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的大都市——元大都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四次南下,围攻金中都(现北京),在1214年,将中都攻陷,一把火毁了金朝苦心经营了63年的都城。
四十余年后,忽必烈派遣刘秉忠来燕京相地,决定放弃以现宣武区为中心的金中都旧址,而在其东北的金代的琼华岛离宫,即现在北海公园为中心兴建新都。
元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即汗城、帝城的意思。又称哪吒城。忽必烈即位后将燕京(今天的北京)升为都城,以便于控制汉地,所以燕京就成了元朝的大都。而原来的都城开平仍保留都城的地位,一来方便联络草原诸王,同时也满足了大汗的生活习惯。忽必烈时,冬在大都,夏则在上都(开平)。
元大都始建于1267年,建造的地点选择在了金中都旧城东北的海子一带的旷野上。选择这里的原因是因为按照蒙古人的习俗,骑马或步行经过一个安置过斡尔朵留有烧火痕迹的地方是不吉利的,所以在亡金宫阙的废墟上重建新宫,就是一种禁忌。
大都的建设历经26年。1267年初,正式兴工筑城。四月,做宫城,1268年十月宫城初步建成。1272年二月,忽必烈下令将中都改为大都。1274年正月,宫阙告成,忽必烈在御正殿受百官朝贺。四月,开始建东宫。1276年外城筑成。1281年,开掘城壕。1285年二月才诏旧城居民迁入了新的都城,并按照财产多少、官职高低占地起宅,一分宅基地以8亩为限,剩下的地方,留给百姓建房。到1287年,筑城工程全部完工。1293年连接大都和通州的通惠河竣工,标志着大都建设的完成。
元大都建成之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宏伟繁荣的城市,大都城呈规则的矩形,南北略长。城中心点在积水潭东岸的中心阁。外城周长28600米,设城门11座。皇城位于城南稍偏西,周围约20里。宫殿建筑主要分为大明殿、延春阁及东宫3组。前两组建筑分布在从城正南门丽正门直达钟鼓搂、中心阁的正南北向的中轴线上。
元大都城市和宫阙的设计、布置体现了汉蒙文化的结合。在城池、宫阙、社庙的整体布局上,都依据《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原则。宫阙的建筑风格、形制与命名则本于汉制。城门、坊名都来自《易经》。但殿廷内的陈设布置又具有蒙古斡尔朵的特色。如大明殿,殿中设七宝云龙御榻,又设皇后座位,两旁则诸王、百官、怯薛官侍宴坐床重列。入门处置木质银里漆瓮一座,高一丈七尺,可贮酒50石。丹墀前种有一种从漠北引种的“思俭草”,提示即位的统治者不要忘记大草原。
元大都是14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一座具有国际性大都市性质的城市。元大都与一般的城市不同,除了皇城、内城和外城外,还有城外的附郭。在附郭内居住着往来各国的商人,并建有各国使者的专邸。因此在元大都内居住了众多的外国人。为满足城中各色教徒的宗教信仰需要,专门为他们提供宗教服务的星者巫师就约有5000人。元大都的贸易相当发达,据马可·波罗说:
“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来自各国的巨价异物以及其他商品在这里的买卖情况,是当时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比拟的。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述:在大都市场上做生意的不但有中国境内南北的豪商巨贾,而且还有远自中亚、南亚的商人,“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特别是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根据登记表明,用马车和驮马载运生丝到京城的,每日不下一千辆次。”元大都城和境内外其他地区的这种经济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作为封建社会都城的经济特点。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就像今天高呼的口号一样,元大都的繁华,不仅仅是因为其所实行的重视商业的政策以及当时手工业的发达,更源自当时元朝科学技术的发达。
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元朝是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的重要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与本草学以及技术科学的许多部门都取得了新成就。
