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百姓-朱先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今还健在的老余福里人如果按资格排序的话,朱先生无疑是第一。

    当余福里还不叫余福里的时候,还只是两排泥墙草屋的时候,朱先生就已经在这里尿尿和泥巴了。

    后来当余福里初具规模时,朱先生当兵走了。

    朱先生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一直不大清楚朱先生是给谁当兵,后来又多年没有音讯,还以为他死在战场上了哩!直到解放了,一家人知道朱先生是国民党兵,而且跑到台湾去了。这样,朱先生在大陆的所有牵牵连连的亲人便一直都抬不起头来,“文革”开始以后的那几年就更不用说了。

    再后来自然又变了,因为亲戚们也算得上是台属了,过年时街政府还会来一大帮人带着慰问品上门拜年哩!这时候朱家的人才敢在人前骄傲地说朱先生在宝岛台湾。

    这一天朱先生终于回到余福里了。朱先生一下飞机就受到几十个男女热烈地欢迎,那是朱先生的几乎所有的晚辈,他们全部放下各自的重要工作或重要生意或重要会议,亲自来机场迎接。他们坐满了整整一个大客车。朱先生面对着那么多陌生但热情洋益的面孔,听着那么多的年轻人喊他叔叔,喊他伯父,喊他舅舅,喊他姨夫,还有喊他爷爷外公的,朱先生顿时热泪盈眶,口不能言。

    有关部门给朱先生安排了很好的饭店,但朱先生执意要回余福里自己家里住。朱先生的父母早已过世,兄弟姐妹也大都不在了,住在余福里老房子里的,只是朱先生的一位老姐姐。

    那天晚上余福里真是热闹非常,朱先生老屋门口的自行车把路都给堵了。大陆中国人仍然习惯把所有的热情都表现在吃上,于是给朱先生安排了一家接一家的饭局。朱先生连连摇手:“我这一大把年纪还能吃得多少?我倒只是想和我这老姐姐说说家常话就行了。我看,咱们就在这里吃上一顿家常便饭,团聚一下就行了,谁家都不去了。你们各自的工作都忙,你们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千万别因为我而耽误工作。”很多年轻人便反对,说这老屋里也坐不下呀!便又有提议干脆上饭店,就去新开张的“新亚洲”大饭店包他几桌。那个晚上的议论很像我们的某些会议,各说各话,最后却没有任何明确的决议。接着便向朱先生问这问那,最后才弄明白朱先生在台湾退休前只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公务人员,虽然退休后生活安定吃穿不愁,但绝对不是那种能随随便便万儿八千往外掏钱的主儿,那些热烈地喊叔叔伯伯舅舅姨夫的人情绪便有些低落了。

    朱先生在余福里只住了一个晚上就搬到饭店去了。这里没有卫生间,没有抽水马桶,更不能像在台湾家里那样一天洗两个热水澡,朱先生不习惯了。

    朱先生在饭店开了两个房间,把老姐姐也接了去住。第二天朱先生在饭店开了六桌饭,除了所有的亲戚以外,还请了很多老邻居。大家吃得十分热闹,一桌桌轮流向朱先生敬酒,朱先生吃得不多,但心里舒服。

    一周之后朱先生要回台湾了,去机场送行的人比来时迎接的人要少多了。年龄最大的侄儿告诉朱先生其他人刚好今天都忙,有的厂里加班,有的参加培训班,有的有重要会议,有的岳母住院了,有的去进货了……朱先生摆摆手不让侄儿往下说,嘴里轻轻道:“我知道,我知道。你们都忙,都忙。”接着让大侄儿打开了他的小手提箱,说:“我没有给你们带任何礼物来,也不知道带什么礼物合适。这里有点儿钱,不多,只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来的人一个人一份。你们自己去买点儿什么吧!买什么都行,只别把钱存起来。世界上最傻的人就是把钱存起来的人。”

    于是送行的人每个人都拿了一个红包,有人偷偷地打开看了看,是200美元,按当时市场价,合两千多人民币。

    小提箱里的红包没有发完,还剩下一多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