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词原文:
冉冉归云如有接,花近危楼,坐拥山千叠。翠羽慎将好梦贴,翩翩仍作钗头蝶。闲事闲情绝去楫,杨柳舒眉,细意稠芳叶。春去春来何所业,鸦雏翻遍羊裙褶。(柳字漏写,补于词后。)
陈跋原文:
明贤世兄见示张充和女士《蝶恋花》一阕,盖抒怀遣兴之作。其托意层深,属词高华处,远宗二晏,近法二张。即论藻翰(二字漏写,补于后)亦清腴韶秀,甚佩。忆四十年前李芋龛兄来筑,余从其箧衍中得读充和词,知为至戚。今芋龛飘泊(漂泊)天涯,倘能得诵此章,当不禁庾信乡关之思矣。辛酉春陈恒安识。
张充和先生是名动海内外的书法家、昆曲家和诗人,我本无由识荆,但她大弟张宗和教授的长女以靖与我妻子自小同窗交好,家长又是同事和邻居,我也就认识了宗和先生。他率性天真,与年轻人相处,像是其中一员。因此我们之间,有点忘年之交的味道。我很喜欢去拜访他,听他生动幽默地谈种种旧事。他的亲友中,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很多:沈从文、徐迟、卞之琳、吕叔湘、张定和、周有光等,有趣的话题和老照片说不尽看不完。
一九七七年五月,宗和先生因心脏病去世。他幼女以把各地亲友的唁电、挽联、悼念文字等编成一本纪念册。我刻了两枚印章放进去,一方“高山流水”,一方“广陵散绝”。宗和先生是昆曲京戏行家,我听过他吹曲笛,还赠我一支旧笛,所以选了这两句成语。纪念册分发各地亲友,定居美国的张充和先生见到。她回国探亲时,在北京买了一对巨大的青田石,让以交我,嘱刻“平梁张氏”和“充和之印”,说是在国内有时被人请写大对联,平日用的印章太小。张先生是著名的海外书家,在耶鲁大学开中国书法课数十年,中外学生无数,多次举办展览,沈从文先生的书,都是她题写书名。让我为她治印,觉得既光荣又惶恐。一心想刻得像样一些,回想起来,难免拘谨无神采,也不知真正用过没有。后来张先生回苏州探亲,以去相聚,带回来一件充和先生书赠的斗方,是用熟宣写的。张先生嫌生宣吃墨,难得磨,常用熟宣写行书。以另外出示了一张生宣写的小横幅,内容是一阕自作《蝶恋花》。没有下款,后面剩了一小半白纸。以说,她四姑刚写完正文,有客人来访,就搁下走开。后来忘在桌上纸堆里,以就自作主张收起来了。我见词和字都异常精彩,就向以讨下。过些日子,去看望陈恒安先生,说起此事,先生说,抗战期间,他接待过许多流亡西南的文化人,其中一位李芋龛先生,与他交谊特厚,张充和女士就是芋龛的表妹。芋龛曾给他看过充和女士的诗词和书法。陈师想看看这张字,我于是送去,并请他在后边白纸上题跋。陈先生吟诵把玩良久,又是称赞,又是感慨,几天后就写了这段跋语。
后来,充和先生又一次回国探亲,并首次来贵阳,看望与他最亲密的大弟宗和先生生前居住之地。当时我住相宝山,与以家相隔很近,一天晚上,忽然充和先生让以陪着散步到寒舍来了。她当时已是七十高龄,看去至少要减下十多岁,体态轻盈,令我联想起在文代会上看到的冰心老人,说话很像张宗和先生,平易爽朗,又很幽默。我请她看这幅字,她细细看,默默若有所思。我很想问问李芋龛先生的情况,但不好冒昧。临别时,我拣出两支笔一块墨交给以拿着,表示对老人的一点敬意。不料这才真是唐突之举,过两天以携酒来访,告诉我:充和先生说:我没有准备礼物回赠,怎么办呢?!后来想想说:黄永玉送我一瓶由他设计瓶子的酒,我不会喝酒,转送他罢。
去年《陈恒安诗词集》出版,从中果然读到《戚氏·芋龛兄南下赋此为赠》《木兰花慢·怀芋龛重庆》《奉怀芋龛南京》等几首,国难中结下的文字因缘,是深植于善感的词人心中的。
由于上述种种,我很宝爱这帧小横幅,常悬挂于书斋壁上。日前几位书友过访,一同观赏,听了前因后果,都劝我把它记下来。那瓶由黄永玉先生设计并亲赠张充和女士的湘泉酒,也算得一件珍贵的藏品。一放多年,摇摇已没有动静,可能已完全挥发掉了。没能求充和先生在瓶上题记,是莫大的遗憾。
※※
后记:此文草竟,与以核对时间,此幅应书于一九七八年,恒安先生跋应写于一九八一年,而充和先生来筑,是一九八五年。三事各自相距好几年,而在我记忆中,似乎是接连发生的,并且距今不远。时间的流速,真令人心惊!充和先生应当已逾九十高龄,是著名的张家四女中的硕果仅存者了。前不久读到她的《曲人鸿爪》,羡慕她过了一辈子艺术化的生活。在此,向老人遥致心底的祝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