棉织业的发展是元代手工业中的一个显着的成就。成宗元贞年间,流落在崖州的松江妇女黄道婆,返回松江,带来崖州黎族人民的棉纺织技术。黄道婆教松江人民制作扞、弹、纺、织的工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挚花等技术,织成生动如画的棉布。松江成为江南产布的名地,松江棉织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印染业。孔齐《至正直记》说:松江能染一种青花布,用木棉布染印,青文洗浣不脱,并说这种青花布,染印芦雁花草,宛如一幅苑画。
元代的印刷业也有所发展,元朝人王祯选择优质木料刻字,以防止沾水伸缩,这就避免了泥活字、锡活字的缺点,使活字印刷术向前推进了一步。稍后,马称德也镂活字版至十万字,印成了大部头的《大学衍义》等书。
套色印刷技术的发明是元代印刷术发展的另一成就。1340年(后至元六年)中兴路(湖北江陵)资福寺刻无闻老和尚注解《金刚经》,首卷的灵芝图和经注都用朱墨两色木刻套印。它比西欧第一本带色印的圣诗,要早170年。
中国是瓷器的国度,技术的发展自然少不了烧瓷技术,并且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作,从唐三彩到宋的青瓷和白瓷,元代瓷器的特点以青花瓷器为代表作。它的制作无论在颜料的炼制和烧造方面,都较宋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它色彩明快,釉质光润,烧造技术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江西的景德镇是当时的瓷都,官府命令选取细白质腻之陶土,精制为薄质精美的进御器呈进。它们是千中选一的精品,故非一般民器所可比拟。
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的青花加紫镂空大盖罐、青花八棱执壶和1970年北京出土的青花凤头扁壶、青花托盏等都反映了当时烧造的水平。它不仅行销国内,而且还大批远销到海外。
元代农业生产的技术也有所提高。从天时地利与农业的关系,到选种、肥料、灌溉、收获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已达到新的水平。棉花很早就自南北二道传入中国,宋时棉花种植除西域、海南外,主要在闽广一带,元中后期已遍及全国,耕种方法也随之传布。
由于手工业生产的发达,商业上交换的频繁,元朝实用算术方面也有很大的进展。最能够代表这一特点的是算盘在元朝开始使用,刘因《静修先生文集》中有算盘诗。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辍耕录》已论算盘珠。
元朝经济的繁荣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医学的进步。其中有成就的可推朱震亨、危亦林等人。朱震亨主张“阳有余而阴不足”,创“滋阴养火”方法。后世称他为滋阴派。他所用的有些药剂如大补阴丸、琼玉膏等,到现在还流传服用。
刘完素的寒凉派、张从正的攻下派、李杲的补土派和朱震亨的滋阴派,号称金元医学的四大学派。
元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为争权夺利而展开了激烈的拼杀。他们的争斗,严重影响了统治机构的正常运转,加上官吏贪污成风,很快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蒙古铁骑的霸气已经在长期养尊处优中消磨殆尽,面对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一触即溃,而元朝的皇帝这时还沉浸在后宫的淫乐之中,直到起义军逼近大都,才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只好仓皇带着后宫妃子逃回到蒙古草原。
元朝的末代皇帝抛弃了先辈苦心经营的大都,马背上的民族也结束了在城市中的辉煌,重新回到草原开始了游牧生活。
名家回眸
邱树森指出:由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元代的城市规模是很大的,城市经济也很繁荣。元大都就是其中的典型。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繁荣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都的经济繁荣,商业尤为繁盛,全国各地以及波斯、阿拉伯、高丽、缅甸等外国的许多货物都集中到这里。元大都的文化生活也非常丰富,戏院里演出杂剧、散曲,是元朝前期杂剧的中心,拥有许多着名的杂剧作家和演员。
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
