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讲-苏东坡的文化意义 莫砺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苏东坡跟扬州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像他诗中所说:“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那时候朝廷命苏东坡到扬州做知州,知州就是现在的“市长”一职,他说我平生已经10次来扬州了,确实有史料记载他10次来扬州,当然前面9次都是路过了。苏东坡这个人物是非常伟大的,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有非常非常多的内容可以介绍,那么今天我们从哪里讲起,我想先从苏东坡生平轨迹上的一个点切入。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乌台诗案”,苏东坡因王安石的求情免于一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苏东坡当年死了,我们会损失多少文化,苏东坡活到64岁,发生“乌台诗案”时苏东坡42岁,如果没有后面的22年,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1500多篇古文消失了,100多首古诗没有了,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内的200首词没有了,400多个宝贵的药方没有了,被后人誉为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没有了,西湖上宛如长龙的苏堤也没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格言没有了,遍布全球中餐馆的那一道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东坡肉也没有了。

    一、高风亮节的政治家

    苏东坡的文化贡献太大了,我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他的意义何在,他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影响和启发。苏东坡具有多重身份,首先他是一名非常了不起的政治家,尽管在北宋后期,在当时的政治活动中他不是最主要的政治家,但他却是最高明的,也是最值得崇敬的政治家。我们来看看他作为一名政治家有什么表现呢?

    我先回忆一件往事,1974年“文革”期间我路过镇江,就顺便去看看金山寺,我知道这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寺庙,当我走进去的时候吓了一跳,里面挂着一条大横幅,上面写着:彻底揭开反革命两面派苏轼的画皮。我很吃惊,为什么说他是反革命两面派啊,他两面派在什么地方?

    我走进去看,原来里面还有大字报,大字报上罗列着苏东坡的所谓罪行。他为什么两面派呢?北宋后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斗争不断,说苏东坡在新旧党政中间游离,一会儿站在旧党这边,一会儿又拥护新法,所以说他是两面派。虽然这是事实,但情况是这样的,当王安石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的时候,王安石得到当时的皇帝宋神宗的支持,推行改革,非常激进。由于朝廷上反对的人太多,王安石就采取一种手段,只要支持新法就可以被提拔。这时候苏东坡站出来坚决反对,他认为新法推出得太草率,并没有好好地论证。比如,其中有一条新法叫手实法,就是让人民自报家产,然后按照比例来缴税,多数人都是希望少报一点的,因为少报少缴税,朝廷怕他们瞒报,就规定其他人可以监督是否瞒报,瞒报部分,一部分被没收,一部分赏给揭发的人。当苏东坡听到这条法令的时候坚决反对,他说这样天下就要大乱了,人都有这种心理,我举报他,我就可以得到一部分财产了。果然这条法令推行不到一年就收回了,因为执行过程中存在太多弊端。新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草率,王安石急于求成,在6年间推出10条新法,使社会震荡。

    《道德经》是一本智慧的书。《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要像煎小鱼一样,有烹饪经验的人都知道,煎小鱼要小心翼翼,你不能乱翻,乱翻小鱼就烂掉了,所以治理一个大国要慢慢地来,改革要一步一步的,不能快,不能猛烈。王安石的变法不是像烹小鲜,在我的印象里就像炒黄豆,拿铲子拼命地翻,这是一个大国承受不起的。所以苏东坡坚决反对,也因为他的反对,他被贬官,后来被逮捕流放。尽管如此,他也在所不惜,他认为有好的政见一定要表达出来。

