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城市接管-回忆接管桂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段远钟[75]

    从武汉到桂林

    我是1949年8月底从河南信阳市奉调南下的,先在河南的巩县组成河南南下干部队,然后在新郑县与李楚离同志所带的河北干部队会合,组成南下工作团。工作团在新乡休整十多天后,于9月下旬到达武汉市,团部住大智门车站附近,我们住在远东饭店。远东饭店是武汉闹市的大旅馆,我们进住时,还没有改变战争年代的生活,将床铺一律拆除,从郊区运来稻草打地铺,分班打菜吃饭。到武汉后,开始的一段时间比较松闲,我曾三次过渡去武昌,看望当时任湖北省委书记兼省主席的李先念同志和在省委、省府工作的一些老领导、老战友,参观纺织厂,登临黄鹤楼。10月1日,我们兴高采烈地参加了第一个国庆游行。国庆之后,解放大军开始向两广挺进。中南局组织部找我谈话,他们说原来准备将我分配到云南昆明市工作,形势变化了(原来估计胡宗南及西北、西南的残敌可能在川、滇、黔据守,并通过缅甸和美帝国主义联系而负隅顽抗,我军原部署是四野解放两广后即进军云南,和二野一道歼灭残敌。后来胡宗南退至四川,军心溃乱,很快即被我二野及一野的一部歼灭,只有极少数逃入缅甸)。四野不向云南进军,将我分配到广西。问我有什么意见,我表示没有意见,只是我的眼睛不好,夜里不能行军剿匪,不便到农村工作。他们答应可以分配到桂林市委任副书记。11月初,桂林市委主要负责人选已陆续决定,郭伟人任市委书记,何伟挂名第一书记和兼任市长,王全国任副市长兼社会部部长,徐江萍任公安局局长。抗日战争时期,王全国和我同在鄂豫皖边区工作,我们早已相识。当时他正在武汉市公安局工作,我去探望过他,他告诉我,他认识郭伟人、徐江萍,郭原来是东北通化市委书记,徐是通化市公安局局长。接着,广西省委分配干部,分配到桂林市的南下干部有柯德夫、杨觉民、马威、牛命芝、王俊峰、李香亭等十余人,另外有南下工作团青年干部梁汇泉、刘蕙、黄清阳、周佩铎、揭廷魁、刘开泰等十余人,加上勤杂人员共30余人,一同搬到远东饭店附近的一个小旅馆,由李香亭负责生活管理。

    大约在10月底,我们和分配来广西的干部队伍一道从武汉出发南下,先乘闷罐火车到长沙,由于前方还在打仗,到广西的路不通,就乘火车到衡山县小住,住约两周,奉命步行经南岳到衡阳。本来计划到衡阳后即乘火车去桂林,因铁路未通,只得在衡阳暂停,几天后,桂林市已解放,军车将我们送到安东,在安东休息一夜,由于军车另有任务,早饭后我们向广西步行。当时我们都还年轻,行进途中又说又唱又笑,有时还和南下工作团的青年同志做行军竞赛,晚间宿于全州的庙头。第二天到达全州县城,住文庙。在全州休息一天,看望了在县委里的南下熟人,随即往兴安前进。在大榕江遇到省委行政处的汽车,就搭车经灵川而进入桂林。当时已经是半夜,就到原李宗仁公馆向省委报到,并住在李宗仁公馆的会客厅,其时已是11月底。

    进入广西境内,几乎全是步行,沿途所见,可以说人无完衣,村无新屋,民生一片凋蔽,徒有青山绿水。

    接管和会师

    解放之前,桂林市是广西的省会,李、白、黄的政治、文化中心。1927年北伐,蒋介石中途叛变革命,实行独裁统治,广西的新桂系和蒋介石处于微妙的对立状态,想以广西为根据地同蒋介石一决雌雄。当初,蒋、桂关系缓和,省会设在桂林;关系紧张时,省会即迁往南宁。桂系长期注重军事,而不注重工农业的建设,工农业可以说没有什么建树。

    广西省委、省政府机关比我们市的机关早到桂林数天,我们抵达时,省委、省政府及军区(兵团)已派人接管了桂系省、市各机关和企业。我们抵达后,指定原市政府、省会警察局交由市人民政府、公安局进驻接管,省法院(高等法院)由市委进驻接管,其他方面单位的接管则是逐步由省移交给市负责接收。

    我们进驻桂林后的第一周,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结合接管工作而铺开市的摊子,建立市的机构;二是和地下党会师。

    当时市的摊子很简单,铺开也很容易。市政府方面,我们带来了一个秘书主任,一个财政科长,一个文教科长,接收了原市府的一个建设科长,加上南下工作团的五六个干部以及若干留用人员,市政府就挂牌办公了。市公安局算是带来的干部最多,除正副局长外,还有十多人,其中包括了四个科长,按原来(解放前)的建制,设凤北、东江、八桂等五分局,原有的户籍警、交通警,凡未脱离岗位的,一律暂时留用。市委有一个办公室主任、一个秘书科长、一个宣传科长、一个事务长,再加上几个警卫员、通讯员就开门办公了。市的摊子铺开约3个月,补充了几批干部:第一批地下党的干部十多人,主要分配到党群各方面;第二批是四十九军抽调的一批团、营级干部,主要充实了政府和公安,建立了3个郊区政府;第三批是从中南局分配来的几十个华中团校毕业生,补充到团委及其他各方面;第四批是市委办了两期干部训练班,主要成员是地下党的外围组织“爱青会”的成员,这一批有200多人,都是大、中学生。经过这四批干部的补充,市的摊子已基本健全,市的总工会、团委、妇联、法院等都已先后建立。

