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3月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74年参加工作,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辽阳市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党委书记。2012年,组建前杜实业发展集团,年产值80亿元,纳税5亿元,安置就业2800人,村民全部住进了新盖的高层居民楼,供暖、供水、燃气全部免费,并建设了标准化的学校、医院、养老院。兴建村文化广场、百亩人工湖和60亩室内生态园,营建立体生态景观。2014年,前杜村社会总产值达30亿元,集体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万元。前杜村曾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国十佳小康村、辽宁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杰出人物、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道德模范、辽宁省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为了父老乡亲
——记辽阳市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党委书记王绍永
他,是一个深怀感恩之心的人。他常说,这块土地养育了我,父老乡亲的信任成全了我。企业发展后,参与共建新农村是我分内的事。全心全意当好前杜村这个家,更是我的义务和责任。
他,是一个踏实做事的人。他在媒体面前总是保持着低调,想要采访他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许多有关他的资料,只能从“第三方”获得。就是靠着实干这股精气神,2010年他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对此,他却淡然一笑:那是对我过去所做的事情的肯定,以后还有更多事要做呢。
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去外地考察,发现大棚是个好东西,但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于是他回到家里开始研究能否用新型轻体材料来替代原有的老式大棚……其实,无论是在企业发展历程中,还是在村庄治理中,都闪耀着他的智慧。
他,是一个胸怀大爱的人。他说,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他要在66岁的时候退下来,然后全身心地去治理沙漠,四海为家,让全国大片的沙漠搭起新型大棚,让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他常说:人的一生做点事情,能为他人和社会做出奉献,也是一种快乐。
他,就是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党委书记王绍永。在辽阳提起王绍永,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都对他竖大拇指。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崭新前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光流年暗转,在共和国的经纬上,前杜村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点,但它由内而外的巨变,却折射着黑土地上因农村改革开放而迸发的激情与活力。
革新工业来强村
“发展工业,成为反哺农业典型,推动全市经济发展”
前杜村在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十年九涝,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的村子,“骡马系槽头,大姑娘往外流……”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对此,前杜村党委书记、辽宁前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绍永有着很深的思考。他分析说:“必须走工业道路,通过发展工业成为反哺农业典型,推动全市经济发展。”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使前杜村人转变了思想观念,村里相继办起了5家钢厂。作为村联办会计的王绍永被推荐担任了辽阳市轧钢厂的负责人,从那一刻起,王绍永就立下誓言:“我要把企业办好,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在这个刘二堡镇西南20里的偏僻之地,竖起了“工业强村”的大旗。
钢厂虽然投产了,从生产技术到经营管理,王绍永却是个门外汉,一切都是摸索着干,钢厂一路坎坷地走过来。1997年,村办的另几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被淘汰出局。前杜钢厂的经营形势也不乐观。
村里经过盘点,170万元贷款没还上,利息滚到60多万元。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进行企业转制,但村里没人敢报名。王绍永站出来说:“我干!债我背,利息我还,另外每年给村里20万元。我真要干赔了,就是卖厂子和自家房子,也绝不让村民背着债。”此番话一说出,村民一致同意让王绍永干。
王绍永之所以接下钢厂,是因为他已经为这个企业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五年的时间,他已经积累了很多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他认为,钢厂的生产经营一定会出现转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想办好企业,回报家乡父老。
