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古城黑木国-文明曙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夏鼐等老一辈考古工作者在黑水国发现有马厂式陶片。五六十年代,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曾多次前往黑水国考察,也找到不少彩陶片。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过程中,从黑水国拣到不少彩陶片及几件打制石斧,但由于沙埠纵横弥漫,遗址未能发现。1992年,笔者在黑水国沙窝漩中考察时,发现较多的彩陶片,继续查寻,找到马厂文化堆积层,后来对周围地段进行了全面调查,共找到史前文化遗址5处,分别编号为MA点、MB点、MC点、MD点、ME点。

    MA点位于南城西,西临面粉厂农场,北临汉代大型建筑遗址,面积约100平方米,地面散布较多的夹沙陶片,均为细绳纹,未见彩陶,从采集陶片分析,器型有鬲、双耳罐等,石器有双孔石刀、打制石斧、琢制石斧、环形石器、斧形小石器(打制),另见有骨锥和泥质陶珠等物,该遗址堆积层较薄,1996年因开垦荒地而全被毁坏。

    MD点居东,东南距黑水国南城约1公里,地表发现灰层,有少数网纹彩陶片和打制石块。

    MB、MC、ME三处遗址堆积层较厚、分布面积较大,位于MA、AD点之间,MB点与MC点被一条古河床隔开,古河床填满了沙土,其中也夹杂不少陶片。

    MC点与ME点被一道沙丘隔开,这三个遗址应该是一个整体,从西南向东北延伸,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从古河床冲刷的断面看,堆积层最厚为1.8米,最薄处接近地表,根据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专家简易调查,堆积有8层,遗址上有密集的残碎陶片和较多的石器。陶片绝大多数为夹沙红陶,极个别为泥质红陶和灰陶,从器表纹饰来看,彩陶为主,印纹陶次之,多数大件器物片和少数小件器物为素面。印纹陶有绳纹陶、条纹陶和麻窝纹三种。另有划纹陶、窝点纹、附加堆纹、附加凸线压成锯齿纹或联珠纹。

    彩绘一般在陶衣上进行,银白色陶衣陶器的彩绘料为暗黑红色,这类陶片极少见,其余彩绘料均为黑色。彩绘纹饰均以直线构成,有三条线、粗细平行线、锯齿纹、宽带纹、三角网、网纹、菱形纹、菱形网纹和三条线网纹,网纹绘成三角纹、菱形、拆带、连续回纹等图案。器型有罐、勺、豆、碗、陶、纺轮、釜、盆、单耳杯、瓮和带角状鋬、凹尖葵叶形器盖的陶器。器型特征上,容器除碗、豆、釜外均为平底,侈口大罐和高领罐较少,短直领撇沿罐较多。鼓腹罐较多,圆腹罐次之,深腹罐较少,鼓腹罐双耳之下多有乳状装饰,或称乳突。遗址中仅见一件锥状袋足。彩陶胎厚多数在0.5厘米左右,大型容器胎厚可达1厘米,遗址中见有胎厚0.3厘米的彩陶片。多数黑彩绘颜料精细,渗入胎内,少数彩绘有凸起的现象。

    黑水国史前文化遗址的石器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兼有琢制方法。石器以斧、刀、杵、石锛、纺轮、盘状敲砸器、打磨器为主要特色,同时伴有大量的细石器。这是甘肃、青海地区马家窑文化诸类型普遍的特征。

    从彩绘上来看,以网格纹、平行线纹、菱形纹、折线(带)纹为主要形式,属于典型的马厂文化类型,与甘肃东部地区马厂文化彩绘稍有不同之处是,该遗址中不存在圆圈纹,这种以直线和直边几何形构图的彩绘形式对河西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火烧沟文化、沙井文化都有较深的影响。晚于该文化的张掖四坝文化遗址的彩陶,颜料粗糙且浓度大,手摸有凸起的感觉,颜色黑中发红,或作土红色,彩绘不如黑水国马厂文化彩陶之规整细密,彩陶在整个陶器中所占比例也较少。从陶质上看,以夹沙陶为主,这也与东部马厂文化陶器不同,河西地区后来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火烧沟文化、沙井文化均以夹沙(沙质)陶为主。

    从器型上来看,双大耳罐、高领罐与齐家文化相似,但这类器型较少,概不彩绘,有压印条纹,与新疆部分印纹陶相似,双耳下带乳突的陶罐从造型到彩绘上都与甘肃积石山齐家文化个别陶罐极为相似,民乐东灰山、西灰山的四坝文化中也有这类陶器,羊角状鋬在东、西灰山遗址中也多见,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不作彩绘,有四个棱角,凹尖葵叶状器在后来的骟马文化中也有。

    黑水国马厂文化遗址中夹杂有大量的细石器遗存,这与齐家文化武威皇娘娘台类型相似,四坝文化的山丹四坝滩类型、民乐东灰山类型、民乐西灰山类型在时代和性质上相同,也有人将四坝文化列为火烧沟文化类型之中,因为它们的时代和文化性质都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西灰山遗址、火烧沟遗址中见有细石器,西灰山遗址中细石器传统还有,只能从极少的石核上看到,不论从数量上、类型上,还是在精细程度上均远远不如黑水国马厂文化遗址中的细石器。

    火烧沟仅发现有极个别细小打制石器。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细石器,甘肃西部到青海较早的马家窑,半山和马厂文化遗址中也有细石器的存在,如兰州雁儿湾、酒泉下河清、武威郭家庄、永昌鸳鸯、景泰张等,但在数量和石器结构上都不比黑水国马厂文化遗址细石器之丰富,这或许是调查所限。马家窑文化至四坝文化的诸遗址(或类型)中,细石器的存在与否并不能完全说明时间的早晚,主要说明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另外,采集贝壳标本近10件,可能为装饰品或货币。遗址中多见有小型琏珠。从质地来分,有陶质、石质和珍珠等三类。陶珠作短管状,个别作蝌蚪状,石琏珠有环状和短管状,钻孔多以梃钻法钻成,孔细而均匀。有一种环状琏珠制作技术较先进:先选择石料钻孔,再磨成长管状,最后锯成若干个环状琏珠。

    铜器:遗址中采集刀状铜片3件,锥状铜器1件,均为红铜。此外,发现有冶炼铜的原料——孔雀石块,可证在马厂文化时代,已掌握了冶炼铜的技术。

    根据调查认定:黑水国原始遗存有马厂、齐家和四坝(或火烧沟文化)等四个文化类型。

    马家窑与半山、马厂三个类型的年代,据碳—14测定,马家窑文化约在公元前3100—前2700年,半山类型约在公元前2600—前2300年,马厂类型约在公元前2200—前2000年,齐家文化约在公元前2050—前1955年,四坝及火烧沟未作碳—14测定,根据陶器与马厂及齐家文化密切的关系。有人认为四坝文化(或火烧沟文化)由马厂文化发展而来,或以为深受齐家文化影响,相当于齐家(13)。通过对黑水国马厂文化与四坝文化的比较,明显地看出前者早于后者,后者源于前者的关系,马厂文化的黑水国遗址与马厂文化的下河清遗址从年代到性质上是一致的,四坝文化与火烧沟文化的年代与性质一致,甘肃西部的马厂文化发展为四坝文化(或火烧沟文化)是无疑的。在甘肃中部及至西部武威一带,马厂文化深受常山下层文化的影响,发展成为齐家文化。马厂文化本身也存在东西地区的差别,东部马厂文化以农耕为主,不存在细石器,或者只存在个别并不代表细石器传统工艺的细小打制石器,西部马厂文化则普遍存在着狩猎活动,细石器较多;从彩绘上看,东部继承了半山文化的圆点、圆圈纹饰,西部则只继承了半山文化的直线和直边几何形构图纹饰;从陶质上看,东部以泥质陶为主,西部则以夹沙陶为主。接近四坝文化的齐家文化,尤其是皇娘娘台类型,也明显深受西部马厂文化影响,从陶质、彩绘、细石器上均可表明,由西部马厂文化发展而来的四坝文化同样存在区别:四坝滩与东灰山遗址不存在细石器遗存,西灰山有少量细石器遗存。至商周之际,河西走廊东部的齐家文化发展为沙井文化,西部的火烧沟文化发展为骟马文化,走廊中部的四坝文化发展为接近沙井文化的类型,在黑水国、东古城、小河滩、碱滩等地均有遗存,这个时期,金属生产工具大量出现,石器退化减少,陶器作沙质,不见彩绘,袋足炊器发现极少。由于普遍流行游牧,遗址零散,堆积层(灰坑)较薄。

