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趣话王熙凤-贾琏其实是“假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红楼梦》是部最有文化含量的小说,人物命名最有文化。

    曹雪芽在给人物命名时,就限定其命运。贾府四春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迎探惜”谐音是“原应叹息”。她们的丫鬟叫抱琴、司棋、侍书、人画。意味着钟鸣鼎食之家对女孩的琴棋书画教养。林黛玉的丫鬟叫雪雁、紫鹃,雁是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过冬,春天飞回北方,如果呆在雪地里,还不很快冻僵?鹃更是泣血之鸟。还有个小丫鬟叫春纤,富有诗意,春天,纤弱,都蕴含在内。潇湘馆的丫鬟命名预示小姐命运……凤姐的丈夫叫什么?贾琏。

    “琏”字含义是古代盛黍稷的祭器和食器。

    曹雪芽难道采用如此普通的含义诠释《红楼梦》核心人物凤姐之夫?

    非也。我认为,曹雪芹采用了“原应叹息”式谐音法。

    “贾琏”者,“假恋”也。

    我相信,《红楼梦》风行二百年,不会没人注意到曹雪芹这聪明谐音。

    我现在采用现代女性视角简单诠释一下“贾琏即假恋”。

    第一,即使如我在前边所推测,贾琏跟凤姐可能青梅竹马,但“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跟“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联姻,真会尊重儿女的感情选择吗?不可能,它只是豪门之间的联姻,不是真情是“假恋”。

    第二,即使凤姐将贾琏看作心尖上的人,时时牵挂、关爱,贾琏待凤姐也同等对待吗?没有。贾琏老实不客气地首先把凤姐看成随时可以施行性骚扰的对象。贾琏的“性趣至上”,有时叫凤姐这女强人很没面子。贾琏居然可以当着下人的面说:昨晚我不过要改个样子,你就扭手扭脚的!刚强如王熙凤,居然成了“贾府西门大官人”性爱花样的试验田,实在够悲哀!但是作为男尊女卑时代的女性,凤姐有什么办法?只能逆来顺受!贾琏可以三瓦两舍,可以三心二意,可以寻花问柳,可以见异思迁,凤姐能吗?她只能从一而终,只能守妇道,做贤妻,她怎么能不委屈地接受丈夫这变了味的“假恋”?

    第三,即使凤姐把贾琏看做终身之靠,贾琏也将凤姐看成终身伴侣吗?不,贾琏把凤姐当成传宗接代的工具,把自己出于追求女色而纳妾的行为,解释为因为凤姐不给他生儿子。而且贾琏非常残酷地盼着妻子早点儿死。贾琏像刘备一样,视妻子为随时可以换的衣服。这样的夫妻关系,还不是地地道道“假恋”?

    曹雪芹借贾宝玉的嘴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这大概是曹雪芹构思金陵十二钗的基本出发点或者说底线。

    女儿即使有错、有罪,也多半受男人害。秦可卿纵使淫丧天香楼,责任人是爬灰的贾珍;王熙凤纵然害死尤二姐,追根求源,还是二三其德的贾琏。

    凤姐初为人妻时,可能还带着少女的水灵,少女的纯净,但她嫁的是贾琏这滩最脏的烂泥,能不近泥者黑吗?凤姐再强势,再聪明,在“夫为妻纲”的时代,在封建社会宝塔尖的国公府,她能不进薄命司吗?

    曹雪芹对这只冰山上的雌凤,其实有超乎寻常的喜爱和深深的怜悯之心。

    凤姐本来是“水做成的骨肉”,因为跟最烂最脏最臭的泥做成骨肉的贾琏处在同一屋檐下,她不能不一步一步陷人泥淖,不能不一步一步向“鱼眼睛”过渡。曹雪芹虽以菩萨心肠对待凤姐,但他力透纸背的现实主义描写却将王熙凤身上的许多深刻内涵以极其精彩的形式表现出来。

    刻意营造“天伦之乐”

    ——凤姐和贾母(上)

    在古代小说戏剧很少能够看到一个像凤姐这样如此鲜活、如此灵动、如此逼真活跳的人物。一个把“孝”用得如此巧妙、如此实用、如此出神入化、如此利人利己的人物。

    贾母是封建宗法制家庭太上家长,居于贵族家庭宝塔尖,她给人的突出印象,首先是慈爱的祖母。她百般迁就和溺爱贾宝玉、林黛玉,也百般溺爱和纵容本来应该严格划定老婆婆和孙媳妇楚河汉界的“外来户”凤姐。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贾母介绍凤姐,极尽调侃之能事,说凤姐是“泼皮破落户”、“凤辣子”。

    “凤辣子”的绰号何等亲切、何等贴切!

