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讲-佛教与中国文化 余秋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佛教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今天的讲座不是一个佛学讲座,其实是一个文化讲座,我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现在有个热潮叫“国学热”,对提倡学习国学的人,我表示很尊重,因为他们的热情,要把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开来。但佛教是国学吗?它明明是印度文明的一种珍宝,被中华文化所接受,我们现在读的佛经里面,大部分还是从梵文音译的,这是非常伟大的文化交融现象,那么我们单纯提倡国学似乎不太合适,所以我一般说是中国人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的范围。

    一、诸子百家百花齐放

    这是一个令人非常惊异的奇迹,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已经很丰富了,突然有一个从另外的文明里产生的文化,进入我们的文化领域,不仅进入而且扎根了,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少有的现象。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已经有高浓度的精神财富,比如儒家,在汉武帝的时候,已经是独尊儒术了;比如道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辈分比孔子还要老,老子的《道德经》曾经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被翻译成外文数量第二名的书,第一名是《圣经》;比如墨家,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主张,更不用说法家,这都是中国的先秦诸子百家创造的文化宝库,这座文化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大宝殿中不逊色任何地方。

    公元五世纪前后,全世界一起进入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我们叫它轴心时代。按照我们简单的说法,就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聪明的人们,同时产生了。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孟子等,按照一种说法,释迦牟尼比孔子大14岁,孔子去世10年以后,苏格拉底诞生了,亚里士多德比孟子大15岁、比庄子大13岁,他们几乎同时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之间,互相不重复地在进行思考。古希腊哲学家,着重思考人和物的关系;古印度哲学家,着重思考人和神的关系;而中国哲学家,着重思考人和人的关系。就是这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黄金时代,为全人类的智慧奠定了基础。

    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佛教还能传入中国,它和我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地理限定也不一样,而且佛教传入的时候,中国任何一家的思想都充分成熟。佛教的传入,马上对中国土生土长的哲学流派产生某一种威胁,因为它的流传如此之广,如此之深入,这是一种文化大现象,所以我曾经讲过一句话就是,佛教怎么传入的,这是个小问题,佛教为什么会传入,这是个大问题。为什么佛教能够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而且它的实际地位和效果,都要超过原来的传统文化?

    这就要剖析佛教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特殊魅力,我把我个人的经历跟大家讲一讲,个人的经历似乎能够说明每一个流派的状况。我的家乡在浙江余姚,从儒学的角度讲,余姚曾经出现过儒学大师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这很了不起!但我出生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那时候的中国兵荒马乱、土匪横行,我的家乡的文盲率达到98%以上,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儒学大师,并不被周围的人所了解,方圆几十里内,只有我妈妈一个人识字,文盲率这么高的时候,儒学所提倡的文化,到底还有多少渗透性和延续性呢?家乡有个医院叫阳明医院,是纪念王阳明而建的,但大家只知道是救命的医院,谁都不知道王阳明了。学习儒学,你不仅必须识字,而且要有非常高的文化素养,所以学习儒学的人只是极小的一部分。道家分成两种:一种是生活方式的道家,比如像老子、庄子,什么也不计较,我外公就是这样的人,整天喝酒、写诗,无所事事,日子过得很开心、很愉快,没有人帮助他,他也帮助不了别人,因为他也很贫穷,活到96岁,这好像是道家了。当然还有一种认认真真的道家,比如道士,他们以从事道教活动为职业。

    那么在混乱的情况下,靠什么力量把农村的文明维持住呢?我觉得是以我的祖母为代表的一批人!她们天天念佛,天天觉得要积德行善,虽然她们都不识字,但是每个人都能背《心经》,三分之一的人能背《金刚经》,她们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为了自己家庭的平安而祈祷,但是后来就成为一种本能,只知道做好事。就是这么一种精神力量,使得家家户户能够善待流浪者,能够善待身边的人,能够把文明的力量维系下去。我个人的经历告诉我,真正渗透到民间的是佛教,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知识分子的思维流派。

    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比较可信的是范晔《后汉书》里的一个记载,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里有金光闪闪的金人,醒来后,他问大臣这个金人是什么,有一个大臣说可能是佛,是西天的一种佛。汉明帝在位时间是公元58年到公元75年,我们不知道做梦是哪一天,但那时候已经有人能够说出是佛,说明佛教在这之前已经开始传入中国了。汉明帝在公元64年的时候下令,派12个人到西域去取经,就是现在新疆和阿富汗边境的地方,这虽然带有传说的成分,但在历史上是比较可靠的一项记载。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的时候,大家都没太关注,在一两百年以后,开始广泛流传,流传的程度也非常惊人,我们知道甚至有几个皇帝也出家了。到北魏后期,整个中国当时有3000多座庙宇,仅洛阳就有1000多座,僧侣人数已经多达200万。

