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讲-传统文化热的背后 钱文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在最近几年突然出现一种传统文化热,那么在传统文化热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危机?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性的,甚至是严酷的眼光,去仔细观察这一股传统文化热。这到底是一股什么样的热?这股热我们需要警惕什么?如果要观察传统文化热,我们首先就要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迷失

    在人类历史上,30年不值一提,但是在这短短的30年里,中国大陆地区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彻底的变化,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发展,当然也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中国在这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起码取得了三方面的巨大成就。

    第一,经济方面。我用最简单的数据告诉你们,2007年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GDP的67倍多,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数值的变化,更会带来社会文化的巨大变更。中国现在(2009年)已经是第三大经济体、第四大贸易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1978年,如果要动用5000美元的现汇,必须报国务院批准,现在,我相信很多人已经可以轻松拿出5000美元了。另外,中国已经是第五个黄金储备量超过1000吨的国家。

    第二,大家千万别忘记,中国这么大变化,这么突出的经济成就在什么前提下取得的,人口净增5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8亿人口,现在13亿人口。1978年,按照国际标准,中国有2亿5000万贫困人口,这些人没有生活的尊严,没有体面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到了2007年,人口净增长4亿的情况下,按照国际标准中国贫困人口只有1480万,更重要的是,在人口净增5亿的情况下,中国基本上平稳发展,这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发展。

    第三,在这短短的30年,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三大方面的转变。这三大转变,使中国人从贫穷中摆脱出来。

    这三大转变,今天我们想起来很简单,说说而已啊,但是它改变了中国的一切。什么叫封闭和半封闭?我出生在1966年,我小时候经常受到这样的教育,说台湾人生活很苦,只要香蕉皮吃。我们小时候就很封闭的,没有想过香蕉到哪里去了,小时候也受教育说资本家很坏,牛奶和鸡蛋不给老百姓吃喝,都倒到大海里。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留学去德国,我才第一次知道,原来牛奶和鸡蛋有过期这一说法,我们小时候谁知道鸡蛋有过期的啊。我读中学的时候,大家都是凭票买猪肉,过年的时候,家里买到一块猪肉,也没几斤,上面盖了一个蓝颜色的章,这个章上写着时间是1962年,当年被寄入冷库的,到1978年才拿出来吃,我说这个事情,大家会觉得匪夷所思,但是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谁不知道这种事?我当初留学的时候,问身边的留学生,是什么事情使他们一定要出国的。他们的回答惊人一致。是哪件事情?改革开放以前,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出访美国,国内就报道了一些新闻。那时候家里有电视机的不多,我们家有一台,经常是几十个人坐在那里看。那时候管美国叫美帝国主义,当时报道里说帝国主义的社会不稳定,他们国家的工人经常要罢工,报道里还有罢工的镜头。他们告诉我,全部是因为这个镜头,受到刺激,他们才下决心出国的。这个话很滑稽,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罢工跟你出国有什么关系啊?他们不约而同地跟我描述了一个镜头,把我的记忆激活了。有一个美国黑人,个子高高大大,他在厂里上班,下班以后,开了一辆很大的轿车,到了一家超市,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超市,我们也看不懂,他进去买了一堆吃的,抱着上了车,回到他家里,他家是个别墅,当时中国的人均居住面积不到4平方米啊,我班里的绝大多数同学的家里还是上下铺的,美国黑人从车厢里抱出食物,把门一脚踢开,当时大家都晕了,美国人居然不关门?不怕被人偷东西吗?进去以后拉开冰箱,当时中国有多少人见过冰箱的?他拉开冰箱,把自己买的食物放进去,再从里面拿出一罐东西,拉开,咕嘟咕嘟地喝,当时中国没有易拉罐,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完事以后,用脚把门给踢上,又坐到他的车上,从窗子里伸出一面旗子,上面写着英文:现在让我们罢工吧。就在这一刻,生活在封闭当中的中国人,发现自己的国家和世界的差距已经如此遥远,于是这批人下定决心要走出国门,要去看看世界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就是封闭到半封闭到开放社会的转换。大家以为这几个字很容易,仔细想想我们是怎么过来的。

    我再说一串数字,我估计在座没有一个人相信,在完成这三大转变的时候,中国有3000万工人下岗,有5000万农民失去土地,有1亿农民工在各大城市流动。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基本平稳、没有大规模动荡地完成了三大转变,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个三大转变,改变了中国,中国人从贫穷当中摆脱出来,中国人变得富有了,我们敢于站起来了,但有时候难免会站过头了。现在国际上公认中国人很有钱,中国游客是小偷最关注的对象,在国外,如果听说旅行团有中国人,小偷都乐坏了。20世纪80年代,我出国留学的时候,和身边的人带的钱加起来不到150美金,已经是这架飞机上最有钱的人啦。现在的中国留学生,经常有被国外海关拦住了,为什么,带现金超标。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给点,外公外婆给点,爷爷奶奶给点,一下子带几万美金走了。这就是一种巨大的变化。