中唐以后,中国开始处于分裂割据局面,经由中亚通往波斯等地,到达欧洲的陆路交通一度衰落,到了元代始得恢复,而且交往更为频繁。至此,中国和欧洲各国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3世纪前期,蒙古统治者经过三次西征,在俄罗斯建立了金帐汗国,从中亚到小亚细亚建立了伊利汗国,加上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共建立四大汗国。
金帐汗国的版图从西伯利亚西部达到多瑙河一带。伊利汗国的版图则从阿姆河以西濒临地中海。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以和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西南,鄂尔浑河上游西岸)为中心,跨越欧亚两洲的大汗国。忽必烈在上都(原开平府,在今内蒙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所在地东约四十华里处的闪电河北岸)即位后,把首都迁到大都(今北京),大都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
蒙古统治者在他们所管辖的范围内,设立完备的驿站制度,且驻军保护和维持治安。只要带有大汗的金牌,沿途可以役使官马,享受各种特权,不受国际关卡的限制,自由驰骋。一向阻塞、中断的中西交通,经过蒙古统治者三十多年的经营,这时已畅通无阻,各国使臣、商人往来络绎不绝。
元朝来华的欧洲人多是商人、传教士和旅行者。蒙古西征后,1245年初,教皇英诺森四世在法国里昂召集宗教大会,决定派遣传教士普兰诺·卡尔平尼等人携带教皇给蒙古可汗的两封信出使蒙古。这一时期,由于被蒙古人的西征所震撼,他们迫切地需要了解蒙古,了解这个来自东方的征服者。
普兰诺·卡尔平尼等人在1246年7月到达了蒙古帝国当时的政治中心——和林。8月他们参加了贵由的登基典礼。于1247年秋,他们带着贵由给教皇的复信,回到了里昂,向教皇复命。贵由在信中拒绝了教皇的一切要求,宣布蒙古可汗系受天命征服各国。但在1287-1288年间,欧洲各国与蒙古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列班扫马奉伊利汗阿鲁浑之命出使欧洲后,罗马教廷和西欧各国发现伊利汗竟然也是信仰基督教的,结果他们用类推的方法,错误地认为元朝皇帝也都崇信基督教,于是企图与蒙古统治者结成联盟,去共同对付异教徒。
这以后,商人、传教士和旅行者便经常进入蒙古汗国。1260年,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拉·波罗、马窦·波罗兄弟到钦察汗国境内经商,他们在钦察汗国的都城萨莱住了一年。1262年,钦察汗国与伊利汗国发生战争,归途危险,于是他们只好继续东行,到达了不花剌,在这里又住了大约三年。正好旭烈兀派使臣前往元廷,使臣邀请他们同行。1265年夏,他们历经了千辛万苦到达了元上都,见到了忽必烈。忽必烈向他们询问了欧洲各国的政治、风俗以及民情,随后决定派使臣出使罗马教廷,命波罗兄弟充当使者随行。途中,元使病倒。波罗兄弟忠实地履行了他们的承诺,带国书继续西行。1269年,他们回到了阿克儿,向罗马教廷递交了忽必烈的国书,随后回到了威尼斯。
这一次东行使波罗兄弟对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71年,兄弟俩又带着年轻的马可·波罗一同谒见了新任教皇格里哥里十世,要求回中国复命。马可·波罗出生于1254年,他的父亲是这两兄弟中的哥哥尼古拉·波罗,这一年他刚满16岁。
教皇令两传教士携带致忽必烈大汗的信前往中国。两传教士惧怕旅途艰险,将信件委托尼古拉等代为送达。尼古拉父子叔侄三人,沿途边旅行边经商,走了三年半的时间,在1275年夏再一次到达了上都,向忽必烈复命。
波罗一家三人来到中国后,马可·波罗在中国一直居住了17年。他第一次见到忽必烈时刚刚2l岁,风华正茂。马可·波罗很善于学习,不久就熟悉了宫廷礼仪,所以他很快就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马可·波罗曾受命出使云南和江南等地,并在扬州做官3年,又奉命出使过占城、印度。他在中国待得久了,便成了一个中国通。但马可·波罗很想回自己的祖国看看,他多次向忽必烈表示西归的意愿,可都没被应允。直到忽必烈晚年,马可·波罗出使印度归来,恰逢伊利汗阿鲁浑请求大汗为他选妃。忽必烈将17岁的阔阔真赐给了阿鲁浑,并命马可·波罗以使者的身份护送,他才有了回国的机会。这一次的归程大概走了两年多的时间。
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了威尼斯。这时正好威尼斯和热那亚为争夺海上商业利益而发生了战争。1298年,44岁的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的舰队,在海战中不幸战败被俘。狱中,他将旅行东方各国的见闻详细述说,由比萨人鲁思梯谦记录整理成书,这就是《马可·波罗环宇记》即《马可·波罗游记》。不久马可·波罗即被释放。1324年他死在了威尼斯的家中,时年70岁,葬于威尼斯的圣多雷兹教堂。
