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校风-敬业实干育桃李 协作创新铸师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沈阳市第二十中学

    卓越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础,优良的教风是一所学校树立品牌的不竭动力。在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沈阳市第二十中学形成了“敬业、实干、协作、创新”的教风与师魂。一代代“二十师者”始终秉承、践行这一精神品质,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严谨执教,开拓创新,成为引领学生“筑梦人生”的“筑梦人”,也推动了学校不断发展。

    一、理性思考统一认识

    良好的教风需要每一位教师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敬畏职业,砥砺前行。教师面对的是一颗颗正在成长、有待成熟的青春的心,只有对其怀有敬畏之心,才能在工作中怀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敬畏之心哪里来?敬畏之心是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是老庄世界的有所待,是陆游笔下的家国天下……这些精神财富传递着民族的智慧,同时也滋养着教师的心灵。敬畏之心是传播知识、输送正能量的重要前提,让我们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让我们不忘初心。

    教师要踏实肯干。做好教育要拥有一颗安静的心,教育梦需要我们每个教育人去构筑,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要有实干精神。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说道:“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多言不如多行,多行才能多功。实干是提升教师素养的必由之路。实干的教风需要每一位教师全力以赴,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教师要精诚团结,注重协作。第一,教师要建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需要各学科的协同发力。教师要开阔视野,打破学科界限,找到本职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通、相融之处,建立更为专业和丰富的知识体系,引领学生构建高层次的学科意识。第二,形成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三位一体”的教研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整体的学科思想,各学年之间知识的传授要有层次、有梯度,学科与学科之间要协同发展、共同发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教师要营造尊重创新、注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发挥社团活动及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引领作用。学校要引导教师立足岗位、讲求科学、不断增强创新热情、提高创新能力、迸发创新活力,为推动教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贡献聪明才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教师及学生评价机制,力争在新课改和新高考的背景下创建学校特色品牌。

    二、传承发展优良教风

    (一)强化师者之学,打造学习团队

    学校的发展,承载于教师团队,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是弘扬教风的首要任务。为此,学校深入落实以下四项措施:

    开展学科教学说明会。每学期初,各学科都将进行本学科本学期教学说明会,教师都对“考纲”“课标”“学科素养”进行深入学习;并且针对学期教学任务、教学重点及学情展开充分研究,从而制订本学期教学计划。

    深度研发导学纲要。根据学科特点,学校对导学纲要进行了深度研发,对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规划和调整,以“教与学”为本,以“实施与反思”为果,充分彰显学科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建设“教师书库”,开展教师荐读与交流活动。学校以图书馆为依托,以办公群为载体,组织开展教师进行图书推荐、读书交流等活动。并安排专人负责形成了实体和电子双形式的教师书库,收藏图书已达万册。

    全面研学高改政策,全员把握高改动向。学校多层次安排教师前往浙江、上海等高改试点省市进行学习,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对高改政策及动向进行有序研究学习,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已然吹满校园。

    (二)夯实教学基本功,发扬师者“工匠精神”

    教师应以“教”为本,教学基本功是教师的生命线,为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提出教师要具备自己的“工匠精神”。通过“教师研讨课”精准定位,打造高效课堂。设立“教师研讨课”的常态化机制,每学期,青年教师要完成3节汇报课,中年教师完成2节研讨课,骨干教师或名师要展示1节示范课。对授课内容、授课班级及授课形式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学科评审委员会成员、各学科长、备课组长及组内成员全员听课。课后,以课堂“高效性”为基本原则,从导学纲要的指导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针对性、教学目标的完成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对授课教师的方方面面进行点评。敦促教师完成反思、总结、提升。

    (三)严抓教学常规,树立“师者”风尚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更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为树立“师者”风尚,我校对教学常规严抓不懈。除了板书设计、作业批改、教资教态等常规要求外,各个方面均是落实到细节处。例如:预铃响后,教师必须要到达班级;对学生上交的作业,必须要求摆放整齐;教师着装,要端庄得体;办公室,要求整洁有序;严抓考勤、明确请假制度,定期汇总全校通报等。

    (四)拓宽教育渠道,开拓育人格局

    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能力为终极目标,学校将育人功能延伸到各个环节中,开拓了育人格局。例如:抓住校园读书节的契机,语文教师组织开展的“校园读书季”活动;针对目前学生体质状况,体育教师组织开展的“特色运动会”“体质监测”“校园吉尼斯”“雪地拔河”等一系列的体育活动;英语、政治教师组织指导的“模拟联合国”;美术教师策划开展的“校园书画作品展”;物理教师组织的“校园科技创新大赛”;生物教师基于教材,组织开展的“生物模型创作大赛”;在特定的历史纪念日,历史教师组织的“参观九一八纪念馆”“纪念一二·九”征文朗诵比赛等。除此之外,一部分青年教师还积极参与学生会、社团活动,指导学生开展了“温情信箱”“向传统文化致敬”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三、教风建设硕果累累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悟道教育”体系,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与学业成绩同步提升,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能力同步提升,学校人才品质与社会认可同步提升,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潜能发挥和终身发展。学校被评为辽宁省教学改革典型学校。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效课堂的理念深入人心,在良好教风的影响下,教师的职业素养提高了,教学热情高涨了,学习氛围浓厚了,能自觉主动地想事干事了。随着“青蓝工程”的运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团队意识增强,协作精神彰显,凝聚力不断提升。孙湘捷、贺梅、张祥、杜金鹏成立名师工作室,张钰、马俊红等多名教师踏进市名师行列。

    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随之提升,实践能力在逐渐提高,人文素养、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成绩。学生的第一本文集《花开有声》问世,第十七届全国中学生国际象棋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沈阳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任宇轩同学获得“滑铁卢国际数学竞赛”一等奖、第三届全国模拟联合国大会最佳立场文件奖、辽宁省英语辩论赛一等奖,李文新同学获得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等等。

    四、核心素养与时俱进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方面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敬业、实干、协作、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要用各学科核心素养引领和促进教学的专业发展。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教师要敢于挑战、勇于创新,把核心素养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用核心素养指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实施,更好地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

    教育是创造未来的事业,教育梦需要每一位教师去构筑。教师强则教育强,学校的发展源自于“敬业、实干、协作、创新”的教风,打造一批师德好、品行优、教风高的师资队伍永远是我们的目标,追求卓越的道路永无止境。(胡继军 撰稿)

    教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不同的学校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和内涵。良好的校风一经形成,就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教育环境,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敬业、实干、协作、创新”的教风,打造一批师德好、品行优、教风高的师资队伍,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悟道教育”体系,不但能使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能力同步提升,学校人才品质与社会认可也将同步提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