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工业发展之初助力救急改变煤炭进口局面成为主力军
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兴办了一些军工厂,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此外还兴办了大量的民用工业,例如李鸿章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等。新建的厂家增多,必然需要大量的能源,当时的能源只有煤炭。但是,国内寥寥无几的小得可怜的人力开采小煤窑,连满足周边百姓烧煤取暖都困难,根本不可能满足各类工厂的需求。所以,煤炭几乎全部靠进口。进口的煤炭价格昂贵,再加上运输等费用,无疑极大地增加了民族工业的成本投入。如果说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瓶颈”是缺少煤炭能源,那么此时出现的开平煤矿和后来的滦州煤矿,就是突破这个“瓶颈”的关键作用力。
中国最早的近代煤矿是台湾的基隆煤矿,是清政府两江总督沈葆桢1876年开办的,该煤矿1878年出煤,年产量3-5万吨,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产量逐步下降,1884年因中法战争矿井被炸毁。在这之前李鸿章筹办了直隶磁州煤矿,盛宣怀筹办了广济煤矿,但都没等出煤就停办了。规模最大、最先进、经营得最好、为当时社会做了重要贡献的还是开平煤矿和后来的滦州煤矿,以及两矿联合后的开滦煤矿。除去开滦之外的煤矿,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还有13个,它们的产量和规模都无法与开滦相比。如安徽池州煤矿、湖北荆门煤矿、山东峄县煤矿、广西富川县贺县煤矿、直隶临城煤矿、江苏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安徽贵池煤铁矿、北京西山煤矿、山东淄川煤矿、湖北大冶王三石煤矿、湖北江夏马鞍山煤矿等,后代史学文献对这些煤矿的评价是“管理不善,资金不足,规模很小”。这些煤矿最后大都归于失败。中日甲午战争至1919年期间,虽然各地有更多的煤矿出现,但从地理位置、产品质量、资金、市场占有率、经营管理和技术设备先进性等各方面,都是无法与开滦比肩的。开滦,在近代甚至以后的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一直处于煤炭能源界主力军的地位,它对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
开滦历史档案上的几组数字可以佐证:开平煤矿被称为“中国第一佳矿”的唐山矿井1881年投产,当年产煤3,613吨,第二年产量增到38,383吨,1883年又翻一番(75,317吨),1884年上升到179,225吨,1885年达到241,385吨,截至1899年共产煤527万多吨;在开平煤矿产煤以前的十年中,中国进口的外煤年均为15万多吨,其中天津进口的煤每年平均8,156吨。自1881年开平矿务局出煤后,由天津进口的煤1882年降到5,416吨、1883年降到3,785吨、1884年降到1,296吨、1885年降到566吨、1886年降到301吨。开平煤不但把进口煤挤出天津市场,而且1885年一年生产的煤炭就比开平矿出煤前数年间进口的外国煤炭总额还要多。开平矿务局生产的煤炭,除供应北洋水师需要外,还远销中国大陆的沿海、香港,以满足近代工业的急需。
伴生了众多相关新行业大幅度发展了旧有行业
煤炭是近代工业的龙头。煤矿一出现,很快伴生了许多相关的行业,而且这些行业多是旧中国或国内局部地区以前根本没有的新生行业。
首先是铁路运输业。煤炭挖出来,必须运出去销售,中国的第一条准轨铁路和第一台机车,就是开滦为运煤而建造的。铁路和火车的出现,对刚刚萌芽的近代工业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唐胥铁路后来从开滦延伸到全中国,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其次是水泥业。中国最早的第一桶水泥(最初称为“细棉土”、洋灰)出自开滦。当时,开平煤矿创办人唐廷枢看到本企业和其他企业都需要大量水泥,再加上煤矿本身能提供生产水泥所用的煤炭,具有能源优势,于是集资10万两白银,开办了唐山细棉土厂。这是中国最早的水泥厂。此后该厂虽经关停和一度被英人掠去,但最终还是被滦州煤矿总经理周学熙收回,并使水泥业逐渐发展到南方,在全中国开花结果,直至今天。
从全国范围说,伴随开滦出现的规模较大的新行业有以上两种。从北方和唐山范围内说,开滦伴生的以前没有的新行业,主要有以下三种:
电力业。没有煤炭就没有火力发电厂,而开滦利用自己的煤炭、满足自己企业用电需求建电厂,乃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1906年,开滦作为中国第一家使用电力的煤矿,修建了自备电厂,从此唐山地区有了电力业,并在我国北方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电讯邮政业。由于开平煤矿的出现,使得乔屯一个只有18户人家的小村子迅速发展成为工业重镇,到1900年,唐山仅挖煤工人就达上万人之多。这些工人不少来自外地,通讯必然成为一大问题,于是,清政府在这里设立了大清邮政分局,而开滦,也有了自己的电报、电话。从此,唐山有了最早的电讯和邮政业。
机械制修业。这里所说的机械制修业,不同于民间的铁匠铺之类,而是铁路运输机械、电力机械、井下采煤等机械的制造修理。开滦早在修筑唐胥铁路时就建立了胥各庄修理厂(第一台机车就在这里诞生),后发展成铁路系统的机车车辆厂(俗称南厂)。此外各矿均设有机修厂(车间),1919年在林西建立了新机器厂和铸造厂。可以说,开滦的机械制修业在北方起着领军作用。
此外,开滦煤矿的出现,还繁荣了旧有的行业,大幅度提升了以前固有的行业水平。这些行业是:
水上运输业。开平和滦州煤矿成立后,唐山的水上运输业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在这之前只是民用小木船的运输。1881年,开平煤矿为外运煤炭开挖了胥各庄至芦台的煤运河,随后又在天津河东、塘沽、广州、营口、上海浦东、天津河西、秦皇岛、烟台、香港荔枝阁等处建立了码头。最初的海上运输由轮船招商局承担,1888年开平煤矿自行购置轮船,到1900年已有六艘,总载重量为8300吨。特别是秦皇岛和塘沽码头,它们不仅仅是运输煤炭,同时还包括其他大量的货运,成为当时北方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开滦早期的水上煤运,实际上有力地带动了近代全国海上运输业的发展。
陶瓷和制砖业。陶瓷业是唐山的传统产业。开平矿务局创办后,许多瓷厂在生产水缸、盆碗的基础上,招收工人兼制缸砖,资本不断增大,厂房、设备和技术不断改进,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为以后试制卫生瓷、高低压电瓷瓶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到1914年,唐山的瓷厂引进机器设备,开发了耐酸瓷、电瓷等产品,销往上海、天津、北平、沈阳等地。关于制砖业,1910年之前,唐山民间建筑用砖局限于土法烧制。1878年建唐山矿时,煤矿设砖窑烧砖自用。到1900年左右,在林西、唐山矿均建有砖厂,共有砖窑17座,年产砖60万块。1917年开滦马家沟砖厂,采用当地的山皮土、矸子、子母阶(当地的一种矾土)生产一种火泥砖(俗称开滦缸砖),由此生产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块机制建筑砖。此后各种缸砖、耐火砖、地面砖和异色面砖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远销西伯利亚、美国、菲律宾,爪哇、马来西亚等国和地区,可称得起当时远东最大的耐火砖厂。
另外,由于开滦的开办或参股,近代的唐山及周边地区,还出现了供应井下采煤所需的石料厂、林场,以及承平银矿、建平金矿、天津煤气公司、煤气厂、焦炭厂、白灰厂,不一一赘述。总之,开滦煤矿的建立,极大地繁荣了近代工业甚至农林业。
到了1919年以后的现代和当代,开滦的伴生行业仍然层出不穷,例如钢铁业、玻璃制造业、矾土业、化工业等等也都是煤业在我国北方重要的伴生行业。此外还有开滦自己的制冰厂、制革厂、棉花厂,以及开滦“贫民教养院”开设的小型地毯厂、肥皂厂、汽水厂、洗衣厂、编筐织席厂、鞍具厂、制鞋厂、木工厂、缝纫厂、绣花厂、染织厂、牛奶制品厂、养猪场、养兔场、菜园子等等,当然这些大都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
引进西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为近代之民族工业树立典范
开平煤矿开办之初,就以世界上采煤业最发达最先进的英国煤矿为蓝本,“仿其法,购其机,用其人”,确定了洋为中用的办矿方略。接着,又制定了“窑工规条”等系统而完备的规章制度。开平煤矿的创办人唐廷枢,从小在香港教会学校接受西方教育,长大后当翻译和洋行总买办,到唐山创办煤矿前是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他素以办理洋务见称,深谙西方管理方式,又了解清朝国情,所以他制定的办矿方略和各种制度,必然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这在我国近代工业萌芽时期是先进而可行的。
