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贺抒玉的作品不算多,大约总共有三十多篇小说散文。她不是专业作家,大半生从事编辑工作。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她的名字不算陌生却也不很熟悉。但是,难得的是,她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无不显示着独特的创作个性。所谓创作个性,决不神秘,它是一个作家较为成熟了的必然表现。是人,必有个性!凡是摆脱了因袭、模仿而具有了独立创造精神的作家,也就必然会有他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这种创作个性,会在取材土,在感情色彩上,在人物造型上,在表现方式上,自然地流露出来。一个作家,每写一篇作品,所写的人物和所使用的材料可以千变万化,但每种“个性”却总是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沁透在作品中,使作家习惯于敏感地从某一些角度和方面,去接触生活,再现生活,陚予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色彩和格调。
那么,贺抒玉具有怎样的创作个性?她的作品有哪些突出的特点?粗粗看来,她的取材大多是西北山乡里的人情世态,描画的主要是革命斗争中的妇女命运,有比较浓厚的西北地方色彩。但这样说未免太笼统了。我觉得,只有从对她个人经历的理解出发,从她的作品提供的具体形象出发,并且从她的人生经历与她的创作的内在联系中,从她的创作的前后发展中,才会发现她的创作个性,才会对她的创作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评价。
鲁迅说过,评论作家应该“知人论世”。他还说过,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和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所以,要谈贺抒玉的创作,也就不可不联系到她所走过的生活道路。而且我在阅读她的作品时发现,她的感情经历与她的创作,比起其它一些作家来,联系更加直接,“胎痕”更加明显。这固然暴露出了她生活面比较狭窄的一面,也恰正说明她的激情的浪花是直接从生活的深井中汲取的。
一九二八年,贺抒玉出生在长年风沙肆虐的陕北米脂县。她出生的年代,正是刘志丹、谢子长等人领导的土地革命风起云涌的时期。虽然她的家算一个比较富裕的书香门第,但在特殊的革命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下,她没有走多少“弯路”,没有象许多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子弟,经历较长的摸索寻找革命道路的过程。她很早就汇入了革命的队伍中了。她的父亲,伯父,都是知识分子,但在根据地的红色政权下,都先后参加了革命政权的活动。她的母亲虽是家庭妇女,但她反封建压迫,追求革命,“等到兄弟姐妹几人都参加革命以后,我就毅然甩开家庭,参加了革命。”(贺抒玉:《我的路》)。
贺抒玉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里开始了她的人生道路的。对她日后的创作具有奠基作用的有两方面的感情基础。一是对革命的感情。她中学毕业后,就投身革命队伍。虽在部队文工团,但紧张的、严酷的战争生活,无不时时考验着她的意志。她的个人命运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论是解放战争的军旅生活,或者解放后在玉门油矿等工下和农村的生活,或者建国以来从事文艺工作的生活,都培育和树立了她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比如在短篇小说《女友》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她个人生活的一些踪迹。另一个与之相联系的感情基础,是她与人民的血肉深情,对人民疾苦的较为深刻的体验。她曾在一篇文章中,详细记述过她童年时的一位奶妈在新旧社会的命运变化。她说:“奶妈的命运,常常使我想到灾难深重的家乡人民。奶妈的抚养,在我心田里培育了对劳动人民深深的爱^这朴素的爱,一经革命火种的点燃,便成为我永志不移的信念:我要把自己微薄的一生,献给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我的路》)。她的确是带着这种朴素的爱,从这里出发,来观察生活的变迁,人世的沧桑的。《琴姐》、《山乡情》、《雪》等作品中,不但流贯这股爱的激流,而且时时闪动着她的家乡亲人的面影。