    若干年以后,宋神宗去世了,朝廷的政治格局变了,王安石也下台了,这时候司马光东山再起。大家对司马光也不陌生,就是小时候砸缸救人的小朋友,他长大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主编了《资治通鉴》。司马光东山再起后,急于恢复旧法,他恢复旧法的热情跟王安石推行新法的热情一样,他要在一年之内把新法全部废掉,这时候苏东坡又站出来反对了。他反对司马光不分青红皂白地恢复旧法。他在朝廷上跟司马光争论,他说新法中有的条例还是合理的,而且已经实行这么多年了,老百姓都习惯了,你现在要一年之内把它全部废除,又会引起社会震荡,若干年前已经震荡了一次,国家会受不了的,所以苏东坡是反对的。但司马光是一个脾气很倔强的人,虽然苏东坡跟他关系很好,但是在朝廷上还是为了这件事情争论得不可开交,以至那一天苏东坡下朝回家后,怒气还没有消,他对着家人骂司马光。当然他骂人也是很文雅的,他说是司马牛,司马光这个人像一头牛一样拉不回来。苏东坡满腹才学,出口成章,他骂人也是用典故的,司马牛这个名字不是杜撰出来的,孔子有一个弟子就叫司马牛,苏东坡用典故来骂他。

    司马光一年之后去世,就是因为苏东坡反对过司马光这样做,他受到司马光的老部下的排挤。所以要说苏东坡在政治上是两面派的话,那么我觉得这是真正体现一名政治家的高风亮节,什么是对国家有利的,我就发表什么意见,甚至不顾自己的前途命运,真正为国家考虑。苏东坡小的时候,他的母亲程氏教他读书,那一年苏东坡大概10岁,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末期的政治家,范滂因为坚决反对宦官专政,被朝廷逮捕。范滂在被逮捕之前告别他的母亲,他说我要报国了,以后不能孝顺您了,希望您原谅我。他的母亲大义凛然地说,你这样做是正义的,为正义献身我完全支持你。读到这一段的时候,苏东坡的母亲把书放下来,叹一口气,幼年的苏东坡就问母亲:如果将来我做了官,也像范滂一样,您是否会支持?他母亲马上表示说:你要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就是完全支持他这么做。我一直觉得苏东坡的高风亮节,跟他幼年时候在母亲面前立下的誓言是有关系的,这是他一辈子的信念,作为一名政治家,这是最可贵的品格,就是绝对不伪善,不投机取巧,一切从事实出发,从真理出发,这是作为政治家的苏东坡留给我们做人方面的遗产。

    二、勤政爱民的地方官

    苏东坡敢于在朝廷上公开争论,所以他在朝廷上待不安稳,他一生在朝廷做官的时间加起来不到9年。他更多的是做地方官。北宋有一个制度,地方官任期不得超过3年,超过3年一定要调动,朝廷的考虑是怕你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盘根错节形成势力,朝廷就不好控制了。出于这个原因,苏东坡去过很多地方做官,有过被重用,也有被打击,那么作为一名地方官,苏东坡的政绩如何?我们讲两个例子。他政绩表现最突出的地方是江苏徐州。他到徐州不久就遇到黄河泛滥。由于徐州特殊的地理环境,边上都是山,所以洪水到了徐州就泻不出去了,洪水把徐州团团围住了,徐州完全靠一道城墙把洪水拦住,城墙外全是洪水。当时洪水离城墙的顶端不到一尺,就是再涨一尺就要漫过城墙了,一旦漫过城墙的话,全城都会被淹了。苏东坡刚上任不久就碰到洪水,他立马投入抗洪,他指挥全城人民先把城墙修好。然而洪水一直不退,他又让大家在城墙里筑一条堤坝,从里面托住城墙,怕洪水把城墙压垮。然后又找了很多船,弄了很多柴草,把柴草烧了以后吊在外面的城门口,由外来的洪水压力把柴草堵住城门。苏东坡在城墙上面搭了一个帐篷,晚上就住在那,几过家门而不入,但洪水一连几十天不退,徐州城非常危险,苏东坡就走到驻军的营地去。北宋的军队分为两类:一类叫厢军,一类叫禁军。厢军是地方部队,负责安保的,没有什么战斗力。禁军是朝廷的正规军,有作战能力,但是北宋规定禁军只有朝廷下命令才能调动,所以尽管洪水来了,地方也无权调动。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建驻了一支禁军,但是地方不能调动,所以洪水来了他们也不出来。苏东坡走进禁军的营房请求支援,本来禁军是不敢出动的,但是当禁军的首领看到苏东坡,苏东坡浑身泥浆满目憔悴,几天几夜没回家,他感动了,不管朝廷是否有命令,他们都要去参与抗洪。在禁军的帮助下,徐州终于躲过了洪灾。苏东坡的过人之处在于,第二年,洪水虽然已经退了,但苏东坡仍然动员大家在徐州周围大修水利,特别是修堤岸,防止下一次洪水,我刚才介绍过北宋的官职3年就会调动,但他能为长治久安着想。

