去了靠山,都如丧家之犬一般,纷纷跑到何进那里叩求恕罪。袁绍再三劝何进趁此机会杀掉宦官,可何进终是把他们放走了。袁绍也是意气用事,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信通知州郡,诈称何进之意令逮捕宦官亲属入狱。这样一来,宦官们没了活路,无不痛恨何进。走投无路的宦官们于是铤而走险,他们诈说离京前愿最后侍奉一次太后,以此引诱何进进了宫。随后张让指挥中常侍段珪等率党徒数十人,斩何进于嘉德殿前。

    何进一死,何进的部将立刻哗变,要为何进报仇。虎贲中郎将袁术领兵攻打宫城,焚烧了青琐门。张让等人见势不妙,就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仓皇外逃。袁绍与叔父袁隗则佯称奉诏,杀死宦官亲党许相、樊陵,然后列兵朱雀阙下,捕杀了还没来得及逃走的宦官赵忠等人,之后又命令关闭宫门,严禁出入,一场对宦官的血腥屠杀便随之开始。士兵们四处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杀之,死者达二千多人,其中一些不长胡须的官员也被杀红了眼的士兵误当成宦官杀掉了。

    就在袁绍在内宫大肆屠戮宦官之时,董卓也率军队抵达了洛阳西郊,并于 北邙阪下找到了少帝和陈留王。于是董卓以护驾之功,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洛阳城。不久董卓实行废立,朝政为其所掌控。董卓掌权后,袁绍不敢久留洛阳,他挂符节于东门,而后逃亡冀州。董卓立即下令通缉袁绍。这时有人对董卓说:“废立之事,非凡夫俗子所能理解。袁绍逃跑,只是因为害怕而已,没有其他意思。可如果现在通缉他过急,袁氏四代显贵,门生、故吏遍天下,得到袁家恩惠的人多难计数,袁绍一定会起事。到时,群雄都会乘势而起,关东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得了的了,所以不如赦免他,让他为一郡守,这样他庆幸免罪,自不会再招惹事端了。”于是,董卓改任袁绍为渤海太守。

    不久,因董卓擅行废立,以及其他种种暴行,官僚士大夫对他越来越愤恨,他所任命的关东牧守都有了反意,各地讨伐董卓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讨伐董卓,袁绍是最有号召力的。在这方面除他的家世之外,他诛灭宦官、不与董卓合作的行动也赢得了官僚士大夫们的称赞。不过掀起反董浪潮的却不是袁绍,而是桥瑁。当时,东郡太守桥瑁冒充三公写信给各州郡,历数董卓罪状,号召各地起来反董。就这样,关东州郡先后起兵,推袁绍为盟主,进兵关中,讨伐董卓。董卓见关东盟军势大,于是焚毁洛阳,挟持献帝,驱赶洛阳百姓迁都长安。董卓临行前还杀害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等袁氏家族的五十多人。

    而在关东盟军中,袁绍也并非众望所归,各州郡长官都各怀异心,迁延日月,只为保存自家实力。作为盟主的袁绍也不率先杀敌,而是驻军酸枣和将领们每日大摆酒宴,根本不肯去和董卓交锋。有时为了维持军需,还纵兵抢掠,杀戮百姓。最后,到酸枣粮尽时,关东诸军也作鸟兽散,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战就这样不了了之。

    董卓西归长安后,袁绍打算另立新帝,以便于自己驾驭。而此时的袁术也有自立之心,为此袁氏兄弟不睦。袁绍在给袁术的信中说:“我与韩馥共谋长久之计,认为应使海内见中兴之主。如今长安的幼君只是徒有虚名,并不是汉家血脉,公卿以下官吏又多媚侍董卓,所以我无法拥护长安的幼君,认为应东立圣君,这样太平之日才能指日可待。”袁绍选中了软弱的东汉宗室、幽州牧刘虞。

    他不顾袁术反对,以关东诸将的名义,派乐浪太守张岐谒见刘虞,呈上众议。刘虞知袁绍用意,断然拒绝。袁绍仍不死心,又请刘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也同样被刘虞拒绝了。

    董卓尚未垮台,关东豪强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就已经开始相互厮杀。此时的袁绍也不再安于渤海小郡,而对韩馥所居的“天下之重资”——冀州,望而垂涎。早在讨伐董卓的时候,他就曾对曹操说:“大事如果不顺,我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然后南向争夺天下,这样或许可以成功吧!”