    这个数字已经非常大了,中国自己的传统体系都没拥有这么大的团队,于是从北魏开始出现灭佛和反佛的思潮。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四次灭佛行动和思潮,灭佛的人有三个理由:第一,几百万的僧侣人数,这么多人都听佛教的话,那么谁来听朝廷的话,这个理由好像基本能够成立。第二,这些人是不生产劳动的,一个国家哪有那么多的粮食和金钱来养这么庞大的宗教队伍?这是管账的大臣们提出的。第三,佛教不主张传宗接代,而中国伦理本位是强调传宗接代,这和佛教的思维有非常巨大的差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出现一波一波的灭佛、反佛,他们杀和尚、杀尼姑,这是非常残忍的,但很快又恢复了对佛教的尊重。总体来说灭佛的时间短,而佛教兴盛的势头很大。唐代杜牧有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说南北朝时南朝的庙宇很多,但其实整个北朝比南朝的庙宇还要多。

    这么多人相信佛教,超越了中国自己的一些传统体系,于是有一些文人也开始反对。最有名的就是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我们都喜欢读他的散文,但是他反对佛教的理由是站不住的,比如他说佛教传入中国以前的皇帝的寿命,比传入以后要长,这是缺少科学依据的,而且也缺少佛教常识,因为佛教并不是解决长寿的问题。第二,他认为佛教是讲究灵验的,什么事情都要产生实际效果的,于是他写文章反佛教,还让佛教来惩罚他,如果不惩罚就证明无效,这点其实也是对佛教不了解,佛教本身不惩罚人,不是讲究灵验的。韩愈觉得如果佛教再兴盛下去,儒家的道统就断了,假如我们能跟韩愈对话的话,我们不得不说,他的构想只是一种理论假设。中国的百姓需要信仰,全世界的人都需要有信仰,这是一种精神需求,而一旦进入信仰,有好多做法确实不是儒家学者按照自己的逻辑能解释的,韩愈就是这样。但总体来说,唐朝是百花齐放的。

    二、佛教的特殊魅力

    我不是非常主张这个时代大量宣传儒学一家。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中国本来就是诸子百家,怎么就变成一家了。另外,唐代是最让我们骄傲的时代,它都没有要求一个固定的国家哲学,思想是非常自由的。李白更相信道家,但也有一点儒学的影响,他要建功立业。杜甫更多靠近儒家,王阳明、柳宗元、白居易都信佛教。所以当时在唐代的文化坐标里,他们的信仰是非常多元的,思维是非常丰富的。在中国文化浓度那么高,有诸子百家的情况下,佛教为什么能够快速地传播,被人们所接受,我觉得有四个理由。

    第一个原因,佛教紧紧地抓住了人生这个大标题,佛教只讲人生的问题。虽然儒家也会讲到人生,提到怎么做人,但儒家着重两个问题:一个是君子之道,一个是中庸之道。君子之道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庸之道是《周易》里提出来的。平心而论,这都是高层面的文人才比较关注的,治国、平天下的事情,和老百姓关系并不大。道家也会讲到人生,但讲着讲着就讲修炼成仙的问题了,一般的老百姓会觉得太奇迹。而法家不会讲太多的人生,它常常讲各种理论和学问。只有佛家讲到完整的人生,人的生、老、病、死,无论是皇帝,还是农民和渔民,无论是博学的文化大师,还是小秀才,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人生问题!《红楼梦》里的贾母是很富贵的人,她也要去拜佛;大诗人王维,他也要信仰佛,因为提到人生的问题就和每个人有关。

    第二个原因,佛教和中国的其他学派相比,它在理论上简明、痛快。其他学派的思想要用心去领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佛教讲人生会直接说:人生就是苦。这句话一下子就把人震住了。人生就是苦,苦的原因就是欲。为什么人会陷在欲望里面?因为无知。要摆脱这一点,就要看穿自己,看清现实世界的虚幻性,不要太执着。我的名字、我的肉体,都会成为过眼烟云,我的社会关系,我的种种名利和地位,都带有虚幻性。只有做到无我、无执,你的人生才会变得无限。人生变得无限的时候,就是一种非常大的超越,就是涅槃。这就是佛教告诉我们的。你或许不认同其观点,但你往往会被理论上的简明所震撼。以前的学派,在理论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朦胧。做学问的人都知道,观点鲜明非常重要,你论证观点的过程可以比较复杂,但观点一定要简明,而且这种思维大家都能体会,大家仔细一想,我的苦确实和某一种欲望有关。佛教是每个人都能体验的哲学,那当然就能进入民心,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给苦难中的民众带来很大的精神安慰,当一个人把欲望放下,把自己的私心放下,他能做更多的好事。

