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贤集:物之物语-蒋旭英《民国安顺老照片》劫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一套民国老照片,是黔中小城安顺的一部“图像城记”:风景、城堞、街市、家居生活和社会众生相,一应俱全。这一切早已消逝无痕,因此这套照片珍贵无比(可惜已非全璧)。拍摄时间虽已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但小城的近代化过程非常缓慢,照片中的事物,足以概括道咸以降,迄于抗日战争前夕。一九六六年“文革”发作,城市居民家家奉命清理所谓“四旧物资”,蒋家人抱着字画碑帖之类,交到街道办事处去。蒋世伟君回家,从屋角遗漏的一堆废纸垃圾中,发现了他尊人旭英先生拍摄的这些老照片,赶快收藏起来。此时,蒋先生已于头年谢世了。

    蒋先生是安顺小城第一批新艺术家之一,生于一九一〇年。中学毕业后想学文艺,因系长子,须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乃选择上海函授学社文艺科,在封闭小城攻读十里洋场的艺术课程。两年毕业,眼界大开。不到二十岁他就应聘担任小学音乐、劳作(手工)老师,自此长期执教于安顺多所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桃李满门墙。蒋先生对安顺的新式艺术教育,有筚路蓝缕之功,他是把全新的音乐、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带给闭塞小城的先行者。他教音乐,不仅唱歌,还学乐理,不仅学简谱,还要学正谱(五线谱),市面上买不到谱纸,他用木板刻印。美术课不仅学素描、写生、色彩,还要学美术字、图案设计、广告画、报刊装饰等实用美术。他把传统观念谓之“小技”、维新人士视为“副科”的课程,密切地融入生活、社会、文化甚至人生,潜移默化地推动了小城的近代化。他对学生亲切和蔼,循循善诱,学生们都喜欢上他的课。每年“六腊之战”(即新学期前对教师的续聘或解聘),很多教师提心吊胆,唯恐丢了饭碗;蒋先生却总能接到两校以上的聘书。

    我没有受过蒋先生的课,但他的长公子世煜是我同班学友,他家住南街,又是我上下学必经之地,所以常能见到蒋先生,也去过他家。蒋先生是小城唯一“做艺术家打扮”的艺术家:西装、领结、皮鞋、银丝眼镜、卷曲长发,且带三分落拓气。太整洁周正,就像一本正经的绅士,而不像潇洒的艺术家了。据说,有守旧人士讥笑他像个“洋叫花子”,他不以为忤,还用这四个字刻成图章,主动示人。我想,如真有此印,很可能出自岭南派画家、篆刻家吴乾惠的铁笔。吴先生流亡安顺,在此结婚成家,后在省轻工厅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退休后才离开贵州,与蒋先生是交好的艺友。我曾进入过蒋先生的卧室兼画室,老式大房间,光线稍暗,散漫堆满大小美术品,风格与他的着装相一致。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国画西画、炭画漫画、商标设计、广告制作、音乐话剧,无不涉猎。他还是“研石书画社”“血花话剧团”“珠江音乐社”等艺术团体和多次艺术展览的创建者、发起者和组织者。抗战期间,国共合作,一些内迁院校和戏剧宣传队云集安顺,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十分活跃,经常举行广场和室内演出,上演过许多大中小型曲(剧)目,包括《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兄妹开荒》等延安剧目。其中最活跃的,是共产党员舒模率领的剧宣四队。蒋先生以国民党县党部宣传委员兼抗日后援会负责人的社会职务,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我离开家乡早,直到二〇〇一年,从《安顺晚报》上看到一版老照片,题为“消失的风景”,一处处儿时游憩之地扑进眼里,如梦如幻,引出许多回忆和感慨。编者介绍这些照片的作者是蒋先生,于是写了篇短文回忆他,感谢他为桑梓创造了这样一笔无比珍贵、不可再生的遗产。当时对蒋先生的情况了解不多,只是觉得,小城的第一代新文艺家,对地方文化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应当给予足够的评价。历史不是从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才开始的。最近为写这篇因物及人的文字,才向乡友了解到蒋先生个人遭遇的大略。一九五一年,他突然从教学岗位上被捕,关押三年后释放回家。自始至终,没有人就捕他、放他的理由作过说明。我猜测,大约先是因抗战期间(一九三七年国共合作以后)在县党部兼任过职务而抓他,后来是查无多大问题而放他;但他就此不能再回讲坛了,从此靠画广告、画布景、制牌匾、做奖旗等零活为生。一九六五年病故,得年仅五十五岁。“文革”收场后,胡耀邦主持中组部,冤假错案大平反,蒋先生家属多次上访有关部门,但找不出任何档案资料,乘兴而捕,兴尽而释,“无反可平”,不了了之。

    哲嗣世伟君回忆,蒋先生最珍爱的两件宝贝,就是他的德国照相机和小提琴,跑警报也从不离身。进了防空洞,只要天上无动静,他就出去观察,寻找拍摄素材。平常日子,更是念兹在兹,到处留心捕捉有拍摄价值的景物。据世伟估计,蒋先生十余年中拍摄的相片,总数当有三四千张。题材大致可分为风光、街景、家人几类,此外还有少量的教学资料。现在劫余残存者,仅有八十多张了。这次刊出的老照片中,有一张拍的是街头流浪儿童,手书标题“迷途的羔羊”,这样记录下珍贵历史面貌的老照片,不知遗失了多少,令人扼腕。

    前不久,老同学蒋世煜兄忽然下访,令我惊喜不已。两个懵懂少年,再见已成老迈。同学时他的美术才华已远出侪辈,经过几十年的勤奋钻研,已荣膺刻纸大师称号。他出示的那些刻纸书票,细致入微,精美绝伦,简直匪夷所思。蒋先生有“跨灶之子”,令人欣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