    不过,当时的袁绍其实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占领冀州,他能夺取冀州靠的并不是军事力量,而是谋略。

    有一天,袁绍的门客逢纪向袁绍建议夺取冀州,袁绍听后踌躇地说:“冀州兵强,我军饥乏,如果战败,我们就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了。”逢纪听了袁绍的话后向袁绍献计,要袁绍暗中与辽东属国长史公孙瓒相约,让他南袭冀州,待公孙瓒大兵一动,韩馥惊慌失措之时,再趁机派遣能言善辩的人去和韩馥说明利害关系,让韩馥让出冀州。袁绍很看重逢纪,就照他的意思写了一封信送给公孙瓒。公孙瓒收到信后,于191年发兵南下,外托讨伐董卓,意在侵吞冀州。

    韩馥听说公孙瓒南下的消息后,果然手忙脚乱起来。就在韩馥集中力量,准备应付公孙瓒的时候,袁绍看准时机,派出外甥高干与韩馥的故友荀谌到了邺城。三人见面后,荀谌和高干说:“如今公孙瓒乘胜南下,诸郡望风而降,袁车骑也兵进延津,其意图难以预料,我们私下都很为将军担忧啊!”韩馥本是个庸才,一听此话,立即倒抽了一口冷气,急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荀谌听后,反问韩馥道:“将军自己估计一下,在对人宽厚仁爱方面,您比袁绍如何?”韩馥答:“我不如。”荀谌又问:“那在累世广施恩德,使天下人得到好处方面,您比袁绍又如何?”韩馥摇头说:“还是不如。”荀谌又提了几个问题,韩馥都摇头称否。荀谌这才说出来意:“公孙瓒率领燕、代精锐,兵锋无可抵挡;袁绍为一时英杰,又哪能久居将军之下?冀州为国家根本,如袁绍、公孙瓒合力,与将军交兵城下,将军必亡。但袁绍为将军旧交,且结有同盟,我等为将军着想,如今如把冀州让给袁绍,袁绍得冀州后,公孙瓒自不能和他抗争,到时袁绍一定会感激将军。而将军把冀州交给亲密的朋友,不仅能获得让贤的美名,且地位还会比如今更加稳定,所以我希望将军不必再有什么顾虑!”

    韩馥生性怯懦且缺少主见,听了荀谌的一番话后,就同意了。韩馥的许多部下,如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等人听说后都劝谏说:“冀州虽偏远,却有甲士百万,粮食足以维持十年,而袁绍不过是孤客穷军,仰我鼻息,就如同是我们手中的婴儿,一旦断了供给,他的士兵立刻就会被饿死,我们为什么要把冀州让给这样的人呢?”

    韩馥听后回答说:“我本袁氏故吏,才能又不如本初,量德让贤,是为古制,你们为何还要一味地责备我呢!”驻屯在河阳的赵浮和程涣两员大将听到消息后,急从孟津率兵东下,船数百艘,兵甲万余人,向韩馥请求出兵抗拒袁绍,韩馥不许。就这样,韩馥搬出了官署,派儿子把冀州牧的印绶送交袁绍,让出了冀州。

    袁绍得了冀州,代领了冀州牧,封韩馥为奋威将军,但却不给他一将一兵。

    不久,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袁绍手下有一名叫朱汉的都官从事,因韩馥曾对他不以礼遇,一直耿耿于怀。他知道袁绍并不放心韩馥,就借故派兵包围了韩馥的住所,手持利刃,破门而入。韩馥逃到阁楼躲避,朱汉就抓住韩馥的长子,一阵乱棍把他的两只脚都打断了。事后,袁绍处死了朱汉,但韩馥由此受了很深的刺激,离开冀州投奔了张邈。一天,袁绍派了一个使者去见张邈,在张邈府居住的韩馥恰巧撞见,当时使者正对张邈附耳低语,韩馥一见,心中立升疑云,自感大难临头,就走到厕所,举刀自杀了。韩馥生性平庸,无大才,无主见,更无大志,天下干戈突起,他就成了袁绍的踏脚之石,实在是令人叹怜。

    袁绍巧取了冀州后,一下子就从寄人篱下,时刻为兵粮供给烦愁的破落户,变成了兵众粮足的大豪强,气势自是非往日可比。他曾踌躇满志地问别驾沮授:

    “如今贼臣作乱,朝廷西迁,我袁家世代受宠,现决心尽全力以兴复汉室。我想与卿等同心戮力,共安社稷,不知别驾有什么妙策?”

    沮授回答说:“将军年少入朝,已扬名海内。在废立之际,又能发扬忠义,以单骑出走,使董卓惊恐。渡河北上,将军令渤海从命,仅以一郡之卒,即得冀州之众,可说是名望重于天下!如今将军可先兴军东讨,平青州黄巾,再定黑山,消灭张燕,然后回师北征,平公孙瓒,震慑戎狄,降服匈奴,这样将军就可拥有黄河以北的四州之地了。将军以此为资,收揽英雄俊才,集合百万大军,到时迎皇上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阳,号令天下,诛讨未服,那时还有谁能抵御得了将军您呢?”袁绍听后,放声大笑说:“别驾所言,正是我的心愿啊!”当即加沮授“奋威将军”之号,使他监护诸将。但袁绍终没能挟天子以号令天下,这一点成为他后来失败的一个原因。另外袁绍是一个缺少政治才能的人,他在冀州“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治中审配的家族,竟藏匿罪犯。政治上的失败也注定了他不是能够平定乱世的君主。

