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咖啡岁月&黑胶年代-蜜糖的滋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很少在天没亮之前看电视。那天在家乡的海边小屋,原本于阳台跟日出有约,谁知下起瓢泼大雨,让我连落地窗都不敢开。既然已起床,又不习惯睡回笼觉,作息有如时钟般规律的我,一时竟不晓得该干啥。

    看看新闻吧,随手拿起电视遥控器,才那么轻轻一按,马龙·白兰度的大特写便跳了出来。眼睛直勾勾地离不开维托·柯里昂,就这么坐了下来,把不知已经看过多少遍的《教父》又重温一回。一连三集,这辈子还真没看过这么久的电视。

    弗朗西斯·科波拉的这部经典把戏里的主要角色几乎都捧红了。无论艾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詹姆斯·卡安,或是罗伯特·杜瓦尔、黛安·基顿,都因这部电影而迈向巨星之路。这回重看,特别留神其中一个角色,从头到尾紧盯着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那就是教父的老伴、柯里昂妈妈。

    饰演她的歌手摩甘娜·金(Morgana King)是依然在世的爵士乐创新者之一,却很少听人提及她。每当说到她,同好们便一脸茫然:“真有这么好、这么动人吗?”

    没错,初次听到摩甘娜的歌声,感觉就像打针,清楚明白自己被外物侵入、无法抵抗注入的东西。针头抽离后一阵释然、为之解脱,却不知那注入之物已跟心理、生理发生关系,对自己开始有了影响。

    我有个毛病,对正在流行的东西避之唯恐不及,被忽略、低估、遗忘的,反而会挑起我的莫名兴趣。有机会遇上这类人,让我感觉特别幸运,总想多讲讲他们,让更多人知道。

    其实,我也差一点错过摩甘娜。那天在二手唱片进口商的仓库里寻宝,于满坑满谷的黑胶堆里看到这张1964年出品的《蜜糖的滋味》(A Taste of Honey)。由于品相欠佳,我来回犹豫了几次,最后会买下来,就是冲着这个陌生的名字。收藏黑胶几十年,从不晓得有这么个人。

    回家用洗碟机把唱片洗好,在客厅那套好音响一放,几秒钟的乐队编曲后,一位女中音的声音直击耳膜,让我有如触电——怎么会这样?《蜜糖的滋味》,这首通俗到泛滥的歌曲,竟然能诠释得如此扣人心弦!相较之下,别的歌手显得庸俗、轻浮,甚至味同嚼蜡。

    不知怎么形容那极弱的高音、低沉的喉音,直至看到一位美国乐评家的话:摩甘娜的歌声有如汹涌动荡的梦幻,即兴地甩出一种感性、迷恋、痛苦的女性氛围,声音掐在缥缈的嗡嗡声中,带出几乎令人窒息的激情。

    风可能会吹过冰冷的大海

    我将带着你的温热

    那蜜糖的滋味

    喔,那滋味比葡萄酒还甜

    我会回来,我会回来

    为了蜜糖和你回来

    我会留下我的心

    愿它提醒你,那蜜糖的滋味

    喔,那滋味比葡萄酒还甜

    他从未老实地回归爱情

    使她梦想着他的吻而咽气

    他那蜜糖之吻

    喔,那滋味比葡萄酒还辛辣

    我会回来,我会回来

    为了蜜糖和你,为了蜜糖和你

    在1972年于《教父》中扮演卡米拉·柯里昂之前,摩甘娜·金已经以爵士歌手的身份取得巨大的成就。她生长于纽约,双亲来自意大利西西里岛,父亲从事运输业,闲暇时喜欢弹古典吉他、听歌剧。摩甘娜三岁时,有一天父亲突然对着母亲大叫:“我们的宝贝在唱卡鲁索(意大利著名男高音)的歌!”

    摩甘娜于14岁那年获得一项古典音乐奖学金,但掳获其心的却是爵士乐。有一天,几位乐手把她带到比莉·哈乐黛的更衣室里。听完她的清唱,比莉表示:“你们要好好照顾这个孩子,因为她是我的孩子。”

    父亲骤逝后家中陷入困境,摩甘娜于16岁那年展开职业歌手生涯,在格林威治村夜总会演出时被唱片公司发掘。26岁出第一张专辑,但直到8年后推出《蜜糖的滋味》才轰动武林。1965年她与披头士同台角逐格莱美最佳新人奖。

    她录制过两百多首歌、三十几张唱片,演过五部电影,《教父》是第一部,最后一部是《布鲁克林之心》(1997年)。有趣的是,在《教父》第二集,她因为忌讳躺在棺材中,导演只好找他的母亲意大利雅(Italia Coppola)当替身。

    蜜糖的滋味既甜也辛辣。摩甘娜年轻时,挚爱的丈夫因车祸身亡,让她一度也想寻死。70岁那年她举办告别演唱会,为的是能亲自照顾与病魔搏斗的独生女并抚养外孙。然而,八年后,女儿仍撒手而去。

    今年已87岁的摩甘娜·金仍然坚强地活着,独自住在加州棕榈泉。去年,《爵士乐时光》(Jazz Time)的记者采访她,她表示,自己每天聆听古典音乐、爵士乐,自我教育到睡觉的那一刻。

    “女儿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永远不要停止唱歌!我不能让她失望,我必须回到神所赐给我的地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