    黑水国石器有打制石斧、磨制石斧、石刀、石杵、盘状敲砸器、石球、石纺轮、砍砸器、石钻、打磨器、石网坠、石铲等。

    1.打制石斧

    打制石斧:一般是从大卵石块上剥下石片,再经打制、琢制成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加工刃部使之锋利,因此,有部分石斧头部很小,几乎只剩下柄部。这种打制石斧很有可能是绑在长木把上作砍伐工具,所以有部分石斧的柄部与头部断损,34件石斧标本中,有14件为石斧柄,4件为石斧的头部。用打制法制作石斧,并不断加工刃部,柄部与头部多有断损现象,这是黑水国史前文化遗址中打制石斧的三个基本特点,这三个特点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四坝文化时期。石斧按造型分为有肩石斧和无肩石斧两类,按刃部特征可分为直刃石斧、弧刃石斧和不规则刃石斧几类。这里按造型分类。

    (1)有肩石斧,共19件。柄部与头部区分明显,有“八”字形斜肩。柄端或作圆头形,或作鱼尾形,刃部或为直刃,或为弧刃,或为不规则刃。柄部有长柄与短柄之别,长柄可以手握,短柄只能安装在木质把上使用。

    标本MB:003,黑色沙岩,柄端两角向外伸出,似鱼尾状,柄端经双向打击修理略成弧状,柄部两侧先打制后琢制,刃部由卵石面向剥裂面加工,由于连续加工,刃口已接近肩部,成不规则形。石器长14cm,头部宽8.5cm,柄宽5cm,厚2.5cm。

    标本MB:007,黑沙岩石片制成,柄端及两侧经打琢,剥裂面未经加工,刃部自卵石面向剥裂面打击修理,柄端与刃口平直,器身宽大于长,作短身石斧,这件石斧看来并不适合握在手中砍伐,很有可能是附加在木质把上使用的。器身纵9.5cm,横12.5cm,厚2cm。

    标本ME:028,黑沙岩石片制成,头部略呈圆形,这件石斧的刃部经过错向打击修理,柄部可能由于使用过猛而断损。

    利用错向法修理打制的石斧也极少见。残长12cm,宽10cm,厚2cm。

    标本ME:001,材料为灰色沙岩,柄端经双向打击修齐,两侧先打后琢,头部略呈方形,头部与柄部等长,刃口经双向打击修整,这种加工方法同样在本类石斧中极少见。石斧长17.5cm,宽10cm,厚3cm。

    (2)无肩石斧,共6件。柄部与头部无明显区分,自柄端至刃部逐渐放宽,斧身侧边平直,呈长“八”字形。

    标本ME:002,薄片卵石制成,柄端及两面均保留有卵石面,两侧经琢打,柄部浑圆,头部两侧稍呈刃状,石斧一侧平直,无肩石斧特征明显,另一侧略有曲折,似有肩石斧。刃部以单向加工为主,略有双向加工,刃口呈偏刃状。长20cm,宽4.5cm~8cm,厚3.3cm。

    2.磨制石斧

    磨制石斧共6件。斧身经磨制成四棱柱状或薄身铲状,四棱柱状石斧体型厚重,刃部有打击修整痕迹,刃口较钝。薄身铲状石斧刃部为磨制,较为锋利。磨制石斧在黑水国史前文化遗址中所占比例极少。

    (1)棱柱状石斧,共4件。斧身厚度与宽度接近,呈四棱柱状,刃部有打击修理痕迹。

    标本MC:002,材料为黑色火山岩,斧身呈棱柱状,尾端及四个面均经磨砺,刃部经单向打击修出偏刃,加工面留下参差不齐的破碴,刃口较钝呈凸弧刃。斧长12cm,宽5cm,厚3cm。

    标本ME:013,材料为黑色火山岩,斧身较MC:002、MC:004更薄,一面为平整的劈裂面,尾端成钝刃状,两侧面及劈裂面相对的宽面经磨制,侧视磨砺的宽面略呈弓背形,刃口从磨面向劈裂面打击修理,成偏弧刃。斧身长14cm,宽5cm,厚2.5cm。

    (2)铲状石斧,共2件。斧身薄,通体磨制,刃口锋利。

    标本ME:006,材料为黑色火山岩,尾端断损,双面磨刃,刃口呈凸弧状。斧身长9cm,宽5cm,厚1cm。

    3.石刀

    石刀在该遗址中发现比较多,共采集到47件,它的制作过程是:先从卵石上剥下长条石片,一般保留卵石面,然后加工成长方形,再对钻出孔,最后磨制刃口,使之锋利,部分石刀的剥裂面亦经磨制,比较光滑。石刀有双孔石刀和单孔石刀两种,单孔者钻于石刀正中间,双孔有对称钻在石刀两半的,也有一上一下钻在石刀中间的。刀孔为石钻钻成,外大内小,材料均为沙岩,下面按半成品、单孔、双孔三个类型进行介绍。

    (1)半成品石刀,从卵石块上剥下长石片后,或稍加工周边成长方形后停止加工,或钻孔未通后停止加工。

    标本MB:015,石片已加工成长方形,卵石面和剥裂面各留有钻孔的小圆坑窝。石片长10.5cm,宽5.5cm,厚1cm,钻孔直径1.2cm,孔距刃口1.7cm,钻孔稍偏向刃口。

    (2)单孔石刀,按钻孔位置分有置中、偏向刃口、偏向刀背等三种情况。

    MB:004,石刀通体磨光,刀背作长条形磨制平面,刀刃较锋利,钻孔与刀背、刀刃等距,石刀一半缺失。残长5cm,宽4.5cm,厚0.7cm。

    标本MB:030,石刀剥裂面、刀背及侧端均经磨制,一面保留卵石面,石刀一半缺损,钻孔偏向刀背。

    残长5cm,宽5.5cm,厚1cm,钻孔距刀背1cm。

    (3)双孔石刀,较钻孔位置分有左右孔石刀和上下孔石刀两种,其中上下孔石刀仅见一例。

    标本MB:019,石刀两端缺损,余两孔之间部分,石刀经打磨加工,双面光滑,刀刃锋利,钻孔距刀背、刀口相等。石刀残长3cm,宽5cm,厚0.7cm,两孔相距2cm。

    (4)异形石刀,共1件。标本MB:034,刀身呈新月形,剥裂面经打磨,无钻孔,刀背琢出两个缺口。石刀长9cm,宽3.5cm,厚0.6cm,两缺口相距3cm。

    4.石杵

    共采集石杵4件,杵身作圆柱状,圆侧经磨制,细端有使用痕迹。

    标本MB:029,材料为沙岩,略呈圆柱状,尾部较粗,尾端为裂面,周缘略经加工,头部较细,顶端为使用留下的磨损面。石杵长13cm,柱体横断面直径为5cm~6cm。

    标本ME:014,材料为火山岩,舌状厚卵石制成,尾端呈舌尖状,侧面局部经琢制,顶端呈扁圆形,有使用痕迹。长9.5cm,宽4cm,厚3.5cm。

    5.盘状敲砸器

    盘状敲砸器在黑水国史前文化遗址中非常多,它的制作与盘状石核相似,一般选择圆石片沿周边双向打击剥片,成S状圆刃。这类石器很可能是在琢制石器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其直径一般在10cm左右,最小直径为8cm。

    6.石球

    采集石球共4件,3件为打制石球,1件为卵石。

    标本MB:039,火山岩卵石块打成,表面有较多的剥片疤痕,石球直径7cm。

    7.石纺轮

    共采集纺轮标本7件,其中4件为半成品,3件为残品。

    标本MC:008,材料为黑色燧石,两圆面为较平整的劈裂面,周边稍经磨制,一面正中留有钻孔的小圆坑。直径7cm,厚0.4cm。

    8.砍砸器

    在较薄的石片一周双向加工成刃,即是砍砸器,黑水国大小砍砸器遗留随处可见,其中采集到大砍砸器2件。

    标本ME:023,材料为青沙岩,形如盘状石核,保留一个垂直于盘面的劈裂面用于手握,其余周边经双向打击,修理出S波状砍砸刃部,砍砸器保留一个卵石面,近握边处琢出一浅窝,便于大拇指按抓,卵石面相对的一面为劈裂面,用琢制法将四指按抓的部分修整光滑。砍砸器横18cm,纵15cm,厚6cm。

    9.石钻

    采集石钻1件。标本ME:001,材料为泥质岩,厚石片制成,石片保留台面,背面为卵石面,另一面为剥裂面,先以锤击法反向加工石片周边,使远端、左侧和右侧各出现一个尖角,后来选择左侧尖角进行加工,在尖角两侧用正向打击法修整钻头,使锥尖加长,再投入使用,钻尖留下使用的旋磨痕。石钻外体长7.5cm,宽6cm,厚2cm,钻尖长1cm。

