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讲-从老庄到禅宗 易中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一个人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的问题,而在我看来,老庄哲学和禅宗解决的都是人生问题。禅宗虽然是佛教里面的一个宗派,但是这个宗派很特别,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变成了中国式的佛教,而这个宗教里面产生出来的哲学就是一种人生哲学。这种哲学是上承老庄的,老庄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道家学派,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世界人民的黄金时代。德国哲学家卡尔·亚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这期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在此之前我们人类处于婴幼儿时期,但是到了这个时代,人类突然一下子成长了。在这个时代,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一批犹太教的先知,印度有了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等。也就是我们说的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最重要的是四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这四家关注的问题不一样,大体上说:墨家关心社会问题,墨家认为当时的社会缺少公平与正义;法家关心国家的体制;儒家关心文化;道家关心人生。道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禅宗也是人生哲学,所以从老庄到禅宗就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个发展。

    一、老子智慧,弱者生存

    老子、庄子和禅宗对人生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有什么区别呢?老子留下的人生智慧概括为四个字:弱者生存。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谁适应这个环境就能留下来。而老子的观点是谁能够活下来?最弱的。《太平御览》里记载,老子的老师商容病重了,老子去看他,并且问老师:还有什么要教导学生的?商容说:经过故乡要下车。老子说:我知道,这是不要忘本。商容接着说:经过大树要趋行。趋行就是小步快走的意思,也是表示尊敬。老子说:我知道,这是要敬老。商容说:那你看看我,我的嘴巴和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那我的牙齿还在吗?不在了。老子明白了,硬的存不住,软的存得住。天下事尽矣,天底下的道理全在这了。

    我们去看老子的《道德经》,从头到尾,贯穿的都是这样一个思想。老子说:天底下最柔弱的东西是什么?水。最战无不胜的东西是什么?还是水。再大的城市,洪水过来就没了,再硬的石头也会水滴石穿,没有谁能够战胜水的。为什么?因为水最柔软!老子还说:一个人什么时候是硬的?什么时候是软的?活着的时候是软的,死了以后才是硬的。所以一个人要能够成功,必须弱一点,把自己放得低一点,你放得越低,你的生命力就越长久。所以他一再强调做人要低调,这样一种思想就叫作无为。

    这个思想后来被法家的韩非子所继承,韩非子也是主张无为的。《韩非子》这本书里专门有两篇文章是讲老子的,里面有大量的事实和故事来证明老子的这个观点。比如韩非讲到这么一个故事,楚庄王是春秋时代的霸主,帮助楚庄王称霸的人是孙叔敖,所以楚庄王对孙叔敖非常感谢,一再要封赏孙叔敖,孙叔敖从来不接受,他只做事,不接受奖赏。有一天孙叔敖病重快死了,孙叔敖把他儿子叫到跟前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果然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这说明什么问题?弱者,你就可以生存。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告诉我们做人要低调。

    老子的生存哲学,概括为三个字:第一个字是装。我们去读老子的书,用的很多的一个字叫“若”,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所以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装。聪明人不要把聪明写在脸上,都知道你聪明就会很麻烦了,要装得傻乎乎的。

    第二个字是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绵老妇人的施舍,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单影只,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如果当时他没有忍,他能够有后来的成就吗?

    第三个字是让。老子的书中反复地讲不要争,要让。

    我们现在来看老子的生存哲学,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很多时候,确实应该忍让一些。清朝名相张英,他的家人因为修房子和邻居发生矛盾,邻居要扩大自己的住宅,就想把房子盖到他们家的地盘上来。张英知道这个事后,就给家人谢了一封信,信里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信后,主动让地三尺,邻里见状,也让地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小巷。此后,两家的礼让之举和张英的“让墙诗”传为美谈。

    但是我们不能说,一切的忍让都是对的。我们想象如果中华民族任何事情都一味忍让,中国如何实现自己的和平崛起呢?我们如何进行改革开放呢?我们如何发展经济呢?如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呢?所以就是八个字:高端做事,低调做人。

    另外,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看出来,老子虽然主张无为,但是他的无为是假无为。他说:“无为则无不为。”说到底他最后还是要有为,而且不但是有为,还是大有所为,无所不为。换句话说,你要有所为,就要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老子的思想对弱势群体为主的军事上是很有用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我们的拳头要先收回来再打出去,才有力量。

    二、庄子哲学,真实自由

    我们在讲到老庄的人生哲学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思考这个问题:人到底为什么活着?