2009年辽阳市钢厂进行技术改造,王绍永发现企业的成本偏高,资源不能做到利用最大化。通过多方调查研究,他决定从节能开始,他带领他的技术团队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与实践,终于研究出了“热轧热送”的轧制工艺,该技术研发成功后,钢坯可通过保温装置及输送辊道直接进入轧机轧制,无需二次加热,每吨钢可节省轧制成本70元左右。
在研发该项技术时,王绍永每天坚持在生产一线,为了取得第一手数据,很多工作他都亲力亲为,在研发的关键时期,他24小时不回家,困了累了就在办公室休息一会儿,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该项技术才会顺利完成。
技术成熟后,王绍永本着对钢铁事业的热爱,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发挥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该项技术在辽阳地区大力推广,所有的钢铁企业都先后采用了该项技术,提高了企业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使辽阳县的钢铁发展上了一个台阶。目前又加大了科技环保投入,将带动辽阳钢铁业升级改造,为辽阳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创新农业富村民
“以农为本向农业投资,搞设施农业,最终经济效益都给了农民”
十几年过去了,前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与问题也暴露出来。由于前杜村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农业缺乏资金投入,集约化、市场化水平低,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
青壮年劳动力放下锄头,走进了工厂,4000多亩耕地扔给了老人和妇女。农业技术水平不高,产出率低。前杜村赖以脱贫致富的棚菜生产,也因投入大、效益低,日渐萎缩。同时,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益事业的发展,维护经费与公用经费的开支,在新形势下,也令相对薄弱的村集体难以招架。
怎么办?王绍永说:“不可能每人都开工厂进工厂,公司已经向农业投资七八千万元,发明新大棚,以农为本搞设施农业,也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收入。”
过去老式温室建设周期长,使用周期短,而且是一次性投资。他们发明了可拆装移动日光温室,采用热镀锌钢结构,防腐性强;结构先进,抗压能力高,举架3.8米高,采光好;无支撑设计,便于耕作与种植,室内土地使用率高;可拆装移动穿销式连接,安装快捷。
前杜村村民王纯波向记者讲述了新大棚的好处:“这个棚冬暖夏凉,墙体白天吸热晚上放热,冬天最冷时棚里也能达到5-6摄氏度。组装新式大棚一天就完工了,像我种草莓一个棚纯利润有四五万元。”
新大棚只是老式温室投资的60%,效益却是老式温室的1-2倍。建设周期短、使用周期长,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农户贷款可做抵押,化解了农民融资难问题。农民投入小、见效快,得到了实惠和效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目前已推广应用到新疆、甘肃等干旱地区,推动了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甚至在沙漠地区都能扣大棚,被誉为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前杜村成立了“辽宁前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辽阳县亚新种植专业合作社”,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引进高新适用技术,淘汰落后品种,创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先期由公司出资流转土地、开发市场、提供技术、供给原料。农户自己种养、自主管理。对部分产品公司按订单农业的形式,实行统一收购、加工、包装与销售。
开发市场的风险完全由公司承担下来,加入公司的农民只需按照订单上统一的生产标准进行生产,把产品销售给公司。公司靠自我繁育牛场和农产品深加工、销售的利润维持运转,不参与农民的利益分配,农民对公司的盈亏也不承担责任。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按照市场化运作,完成村民向股东、农民向农业技术工人、“村企共建”完全依赖输血向自我造血的三大转变。
辽阳县亚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成伟向记者介绍说,合作社以服务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所有项目资金都由王绍永无偿资助,每年有上千万元的投入。2012年就投入3000多万元,建了868栋可拆装移动温室,并将水、电、路配套做好,今年已经投了1000万元又建了98栋,以休闲农业为主,现在合作社带动农户360多户。
邻村陆家村2000多亩土地流转给前杜村共建高标准设施农业移动温室,陆家村的黄永久在去年7月份新建了4个移动温室,当年种草莓到12月份上市,一个移动温室净收入3万元。黄永久告诉记者:“我家的6亩地流转给前杜村,年租金1万元。合作社的两名技术员随叫随到,无偿给我们做技术指导。”
王绍永是一个农民企业家,走进了企业,但他的根在前杜这块土地上,他的心时刻牵挂着和他血脉相依的父老乡亲。他创办农企公司非但没有赚到一分钱,反而每天都在搭钱,但他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村企共建”兴家乡
“用我的毕生精力,改变我的家乡,让村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当初王绍永接手轧钢厂时,厂里有村民的集资款500多万元,当时没有一个村民要求提款,这份信任让王绍永非常感动。他想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发80元的生活补助,征求妻子的意见。妻子为难地对他说:“咱刚买下厂子,还欠着债,给钱我不反对,能不能给30元?”倔强的王绍永没有答应。他的想法得到了儿女们的支持。从此,王绍永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村企共建”之路。