    10.打磨器

    采集到打磨器8件。这类石器是用来打磨陶胎的,均选择卵块直接投入使用。由于长期使用,形成一到两个磨光面,体型较小,一般在3cm~4cm左右。

    11.石网坠

    采集到石网坠1件。标本MC:008,材料为泥质岩,外形作球状,少半残失,钻有一孔。直径6.5cm。

    12.石铲

    采集石铲1件。标本ME:009,材料为火山岩,双面磨刃,两侧亦经磨制,近尾端一侧残破,刃口局部残损,石铲长10.5cm,宽6cm,厚1.3cm。

    在黑水国马厂文化遗址的磨制石器和彩陶遗存中,伴随着大量的细石器,这是我国考古学史上的一项重要事件,因此,下面单独介绍。

    细石器在近代曾被称为幺石器,简单地说,就是打制的细小石器。按照考古学分类严格地讲就是:采用特殊的工艺技术而产生微型石器,它们是作为装备骨、木等复合工具的刃部而使用的。细石器在考古学史中曾被独立地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或特征来看待,它在世界范围内有相当广泛的分布,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经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发展到顶峰,其传统在某些方面甚至延续到公元200年左右。细石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的历史时代后,特定的生产方式下的产物,即狩猎生活对生产工具的特殊要求,历史学上称之为“渔猎文化”。我国细石器自梁思永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首次在昂昂溪发现以来,华北、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现了细石器遗存,甘肃仰韶文化的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的遗址中都发现过细石器,如20世纪50年代在兰州雁儿湾、武威郭家庄,60年代在酒泉下河清,70年代在永昌鸳鸯池、景泰张家台等地均发现少数细石器。黑水国马厂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张掖地区史前文化遗址和细石器在记录上的空白,这里大量的细石器文化遗存必将在我国同类考古学研究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石核

    石核标本共19件(包括修整后未剥片的石核),按技术类型可分为间接剥片石核(典型细石器石核)和直接锤击剥片石核两类,根据石核形态特征也可分为锥状石核和楔形石核两类。本文按石核形态特征分类。

    黑水国细石器遗存调查

    (1)锥状石核9件。这类石核一般都有一个近似圆形的台面,核体短且呈锥状,核体有一个相对平整而不被剥片的侧面,其剥片方法为间接打击剥片法。

    标本EX:001,材料为灰色硅质岩,核体呈短锥状,有一个未经竖向剥片的侧面,侧面留有横向修整核体时打制的疤痕,可见在不断剥取石叶时,也存在修理核体的现象,其余圆弧面留有密集排列的石叶疤痕,形似铅笔头状石核。台面呈扁圆形,经打击修整,相对平整,核底较尖锐。台体长2.7cm,台面宽1.7cm—2cm,石叶疤痕宽0.3cm—0.5cm。

    (2)楔形石核10件。这类石核都有一个似椭圆的台面,核体作上厚下薄、上宽下窄的扁楔形,剥片在两侧或一面展开。

    a.间接剥片石核,核体较小,作楔形,剥片(石叶)主要集中在核体一侧,共3件。

    标本EX:003,材料为黑色硅质岩,石核台面为平整的剥裂面,近似椭圆形,核体作一侧厚、一侧薄的扁楔形,核底为斧刃状。核体保留一个平整的剥裂面,未经修理或剥片,背面有沿两侧沿及核底向内锤击剥片的疤痕,其目的是为了修整核体,打击点明显,且有破碎的碴,两侧有纵向排列的石叶剥片痕,核体右侧宽厚,剥片也较宽,核体左侧窄薄,剥片较为细小,不甚理想,右侧两次剥片中途损断,石核停止加工。

    石核长2.2cm,台面长2.4cm,台面宽0.8cm~1.3cm,核底脊线宽1cm。

    2.石叶

    也称细石叶,是从石核上采用间接剥片法剥下的长条形薄石片,石叶一般为柳叶形,两侧缘基本平行,横断面呈梯形或三角形,其侧缘锐利,适于切割或刮削之用,也可加工成其他器物(如尖状器、刻器等)。黑水国史前文化遗址一带共采集到石叶61件,从材料质地来看,除少数为凝灰岩和燧石之外,大多数为玛瑙石和硅质岩;从造形上看,有4片为尖叶形,其余均为长条形;从长短度来看,有接近半数的石叶为断损石叶,长宽比在1∶1和1∶1.5之间,其余长条也均有远端失缺或中间断损现象,但长宽比大都集中在1∶2.5到1∶4之间,个别石叶长宽比达1∶5;从利用程度来看,有4片石叶未见使用迹象,其余均有使用后刃缘留下破损痕迹,或被反复加工成边刮器、尖状器、锯齿等器型,可见石叶的利用率很高,下面作必要的介绍。

    (1)尖叶形石叶,共4件,平面为长三角形。

    标本EX:007,材料为燧石,正面(剥裂面)平整,近端处有微凸的半锥体,石叶两侧缘作弧线状,聚于远端石叶尖,使石叶体平视若牛角状,背面有先剥取的尖叶状石叶疤一片,使该石叶背脊线呈V状,石叶近端硕厚,远端窄薄且尖部损失。石叶长2.5cm,宽1cm,厚0.4cm。

    (2)长条细石叶,共57件。作直长条形,横断面为三角形或梯形,正面(剥裂面)平直,极少数正面远端向内稍弯曲,有个别石叶背部脊线不稳定,侧缘也不尽平行,这种石叶是属于在细石核上初次剥下的产品,就是说,细石核用于剥片的侧面,经修整后不尽平齐,所以外层剥片也达不到标准细石叶的水平,但这种石叶同样也算作细石叶,我们可以称之为初剥石叶或毛石叶,即细石核的试产品。直长条石叶中有部分较短,或只保存近台面的一段,或只保存原石叶中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或者是在使用过程中损失所为,或者是使用时需要加工短截,以适于镶嵌在骨质或木质柄上做复合工具的刃部。这种石叶宽度一般在0.5cm—0.7cm之间,最细的宽度为0.3cm,最宽的1.1cm,最长的为3.8cm。

    (3)石叶石器,共23件。为了便于使用,或将石叶侧缘加工成细锯齿状,或将石叶一端加工成尖状。石叶侧缘一般都异常锋利,为什么还要加工成细锯齿状呢?原来,这种利刃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刃部变得圆钝,切割效果变差,经适当加工成细锯齿刃后,切割效果则极为理想,甚至超出原来利刃的切割效果,应该说,早在细石器雏形形成时代的原始人类,已经懂得了这个科学原理。

    a.侧缘加工石叶,共15件。特点是以从背面向正面(剥裂面)的正向加工为主,个别为从正面向背面的反向加工,或只加工一侧缘,或加工两侧缘,个别石叶采用了错向加工方法,即在一侧缘实施正向加工,在另一侧缘则实施反向加工,或者是同一侧缘的一段实施正向加工,接下来一段再实施反向加工,然后再用正向加工的错向加工,加工方法为压剥法。在所采集到的石叶当中,极少有双向加工的标本。

    标本BX:009,材料为白色燧石,石叶远端失缺,近端窄于远端,背面有一条置中的脊线,在石叶的左侧缘近端处,进行了长度约1cm的双向加工,接下来又进行了长度约1.2cm的正向加工,然后实施反向加工到底端(远端),在右侧缘先进行了长度约2.2cm的正向加工,其间有两个反向加工留下的疤痕,接下来又进行了长度约0.8cm的反向加工,然后再实施正向加工到远端。

    在这件石叶中,左侧缘从双向加工开始,两次改变加工方向,右侧缘从正向加工开始,两次改变加工方向,奇怪的是,好像是无意改变方向的错向加工,而左侧缘双向加工及正向加工在石叶正面留下的疤痕与右侧缘起初正向加工在石叶正面留下的疤痕长度完全一致,都是2.2cm,这可能是某种使用需要。加工方法同样是使用了压剥法,所留疤痕较为细微浅薄。石叶长3.8cm,宽0.8cm,厚0.3cm。

    b.细石叶尖状器,共8件。其方法是在石叶两侧缘均采取正向或反向加工,至远端聚成一尖,尖端有锐尖和钝尖之分。

    标本EX:012,材料为黑色硅质岩,石叶原为直条形,背面有一条纵脊线,在石叶上半部开始加工,右侧缘采取了反向压剥法,左侧缘采取正向压剥法加工,尖部作一长直条形,尖端平齐,且圆滑。这件器物可能作为锯齿镶嵌在骨质或木质柄上经较长时间使用,所以尖端形成明显的散光面。器物长2.3cm,尖身宽0.4cm,厚0.3cm。

    3.圆头刮削器

    圆头刮削器属刮削石器类,刮削石器按形态区分,有圆头刮削器(包括指拇盖刮削器)、盘状刮削器(包括龟背刮削器等)、端刮器(包括正端端刮器和歪端端刮器)、复刃刮削器、弧刃刮削器、直刃刮削器等。黑水国史前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刮削器,形成该遗址细石器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数量大,而且类型庞杂,为了详细说明,所以按类进行逐一介绍。

