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处理三个奴才有关的事:李嬷嬷闹事、赵姨娘闹事、袭人回娘家,她对三个奴才完全不同的处理,说明凤姐执政重心是:贾母为中心,一切考虑贾母的好恶,兼顾王夫人和宝玉的需要。
《红楼梦》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浓墨重彩地把凤姐办家政大事的才能、气魄、风采充分表现出来。协理完宁国府,凤姐自然得回到荣国府,面对琐琐碎碎的小事、层出不穷的细事。
凤姐既然是荣国府管家奶奶,她的重要任务就是管理奴才。
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写凤姐在不到二十四个小时内,遇到两次“老奴才”闹事:宝玉奶妈李嬷嬷公开闹事;赵姨娘背地调唆贾环。这两件事都似乎跟凤姐不相干,她却主动揽事,重磅出击,雷厉风行地处理。对李嬷嬷和赵姨娘这两个所谓“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的人,凤姐采用完全不一样的处理,对李嬷嬷,善意的哄,软中带硬地劝;对赵姨娘,恶意的训,劈头盖脸地骂。
更有意思的是,凤姐对赵姨娘这个正牌姨娘满面秋霜,后来对“准姨娘”袭人却又春风满面,却又是为何?
同样是奴才,凤姐的处理为何南辕北辙?
三个奴才三种处置,生动地显示了凤姐以利益关系为中心的心机。
李嬷嬷:老奴也要守规矩
李嬷嬷是宝玉奶妈,宝玉只不过十三四岁,他的奶妈怎么会拄上拐棍?似乎老得过分,更“背晦”得过分。也正因为她老而“背晦”,她才当众捅出发生在宝玉身边、别人看到眼里藏到心里的事。
宝玉的丫鬟都讨厌李嬷嬷,因为她已告老不管事了,偏以功臣自居,干预宝玉的事务,想在宝玉身边说了算。在贾府这个势利世界,告老的人还想管事,不是自找不利索吗?这自然跟现在说了算的袭人发生矛盾。李嬤嬤以母性的敏感关注着宝玉身边的事,她发现表面温柔和顺的袭人正在抢占宝玉身边的“制高点”,正在压制、排斥其他丫鬟,正在用“狐媚子”蛊惑宝玉!更让她气愤的是,袭人居然敢在奶妈来时大模大样躺在床上不起来!这说明袭人已“狐媚”成功、不怕奶妈了!李嬷嬷就来了一番似乎“老背晦”的叫骂。
其实,李嬷嬷把处于羽翼渐丰阶段的袭人是什么样人?想做什么?都看到骨子里了,真有前瞻性。应该说,李嬷嬷的判断比任何人都准确,而且她公开用十分难听的话说出来。就像王善保家的是晴雯命中的魔星一样,李嬷嬷简直是袭人命中的魔星!遗憾的是,李嬷嬷的观点,贾母不知道,王夫人也不知道。
李嬷嬷跟袭人闹事时,宝玉正在黛玉房间跟黛玉、宝钗说笑。宝玉怎么办?一个是自己心爱的丫鬟,一个是自己的奶母,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既不能不替袭人说话,又不能不听李嬷嬷发牢骚。而他只要替袭人说一句话,立即换回李嬷嬷更多牢骚,让李嬷嬷有机会把对袭人的仇恨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黛玉和宝钗对李嬷嬷闹事持相同看法,一个说“老背晦”,一个说“老糊涂”。两个少女都没觉察到这场争斗的实质,是经验丰富的老妇对心机深思的丫鬟作深刻观察。这个表面糊涂的李嬷嬷非但不糊涂,还对贾宝玉身边的事门儿清。她骂袭人这几两臭银子买来的丫头,居然敢不理她,是因为她有恃无恐“一心装狐媚子哄宝玉”。这判断实际上很对,特别是李嬷嬷接着说的话谁不是袭人拿下马来的!”太深刻了。这句话几乎可以算宝玉身边丫鬟权力争斗并再分配的经典概括。但是,李嬷嬷的这些话,在黛玉宝钗这两个缺少社会经验的少女看来,都是老背晦、老糊涂。黛玉和宝钗温和地劝解李嬷嬷:“妈妈,你老人家担待他们一点子就完了。”这话等于承认袭人有不是,结果惹得李嫂嬷进一步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李嬷嬷闹事,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处理都不合适,都不能息事宁人。宝玉想跟李嬷嬷讲理,其实李嬷嬷本来就是来寻衅闹事,岂能讲理?黛玉宝钗劝李嬤嬷“担待”。其实李嬤嬤本是来找别人的岔,需要别人担待她,她岂能“担待”别人?凤姐就是这个时候,像一阵风一样,横刀立马杀到,三言两语,立即摆平。