    市委进入驻地的第二天,郭伟人同志就指定我和原桂林地下党联系,商谈工委并入市委事宜。从武汉出发时,中南局就告诉我们:桂林有个地下党工委,负责人是陈光,联络暗号是“独秀峰”,入城后如联系不上,可公开登报找“独秀峰”。我们入城时,桂林地下党工委已和部队接头,并和省委取得了联系,省委指示市委迅速找他们与市委合并,以增强党的力量。我们按省委提供的地址,在桂西路找到了工委,先见到高天梅同志,她叫我在厅内稍等,她便去约黄绍亮同志(陈光同志于解放前夕英勇牺牲,桂林地下党工委临时负责人是黄绍亮)。等候约20分钟,黄绍亮出来见我,我做了自我介绍并传达了省委关于工委合并到市委的指示。他说对于市的各部门人选,工委原来有所安排;他同意合并,提出开个会师大会之后再正式合并。我回市委向郭伟人同志汇报,伟人同志同意先召开一个会师会。几天后,在市府礼堂举行会师大会,到会的南下干部、地下党员、爱青会员共200余人,会上共同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真是将外来的、本地的、老的、新的同志紧紧地团结了起来,共同为建设新桂林而奋斗。

    会师后,根据黄绍亮同志的建议,将市委迁至育德路原国民党桂林市市长苏新民的公馆,市委对面的三处房子分别是工会、团委和市委干校。

    广西全境解放之后,约在1949年12月下旬,毛泽东主席曾电示广西省委:为了支援东南亚的革命运动,将省会迁到南宁,另组织桂北区党委领导桂北工作。于是桂北区党委即成立,书记何伟,秘书长孙德枢,另有电台及工作人员十余人,其他委员由地、市委书记兼任。省直机关南迁之后,桂林市的工作立显繁重,当时要抓的大事有两件,即镇压反革命,整顿社会治安;稳定物价,恢复经济。

    稳定物价,恢复经济

    我们入城之后,所面对的是国民党经济崩溃、通货恶性膨胀的烂摊子,必须稳定物价,迅速恢复经济。稳定物价和恢复生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开。

    在稳定物价方面,我们早做了一些准备,南下时带了一批银圆,入城后的一周内,各单位都用银圆购物,同时在接收国民党金融机构的基础上,迅速建立了人民银行,禁止国民党的货币流通,发行人民币,以银圆和物资作为人民币的兑现手段,建立人民币为主的物价新体系,消除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恶性膨胀,使物价很快地保持稳定。银圆毕竟是有限的,作为稳定物价的最主要手段还是物资。

    当时市场上起关键作用的物资是棉布和粮食。入城后,我们迅速组织了国营商业——百货公司和粮食公司,并迅速沟通了上海、武汉、广州的流通渠道,从早解放的地区调拨、购进大量的粮食和工业品供应市场,同时,我们入城后就立即抓了恢复生产这个中心环节,宣传我们对工商业的政策,迅速恢复公营工业与私营工商业,由工会动员组织工人促使老板开工开店,组织生产组或合作社开展生产自救。半月之内,公营和私营工商业绝大部分都开工生产和开店营业,初步克服了市场的萧条景象。

    粮食问题靠外地调运,当时的交通条件有许多困难,亟待尽快就地解决。1950年元旦后,市委决定由我带一个工作组到郊区去征购粮食。桂林市当时约24万人口,郊区和市区大致各占一半。在郊区共建立三个区公所,东郊区公所设在螺蛳洲,南郊区公所设在柘木圩,西郊区公所设在五里街。我所带的小组在东郊蹲点。当时市区和郊区的社会秩序已较稳定,我们既有在老区根据地征收公粮的经验,又找到了国民党原区长查明了田亩、户主、佃户情况,因此征粮工作比较顺利。用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征粮近100万斤的任务,解决了桂林市机关本身的吃粮问题,减轻了从外地运粮的压力。我利用征粮之便,访问过若干农户,参加过一些田间劳动,了解到一些情况。桂林郊区农村与大别山相比,虽然都是小农经济,但也有不少差别。如桂市郊区的家庭副业很少,而大别山农户都种菜、养猪;桂市郊区农闲时基本上无事可干,我劝他们养猪,他们说没有钱买猪崽;太行的干部在大别山看到农村妇女挑米已惊叹不已,而桂林郊区的妇女则是主要劳动力,男人除犁田、耙田之外,其余农活基本上由妇女承担。但妇女的家庭、社会地位并未提高。生产工具落后,收获花生用小铁耙,每人一天难挖到10斤,耘田则用手脚来粑,而在大别山早已用禾耙耘田。这种差别原因何在,未能了然。但我要求三个区长和市的有关部门,要提倡和支持郊区农户搞家庭副业,以改变农民的贫困状况。

    整顿社会治安,镇压反革命

    我们一入城就是政治、经济两手一齐抓,整顿社会治安和镇压反革命,与稳定物价,恢复经济同时进行。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市政府及各区主要抓经济,公安局及各分局主要抓治安和镇反,工会、青年团、妇联发动各界群众参加和配合这两方面的工作。

    在整顿治安和镇压反革命方面,主要进行了下面几项工作:首先是镇压带枪的残敌,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项工作由四十九军保卫部和市公安局联合进行,在驻军和群众的配合下,很快即将带枪的残敌肃清。接着,经过充分的准备,抓了一批潜伏的反革命分子,对其余潜伏的敌人震动很大。乘此有利时机,即号召反动党团登记和收缴武器弹药,两周之内,登记者和缴出的武器都不少,达到了我们所掌握材料的90%以上,这就使敌人更加孤立和恐慌。紧接着,对抗拒登记和拒缴武器者进行了一次搜查和逮捕。经过这几番较量,整顿社会治安、镇压反革命的工作暂告一段落,然后转入了镇反教育和清查埋藏得更深的敌人的工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