    黑水国史前遗址共发现圆头刮削器54件。这类石器的特点是:用石块、石屑或石片打制成舌状或指拇盖状,其中以石片加工者居多,即沿石片台面两侧边连续加工呈圆头形,保留原石片台面及剥裂面;以石块或石屑制作时,也同样保留一个相对或完全平整的劈裂面;加工方向均为反向加工,即从平整的劈裂面侧缘向背面加工;加工方法一般采用压剥法进行较精细的加工,个别圆头刮削器则是用打制法进行粗加工,使之大致形似。在这类石器中,宽度或长度够4cm的有10件,够3cm的有7件,其余37件均在1.5cm~3cm之间,可见圆头刮削器以小型者居多。圆头刮削器按形态再可分为厚背、薄背、长条和异形四个类型。

    (1)厚背圆头刮削器,共20件。这部分石器背面高隆,个别器形高度与宽度相当,加工面陡直,几乎与劈裂面(器物正面)垂直,因此,刃部钝厚,通常称作指拇盖刮削器,比较形象。也有称作厚脊圆头刮削器的,大致相同。此类刮削器指拇盖特征最明显。

    标本EX:015,材料为黄色燧石,台面与正面平坦且相互垂直,侧缘及远端经粗略加工,脊棱高隆。器身纵1.4cm,横1.8cm,厚1cm。

    (2)薄背圆头刮削器,共25件。以薄石片制成,背面较平坦,个别器物在修整时,有意剥去背面脊棱,这类器型一般刃部较为锋利,也有个别器物器身较薄,而刃部陡直厚钝,加工方式如同厚背圆头刮削器者。

    标本BX:015,材料为玛瑙石,圆石片制成,剥裂面及台面平整,背面正中有一条纵向剥裂的石片疤痕,右侧缘一小段用正向加工,其余刃部以反向压剥法制作,加工面陡直,与厚脊圆头刮削器的方法一样,形成厚钝的刃缘。器身纵1.5cm,横2cm,厚0.5cm。

    (3)长条圆头刮削器,共7件。这种器形突出了器身的长度,也可能是某种需要所致。器物除长度超出宽度之外,也有薄厚之分,刃部也有锋钝之分,这里不作分类介绍。

    标本BX:016,玛瑙石质,长条石片制成,将远端反向打击成圆头刮削器,刃部加工面与正面垂直。器物长2cm,宽1.1cm,厚0.5cm。

    (4)异形器,共2件。圆头刮削器均以反向加工制作,只有个别器物的局部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正向加工法制作,但制成的器物必须保持一个平整的正面,或可称作卧面。异形圆头刮削器则采用了双向加工制作,所以刮削器的两面都呈弧面,其他特征不变。

    标本EX:017,材料为红色玛瑙石,台面为瓦槽状石片剥裂面,两侧缘及远端连续双向加工成尖舌状,加工方法为压剥法,剥片疤痕浅薄。纵1.6cm,横2cm,厚0.5cm。

    盘状刮削器

    共发现盘状刮削器56件,与圆头刮削器相当。其特征是:将薄石片或厚石片加工成圆盘形,利用周边侧缘刮削;多数盘状刮削器是选用圆石片略加修整即成,一般不作精细的加工;少数盘状刮削器作厚背形,如龟背状,也有个别背脊高耸,呈笠状;在加工方向上,除龟背状盘刮器一律用反向法加工外,其余器物没有严格的定式,只要形成圆而较锋利的侧缘即可,加工方法也多采用锤击法,极个别使用了压剥法。在采集到的盘状刮削器中,直径足3cm的有13件,足2cm的有17件,直径小于2cm的有26件,可见,盘状刮削器仍然是以小型器居多。可以这么讲,片状盘刮器由弧刃刮削器和多边刮削器发展而来,龟背刮削器从指拇盖刮削器发展而来,二者均体现了对石器利用率的提高。

    (1)龟背形盘刮器,共12件。这类器形脊部高隆,纵切面呈半圆形或三角形,均有一个相对平整的正面(卧面),制作时也是从正面向背面打击或压剥,最后成圆盘形,龟背形刮削器若切去一半,便成为典型的指拇盖刮削器,它与指拇盖刮削器惟一不同的就是一个侧缘刃呈圆形,一个侧缘呈半圆形,更长则呈圆顶碑面形,更短则呈新月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指拇盖形散光刃口刮削器歪端刮削器刮削器必须有一个相对平整的尾端,或者是原石片台面,或者是在制作时重新修出的一个截面,而盘刮器中的厚脊型却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制作时,将原有台面也进行修整,成刃状。但是这两种形制不同的器型都特别突出脊背,可能是为了在使用时便于把握或镶嵌。

    标本BX:017,灰白色粉沙岩,底部(卧面)有一条浅薄的石片疤痕,可能是为了修平底面而留下的,制作时,沿周边从底面向背面剥片,形成龟背状。直径1.8cm,厚0.7cm。

    (2)石片盘刮器,共41件。在所有的盘状刮削器中,以圆石片或短石片制成的盘刮器数量最多。这类石器的特征是:在选料时,只要是圆石片或接近圆形的石片均可,经粗略打制呈圆盘状;加工方向也无定式,加工方法以锤击为主,一般不作精细地修整;刃部较锋利;不保留石片台面,石器无严格的正面与背面之分。石片盘刮器与圆头薄背刮削器一样,都是粗加工石器,二者不同的一点也是前者不保留台面,后者保留台面作尾端。

    标本EX:019,材料为白色燧石,这是由一件半锥体非常突出的圆石片制成,石片背面为前一次剥裂面,这是在石核台面的同一个部位连续两次剥片形成的无脊石片,似瓦面形,打击石片远端和左侧上部即呈圆形,因为这件石片台面近似线状,故未进行修理。直径2.5cm,厚0.6cm。

    (3)似石核盘状刮削器,共3件。最初整理分类时,误将其列为“盘状石核”,后来经仔细观察,发现这类石器有以下特征:刃部有极其细微的压剥及崩疤,其余沿周边的剥片碎小,几乎无法投入使用。因此,它既不是盘状石核,也不是盘状石核石器,而是一种特殊的盘状刮削器——似石核盘状刮削器。它的制作过程及特征是:选料时,择其无突背的厚石片,沿周边交错打击,如同盘状石核剥片一样,最后使器身呈圆盘状,侧视刃缘如波状,使用前,或将刃部进行细微加工,或直接投入使用。似石核盘状刮削器制成之后,两面均有石片疤痕和交错的脊线,看不出原来石片的背面和剥裂面,石器也便不存在正面和背面之分。

    标本BX:019,材料为褐色硅质岩,制作时,在侧缘选择打击点,两面交替剥片,使刃缘呈S波状,部分剥片出现近端断裂,在近刃缘处形成不同程度的破碴,由于五次转换打击方向,所以刃缘可分解成5个相互联接的凸弧刃区,在其中的一个弧刃区刃缘的背面,保留了一个近似扁菱形的小平面,可能是原石片台面。有两个凸弧刃区的刃部经过细微的单向压剥加工。石器直径3cm,直径厚1cm。

    (4)长身盘状刮削器,1件。

    标本EX:020,材料为焦黄色燧石,扁平石片制成,器身呈压圆状,刃部可分解为两端半圆刃和两侧长弧刃4个连续的刃区,两端半圆刃以正向加工为主,偶有反向加工的疤痕,加工面留下的疤痕长且薄,使两端半圆刃较为锋利,两侧长弧刃区以反向加工为主,偶有正向加工留在正面侧缘的疤痕,加工面陡直,几乎与石器正面垂直。背面有两条微起的脊线,相交成Y状,在所有盘状刮削器中,这件石器是加工最为精致的一例。器身长3cm,宽2cm,厚0.3cm。

    4.散光刃口刮削器

    绝大多数刮削器在使用过程中,将刃口加工成S波状,也可能存在不断使用、不断加工的情况,所以刃口观察不到有散光点或散光线。在黑水国马厂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刮削器中,有5件石片和刮削器的刃口局部形成磨光的散光线,用肉眼即可观察出,其数量虽少,但不可忽视。这几件石片和石器均在ME点发现。

    标本EX:021,材料为玛瑙石片,扁圆石片,近端较厚,远端渐呈薄刃状,台面为向正面下倾的斜面,与剥裂面夹角为40°,台面与背面相交的边缘也呈刃状,与石片侧缘平行连接,因此,与似石核型盘状刮削器极为相似,石片近端和远端均经反向加工,成为有一对圆头刮削器的石器,石器左侧也经过适当加工,但由于反复使用,刃部形成磨光的散光刃口,肉眼即可清晰地观察到。长2.5cm,宽2cm,厚1cm。