    第二个例子是他去杭州做官,苏东坡到杭州做过两次官:第一次是做通判,第二次是相隔15年后去做知州。他到杭州以后,发现西湖的湖面变小了,不像15年前那么大了。他就跟老百姓打听是怎么回事,老百姓说再过几十年西湖可能就没有了,原来北宋时期西湖是皇家的放生池,不许百姓打鱼,于是水草疯长,湖底淤泥堆积,久而久之,一块块水面长满了水草,塞满了淤泥,湖面就越缩越小。西湖不只是旅游胜地,而且是杭州唯一的淡水源,杭州农田的灌溉用水与老百姓的饮用水也都靠西湖,西湖一旦干涸,水源就没有了。所以苏东坡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整治西湖,他动员百姓割水草挖淤泥,那么多的水草和淤泥堆到哪里去呢,苏东坡想变废为宝。西湖原来只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堤岸,叫作白堤,于是他想在西湖修一条南北方向的堤岸,正好可以用水草加淤泥,为了不让堤岸阻断湖水,在堤岸上面又修了六座桥,桥底下湖水可以流通,修好以后在堤岸上又种了一些树,这就是后来的苏堤。苏东坡在杭州任期不到3年,两年多的时候就被调回朝廷,他在离任之前还在想,西湖最大的问题就是水草疯长,虽然现在把水草都挖掉了,但是以后水草还会长,要想一个一劳永逸的计划,于是他向当地的老百姓请教怎么办。有人向他建议说江南的农民喜欢种菱角,种菱角之前农民一定要除草,因为不把杂草除掉,没等菱角长好,水草已经疯狂长起来了。于是他收很低的租金把湖面租给百姓种菱角,像我们现在承包土地一样,但是他又担心如果菱角收成好,农民会扩大种植面,万一菱角把湖面都盖住了,就看不到水面了。所以他要划一个界限,湖心的一大片水域不可以种。水上怎么划界限呢?他就请人用石头做了一些宝塔竖在那里,两个宝塔之间的连线,靠岸的这边可以种,靠湖心的这边不许种。现在这3个小宝塔还留在西湖里,去过的朋友们都能看到,这就是“三潭印月”。苏东坡有一首七言绝句写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说西湖就像古代的美女西施一样,无论是浓妆艳抹还是素面朝天,她都是美女,西湖也是这样,下雨天也美,晴天也美,苏东坡的诗,就是西湖最好的广告词。

    但是苏东坡对杭州的主要贡献不是这首诗,而是假如没有苏东坡,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西湖,西湖就没有今天这样的面貌,上面也没有这一条苏堤,所以苏东坡对于杭州的贡献是留下了一个完整的西湖。苏东坡后来离开杭州的时候,自己也说过,他的主要贡献就在这里。确实是这样,苏东坡在每一个地方所创造的政绩,千年以后还让百姓受益,以至后人还在怀念他,还在纪念他,这才是一个最合格的、最优秀的地方官。当然苏东坡在杭州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他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医院,让穷人有地方看病等。

    苏东坡的一生并不是一直在做官,他还有很多时间不在做官,或者干脆被流放了,他在流放的时候是什么样?苏东坡晚年回到金山寺时,看到别人给他画的一幅画像,庙里的和尚请他题诗,他就在这幅画像上提了一首六言诗,最后两句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都是他被贬职去的地方,即使他被贬职了,依然延续仁政爱民的思想。他被贬到黄州,发现黄州的百姓有一种陋习,穷人生了孩子以后养不起,生下来就把孩子放在水里闷死,叫溺婴。他觉得真的很残忍,于是他发动当地的老百姓、发动富人捐款,成立了一个救婴会来帮助这些孩子,以后谁家再有新生的孩子养不起,千万不要溺死,救婴会会出钱给你养。

