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片土地-钱学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61- )

    1961年6月生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1985年参加工作,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朝阳市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20多年来,他始终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带领群众致富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目标,2014年,全村社会总产值实现1.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2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被称为“辽西第一村”。在他的带领下,小平房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生态文化村,省级文明村、环境优化十佳村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绿化奖章,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好人·时代楷模”、勤廉兼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是我的梦想

    ——记践行群众路线的好干部钱学余

    编者按 钱学余现任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是党的十八大代表,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和省劳动模范。当“村官”20多年来,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图强致富、科学发展,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平房村变成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村民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稳定、村务公开民主、村容村貌亮丽、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多彩的小康村,成为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钱学余是我省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也是我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先进典型。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和意志品格,具有巨大的榜样力量和引领作用。日前,辽宁省委书记王珉批示,把钱学余同志作为辽宁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典型,要求全省党员干部学习钱学余同志的先进事迹,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

    “收入要上万,楼房连成片,村容大改观,室内通水电,就医不远走,养老有保险,人人讲和谐,山青水碧蓝”,这段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是对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的真实写照。12月12日,在小平房村,记者看到村民住宅楼整齐气派,村容村貌整洁亮丽,村办企业生产红火,设施大棚银光耀眼……那个20多年前全县有名的贫困村现在已是“辽西第一村”。

    村民孙国平全家5口人,住着280平方米的小别墅,目前,在小平房村,已有320户村民住上了这样的小别墅。孙国平说:“小平房村的老百姓家家户户能住上楼房,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多亏了钱学余这个好的带头人。”

    的确,小平房村的崛起和发展离不开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学余。他心中一直有个“幸福梦”,那就是千方百计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随着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小平房村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从荒芜到美丽的嬗变。

    广开致富财源

    1961年出生的钱学余是土生土长的小平房人,他在贫穷落后的环境中长大,尝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滋味。为了摆脱贫困,他进城打工,凭着吃苦钻研的劲头,很快干到六级瓦工,直至承包工程建楼房,年收入达十几万元。靠自己的努力,他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万元户”、村子里最有名的“能人”。

    1991年1月8日,时光定格在了这一刻,历史也记录了这一刻。这一天,在外做建筑业的“小老板”钱学余被推举为村民委员会主任。这一天,改写了钱学余个人的历史,也书写了小平房村巨变历史的序言。

    回忆起上任时的情形,钱学余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村部几间破败房舍没有门窗,屋里办公桌结满了黑垢,一铺大炕就是村干部议事之处。原有的粮谷加工厂倒闭了,水利设施损坏了,拖拉机、马车卖了,集体那点家底基本光了。

    钱学余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收缴提留款。当他带人挨家挨户收缴提留款时,没想到难度如此之大,不少人家里穷得叮当响,真的拿不出现钱来。钱学余实在不忍,自己掏钱为一些困难户悄悄垫付。任务算是完成了,可钱学余的心头却愈加沉重。

    生长在农村,经历过贫穷的钱学余深刻懂得富裕的含义。朴实善良的本性和共产党员的觉悟,更让他懂得让全村人富裕起来,才是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和幸福源泉。村民的贫穷,工作的困难,乡亲的信任,让钱学余倍感肩上责任重大,也使他进一步认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单靠种植那点大田作物是不够的,必须寻找新的致富门路。

    小平房村地处大山深处,铁矿石资源较为丰富。经过大量调研,钱学余摸清了村里矿业发展的现状。当时,村里有6家个人采矿点,一年卖出矿石1万多吨。但铁矿石经常被外地铁选厂压等压价,还不能及时回款,经营非常困难。

    既要解决采矿点的现实需求,又要让村集体从中受益,如何破题?一个大胆的设想逐渐清晰。钱学余与群众座谈交流,提出发挥集体优势,采出的矿石由村委会出面统一销售、统一结账,村委会提取适量的管理费。这个办法一提出,得到了村委班子的认可,更得到了各矿点的普遍欢迎。当年,6个采矿点卖出的矿石比上年增加了一倍,村里也提取了2万多元的管理费。第二年,矿石产销量又翻了一番,村里又收入了6万元,村集体经济壮大了,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坚持发展集体经济

    两年多的实践经验让钱学余认识到,只靠出卖铁矿石,远不如进行深加工赚钱,于是他萌生了建一座铁选厂的大胆想法。为拿到建厂手续,钱学余每天骑自行车到乡里和县有关部门去“软磨硬泡”跑手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努力,建厂手续终于拿到了。当时村里家底还不厚实,为了筹集建厂资金,钱学余向亲友借款,发动村干部带头集资,还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数次跑设备厂赊设备,最终筹措到100万元,确保了村铁选厂开工。

    在建厂的半年时间里,钱学余每天吃住在工地,与村民们一起摸爬滚打,连端午节和中秋节都是在工地过的。在百姓的期盼中,小平房村铁选厂终于投产了。1993年10月28日,一个村里人永远记住的日子,轰鸣的机器奏响了小平房村的希望之歌。

