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城市接管-筹建南京邮政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亚平[53]

    接管邮政

    淮海战役结束不久,在“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声中,解放大军饮马长江,各路接管队伍在此期间先后组成。

    接管邮电的队伍由当时山东战邮局和苏皖边区交通局的干部组成,有160多人(我是其中之一),驻扎在安徽淮远县境内进行集训,学习有关党的城市政策、入城纪律、守则等,随时待命。1949年4月20日,国共谈判破裂,党中央、毛主席命令解放大军渡江作战。不久,接管邮电的队伍按预定部署兵分三路,一路去上海,一路去杭州,一路来南京。

    我们这支来南京接管邮电的队伍跟随大军行动,于4月25日由浦口渡江。当天驻在中山北路萨家湾国民党交通部大楼(今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内),26日移驻原交通部长俞大维的公馆——南祖师庵3号、5号、7号(三座二层小楼)里。此时那里均空无一人,遍地狼藉。两三天后,经清理、打扫,南京市军管会交通接管委员会下设的邮电部即在此办公。

    交通接管委员会邮电部负责接管邮政、电讯及电话局等机构,部长为李雪枫(山东战邮局处长),副部长为叶云章(二野通信处处长)。邮电部下设一个大办公室(对外称秘书科,我任科长),辖秘书、人事、财务、总务等股,负责邮电部的日常工作和机关事务。邮电部派出几位军代表,负责接管工作,一是接管电信,再一是接管邮政。

    接管邮政的军代表是于淳,助理军代表有李厚林、吴志敏、李光荣等人,联络员有汪光之、李刚智、孔庆华等人。4月30日,军代表进驻江苏邮政管理局,与国民党溃退时任命的代理局长王良骏等人开始办理交接,着手清理工作(包括文书、档案、人员、财务、票证、物资、房产、交通运输工具,等等)。由于(1)接管政策英明(四个照旧:原职、原薪、原机构、原管理制度),人心安定;(2)邮局地下党组织发动群众护局工作做得好,财物未被转移,秩序未乱;(3)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三个原因,留用人员积极配合,接管工作比较顺利,而且很快恢复了日常工作和保证了邮政通信业务的正常进行。6月8日军代表接收完毕。接管后,江苏邮政管理局的组织机构基本未变,设有人事、财务、本地、内地、总务等股和一个视察室。

    邮政军事管制工作于7月底结束。8月1日,成立江苏省邮政管理局(1949年11月奉华东邮政总局的命令改称为“江苏邮政管理局”),李雪枫(原南京市军管会邮电部部长)任局长,禹光(原苏北邮政管理局局长)任第一副局长,王良骏(留用)任第二副局长。我任人事科科长(此时股已改为科,后又改为处)。邮政管理局仍驻在中山北路301号原中华邮政旧址。今日的江苏省邮政管理局仍在原址办公,虽已盖了新办公楼,老楼仍在。

    组建南京邮政局

    南京解放时,南京还没有市一级邮政管理机构,当时市内邮政业务和市内各邮政支局(所)由江苏邮政管理局本地股(后改称科)管理。接管以后,本地科的科长为张祖增(留用人员,原江苏邮政管理局本地股股长),副科长为李光荣(接管干部)。

    1950年春,华东邮政总局指示江苏邮政管理局:管理局与现业局应该分设,成立南京邮政局。华东邮政总局责成以我为主负责组建工作,我当时任江苏邮政管理局人事科科长。

    大约在1950年3月,江苏邮政管理局正式宣布筹建南京邮政局,由我、张祖增、赵广昌(江苏邮政管理局视察员、原地下党员)负责组建事宜。鉴于国家正处在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一切从勤俭节约着手,当时规定的原则是“三不”——不增加编制(从江苏邮政管理局人员中调配),不增添设备(从江苏邮政管理局的家具设备中调剂),不新建房屋(事实上也建不起,国家不投资,我们自己无资金)。筹建工作是在“一切因陋就简”的原则下进行的,虽然头绪很多,但主要是三个方面:

    1.领导班子,由江苏邮政管理局提名报请华东邮政总局批准,中央邮电部任命。

    2.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由江苏邮政管理局议定,人员亦由管理局调配。筹建中的南京邮政局当时设有办公室(主任赵广昌)、人事科(科长杨德宏)、财务科(科长李以恭)、业务科(科长戈福茂)、发行科(科长张洪波、李沛然)等科室。人员组成,业务科由江苏邮政管理局本地科全部人员划过来,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人员由管理局相关部门抽调。由于遴选的一些人员都是精兵强将,开始管理局各科均有难色,后来由于管理局局长李雪枫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局里各科(处)室也都发扬了风格,踊跃输将,发行科是由《新华日报》社发行科原班人马划过来的。家具设备均由管理局调配,抽调的人员均带着自己原来使用的办公桌椅和办公用品一齐过来。这些工作虽然经同有关方面多次协商,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顺利的。

    3.选定局址,颇费周折的是办公楼,按南京市的区域范围,本来选择在新街口附近的中山南路148号——原邮政储金汇业总局南京分局城南办事处大楼(一楼有一个很大的营业大厅,此楼今已拆除)。南京解放时,邮汇局作为金融单位由市军管会财经接管委员会金融部接管,房产交给了人民银行,后经国务院(当时为政务院)审定,原邮汇局属邮政总局管理,此楼应为邮电系统财产,应归还邮政部门,但人民银行(今中国银行)进驻已一年多,让出来确有困难。几经协商,他们愿以中山路19号原宋子文的国货银行大楼作交换。此处的办公条件远比邮汇局南京分局城南办事处大楼要差,虽经多次交涉,考虑到银行搬让困难太大,为照顾大局,我们发扬风格,接受了交换条件。

    1950年12月1日,南京邮政局正式成立,我任局长,张祖增任副局长,办公地址就设在中山路19号。中央邮电部颁发的局印为:“邮电部南京邮政局”。

    回忆起来,当时南京邮政局的筹建工作虽说以我为主,但我原是在敌后送鸡毛信的战士,进入城市后对现代邮政业务知之甚少,加之当时我还兼顾江苏邮政管理局人事科的工作,所以大量的工作实际上是赵广昌同志在做,他为南京邮政局的建立和发展付出了辛勤劳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