    他第二次被流放到惠州,那时他已经59岁了,他踊跃参加当地的一些市政工程,惠州修东兴桥和西兴桥,他都有捐款,甚至还动员家人捐款。他最后被贬到海南儋州,等他到儋州的时候,他已经没什么积蓄了,他自己过的生活也非常艰苦,跟当地的老百姓一样,以木薯为主要食物,很少有大米吃。那么他没有财力支援地方建设了,怎么办?他利用文化上的优势,帮助当地发展教育,他指导当地人怎么读书,他写文章向当地人推广优良的稻种,写文章劝导当地人生病要找医生,等等。他普及文化,亲自指导儋州的年轻人读书,在苏东坡来儋州之前,这里没有出过一个进士,因为这个地方经济文化太落后,教育跟不上。在苏东坡的指导下,儋州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那个人叫姜唐佐,他师从苏东坡,当然他考上进士时,苏东坡已经去世了。所以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自己什么处境,苏东坡都努力地为当地老百姓做一些好事情。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可贵的一种品质。这是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的一种具体表现。

    三、一生都在学习的天才

    作为一名文学家和艺术家,苏东坡是一个天才,这个大家都不否认。现在有的教育家,包括我本人也在大学里教书,我们不提倡天才这个概念,但人确实是有天才的,当然天才比较少。但苏东坡肯定是一个天才。北宋时候有一个传说,苏东坡出生的那一天夜晚,家乡附近的彭老山,一夜之间草木全部枯死,为什么他生下来山上的草木会枯死呢?人们相信这个天地山川的灵气都被这个男孩吸走了。

    他的天才标志就是,他在文学和艺术的各个领域都登峰造极。古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古诗,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他是“北宋四大家”之一。苏东坡是天才这是毫无疑问的,他在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考场上临时写的一篇命题作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他的鉴赏能力也特别强。他曾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说孟郊和贾岛是郊寒岛瘦,他说陶渊明是唐朝之前的第一大诗人,这样的评论一直沿用至今。陶渊明以前一直被看作第二流诗人,他以前的名气也不大,然而苏东坡说陶渊明是第一大诗人,这就从此定论,以后再也没有争论。黄庭坚说过,很多年轻人都要把自己的作品给苏东坡看,苏东坡表扬以后你就了不得了。黄庭坚又说,你们写了诗词给苏东坡,苏东坡不用看,他拿着作品用鼻子一嗅就知道好与坏,他对这些太敏锐了。苏东坡一定是一个天才,但是我们千万不要给年轻人说天才这个概念,天才是必须勤奋的。

    东坡的成功既在于他的天分,也在于他的踏实勤奋。苏东坡跟他的弟子说过一段话,他说:我年轻时候读书是这样读的,每读一部经典一定从头到尾抄一遍,每次抄书用不同的字体,这次用楷书抄,下次用行书抄,一边抄原文,一边练书法。所以他从小是下苦功的。他中年在黄州时,已经是闻名天下了,但是他仍在下苦功,在黄州当地有一名负责教育的官员,有一天他到苏东坡家访问,书童进去通报,过了很久苏东坡都没有出来,这在古代是失礼的,又过了很久,苏东坡才匆匆忙忙出来,出来以后就抱歉地说对不起,解释说他刚才在里面做功课,今天的功课没有做完。这个官员听了很不相信,他是名闻天下的苏东坡啊,怎么还要做功课?于是问他:你做什么功课呢?他说:我在抄《汉书》。官员又不相信了,《汉书》他可能都倒背如流了啊。苏东坡说:我已经是第三遍抄《汉书》了。《汉书》全文几十万字,他抄了三遍,所以他是下苦功的。除了下苦功,苏东坡一生都在勤奋地思考,在接受新知识,他从不自满,而是一直都在补充自己。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一直在给自己充电,在接受新的知识,他学习的门类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我们今天了解的苏东坡是文学家、艺术家,实际上,他在自然科学方面、在工程技术方面都非常努力。我们现在看《苏东坡全集》中有很多文章不是谈文学艺术,他有一篇文章专门谈怎么嫁接果树,他说把果树的两个枝条连在一起,涂上一种四川产的野生芋头的汁,这样嫁接的地方最容易存活,他还写过文章推广当时的新农具、当时的新稻种,等等。