“可巧凤姐正在上房算完输赢账,听得后面一片声嚷动,便知是李嬷嬷老病发了,排揎宝玉的人。正值她今儿输了钱,迁怒于人。”看来贾府上上下下耍钱之风甚盛,凤姐在上房陪贾母耍钱,李嬷嬷等下人凑在一起耍钱,但贾母等人耍钱叫“玩儿”,下人耍钱就叫“赌”了。凤姐了解本来已光荣退休的李嬷嬷颇有些失落感,“排揎宝玉的人”是她的一贯方针,再加上输了钱,就拿袭人出气。凤姐对李嬷嬤闹事的心理判断准确。说明她比宝玉、黛玉、宝钗这些聪明人更聪明,因为她更有社会经验,更能琢磨人的心理,更因为她是管家奶奶,李嬷嬷这类人、这类事,她见得多了。
凤姐如何处理?就事论事?她才没那么傻。她不跟李嬷嬷啰嗦,一了百了,“一阵风把个老婆子撮了去”。李嬤嬷本是来闹事,为什么能言听计从地给凤姐撮了去?这就是因为凤姐对症下药、说到李嬷嬷的心里了。我们一句一句地看看凤姐如何针对李嬷嬷处境和心思说话,把话说得既好听之至、又话中有骨头,说得有理有力有威、李嬷嬷不得不听——“好妈妈,别生气。”凤姐先对李嬷嬷来个极其亲切的称呼并加以安慰。“妈妈”是贾府主子们对老年仆妇的尊称,再加上“好”字,岂不令李嬷嬷一听就气顺了?权势熏天的琏二奶奶都叫我“好妈妈”,袭人这毛丫头算老几?更妙的是,凤姐只是囫囵吞枣地叫李嬤嬷别生气。至于为什么生气?谁惹李嬷嬷生气?一个字不提。因为一提,就得一是一、二是二、前因后果说个没完没了,这叫得抹平处且抹平。
接着凤姐既给李嬤嬷戴高帽、又话中有话教训李嬷嬷要守规矩。“大节下,老太太才喜欢了一日,你是个老人家,别人高声,你还要管他们呢,难道你反不知道规矩?在这里嚷起来,叫老太太生气不成?”李嬷嬷倚老卖老,凤姐就拿更老也最有权威的贾母来压她。她先给李嬷嬷糊个纸篓子戴到头上,你是“老人家”,你的任务是管教他人不让老太太生气,你怎能惹老太太不高兴?你这样做岂不是太没规矩了?岂不已经违犯了贾府王法?
然后凤姐对李嬷嬷来个只许愿不兑现的战术:“你只说谁不好,我替你打他。”这当然是空头人情,李嬷嬷不是明确说袭人不好了?凤姐能替李嬷嬤打袭人吗?当然不能打她”只不过是说给李嬷嬷听、让李嬷嬷体面下台而已。
凤姐知道,关键的关键,是立即把闹事者弄走!所以,她接着说我家里烧的滚热的野鸡,快来跟我吃酒去!”说办就办,凤姐亲手拖了李嬷嬤就走,一边走还一边嘱咐丰儿“替你李奶奶拿着拐棍子,擦眼泪的手帕子。”结果李嬷嬷“脚不沾地地跟了凤姐走了”。
一向刚硬的凤姐,在宁国府对迟到的下人说翻脸就翻脸,说责打就责打,居然这样处理荣国府的下人闹事,太不可思议吧?仔细想想,凤姐处理实在太妙!第一,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管家的重中之重,是什么?是不能叫贾母生气,此时宝玉还住在贾母身边,如果李嬷嬷继续闹下去,必然惊动贾母,惹贾母生气,凤姐必须像救火一样立即将这场“野火”扑灭。第二,宝玉身边的奶妈和大丫鬟闹事,是使宝玉很没面子的事,做嫂子的必须立即帮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第三,国公府有国公府规矩,下人在少爷房间大呼小叫,成何体统?管家奶奶必须立即制止,所以,凤姐主动出击,息事宁人。
那么,凤姐仅仅是做息事宁人的和事佬吗?并不是,她笑容满面却坚定不移地维持贾府“规矩”!“难道你反不知道规矩?”这是委婉而明确地告诉李嬷嬷:奴才在主子房间高声吵闹是违犯贾府的规矩的!我现在拖你走,是给你面子,你不要给脸不要!凤姐劝解中带威慑的语言,凤姐软中带硬的态度,果然立即将李嬷嬷拿下了马。李嬷嬷随凤姐走时,已公开检讨:“我也不要这老命了,越性今儿没了规矩,闹一场子,讨个没脸,强如受那娼妇蹄子的气!”李嬷嬷承认自己这样做是“没了规矩”,不是认错是什么?