    封建家庭老祖母居然这样介绍孙媳妇,真够奇怪。

    这是以戏谑形式表现的偏爱,透露出两人的特殊关系。

    贾母的说话方式和用语都像现代人讲心爱的小猫小狗。

    一点儿不错,凤姐是暮年贾母最心爱的“爱物儿”。

    贾母晚年有两个“爱物儿”,贾宝玉和王熙凤。

    宝玉此“爱物儿”,非凤姐彼“爱物儿”。

    贾宝玉只是被动地接受贾母的宠爱,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这宠爱达到自己目的,比如说,成就宝黛婚姻。

    王熙凤却是主动追求、精心培育、刻意经营贾母的宠爱,然后,再巧妙地利用这宠爱达到个人目的,比如说掌管家庭大权,甚至剿灭情敌。

    在贾母面前,凤姐是极孝顺极可爱的孙媳妇。

    在众人面前,凤姐是贾母的风向标和代言人。

    贾母和凤姐,是封建家庭旗鼓相当的好对手。她们演的对手戏,把封建家庭的孝情和亲情以及隐藏在孝情和亲情背后的利害关系写得人木三分。

    精心为贾母营造“天伦之乐”氛围,让老祖母荡漾在孝情和亲情之中,充分感受福寿俱全的快乐,是凤姐刻意撰写的妙文章。

    相应的,慈祥祖母越来越牢固地成了凤姐的靠山。

    “引着贾母笑了一会儿”

    新时期电影有句很有名的话没事偷着乐”。

    人活世上,在生活中寻找娱乐,大概是个人都会。但是如何让娱乐成为生活,让生活成为娱乐,恐怕是极少数杰出者才有的天分。而贾母和凤姐恰好都有这种天分。

    《红楼梦》开头写了几大事件: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秦可卿之死、元妃省亲。这三大事件有两大事件凤姐唱主角。然后,小说转人贾府日常生活描写,宝黛爱情和凤姐理家两条线齐头并进。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重要情节,是贾母给薛宝钗做生日,引起宝黛间轩然大波。这段描写宝黛爱情的故事,凤姐“戏份”不多,但在贾府盛衰中重要性不低。它给凤姐对待太上祖母的“基本方针”定了调子。

    凤姐最擅长的,是为贾母寻找娱乐、酿造快乐。

    在任何场合,凤姐都有办法“引着贾母笑一会儿”。

    贾母安富尊荣,伴随她出现的常常是花样翻新的游乐、嬉戏、开宴会、猜谜语、讲故事、逛花园,无所不玩,无所不至,无所不精。给薛宝钗做生日,本是贾母取乐的因由,但是,哪个人能让她所得大于付出?让她从关爱他人中享受快乐?

    首先是薛宝钗,更重要的,还是凤姐。

    薛宝钗在贾母问爱吃何物、爱听何戏时,“深知贾母年迈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

    薛宝钗“看人下菜碟”是本来就会?还是善于学习?我看,两方面都有。薛宝钗原本从其母身上承传了在关键场合、说关键好话、给关键人听的特异功能,这是商人以小利搏大利的本性。进人贾府,宝钗成了凤姐不注册的学生,学会了投贾母之好,讨贾母欢心。贾母命宝钗点戏,宝钗点了热闹的《西游记》,贾母“自是喜欢”。接着,技高宝钗一着者出手了,“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

    请注意,贾母对凤姐是“又”喜欢且“更”喜欢。贾母对宝钗的喜欢不及对凤姐,曹雪芹描写分寸把握多准!

    《刘二当衣》又名《叩当》,是弋阳腔滑稽戏。凤姐拿穷人的尴尬,逗富婆开心,自然比宝钗更上层楼。姜是老的辣,在把握老富婆心理上,当家小富婆比深闺淑女棋高一着。

    千方百计令贾母欢悦是凤姐的拿手好戏,也是她的杀手锏。其实,薛宝钗生日宴会还没开始,凤姐给贾母演奏的“欢悦颂”已开始了。

    贾母把凤姐叫来,自己蠲资二十两,给薛宝钗做生日。凤姐怎么办?尽心尽力地把贾母交待的任务办好不就成了?不!那岂不太老实、太笨拙、太不会变他人际遇为自己际遇了?!

    凤姐接受贾母派遣的任务时,似乎灵机一动来了番“?奏趣”。

    何谓“凑趣”?字典解释是“迎合别人的兴趣,叫别人高兴”或“逗笑取乐”

    凤姐不识字,但她把字典上两种解释都做绝了!

    我们先看凤姐是如何说的?

    凤姐凑趣道:“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老库里的体己。这早晚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揹我们。举眼看看,谁不是你老人家的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那些体己只留于他,我们如今虽不配使,也别苦了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

    凤姐这番话,说的满屋子人都笑起来。当然,因为这番话太有趣太好玩。凤姐的目的却是逗贾母笑,结果贾母不仅笑了,还用批评口气对凤姐大加夸奖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你婆婆也不敢强嘴,你和我梆梆的。”

    凤姐这番话为什么能迎合贾母?因为,凤姐是个心理大师,她舌底生莲,从多方面满足了贾母的自尊心、好胜心、虚荣心:

    第一,凤姐巧妙地恭维贾母有钱。贾母是老封君,诰命一品夫人,贵妃祖母,地位很高,也很有钱。就像现今有钱人希望到福布斯排行榜上露露面,贾母也存在“炫富”心理。凤姐就故意用开玩笑的话提醒贾母:普天之下您最阔。她用艳羡不已的口气,用“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形容贾母库存的种种金银财宝,而且它们多得“压塌了箱子底”!贾母听了,自然受用。

    第二,凤姐巧妙地说贾母死后成佛。“上五台山”是古人对“死亡”的特殊避讳,上五台山,意思是死了要成佛。满口“阿弥陀佛”的贾母听了,自然高兴。

    第三,贾母心尖上的肉是宝玉,凤姐说将来宝玉顶了贾母上五台山,乃肯定宝玉是第一大孝子,这等于说贾母疼宝玉疼得对,岂不是说到贾母心里了?凤姐故意说贾母的私房只留给宝玉,“勒揹”她,是向贾母撒娇,要贾母多疼她一点儿,这假做“争宠”、假做“不满”,实际是肯定和艳羡贾母对宝玉的喜爱。

    第四,贾母蠲资给薛宝钗过生日,意义当然不仅是二十两银子,是给薛宝钗面子,给薛姨妈面子,给王夫人面子,其实也是给凤姐面子。这二十两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它本身的价值,凤姐却故意说成“霉烂的”银子,岂不是故意说反话、逗笑取乐?