    袁绍得到冀州后,并没有首先讨伐黄巾,匡扶汉室,而是积极地攻打其他豪强,兼并土地。他当时的主要对手是北面的公孙瓒和南方的袁术。从191年到198年,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袁绍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讨伐公孙瓒上。191年,袁术以孙坚领豫州刺史,屯阳城。孙坚出兵攻击董卓时,身为东方联军盟主的袁绍非但不给予协助,反而趁机派周昕袭取袁术的鲁阳。袁术派遣公孙瓒之弟公孙越助孙坚回救鲁阳,不想公孙越在作战中被流矢射中身亡。当时,公孙瓒正在青州镇压黄巾军,他听到消息后愤怒地说:“是袁绍害死了我弟弟。”于是举兵攻打袁绍,就这样袁绍与公孙瓒之间开始了漫长的兼并战。

    战争初期,公孙瓒攻势凌厉,一时之间,冀州郡县纷纷望风而降。袁绍一看形势不妙,就提拔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任渤海太守,想以此取悦公孙瓒,缓和局势。不料,公孙范到了渤海后,立即就倒戈了。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战斗由此再也无法遏制。汉初平三年,即192年春,袁绍与公孙瓒于界桥南二十里进行的一场战斗,是双方争霸的关键一战。当时,公孙瓒在兵力上占有优势,他以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两翼各配备骑兵五千多人,自己骑白马于中间督战。而另一方的袁绍则令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千张为掩护,亲自统领步兵数万人在后。战争开始后,首先是由公孙瓒开始了冲锋,袁绍的大将义则指挥士兵埋伏在盾牌下等待时机,当公孙瓒的骑兵冲到相距几十步的地方时,义率众一起跳跃而起,砍杀而出,与此同时,千张强弩齐发,向公孙瓒的骑兵飞射。公孙瓒的军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骑兵、步兵争相逃命,全军立即陷入一片混乱。义见此情景,率领袁绍军越战越勇,竞于阵前斩杀了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严钢,杀敌千余人。公孙瓒只好率军撤到界桥,想在这里固守,结果又被义击溃。战争进行到此时,袁绍见公孙瓒已败,于是命令军队追击,自己随身只带着强弩数十张和持戟卫士一百多人缓缓而进。在距离界桥十余里处,袁绍下马卸鞍,稍事休 息。这时公孙瓒部中两千多逃散的骑兵突然出现,与袁绍相遇。这是一场遭遇战,双方谁也没有预见到会相遇。两千多骑兵迅速将袁绍的一百多人包围了起来,立时箭如雨下。别驾田丰一把拉住袁绍,要他退进一堵矮墙里,袁绍则甩开田丰的手,猛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去战死,躲在矮墙之后,难道就能活命吗!”他指挥强弩手应战,将冲在前边的敌骑纷纷射杀,成功地阻止住了敌骑的进攻。一来这毕竟是一群已经被击败的散兵,只是想在战败时占点便宜;二来他们中也没有人认出是袁绍在指挥,所以敌骑见没得到好处,反损失了不少人,不一会儿就渐渐向后退去了。少时,义领兵来迎接袁绍,公孙瓒的骑兵也就撤走了。

    界桥一战,袁绍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界桥之战以后,袁绍对公孙瓒的战斗就由被动防守转为主动攻击,消灭公孙瓒对袁绍而言就只是时间问题了。界桥之战后的同一年,公孙瓒又派兵到龙凑攻打袁绍,结果再次被打败,此后遂退守幽州,不敢再轻举妄动了。界桥之战的第二年,董卓担心袁绍的势力进一步扩张,就出面做和事佬,以朝廷的名义派太仆赵岐奉命劝和,袁绍与公孙瓒经过几年的战争,都觉得需要调整,于是同意调解,宣告休战。

    同年三月,袁绍南下薄落津,恰在这时,他的大后方失火了。魏郡发生了兵变,造反的兵士和黑山起义军会合,占领了邺城。一时之间,整个邺中有十多支起义部队。在义军中有一个叫陶升的将官叛变了义军,他到邺城后把袁绍和州内其他官吏的家属都保护起来,并护送他们到了斥丘。袁绍回军,兵屯斥丘,任陶升为建义中郎将,随后对义军开始进行报复性的围剿。袁绍军在鹿场山苍岩谷围攻黑山军五天,斩杀了黑山军首领于毒。接着袁绍又进一步镇压了左髭丈八、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多支起义军,将他们的屯壁尽屠,死者达数万人。

    从192年到195年,中原局势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这段时间里,袁绍一直都在黄河以北进行着统一北方的战争。其间,公孙瓒兼并了幽州的刘虞。于是刘虞旧部鲜于辅等为刘虞报仇,招引乌桓,攻打公孙瓒。袁绍趁机集中十万兵力与鲜于辅等合兵,在鲍丘共同打败了公孙瓒,迫使公孙瓒退保易京,至此公孙瓒败局已定。