    5.歪端刮削器

    端刮器同样属于刮削器类型的分支,其特点在于:选择长石片或长石屑制作,将原材料任一窄端加工成凸刃,在使用过程中除了刮削性能外,或兼有刻的性能。端刮器在黑水国石器组合中,是所占数量较少的一种器型,这或许是采集所限。目前出现的7件端刮器,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选择石片、石屑的一侧或一端,加工成与器物轴线方向不相一致的歪端刮削器,其刃端均作微型圆头厚背刮削器状,保留一个平整的正面(劈裂面)。在这7件端刮器中,除4件独有端刮性能外,其余3件若抛去端刮性能,同时分别可列为盘状刮削器、厚背指拇盖刮削器和复刃刮削器,这里不进行分类介绍。

    标本EX:025,材料为红色燧石,厚石片制成。石片远端有一条窄长的剥裂面,与石片纵轴线垂直,与石片正面夹角为80°,反向打击石片右侧缘,使右下角歪端基本成形,端尖再经细微的正向压剥,便形成一个微型圆头厚背刮削器状的歪端,以原石片正面为正面(卧面),纵轴线与原石片纵轴线相垂直。再连续修整加工右侧缘、近端及左侧缘,使石片成为一个以远端端体为尾部的圆头隆脊刮削器。在加工左侧缘时,使用了正向打击加工法。石片远端作直刃状,刃缘右半部留有使用时形成的细小崩疤,左半部刃口因反复使用,出现一条磨光的散光线。由此可见,该器物同样是一件多功能刮削器,它集歪端刮削器、圆头厚背刮削器、直刃刮削器和散光刃口刮削器的工作性能于一体,充分体现了该文化类型在石器利用率方面的先进性。石器纵、宽均为2.5cm,厚为1.5cm。

    6.其他类型刮削器

    其他类型刮削器包括单直刃刮削器、凸刃刮削器、弧刃刮削器、锯齿刃刮削器和复刃刮削器等几种类型。

    (1)单直刃刮削器,共10件。这类刮削器的特征是选择石片相对平直的侧缘略经加工刃口即成,加工方法均为单向打制或单向压剥,石器的刃口有长有短,器型有大有小。

    标本EX:026,材料为灰色硅质岩,石片为长条形,台面为平整剥裂面,正面(剥裂面)不甚平整,背面有一条纵脊,石片右侧缘作弧形,有两处打制痕迹,但未成器,左侧缘平直,经反向压剥修理成直刃。右片长5cm,宽3cm,厚1.2cm。

    (2)凸刃刮削器,共4件。其特征是选择石片一端或一侧,左右加工,突出一个形似圆头刮削器或端刮器的刃口。

    标本EX:028,材料为玛瑙石,长方形石片,台面有修整疤痕,正面平直,背面有两条相交的脊线。左下角两侧及尖端经反向压剥修整后形成一个凸刃,左侧缘同时也进行了反向加工,成为上直下凸的弧刃,因此,该件石器也可列为复刃刮削器类。石片长3cm,宽2cm,厚1.2cm。

    (3)弧刃刮削器,共14件。这类器型的特征是选择石片成弧状的刃边略经单向加工即成。若石片剥裂面平直,加工成的弧刃刮削器即作平弧刃刮削器,若石片远端、近端向内弯曲,加工成的弧刃刮削器即作瓦面状弧刃刮削器,这同样可能是某种需要所致。

    标本BX:022,玛瑙石片制成,石片作菱形,近端台面呈点状,远端厚于近端,向内弯曲,石片正面呈瓦面槽形,反向加工右侧缘形成瓦面形弧刃刮削器。

    石片远端亦经反向加工,成厚背圆头刮削器,临近端左侧缘有正向加工痕迹,成短直刃刮削器。因此,该件石器是集瓦面形弧刃刮削器、圆头刮削器和短直刃刮削器于一体的多功能刮削器,亦可归为复刃刮削器类。石片长3cm,宽2cm,厚0.4cm。

    (4)锯齿刃刮削器,共15件。这类刮削器的特征是选择石片锋利的一侧缘,单向加工成锯齿刃状,整体看刃部较直,仔细分解刃口,则为连续的凸刃和凹刃,即呈S状刃口。在加工技术上,这类刮削器全部采取单向打击法修理刃缘,打击点相互分开,故不同与精细加工的器物刃口。这类石器器身较大,平均在3cm见方,可谓粗加工石器。

    标本EX:030,材料为红色粉沙岩,台面作半圆形劈裂面,正面相对平整,背面有一条斜脊,远端向右侧偏,石片纵轴线右侧呈三角尖状,左侧呈弧状,远端尖部至右侧尖部为较直的利刃,略经反向加工成锯齿刃,左侧缘再经反向加工成厚背圆头刮削器。因此,这件石器同样属复刃刮削器。石片纵3cm,横4cm,厚1cm。

    (5)复刃刮削器,共5件。在同一件石片上加工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刃口的刮削器,我们称之为复刃刮削器。复刃刮削器在整个石器组合中为占有数量较多的一类,在分类整理过程中,将其中的一部分列入其他器型,如歪端刮削器中的EX:023、EX:024、EX:025、BX:020,凸刃刮削器类的EX:028,弧刃刮削器类的BX:021,锯齿刃刮削器中的EX:030等均属这样的情况。

    标本:EX:032,材料为棕红色燧石,石屑制成,石屑有一个平整的剥裂面,暂时确定为正面,另一面有5条相交的脊线,暂时确定为背面,有一个平整的侧面,与正面相垂直,暂确定为台面。左侧刃缘较直,经反向加工后成短直刃刮削器,远端呈凹刃状,经反向加工后成凹弧刃刮削器,左下角为三角平尖形,经反向加工后成微小的圆头刮削器,或作端刮器。如此,在这件石屑上加工出了集短直刃、端刮、凹刃为一体的复刃刮削器,这是石屑被最大限度利用的范例。纵1.3cm,横2.5cm,厚0.7cm。

    7.尖状器

    遗址及周围共采集到尖状器30件。其中有25件为三棱尖状器,以石片或石屑为毛坯,沿两侧加工,使一端成锋利的尖头,器身多呈木钉状,个别似镞状,加工方法以打击修整为主,少数石器使用了压剥修整法。三棱尖状器另外的一个特征是:两个或一个修整面与另一侧夹角、尖端背腹面的夹角均为锐角。其余5件为针状器,这是尖状器中较为独特的一种器型,其制作特征是:以石叶为毛坯,沿两侧进行错向、正向、反向或双向加工,使之成为细长锥状,针状器均在尾部留一个便于把握的柄,尖头均为秃端。尖状器用于穿刺、打孔或雕刻,由于特殊的工作需要,出现了扁针状秃尖刮削器。有两件尖状器在加工尖头时,从尖端向一侧用间接打击法剥片,这种加工方式在其他文化类型中并未见过。这同样体现了黑水国马厂文化时期在石器制作方面发明、创造的成就。

    (1)三棱尖状器,共25件。

    标本EX:034,材料为玛瑙石,三棱状石片制成,石片台面经修整,正面平整,半锥体微凸,左侧面与正面垂直,沿尖端(远端)右侧反向加工出凹口,三棱锐尖尖状器即成,再对临近端的右侧缘进行正向加工,使右侧缘成凸刃刮削器。

    因此,该件石器是集尖刃刺穿和端刮性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石器。石器长1.7cm,宽1cm,厚0.7cm。

    (2)针状,共5件。用石叶加工成细长针状,器身较小,尖端秃平或秃圆,由于针状器锥体较细,使用时容易断损,所以在采集到的5件针状器中,除EX:

    034外,其余4件尾部(锥柄)均已失缺。其中,一件为错向加工,即一侧缘反向加工,另一侧缘正向加工;另一件为双向加工,即在两侧缘均采用了正向和反向加工,使锥体横断面呈椭圆形。

    标本EX:035,材料为白色燧石,石叶台面有修整痕,远端向内弯曲,沿石叶两侧刃反向压剥修整,至石叶背面脊线两侧,近端三分之一的一段未修理,留作锥柄。石器长2cm,石叶宽0.5cm,锥体宽厚各0.2cm,锥体长1cm。

    8.刮刻器

    刮刻器是集刮削和雕刻性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石器。上述尖状器有部分锐尖可能曾作为雕刻器使用,因为尖状器与雕刻器只有在使用方式上的不同,而在形制方面不应该有严格的区别,而使用方式则是隐形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统列为尖状器。黑水国马厂文化遗址存在另一种尖状器,它们既不作尖锥状,也不作针状,而是选择石片、石屑的一尖端或一侧缘,修整成短尖,这种短尖比三棱尖状器的尖更锋利、更细微,因此将此类石器列入雕刻器。而且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仅有雕刻性能,而且附带刮削刃,具有刮削性能,所以分为刮刻器。刮刻器所附带的刮削刃口,有弧刃、直刃,有指拇盖厚背圆头型、薄背圆头型等多种器型,根据石片具体情况而定,或者可以这样说:在制作各类型刮削器过程中,只要条件具备,便随时制成刮刻器。概言之,刮刻器制作时灵活性大,使用时功能较多,石片利用效率较高。