她能和劳动妇女心心相印,打成一片。一九四四年,她在陕北周家吃嶗体验生活时,给妇女们教文化,教唱歌,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与一群青年妇女结拜为“干姐妹”。她离开那里时,姐妹们依依不舍,临别的赠言是,“信天游你背上挂包沟里下,咱姐妹再说几句知心话。鸿钧走(鸿钧是贺抒玉的原名),二里半,干姐妹还在崄畔上站”。多么质朴的感情啊!难怪干姐妹们的情谊,长期在贺抒玉的胸中冲动。她说家乡人民虽然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但她们对生活,对未来总是充满了爱和理想。不然,她们心里怎会生发出那么迷人的诗情呢?(《我的路》)这种诗情也从贺抒玉的内心迸发出来,她拿起笔所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就叫《我的干姐妹》。从她的感情经历的回顾中,我们已可约略感受到,物质的贫乏与精神的充实,质朴的形象与火热的诗情,色彩的单调与虽然单调然而浓厚的色泽之间的统一,构成了贺抒玉的生活基调,也构成了她的作品的基调。说到创作个性,她的个性正属于一种质朴而热烈的个性。
当然,具备了比较坚实的感情基础、生活基础,并不能保证写出文学作品。创作离不开文学修养,艺术熏陶,技巧锻炼。由于出身书香门第,贺抒玉自幼接触过许多富于民族传统的文学名著,后来在部队文工团,又有机会阅读了不少苏联文学作品。早在“进城”之前,她就曾写过十多个配合政治任务的小剧本。建国初期,在“文学讲习所”的一段学习生活,对她的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她从广泛阅读世界名著和创作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如何化生活为艺术的能力,她也才能够把蕴蓄胸中已久的许多感受,写成了十多个短篇小说。《赶脚老人》、《晨》、《金凤凰》、《永生》、《视察工作的时候》、《红梅》等作,留下了她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创作记录。总的说来,贺抒玉是属于那种先参加革命而后走上文艺创作道路的作家,与许多从文艺创作开始然后走上革命道路的作家情形不同。
十年动乱,象许多作家一样,贺抒玉经历了从痛苦的徘徊到深刻的觉醒的过程。她挨过批判,下放过农村。还是人民扶助了她,教育了她,给了她力量。她深深地认识到,“作家应该是诚实的人”,“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作家如果说谎,就失去了起码应该具备的品质”。她原以为,十年时光的流逝,对她的创作生命是个致命的打击,不料,“革命现实主义的潮流冲击着我将要冷却的心,我终于忍不住这巨大的感召力,又开始拿起笔了”。思想深化了,情感更加醇厚并耐得住风霜了,她对自己所接触的现实有了更加清鹿的认识了。于是,她的创作里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形象和力量,她的创作个性也就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露和解放。近几年,她找回了自己在生活中和创作中的位置,如山泉奔泻,连续写出了《雪》、《女友》、《山乡情》、《烦恼》、《果园里》、《琴姐》以及《珍贵的回忆》、《无形的长城》等作品,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二
忠实于生活,出之以真挚的情感,朴实的笔调,是贺抒玉创作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她的笔墨,很象黄土高原上秋天的景色,黄绿间错,凝重踏实,颜色虽不免单调,但色彩分明。她仿佛是以一个西北人、家乡人特有的眼光,来看待和表现她眼中人生的变迁的。眼界虽不宽阔,背景虽不宏大,但不失其对待生活的诚实,人物和故事大多是自然而真切的。就拿她前期的一些主要作品来看,大多写于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当时,“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左”的情绪膨胀,文学的粉饰之风盛行,“写政策写概念”,写“理想”,一度成为时髦的风气。可是,由于贺抒玉还能够坚持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她的一些作品今天读来,仍然不乏朴实动人的力量。例如作于一九五九年的《视察工作的时候》和作于一九六一年的《红梅》都没有用“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斗争”的概念来硬“套”生活,它们都写了实际存在于当时生活中的,先进的农村妇女与封建习俗、传统势力的斗争,客观上接触到了妇女解放,维护人的尊严等问题。