    汉兴平二年,即195年10月,汉献帝在杨奉等人的护卫下逃到曹阳。沮授提醒袁绍应把汉献帝这面旗帜抢到手。而郭图、淳于琼等人反对,认为汉室衰微已久,不可能重振。况且若把天子迎到自己身边,动不动都得上表请示,服从命令就失去了权力,不服从又有抗拒诏命的罪名,所以不是一个好办法。沮授苦口婆心地劝告,可惜袁绍最终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以致错失良机。

    198年,袁绍亲领大军围攻易京,公孙瓒遣其子公孙续向黑山义军求救。袁绍上架云梯,下挖地道,不断加强攻势,易京危在旦夕。翌年春,公孙续和黑山军首领张燕带领十万救兵分三路向易京进发。公孙瓒派人给公孙续送密信,约定以点火为信号,内外夹击袁绍。不想,信被袁绍的哨兵截获。袁绍知道了公孙瓒的计划后将计就计,依照约定的信号点起火堆。公孙瓒误以为救兵已到,领兵攻出,反遭袁绍伏击,只得又龟缩入城。最后易京城破,公孙瓒缢杀姐妹妻子,然后欲引火自焚,但未等被火焰烧死,袁绍的士兵已经赶到,公孙瓒还是被冲入城的袁绍士兵所斩。至此,袁绍占据幽州,兼并了公孙瓒的军队。

    名家回眸

    政治家曹操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袁术称帝

    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人,司空袁逢之子。年少时的袁术很是不务正业,完全是一副世家公子哥儿的模样,成天与“诸公子飞鹰走狗”。等袁术的年龄大了些,他才有些节制,后凭借家世被举孝廉,累迁为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董卓入京后,废少帝立陈留王,为收买袁氏家人,用袁术为后将军。袁术知董卓生性残忍,不得人心,久必生祸,便逃出洛阳,到了南阳。当时长沙太守孙坚出身地方豪强,与荆州刺史王睿一向不和。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后,王睿与孙坚也都起兵响应。而孙坚则趁机杀了王睿,率部队数万人,进兵到南阳。南阳太守张咨见孙坚兵力强悍,又歧视孙坚为地方豪强,遂不肯供给孙坚军粮。于是孙坚设计诱斩了张咨,引兵投靠了刚刚逃到南阳的袁术,想借袁术四世三公的家世得到庇护。袁术表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令孙坚以鲁阳为据点,进兵讨伐董卓。孙坚与董卓作战接连胜利,并攻克了洛阳。不久,董卓撤回长安,袁绍所率领的联军也随之解散。

    袁绍回渤海后想立刘虞为帝,以便于自己控制,就写信希望袁术能支持。袁术有自立之心,不肯同意,反用一大堆冠冕堂皇的托词进行反对,从此袁绍袁术反目,开始相互攻伐。袁绍得冀州后,就派会稽周昕趁孙坚与董卓作战尚未回归的时候夺取豫州。袁术得知消息后立刻调回孙坚,击败了周昕,袁氏兄弟之间的战争由此开始。

    关东联盟破裂以后,豪强割据四方。在众豪强中,当时势力最强的就是袁术。在军事上,他有人称“江东猛虎”的孙坚辅佐。孙坚的政治能力虽然较差,但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他自长沙起兵后,帮助袁术稳稳当当地占据了荆州最靠北的南阳郡。据《后汉书》记载,当时南阳有三十七城,五十万户,总人口超过二百四十万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十分发达,是东汉第一大郡。

    南阳郡旁边就是袁氏一族的乡里所在汝南,汝南有三十七城,四十万户,人口二百一十万,其规模仅次于南阳。可以说,袁术在当时所具有的物质条件与军事条件都是得天独厚的。有了这样的优越资本作前提,再加上袁术本身的家世与威望,他的野心也就随之膨胀起来,滋生了割据称帝的愚蠢想法。

    袁氏兄弟反目以后,袁绍与刘表联合,而袁术与公孙瓒联合,两派之间相互攻伐,旷日持久。192年,袁术遣孙坚攻击襄阳刘表,孙坚在追击中误中埋伏,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死,这对袁术而言是一重大损失。不久,公孙瓒为报弟仇,联合刘备、袁术共击袁绍。袁绍则联合曹操进行反击,结果袁术等豪强被袁绍击败。193年,袁术占领陈留,屯军封丘。陈留是曹操的势力范围,于是曹操对袁术发起攻击。袁术和黑山余贼、匈奴於扶罗等联合与曹操在匡亭交战,结果被曹 操击败。袁术无奈,只好退保雍丘。这时扬州刺史反,袁术遂回师攻克扬州。长安李傕与郭汜兵变后,李傕想以袁术为外援,于是授袁术为左将军,而此时的袁术已经在准备称帝了。

    当初孙坚得传国玺,袁术听说后,就扣押了孙坚妻室,夺取了传国玺。汉兴平二年冬,献帝逃出长安,被李傕、郭汜追赶,无处栖身。袁术趁机大会群下,他对部下说:“如今天下动荡,刘氏已经衰弱,我家四世公辅,为百姓所归附,正要顺应民意,诸位认为怎么样?”袁术此话一出,满堂文武立刻鸦雀无声。他们都清楚这是违背民意的事,听了袁术的话后,都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还是主簿阎象打破了寂静,他说:“当初西周自后稷发展到文王,积德累功,得天下三分之二,仍从于殷商。明公虽是四世三公,可也没有西周那样的德望吧?