    (1)圆头刮刻器,共2件。分别为厚背圆头刮刻器和薄背圆头刮刻器。

    标本EX:036,材料为燧石,厚石片制成,台面宽平,远端稍向内弯曲,左侧有剥片疤与正面垂直,右侧先以正面为台面,反向打剥石片变窄,再以加工面为台面沿正面剥片,使石片腹面平整,远端反向加工成厚背圆头刮削器,右下端留出一尖与圆头刮削器相连,成厚背圆头刮刻器。石器长2.7cm,宽2.4cm,厚1.2cm。

    (2)弧刃刮刻器,共8件。均为长石片制作,弧刃有凸弧刃和凹弧刃之分,随石片刃缘具体形状而定,不作刻意修整。选择任一端将尖端两侧或一侧进行单向修整即成刻尖。

    (3)复刃刮刻器,共5件。

    标本BX:026,材料为玛瑙石,厚石片制成,近端被剥去,形成一个向背面下倾的三角形加工面,暂称近端加工面,近端加工面与左侧面及右侧面相交呈Y形背脊,远端为近似如意头状,并向内折曲,形成约135°正面夹角。远端亦经修整,暂称为远端加工面。远端加工面与左、右两侧面相交成左、右远端刃,在左侧远端刃口,以远端加工面为台面反向修整成小瓦槽状弧刃,在右侧远端刃口,以右侧面为台面,正向修整,使右侧远端刃末端成一个微型圆头刮削器状的歪端刮削器,这个歪端刃以右侧面为腹面(卧面),以远端加工面及石片正折面为背面。近端加工面与石片正面相交成近端刃缘,近端刃缘与右侧缘贯通呈厚背圆头刮削刃,刃口反向加工,较为锋利。在这个圆头刮削刃的正脊,有一条细长疤痕,可见在加工刃部时适当使用了间接剥片法。近端加工面、正面及左侧面相交成三角尖,三角尖左右侧反向加工成刻尖。在这件石器中,集刻尖、端刮、圆头刮削、弧刃刮削刃为一体的多功能石器,可称作轻型细加工石器中的精品。长2.5cm,宽1.5cm,厚1cm。

    9.石刀

    采集到打制石刀2件,均为双向加工的两侧刃,两侧刃平行,刀身中间厚,两侧渐薄如剑状。

    标本EX:040,材料为玛瑙石,一端平齐,或为台面,向一侧下倾,远端为尖刀状,可分解为两侧刃和远端刃三个刃口,双向加工刃口,打击点不甚密集,剥片深浅不匀,因此,刃口略成锯齿状。刀体长3cm,宽2cm,厚0.5cm。

    10.镞

    打制石镞是黑水国细石器遗存中最富代表性的石器,共采集到28件,在全国其他同类遗址中还未曾发现如此之多的石镞。除4件石镞为错向加工以外,其余均为双向压剥加工,极为精致。从外形来看,均作凹底三角形,尾部(底)亦经加工,形成中间厚、三侧薄的器型,镞身大多数在2cm×1cm左右,最大的长为2.5cm,底宽为1.8cm,最小的长1cm,底宽0.7cm,器型之小,在全国亦为罕见。石镞虽为细石器中的精品,但制作工序相同,形状相同,只有材料的区别。

    (1)错向加工镞,共4件。一般用三角形石片制成,对一侧缘进行正向加工,另一侧缘进行反向加工,凹底(尾部)或以单向加工,或双向加工,石片正面及背面均清晰可辨。

    标本EX:041,材料为玛瑙石,三角形石片制成,近端双向加工成凹底,左侧缘正向压剥修刃,右侧缘反向压剥修刃。长1.4cm,宽0.9cm,厚0.5cm。

    (2)等边三角形镞,1件。

    标本BX:028,材料为灰色燧石,双向加工,三边长均为1.1cm,左右侧边微向外凸,两侧边夹角115°,镞底平直。

    (3)长身双向加工镞,共23件。形状与错向加工镞相同。三边均采取双向加工,使器身两面布满细微的压剥疤痕。制作方法与等边三角形镞相同,但器身较长,底部微凹或稍深凹。

    标本:BX:029,材料为玛瑙石,三边均用双向加工,底端深凹,两侧角成锐尖,侧刃成直线。长1.3cm,宽0.7cm,厚0.2cm。

    11.打制石针

    打制石针,共1件。

    标本BX:030,细条形石片制成,近端为向右侧下倾的线状台面,背面有一条纵脊,远端向内弯曲,使器身呈弓背形,左侧缘用正向压剥法加工,右侧缘用反向压剥法加工,背面沿脊线右侧向左侧压剥加工,器身长1.5cm,宽厚均为0.3cm,针尖夹角25°,如此精细、完整的打制石针尚属首例,这件石针可能是用来文身或医疗的,因此,极其珍贵。

    12.石核石器

    采集到石核石器共2件。一件为半锥状石核,由于台面连续锤击而变小,因此停止剥片。制作石器时,先以核底为台面,向石核相对平整的一侧打击剥片,再用反向打击成厚背圆头刮削器。另一件为单台面楔形石核,由于连续剥片,石核成扁平的石片状,石核核底成圆头利刃,沿刃口单向压剥加工成薄背圆头刮削器。

    13.石片、石屑(含石块)

    采集各类石片共232片。大致分为纵脊石片、交背石片和双面脊石片三种类型。

    纵脊石片,正面(剥裂面)平整或基本平整,背面有一条连接近端和远端的脊线(棱),这种石片的母体——石核则有一个相对或绝对稳定的台面。从加工原理来讲,从单台面(锥状、楔形、船底形)石核上剥下的石片必然存在纵脊。经抽样调查,纵脊石片占石片总数的22.6%。按台面特征来看,分有台面石片和无台面石片两种,有台面石片又分为加工台面石片和未加工(劈裂面)台面石片两种,无台面石片还可分为线状台面石片和零台面石片两种,无台面纵脊石片不能说明石核台面情况。

    有台面纵脊石片分加工台面石片和未加工台面石片两种。前者说明剥制石片的母体——石核台面经过修整加工,经抽样分析,这类石片占石片总数9.7%;后者说明选择相对平整的劈裂面为台面,修整核身进行剥片,其中有三棱状石片,可能是从石块、石屑的拐角处剥下。未加工台面石片占总数的12.9%。

    交脊石片指背面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脊线相交的石片。在石核上从不同台面,或向不同方向打剥石片则必然形成交脊石片。单台面石核由于剥片大小及深浅不同,也会造成Y形脊或X形脊,但通过观察放射状波纹可以判断打击方向,这种情况应该例外。据抽样分析,交脊石片占石片总数的64.5%。按台面状况来看,同样可分为加工台面交脊石片、未加工台面交脊石片和无台面交脊石片三种类型。加工台面交脊石片为数较少,占总数的11.3%,可能是修整单台面石核侧面之后的产物,更可能是双台面或多台面石核的产物。未加工台面的交脊石片和无台面的交脊石片均有横脊、倒Y脊、杂脊等类型,倒Y脊石片很有可能是两极石核的产物,而杂脊石片则是无固定台面石核的必然产物,这类石片数量最大,据抽样分析,占总数的53.2%,形状不规整,大多数不被利用,加工成器者更是极为少见,因此,也可能是修整石核或加工石器留下的废料。

    双面脊石片即正面和背面均有脊棱,一般情况下,正面脊线只有一条,且临近近端,作横向脊或斜脊,背面脊线有一条或两条不等,这类石片很有可能是盘状石核的产物,也有可能是属于加工石核石器的产物,为数较少,据抽样分析,占石片总数的8%。

    除此之外,还有极少的无脊石片,这是在同一石核台面上,紧随前一次剥片疤痕打击剥片所形成的片,因此背面和正面都比较光滑平整,个别作扇形贝壳状。

    在232片石片中,未经加工直接投入使用的有138片,占石片总数的59%,这些石片的刃部成尖端,均有使用后留下的细碎崩疤。

    14.采集到的石块、石屑

    共203块,属加工石核、石器时留下的边角废料。其中有47块留有打击剥片疤痕,也就是说,有少数条件具备的石屑、石块曾被作为石核来剥取石片,也有极少数石屑被加工成石器,可见对石屑的利用率也是比较高的。