马可·波罗在中外关系交往史上,是一个需要浓墨重彩的人物。他的《马可·波罗环宇记》也称《东方见闻录》中,对中国的养蚕、丝绸、造纸、纸币、印刷、烧煤以及城市建筑、市政管理、艺术等都有详细的记载。14世纪以后,这本书在欧洲广泛流传,所以《马可·波罗环宇记》成为了当时中西文明交流的载体。欧洲人正是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当时东方富庶繁华的中国,为后来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名家回眸
柏杨先生曾在《中国人史纲》中说过:马可·波罗如果不是这本书,他早已与草木同朽。这游记跟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的词句一样。欧洲探险家也同样相信一直航行,就一定可以到达遍地黄金的大汗的国土,可见受这本书的诱惑很大。但是自从《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问世以来,700年来世人对于它的关注就没有停止过,一直不断有人怀疑他是否真的来过中国,由于书中充满了为人所不知的奇闻逸事,《游记》遭到了人们的怀疑和讽刺。之后,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人的东方知识越来越丰富,《游记》中讲述的故事逐渐被证实,所以这本《游记》开始被人们所接受。但是近代学者又重新对《游记》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学者们认为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书中根本就没有被提到。但是无论怎样,因为这本《游记》,西方人纷纷东来,寻访中国,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的交流。
元朝与世界诸国的关系
元朝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
1257年,忽必烈征服云南各部后,蒙将兀良合台便遣使至安南“谕降”。
使者被安南国扣留。1258年初,兀良合台率军侵入安南,这一次蒙古人取得了胜利,达到了预想的战略目的。兀良合台占领了安南京城升龙(今河内),9天后撤回。忽必烈即位后,封安南国主为“安南国王”,允其三年一贡,并派驻达鲁花赤。1267年和1277年,忽必烈两次遣使安南,以国君亲朝、质子、上户籍、出军役、纳赋税、置达鲁花赤六事责成。
但由于忽必烈不断地对外扩张,繁重的赋税与军役激起了安南人的反抗。
1284年,忽必烈遣军借道安南侵略占城,并要求安南提供军饷,被安南拒绝,于是元军对安南再次用兵。结果因不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死伤众多,狼狈败回。
1287年,忽必烈再发大军征讨安南。依旧陷入安南的游击战和雨季的泥沼中,仍以失败告终。无论是从军事实力,还是从物质资源上看,安南都不具备与元朝抗衡的能力。安南能在两次战争中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东南亚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对元人不利,以及元军将领在战争中指挥失当。安南王陈日炬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些,所以不想再起战端。他第二次击败元军后,立即派使者前往元朝,归还了所有俘虏,并进金人代替自己赎罪。可忽必烈不甘心失败,打算在1293年再次出兵安南。1294年忽必烈逝世,成宗铁穆耳即位后采取“守成”政策,停止了征讨安南,战争才算告一段落。
占城国在安南的南边,1280年占城国国主就派遣使者到元廷称臣纳贡了。
1281年,忽必烈封占城国国主为“占城国王”,同时在占城设占城行省,以作为对外扩张的据点。而在1283年底,忽必烈以占城扣留元朝出使海外的使者、“既降复叛”为理由,派兵对占城进行讨伐。但由于安南拒绝借道的原因,1284年征占城的元军奉命北攻安南,讨伐占城的战役就此结束。元成宗后,安南王遣使与元朝通好,占城也多次进贡方物,所以,东南亚局势基本稳定。
元代时,安南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安南国内儒学兴起,儒士在政治上的地位提高。在这一时期,安南也开始崇信佛教,元代杂剧也传入安南,对安南歌剧艺术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元朝与各汗国及欧洲诸国的关系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时期,各大汗国政见不合,致使元朝丧失了对他们的实际控制能力。在蒙古各汗国中,元朝与远在西亚的伊利汗间的关系一直很好,而与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关系就不那么乐观了。