    何况汉室虽微,也没有到达殷纣那样的窘况啊。”

    袁术听了阎象的话,知道部下们都不同意,但还是不死心,就又召张范。张范谎称有病,派弟弟张承去见袁术。袁术说:“当初周室衰微,于是有齐桓公与晋文公的霸业;秦王失政,于是又有汉朝的兴起。现在我地广人众,想以此学习齐桓公与晋文公,仿效汉高祖,你觉得可以吗?”

    张承听后,毫不客气地回答说:“得天下在德不在众。如果用德取得天下,就是布衣百姓也能称霸。可要是贪得无厌,违背天意而行动,就会被众人遗弃,是谁也帮不了他的!”袁术听后,很不高兴,可一时也没有办法。

    孙坚死后,孙坚子孙策接收了父亲的兵将。袁术令孙策攻扬州刺史刘繇。孙策趁击败刘繇的机会占据了江东。当时孙策听说袁术要称帝,也写信劝阻,但袁术不听良言,一意孤行,于是孙策与袁术断绝了关系。

    建安二年,即197年,袁术称帝,自称“仲家”。随后,袁术遣使将称帝一事通知于吕布,并为其子聘吕布女。吕布则逮捕了袁术的使臣,将他们送去献帝所在的许昌,交曹操处置去了。袁术得知之后,一气之下遣将张勋、桥蕤攻击吕布,结果大败而还。随后,曹操亲攻袁术,袁术败走,留张勋、桥蕤守蕲阳拒曹。张勋、桥蕤哪里是曹操的对手,蕲阳城破,桥蕤被曹操所斩,张勋则败走逃亡。袁术屡战屡败,大将又被曹操所杀,其部下遂先后叛离。这时,袁术的根据地江、淮地区正处灾荒,一时之间,饿殍遍野。袁术沛相舒仲应原是袁术亲信, 袁术为防万一,曾以米十万斛令舒仲应看管。舒仲应见饥民载道,遂开仓放粮,将十万斛米尽散饥民。袁术听说后大怒,将舒仲应逮捕,想要杀他。舒仲应见到袁术后说:“我知道一定会死,所以才这样做的。宁可用我一人的命,救百姓于涂炭。”袁术听后,拉住舒仲应的手说:“仲应,你只为了得天下重名,就不和我在一起了吗?”至此,袁术尽失人心。

    袁术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已经失败。称帝不到三年,建安四年夏,袁术烧毁宫室,向部将陈简、雷薄等驻扎的山地逃亡。陈简、雷薄等人,拒不接纳。袁术处境更加困穷,士卒都纷纷逃散,将帅也都先后离去。袁术无奈,只好将帝号送给了表兄袁绍,以期换取袁绍的帮助。袁绍暗中接受了袁术帝号,但他知道称帝一事必然会遭部下反对,也就暂时没敢施行。

    得到了袁绍的默许,袁术便动身北上,打算去青州投奔袁谭。曹操得知消息后,令刘备在中途阻击袁术。袁术没办法,就又返回到了寿春。当年六月,袁术逃到江亭,病倒在床上,他叹息着说:“我袁术竟到这种境遇!”随后呕血倒毙。袁术死后,他的妻室子女都被他的部下庐江太守刘勋收留。孙策击败刘勋后,对袁术后人进行了妥善的安顿,后袁术女被纳入孙权宫,袁术子袁曜仕东吴,官至郎中。

    名家回眸

    着名史学家司马光:“绍壮健有威容,爱士养名,宾客辐凑归之,辎井、柴毂,填接街陌。术亦以侠气闻。”

    软弱之主刘璋

    刘璋,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市西北地区)人,为东汉鲁恭王后裔。194年,东汉益州牧刘焉去世,刘璋继任其父之职,为益州牧。《三国志》

    作者陈寿评价刘璋说:“璋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致乘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刘璋确实没有夺取天下的才能与野心,他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应是一个很不错的文臣,可惜遭逢乱世,成了历史上软弱君主的代名词。

    巴蜀地区地势险要,自战国末年李冰修都江堰,地富民殷,富甲一方。又因蜀地距中原统治地区较远,民风蛮悍,自古就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的说法。自秦汉以来,天下局势每一发生动荡,蜀人都守关割据,凭地势之险,称雄一时。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他正是依赖蜀地的物质基础才得以称雄,统一天下。可见,巴蜀地区确实有帝王之气。刘璋父刘焉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入蜀以后,才产生了骄纵问鼎之心。