这些问应,实际上直到现在,仍然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作者没有人为地“拔高”她的人物,没有给人物涂上虚假的高超的“革命色彩”。不论是人民代表吴志萍和她的女儿珍珍(《视察工作的时候》),或者是新媳妇红梅(《红梅》),都是现实中的活人。珍珍受到母亲吴志萍的影响,热衷于社会工作和集体事业,是个很要强、求上进的青年妇女,可是在封建的习惯势力还很浓重的陕北山乡里,不免遭人非议,更使自己的丈夫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损伤,便发生了一段“家务公案”。而作为县人民代表的吴志萍,这个“原先连名字也没有”的本地第一个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决没有表现出一丝政治优越感和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救世主的气势,而是那么亲切平易地解决了这场既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矛盾。在她与心情忐忑不安的两位老亲家的交谈中,在对待受了委屈挨了打的女儿相态度上,那样通情达理,忍让谦和又不失原则,简直使人忘记了她是一个“官”,是从上面来“视察工作”的领导。新媳妇红梅,泼辣果敢,刚柔相济,敢于和善于挺身而出维护妇女的地位和尊严,无疑是很先进的;但作者仍然忠实于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不给她涂脂抹粉,拔高神化。她的一言一动,很有分寸,在棉田里与轻视妇女、仗势凌人的银旺的口舌交锋,对头脑封建的大队长的不卑不亢的态度,都写得真切有力。当我们看到她带着那样一种强烈的自尊,战胜了怯弱的心理,主动走进会场的时候,不能不对这个有胆有识的青年妇女表示钦佩。
仅以这两篇作品为例来看,人物朴实,情致朴实,笔调朴实,人物的行动、对话也朴实,就象陕北高原的山水一样,有一种朴实率真的美,显示了作家处理题材,描画生活的特色。
朴素与率真,朴拙与诚实,并不是艺术上粗浅的同义语,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也并不那么容易。有些作品,可以有一副华丽、做作的外表,却往往掩盖着内容的轻浮和虚假。“诚于中而形于外”,贺抒玉之所以显现出一种朴实的艺术作风和描写特点,是有她的生活体验作为后盾和根基的,是“出于自己的心灵”,“有一种强禅的内在冲动”(罗丹)的。这“冲动”来源于她与劳动人民在感情上,情绪上,心理上的内在联系。《山乡情》这篇作品很能帮助我们认识这一点。作品写了一位“文革”中刚刚“解放”出来的老千部,怎样在造反组织要“考验”她的驱使下,孤身一人去一个武斗激烈的地区“外调”的经历^深情地歌颂了几个山乡深处的普通群众。文静深沉的文化馆的郑馆长,黝黑脸上界着孩子似的笑容的炊事员小吴,还有善良的吴大妈,贤慧的小吴媳妇,他们都是生活中最平凡的角色,但正是他们最懂得爱护自己的干部,最善于分辨善恶,用对“自己人”的爱表达了对疯狂年代的愤懑,作品中的“我”,这个“长期失去正常生活的人,是多么强烈地向往着人的尊严、友爱和白由呵!”,“我”在苦苦寻觅的那些失去了的人间最宝贵的感情,终于在这些普通群众中间得到了。当“我”在山村深夜吃下老大娘的一碗热乎乎的挂面时,“我才懂得,经得起冷酷的人,特别经不起温暖。我和着泪,尝到了人世间最有味道的一顿珍餐”。作品热烈地讴歌了,虽在动荡的年代,人间最美的情操,依然珍藏在淳朴的山乡人民的心里。
贺抒玉在她近几年的许多作品里,努力挖掘和寻觅的,正是这种曾经失落了的美好的感情。她寻找,她追求,她要把这美好的情操找回到生活中来。于是,她的作品里总是贯穿着、荡漾着这种淳朴的诗情,这是她的作品的血液、神韵。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小说是她的这种“自我”形象和主观感情的折射。
“我的心也象收割过了的田野,变得开阔而又坦荡,我象一匹挣脱了缰绳的马,如此迷恋这广阔的原野”。
这是对一个人物心理的描写,其实也可以说是作家今日心境的独白。
三
在选材和表现的角度上,在艺术结构的骨架上,特别是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贺抒玉的创作个性是表现得更为鲜明的。