    第五,凤姐说贾母的蠲资“够酒呢够戏呢”,其实是实话,也是向贾母邀功。后来凤姐过生日,众人蠲资一百多两,才办成丰盛的生日宴会。贾母蠲资二十两给薛宝钗过生日,凤姐确实得“赔”上不少。但为孩子们做生日本是贾府惯例,其实也不用凤姐本人赔上。只不过贾母蠲资把客人宝钗当贾府的孩子同等看待了。此前,小说已写到凤姐跟贾琏商量,因为老太太亲自蠲资,给宝钗办生日要比给黛玉过生日多添开支。贾母只拿出二十两银子,凤姐却愣是叫这生日过得有酒有戏,岂不更说明她的能力和对老太太的孝心?

    脂砚斋评语前看凤姐问琏作生日数语,甚泛泛,至此见贾母蠲资,方知作者写阿凤心机,无丝毫漏笔。”

    巧说“霉烂银子”一番凑趣,成功地把贾母喜欢稳重和平的宝钗的心思,转移到喜欢俏皮善谵的凤姐身上。

    凤姐多擅长借鸡生蛋、借风驶船!

    凤姐凑趣是其心机的表现。把任何人的机会都变成我的机会,大概是凤姐这类人的特异功能。也是凤姐这位古代小说人物对现代职场白领的重要启示。

    那么,让封建家庭的老者、尊者,从家中任何小事中感受快乐,这样的年轻人该不该算孝顺?

    这是多么富有功利心的孝顺啊!

    一碗汤的玄机

    宝玉挨打后想喝小莲蓬、小荷叶汤。

    凤姐其实颇不以为然。她说“听听口味不算高贵,只是太磨牙了,巴巴的想这个吃了。”

    贾母却立即一迭连声叫做去。

    宝贝孙子再小的愿望,溺爱他的祖母也得立即落实。

    老祖宗再小的指令,立即变成凤姐急如星火的行动。

    于是,写贵族之家豪侈生活的精巧笔墨出来了:凤姐找做这汤的模子,找来找去,是管金银家伙的送来了。薛姨妈、“金陵王”上一辈小姐忙拿过来瞻仰并大加恭维薛姨妈先接过来瞧时,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得十分精巧。因笑向贾母、王夫人道:你们府上也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若不说出来,我见这个也不认得这是作什么用的。”

    薛姨妈是真正感慨,也是夸张性感慨,是给贾母戴高帽。薛家这大富大贵之家都不知道这碗汤怎么回事?贾府的富贵多么超常。然后,经凤姐一说,明白了,是备膳(供贵妃享用)用的!

    皇亲国戚跟一般富豪之家的区别立即出来了。

    凤姐吩咐:立刻拿几只鸡,另外添了东西,做出十来碗汤来。

    最好玩的场面出来了。王夫人好奇地问:“要这些做什么?”

    “本分的”、“老实的”、“锯嘴葫芦”的王夫人太笨了!居然问出这么没水准的话来!她根本就想不到,宝玉要喝当年备膳的汤,宝玉的奶奶、天下美食吃遍的老封君何尝不想喝?只做给宝玉喝,做奶奶的自然无话可讲,但她肯定会认为当家人太没眼力劲了!王夫人根本想不到,做孝顺儿女以邀功求赏的馅饼已经从天上掉眼前了!王夫人死羊眼,不开窍。天上掉馅饼,都不会抢上一步接到手。王夫人的笨拙很快换来贾母似乎表扬的批评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儿。”这话的本意:这个儿媳妇就是个呆子,就是块木头,就是不好!

    凤姐跟王夫人不同,她眼明手快,马上看到且抓住取悦贾母的机会,再用巧妙的语言,把她因揣摸贾母想喝而多做汤,说成是她想喝!凤姐回答王夫人:“有个原故,这一宗东西家常不大作,今儿宝兄弟提起来了,单做给他吃,老太太、姑妈、太太都不吃,似乎不大好。不如借势弄些大家吃,托赖着我也上个俊儿。”

    话说得多巧妙!不是老太太想喝,也不是我巴结老太太才做,只是我想喝!这话,贾母怎么听怎么好听,怎么听怎么爱听。

    其实,“大家吃”只是陪衬贾母吃我”上个俊儿,并不是能喝到好汤,而是借这碗好汤得到贾母嘉许!