    刘焉字君郎。汉灵帝时,黄巾乱起,刘焉以“刺史威轻……辄增暴乱”为借口,向汉灵帝建议在各州郡改置牧伯。当时的汉灵帝已被农民起义吓破了胆,恰巧此时并州刺史张懿、凉州刺史耿鄙都被趁乱而起的贼寇杀害,于是刘焉的建议被汉灵帝所采纳,授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另授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室刘虞为幽州牧。州牧权重,此制一设,豪强权力立即扩大,割据形势遂成。

    刘焉入益州后,用益州从事贾龙为校尉,一面实行安抚宽惠的政策,收买人心,一面又实行威刑,铲除异己力量,杀益州豪强十余人,以图谋割据。益州豪强看出了刘焉的意图后,自然不会听命于他。汉初平二年,犍为太守任岐与贾龙一同起兵反对刘焉,向刘焉发起了攻击,但却被早有防备的刘焉击败,任岐与贾龙都被刘焉所杀。从此以后,益州地区就再也没有有能力反对刘焉的人了。任岐与贾龙被杀后,刘焉也露出了原形,开始大造车辇,俨然一个土皇帝的派头。

    刘焉有四个儿子,刘范为左中郎将,刘诞为治书御史,刘璋为车都尉,都与献帝一起居住在长安,只有别部司马刘瑁一子跟随在刘焉身边。后献帝派刘璋去见刘焉,刘焉便借机留刘璋在身边,没有再让他回长安。汉兴平元年,征西将军马腾与范谋起兵攻击李傕,刘焉派兵五千助战,反被李傕击败。李傕恨刘焉助战,于是杀刘范与刘诞以泄愤。

    刘焉听说刘范与刘诞被杀,白发人送黑发人,心痛如刀绞。说来也巧,这时又发生了莫名其妙的火灾,他制造的车辇,以及民宅馆驿尽成焦土。不得已,刘焉将居地从锦竹迁往成都,不久就因背上生疽死了。刘焉死后,州大吏赵韪知刘璋生性温仁,遂立他为刺史。随后朝廷下诏任刘璋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赵韪为征东中郎将,大有两相牵制的用意。

    刘璋继承父位没几天,就出现了一场大乱。当初南阳、三辅灾民数万户流入益州,刘焉将这些人都收为己用,编成军队,称为“东州兵”。刘璋柔宽无威,而来自外地的东州兵与本地居民自然是少不了摩擦。刘焉一死,东州兵立即进入无政府状态,失去了控制,开始四处抢掠,无法禁止。益州旧士对刘璋的处置失当都十分不满,纷纷离去。益州豪强赵韩之在巴中甚得人心,刘璋便重用赵韩之,以安抚内政。可赵韩之与赵韪十分不和。赵韪见赵韩之掌权,就暗地里联系益州大姓,图谋造反。200年,赵韪举兵攻击刘璋,蜀郡、广汉、犍为都起兵加入了赵韪一方。在关键时刻,四处作乱的东州兵帮了刘璋大忙。东州兵因担心赵韪事成后对他们进行屠杀,都为刘璋死战,于是叛乱被平,赵韪兵败,于江州被斩。这样一来,益州的大权就又完全落入了刘家人的手中。

    一乱刚平,一乱又起。在汉中的张鲁见刘璋软弱,也起了反叛之心。刘璋知道后,一怒之下杀了张鲁的母亲与弟弟。张鲁与刘璋由此结仇,双方攻战从此无止无休。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荆州,刘璋派使臣表示友善,曹操因此加刘璋为振威将军,兄刘瑁为平寇将军。刘璋便派别驾从事张松回见曹操。张松相貌一般,且为人高傲,曹操以貌取人,对其不加礼遇,使张松怀恨而还。回巴蜀后张松立刻劝刘璋“绝曹氏,而结好刘备”。刘璋采纳了他的意见。

    建安十六年,刘璋听说曹操要派兵攻击汉中张鲁,汉中破,巴蜀难保,刘璋惶恐不安,于是用张松计,迎刘备以拒曹操。主簿巴西人黄权谏言说:“刘备为当时枭雄,如今要是以部下的礼仪接待他,他则会不满,可要是视为上宾,则一国不容二主。我看借刘备拒曹这方法实在不是自安之道啊!”从事广汉人王累把自己倒着悬绑在城门上,以死谏言,劝刘璋不要迎刘备,但他们的话刘璋都没有听。后来,刘备入蜀,果然起兵攻击刘璋。

    建安十九年,刘备兵围成都。当时成都有兵三万,粮可用一年,城中吏民都愿拒战。刘璋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余岁,于百姓没有什么恩德,三年攻战,肥田变成荒野,这是我刘璋的错。我怎么能安心啊!”遂开城出降,群臣属下无 不哭泣。