一般的说来,她的小说,没有巨大的正面的社会冲突,没有曲折离奇、紧张揪人的情节,没有剑拔弩张的场景,没有正义和邪恶的正面的白刃格斗。这并不意味她的小说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内容,而是说,她有自己的取材角度、开掘方法和着取点之所在。这里,生活经历起着决定的作用。也许因为作家本人是个从封建意识浓厚的城镇走入革命队伍,逐渐成长起来的吧,她对妇女的命运特别敏感,对社会矛盾给家庭、婚姻、伦理道德关系带来的波动特别敏感,因而,她总是“侧面切入”。“外围烘托”。从家庭生活、日常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变化着手,力求取得完成社会主题的任务。
前面提到的《红梅》,《视察工作的时候》写法如此。《山乡情》虽写“武斗”激烈的年代,可是作品中未见一枪一炮,反而是高山流水,夜静情深,为“文革”中普通群众与干部的友爱,弹奏了一曲清音。其中,《雪》的写法最能显示作家创作上的个性特点。
小说流露出一种忧郁而并不低沉的调子,不论环境的真实,细节的蕴蓄,人物的心绪的描写,气氛的渲染,都达到了一种和谐完整。看起来它的结构似乎松散,没有什么中心情节,也没有大起大落,大悲大痛,只是写下放千部李芳一天的活动。但由于小说把知识分子的不幸与农民焦大伯因直言而罹祸的不幸交织起来写,真所谓“受难的人儿心相连”,并且一同表示出对恶劣的政治环境的反抗情绪,故而小说于平淡中显出力度,使那个特殊时,期的窒息和沉闷宛然如在眼前。李芳受“审查”的丈夫何明,除夕之夜的归来,使情节一转,给郁闷带来一点活气;而李芳与何明共愤于焦大伯的遭难,使悲愤的力量更深一层。没有哭泣,但痛心;没有高声呼喊,却有力。革命者、劳动者相濡以沬,信心未泯,执着于未来,都翘首盼望着云晴雪霁;几个人物如冰似雪的节操,也都依次展露出来。它不是情节小说,不靠情节抓人,但透过细节写心绪,写人情世态,写气质,较好地发挥了短篇的抒情性。
关键还是写人。所谓创作个性也正凝聚在“写人”的特点上,贺抒玉的小说,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她最擅长的,还是对几个妇女形象的较为成功的刻画。她似乎不怎么会写反面角色。她笔下的一些男性农民、干部,也大多写得缺乏声色。而写西北农村的妇女,革命队伍里的女友,山于熟悉和洞察这些人物的性格、心理,她能写得形象生动、扎实、鲜明。她的人物中,到目前为止,其中虽不乏积极进取的角色,但几乎没有堪称英雄的,站在时代最前列的风云人物。她的人物,很少传奇色彩和英雄举止,多是平凡的,普通的,心灵美好的人,如象抚养过她的奶妈,同床共枕的女友,耳鬓厮摩的干姐妹们等。当然,她们决不是真人真事的照搬,作家进行过艰苦的提炼,但那“胎痕”。“血缘”却也让人看得分明。
最近发表的《琴姐》(《延河》八一年四期),得到不少读者的好评。琴姐,这个山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是丰满两,引人深思的。她是那样的善良,勤俭,忍让,温柔敦厚,眼看着儿子们一个个为摆脱贫穷远走高飞了,她叹息着但表现出那种自我牺牲的深沉的母爱。她那美好的情愫和气质,就象她亲手开辟的小园里的秋菊,散发出缕缕清香。其实,琴姐不正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吗?她就是园中的沃土,我们的生活就是依靠着这些勤劳的人民建立起来的。她年轻的时候,也充满过幻想和美梦,但是农村生活的发展本来就迟滞,到了小说所写的“四害”横行时期更为甚了,琴姐心中的“理想之树”的玉叶,就象“白杨树叶在秋风中一叶叶被吹落了”。的确,她走进大都市时,显得那么愚昧,那么小气。她出门时,还是“从小养成带裹肚的习惯”;营业员粗心多找给她二毛钱,她是绝不退回的。当年唱着《赶牲灵》的琴姐,真的“贫贱得不象人了”吗?她是深爱新社会的,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她“做军鞋全村数第一”。可是如今,她为何如此的麻木呢?在作家对这个品德淳朴精神愚昧的农村妇女精神世界的探索中,事实上提出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没有物质的丰富,精祌的文明也就无从发展。我们惨痛的教训之一,就是离开了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去搞所谓穷过渡,意识形态的革命,这怎能改变琴姐们的处境和精神状态呢?而这些历史教训、思想和倾向,作家都是深深隐蔽在对琴姐的性格刻画之中,这样,形象的深度留给了读者回味咀嚼的余地。