窝阔台的孙子海都继承窝阔台汗国后,一直觊觎大汗的正统地位。察合台汗国与海都结盟后,不时对忽必烈控制的地盘发动侵扰,与元朝进行了长达40年的战争,成为忽必烈及其后人在中亚的主要对手。1301年,海都病死,窝阔台汗国出现内乱。1303年,察合台汗都哇与窝阔台汗察八儿汗向元朝求和,承认元朝的宗主国地位,于是订约言和。
在这以后,元朝与察合台汗都哇联合击败了窝阔台汗察八儿,兼并了窝阔台汗国的大部分领地,灭亡了窝阔台汗国。察八儿于1310年降元,元仁宗封他为汝宁王,又将两汗国的归降部落安置在了金山以南,元朝大军则驻守在金山北面,监视察合台汗国的同时维持着友好关系。察合台汗国后期大权旁落,各地贵族裂地自据。1349年后,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中间仅有过短暂的统一,从此逐渐没落。
伊利汗国的建立者旭烈兀是忽必烈的亲弟弟,所以和元朝的关系亦最紧密。
“伊利”这一名称是忽必烈所封,意思是“辅臣”,由此可见伊利汗国与元朝的关系。旭烈兀以后历代伊利汗的即位,都要得到元朝皇帝的册封才算合法。伊利汗颁布的公文,也都使用大汗颁赐的汉文印玺,把大汗(元朝皇帝)列在前面,表示尊崇。同时,伊利汗本人在中国汉地也拥有大量的属民和封户。伊利汗国部分官吏的俸禄也由元朝提供。终元一代,伊利汗廷与元廷之间的使节往来频繁,不绝于书。
这种密切的政治关系,为元代中国与伊朗及阿拉伯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正是通过旭烈兀的西征将中国人的火药武器,通过波斯、阿拉伯等国家传入了欧洲。旭烈兀在西征过程中还带去了许多精通天文历算的学者,如屠密迟在伊朗天文学家纳速剌丁途昔编纂《伊利汗天文表》时,就曾向他传授过中国的天文推步术。伊利汗国的丞相拉施都丁还在奉命编纂《史集》的过程中也向中国天文学者请教了东方的天文历法。总之,伊利汗国在东西方文化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名家回眸
13世纪蒙古势力的兴起与对外扩张,扫清了欧亚大陆广袤地域众多国家的此疆彼界,开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时代。作为庞大的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元朝除与西北藩各兀鲁思保持着密切交往外,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往来也很频繁。陆路交通的畅通,航海技术的发达,使元朝在对外方面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不论是所达区域,还是交流规模,都堪称历史上极盛的时期。
元朝的商业与交通
元朝商业
四分五裂的中国在元朝时得到了空前的大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发展,统一的货币在全国流通,元代的商业也很活跃。但国内外贸易主要控制在政府和贵族、官僚、色目商人手里。
元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了纸币,全国货币实现统一,促进了经济交流,商业也得到了发展;但元朝统治者通过滥发纸币弥补财政赤字,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起着阻碍作用。
政府对国内许多商品采取专利垄断政策,其形式各不相同,部分金、银、铜、铁、盐等,由政府直接经营;茶、铝、锡和部分盐等,由政府卖给商人经销;部分金、银、铁等矿业,以及酒、醋、农具、竹木等,由商人、手工业主经营,政府抽分。天历年间,盐课钞年收入达766万一千余锭,约为全国财政收入之半。民间贸易收商税,大体三十取一。
1277年(至元十四年),元开始在各口岸设立市舶司经营海外贸易。市舶司初建时,仍遁南宋旧制治事,其间奸弊丛生。市舶官吏贪赃枉法,直接影响了国家的市舶收入。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朝政府着手制定市舶法则,1293年颁布“整治市舶勾当”。延佑元年(1314),又颁布了新的市舶法则二十二条。市舶法则对市舶司的职责做了明确规定,包括办理船舶出入港的手续、舶货的检验收存、舶货的抽分和纳税等等。市舶司由行省管辖、每司设提举两人。征收舶税和市舶抽分时,往往有行省高级官员前往督察。元朝政府原定市舶抽分额为舶货精品十中取一,一般舶货十五取一,后在抽分之外又规定了三十取一的舶税。