    第三个原因,佛教具备了实行的门径,就是有实行的路可走。佛教有戒律,不要觉得戒律很可怕,戒律才能使你看见这条路的可行性,就像人家说这有个庄园,庄园是很虚幻的,只有看到它的篱笆,你才真切感到庄园的存在。戒律就好比佛教的篱笆,戒律的存在,才让我们相信佛教的存在。戒律也好比登山时的台阶,尽管攀登很难,但如果没有台阶,我们很难攀登高峰。中国的一些学派,它就缺少戒律,比如儒家提倡君子,但什么才是君子,很难界定。佛教就不一样,你得修行,你的修行由戒律开始,戒律也有严与不严,禅宗不严,净土宗也不太严,但是律宗就很严,无论怎样,戒律都是存在的。佛教有一种让人仰望的高度,无论什么人,看到袈裟飘飘,他都带有某一种仰望,精神的仰望!我必须讲到李叔同先生,他出家以后就是我们知道的弘一法师,他本来是个艺术家、是个文人,他出家的时候就选择了戒律最森严的律宗。对于任何一个宗教而言,一定的戒律都是需要的,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出入的话,即使它看上去很热闹,其实也是荡然无存的。

    第四个原因,佛教有一支忠实的僧侣团队,这是其他学派没有的。佛家的僧侣团队和天主教的神职人员还不一样,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一方面可以代表人向神传达一种旨意,一方面又可以代表神的力量来惩罚或者宽恕民间。而佛家的僧侣团队,不具备这个功能,他们不是神职人员,他们只是优秀的修行者。他们起到榜样的作用,你看,我们放弃财产,放弃世俗的一切,可我们还可以很快乐,我们还可以为人间做很多好事。这么一支僧侣队伍是非常厉害的,它既遵守戒律,又在自己的寺庙里做着该做的好事,所以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大。

    就是这四点原因,让外来宗教在中国能够扎根。

    三、佛教酿造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伟大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佛教曾经起过一个极大的作用,就是酿造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伟大,这也是我们对佛教表示尊重的非常重要的原因。通过佛教,中华文明终于碰撞到印度文明,通过对印度文明的接触,我们又接触到希腊文明,甚至接触到波斯文明和两河文明。不仅仅是从印度传来了佛教,它一下子把中华文明的体量扩得很大,山西大同有个云冈石窟,大家去了以后会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到了云冈石窟,就像看到了古希腊的雕塑?其实这就是佛教连带着带给中华民族的文明。亚历山大大帝的时候,古希腊有一个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有个学生叫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是马其顿国王,他足智多谋,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他打到波斯的时候,就要求自己手下的士兵和当地的女性结婚,他自己也带头结婚,和波斯皇宫里的公主结婚,他这是真正的占领,留下了血缘的占领。除此之外,他还带着很多艺术家和雕塑家打到印度,于是印度有个地方,现在是在巴基斯坦,出现了一种古印度佛教和希腊艺术结合的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初期,佛教开始有佛像,之前佛教是没有佛像的,犍陀罗艺术里面蕴藏着大量的希腊文明。所以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带过来的既是印度文明又是希腊文明,希腊文明里还有被征服的波斯文明。

    佛教宏大的气象一下子席卷了中国,我们要特别感谢一个民族和一个皇帝,这个民族叫鲜卑族,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刚刚摆脱原始社会,他们趁着汉人和匈奴打仗两败俱伤的时候,快速地进入了北中国,成了北中国的统治者。但他们遇到了问题,北中国是农耕文化,他们不会农耕,他们只会骑马、打猎,于是在游牧文化改造农耕文明和保持汉的文明之间,鲜卑族的统治者,非常英明地选择了后者。他们虽然是占领者,但他们要成为汉文明的学生,他们是军事上的胜利者,文化上的学生。有个极关键的人物——北魏孝文帝,他在统治北中国的时候,订了几个规则:第一,我们从此不说鲜卑话,全部说汉语。30岁以上的人说错了要批评;30岁以下的官员如果说鲜卑话,就要被降职甚至撤职。第二,不准穿鲜卑服装,必须穿汉服。第三,迁都洛阳。第四,他要求鲜卑族贵族都必须与汉人结婚。看上去他们这个民族似乎没有了,其实不是,唐高祖李渊的妈妈是鲜卑人,唐太宗的妈妈是鲜卑人,唐太宗的妻子也是鲜卑人,所以到了唐高宗,他的血缘四分之三都是鲜卑人,孝文帝硬是把自己民族的血缘输入到一个伟大的唐朝!表面上看,他完全接受了汉文化,把鲜卑族的特点全部替换,实际上,他是把宏伟的马背上的气派,输入进了汉文化。

