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故事流传了千百年,最后演化成一个经典谚语:“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千百年来,好像并没有谁怀疑这故事的真实性,也没谁去考证这老妇姓啥名甚,或者考证李白在何年何月何地遇到这老妇。
偏偏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有个书呆子式的友人犯上了傻劲,去钻故纸堆,考证起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嗨,工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挖掘出了埋没了千年的历史真相,可惜不一定有人会相信。
那么历史的真实是什么呢?容我说来。
原来,最先发现老妪在磨铁杵,并引起注意的不是李白,而是一个叫白李的年轻人。他那时正在考证、研究“大禹是条虫”这个历史命题,研究得筋疲力尽。原本他想放弃算了,但见了那老妪后,他坚定了信心。他想: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人都有铁棒磨成针的精神,我为什么不能呢?于是他发誓把那枯燥的研究进行到底。他皓首穷经,活到古来稀年纪,终于写出了一本《大禹即虫》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高头巨章。遗憾的是他生不逢时,伯乐没碰到他,埋没了,埋没在故纸堆里了。如果不是我那位书呆子友人犯傻,恐怕后人根本不知道历史上曾有过一位叫白李的读书人,并出了那么厚的一本专著。
其实有些历史研究者也是很势利的,因为白李没有知名度,有人一口咬定白李两字排版时排错了,应该是李白。这观点一出来,竟引来一片附和声、赞扬声。
对呀对呀,应该是李白才对,怎么可能是白李呢?白李算老几,他怎么可以充当这个典故的主人公呢?从此,改白李为李白。想想,李白乃唐代一代诗仙,成绩斐然。这样的历史名人才配出任如此经典的成语的主人公,教育意义才大嘛!最后这也就成了铁定不移的历史故事。
那么是不是李白与这个老妇毫无瓜葛,两人素不相识呢?那倒也不是。据我友人书呆子考证:白李见到老妇后没几天,李白一路游山玩水时也遇见了那位磨铁杵的老妪。李白向来有一颗童心,他在好奇心驱使下,就上前问那老妪:磨这杵干什么用?老妪答曰:想磨根针用用。
李白大吃一惊:这么粗的一根铁棒,要磨成一根针,那要磨到猴年马月呀。李白想这老妪一定是贫寒之家,连买根针的钱也没有。李白向来是个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爽之人,当即摸出一锭银子送给老妪,并对老妪说:“怪累人的。别磨了,拿这银子去买点针头线脑的,回家歇着吧。”
老妪看着银子说:“我从不接受施舍,我要凭我自己劳动得到这枚针。”
李白告诉老妪:“把这铁杵拿到收废铁的那儿,可以换回十根二十根的针呢。”
老妪似乎没听懂似的,她自言自语说:“我只相信我的劳动,今天不行有明天,明天不行有后天,今年不行有明年,明年不行有后年,我不信到死磨不成一根针。”
李白万万没想到老妪如此倔脾气,只好悻悻而去。可走后总觉心不安:让一个老妪花如此时间、体力、精力去做这样一件收效甚微的事,于心何忍啊?李白边想边走时,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截铁丝。此时的李白如获至宝,他拣起那截铁丝,回转去要把铁丝送给老妪。老妪开始依然不肯要,李白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趁老妪不在意,把那截铁杵藏了起来,把那铁丝放在了砺石上,对那老妪说:“您老真是工夫深啊,铁杵都快磨成针了。”
李白说这话时,正好有个崇拜李白的读书人听到了,他就记录了下来。可惜他没有名气,这故事也就一直鲜为人知。
我友人的考证在某些人眼里,和那磨铁杵的老妪一样属犯傻劲,但只要他觉得有意义,我们旁人又何必说三道四呢?只是不知他这考证有没有人会相信,论文有没有地方发表。
我真的怕我友人的这番工夫成了无效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