1314年(延佑元年),元朝政府提高抽分额,精品十中取二,一般舶货十五取二。市舶抽分和征收舶税,成为元朝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因市舶法则较严密,抽分征税苛刻,所以舶商“漏舶”(不按规定交纳抽分和舶税)之弊十分严重,元朝政府曾一度禁止民间市舶,改为官府出资造船,以期垄断海外贸易,所得利润官府取七成,经办人取三成。但这种方法未能奏效,只好取消市舶之禁。
当时与中国建立海道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数以百计,进口的舶货种类繁多。经市舶司允许出口的商品则主要是纺织品、陶瓷器等日常生活用品。
贵族、官吏和寺院依靠他们的特权也从事经商活动。色目商人资金雄厚,善于经营,因而出现许多大商贾。他们发放的高利贷叫“斡脱钱”。一般民间商人多为小商小贩,他们处境艰难;少数汉族大商人,也有获得巨额利润的。盐商致富者尤多,时人有“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万金宅,但愿盐商千料舶”之说。
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很多,据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中国商人到过的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各沿海国家和地区达97个之多。自庆元到高丽、日本的航线畅通,贸易规模很大。陆上与国外贸易也很发达,主要通过钦察汗国与克里米亚和欧洲各国建立联系,通过伊利汗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联系。
中国出口的物资有生丝、花绢、缎绢、金锦、麻布、棉花等纺织品,青白花碗、花瓶、瓦盘、瓦罐等陶瓷器,金、银、铁器、漆盘、席、伞等日用品,水银、硫黄等矿产品,白芷、麝香等药材。从亚非各国进口的商品,以珍宝、珍珠、象牙、犀角、玳瑁、钻石、铜器、豆蔻、檀香、木材、漆器等为主。
国内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原有的一些大城市有所发展。
内地出现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边疆地区也有新兴的城镇。京师大都号称“人烟百万”,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马可·波罗说:“应知汗八里(即大都)城内外人户繁多……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大都城内有米市、铁市、皮毛市、马牛市、骆驼市、珠子市、沙棘(珊瑚)市等,商品丰富。
当时和中国有海上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据记载,菲律宾以南以西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就达97个,最远处到达非洲今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当时,东南亚海上的贸易主要掌握在中国商人的手里。当时要想从印度经海路到达中国的话,就只能乘坐中国的船只。
元朝钞法和斡脱钱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如汉代白鹿皮币,唐代飞钱,宋代交子、会子,金之交钞、宝钞等。但只限局部地区流通,而真正在全国范围使用纸币,应始于元中统元年(1260)。这一年发行统一钞票,代替其他旧币。元代纸币可以分两类:一类为交钞,又称丝钞,以丝为本位,以两为单位,丝钞二两值银一两;一类为中统元宝钞,简称中统宝钞或中统钞,以银为本位,中统钞通行最广,使用最久。至元二十四年(1287)又发行至元宝钞,与中统钞并行流通。各路设交钞库为兑换机关,因政府有贮银作本金,准许民间用纸币兑换金银,初期印数有限,元政府对物价的管理又很严格,故纸币信誉很高,甚至一直流通到今越南、泰国和南洋一带,波斯、印度、高丽、日本还竞相仿效,影响遍于世界。
钞法的推行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稳定了经济,加强了政治统一的局面。
武宗初年,至元钞的准备金已动用殆尽,国库空虚。1309年海山乃让尚书省议决变换钞法。九月,正式下诏颁行至大银钞。至大银钞与至元钞并行,同时废中统钞。至大银钞钞面以银两为文,自二两至二厘分为十三等。废中统钞后限持中统钞者一百日内到银库换取至大银钞。一两准金一钱、银一两、至元钞五贯。
