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穆齐尔,我所知甚少。几年前,在那本《被背叛的遗嘱》中我看到米兰·昆德拉一唱三叹地歌颂这位20世纪初的奥地利作家:穆齐尔“将卓越的、光芒四射的智慧赋予了小说”,“使小说成为绝妙的理性的综合”等,好话成堆。所以我一直期待着能看到穆齐尔的书。现在终于看到了《没有个性的人》,厚厚的、令人敬畏的两大本。在这个分不清春夏的季节里我回到“1913年8月里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那是维也纳的街头。
这是一幅只有背景的风俗画。思索的长度、段落的慢节奏,给了《没有个性的人》一种“传统式”的行文表象。没有颠倒年代顺序。没有近乎病态的内心独白。没有破坏人物与情节。没有过多的段落。在近两千页中,人们跟着年轻知识分子乌尔里希的简单故事与他的几个情人进进出出,遇见几个朋友,在严肃又怪诞的协会里工作,为1918年的奥匈帝国登基70周年成立筹备庆祝活动委员会。当然,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开始,1918年随着奥皇退位而结束,所以,该委员会的活动纯属瞎忙,而在小说中,这种瞎忙直到最后也没有结束的迹象,因为书没有写完穆齐尔就去世了。
“没有个性的人”乌尔里希,就一直在这种其实非常滑稽的基础上严肃认真地思考着人生。小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客厅里度过的,乌尔里希和各色人等交往,几乎所有的人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反射着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浩无边际,从“时代”到“肉体”,不厌其烦地想啊想啊,结果把伟大的作家生命都耗尽了,这部作品写了近2000页还没真正写完。
我们至今依然在他的视野中喜气洋洋地前进,我想,当我们的生活已经变为一种“物质生活”时,我们最好就别再假装很有“个性”了。
“物质生活”,是穆齐尔的根本支点,人类在这个支点上晃晃悠悠,难以平衡。而在我们这里,当“物质生活”成为一个流行词汇时,它表达了我们的自负、傲慢,虚伪而且泰然自若。
所以,穆齐尔的“邀请”令人为难。他强劲的思想力量会解散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观念”的狂欢;同时,《没有个性的人》以其浩大而笨重的规模对阅读者进行着巨大的考验:它属于那种“理想藏书”,你会把它摆在书架上,但你未必会读完它,除非你准备带着它去荒岛,或者即将度过一个沉闷的长假。
但昆德拉那种续谱归宗的热情也并非做作。穆齐尔把一种执着、细密的分析能力带进了现代小说。卡夫卡是穆齐尔的同代人,在他后面跟随着成群结队的中国作家,因为卡夫卡直抵本质的鲜明姿态可以在“模仿秀”中似像非像地表演。而穆齐尔呢,我认为至今没有一个中国作家能够加入那“漫长的旅程”——太累了,注视和思考都纷繁万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