    中国人是从1984年开始才有身份证的,能自由申请护照的时间也不久,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中国人的心态。但是随之而来的,我们开始心神不宁,我们突然发现多了很多忧愁,我们变得不快活,经常郁闷,甚至得了忧郁症,中国自杀人口暴增。为什么有钱了反而不快乐呢?很多心理学家在找理由,实际上所有的理由都是理由,但都不是最根本的理由。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请各位在你们身上找一样中国传统的东西了,除了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我告诉大家,诸位身上一样都没有中国传统的东西了,现在的我们被现代化了。我再请大家马上说出脑海里想到的文化概念,大家可能想出来的是自由民主公正平等,有几个人会想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中庸之道、孝道等。换句话说,在飞速的发展中,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没了,我们变成了无根的浮萍,根本停不住。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品牌的衣服和包,一只包就要1万块钱,大家还拼命排队去买。为什么大家愿意花钱去买?只因为上面写着美国制造、法国制造、日本制造等,中国制造几百块钱的却不愿意买。什么叫品牌?品牌就是文化,买国外的包仿佛买到了他们的文化,受到他们文化的熏陶。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化吗?国外人纯粹就是用文化来达到经济目的,同样的东西,贴上一个外国牌子就要贵很多,中国人还在拼命去买,这就是用文化在挣钱。而且国外用人权在打压中国,说中国不民主、不自由,我们脑子里现在接受的全是别人的概念,所以我们心不安宁,现在哪一个人敢站出来说,我是中国人。你在政治经济上你敢说你是中国人,但是在文化上你敢说你自己是中国人吗?

    现在就是到了这么一个时期,中国的人均GDP达到标准,所以开始流行传统文化热。在没达标之前,人们都为了温饱在奔波,为了生活的尊严在生活,达到标准了,人的温饱基本都解决了,开始不约而同地回来看自己的传统文化了,开始珍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开始尊重自己的文化。但是,表面上很热,回头看看,我们究竟还拥有多少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热背后的忧思

    我说一件事情,大家听了会觉得很好笑,但却是很悲哀的事情。大家都在学英语,英语里的亲属称谓很简单,伯父、叔叔、舅舅都叫uncle,阿姨、舅妈、姑妈、伯母都叫aunt,但是中国的亲属称谓太复杂了,中文要好,就要把亲属称谓弄清楚,这是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现状的。前段时间复旦大学研究生面试,我有一个规矩,面试结束后我会让考生写一封家信,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感谢父母的养育和栽培。我一般要求用繁体字写,但是往往没有几个可以写全繁体字的。其中有一个孩子非常优秀,考试成绩很好,他的父亲早亡,他是由伯父伯母抚养成人的,于是他写信给伯父伯母,我把信拿过来一看,第一行就让我震惊了。他开头写尊敬的伯父大人,亲爱的婶母大人。我说,哎,过来,请问婶母是谁啊?他说,钱教授,这是我伯父的爱人。我说,你伯父的爱人叫伯母啊!婶母是你叔叔的爱人啊!这怎么可以乱写呢!

    老实说我们没有留下多少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留下,我们要反思。清朝末年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这批先行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落后的、腐败的、丑恶的、反动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绊脚石。假如中国要走向现代化,首先必须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真的是很奇怪的一种观念。没有经过认证,凭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绊脚石,全世界这么多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没有人因为国家走向现代化而摧毁自己的传统文化,到今天英国依然有皇室,日本最高贵的服装依然是和服,法国仍然有贵族头衔。当时这种观念出来就导致人们开始遗忘、贬低、践踏、批判、摧毁自己的传统文化。

    大家都知道斯大林很厉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时候,斯大林在地铁站里召开苏共中央全会,动员苏联军民抵抗希特勒,斯大林做了一次非常著名的演讲,他说希特勒和纳粹德国想用狂轰滥炸摧毁一个民族,一个诞生了屠格涅夫、契科夫、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的民族。大家听听,他说出来的名字,都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当中的巨人,他以传统文化来号召自己民族的力量。斯大林可不是俄罗斯人,他是格鲁吉亚人,但是斯大林从来没有贬低甚至毁灭俄罗斯的传统文化。

    虽然现在传统文化热,但不要乐观,不要认为我们大干苦干就能把传统文化恢复了。比如《论语》,请大家到书店去买三本翻译成白话文的论语,大家拿来对照着看,会发现同一句话的翻译都不一样,换句话说,由于有些传统的中断,我们不一定读得懂《论语》。讲几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孔子门下三千弟子,弟子要拜孔子为师,需要束脩,束脩是什么?很多人说是十条腊肉,每人十条腊肉,三千弟子,难道孔子家里挂满腊肉?大家想过没有,这个束脩到底是什么?孔夫子是很讲究的人啊,割不正不食,一块肉割不方正都不会食用,难道他会吃腊肉?孔子什么人来他都教,但是有一个条件,自行束脩。自行束脩什么意思啊?束就是束发,中国古代男子也都是长头发的。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自己料理生活,你要每天起来能够自己梳头,能打理自己,就是我的学校最起码是初中,不是小学和幼儿园,这跟腊肉是没关系的。