    这个问题老子没说,而庄子说了。庄子考虑了这个问题,什么叫作好好地活着,庄子的观点是真实而自由地活着。两个条件:一是真实,二是自由。

    第一点,庄子追求的是真实。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老聃死了以后,有一个朋友来参加追悼会,进去以后哭了三声,走了。老聃的学生就问他说:先生你真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这个人说:那当然了,我是你老师的朋友啊。学生说:那既然是我们老师的朋友,有像你这么开追悼会的吗?哭三声就走了。这个朋友说了:我本来也想多哭几声的,但是我一进来发现这么多人在哭,我就想啊,这么多人参加你们老师的追悼会,难道都是你们老师的朋友吗?这么多人在那儿号啕痛哭,难道他们都在悲痛吗?他们的痛苦是发自内心的吗?那肯定有假的。既然有这么多假的,那我何必还跟他们一起哭,我不哭了。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庄子追求的是真实。

    第二点,庄子追求的是自由。庄子有一天在河边钓鱼,来了两个楚国的大夫,这两个人恭敬地说:庄子,我们国君想让您帮忙处理事务。庄子说:我听说你们楚国有一种乌龟,可以活几千岁,所以在楚国是一个宝贝,它死了以后楚王要把它的骨头恭敬地供奉在庙里,上面镶嵌着金子、宝石、珍珠,身上披着绸缎,前面还要放上香火和祭品,那我想问一问:作为一个乌龟,它死了以后是愿意供奉在庙里还是愿意活在泥巴里打滚呢?大夫说:当然是后者。庄子说:那你们回去吧,我就要在泥巴里打滚。这就是庄子要的自由。庄子看来,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还不如死了。庄子不为世俗的荣华富贵所打动,你觉得是荣华富贵,庄子看来一钱不值,庄子喜欢自由而真实的生活。

    真实和自由并不是说一定要过苦日子,这个话要讲清楚了,庄子举的例子都是这方面的例子,往往给人一种误会,好像鼓励大家过苦日子。庄子认为,生活不在于贫穷还是富贵,而在于自由还是不自由。如果你很有钱,你过得很舒服,你很自由,那也是好的,不要拿别人的标准去做标准,这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庄子说,有一只海鸟从海边飞到了鲁国,鲁国的国君看到后非常喜欢,这么好一只鸟,我太爱它了,于是用金子给鸟打造一个笼子,前面摆一面旗,摆了很多食物,而且有乐队奏乐,可是这真是对鸟好吗?鸟都要吓死了,还哪敢吃啊?所以庄子说:你要真心地爱这只鸟,就把它放了,让它回到大自然去。

    庄子还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头祭祀用的猪,它很郁闷、很纠结。有一次管祭祀的官员去找猪谈话,官员戴上礼帽、穿上礼服来到猪圈门口,给猪做思想政治工作。他说:“猪啊,你为什么要怕死呢?你死得很光荣,我会善待你的,在你死之前三个月,我会给你吃最好的东西,给你身上披上绸缎,多舒服啊!杀你之前的十天,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我就香汤沐浴,我就吃斋。你死了以后,你的身子下面会铺上干净、洁白的茅草。你被肢解了以后,你的前肩还有你的后腿,我会非常隆重地放在一个盘子里面,这个盘子上面还雕着花,将来嘛都要收藏的。你看怎么样?”猪心里想的肯定是“不怎么样”。庄子说:你要是真心地为猪好,就应该让它在猪圈里吃糟糠,它不要过那个日子,不要前肩和后腿被隆重地放进一个雕花的盘子里。这个道理猪都懂,可是我们很多人不懂,很多人老在想自己该享受什么待遇,自己死了以后会开个什么规格的追悼会。你规格再高,不就是前肩和后腿放在盘子里面了嘛!庄子说:这东西你争它干啥呀?只要你是真实而自由地活着,那就是幸福的。

    从这些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庄子是真无为,老子是假无为。老子是以无为求有为,庄子是以无为求无为。但是庄子这个观点我们也要一分为二,我认为对庄子的思想进行抽象继承的是什么呢?就是真实而自由,有为和无为并不重要。如果你真情实意地想无为,你就选择无为,如果你真情实意地想有为,也应该选择有为。