    贾母接着开玩笑说凤姐是拿官中的钱做人情,凤姐“忙笑道:这不相干,这个小东道我还孝敬得起。”吩咐妇人,从她的账上领银子。至于是不是果真从凤姐账上领银子?恐怕只能两说了。即使真从凤姐的账上出银子,凤姐借这一碗汤,也从贾母那儿换回“物超所值”的回报。

    看来薛宝钗颇能跟上凤姐脚踪,马上顺风扯帆来了番“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弓丨出贾母“好汉专说当年勇”,“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个年龄,比她还来得呢。”

    薛姨妈更识趣,更会给贾母凑趣儿:“老太太也会怄她,时常她弄了东西来孝敬,究竟又吃不了多少。”马上又引出凤姐更加巧妙给贾母逗乐的话姑妈倒别这样说,我们老祖宗只是嫌人肉酸。若不嫌人肉酸,早已把我还吃了呢。”

    凤姐的嘴真是巧到无以复加、趣到无以复加!开口解颐,像天真孩童,仔细思考,却有洞察人心的积古老人般智慧。

    宝玉挨打想喝这一碗汤,写尽豪门中的人情。凤姐演出的折子戏“做汤记”,温情脉脉却暗藏玄机。这其实是凤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侍候贾母享受、投合贾母饮食要求的特写镜头、典型例证。

    伺候好贾府“第一把手”的胃,是“办公厅主任”凤姐的重中之重。《红楼梦》并没详细写凤姐如何兢兢业业、无微不至关怀贾母如何吃?但是凤姐让贾母吃得好、吃得舒心,却无处不在。

    贾母有专用厨房,把天下所有好吃的写成水牌,轮流吃。这当然不用贾母自己操心,自然有管家奶奶凤姐精心安排。

    贾母平时吃的山珍海味是:熊掌、鹿筋、海参、蛏干、对虾、獐子、狍子、汤猪、龙猪、家腊猪、家汤羊、家风羊、鳟鳇鱼……这仅仅是乌进孝给贾珍交租名单列出来的,还不包括京城的吃食和扬州菜,不包括元妃从宫中送出来的大内食品。总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贾母无所不吃,无所不精。这当然也不用贾母找哪个管事的要,自然有管家奶奶凤姐操心安排。

    贾母下雪天吃饭,头道菜是“牛乳蒸羊羔”,蒸的是“没见过天日”的羊胎。第N道菜是“凤干果子狸”——看来那时还没有“非典”——喝稀粥用御田胭脂米,配上野鸡瓜產,或者撕一点子红烧野鸡腿子。有一次是李纨洗了手亲自来撕,平时多半是凤姐给撕。吃螃蟹时,凤姐站在贾母身边剥蟹肉。

    贾母有专门的点心师,贾母游大观园吃的点心有:松瓤鹅油卷儿、螃蟹焰小饺子、奶油炸的小面果。贾母的面点,在刘姥姥眼中,比乡村最巧的姐儿剪出来的花儿还好看!当然更好吃。秦可卿病重,吃什么都消化不了,只有“老太太赏的枣泥馅的山药糕”“克化得动”。

    不管给贾母摆什么宴席,做什么糕点,备什么茶水、酒水,一概都是管家奶奶凤姐操心!从宝玉这碗汤可以想象出,凤姐为贾母的饮食操心多么周详、多么细致、多么到位!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为寿”写贾母游大观园后病了,王夫人和凤姐一起到贾母处请安,贾母说:“今日可大安了。方才你们送来的野鸡崽子汤,我尝了一尝,倒有味儿。又吃了两块肉,心里很受用。”王夫人汇报说:这是凤丫头孝敬老太太的。“算她的孝心虔,不枉了素日老太太疼她。”这个微小的细节也说明,凤姐这位管家奶奶的头等任务,是让贾母从饮食中尽可能多地享受乐趣。

    套用前边那句话:让封建家庭的老者、尊者,从饮食中感受快乐,这样的年轻人该不该算孝顺?

    还是套用前边那句话:这是多么富有功利心的孝顺啊。

    斟满一杯福寿酒

    贾母有统治能力,有崇高威信。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她把管家责任委托给王夫人,王夫人又转委凤姐。凤姐对这位“退居二线”的最高领导采用什么方针?套一句《水浒传》的话,她“叉手不离方寸”,对贾母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时时刻刻尊着她,敬着她,捧着她,恭维着她;

    时时刻刻让她记住自己“昔日的灿烂辉煌”;

    时时刻刻让她感到现今当家人对她望尘莫及;

    时时刻刻让她感受自己的能力、威信、福气;

    时时刻刻给她的杯中斟满一杯一杯“福寿酒”。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完讽和螃蟹咏”,凤姐巧说贾母“福寿”是段最有代表性的情节。

    史湘云请贾母到藕香榭吃螃蟹。藕香榭四处有水,用曲折的竹桥跟地面连接,贾母及随从上了竹桥,“凤姐忙上来搀着贾母,口里说:4老祖宗只管迈大步走,不相干的,这竹子桥规矩是咯吱咯喳的。,”不仅搀扶,还把贾母可能产生的畏惧心理巧妙解除了。

    曹雪芹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凤姐搀扶贾母这么一个小而又小的细节?贾母随从很多,王夫人为什么不上来扶?因为此人反应迟钝;贾母最贴身的侍女鸳鸯为什么不上来扶?因为靠近贾母的最佳地理位置早叫凤姐抢占了。何况,即使王夫人和鸳鸯能扶,她们也绝对不可能讲出“竹子桥规矩”这样有趣的话。

    再小的事,让心机深细、聪明过人者做起来,肯定与众不同。

    贾母在藕香榭,回忆起小时家里有个枕霞阁,她不小心失脚掉了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还是被木钉把头碰破了,至今鬓角上还有指头顶大一块窝儿。贾母说:“众人都怕经了水,又怕冒了风,都说活不得了,谁知竟好了。”

    这本是很难接的话题。贾母破相了,脑门上有癍痕!且是小时掉到水池子里磕的!一般人听后,恐怕都噤若寒蝉。

    凤姐居然能接上话茬,而且是巧妙之至的接上!