    很多人说儒家是愚民思想,这个话就很滑稽。孔子是老师,一辈子拼命教人读书,怎么变成愚民了?大家说《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你可以让他干活,但是你不可以让他知道道理,这不就是愚民吗?错了,我们标点错了。这句话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认可,你就让他去干,如果老百姓不认可,你就让他多了解。这是多么民主啊,根本不是愚民。现在《论语》很多都弄乱了。比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对当官的不能用刑法,对老百姓不用讲礼仪,我们现在都是这么解释的,简直胡说八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法并不优待大夫,“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仪不能忽略老百姓,这才是儒家的本意。

    我有一个师姐,是女权主义者,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经常欺负妇女。她原来对孔子最不满,因为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把女子和小人放在一起,她很不高兴。后来有一天,她给我打电话,她说她突然发现孔子是最早的女权主义者,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不就是最大的女权主义吗?我问她是怎么断句的,她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和男人,是女人的欲望。我当时就告诉她这是不对的,标点是不可以随意更改的。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我们有时候对传统文化的误读。

    中国传统文化里儒家对女性的态度是很复杂的,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高低取决于你是不是生了儿子,如果你生了儿子,地位高到天上去,哪怕是皇帝也是跪拜母亲的。大家知道清朝有个规矩,比如我到扬州当知府,我妈来看我和我爸来看我,是有区别的。我妈坐船到扬州,我应该用我的全套仪仗,鸣锣开道,我穿着官服,在码头上跪迎自己的母亲,把老太太请上轿,我只能在旁边跟着,不得骑马,更不得坐轿,扶着轿杆,然后老太太一路抬到县衙,开正门,鸣炮,把老太太抬到公堂上,请老太太下轿,下跪,老太太如果要走了,原样来一套,开正门,鸣炮,叫“硬进硬出”。如果我爸来看我,他的功名没有我高,我可以去接他,但不许用我的仪仗,不许用我的官轿,不许鸣锣开道,你在码头上换上便服,老爷子下来,塞到轿子里抬走,抬到衙门口,不许开正门,边门抬进去,抬到后院,如果老爷子要走,悄悄地抬出去,这个叫“软进软出”。因为什么呢?你当爹不如儿子,没有做个好榜样,但是母以子贵是天经地义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读物中,《三字经》是启蒙读物,读完《三字经》才读《百家姓》,读完《百家姓》才读《千字文》。有时候我去讲课讲《三字经》,我的很多朋友都不理解。《三字经》这么简单,有什么好讲的呢?我就让他们背背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下子停下来了。我说接着往下背啊,基本上都只能背前四句,我没有碰到一个人能背到二十句的,10%的熟练程度都没有,这就足以说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状。现在很多孩子会背,经常有父母带孩子来找我,“钱教授,我家孩子会背《三字经》”。我说:“哦哦,好。那你们家长能背吗?”家长基本都不能背。透过传统文化热,我们要知道现在基本上还是一股虚热,我们掀起一个传统文化热潮是对的,但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去恢复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打开电视就是传统文化,打开电视就是各种讲坛,而《三字经》都不熟悉的话,那么传统文化的未来,是绝对不能乐观的。

    更何况我们独特的历史是,全民狂热地对传统文化摧残和毁坏,然后接着去弘扬传统文化、恢复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按照我们国家建设文化软实力,你如果不扎扎实实从最基本的做起,那么我想未来将是非常可悲的。中国在今天已经毫无疑问是个大国,但我们是强国吗?我们原来认为一个国家是否强,要看是否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强大的生产力、强大的武装力量。现在我们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你有了强大的经济力量,只能说明你有了强大的物质力量,但你未必是一个强国。什么样才是一个强国?在于这个国家能不能形成文化软实力,能不能向世界说出你的核心文化概念。换句话说,当全世界的人认为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制、仁义、中庸、孝悌等等,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价值的时候,中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如果全世界不能接受你的文化概念,中国制造永远是廉价物。

    好比我们了解扬州,有多少人会知道扬州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多少?假如扬州没有瘦西湖、大明寺,假如扬州没有扬州学派,假如扬州没有扬州八怪,我们会了解扬州吗?这就是文化软实力。当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们一定要懂得高度同时就是瓶颈。到了这个瓶颈,你如何寻找一个突破点?就是把这个城市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回到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当中去,寻找属于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把它建设成这座城市的真正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民族经过多年的曲折弯路以后,我们在传统文化资源方面已经相当贫乏了,很多人还认为,我们拥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对,曾经有过,但不是现在。我们必须用一种抢救的心态去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我们要把传统文化落到人间,落到人民生活的实处。传统文化需要一次新的启蒙,我们必须从头开始,扎扎实实地重新学习传统文化,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恢复辉煌。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去努力,那我们这一代人将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因为很多传统文化很可能在我们手上彻底毁掉,再也没有办法留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