黛玉宝钗对凤姐不得不服,拍手笑道:“亏这一阵风来,把个老婆子撮了去了。”
凤姐这阵风,刮的是爱护贾母和宝玉的亲情之风,更是管家奶奶的威慑之风。既充分显示了管家奶奶治理难题的能力,也摆出了管家奶奶该出手时就出手、敢于管理的威风。
赵姨娘:你永远是奴才贾元春归省后的贾环还完全是个孩子,却应该说是个坏孩子。坏孩子的典型个性就是山东人常说的俗语“吃了泰山不谢土”,把任何人的任何好心当成恶意,把任何人的任何关怀当成迫害。
贾环跟宝钗、香菱、莺儿一起玩赶围棋,一磊十个钱,贾环输几次就沉不住气了,明明输给莺儿,却伸手抢钱,宝钗“啾莺儿说道: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莺儿嘴不饶人,说起宝玉如何大方,任凭丫鬟抢他的钱,这话立即戳了贾环的心肝肺,说着说着还冤屈得哭了我拿什么比宝玉呢?你们怕他,都和他好,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
贾环的话其实有点儿道理,他不能比宝玉,并不是因为他不是太太养的,而是因为他跟宝玉的人格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至于说大家都“怕”宝玉,都“欺负”他,完全是诬赖。
宝钗处理非常得当:“好兄弟,快别说这话,人家笑话你。”宝钗很聪明,马上叫“兄弟”,意思是你跟宝玉一样,都是我的表兄弟,我们并没看低你,你自己千万不要这样说!
无巧不成书,说宝玉宝玉就到。宝玉待贾环很善良,既不以哥哥压制贾环,也不以嫡出傲视贾环。他好心好意地劝贾环:你本来是来取乐的,这儿不能取乐,你到别处去嘛,“不如快去为是”。
整个过程再明确不过,没有任何人欺负贾环。但是到贾环嘴里,宝钗维护贾环、莺儿不得不谦让贾环、宝玉劝解贾环的过程居然变成:“同宝姐姐玩的,莺儿欺负我,赖我的钱,宝玉哥哥撵我来了。”
这就是我在《马瑞芳趣话〈红楼梦>》中说贾环对待宝玉的态度:“地狱里都是些不知道感恩的灵魂”!
像贾环这么年幼的孩子,为什么有如此阴暗的心理?为什么总是让自己处于受迫害幻影之中?就是因为他有个朝夕相处、言传身教的“姨娘”,心理阴暗的“姨娘”,生身母亲赵姨娘。
贾环从宝钗那儿返回肯定有点儿失落感,赵姨娘这样问他:“又是哪里垫了踹窝来了?”踹窝就是任人践踏、被人欺负之意,正是这句话,把原来他人爱护的事实在贾环心里立即颠倒成了他人践踏。
赵姨娘在《红楼梦》出现,永远“全世界对不起我”,永远自居“人民公敌”,永远“破上脸闹个大家无趣”。听了儿子这番话,如果是懂事明理的母亲,该劝导儿子,赵姨娘却立即歇斯底里大发作:“赵姨娘啐道:谁叫你上高台攀去了?下流没脸的东西!哪里玩不得,谁叫你跑了去讨没意思?,”
这番话是赵姨娘真实心理的大暴露,她自己在贾府“下流没脸”,才把贾环跟兄弟姐妹的正常交往看成“攀高台”、“讨没意思”。赵姨娘的阴暗心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她头脑里固有的?都不是。是社会环境造成,特别是凤姐和王夫人,甚至贾母这类强势人物经常性明欺暗压造成的。说实话,这种欺压颇有点儿阶级压迫色彩。
赵姨娘的话恰好落到凤姐耳朵里,凤姐立即似乎下意识的、毫不客气地好一阵痛骂狠训:“大正月又怎么了?环兄弟小孩子家,一半点儿错了,你只教导他,说这些淡话做什么?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你就大口啐他!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环兄弟出来,跟我玩去!”
这番话辣害之极!第一,凤姐认为赵姨娘的话是毫无道理的“淡话”,琏二奶奶看来还客气,没用“屁话”。第二,凤姐彻底划清贾环跟赵姨娘的界限,贾环是主子,赵姨娘是奴才。第三,有资格教导贾环的,是太太、老爷,而且“太太”摆在“老爷”前边,也就是说,贾环是太太的儿子,即便是你生的,他也是王夫人的儿子,是少爷,是主子,你算老几?居然敢啐少爷?
什么叫“哪把壶不开提哪把”?凤姐就是。就像阿Q最忌讳别人说他头上的秃疮,赵姨娘最忌讳别人说她是奴才。凤姐偏偏当面斩钉截铁地、敲锣打鼓地对赵姨娘挑明:你本来就是奴才!你一直都是奴才!你现在仍然还是奴才!