为回报家乡及父老乡亲的厚爱和信任,王绍永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走村企共建和谐发展之路,想方设法为农民增加就业渠道。几年间前杜村在他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铺设柏油路,打深水机井,修明渠、暗渠,安装路灯亮化村里的各个角落;村委会还建起了6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建设园林式农民文化休闲广场达1万平方米,农民文化宫1100平方米,丰富了前杜村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前杜村的百姓全部搬进了新居,住进了楼房。
十几年来,王绍永为前杜村累计投入超亿元。辽阳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推广了王绍永的“村企共建”模式,全市有200多个企业与200多个村结成共建对子,极大地推动了辽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村民葛长田向记者讲述了前杜村民享受的各种福利待遇:“从娃娃说,从幼儿园到上大学学费全免。从今年起村民够60岁一个月开800元,年龄越大开得越多,每大5岁增加50元。集团公司4个厂每个每年交村里200万元,给村民发放米面油及礼品等,过年时家里都不用买啥了,啤酒饮料都有。”
此外,王绍永还拿出大量资金用于村民的文化娱乐。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八月十五,都举行大型演出活动。前杜村组织本村和各村秧歌、高跷队来前杜村演出,还有舞蹈、唱歌等娱乐活动,村民们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每年“三八妇女节”期间,厂里都主办庆祝演出活动,村里和厂里的女同志一起演出文艺节目并会餐。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在王绍永的资助下,村里还举办篮球比赛,丰富了职工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年重阳节,王绍永都会把村里的老人聚在一起,发礼品、看文艺演出,让老人们高高兴兴地过自己的节日。
为了新农村建设,王绍永拿出资金,2008年为村里建成第一批6栋五层高标准农民新村住宅楼,入住240户。采用购买和置换两种方式,购买按成本价每平方米800元。置换的用原有房屋照面积对等置换,超出或不足部分按800元1平方米找齐,多退少补。无论购买还是置换都赠送仓库一间,顶楼的赠阁楼。
2011年经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决定,以原有房屋置换的形式建设前杜新村二期工程项目,二期住宅小区规划占地50亩,规划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带仓库、车库的17层高标准住宅楼,三栋共计3.4万平方米,入住340户。小区配套设施齐全、建设标准一流。同一期工程一样享受免水、暖、气、物业等费用。
2013年拟建两栋24层住宅楼,现工程设计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基础工程建设,预计2014年竣工入住,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场,车位300个。
王绍永不断为村里投入,从没想过回报。他说:“我生长在前杜村,要用我的毕生精力,改变我的家乡,让村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我应该做的。”
“村企共建”结出了丰硕成果,前杜村已经成为国家级村屯绿化工作示范村、辽宁省精神文明标兵村、辽宁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王绍永也先后被评为辽阳市乡镇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特等劳动模范、十大公益人物、道德奖章获得者、辽宁省优秀乡镇企业家,并当选为辽宁省党代表、辽阳市人大代表。而王绍永想得更多的是这些荣誉背后的分量与责任,是如何尽自己所能回馈党和政府,报答前杜村的父老乡亲。
前杜村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本村的大学生回到家乡工作,为家乡做贡献。宋克利1995年从辽宁大学毕业后到钢厂工作,如今已走上领导岗位,担任钢厂生产厂长。他告诉记者:“前杜村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平台,以前村里考上大学的都不回来。现在大学念完了都愿意回来,为村里工作做贡献有自豪感,已经有三四十名大学生回流。”
奉献社会乐助人
“人的一生做点事情,能为他人和社会作出奉献,也是一种快乐”
前杜村的李鹏飞去年以高分考入上海的华东政法大学,懂事的他暑假回家时帮家里干活,照顾年岁大的姥姥。由于家里没有收入来源,学费与生活费都由王绍永的工厂支付,他告诉记者:“我一年的学费与生活费用大概1.5万元左右,厂财务定期给我汇钱。我在上高中时就由厂里支付我的学费与生活费,一年1.2万元。”
早在1994年,一次车祸造成村民宋克斌高位截瘫,家里生活陷入困境。宋克斌的儿子升入中学后不久,因家里困难辍学了。王绍永听说后,马上派厂里的同志带着钱到学校把钱交上,并把孩子以后所需的学费也包了下来。
孩子中学毕业后,宋克斌坐着轮椅带着儿子找到王绍永,“能不能给孩子安排个工作。”王绍永说:“来吧,能干什么就干什么。”随着孩子的长大,宋克斌又为儿子的婚事犯起愁来,“两间破房和一个残废的爹,谁愿意嫁给他呀。”2000年开春,他再一次找到王绍永,说要盖房,缺点材料。王绍永随即送去了红砖和5吨钢筋,同时还带去了2000元钱。10月份,一家人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
提起王绍永,宋克斌说:“他可是个大好人,只要人不懒,谁家有困难,张嘴说一声,肯定行。”王绍永真是这样的人。村民葛忠连、马富廷等5户盖房,他拿了3万元;王荣达被车撞后住院,他给了3万元;马忠伟患直肠癌,他给了4万元,马忠伟死后,妻子要盖房,他又给了2万元;工人马师傅患喉癌,他给了2万元……