例如1882年,开平煤矿率先在井下施行三班制,原则上每班工作8小时,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制度。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会议曾提出工人8小时工作制的口号,20年后的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经过流血斗争,获得8小时工作的权利,而开平煤矿的三班制比国际上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成功之时还早四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股份制。开平煤矿创办之初,正值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从军事、政治、经济上加紧入侵,封建经济面临崩溃之时。当时朝廷因战败赔款国库空虚,拿不出巨资来开办煤矿,遂以官督商办的形式,让唐廷枢筹措办理。唐廷枢决定按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走—条股份制经营的新路。他提出了一个具有资本主义经营特色,能调动商人积极性的按股分成的募集资本的办法,草拟了开平煤矿股份制章程。尽管这个股份制在官府的参与下不太成熟,但其雏型的出现,使当时萎靡不振的近代企业出现了生机,这也是早期的开平煤矿成为经营最成功的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股份制为近代民族工业树立了样板。
开平煤矿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到底对整体的近代工业有多大影响,例如哪些企业是参照或学习开平煤矿经营的,我们今天已经无法查考和估量,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前文提到的与开滦有关的众多伴生企业,与开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必然会以开滦为范本进行经营。滦州煤矿的开创者周学熙最早也是在开平煤矿任职,他创办滦州煤矿时仿照了开平煤矿的经营方式,并纠正了开平股份制股东权利不被重视的弊病,杜绝了洋人参股的隐患等等。又如中国最早的水泥业脱胎于开平煤矿,它和由它建立的唐山以及后来扩展到南方的各种建材行业,都基本按照开平煤矿的经营方式运作。另外,当时许多企业具有家族性,例如华新纺织有限公司是北方最早的纺织企业,在天津、青岛、唐山、卫辉等地都有分厂,这个企业就是由周学熙的亲弟弟和周学熙的儿子牵头具体操作的,这样的企业,当然是秉承滦州煤矿创办者周学熙的先进经营方略。综上所述,可以说开滦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进步,必然地在很大范围影响、带动了其他企业。
催生两座工业城市引领近代工业潮流
没有开滦就没有唐山,没有开滦,也不会有秦皇岛港口城市。开滦催生了两座北方的重要工业城市。
今天的唐山市,早已经是世界闻名的重工业城市,因开滦煤炭而伴生的钢铁、陶瓷、电力、水泥等工业均在我国北方首屈一指,而在开平煤矿建立之前,这里只是一片蛮荒之地。秦皇岛也是一样,1898年开滦在秦皇岛建港口之前,那里只是惊涛拍岸、木头渔船出没的地方而已。开滦建港以后,那里迅速成为军、商、渔兼用的港口,解放后发展成为我国十大港口之一,且港口吞吐量很长时期居全国第二。
开滦对近代工业的影响,还在于它引领了当时的工业新潮流,它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根据开滦历史档案和其他外界资料记载,那时的人们以到开滦任职为光荣,而且进开滦谋职并不简单,即便是逃荒要饭流落到唐山的外地穷人,要想到井下挖煤也不容易,他们也得需要投亲靠友找保人担保,才能干井下那份靠卖命吃饭的危险工作。当时,有许多著名的工程技术人员、医学界人士都辞去原在大城市工作,纷纷来开滦就职。为什么人们向往开滦,就是因为开滦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在这个团体劳作,除去在当时落后的社会可以谋生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追求、实现着人生的价值和希望。总之,开滦煤矿的出现,增加了人们的就业机会,从此许多世世代代以种地作为惟一谋生手段的农民,开始转化为中国第一代工人。
开滦的出现,还使唐山、秦皇岛和天津都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地。
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开滦一位年轻的女士,前不久惊奇地发现自己80多岁的老父亲居然会跳华尔兹、探戈舞,她目瞪口呆,一打问,原来她的父亲是少年时期在开滦做普通职员时学会的。由此可以想象,旧开滦在引进先进设备吸纳众多外国技术人才时,这些外国人对当时封建的唐山民风民俗、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样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在当时落后的中国是值得欣慰的,它同开滦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一起,引领着开滦周围乃至全国的工业思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