    凤姐不等他人说话,先笑道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鬼使神差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

    真是随机应变、妙语如珠!真是神思妙想、巧舌如簧!凤姐居然能把贾母幼年一件倒霉事提炼成“万福万寿”!

    这种不分老少、互相取笑,是正统的王夫人所看不下去的,而贾母却认为“家常没人,娘儿们原该这样。”只要“礼体不错”就行。

    贾母的话,是对凤姐行为的经典概括和高度评价。

    实际上,凤姐一切取笑都严格遵循“为长者折枝”的礼,严格遵循令长者开心、舒心、顺心的礼。凤姐在贾母面前做任何事都是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聪明的贾母并非不晓,只是她乐得沉浸在体味福寿的“天伦之乐”中。

    再套用前边那句话:让封建家庭的老者、尊者,从闲聊中感受快乐,这样的年轻人该不该算孝顺?

    还是套用前边那句话:这是多么富有功利心的孝顺啊。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中国古代讲究“孝”,且有“二十四孝”经典。有些孝行很像现代人故意搞的行为艺术,颇带哗众取宠性。老莱子愉亲,就令人不忍卒睹。老莱子六十多岁,父母八十多岁,老莱子为叫老子高兴,穿上婴儿彩衣,躺到地上摇拨浪鼓……这夸张到不合情理的孝道故事早就受到鲁迅先生嘲讽。但老莱子愉亲却影响了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人。凤姐就把自己在贾母面前的表现上纲上线为老莱子愉亲。

    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贾府庆元宵节时,请了女先儿来说书。女先儿要说“凤求鸾”故事,被贾母阻住,长篇大套地说了番对才子佳人戏剧不以为然的话,充分显示了贾母杰出的口才。不少红学家认为贾母说这段故事是对宝黛爱情敲山震虎。我的观点恰好相反,我认为是贾母维护宝黛,说明他们二人不可能出这类风流故事。这是另外的话题。

    贾母兴致勃勃地讲完,凤姐马上来了段热情吹捧:“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这一回就叫作《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那观灯看戏的人。老祖宗且让这二位亲戚吃一杯酒,看两出戏之后,再从昨朝话言掰起,如何?”

    凤姐简直是个天才的评论家,她立即给贾母的谈话巧妙命名为“掰谎记”,多恰当的命名?她立即把说话语气变成惟妙惟肖的“女先儿”,连说书人的习惯用语“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都讲得流利之至。多么出色的表演才能?凤姐说话的内容却是地地道道的本色,是当家少奶奶既恭维老祖宗又掌控局面。这段话实在令人绝倒。

    确实,凤姐一边笑说,一边斟酒,众人早已笑倒,连女先儿也笑个不停且自愧不如:“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都没了。”

    恰如其分的评价!凤姐说的是触景生情的原创话,女先儿说的是照本宣科的老套话。根本没有可比性。

    薛姨妈就像跟凤姐说对口相声的捧哏者,她对凤姐说:“你少兴头。外头有人,比不得往常。”

    薛姨妈的话把凤姐最精彩的自白引出来了:“外头的只有一位珍大爷。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淘了这么大。这几年因做了亲,我如今立了多少规矩了。便不是从小儿的兄妹,便以伯叔论,那《二十四孝》上斑衣戏彩,,他们不能来戏彩,,引老祖宗笑一笑,我这里好容易引得老祖宗笑了一笑,多吃了一点东西,大家喜欢,都该谢我才是,难道反笑话我不成?”

    这是凤姐理直气壮的“孝经宣言”。

    这理直气壮的孝经宣言果然得到了至高无上的老祖宗的认可。马上承认,她确确实实数日没能好好地笑一场了,“倒是亏她才一路笑得我心里痛快了些。我再吃一忠酒。”接着,贾母令宝玉向凤姐敬酒。“凤姐儿笑道:不用他敬,我讨老祖宗的寿吧。,说着,便将贾母的杯拿起来,将半杯剩酒吃了,将杯递与丫鬟,另将温水浸的杯换了一个上来。”

    我读到这段就想,凤姐大概感动得贾母心里暖呼呼啦?

    因为我这个隔了两个世纪的读者,都为这个晚辈亲敬长辈的细节,而觉得很温馨。

    谁说封建家庭只有利害没有温情?这就是。

    谁说凤姐办事只讲利害不动感情?这就是。

    凤姐待贾母,多么亲热又多么细心!

    凤姐喝贾母酒杯剩的酒是“讨老祖宗的寿”;跟老人家用同一杯子,表面是凤姐跟贾母亲香,其实是年轻人不嫌弃老婆子。

    但是凤姐用过的杯子,绝对不能再给贾母用!

    因为,那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尊卑上下!

    凤姐细心地把自己用过贾母的杯子交给丫鬟,它已经完成了两代人共用一杯的沟通感情任务。

    凤姐再让丫鬟把温水浸的杯子换一个来给贾母用。

    这杯子,既是新的,干净的,还是温的。

    这杯子是对凤姐孝心、细心的无言表彰。

    凤姐对贾母照顾多上心?连鸳鸯也得叹为观止。

    我就想,凤姐这些举动,难道也是出于利害关系吗?