    有一点我想特别介绍一下,广州市历史上的第一个自来水工程就是苏东坡设计的。苏东坡59岁时被贬到惠州,路途中路过广州,在广州待了两天,当时广州的知州叫王古,王古是苏东坡以前就认识的朋友,王古招待了他。苏东坡到惠州以后,一连给王古写了四封信,这四封信现在收录在《苏东坡全集》中,一直没有失传。信里写了什么呢?就是建议王古为广州安装自来水,他说:我路过广州的时候,发现广州老百姓的饮用水质量很不好,我在广州城北20里的地方,发现半山腰有泉水,泉水量非常大,泉水高度很高,只要用大的毛竹管把他接起来,接到广州,老百姓就可以喝了。这就是自来水技术啊。毛竹管接水的技术在唐代就有了,杜甫的诗里有写过,长江边上的一带就是这样的。但问题是,20里的路程用毛竹管一根根接起来,一定要解决漏水的问题,两根水管接头的地方,无论插得多么紧,一定会漏水,漏到广州就所剩无几了。于是苏东坡在第二封、第三封、第四封信里就说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说以前工匠告诉过他,首先把这根竹管细的一头刨光,粗的那条竹管里面也刨光,两边都刨得很光滑,那么在细的一端缠上一层麻丝,再在麻丝上涂一层漆,趁这个漆还没干的时候,就使劲地插到粗的竹管里,这样就不会漏水了。我为什么读苏东坡的书信,读到这里时特别关注呢?因为我是安装过自来水的,在当知青第八年的时候,我到淮北的一个公社,那里没有自来水。那一年新来的公社书记是从地区调来的,他来了以后很不习惯,于是他就找来了几个知青,我也是其中之一。他说:你们知识青年有文化,你们能帮我安装一个自来水吗?我们说自来水并不复杂,你交给我们知青吧。他给我们提供资金,后来我就到县城的自来水公司去学习怎么安装自来水,结果一天就学会了,那个自来水公司的师傅告诉我,有一个关键技术,就是两根水管接头的地方肯定会漏水的,怎么解决漏水问题呢?关键就是在前面细的那一端缠上一些麻丝再涂上漆就不会漏水了,我学会了这个技术,所以我后来读《苏东坡全集》读到这里时会特别注意。

    在苏东坡的指导下,广州人民喝上了山泉水。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就是说明苏东坡一生一直在思考,掌握更多的知识,又利用自己的知识为百姓服务。

    四、平易近人的苏东坡

    苏东坡还有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非常平易近人。很多人因为成就高,就变得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比如现在的一名非常了不起的书法家,如果普通的百姓要求他写一幅字,他怎么可能写呢?但苏东坡不是这样,他不管对方的身份如何,他以一颗坦诚的心跟人家相交,所以苏东坡从来不吝惜自己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才华,他很愿意为人家服务。比如说书法,当时人们非常愿意得到苏东坡的书法,他的字大家都很喜欢,朝中所有的文官都有他的作品。有一个武官叫姚麟,他也喜欢苏东坡的书法,但平时武官和文官没什么接触,他不好意思去跟苏东坡要,也没有什么机会。有一个文官叫韩宗儒,他知道这件事情了,就千方百计地到苏东坡那里去讨字,哪怕是一个便条,他都送到武官那里,武官以10斤羊肉作为答谢。这件事情后来被黄庭坚知道了,他是苏东坡的朋友。他跟苏东坡开玩笑说:大家都传说王羲之以书法换白鹅,他的书法叫换鹅书,你的书法就叫换羊书,有人拿去换羊肉吃。苏东坡听了以后哈哈大笑也不生气。过了几天,苏东坡正在翰林院办公,韩宗儒又派人来送信,信里没有什么内容,就是简单的问候。苏东坡知道他的来意,就把信拿下来说知道了。看送信的人站在那里不走,苏东坡问你怎么还不走啊,那个人说你还没给我们老爷回信呢,苏东坡说你回去转告你家老爷,本官今天不斩羊,今天你们家老爷没羊肉吃了。