    以前,考古工作者在黑水国多次采集到夹沙红陶片或彩陶片,自1992年找到遗址后,才得到大量足以看出文化类型的陶片。

    该遗址陶器质地以夹沙陶为主,极少见有泥质陶,这和河西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包括火烧沟类型)、沙井文化诸遗址、墓葬的陶器特征相同。陶器制作兼泥条盘制法和慢轮修整制作,部分陶器内壁可见清晰的盘制纹路,多数陶器在制作过程中用手指抹平了内壁,但泥条盘制的纹路亦可大致看到,外壁较为光滑平整,部分陶器外壁有慢轮修整的痕迹,慢轮修整之后,再以打磨器打磨,使表面光滑,打磨之后,或刷一层陶衣再绘彩,或直接绘彩。陶衣有三种:一种为银白色或灰白色,极为少见;一种为土红色,与胎色一致;另一种为赭红色。绘彩之后再烧制成品。印纹陶在盘制成器后印制,素面陶打磨之后完工,器物耳在慢轮修整之后粘接。

    器表纹饰

    器表纹饰以彩陶为主,兼有印纹、划纹、窝点纹、附加纹和素面陶。彩陶纹饰有三角网纹、菱形网纹、粗细平行线纹、弦线、变形蛙纹、折线纹、锯齿纹等。

    (1)印纹陶

    印纹陶有绳纹陶和条纹陶两种,所占比例较少,绳纹作细绳纹,条纹在侈口大罐中多见,这类陶器与齐家文化同类陶器相似。印纹陶中有极个别麻窝纹陶器。

    (2)划纹陶

    划纹陶在打磨之后进行,有叶脉、“Z”字形等。划纹陶可将锥刺纹归纳在内,锥刺纹装饰主要出现在器物耳部上、下两端,有两刺、三刺、三对六刺,个别器物耳部中间也以锥刺纹装饰。

    (3)窝点纹

    窝点纹多见于彩陶,在耳部上、下两端及双耳之间按上一个或两个窝点,将陶器外壁区划为四个部分,这种印记可能是为了彩绘的分组而做。

    (4)附加纹

    附加纹有附加堆纹、附加凸线纹等,附加堆纹出现在器物耳部上、下两端,附加凸线纹出现在器物肩部,作折线纹,个别器物口沿外侧加附加凸线,再压成锯齿纹或联珠纹。

    (5)彩绘陶

    彩绘一般在陶衣上进行,银白色陶衣陶器的彩绘料为暗黑红色,这类陶片极少见,其余彩绘料均为黑色。该遗址彩绘纹饰均以直线构成,未见圆圈、漩涡等曲线图案。

    a.三条线:三条线纹饰较为普遍,在器物外壁纵、斜向相联,颈至唇部以弦线绘成,有五道弦、六道弦,也有七道弦,个别器物耳部也纵绘三条线纹,三条线纹是彩陶图案最简单的一种。

    b.粗细平行线:这类纹饰是将一条粗带纹和三至四条细平行线为一组,纵向、斜向绘于器物表面,也有将两条粗带纹夹数条平行细线纹为一组绘于器物表面的,彩绘较简单,一般不绘其他图案。

    c.宽带纹:大件陶器往往以宽带纹装饰器表,斜画、竖画或作各种折带呈V、倒V、>、<及Z形,也有部分小件器物以宽带纹装饰的,宽带纹可直接彩绘陶器,也可以宽带纹将器物外表区划为几个部分,再以其他图案如三角网、网纹、菱形纹、菱形网纹、三条线网纹等装饰。

    d.三条线网纹:三条线网纹是彩绘常见的一种纹饰,作法是将三条平行线以短线联成网带纹,在绘制过程中,往往将三条线网纹绘成三角纹、菱形、拆带、连续回纹等图案。

    e.网纹:有三角网纹、矩形网纹,个别器物耳部绘以网纹。

    f.锯齿纹:直线或弦线上加若干垂直的短线成锯齿纹,多见于器物颈肩之间的一周弦线上。

    g.磨齿纹:以密集的平行线交换方向彩绘器物外表,形似磨齿。

    h.菱纹、三角纹:多见以黑菱纹或黑三角纹装饰器物颈部或腹部各画区,这种纹饰较少。

    i.变形蛙纹:菱形网纹四边加斜“山”字纹成变形蛙纹。

    其他彩绘特征:器物彩绘多分为颈部和腹部两部分进行,下半部不彩绘,盆、侈口罐内口沿多以弦线、折线、三角纹、网带纹装饰,耳部以竖三条线、“目”字形纹、网纹、“人”字纹装饰。

    (6)器型

    a.罐:罐在遗址中最多,从采集陶片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型:

    (a)矮直领,口沿外撇,斜平肩,腹部为鼓腹或折腹。

    (b)直领,圆肩,深腹。

    (c)高领罐,再分高直领和高领侈口两种类型。只采集到少量标本,耳及腹部情况不清。

    b.盆:采集标本1件,口沿外撇,腹部带耳,高9cm,底径5.7cm,口径6.5cm。

    c.杯:采集标本1件,颈部微束,底部略收,唇腹留有粘接双耳的痕迹,外壁饰以绳纹,高12.5cm,口径10cm,底径7cm。

    d.瓮:采集标本2件,敛口近口沿处有耳。在所采集到的陶器腹片中,多带有耳,或即为此类瓮。

    e.角状鋬:遗址中多见有大小不同的牛角状鋬,角体扁圆,无棱角。

    f.凹尖葵叶形器:多数标本仅有上半部,其中一件底部保留完整,作椭圆器物盖形,葵叶两面有彩绘,这类器物或许为礼器。

    g.勺:采集标本1件,余中段,有彩绘。

    豆形器:遗址中多见豆形器,均无彩绘,个别外壁划有植物纹和平行“人”字纹,形似笠状,底部多为圆足,也有圈足鸡心底的,内外壁都比较光滑,可能既作器物盖,又作杯碗之用。

    h.陶饼:1件,厚1.5cm,直径11cm,无彩绘。

    i.纺轮:遗址中多见陶纺轮残片,分两类。

    (a)厚度相等。

    (b)中间厚,四周薄。

    j.釜:采集标本1件,底角外伸,底部有火烧痕迹,上部造型不清楚。

    (7)形制特征

    容器均为平底,罐口较小。鼓腹罐较多,圆腹罐次之,深腹罐较少,鼓腹罐双耳之下多有乳状装饰,或称乳突。遗址中仅见一件锥状袋足,暂时还不能肯定是否属于该文化类型遗物。彩绘均以直线构图,兼有各种直边几何形图案,遗址中采集到圆圈彩绘陶片一件,黑彩绘略带桔红色,应为马家窑类型彩陶。彩陶胎厚多数在0.5厘米左右,大型容器胎厚可达1厘米,遗址中见有胎厚0.3厘米的彩陶片。早期黑彩绘颜料精细,渗入胎内,无凸起的现象,晚期相反。

    黑水国史前文化遗址发现后,我们只是在遗址地表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和采集,目前还没有针对该遗址的墓葬或灰层开展考古发掘,好在同类文化遗址已经有发掘成果,同时,黑水国史前遗址在地表的遗留物非常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参考同类型文化遗址研究,针对这里的文物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与分析,略知黑水国原始部落当时的社会经济与人文环境等状况。

    由采集发展而来的原始农业在黑水国史前时期占据一定比重,从工具组合上看,石铲、石斧可以开挖土地,根据研究,原始人类利用木制农具进行耕作;通过数量较多的石刀、石锛分析,当时加工木制农具或木制其他工具的能力较高,用量也很大;大量的砍砸器则是加工石器和砍伐树木的主要工具;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发现,到晚期的四坝时期,农作物主要是小麦;黑水国多见有石磨盘、石磨棒和石杵,是加工粮食的工具。

    畜牧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强盛。黑水国史前文化遗址中多见有羊骨骼,民乐县东灰山墓葬中发现有猪骨做陪葬品。在黑水国和后来的东灰山遗址中多见有羊角形陶器装饰,这是羊在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反映。原始畜牧业发展到后来便以游牧为主要经营方式,后面我们另作探讨。

    渔猎活动作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补充内容。在黑水国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石网坠,证明生活在黑水国的原始先民和内地原始部落一样,能够制作鱼网,在附近的河湾及湖泊中大量捕鱼。细石器技术的迅速提高,冶炼铜技术的出现,均为制造更加先进的渔具创造了条件;黑水国区域临近黑河,水源充沛,周围土地辽阔,草木丛生,这无疑是各类动物栖息的乐园,更是原始部落进行狩猎活动的理想环境。