    孝文帝不仅把汉文化作为老师,他把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全部都当作老师,他把自己当成永恒的学生。通过自己是一个权力的掌握者,他把这些文化全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可以在云冈石窟,看到希腊的痕迹,看到印度的痕迹,看到汉文化的痕迹。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有一个鲜卑族的首领和他的民族,通过对佛教的引进,对汉文化的学习,铺垫了我们伟大的大唐!

    唐朝时期不讲边界的中华文化,非常辽阔、非常无私的一种文化现象,创造了让我们一直想念的唐代。唐代在鼎盛时期,出现很多宗教,既有摩尼教又有祆教,佛教尤其辉煌,但各种各样的宗教都能够在长安存活,说明佛的包容心很大,它从来没有排斥过别人,它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发动过宗教战争的大宗教。例如我们现在纪念鉴真大师,他是唐朝鼎盛时期的佛学大师,他带着佛学,带着一种文化去了日本,这也是一种大气魄,他受到我们永远的纪念。

    四、佛教带来的启发

    佛教对我们的启发,首先是生命方式上,太让我们震撼。包括鉴真大师在内,没有一种文化是用这么壮丽的方式在传播的。玄奘法师也是如此。法显也是如此。法显出发取经的时候已经65岁,他翻过帕米尔高原的时候已经68岁,法显历时14年才取经回国,他的这种生命方式太惊人了!法显说:“我是摸着白骨往前走的。”

    曾经发生过为了抢一个佛学法师而发动战争的文明交流。当时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他有一个决定,就是把当时在襄阳的最厉害的佛学法师道安抢过来,但是道安明明在襄阳,怎么可能抢到长安呢?唯一的方法是发动战争。他派很多兵马去攻打襄阳,打下来以后其他东西都不要,只把道安带走。道安是个70岁的老法师,被抢到了长安,他就开始在那翻译经文、讲课,顺便给统治者说,你花了那么多的兵马,把我抢过来,我很感谢,但是抢我不算本事,有本事要把鸠摩罗什抢来。苻坚问:“鸠摩罗什多少岁?”“40多岁。”苻坚一想,你70多岁的人用这么崇拜的口气,推荐一个比你小的大师,这个人一定很厉害!于是用同样的方法,派遣将军吕光率领大军,西征龟兹去抢鸠摩罗什。等到吕光抢到鸠摩罗什准备返回,不料这时国家发生了内乱,姚苌杀了苻坚,自己当了皇帝。于是吕光就乘机据姑臧自称凉国,鸠摩罗什也就留在了凉国,鸠摩罗什在那儿待了16年,学汉文,翻译佛经,我们现在读的佛经,好多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后来姚苌的儿子姚兴当皇帝,他也想要鸠摩罗什,于是也是发动战争把鸠摩罗什抢到长安,姚兴亲自迎接他到长安,并封他为国师。

    佛教以一种非常壮观的生命形态,让中国文化史上的很多文人震撼,即使你没有看懂佛经,也会被它感动,还没有读佛经,心里就已经接受了一大半了,所以这也是佛教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佛教本身的发展,也是起起落落,有兴盛、有衰微。到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佛教遇到了两个大问题:一个就是由于江南一带经济生活大大开展,越富裕的地方越会把佛教作为求福的工具,以拜佛来求福。本来佛教的目标是要降低人的欲望的,结果佛教反倒是人们增加欲望的一个手段了。看上去是遍地香火,燃烧的全部是欲焰,这和佛教的本义差距非常大了,但佛教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一点方便行事:如果你们有自己的目标,在达到这个目标过程中,你们能够积德行善,能够不做恶事,也是允许你们烧香拜佛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好多佛学大师开始讲经了,但要命的是讲经实在太深奥,像天书一般,越来越繁复,使它很难有社会的感召力。

    佛教精神需要更好地发扬,佛教告诉我们人类如何摆脱私欲,摆脱每一个人心里的苦恼,能够让大家建立一个内心和谐的世界。佛教给我们正面的力量。中华民族让出我们的一块精神空间,让佛教文化进来,事实证明,佛教在历史上主要是做好事,是正面的力量。现在这个作用还会继续发挥,在21世纪呈现更大的光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