    刘备入成都后,将刘璋家的财物和振威将军印绶全都送还给了刘璋,迁他住到了南郡公安。后孙权杀关羽,取荆州,占领公安,又用刘璋为益州牧,居住在秭归。刘璋死后,南中豪强雍闾占据益郡投靠了东吴。孙权便又起用刘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诸葛亮平定巴蜀后,刘阐撤回到了东吴,被孙权授予御史中丞。

    名家回眸

    谷应泰曰:刘璋愚弱而守善言,斯亦宋襄公、徐偃王之徒,未为无道之主也。张松、法正,虽有君臣之义不正,然固以委名附质,进不显陈事势,若韩嵩、刘先之说刘表,退不告绝奔亡,若陈平、韩信之去项羽,而两端携贰,为谋不忠,罪之次也。

    刘表威怀兼治据荆州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身高八尺余,相貌帅气,和刘焉一样都是皇亲,为东汉鲁恭王之后。刘表自幼勤思好学,善于独立思考。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曾针对自己的同乡兼老师——南阳太守王畅过于简朴的生活作风提出了疑问,他说:“奢不僭上,俭不逼下,盖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若不师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遗于世!”这段话在表面上是借孔子的中庸以否定伯夷、叔齐的廉洁,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汉桓帝时,宦官当权,奢靡之风不可遏止,到处都有祸国殃民的贪官,耿直中正的官员多被当成党人擒杀。刘表的话并不是否定廉俭的为官作风,实在是为王畅的性命担忧啊。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能说出如此让人深思的话,足见其思考的独立性。

    而王畅听了刘表的话后回答说:“现在不节俭的官员已经是多数了,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这种存在于世俗中的错误。”可见王畅也清楚节俭为官的生活方式是与其所处的黑暗官场背道而驰的,但仍旧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希望以此能教化社会,这是一种具有悲剧性的高尚人格。接近这种人的刘表不可能不受其影响,而与耿直派官僚站在一起。

    167年,汉桓帝死,灵帝继位,太学生和全国士人共相标榜,给大名士三十五人立称号。外戚窦武、官僚陈蕃、宗室刘淑三人称“三君”,被尊为士人的首领;李膺与另外八名名士被评为“八俊”,有当世俊杰之意;郭泰、范滂等八人被评为“八顾”,是说他们的德行出众;而张俭与刘表等八人则被评为“八及”,意思是说这八人的德才可以引导后进之人;另外还有度尚等八人被称为“八厨”,因为他们家境富裕,并经常救济贫士。太学生们给大名士立称号不久,宫廷发生政变,宦官杀窦武、陈蕃,随后又杀逐所有窦、陈派的朝官,大肆捕杀党人,展开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党锢。刘表被评为“八及”之一,自然也在宦官们的捕杀之列。后刘表侥幸逃亡,方才免遭被害。

    黄巾之乱起,灵帝解除党禁,刘表被大将军何进征召,授予北军中侯,掌管禁军。初平元年,董卓专权,关东骚乱,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睿,上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这是刘表一生最辉煌的时候。当时的荆州形势相当复杂,宗贼大起,四处为害。所谓宗贼,就是指荆州的地方中小豪强以家族同姓为基础,组织地方农民,趁天下动荡之时,各自割据一方,各自为政。由此可见,宗贼不过是盘踞在地方上的一群土皇帝,并不可怕,而真正对荆州地区具有威胁的并非宗贼,而是袁术。孙坚杀王睿后投靠了袁术,由此袁术尽得南阳与汝南,对荆州虎视眈眈。也许是因为当时的荆州正处于分裂动荡的状态,在袁术眼里是成不了气候的一堆散沙,所以袁术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北方的董卓与堂兄袁绍身上,并没有及时对荆州下手,只是让孙坚屯兵鲁阳,使其在攻击董卓的同时,也阻止了刘表南下荆州赴任。

    袁术屯军鲁阳,刘表就不可能带兵去荆州控制局势,否则还没等到荆州,就会先被孙坚击败,更何况董卓也不愿意给他兵将。但刘表毕竟是当年太学生所立的“八及”之一,在士人中有着相当的威望。他干脆一个人到了宜城,找老朋友——南郡人蒯越和襄阳人蔡瑁帮忙。刘表见了蒯越后说:“宗贼虽盛但不能附众,并没什么大碍,就怕袁术来夺取荆州,那样的话就大祸临头了。我想要征 兵,又担心征不上来,你看应该怎么办呢?”