    我不太相信,我觉得,这更像是本能,是因为日久生情,凤姐确确实实是把贾母当成可亲的、可敬的、可爱的亲人来对待,下意识地让贾母在任何情况下都受到精心照顾。

    当然,换杯之举也可能出于贵族家庭教养和本能。

    正是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细节活画出人物风采。

    凤姐确实是个很懂事、很孝顺、很可爱的孙媳妇。

    也是因争权夺利需要而诚心打造得可爱的孙媳妇。

    古代小说戏剧很少能够看到一个像凤姐这样如此鲜活、如此灵动、如此逼真活跳的人物。一个把“孝”用得如此巧妙、如此实用、如此出神入化、如此利人利己、如此手眼通天的人物。

    恭维话的N种说法

    ——凤姐和贾母(下)

    贾母居于封建家庭顶端,高处不胜寒。她总给人敬着,供着,自己得端着、绷着。是多么高贵且无趣?

    有凤姐这么个美丽聪慧、口若悬河、风趣幽默的孙媳妇,让她在寻常生活中享受花样迭出的乐趣,贾母想不喜欢都难!

    曾听过一个真实故事。

    过组织生活时某党员向封疆大吏“严肃提意见”。

    “某某书记,哦,某某同志。我得严肃批评您!您怎么可以不爱护自己身体?工作起来这么废寝忘食?您的身体是属于党和人民的!您只有好好保护您的身体,才能给党作出更大贡献啊。”

    我听人转述这话,乐不可支。

    这人怎么这么笨啊?

    拍马屁能这么拍吗?拍得这么露骨、这么刺眼?

    虽然没拍马蹄子上,简直拍马脸上了!

    他为什么不好好读读《红楼梦》?

    他为什么不好好学学王熙凤啊?

    王熙凤在《红楼梦》里,正如周瑞家的所说,“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子也说她不过。”

    特别是对“老祖宗”说恭维话时。

    干脆,请凤姐给有志往上爬者,来几讲“恭维话的N种说法”:

    ——如何在领导跟前,既把恭维话说到其心眼里,又不在他人眼里落“拍马”口实?

    ——如何在领导跟前,把精心设计的恭维话说得像突发奇想、真心诚意、真情实感?

    ——如何在领导跟前,把似乎是批评的话,说得比表扬还动听?

    ——如何在领导跟前,把最难讲的话,讲得最好听?

    ——如何在领导跟前,先笑再说、先说再笑、不笑不说、边说边笑,说得天花乱坠、笑得花枝乱颤?

    ——如何在领导跟前,开口解颐、舌有机锋、句句说到点子上、说到对领导有用上?

    凤姐的招数,当代志存高远者可以学了就用,活学活用,学了准管用。晋级乃至于连升三级的机会,肯定从天而降。

    绝妙称呼“老祖宗”

    《红楼梦》前八十回看下来,众人对贾母称呼什么?

    贾府三艳,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纨……贾府所有女主子,都这样叫;贾赦、贾政、贾珍、贾琏、贾宝玉……贾府所有男主子,都这样叫;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薛姨妈、李婶娘……贾府所有常驻“外来户”和偶然来的客人,都这样叫;从鸳鸯、琥珀到赖嬷嬷、林之孝家的,贾府下人,都这样叫。

    “老太太”是对贾母最确切的称呼。因为,她是荣国公贾代善的“太太”,老了,顺理成章谓之“老太太”。

    “太太”是老爷的配偶,“老太太”是老老爷的配偶。

    “老太太”因老老爷而存在,是老老爷陪衬。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所以,“老太太”再尊贵,实际却是男尊女卑的称呼。

    荣国公已逝,贾母现是荣国府实际当权者。她作为荣国公陪衬而存在的事实,却保存在贾府人记忆里。人们继续叫她“老太太”,习惯性地叫她“老太太”。

    只有两人不叫贾母“老太太”,别出心裁另称呼。

    打秋丰的刘姥姥见贾母时创造个特殊称呼:“老寿星”。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被贾母知道了。说,她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要凤姐请了来她见见。平儿带刘姥姥到贾母的房间时,看到这样的架势彼时,大观园中姊妹们都在贾母前承奉。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的,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裏的美人一般的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赔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

    其实刘姥姥比贾母大好几岁,如果地位平等,刘姥姥该叫贾母“老妹子”。但她绝对不会这样叫,绝对不敢这样叫。聪明的刘姥姥、观人观事人木三分的刘姥姥,进了贾府不从众,不叫贾母“老太太”,偏偏叫“老寿星”。这是刘姥姥有意投合贾母的心理。贾母什么也不缺,缺的是万寿无疆,刘姥姥就这么叫她。这是称呼,更是祝愿。乡村老妪把一品夫人的心思,琢磨到家了。

    另一个对贾母不叫“老太太”的是凤姐。

    凤姐和刘姥姥两人年龄身份不同却都猴精。

    乡村贫妇和管家奶奶成了万绿丛中两点红。

    刘姥姥“老寿星”的叫法在贾府灵光一闪,很快消失。而在贾府每天叫着,时刻叫着,响彻云霄叫着的,是凤姐的“老祖宗”。

    贾宝玉等是不是偶尔叫个把“老祖宗”或“好祖宗”?我没仔细统计。整个贾府,只有凤姐永远不变地叫贾母“老祖宗”,发嗲时还叫“好祖宗”,凤姐简直可以申请“祖宗称呼”专利了。

    更有意思的是,凤姐叫“老祖宗”只限于对贾母觌面叫。

    在私下里,她跟其他人一样,也叫“老太太”。

    第五十五回写探春理家拿平儿做法,平儿向凤姐汇报,两人说到将来的事,凤姐说,宝玉和黛玉将来一娶一嫁,“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接着又说,“老太太的事出来,一应都是全了的”,连说两个“老太太”,绝口不提“老祖宗”。为什么?贾母不在场。

    贾母在场,凤姐有时也叫“老太太”,但不是对着贾母叫,而是对他人说。比如,刘姥姥见贾母后,马上引起贾母的兴趣,要留刘姥姥住几天,凤姐见贾母喜欢,忙留客说:“你住两天,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儿说些给我们老太太听听。”

    为什么凤姐当着贾母的面也用起“老太太”称呼?因为她是在对外人说话,她得遵守国公府的规矩!