    有一天黄庭坚跟一个人说:如果你想得到苏东坡的书法,我教你一个办法,我已经打听好了,苏东坡明天要到一个寺庙去玩,你事先做一番准备。这个人做了什么准备呢?第二天苏东坡到了寺庙门口一看,怎么庙门口放了一张书桌,桌上铺了几张很好的宣纸,旁边的砚台,墨都磨好了,还有一支毛笔,他拿起来一看说这毛笔不错,于是他拿起来就写,写好以后这幅书法就归这个人了。所以要得到苏东坡的书法在当时很方便,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多,民间收藏的也非常多。

    苏东坡在杭州做知州时,有一天审堂,衙门打开,原告和被告走进来。在古代有一个非常好的规矩,就是无论县衙门还是州衙门,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大门一定是打开的,老百姓不可以进来,但是老百姓可以在门外旁听。原告说去年冬天借了20贯钱给被告,一贯钱就是1000个铜钱串成一串,说好今年夏天还我,到了夏天他不还,请老爷做主叫他还钱,苏东坡就问这个被告:为什么借人家钱不还啊?被告说:不是我不还,我是还不上啊!小人家里是做扇子生意的,去年冬天我向他借了20贯钱当本钱,买了竹子,买了绢,准备到今年夏天卖了扇子以后还钱给他。没想到今年夏天杭州气候反常,天气不热大家不需要扇子了,扇子卖不掉,所以我的本钱就收不回来。我家里现在积压了很多很多的扇子。苏东坡就为难了,按照法律你借钱到期要还的,但是按照人情他不是有意不还,他还不出来啊。苏东坡想来想去,他有办法了:你家里不是有很多扇子吗?把你的扇子拿过来20把,我帮你卖。那个人听到以后赶紧跑回家抱来了扇子。苏东坡把20把扇子在桌子上一字铺开,拿起笔来开始写字画画,他写得很快,一会儿就写好了,他把扇子给被告,一把扇子卖一贯钱。大家一看是苏东坡亲自画的扇子拿出来卖,蜂拥而上,抢购一空,这个人就把钱还上了。苏东坡作为一个地方官,利用自己这方面的本领帮老百姓解了难。

    五、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再看一看普通人身份的苏东坡。苏东坡作为政治家,作为地方官员,作为文学家、艺术家,他固然有很多非常了不起的表现,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但是也许对我们启发意义更大的是作为一名普通人的苏东坡,他对生活是什么态度,他对人生是什么态度,64年的人生他是怎么走过来的,这更加了不起。几乎是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间,都会有顺境也有逆境,你总归会在某一个阶段碰到过一些坎坷,当你在顺利的时候当然过得比较好,当你在不顺利的时候,你碰到逆境了怎么办?苏东坡也许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就是他的人生态度。苏东坡一生遭受的苦难非常多,他的品质那么好,高风亮节、大公无私、仁政爱民,又有很好的才华,但是命运善待他了吗?没有。他一生受到无数次的排挤,诽谤打击,以至遭遇了“乌台诗案”,在御史台监狱里关了130多天,差点被杀,他遭受过很多打击,但是看看苏东坡是怎么坚持过来,怎么走完他的一生的?

    后人在讲到苏东坡面对逆境时,都强调一点豁达,无论受到什么打击,他都想得开,这点当然不错,但是比豁达更重要的是坚韧不拔。没有坚韧不拔作为基础的话是旷达不起来的。他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他对自己的信念,对自己的品行都充满信心,他坚信自己这样做是对的,要坚持下去,在这个基础上,然后他再比较积极乐观地对待种种苦难和打击。

    “乌台诗案”是苏东坡生平遭遇的第一次打击,也是非常沉重的一次打击,他被以诽谤朝廷的罪名逮捕起来,抓进去以前他就知道形势险恶,因此他跟儿子有一个约定,苏东坡说:我进去以后,咱俩就不能见面了,更不能通信,你每天到外面去打听,如果形势没有什么变化,你就给我送一般的饭菜,如果听说朝廷要杀我了,你就送一条鱼进来,我看到鱼可以有精神准备,知道事情不好了,让我不至于措手不及。