    蒯越回答说:“要让人归附就要先施行仁义,要想平定动乱就要先采用权谋。兵不在多,贵在得人。袁术骄傲无谋,宗贼大多贪暴。我平日里供养了一些豪杰,要是派人去和他们说清利益关系,他们就一定会带领他们的部下过来。把他们编成军队,率领他们去攻击宗贼中的无道之徒,收拢那些有才能的人,恩威并重,这些人就会归附你了。有了兵,豪强又都归附于你了,你再占据江陵,扼守襄阳,南北交通要冲在手,荆州八郡就可以以檄文劝降的方式安定。到那时候,就是袁术来了,也不能做什么了。”刘表采纳了蒯越的主意,诱杀宗贼五十五人,并收编了他们的军队,一举平定了宗贼势力。后来刘表又平定了零陵、长沙等郡,结束了荆州的混乱局面。荆州乱平,刘表被晋升为荆州牧、镇南将军,理兵襄阳,地方数千里,带甲士兵十余万,成为了仅次于袁绍、袁术兄弟的地方豪强。

    袁绍、袁术兄弟相争,袁绍与刘表结盟,于是袁术派孙坚攻击刘表。刘表被孙坚击败,只好固守襄阳,恰逢部将黄祖赶到,与孙坚交战,结果孙坚中流箭而死。建安元年,董卓旧部张济率军自关中逃到南阳,因缺粮而攻穰城,被刘表守兵乱箭射死,刘表遂收张济兵。刘表气度儒雅,治理荆州,虽无问鼎中原、平定乱世的举措,但他威怀兼治,即使是盘踞在荆州地区的“奸猾宿贼”,也都愿为他效命。荆州境内“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九州之内无人不知刘表贤能,关西、兖州、豫州等地的上千名士为避中原战火,远下荆州,归附刘表。刘表借助这些人兴儒学,立学校。荆州地方百姓生活安乐,成为乱世之中的一块乐土。

    袁绍灭公孙瓒后南下攻击曹操,与曹军对峙于官渡。在今天看来这只是一场决定长江以北地区归属的战争,但在当时,三国局势未定,人们多把这一战争视为是关系天下命运的决战。袁绍因与刘表有前盟,所以向刘表求助,刘表答应了袁绍的请求,但却不派一兵一将参与其中,只是作壁上观,等待天下变化。从事中郎南阳人韩嵩与别驾刘先对刘表的态度都很是不满,他们对刘表说:“现在豪杰并争,两雄相峙,天下局势的变化都看将军的决定。如果想要有所作为,趁机攻击势力较弱的一方就可以了;如果不想有所作为,就一定要选择一方归顺于 他。怎么可以如将军这样拥有甲兵十万,却坐观成败呢?袁绍求援,将军不予帮助;曹操贤能,将军却又不肯归顺!这是在让两方都怨恨将军,不能保持中立的方法啊。曹操善用兵,且贤俊多归曹操,最后一定可以战胜袁绍,到时候他必移兵江汉,那时恐怕将军就不能抵御了。所以不如率荆州之众归附曹操,曹操必为此重用将军,将军子嗣后人都会因此而有所保障,这才是万全之策。”蒯越等将也都劝刘表降曹,刘表却半信半疑,无法作出决断。

    建安六年,袁绍战败,刘备逃奔到荆州,刘表虽厚待刘备却始终不予以重用。建安十三年,曹操肃清袁氏残余,已经基本上平定了北方地区,于是他决定亲自统军南下,征讨刘表。可曹操大军未至,刘表已于同年八月,在襄阳病死了。刘表的部下们去为刘表吊丧,这时才发现据守荆州二十年的刘表竟然家无余积,其清廉之风正如他老师王畅一样。

    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刘表本喜欢相貌与自己相似的长子刘琦,后刘表娶蔡氏为妻生次子刘琮,事情由此发生了变化。蔡氏为让自己的孩子继承刘表的位置,经常在刘表跟前诋毁刘琦,时间一久,刘表也就开始疏远长子。刘琦深知权力之争的利害关系,日夜担心自己被蔡氏谋害,就向他的舅舅诸葛亮求自安之术。诸葛亮知道这其中牵扯的问题太多,所以开始并不愿意给他出主意。后来,刘琦着急了,把诸葛亮骗到了一个小阁楼的上边,又让人撤去了上楼的扶梯,然后对诸葛亮说:“今天我们处于上不至天、下不至地的地方,话从你的口中说出,只能进入我的耳朵,现在可以说了吧?”诸葛亮没办法,只好对他说:“你没听说过申生在朝中被害,重耳居外土则保全性命的事吗?”刘琦听后,立刻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正好这时江夏太守黄祖被孙权所杀,刘琦就向刘表上书说想要外任江夏,刘表同意了刘琦的请求,他这才保全了性命。

    刘琦去了江夏,蔡氏再无顾忌。刘表死后,遂立刘琮为嗣。刘琮封自己的哥哥刘琦为侯。刘琦气得把侯印摔在了地上,打算在奔丧的时候向刘琮发起进攻。就在这时,曹操大军攻到,刘琦便撤回到了江南。蒯越、韩嵩及东曹掾傅巽等都劝说刘琮归降曹操,刘琮毕竟是个孩子,就是不愿意,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投降。就这样,曹操兵不血刃地得了荆州。随后曹操打算渡江消灭孙权,结果于赤壁被孙、刘联军击败。赤壁战后,刘备封刘琦为荆州刺史。第二 年,刘琦就病死了。

    名家回眸

    范晔论曰:“刘表道不相越,而欲卧收天运,拟踪三分,其犹木禺之于人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