    采集和狩猎是人类童年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活动,甚至延续到高科技的今天。黑水国史前文化遗址中多见有石簇,虽然,木簇、骨簇同样被大量使用过,但石簇硬度更高,性能更好,这是细石器工艺发展的结果,用这些细小的石簇能够射猎飞禽和兔子等小动物。在黑水国还发现有石矛,石矛较同样被大量使用过的木矛、骨矛硬度更高,杀伤力更强,用石矛能够射猎大型的动物。

    黑水国史前部落的手工业分工具制造、制陶、纺织、编织、冶炼、装饰品加工制作等行业。工具制造和冶炼是与生产紧密相关的,其余行业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工具制造包括石器制造、木器制造、骨器制造、铜器制造等,这支史前部落在工具制造业上最突出的成就是能够用坚密的石材加工出各类精细的细石器,简直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细石器往往被镶嵌在骨、木柄上作复合工具,例如石锯、箭竿、雕刻器等,再用它制作工艺要求高的工具或用具;制陶业水平和其他同时代部落一样,能够做出各类陶质容器,用泥条盘制法把陶坯制成后,用慢轮修整,再用打磨器将表面打磨光滑,晾干后再彩绘,最后入窑烧制成器;在黑水国采集到较多石纺轮和陶纺轮标本,说明当时史前部落善于用羊或其他动物毛来纺成线,再织成毛料衣物,当然,用兽皮加工衣物已不在话下;纺织和编织是孪生关系,我们在黑水国陶器底部见有编织物衬垫时留下的痕迹,可以看出他们能够通过变化经纬让编织物出现花纹,我们也可以推断他们能够用毛线织出有简单花纹或图案的衣物;黑水国史前部落和其他同时代部落一样,已经掌握了冶炼铜的技术,并将熟铜煅成刀具等;黑水国史前部落的装饰品可谓丰富多采,加工非常精细,当时已经能够钻出直径2毫米的孔,笔者曾经在一个地方发现许多未加工的装饰品,这可能是手工业相对分工所致。

    黑水国史前部落的原始对外贸易已经十分突出,这可以从遗留下的玉料、珍珠、贝壳来判断。昆仑山的玉料、和田玉料、绿松石和沿海的珍珠、贝壳等均为交换来的物品。原始对外贸易的特征是物物交换,用自己的地方特产换来其他地方的特产,互通有无,极大地丰富了生产和生活资料。

    以上只是对黑水国史前部落社会经济的一些粗浅推断,当时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是显而易见的。经济生活已由狩猎、采集为主发展到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手工业的综合型经营形式。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社会分工,出现了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以一业为主的部落、氏族或原始家庭。这种分工只是相对的,在相对分工的同时,兼营他业,综合经营,取长补短,各业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划分。总之,史前时期的黑水国部落,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没有落后于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其他部落。

    马厂文化至四坝文化时期原始人居住的房子仍然是半地穴式的。黑水国地面上能够看到房屋遗留的痕迹,排列有序,最清晰的一座房子呈方形,5米见方。

    笔者在黑水国采集到两件人头形雕塑,均为夹砂陶质。人头形雕塑是被作为器物盖来用的,一件作陶祖壮,长发向后背披,应为男性;另一件呈凹尖扁叶形,是中分式发形,眼口具备,应该是女性。将男女头像置在器物上的做法可能属于原始宗教中的神祗。通过一件加工的石祖(男性生殖器)来看,当时存在生殖崇拜。这在东灰山四坝文化遗址中也存在。在许多双耳陶器的耳下,对称堆塑出一对乳突,形似女性乳房。另外多见有乳房状的陶杯,很可能是由于古人从小到大离不开母乳和羊乳的营养的缘故,如果不是妄加推测,当时的黑水国男女在社会中没有明显的尊卑差别,在部落生产生活中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是和谐共存的。

    黑水国史前部落可以称作宝玉石部落。他们从遥远的地区交换来昆仑玉料、和田玉料、绿松石、珍珠、贝壳等,用来加工工具和大量的装饰品。这些装饰品有管状珠、环状珠和球状珠,串起来带在身上非常美丽。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佩带这样豪华奢侈的装饰品,普通人只能带木质、骨质或陶质项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其社会形态也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和剥削压迫现象日益发展和严重起来。

    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是无限的,对自然界的索取也是无止境的。童年的人类主要依赖树梢上的果实生存,后来取材于树干和顽石,射猎森林中飞禽走兽,再后来驯服动物,有组织地集中利用自然植被,开发土地,为人所用。自从人类懂得探矿以后,对自然界的索取便进入到更深层和更广阔的领域……发迹于黑河之滨的原始部落,小小的黑水国区域即将承载不下他们的欲望了……

    黑水国最晚的史前文化堆积是四坝文化类型的灰层,堆积层并不厚,目前所见面积也比较小,发现的陶片比例也不大。后来的沙井文化类型的堆积目前还没有发现,人类在这里的活动似乎逐渐消失,这些迹象表明:大约在距今3600年以前,生活在黑水国的原始部落开始走出了黑水国。

    是不是当时的原始部落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而迁徙了呢?

    根据目前考古调查可知:张掖地区大规模的四坝文化遗址另有3处。

    位于山丹城南5公里的四坝遗址,由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于1947年发现,堆积层厚度0.1米—3米,发现文物和遗存有磨制石斧、单孔石刀、敲砸器、双耳红陶罐、单耳红陶罐、陶杯、高柄陶豆等。

    位于民乐县六坝乡镇东北3公里的东灰山遗址,遗址堆积南北400米,东西600米,厚度0.2米—2.5米,地表密集暴露出夹砂陶片和打制过的残石器、石块。1987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室对东灰山进行了发掘,布探沟发掘面积380平方米,清理墓葬249座,获得各类文物627件。

    位于民乐县李寨乡菊花地村北3.7公里的西灰山遗址,遗址南北500米,东西300米,堆积层厚度0.5米—2.7米。文物遗留与东灰山相似。

    另外,在山丹县城东2.5公里的壕北滩,山丹县东乐乡西屯村、城西村,甘州区碱滩乡甲子墩村,甘州区安阳乡余家城村西侧等地也有小面积的四坝文化遗址。

    以上遗址说明:四坝时期的远古部落并没有离开河西走廊,而是在更广袤的绿洲腹地生活繁衍。那么,究竟是仕么原因导致黑水国衰落的呢?

    原因之一:黑水国的自然资源出现了危机。

    经过几百年的集中居住和开发利用后,黑水国的树木、植被濒临枯竭,畜牧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植被遭到破坏以后,沙质土壤在西北风的吹刮下,最易出现沙尘飞扬的天气,这样的环境很不适宜人居。

    原因之二:四坝时期的远古部落社会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经营方式以游牧为主要形式。

    以游牧为主要形式经营畜牧业的方式早在距今4000多年的马厂文化时期已经出现。1964年高台红崖子乡六洋坝村民在村南一初高台地上修水渠时,遇到一座史前墓葬,挖出了3件马厂时期的彩陶。1987年肃南县水电局职工在县城北面的波罗台子挖水渠时发现一件马厂类型的彩陶罐。1987年11月,山丹县龙首山草场洼一农民在挖羊圈时遇到马厂类型墓葬,出土12件陶、石、玉器。

    1995年,肃南干部、职工在县城东高台地喇嘛坪修路时,发现一件马厂类型的彩陶罐。1999年5月,甘州区城西闸村修建房屋时,遇到一座史前墓葬,出土彩陶2件,骨匕柄1件。

    民乐东、西灰山也发现过马厂式彩陶片,笔者在甘州区小河乡的双墩滩、沙井乡上寨子、碱滩乡甲子墩等处也发现过马厂式彩陶片。说明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原始部落已经开始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去放牧,由于比较分散,所以找不到明显的遗址,发现的只是零星的墓葬或遗物。

    黑水国原始社会晚期,原始部落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劳动工具以石器、木器、骨器为主,兼有青铜器。经济生活已由狩猎、采集为主发展到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手工业的综合型经营形式。由于这里的自然资源日益枯竭,自然环境逐渐退化,原始先民开始走出黑水国,分散到广阔绿洲中水草丰盛的地方,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游牧业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土地、水利等自然资源,也有利于较好地利用劳动力资源。“这种适应自然条件,通过实践、摸索而确定的经济结构,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寒冷而干旱的气候、大片的荒漠戈壁和稀少的地面水源,这些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史前时期,就不能不在自然环境允许的条件之下发展经济。

    杨建新先生说:“真正代表和体现了西北经济发展史总体面貌的,是现在的新疆、青海、宁夏和甘肃的西部。在这一大片土地上,有史以来就散布着各种游牧部落,就是以牧业为主,中间夹杂一些小片的农业地区,所谓‘用谷量马牛’,所谓‘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等,都是古代对西北畜牧业经济发展状况的表述。在这里,畜牧业是维系各族居民的主要生活资料,是支撑这里政治活动和地方政权的主要支柱,是商业、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基础,是国内外交往的主要环境和手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