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咖啡岁月&黑胶年代-真正虔诚的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回想起来,我在成长期能专心阅读、聆听音乐,得归功于家乡非常迟才有电视可看。1962年10月10日,台湾第一家电视台开播,镇上唯一的电器行老早就办齐了装备,吆喝乡亲们当天一起观赏典礼实况转播。

    电器行就在我们家对门,老板一早就在屋脊上走来走去,勘查最佳位置安装天线——一根长竹竿,顶端挂着晒衣架般的铁丝。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人潮赛过大拜拜时的野台戏。大家等啊等啊,那个木壳箱上的弧形玻璃却只会乱闪,影像模糊,声音比收音机还差。老板灰头土脸,每隔一阵就爬上屋顶摇竹竿,最后终于死心。泄了气的群众逐渐散去,只有几个特别固执的人依旧坚守,等待奇迹。

    奇迹过了十年才出现。台湾东部地区被中央山脉阻隔,收不到电讯,永久性的电视讯号转播站直至1974年才陆续完建。

    高中毕业去台北工作,我才首次在租屋看到了电视。对房东来说,每到周六晚,什么事也没收看《法网恢恢》来得重要。看他迫不及待的模样,我才明白电视的力量有多大。

    这种着迷现象我很能理解,有一度我就是这么沉溺在书的世界里,连走路都在看书。举凡托尔斯泰、雨果、左拉、莎士比亚,只要能在小镇附近找到翻译的世界文学名著,我都一本接一本地囫囵吞,否则日子难熬,乡下实在是太无聊了!

    读书对我听音乐也有影响。高中时看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把男主角的蓝本——贝多芬当神;读了欧文·斯通的《梵高传》,便对那首流行歌《文森特》(Vincent)如痴如醉;接触到《荒野中的先知——施韦泽的故事》,心里就老想着听听看这位人道主义者如何诠释巴赫。

    阿尔伯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诞生于德国阿尔萨斯,拥有神学、音乐、哲学及医学四个博士学位。他自5岁便展露音乐天赋,专攻管风琴演奏,长大后热衷研究巴赫音乐,还建立了一种自认比较接近作曲家原意的简单表演风格。其著作《音乐诗人巴赫》一书,对后人演绎巴赫的手法有重大影响。他甚至还自己制造管风琴。

    施韦泽年轻时是牧师,总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希望为贫乏的人们服务。1904年他申请加入教会在非洲中西部的法属加蓬的工作,却没被接受。主事者的一句话“倘若你是医师就好了”让他来年便开始修读医学与手术,并于36岁那年取得医师资格。在医院实习两年后,施韦泽前往加蓬的兰巴雷内(Lambaréné),在那儿待了超过半个世纪,直到去世。

    在兰巴雷内行医几年后,施韦泽决心兴建一座医院。为了筹措资金,他行遍欧洲各大城市举办巴赫音乐演奏会,获得相当热烈的支持与好评。各方善款源源而来,阿尔伯特·施韦泽医院终于在1924年矗立于兰巴雷内。

    想听施韦泽演奏巴赫的念头一直在,却始终没机会。而黑胶淘了几十年,也直到近几年才在二手唱片行看到这张《J.S.巴赫管风琴音乐第2部分》(J.S.Bach Organ Music Vol.2)。录音地点是在他家乡阿尔萨斯的根斯巴克教区的一间教堂内。唱片于1956年由英国飞利浦公司发行,封面、封底密密麻麻地印着施韦泽自己写的乐曲介绍。

    黑胶品相很新,足见受到前任主人的细心保护。发现它时,我喜出望外,买回家后立刻放来听,谁知却不如期待。也许是录音效果欠佳,显得尖锐、干涩。

    据我所知,在那个年代,好几家唱片公司都出过施韦泽演奏的巴赫,那些黑胶加起来起码也有二三十张。但数十年后,未见相关CD上市,这些年也没有复刻版出现。这让我猜想,那些黑胶当时受欢迎,是因为人们冲着施韦泽的人格。

    近年来在大陆各城市开摄影工作坊,每次介绍到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为他拍的著名肖像时,我都颇为感慨。几乎没有学生知道施韦泽是谁,而在许多国家,被尊称为“非洲之父”的他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一生维护生命尊严,其奉献精神被医界奉为楷模,直到现在,许多年轻医师的愿望便是前往兰巴雷内朝圣。

    当然,这也跟施韦泽的事迹在二十一世纪较少被提及有关。况且,如今爱听巴赫音乐的人,也以格伦·古尔德(Glen Gould)马首是瞻了。

    我把这张黑胶找出来,用洗唱片机重新清理一遍,静静聆听。一般的管风琴音乐演奏,音响效果有如排山倒海,仿佛赞颂就该这般富丽堂皇,才能直达天听。施韦泽却弹得相当含蓄,仿佛在跟上帝喃喃低语,没有张力,也缺乏戏剧性。真正虔诚、对信仰奉行不渝的人,或许都是如此祷告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