《女友》中的艾米霞的形象同样成功,容量更大。在贺抒玉的小说中,这是个少的大跨度的短篇,是她在艺术上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和提高。小说写了近四十年的事,由于以艾米霞的命运线索一以贯之,写了几个典型情节,故能了波三折引人入胜。四十年前,烽火路上,美丽多才的姑娘,在轻的文工团员艾米霞,充满青春的活力和对革命的顽强追求!可是,革命胜利,“左”的东西愈演愈烈,艾米霞经反右而“文化大革命”,岁月无情,刀斧交加,容颜顿改,精神苦闷。那个当年在月圆星稀的夜晚,高原深沟下坐着的文工团员艾米霞,“长长的睫毛下,含着天真、妩媚的微笑,鹅蛋脸上,还有一对酒涡”。然而,到十年浩劫,“她前额上布满细细的皱纹,笑起来的时候,眼角上的鱼尾纹延伸得那么长,脸蛋上的两个酒涡变成两条小沟……”“右手两个指头都被烟染黄了”。多么可怕的变化!更可怕的还是内,心的变化,战火中充满生气、欢乐和理想的艾米霞,已不复存在,她咀嚼着左倾路线打击下,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两枚苦果。作家所探索的实际是一代革命知识分子的曲折道路,但她仍然是以她特有的生活积累和表现方式,从女友艾米霞的命运来进行探索的。在写法上,更保持了她一贯的擅长角度,是从艾米霞的不幸婚姻家庭生活来写的。这个人物和角度,都是合于作家的个性的,是扬长避的,所以现实主义的力量很强。艾米霞与袁峰的婚姻悲剧是无法挽回了,但当年的理想和追求却又回来了。作家在最后不无惋叹地说:“时间是无法挽回了,生活也不可能重新开始。无情的历史呵,难道你只能让人们从中吸取教训,而不能给我的女友米霞一点点补偿吗?”在我看来,历史无情,人生有情,生活是可以重新开始,并且是已经重新开始了。艾米霞也一定会从“一支支香烟伴随她消磨那寂苦岁月”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的。因此,这个尾语未免伤感了。
琴姐与艾米霞,都是创造得成功的形象,典型化的程度也都比较高,是贺抒玉创作的新的标志。不能不说,深刻熟悉和透彻理解这两个人物,是成功的关键。作者下笔准确,特别是写艾米霞,不论是月夜情话,行军路上,入党之夜,难后相逢,一系列场景,不唯生活气息浓,而且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都是非常准确和个性化的。
还需要补充一点,贺抒玉在描写人物的同时,对西北高原的景物,常常有很优美的抒情笔触。这是构成她作品色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景物描写很好地起了烘托渲染气氛,深化人物的作用。如《视察工作的时候》中的拐沟的秋景与吴志萍心绪的交融,如《女友》中的陕北月夜的描写,如《琴姐》中的小园菊香的渲染?这些都值得一提。
四
纵观贺抒玉截至目前的作品,它在不断深化,扩展,她的创作个性也在发展中。我们不能说她今后一定要照以前的路子,一定不会写叱咤风云的人物,尖锐重大的社会矛盾,但她是有自己的所长,也有所短的。我感到,她参加革命较早,但人生经历并不复杂,视野也不够开阔。似乎除了陕西,她几乎没有长期在其它许多地方生活过。她的笔底,确实不如许多当代大有成就的作家,出现那么错综复杂的生活,那么具有全部复杂性的人物性格。比如说,她的小说《烦恼》,写了父女两代的矛盾,但写得比较肤浅,对于两代人之间的“代沟”缺乏深刻的观察和认识,也没有深挖造成这些社会现象的根源。因而表象多,缺乏内在真实,人物(不论是局长,还是他的女儿)的面目都较为模糊,感情缺乏根基。再如《果园里》(《奔流》八〇年十二期),写的是当前农村生活中的矛盾,但围绕果园里的一场小小的风波,作者并没有揭露出约前农村中真正深刻的矛盾。志康叔、海娃等人物,都写得一般化,作者似乎把本来是很复杂、很尖锐的矛盾抹平了。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贺抒玉曾经写出过不少较为成功的,或者是与封建习惯势力斗争的,或者是在革命斗争中沉浮的,或者是毕生勤俭而又守旧的妇女形象,而在当前这个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里,却反而没有能够提供出一些具有强烈现实性、时代感的新的形象呢!反思和回顾是必要的,把心灵体验最深刻的东西吿诉读者也无可非议,但是,现实生活已经在深刻的变化着,新的性格,新的思想,新的冲突,已经提供在作家眼前了。如果不能尽快地掌握它,创作上向前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并非主张不写过去,而是要求新的时代精神在各种题材中都要更强烈些)。我认为,贺抒玉的创作面临着新的课题,新的难关,那就是怎样在保持和发扬已有创作个性的前提下,扬长避短,开阔视野,在思想上、形象创造上更深刻地反映时代的风貌。
最后,我愿在此表达自己的心情。正象文章开始时所说的,大西北的女作家很少,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这篇文章虽主要对贺抒玉的创作进行了一钱粗浅的评论,但剖析一个,是期望着在我们西北高原出现更多更好的女作家,让西北文苑的花枝更加鲜艳,更有光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