赵姨娘本是贾政的丫鬟,后来收房,做姨娘,生儿育女,但她仍然是奴才,这是国公府规矩。此前小说写到,贾政要向宝玉交待搬进大观园的事,宝玉到王夫人房间,迎、探、惜、贾环坐在椅子上,赵姨娘站在门外给宝玉打起帘子。贾环和探春这一对儿女坐着,生母赵姨娘一边侍立打帘子,贾府规矩就这么残酷。尽管赵姨娘一厢情愿地认为,她给贾府添丁进口,有资格做“半个主子”,其实她的“奴才”身份从来没改变。但似乎没人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事。凤姐却毫不留情地宣扬,当面将赵姨娘“有了儿女就是半个主子”的幻想踏得粉碎!这对总幻想摆脱奴才身份的赵姨娘,是最大伤害。
凤姐教训赵姨娘起到什么效果?是刁蛮的赵姨娘一声不敢吭,顽劣的贾环唯唯诺诺贾环素日怕凤姐比怕王夫人更甚,听见叫他,忙唯唯的出来,赵姨娘也不敢则声。”凤姐的淫威于此可见一斑。
凤姐接着对贾环说的话,是对赵姨娘的更大伤害。
凤姐向贾环道你也是个没气性的。时常说给你,要吃,要喝,要玩,要笑,只爱同哪一个姐姐、妹妹、哥哥、嫂子玩,就同哪个玩。你不听我的话,反叫这些人教得歪心邪意,狐媚子霸道的。自己不尊重,要往下流走,安着坏心,还只管怨人家偏心。”
凤姐实际是教育贾环要时刻记着主子身份,和同样身份的主子在一起吃、喝、玩、笑,不要自居下贱,跟奴才——特别是生身之母这个奴才为伍。听奴才教唆,不尊重、学下流,安坏心。表面上看,这是长嫂训弟,实际是敲山震虎骂赵姨娘,指责赵姨娘不知道天高地厚,总想往“主子”队伍钻,一肚子坏心眼儿,引导贾环往下流路上走。
更有趣的是,凤姐还把贾琏抬出来,骂贾环“下流狐媚子”(——贾府还有比贾琏更“下流”的爷们吗?)“为你这个不尊重,恨得你哥哥牙痒,不是我拦着,窝心脚把你的肠子窝出来了。”贾琏这样的下三烂居然对贾环居高临下,实在太有趣了。
赵姨娘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跟儿子在自己房间发几句牢骚,竟然招来琏二奶奶一场劈头盖脸臭骂,换来一场奇耻大辱!赵姨娘恨凤姐,必欲致之于死地,不是没来由的。
凤姐为什么对赵姨娘赶尽杀绝?难道她就不给贾琏的亲叔叔贾政留点儿面子?这岂不是太不合人之常情?凤姐夫妇是贾赦那边的,他们到贾政这边来帮助理家,怎么可以对贾政的侍妾任意谩骂?难道凤姐不怕赵姨娘给贾政吹点儿枕边风?不怕因得罪贾政进而让自己卷铺盖卷儿滚蛋?
我认为,表面上看,凤姐在赵姨娘跟前剑拔弩张,是因为王夫人对赵姨娘十分敌视,凤姐在替姑妈出头。但仔细想来,仅有王夫人的背景,力度远远不够。因为按照国公府规矩,连王夫人都得听贾政的。实际上,凤姐敢对贾政侍妾不客气,最根本原因,是她摸透了贾母厌恶和嫌弃赵姨娘的心思。
从种种迹象上看,年轻时的赵姨娘颇有些姿色,但她既不是王夫人的陪嫁丫鬟,也不是贾母赐给儿子准备长期使用的丫鬟。极大可能贾政年轻荒唐时,跟当年的丫鬟赵某唱了出“公子戏丫鬟”,贾母和王夫人纵然再不高兴、再不欣赏,但木已成舟,她们只能接受或容忍赵某做姨娘——说不定还是“奉子成婚”。贾母对淫贱的赵某一直嗤之以鼻。这事的蛛丝马迹,可以从宝玉病重时贾母大骂赵姨娘看出来。
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写到凤姐和宝玉中了马道婆的魔法奄奄一息,赵姨娘劝贾母赶快给宝玉穿寿衣送他走。贾母大怒,大骂赵姨娘是“烂了舌根的混账老婆”,是“淫妇”。尊贵的贾母突然对儿子的侍妾骂这么难听的话,贾母这样骂,当然主要因为心疼宝玉,也泄露出贾母对赵姨娘一向不待见。“烂了舌根的混账老婆”跟咒宝玉死有关,“淫妇”就跟咒宝玉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只能是另有所指,算历史旧账。宝玉挨打时,贾母大骂贾政,要带王夫人和宝玉离开,以便叫贾政“心静”,再次透露出她对贾政钟爱侍妾和庶出儿子的不屑情绪。如果贾政这个侍妾是贾母给挑选的或者正妻从娘家带来,如果这个侍妾果真不是“淫妇”,贾母肯定不会是这种态度。
所以,凤姐对赵姨娘不合常理的出奇歧视,实际是发贾母和王夫人之私意,而且主要是发贾母之私愤。
赵姨娘及贾环有没有原型?他们的原型是不是曾经伤害过曹雪芹的曹家人?是红学家喜欢“索引”的内容,却总索不出真正“元凶”。在《红楼梦》中,赵姨娘和贾环是众多复杂人物之外、相对单一的形象。他们坏,简直坏到“头顶长疮、脚底流脓”的程度。因此,凤姐痛骂赵姨娘这段完全是仗势欺人的表演,似乎还没被多数红学家看做是凤姐的严重劣迹。
袭人:投王夫人所好高看一眼