    三、禅宗态度,放弃执着

    禅宗是什么?以有为求无为。老庄和禅宗的哲学是一个辩论发展的关系,老子是以无为求有为,庄子是以无为求无为,禅宗是以有为求无为。为什么禅宗是这样一种思想呢?我前面讲了这个问题,尽管老庄一再讲无为,但是作为人也好、社会也好、民族也好、国家也好,不可能无为的。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冲突?就是禅宗。

    我认为,禅宗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佛教是汉明帝的时候传入中国的,到了魏晋的时候开始普及开来,到了南北朝已经传播得相当成功了,我们都知道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的皇帝很多是信佛的,尤其是梁武帝,三次放弃皇位,要去做和尚,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啊。我认为,禅宗的产生原因就是解决无为的问题。

    第二个原因,禅宗的兴盛是在唐代,为什么在唐代出现呢?因为隋唐有一个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科举制!这个国家需要很多的官员,这些官员从那里来?这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从秦汉就开始探索,秦汉实行的是察举制,就是由组织部门到地方上去考察,或者由地方向中央推荐,考察的科目有很多,比方说:道德、孝廉等,但察举制有问题啊,不认读书,只认品质,这就很容易弄虚作假。有兄弟三人,为了做官,三人想出一个办法,他们要分家,老大得到四分之三的财产,其余两人共分四分之一。有人说这样不公平啊,他们俩就说,长兄如父,父亲不在了,哥哥就是父亲。这件事传出去以后,大家都说这两个兄弟太好了,这么有道德,一定要让他们两个人做官。做官以后,他们仨兄弟又重新分家了,每人三分之一。大家问:为什么要这样呢?哥哥说:如果不这样做,我们三个都不能当官了。

    这就是察举制,存在很多漏洞的,所以曹操就提出唯才是举。到了曹丕改成了荐举制度,就是规定了专门的推荐官员的官员,由他们去推荐,把人才分成三六九等,评上等的就做上等官,评下等的就做下等官,评不上的就不给官。这个制度导向的结果就是,评为上等的都是高干子弟,因为来评的人都是高干,而那些出身低微的人永远做不到官。

    到了隋唐就换成科举制,大家通过考试,任何读书人都有做官的机会。这时候摆在读书人面前就有一个问题,一旦你被提拔了仕途顺利当然是没有问题,但是要是被撤职、降职、罢官了呢?不顺利怎么办?孟子的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请问:如何独善其身呢?如何求得心理上的安宁呢?

    在这样一种制度上,禅宗应运而生,禅宗最后能够大行其道,这是其中原因之一。佛教现在在中国最行其道的是两大宗派:一个是禅宗。一个是净宗,净宗很简单,一般的善男信女,老头老太太都可以。禅宗则在于真正解决了人生问题。

    老庄的无为和有为到底如何处理?一直没有办法。但是禅宗有办法。禅宗抓住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什么是佛?佛就是觉悟,先要觉后要悟。释迦牟尼之所以成佛,就是他在菩提树下悟得真学,大彻大悟之下成佛了。我们看中国古代的宗教的古籍,我们中国人分得非常清楚的,鬼是什么?人死了以后就是鬼。神是什么?也是人死了以后,但是由于生前有功德所以是神!佛是什么呢?佛也是人,但是佛有觉悟,佛祖在菩提树下立下宏愿,“不成正觉,不起此座”,我一定要想明白人生的最高智慧是什么。我突然想明白了,就立地成佛了。讲清楚一点,就是人和佛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差别在于觉悟还是不觉悟。佛祖慈悲,他要普度众生,要把所有的人都引向幸福,让他们活得幸福。

    普渡众生有没有可能?禅宗有一个观点叫作众生皆有佛性,不光是人,阿猫阿狗都有佛性,众生皆有佛性。既然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众生不是佛呢?禅宗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佛与众生的区别在什么呢?悟与不悟。悟则众生佛,迷则佛众生。觉悟需要多少时间呢?刹那之间,一下子就领悟了。

    如果记住老庄的无为,你什么事都不做,你能成佛吗?成不了。真正领悟以后,就会什么都想明白了。所以禅宗的最妙之处,就是按照辩证法的思路对这个世界做了彻底的否定,所有都否定以后,所有都可以不否定,人人都会做,所以众生皆可成佛。这就叫作以有为求无为。实际上就是说,你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但是,不要执着,不要认为非得怎么样,没有这个执着心思的人就自由了。这就是禅宗出现以后一直受喜爱的原因,因为它解决了人生的问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