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校风-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东北中山中学

    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表现出一所学校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东北中山中学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着眼点,以培养个性化成长的学生为目标,通过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丰富学习活动、强化立德树人教育等手段营造了良好的学风。

    一、初衷·溯源——学风建设服务学生成长

    东北中山中学于1934年建校,是东北流亡学生的“家”,学校历经战火的洗礼,辗转流亡万里只为了求学、报国。传承到今天的校风“校以作家,桃李荫长”依然是中山人的精神信仰。“人”的培养是教育之本,中山的教育就是以生为本,营造和谐温馨的教育生态,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的“家文化”教育。“中流击楫,山容海纳”是中山的学风,也是中山育人精神的体现,不仅关注学习成绩,更积极进取,借助学校搭建的成长平台,根植于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在广泛涉猎中求得真知,在分享展示中智慧成长。

    二、选择·体验——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学风是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最终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特色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东北中山中学在学风建设中,首当其冲应该开设具有自身的特色课程,通过“大语文”“校史”“分类体育”等特色课程的开设,将视角聚焦到学生的自身发展上,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引领学生成长。

    1.“大语文”课程提供一种学习体验

    “大语文”课程以提高母语运用能力,渗透人文思想关怀,提升民族文化素养为目标,通过“真实的语文”“个性的语文”“开发的语文”,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经历和学习体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身学习”。

    2.“校史课程”提供一种学习动力

    中山“求学报国”的精神不仅是当年中山学子的信仰,更成为今天中山人不懈追求的动力。学校以校史课程的形式传承校史中蕴含的文化与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风建设,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校校史课程分为认识性课程、体验性课程、研究性课程三个模块,自编课程教材与教案,引导学生主动求知,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课程类别 课程内容 教学手段

    认识性课程 历史沿革/重大事件/知名学者/杰出校友/文艺与体育/校园建筑 课堂讲述、老校友讲座、播放校史宣传片

    体验性课程 参观校史馆、东北航空纪念馆、重走中山路——校史寻根/“12·9”演讲比赛、体育比赛、校歌比赛系列活动、校史剧展演 成立校史宣讲社团/全体学生参与“12·9”系列活动,成立校史剧社团

    研究性课程 参与校史研究/沈城老建筑寻访活动 指导学生开展学生文献整理研究/指导学生开展考察活动,撰写调查报告

    3.“分类体育课程”提供一种终身受益的技能

    学校的“分类体育课程”是建立在健美操特色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校健美操队于2001年开始组建,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及省市区各级比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2014年起学校在全校推广健美操运动,健美操队编排的校操《小苹果》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喜爱。

    之后学校陆续在各年级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开展学期体育科目分类选修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健美操等进行技术指导。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除了达到基本体育素质要求,还需要培养1—2种终身从事的体育锻炼爱好和技能,为终身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

    (二)特色项目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经典大阅读和课本剧展演是学校两个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项目。学校已经开展了四届读书节、戏剧节活动,每届读书节和戏剧节全体教师学生都积极参与。从最初要求人人读书、人人推荐书目、人人参与表演到形成今天的必修课程,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个人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这两个特色项目逐渐成熟起来,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好的课程都是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大语文”特色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体验和经历,为他们搭建了成长、成熟的舞台,知识不再是纸面上的,而是学习生活中鲜活的富有色彩的律动的音符。

    模联活动正在成为中山特色项目的新亮点。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简称模联(MUN),是对联合国大会和其他多边机构的仿真学术模拟,是为青年人组织的公民教育活动。学校从2015年起在非毕业年级举行了模联活动。学生们通过模拟经历熟悉联合国等多边议事机构的运作方式、基础国际关系与外交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政意识和政治意识,促进了学生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喜爱是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特色项目的开展已经成为学校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途径。

    (三)精心的管理助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精心、精细的管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中山通过管理深化落实,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学习走向自觉。

    1.差异性教学理念下的成长课堂

    所谓差异性成长课堂,就是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差异性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获得学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2.自习课堂,提高自习课堂效率

    “入静、入定、入神”自习课堂建设是我校落实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把自习课提升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为学生搭建起优化意志品质和改善学习习惯的一个平台,培养学生自习课上做到“入静、入定、入神”,即达到“安静、收心、全神贯注”的乐学境界。通过保证学生的自习时间及唤醒自主意识两项策略,矫正不良习惯,强化学习定力,优化意志品质,提高学习效率。

    三、成绩成长——学风建设硕果累累

    良好的学风建设不仅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而且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学校连续多年被和平区教育局授予教学质量优秀单位的光荣称号,2015年学校获得“和平区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单位”和“中小学教学质量影响力奖”两项嘉奖;学校“李仁堂戏剧社”自编校史剧,在校内外演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此外,更有不断涌现出的学霸、单科奥赛优胜者,还有考入北大的健美操队长、凭借浑厚嗓音被辽大录取的学生会主席,甚至连年获奖的戏剧社……学生们在探讨中进步,在分享中成长,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植根中山的‘家文化’教育”得到各级领导、教育同行以及家长们的认可,在沈阳市教育科研“十百千工程”中被评为百项办学特色,同时还被认定成为“和平区十大办学特色”之一。校史馆也成为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对全区乃至全市中小学生开放。学校开展的“重走中山抗战流亡路”系列活动,《沈阳日报》从7月1日—9月1日用30版报道了我校的校史和老校友的专访,沈阳网也进行了视频同步播出。

    四、特色·文化——续写百年名校的风华

    高中教育不能没有“诗和远方”,未来东北中山的教育要继续坚持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学校以科研推动学风建设的进一步开展,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学校申请的辽宁省高中专项课题“‘家文化’特色校品质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立项获批,尝试打造促进中山“家文化”发展的四大类品质课程,即分类技能课程(体育终身技能领域)、文化体验课程(传统文化与中山校史学习领域)、人文素养课程(经典大阅读和课本剧实践课程)、教育学习课程(国外文化与国际理解教育学习领域),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个性、兴趣与潜能以及已有的学习基础,关注引导学生兴趣与潜能的匹配,以此推动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

    做好“家文化”是做好“小家”,做好教育是报效“大家”,即国家,这是“家文化”教育的最高境界。今后东北中山中学将依托“家文化”教育,继续推进学校学风建设的步伐,给学生们提供最好的课程和最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这里找到最好的自己。(魏莉莉 唐宏伟 撰稿)

    个性是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现创造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性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着眼点,以培养个性化成长的学生为目标,通过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丰富学习活动、强化立德树人教育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个性得以彰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