跟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相隔了三十一回,到了第五十一回,出现凤姐如何对待贾府准姨娘袭人的有趣场面。
袭人母亲病重,家人来接她回家。王夫人同意袭人回去见母亲,把凤姐叫来命她酌量去办理”。
凤姐如何“酌量”?她立即拿着鸡毛当令箭,立即小题大做,叫仅仅是“预备役姨娘”的袭人摆开了贵妇还乡的谱儿。
她给袭人派了八个随从:周瑞家的、跟着出门的另一个媳妇、四个有年纪的跟车、两个丫鬟。分别坐一辆大车,一辆小车。
她叫袭人穿几件“颜色好衣裳”。回家看濒死的娘,袭人却奉命要穿得娇艳鲜亮、穿得富贵豪华!似乎不是来跟母亲生离死别,倒是专门向“娘家”摆阔。袭人穿着王夫人赏的几件衣服来叫凤姐鉴别是否合乎她的要求:桃红百花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青缎灰鼠褂。应该说对袭人这种身份来说,相当豪华了。但凤姐认为,褂子太素,也太冷,应该有件大毛的。马上命平儿把一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昂贵的狐狸皮做成的皮袄)拿出来给袭人穿上。
她叫袭人“大大地包一包袱衣裳拿着,包袱也要好好的,手炉也要拿好的”。袭人拿的是她自己的一个弹墨花绫水红绸里夹包袱,包着两件半旧的棉袄与皮褂。凤姐认为不合格,马上命平儿给拿上一个玉色绸里的哆啰呢包袱,包上一件大红猩猩毡雪褂子。
她叫袭人“只管住下,打发人来回我。我再另打发人给你送铺盖去。可别使人家的铺盖和梳头的家伙”,周瑞家的知趣,马上表示,袭人一旦住下,就叫他们的人回避,另要一间内房给袭人住。
袭人这是丫鬟回家看母亲吗?不是。是贾府的“准姨娘”同时又是“超姨娘”鸣锣开道、风光无限回门来了。
凤姐办袭人回家这事时说过“那袭人是个省事的”。是袭人省事(懂事),还是凤姐省事(懂事)?显然是后者。
袭人不过是宝玉的丫鬟。这时连“通房大丫头”都还没公开化。凤姐为什么要给袭人这么大面子?一向小气、事事计较的凤姐为何自掏腰包,将袭人武装到牙齿?果真是她自己说的“说不得我自己吃些亏,把众人打扮体统了,宁可我得个好名也罢了”?
仔细推敲,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凤姐是个心机十分深细的人;
她的每一分钱用到什么地方,都有精确算计;
她的每一件东西送给什么人,都要明确算计;
她的每一份心思用到什么人身上,都会认真算计。
袭人已经明确是王夫人线上的人。凤姐要想得到王夫人永远的器重,仅靠姑侄关系,远远不够。她必须想王夫人所想,做王夫人想做而不便做、不敢做的事。
王夫人叫凤姐“酌量”办理,本身就带暗示性。如果叫凤姐按照贾府规矩办理,根本用不着什么酌量不酌量。所谓酌量,就是叫凤姐打破常规办理!表面像锯了嘴的葫芦的王夫人,实际上用一句似乎模棱两可的话,叫聪明的娘家侄女按自己的意愿办事。
凤姐深知,抬举袭人,并通过抬举袭人达到保护宝玉目的,是王夫人内心深处的小算盘。而她让袭人风风光光地回娘家,就是替王夫人琢磨事,办王夫人希望办而自己不便于出面办的事。
袭人母亲死了,正月十五贾府摆酒唱戏时,她在怡红院跟同样死了亲人的鸳鸯守孝,没有随宝玉到宴席上来。贾母问到此事,王夫人如实回答“她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立即遭到贾母批评“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嘴不赶趟的王夫人显然一时语塞,凤姐立即笑着回贾母:袭人不来,是她的安排。而且是从宝玉的需要安排。袭人就是没孝,也不能到宴席上来,因为她必须在园子里照管,待会儿宝兄弟回去,各色都是齐全的。如果袭人也到这里,宝玉回去,铺盖是冷的,茶水也不齐备。
贾母一听,立即回答“你这话很是。”
王夫人和贾母,心心念念,都是她们心中的“凤凰”宝玉。
凤姐深知,对于贾母和王夫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宝玉。
只有凤姐,能把这两个人的需要巧夺天工地统一起来。
凤姐向来一切以贾母为中心,兼顾王夫人和宝玉。凤姐正是围绕着贾母、王夫人、宝玉,巧做调度,做出治理荣国府的一系列良好“政绩”来。
说来奇怪,凤姐处理的是三个不同的奴才:李嬷嬷、赵姨娘、袭人,最后却鬼使神差,全部回到贾府的宝塔尖贾母身上了。
一个单位的“办公厅主任”如何将单位的大大小小事物,都跟“第一把手”的需要和利益巧妙地联系到一起?