    苏东坡在“乌台诗案”的遭遇真是令人感到辛酸,他刚进去第一天时,御史第一句话就问他:你家里有没有丹书铁券?什么是丹书铁券?就是北宋的皇帝赏给功臣的,你有这份证书放在家里,假如你的子孙后代犯了死罪,都可以不杀。苏东坡家里有丹书铁券吗?这是明知故问,当然没有。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山,我们看苏东坡的文章里,或是给别人写序言,都不用这个“序”字,因为他祖父的名字叫苏序,他要避讳的。他的祖父苏序是一介农民,家里比较富裕,但也不是官员,没有做过官。他的父亲苏洵因为古文写得好,到50多岁才做了一个小官。他们兄弟二人,都是靠科举考试,考上进士才做官的。他的家里哪有丹书铁券啊,肯定没有,那为什么要问他呢?原来问一个囚犯家里有没有丹书铁券,这是北宋的规定,审问死刑犯的必经程序,说明他们已经估计苏东坡要判死刑的。苏东坡在御史台的监狱里过得非常难,天天被逼供,苏东坡在御史台招供的话全部保存下来了,总共2万多字。透过文字我们都能看到他是怎么被逼供的,日夜不让他休息,御史们一心希望苏东坡精神崩溃,崩溃到说我想谋反,这样就可以杀他了。苏东坡在御史台监狱里被折磨了130多天,但最后还是被赦免了。

    其中当然有很多正义的官员援救他。这里我们必须为晚年退隐的王安石说一句好话。苏东坡被抓进御史台以后,王安石亲自上书给皇帝,反对杀他,说这样的人才不能杀,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杀他,也有其他人上书反对杀他,但是最起作用的并不是王安石,而是当时的太皇太后。有一天宋神宗上朝回来时脸色不好,太皇太后看到孙子脸色不好,问他为什么,是不是朝廷里事情不顺利。宋神宗说:是不顺利,我们的变法不顺利,推行新法受到很多阻力,很多人反对,特别是有一个叫苏轼的人还写诗讽刺我们。太皇太后一听,说:是不是苏氏兄弟二人中的一位啊?皇帝说:是啊,祖母你在深宫里怎么知道这两个人的名字呢?太皇太后就说:你的祖父做皇帝的时候,有一天退朝回来时非常高兴,问他为什么高兴,他说今年我们朝廷开科举士,录取的考生中有两个从四川来的苏姓人,非常了不起,现在还年轻,将来可以做宰相的,留给我的子孙做皇帝的时候再提拔他们,所以我就记住他们的名字了。太皇太后就问宋神宗:现在这个苏轼在哪里呢?宋神宗说:正关在牢里。她说:这么一个人才怎么关在牢里啊,写诗讽刺也不至于犯死罪吧,你不要严惩他。又过了一阵子,太皇太后生病了,皇帝要大赦天下,来帮太皇太后挽回寿命,于是皇帝说:我要大赦天下。太皇太后就说:不需要大赦天下,你放了苏轼一人就行了。

    但宋神宗还是怀疑苏东坡,是不是反对我呢。他就决定派一个小太监到监狱里看看,于是就发生了下面这件事:苏东坡豁达的性格使他在任何处境下都能睡得着觉,这一天苏东坡在牢里接受了一天的审讯,晚上非常疲倦地回到牢房,回到牢房就睡了。突然门开了,走进来一个年轻人,也不说话,把包裹放在地上当枕头也倒下来睡了。天快亮的时候,这个年轻人爬起来把苏东坡推醒,说恭喜学士,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年轻人就是宋神宗派来的小太监。小太监回到宫里跟皇上说,这个人心里一点鬼都没有,他肯定没干什么反对皇帝的事,他心里坦荡才能睡着,所以宋神宗最后赦免了他。