    剖析凤姐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如何运用“老祖宗”这个称呼,可以发现曹雪芹这个作家实在太棒了!他在一个小小称呼上,居然能把凤姐的伶俐过人、聪慧过人写得这么深刻。

    原来,凤姐的“老祖宗”只是对贾母的当面敬称,也只限于当面称呼。.这称呼已变成凤姐跟贾母沟通感情的独门暗器!

    每一声“老祖宗”都是孙媳妇给太婆婆戴高帽;

    每一声“老祖宗”都是孙媳妇向太婆婆撒娇儿。

    为什么说这个称呼是给贾母戴高帽?是凤姐向贾母撒娇?我们就得看看,到底谁是贾府的祖宗?荣国公。

    贾母呢?贾门史氏,荣国公夫人,史太君。

    贾母就是将来供奉到贾家祠堂,也只是荣国公配享。

    可是在凤姐嘴里,姓史的就是贾家的老祖宗!

    一声“老祖宗”,意味着什么?

    您,就是贾府的荣耀;

    您,就是贾府的章程;

    您,就是贾府的王法!

    这是多么巧妙的恭维!

    多么天衣无缝的恭维!

    每年每月每日都响在贾母耳边的恭维。

    似乎不是恭维,却比任何恭维都重要的恭维!

    凤姐分明指鹿为马。久而久之,梅花鹿硬是成了千里马。

    于是,“老祖宗”这个称呼成了凤姐这位管家奶奶的“政绩”之一。而且凤姐早就在享受这“政绩”的“绩效”。

    一个“老祖宗”昵称,给凤姐换来贾母各种昵称:“凤辣子”、“凤丫头”、“凤哥”、“凤儿”、“你凤姐姐”……直到“泼皮破落户”。

    还有跟随昵称到来的种种贾母对贾府人事性倾斜:从对凤姐当众表扬,到私下关照,再到家政范围的破格使用、越级提拔。还有,当凤姐遇到正头香主婆婆邢夫人刁难时,“老祖宗”出手相助。

    有位苏联作家说过:一个用得其所的字,可以给人以力。

    凤姐一个用得其妙的称呼,可以给她以利。

    这是小说人物凤姐给当代白领、也许不仅是白领的重要启示。

    “这话老祖宗说差了”

    什么叫说的比唱的好听?什么叫把“批评”讲得比表扬还好听?凤姐就是。

    整个贾府,有哪个人敢当面对贾母说“这话老祖宗说差了”?

    凤姐就敢。偏偏这“批评”老祖宗的话,令贾母更高兴。

    冬天到来,凤姐建议在大观园开伙,免得宝玉和姑娘们大冷天为了吃一顿饭来回走受凉。受到贾母赞叹,说“我虽疼她(凤姐),又怕她太伶俐了,也不是好事。”

    这是贾母公开地、正式地当着众人的面,特别是当着邢夫人、王夫人两个婆婆,当着尤氏等妯娌表扬凤姐。

    如果老实本分的孙媳妇,可能受宠若惊,来一番表示谦虚的话语。那就不是王熙凤了。

    凤姐对贾母的称赞,采取什么态度?

    “似乎反对”的赞成态度;

    “似乎否定”的肯定态度;

    似乎“犯上”的敬畏态度。

    实在太绝了!

    凤姐忙笑道这话老祖宗说差了。世人都说太伶例聪明,怕活不长,。世人都说得,世人都信得,独老祖宗不当说,不当信。”

    这是多引人入胜的话!小小孙媳妇竟敢说史太君说差了?为什么别人都可以说,都可以信,偏偏老祖宗不该说,不该信?这造成很大的悬念。估计此时贾母正好奇地想呢:倒要听听,为什么唯独我不能说、唯独我不能信?我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啊?

    接下来,就像相声演员抖包袱,凤姐把悬念解释得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老祖宗只有伶俐聪明过我十倍的,怎么如今这样福寿双全的?”

    这话,说得多恳切严密、多合乎逻辑?

    这话,简直像天才侦探的天才推理!

    这话,真像天外飞来,恰好眼前拾得!

    这话,怎能不说到“老祖宗”的心坎上?

    贾母“福寿双全”是事实,但造成这个事实的是什么原因?整个贾府哪个想到把伶俐聪明解释为贾母福寿双全的原因?只有凤姐。而这,恐怕是贾母最喜欢的解释。因为,对贾母这样的人来说,恭维她出身高贵?没用,因为她本来就是;恭维她福气超群?也没用,因为她司空见惯。只有恭维她智力出众,恭维她聪明伶俐,才能让她得到心灵的满足,得到意外的惊喜。

    待贾母的欣赏天平完全向自己彳断斜,凤姐才拿出她最擅长的、似乎“没上没下”的法宝,表面拿贾母开涮、实际祝她万寿无彊只怕我明儿还胜老祖宗一倍呢,我活一千岁,等老祖宗归了西,我才死呢。”

    这话说得多么诙谐有趣?表面是凤姐宣称要活一千岁,实际是祝愿贾母活一千岁!聪明的贾母自然听懂,笑呵呵地说:“众人都死了,单剩下咱们两个老妖精,有什么意思!”