这大概是王熙凤对当代人提供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放月钱挑丫鬟发工程
——王熙凤管理荣国府(中)
凤姐理家,以出色才智维护着摇摇欲坠的大厦,也以出众的邪招蚀空已经根基不稳的大厦。凤姐发月钱,挑丫鬟,向贾蔷、贾芸、贾芹搞工程承包,是认识凤姐这一特殊人物的重要方面。
《红楼梦》有两条主线:宝黛爱情和贾府盛衰。贾府盛衰主要是王熙凤管理荣国府,俗称“凤姐理家”。王熙凤管理荣国府几乎是《红楼梦》无处不在的内容,它不像协理宁国府那样大刀阔斧、声势逼人,王熙凤管理荣国府基本没大事件、大波澜,却像水银泻地,无孔不人,渗人各个环节,撑起各个环节,使故事有声有色,人物有血有肉,细节有滋有味。
任何一个家族从兴到衰,常常因优势变颓势,小病变痼疾。颓势和痼疾,是家庭主宰造成,管家者没法解决。凤姐理家正是如此。元妃省亲造成巨大亏空,使得贾家从皇亲国戚的优势转人寅吃卯粮的颓势。部分成员安富尊荣的小疾,渐渐变成整个家族坐吃山空的痼疾。这些根本问题,管家婆凤姐没法解决。凤姐倒是为了“补窟窿”挖空心思、费尽心力,显示了能力,也给自己带来贪婪、弄权坏名声。
凤姐理家主要内容无非是:管理财务;管理下人;管理建设项目。体现在《红楼梦》情节上,就是放月钱、管理奴才、派人办事。
小月钱大玄机
红学家大都认为贪婪是凤姐的特点,用众人月钱放高利贷是凤姐贪婪的重要表现。清代点评家说她“难填欲壑”,说她“白璧黄金太入迷”,说凤姐放债盘剥是“一生之罪案”。当代研究者则说凤姐是“嗜利成性的吸血鬼”、“血液里流动着追求金钱的狂热”、凤姐“最有内驱力和凝聚力的心理要素是金钱欲”等。
其实,凤姐不完全是为自己攒体己银子,更不像赵姨娘所推测的,要把银子搬到娘家。她放高利贷还有解决贾府金钱周转困难的因素,有万不得已舍身饲虎意味。我们需要仔细推敲《红楼梦》小月钱的大玄机,才能理解曹雪芹为什么说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凤姐“机关算尽”包括给自己捞钱,也包括给贾府捞钱。给自己捞是贪婪,给贾府捞是无奈。结果都是算自己性命。
月钱,又叫“月例”、“分例”,是贾府按月发给家庭成员和奴才的零用钱。贾母和邢、王夫人二十两,赵姨娘只有二两;大丫鬟一两,小丫鬟只有五百钱。贾府家庭成员的主要收人,是年终的“分例”,是对各地庄园收人的分配,类似现在的年终奖。在贾府人员的收人中,年终的分例才占大头。
“月钱”在前八十回出现频率很高,有时还成焦点。月钱发放时间,都有祖宗传下的常规,凤姐却要拖几天,矛盾来了。
凤姐为什么拖欠月钱?为打时间差,放高利贷。但是,凤姐放高利贷完全是为自己攒体己钱吗?好像又不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四次写凤姐放高利贷,一次比一次写得清晰、明确。
第一次: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凤姐到宁国府看望秦可卿回家,问平儿,家中有什么事?平儿回答:“没有什么事。就是那三百两银子的利银,旺儿媳妇送进来,我收了。”
平儿的话,透露凤姐放高利贷,放了三百两银子,得多少利息?没交待;三百两银子哪儿来的?没交待;放高利贷的经手人是旺儿夫妇。曹雪芹擅长草蛇灰线,伏笔千里。此处像侦探小说初露端倪,神神秘秘,令人琢磨。
第二次: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贾琏送黛玉奔丧归来,听外间有人说话,问:什么事?平儿回答是香菱替薛姨妈传话。贾琏离开后,平儿对凤姐说,哪儿有什么香菱,不过是借她撒个谎,是旺儿媳妇来送利钱奶奶的那利钱银子,迟不送来,早不送来,这会子二爷在家,她且送了这个来了。幸亏我在堂屋里撞见,不然时,走了来回奶奶,二爷倘或问奶奶是什么利钱,奶奶自然不肯瞒二爷,少不得照实告诉二爷。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的钱还得找出来花呢。听见奶奶有了这个体己,他还不放心地花了呢。”
平儿的话说明:第一,凤姐放高利贷,贾琏不知情。第二,贾琏大手大脚,花钱很大方,凤姐得千方百计“开源”。第三,“利钱银子”本金哪儿来的?仍没透露。
第三次: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袭人问平儿“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的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悄悄告诉袭人,众人的月钱凤姐早就支了,放给别人使呢,等本利返回才放月钱。袭人很费解:“难道她还短钱使?还没个足厌?何苦还操这心?”平儿回答何曾不是呢。她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她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她这体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