后尚书省又铸大元通宝和至大元通宝两种。文曰至大通宝者,一文准银钞厘;文曰大元通宝者,一准至大通宝十。变换钞法,以铜钱、纸钱并行,造成轻重失宜,物价飞涨,金涨十五倍左右。仁宗即位后不久,即废止至大银钞和铜钱,重行至元钞与中统钞。但在顺帝至正年间,由于滥发纸币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腾贵,由物重钞轻演变到以物易物,到1356年以后,公私所积之钞都不能使用,人们视钞为废纸。钞法的败坏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钞法的推行使货币流通遍及全社会,也使借贷现象日渐严重。于是,元统治者利用斡脱从事商业垄断和高利贷剥削。斡脱就是经营高利贷商业的官商。从成吉思汗起,大汗、诸王、公主、后妃都各自设置斡脱,提供本银,委托他们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坐收巨利。斡脱放的高利贷称斡脱钱。斡脱钱的年利息为百分之百,第二年则本生息,息转本,年年倍增,十年本利达1024倍,称“羊羔儿利”。忽必烈统一全国后,政府对斡脱势力既保护又限制,他设立斡脱所保护高利贷,甚至政府公开拨给钞本,让某些政府机构经营取利,作为行政经费,促使高利贷资本不断扩大。高利贷的盛行,加速了元代城乡经济的崩溃。
元朝的交通运输
沟通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海远航线的开辟、遍布全国驿站的设置,使元代交通运输业有了新的发展。
元灭南末后,全国实现统一,南北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北方(主要是大都)所需之粮食及其他物资,多由江南供应,江南物资主要依靠运河北运。由于旧运河曲折绕道,水陆并用,劳民伤财,极其不便,故忽必烈时有重开运河、另辟海运之议。
元代大运河是逐步开凿完成的。其中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淮安经扬州至长江的扬州运河,大抵为隋代旧道;徐州至淮安段系借用黄河下游;自山东东平境内的汶水南下与黄河相连接的济州河,至元十八年(1281)开凿;自山东临清经东昌(今山东聊城)到东平路须城县西南安山的会通河,二十年开凿;通州至临清段为御河(今卫河),大都至通州为通惠河,二十八年由郭守敬主持开凿。
通惠河自昌平白浮村穿过大都,东至通州,与白河联结,全长160余公里。开工时,忽必烈命令丞相以下的官吏,都要到现场去“亲操畚锸为之倡”。第二年完成。至此,从北京到杭州三千多里的航道完全打通,这对于沟通南北经济,起了积极的作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沿海邻近港口之间就已经开始了海上运粮,元代为了控制东南和解决漕运问题,又继续开辟利用海运航道。从至元十九年(1282)开始元政府将大批的南粮北运,这年试运计四万六千石,以后逐年增加,一般为四五十万石到百万石,最高为三百五十余万石。为了保证安全,曾改过三次航线,最后确定由平江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入海,经崇明三沙、江苏北边的黑水洋、在深水中越过东海(今黄海)、山东半岛的成山角,然后航入直沽(今天津),再经河道运达大都。又在途中危崖险滩上,白天竖旗缨,夜间挂大灯,这是我国航标信号运用的早期记录。因海运量大,又省费用,使许多商品亦兼靠海运,南北货运量大为增加,许多外国海船常到北方贸易。元代经常有庞大的船队航行于东海、黄海、渤海,这是海运史上的壮举。
运河的开凿和海运的开辟,对商业的发展,大都的供给和繁荣,南北交通的畅通,官民造船业的扩大,航海技术的提高,都起了重大作用。运河通航后,岁运米至大都五百万石以上,来自江淮、湖广、四川及海外的各种物资、旅客源源不断地运至大都;海运粮到元代中期时达二三百万石,天历二年(1329)达352万2163石。据估计,河漕比陆运的费用省十之三四,海运比陆运的费用省十之七八。
陆路交通也很发达。全国各地设有驿站1500多处,其中包括少数水站。在驿站服役的叫站户。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每十里、十五里或二十里设一急递铺,其任务主要是传送朝廷、郡县的文书。驿道北至吉利吉思,东北至奴儿干,西南至西藏、大理,西通钦察、伊利二汗国,所谓“星罗棋布,脉络相通”。站、铺的设立,有利于国内交通的发展和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名家回眸
元朝时期,国内贸易很发达,这是因为元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加上全国统一和水陆的发达,钞法的通行,这就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邱树森先生指出:回回商人在元代商业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元代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的影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