1995年,是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一天,家住唐马寨镇刘家村名叫翟庆峰的学生找到王绍永说:“我哥在念书,我家供不起我了,可我还想念书,这次来是向您借钱的,将来一定还您。”王绍永此时内心已是波澜起伏,“我就是因为穷而念不起书,不能让他再像我一样。”从此,翟庆峰从高中到大学毕业都是王绍永给拿的学费。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村民葛长兴的女儿葛培考上了大学。葛长兴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两次去企业都没找到王绍永。在学校即将开学的前两天,无奈的葛长兴来到村委会登记办理助学贷款,刚填完表,王绍永就走了进来,了解情况后,他说:“外村的人我都资助了,本村人就更不用说了,你女儿的学费我拿。”他当场拿出4500元给了葛长兴,并说:“每年这个时候,你到我那儿拿学费吧。”
王绍永帮过多少人,他自己也记不清了。随着采访的深入,村民们每次介绍情况,都会有新的数据和姓名出现,究竟有多少,没有人能说出个准数。
有人对此不理解,王绍永是这样想的:“钱是社会的,人的一生做点事情,能为他人和社会作出奉献,也是一种快乐。”
从1998年开始,他为村里7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80元生活补助,2004年以来,每年重阳节,王绍永都会把村里的老人聚在一起,发礼品,看文艺演出,让老人们高高兴兴地过自己的节日。老人们在一起议论说:“如果咱村多几个王绍永,不要儿子也行啊。”
踌躇满志向未来
“让乡亲们过上天堂般的好日子”
现在,前杜村通过大力发展草莓种植,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让乡亲们过上天堂般的好日子!”王绍永不止一次这样说。前杜村是王绍永的家乡,在王绍永的带领下,企业发展了。他的企业吸纳村中剩余劳动力,积极推广组织棚菜农业生产,同时以钢厂发展为契机着手村里的第三产业。企业还与前杜村签订“村企共建”协议,建立村企互助长效机制,使得农工商共同发展。如今,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了,脸上笑起来了,王绍永也兑现了自己当初的庄重承诺。
“人们称我是企业家,但我总觉得我还是个农民,如果种地,每年顶多收入三四万块钱,那么剩下的就都是我多得的。虽然我的企业还很小,但拿出点钱搞‘村企共建’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今后我每年要投入200万元,确保‘村企共建’11个重点项目建设,用五到十年的时间让前杜村的父老乡亲过上天堂般的日子!”在辽阳市村企共建启动仪式上,王绍永朴实的话语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在进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会时,他对送行的乡亲激动而深情地说:“谢谢父老乡亲对我的支持和信任,这个荣誉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更是各位父老乡亲的。我要带着众乡亲的嘱托和期盼去参加这次会议,也要把会议精神带回来,然后我们共同携手开创前杜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为了全身心投入家乡的新农村建设,王绍永请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前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把工作重点放在盖居民楼和农企公司上。他说前杜村村屯占地1100亩,集中建楼,有100亩就够了。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让农民富裕,为了让村民自我造血,鼓起腰包。他投资2000万元注册成立了辽宁前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当初的规划是一期建500栋高标准大棚种植草莓,每个棚每年可获纯利5万元,建占地300亩的养殖园区;二期建沼气池、秸秆气化站;三期建批发市场、冷库、假山、鱼池、运河、亭台,搞观光旅游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企业的优势,打造前杜绿色品牌。
在工业发展上,王绍永说他们集团公司担任着辽阳市钢铁工业改造任务与增强辽阳县域经济发展的任务,要进行特种钢研发,研发大棚用的新墙体,研发高温方法炼矿物,生产建筑钢材、建设白钢园等。
农业发展要重新规划,养殖业重新规划进行规模化养殖,设施农业发展向周边村落乡镇扩散,形成设施农业基地,辐射周边市场,建设成东北的“寿光”。
在村镇建设上,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教育事业,把前杜变成一个旅游村。利用工业余热,修一个水上乐园。建设老式农产品加工业一条街,城里人可以到村里垂钓、采摘、游玩。
如今的前杜村正按照他的设想,一步步梦想成真。村里的老支书王绍普对记者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住的全是草房,有一户瓦房还是解放前地主留下的。绍永脑子好使,当年在三队当小队长时,就把三队建设得最好,在全镇213个小队也是名列前茅。前杜村的整个发展超出了我的预想,大棚都有国家专利,生产也实现机械化,将来真是不敢想象。”
然而在王绍永的眼里,今天的前杜只是一个开端。他说:“跟过去比,前杜村的经济效益、生活水平有所发展,但跟发达地区比还有一定距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告诉记者:“未来的前杜,教育卫生医疗要跟上,要有最好的医疗、最好的教育,要建成有北方特色的‘华西村’。农民没有离开家乡,自己有土地可以经营,我们闯出一种适用于中国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载自《农民日报》2013年12月28日4版,农民日报记者 季林 于险峰 张仁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