平儿的话说明:第一,月钱是凤姐放高利贷本金来源之一,早支晚发,打时间差,赚利息。得到多少钱?几年赚几百两银子。不算太多。第二,凤姐放高利贷主要本金是她个人的年例、月例,不是官中的钱。第三,平儿对凤姐爱钱不以为然,把凤姐放高利贷的事告诉了袭人。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袭人嘴再严,也有三朋四友。袭人已表示过不满:拿我们的钱赚利钱,让我们呆等。她可能跟怡红院丫鬟们说,怡红院丫鬟再跟其他人说,用不了多长时间,整个荣国府就会飞短流长。对凤姐很不利。
第四次,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来旺妇倚势霸成亲”,旺儿媳妇求凤姐帮其求聘彩霞时,凤姐当贾琏的面对旺儿媳妇说说给你男人,外头所有的账,一概赶今年年底下收了进来,少一个钱,我也不依。我的名声不好,再放一年,都要生吃了我呢。”接着冷笑道:“我也是一场痴心白使了。我真个的还等钱做什么?不过为的是日用,出的多,进的少。这屋里有的没的,我和你姑爷一月的月钱,再连上四个丫头的月钱,通共一二十两银子,还不够三五天的使用呢。若不是我千凑万挪的,早不知过到什么破窑里去了。如今倒落了一个放账破落户的名儿。”
这段话说明:第一,凤姐放高利贷已在贾琏跟前过了明路。这次向旺儿媳妇催的本金,是凤姐夫妇的钱,凤姐叫年底收回来,当然不可能是大家的月钱;第二,凤姐放高利贷是为解决她跟贾琏的月钱不够用,也临时性解决贾府周转困难;第三,放高利贷给她带来坏名声,凤姐当机立断停止放高利贷。第四,凤姐心机过人。她为什么当着贾琏跟旺儿媳妇说这事?还特别点出“我和你姑爷”如何如何,这是凤姐当众向贾琏表白她的苦衷,跟旺儿媳妇说,实际上是故意讲给“姑爷”本人听。
因此,凤姐在前八十回已停止放高利贷。程高本后四十回写到,贾府抄家时从凤姐房间抄出一箱“违例取利”的借票,是无根据的。根据清代刑法规定,放高利贷超过一定数量就判绞刑。而凤姐在贾府被抄后仅蹲过不能算监狱的狱神庙,说明她不曾因放高利贷获罪。
放了很长时间高利贷,也有“放账破落户”坏名声,却及时果断煞车,在抄家时躲过“违例取利”罪名,说明凤姐非常聪明。恐怕也是曹雪芹爱惜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凤姐,才在“月钱”和放高利贷这两件事上做这样的构思。
挑丫餮的绝招
金钏儿投井自杀后,不断有家人来给凤姐请安奉承送礼,凤姐很敏感,知道他们必有所求,却琢磨不出咋回事?问平儿这几家人不大管我的事,为什么忽然这么和我贴近?”倒是平儿门儿清奶奶连这个都想不起来了?我猜他们的女儿必是太太房里的丫头,如今太太房里有四个大的,一个月一两银子的分例。下剩的都是一个月只几百钱。如今金钏儿死了,必定他们要弄这一两银子的巧宗儿呢。”
凤姐如何回答呢?“他们几家的钱容易也不能花到我跟前,这是他们自寻的,送什么来我就收什么。横竖我有主意。”
凤姐贪财真是不择远近、不厌细流。
捡到篮里就是菜,多送少送都是钱。
礼物只管收,我该怎么办还怎么办!
这不叫“贪婪”,什么叫“贪婪”?
这不叫“奸诈”,什么叫“奸诈”?
凤姐要等人把钱送足了再照既定方针办事,简直是给当今该进反贪局的角色画影图形!给当今跑官要官者当头棒喝!二百年前的曹雪芹居然给现代名利场提供这么精细的“潜规则”,太妙了。
更妙的是,凤姐并不按自己多获利来办,而是按合人情、得人心办。叫哪个补金钏儿的缺?凤姐早掂量好了,叫玉钏儿补姐姐的缺。玉钏儿的母亲肯定不在给凤姐送礼名单内。金钏儿含冤而死,白老婆子躲凤姐还唯恐不远,怎会靠近?凤姐偏偏故意买她的账。为什么?既因为金钏儿死得冤,管家奶奶要收买奴隶们的心。也因为送礼的人多了,给张三安排必定得罪李四,给李四安排必定得罪王五,怎么也摆不平。安排玉钏儿,谁也没话说。
尤其妙的是,凤姐“横竖有主意”了,却就是不说出来,她用巧妙的语言引导王夫人说出来!凤姐这样向王夫人汇报:“自从玉钏儿姐姐死了,太太跟前少着一个人,太太或看准了那个丫头好,就吩咐,下月好发月钱的。”
这么现成的、王夫人叫惯的名字“金钏儿”,凤姐为什么不说?偏偏要绕个弯儿说“玉钏儿的姐姐”?凤姐这样叫,既是避免在王夫人跟前提起她心中永远的痛“金钏儿”三字,更是提醒王夫人注意“玉钏儿”三字:凤姐这段话的话外音是:“太太,玉钏儿是最现成、最合理的候选人!”果然,懵懵懂懂的王夫人先说“什么是例,必定四个五个的,够使就罢了,竟可以免了罢。”经凤姐劝说,王夫人“又想了一想”,看来,凡事慢半拍的姑妈琢磨出内侄女儿话里有话了,“就把这一两银子给他妹妹玉钏儿罢。他姐姐服侍了我一场,没个好结果,剩下他妹妹跟着我,吃个双分子也不为过逾了。”
事情完全按照凤姐“横竖早有的”主意办,却由王夫人一手办成!由王夫人宣布为什么这么办?给凤姐送礼者能埋怨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凤姐真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儿!一件小事办得八面玲球!凤姐因给金钏儿补缺,收了尽可能多的礼物;王夫人因为叫玉钏儿“吃个双份”,对金钏儿的罪过之心得到安抚;玉钏儿因姐姐冤死,自己每月多得一两银子,成了“大喜”,赶紧来给逼姐姐跳井的王夫人磕头!