    我在这里补充一点,能睡觉也不总是给苏东坡带来好处的。他晚年被贬到惠州,因为是朝廷的犯人流放到那里,在当地都没有房子住,一会儿住在寺庙里面,一会儿借住在别人的房子,第三年才开始自己造房子。他住在寺庙的时候,没有空房子给他住,他只能住在一个亭子里面,幸亏惠州那个地方比较暖和。第二年的春天他写出了“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诗是什么意思呢?宋代称和尚、道士为道人,就是说和尚本来五更就要敲钟的,但是大家都说苏东坡先生睡得美呢,大家轻轻地敲钟不要吵醒了他。不到一个月,这个作品已经传到汴京去了。汴京那些打击他的人,其中有个当朝宰相叫张根。张根跟他是同一年考上进士的,在打击苏东坡上面,最出力的就是张根,因为他知道苏东坡的才华,他怕苏东坡日后成为他的竞争对手,所以当他看到苏东坡的这首诗时,当时就说好啊,到了惠州还能春睡美,一下子就把苏东坡贬到海南岛去了,所以有时候能睡觉也会给他带来坏处。

    我们讲到苏东坡处在逆境时的生活态度,应该承认苏东坡并不是一天到晚乐呵呵的。你看他在“乌台诗案”被逮捕的时候,路过太湖他就想自杀,他当时是有点灰心和绝望。进了御史台以后,有一阵子他也非常悲观。进去之前他跟儿子苏迈约定,儿子天天给他送饭,过了一个多月,苏迈的钱不够了,他找到自己的朋友,让朋友第二天给父亲送饭。他的朋友想:苏迈是我的好朋友,他的父亲现在在坐牢,我要送点好吃的。第二天他专门去买了一条鱼,放在饭盒里送进去。苏东坡一看送进来的是一条鱼,想着朝廷要杀我了,所以苏东坡写了两首七言律诗,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没有比这两首写得更凄惨的了,他以为是绝命诗,一首写给他的弟弟,一首写给他的妻子和孩子们,诗里都说到死了以后葬在哪里,所以苏东坡也有过精神低沉的时候。

    他出狱以后先到黄州,后来到惠州,最后到儋州,受到这么多的打击,但他在委屈和打击面前,不悲观,不放弃,坚韧而旷达。我们在他的作品中也能读到他的心情轨迹。比如说《后赤壁赋》,他写于寒冬腊月,他跟几个朋友到赤壁,几个朋友都留在船上,他一个人爬到赤壁山上,那么寒冷的夜晚,他一个人爬到赤壁山上去干什么?《后赤壁赋》里写得很清楚,“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因为他的心情不好,他有一种孤独感,很多朋友怕被牵连都不跟他来往了,朝廷里的人还在继续迫害他,还在搜集他的罪证,他有委屈感,他也感到郁闷。但是苏东坡是怎么表现的呢?他没有从赤壁山上一跃而下,而是过了一会儿回到船上,还写了一篇《后赤壁赋》,所以他在逆境中,用坚韧和旷达的态度来对付一切,以不变应万变,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境界,有了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他就无往而不胜。

    尽管苏东坡的好诗好词不计其数,但是我最想推荐给大家的,是他在黄州写的《定风波》。苏东坡到黄州以后生活困窘,因为那时候是罪官,收入很少,全家连佣人在内一共有二十几口人,他养活不了全家。他为什么会叫东坡居士?原因在于他在黄州东边的山坡上开荒,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水稻,用以养活全家,后来还在上面盖了几间房子,自称为东坡居士。第三年觉得田地不够用,养活不了全家,于是想到离黄州20里的地方去买一块稻田,他和几个朋友去买地,去的途中遇到风雨,没有买成地,但是催生了那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说我平生经历过的风雨太多了,风雨总会过去的,他最后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任何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头看,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一切都归于平淡。

    苏东坡在逆境中就是以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走过的,当时的人都把海南岛看作鬼门关,十去九不回,流放到那里的人没有活着回来的,但是苏东坡就回来了。我曾找到两个人的记载,他们都在苏东坡的归途中看到他,说他当时面色如土,头发都脱掉了,但是精神上依然健康,依然谈笑风生。

    请大家多去读读苏东坡的作品,你从中汲取营养,你学习他的人生态度,那么尽管我们是芸芸众生,却依然过得更加精彩,走得更加坚定,我想这是苏东坡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