    凤姐居然通过几句玩笑话,令至高无上的史太君跟她平起平坐,称起“咱们”来,而且还都成了“妖精”!

    凤姐再次创造了恭维艺术的新篇章,也再次收获了贾母的信任和宠爱。

    当贾母同她偏爱的孙媳凑在一起时,常会出现这类活泼风趣的场面,凤姐敢拿太婆婆开无伤大雅、却是巧妙献媚的玩笑,贾母也从似乎越矩的语言中获得意外的欢乐。

    贾母有这么个孙媳妇,真像皇帝有同时兼做弄臣的大臣!

    对于“第一把手”来说,凤姐这样的“办公厅主任”是多理想的选择?

    “好祖宗教给我罢”

    连阿Q都喜欢说自己“先前阔”,何况贾母?

    贾母在潇湘馆给凤姐上了堂“窗纱”或“丝绸”专题课。也可以说贾母和凤姐、薛姨妈、刘姥姥说了段精彩四人相声。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带她到大观园姐妹的房间走走,看到林黛玉的窗纱旧了,贾母对王夫人大发色彩学高论:“这个纱新糊上好,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呢。明儿给她把这窗上的换了。”

    贾母一说,王夫人这块“木头”就木在那儿了。

    贾母对王夫人说这番话,岂不是对牛弹琴?王夫人的最大特点是不喜欢美的东西,晴雯长得好,她厌恶;晴雯穿着美,她厌恶。她对晴雯的厌恶多半因为晴雯模样和行事有几分像林姑娘。王夫人私下特别不喜欢林黛玉,怎么会有心思替林黛玉布置房间?

    凤姐不等王夫人开口就“忙道”,她在库房里看到好几种“银红蝉翼纱”,“也有各样折枝花样的,也有流云卍福花样的,也有百蝶穿花花样的,颜色又鲜,纱又轻软。”

    凤姐对生活百事的观察何等细致、表述何等形象。凤姐如果做作家肯定是位出色的作家。

    表面上看,凤姐似乎太不讲规矩了,贾母是对王夫人说话,为什么不等王夫人回答你就开口?这不是越礼违规吗?实际上,凤姐非但不能算是越礼,反而应该是给王夫人解围。机灵的凤姐可能马上断定王夫人不乐意接贾母这话茬,就灵巧地替姑妈接招。

    有趣的是,凤姐的话受到贾母嘲笑:“呸!人人都说你没有不经过不见过的,连这个纱还不认得呢,明儿还说嘴凤姐是真不知道这纱叫什么呢?还是故意把纱名说错?好给贾母创造彰显博闻多见的机会?二者都可能吧。

    不管凤姐出于什么原因说错了纱名,结果是贾母的优越感膨胀起来。擅长凑趣的薛姨妈更老辣凭她怎么经过见过,如何敢比老太太呢?老太太何不教导了她,连我们也听听。”

    薛姨妈“捧喂”捧得多到位!

    凤姐也笑道:“好祖宗,教给我罢。”“老祖宗”突然变“好祖宗”,像儿童向家长讨玩具,真是口出莲花,不知凤姐怎么想的?

    贾母把“比你们年纪还大”的纱罗名字“软烟罗”交待出来后,自豪地对凤姐说你能够活了多大?见过几样没处放的东西?就说嘴来了。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子,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样软厚细密的了。”

    贾母给凤姐上的“软烟罗”专题课,是曹雪芹对贾府昔日豪华生活的神来之笔,也是显露织造府少爷生活“底子”的神来之笔。因为这堂课是在潇湘馆上的,又是烟罗,又是霞影,又是翠竹,又是银红,更成了富有诗意的神来之笔。

    凤姐及其亲爱的姑妈,还有八杆子打不着的刘姥姥,既做学生又做听众,既做观众又参与“捧哏”,请贾母讲了堂舒心之至、又颇有美学特点的“先前阔”。

    这堂课是在潇湘馆上的,“课程”是给潇湘馆换窗纱。这本是跟黛玉关系最近的话题。有趣的是,连“旁听生”刘姥姥都发了番“我们想它做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难道潇湘馆的主人林黛玉没听见贾母这番高论?无话可对贾母回?

    林黛玉当然听了。只是她一句话也不说。

    是不会说?不想说?不愿说?不屑说?

    不知为什么,反正林黛玉一个字也不说。

    其实林黛玉嘴非常巧,在和姐妹们聚会,涉及写诗读诗,她特别爱说,特别会说。怎么一跟“鱼眼睛”相处,一涉及日常事务,她就几乎哑巴了?即使贾母给潇湘馆亲自设计、调拨新窗纱,都没从绛珠仙子嘴里换回句“多谢费心”!这林姑娘太飘然天外,太不会做人了。

    而凤姐一句亲亲热热、轻轻巧巧的“好祖宗教给我罢”,惹得贾母优哉游哉地想起了昔日的辉煌。

    黛玉这样的诗性少女,连送到嘴边的、讨好贾府最有权势者的话都不说;而凤姐这样的务实少妇,不管多不沾边的话题都能给她扯到需要讨好的人身上。

    这就是那句俗话:人比人要疯,货比货要扔。

    天才作家笔下的人物,实在是写也写得好,不写也写得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