这是国公府生活寻常一幕,也是宗法社会惊心动魄一幕。
凤姐给金钏儿补缺补得漂亮,她平时如何使用奴才?也使用得漂亮。典型例证是红学家普遍注意到的小红跳槽故事。
第二十六回回目“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小红思念贾芸的“心事”竟跟黛玉思念宝玉的“幽情”并列。小红受曹雪芹重视,可见一斑。遗憾的是,因为后三十回遗失,有关小红的后来的文字看不到了。
小红本是怡红院的丫鬟,地位低,却总想往上爬。在薛宝钗眼里,她在怡红院头一个眼空心大、刁钻古怪。“眼空心大”,是目中无人、志向很高,“刁钻古怪”是不安分,行为反常。宝钗对怡红院的事很敏感,为人老辣,观察人物到位。确实,小红不仅惦着往上爬,还眼明手快,该出手时就出手。给宝玉倒茶是第一次出手,失败的出手;给凤姐送荷包是第二次出手,成功的出手。
怡红院丫鬟等级森严,袭人、晴雯、麝月、秋纹等大丫鬟可以干给宝玉倒茶水等有脸面的活儿,二等丫鬟根本到不了宝二爷跟前。小红平素管喂鸟儿、烧茶炉、抬水扫地等粗活儿。有一次,她趁大丫鬟不在时给宝玉倒茶,就被秋纹、碧痕臭骂“没脸的下流东西”,“你不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在怡红院向上爬没什么指望,小红正郁闷时,恰好王熙凤要派人回房间取荷包,小红眼尖,立即抓住机会,把事办得极出色。小红向凤姐汇报的那段著名的“奶奶语”好生了得,我用英文字母把小红嘴里到底有几个“奶奶”标出来:
“平姐姐说:我们奶奶(a)问这里奶奶(b)好。原是我们二爷不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b)放心。等五奶奶(c)好些,我们奶奶(a)还会了五奶奶(c)来瞧奶奶(b)呢。五奶奶(c)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d)带了信来了,问奶奶(b)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e)寻两丸延年神验万全丹,若有了,奶奶(b)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d)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d)带去的。”
一段话,总共十四个“奶奶”,分属五个家庭,目下:荣国府琏二奶奶;“那家子的奶奶”;五奶奶;舅奶奶;姑奶奶。这段话,很像是相声演员说绕口令。口才不灵,说几句就断线,脑瓜不灵,说几句就穿帮。而小红一气呵成,把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搞得清清楚楚,奶奶间来往的内容、次序讲得明明白白。当然,生活中有没有这些“奶奶”?我看根本就成问题。实际上这一大堆“奶奶”是曹雪芹为写小红心机口才和凤姐慧眼识人而创造的。
小红的这段话在凤姐那儿得到三个“立即”,第一是立即得到凤姐赞赏:“这个丫头就好,方才说话虽不多,听那口气就很简断。”第二是立即决定认小红做干女儿。第三是立即把小红从怡红院要到自己身边来。
什么主子使唤什么奴才。正如山东俗话所说什么人玩什么鸟,武大郎玩夜猫子。”凤姐讨厌说话“扭扭捏捏的蚊子似的”,“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咬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急得我冒火”。凤姐要求奴才对自己脾性,办事雷厉风行,说话简捷果断。小红恰好对了她的脾气。就像李纨开玩笑说的是凤姐的脾气是“泼皮破落户”。
怡红院小丫鬟因一段“单口相声”,被越级跨单位提拔到管家凤奶奶门下。小红的成功跳槽实际显示的是凤姐的个性和魄力。小红在《红楼梦》中并不是绝对小人物,小红跟贾芸一见钟情,通过“丢手帕”私相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人生“三级跳”,从在怡红院烧茶炉变成跟随凤姐理家。此后小红在凤姐身边还会有新故事,承包工程的贾芸还会名正言顺地来找管家的凤姐,也就有跟小红再次接触的机会。两人最后终成眷属后,小紅还会有狱神庙跟贾芸共同帮助凤姐的故事。只是现在看不到了。凤姐在小红微贱时提拔小红,小红在凤姐落难时帮助凤姐,算知恩报恩,对凤姐来说,也算行善有善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