    铁选厂发展顺风顺水,1993年共产出800吨铁粉,创产值10多万元,实现利税近4万元。第二年,铁选厂年产铁粉8000吨,创产值100多万元,实现利税20多万元。1995年,年产铁粉2000吨,实现利润30万元。在简单的数字累加背后,钱学余体悟到的是创业的艰辛和对小平房村未来的无限憧憬。

    那些年,为了催收货款,钱学余带领村会计,经常搭乘拉货车到用户企业,守在企业销售和财务部门的门外等候。从早等到晚,有时一等就是五六天,中午吃点干粮,喝点自来水,晚上住廉价的小旅馆。“虽然当年创业很艰苦,可看到村民们领到工资兴高采烈的样子,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钱学余回忆起当年的艰辛,很是欣慰。

    1995年,钱学余被万寿镇党委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书记、主任一肩挑,钱学余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再苦再累,他也没有一分懈怠。因为这是组织的重托,更是父老乡亲的信任。

    1999年,小平房村迎来了村企改制的大潮,38岁的钱学余,又一次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当时,村企改制“一把手”有优先购买权。如果钱学余自己买下村企,马上就是一个身家过亿的老板。如果同意卖掉企业,有人许诺给他一笔重金,足以让他成为富翁。

    有人劝他:“你太累了,整天和老百姓打交道,受累不得好,快自己干吧!”他听得出来人家的好意,但他想的还是父老乡亲。他告诉自己:“既然村民信任我,把我选上来,我就对得起他们。再说,企业刚刚有了好转,正是放手发展的好时候。群众都在看着我,期待着我,绝不能让群众心寒。”

    在随后召开的全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上,钱学余和大家一起议定并重申:小平房村的国有资源共享,走共同富裕这条道,决不改弦更张。

    “一方面自己不做老板、不当富翁;另一方面谁也不卖,不让集体资产落到个人手中,要让集体资产为全体村民带来效益。”说起当年的抉择,钱学余至今无怨无悔。

    工业反哺农业

    从2001年到2004年,经过3次技术改造,村铁选厂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2005年3月,钱学余又开始筹建北山铁选厂,并于当年10月投产。同年7月,村办球团厂投产,又从私营业主手中购入平安地铁选厂、白灰厂。至此,从6家小采矿点统筹经营起步的村集体经济,在2005年迎来了爆炸式的发展:3座铁选厂、1家球团厂、1家白灰厂,如同给村集体经济之车新安装了5个车轮,以集团化冲锋的强劲气势,展现了“财似春潮带雨来”的发展前景。

    20世纪后10年,小平房村依靠丰富的矿石资源,以发展集体经济为原点,为自己规划了一方绿洲。然而,以钱学余为代表的小平房人,在工业经济鼎盛时期敏锐地发现,因矿而兴的背后是资源枯竭的暗淡阴影。如何走出因矿而兴、因矿而困的历史宿命,成了他们研究的课题。结合小平房村的实际,钱学余确定了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

    大农业成了他们的目光投向。2001年,村里一举投入1630万元,重点实施了第二牦牛河护岸工程、设施农业、治理坡耕地、土地整理、退耕还果等一系列工程,使全村的水浇地面积一举增加到3500亩,实现了人均1.1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之后,村里又把分散在各户的3000亩地以“反租倒包”的形式由村里租回,每亩发给农户租金300元,17年不变,租金一年一发。然后由村里出资对土地进行整理后再出租,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搞果树园区,已开发果园3000亩,栽植优质南果梨树20万株。这种果树坐果期可达50年至70年,2012年尚处于管理期,产量20万公斤,产值100万元。10年后到盛果期,预计果业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就可达5000元。

    此外,钱学余又因地制宜提出发展设施农业、养殖业和有机杂粮产业。村里投资130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大棚220栋,低价租给村民,种植蔬菜、葡萄等,每栋大棚年均收益达4万元。积极为村民发展养殖业创造条件,使村里猪、牛、羊等饲养量成倍增长,其中仅畜牧业一项人均增收1500元;组织村民集中发展有机小杂粮2000亩,做到规划、品种、技术、供应和收购“五个统一”,生产经营全部实现“订单农业”。

    至此,一种全新的产业经营模式在小平房村形成:以工业经济形成的强大实力做后盾,用工业反哺农业,让村民从中获取长久利益。一是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而从事其他产业;二是连续获得土地租金,旱涝保收17年;三是承包果园或特色农业设施的农户,能直接获取十分稳定的经济收益;四是待这些集约经营的土地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和发展后劲,再以分果树等灵活形式“还给”村民,让子子孙孙都享受利益。

    在钱学余的精心谋划和带领下,小平房村95%以上的农户都有稳定的增收项目,全村70%以上的青壮劳动力在村办企业就业,320户村民住上了别墅,200多户村民买了小轿车。截至2012年末,小平房村拥有固定资产1.8亿元,生产总值实现2.6亿元,纳税6200万元,村集体收入3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万元,成为朝阳首富村。

    (载自《辽宁日报》2013年12月24日A1版,辽宁日报记者 吴镝 张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