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第七卷:心上的海潮 隐私权 众生百态-众生百态(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公园里人头攒动。初秋时分,不冷不热,老老小小都爱往公园里跑。瓜子壳、果皮、废纸满地都是。“人比树还多!”他想!兴致减了三分。“喂!走开!走开!”有人粗鲁地吆喝他走到一边去,因为要在他附近拍照。他向一堆人群走去,原来是一个青年在草坪上跳霹雳舞。他没兴趣,想找个椅子坐坐。偏偏所有椅子上都坐满了一对对情侣,两个人占三个座位,天王老子来也不让。好不容易,在假山石后冷僻处看到一只空椅,朝上一坐,上当了!是只坏椅,歪了他一跤,椅子上的钉子撕破了他的裤脚。爬起身来,他扫兴地在林荫道上踯躅。满眼的人使他从马尔萨斯人口论想到了马寅初,一个像时装表演模特儿似的中国女郎挽着一个挎相机的络腮胡“老外”,使他想起了艾滋病……经过公园里的茶馆,恰好有个空位,腿乏嘴渴,他决定像妹妹信上提示的去坐坐茶馆。泡了一杯花茶,可是茶碗不洁净,使他想起了肝炎。他不敢端起碗来喝一口。呆呆地听着周围茶客们叽叽喳喳,感到很无聊。一会儿,不远处有人吵架,大约是为了争座位,拥了一伙人去看,他很羡慕:这里的人多的是时间,为什么竟能那么悠闲!他枯坐了不到半小时,已经感到太浪费生命了!他不禁蹙眉沉思:唉,我这个人怎么这样不会享受人生?……

    又过了十分钟,他忍受不了寂寞,终于又踽踽地走向归途。

    回到家里,老伴问:“怎么样,玩得还痛快吗?”他笑笑,没有回答。

    他将稿纸又拿出来铺在桌上,将放到橱里的资料、参考书又理到桌上。也不知为什么,他感到无比舒适、愉快。

    然后,他慢悠悠地点燃了一支香烟,又拿起了笔……

    他感到:咳!这才是真正地在享受生活!

    “朦胧美艺术照”

    他是哥哥,热衷于摄影已经好几年了。虽然还没有摄影作品得过奖,但他自认为摄影技术是高超的。尤其是摄人像,能真实地拍出人物的面貌、精神、气质、表情……简直不差分毫。有一次,一个老头儿夸他:“嗨,拍得真好!连我头上剩几根头发都数得清,连我皱褶里的细纹都纤毫毕露,真了不起!”

    可是,妹妹喜欢让人家拍照,却不喜欢让他来拍。妹妹欣赏的不是哥哥而是弟弟的摄影技术。妹妹说过:“哥哥,你自命为摄影艺术家,我可不敢领教,你给我拍的照片总是那么丑!一点也不像我!弟弟给我拍的,可就美得多!我宁可要弟弟拍,不要你这位大摄影家拍!”

    哥哥听了,只有苦笑。他明白:自从上次把妹妹右鼻侧的一颗黑痣拍得很显眼后,妹妹便不欣赏他了!那次,妹妹把照片一撕,高声说:“我就长得这么丑吗?这哪像是我?!……”以后,果然,爱找人拍照的妹妹总是拉着弟弟说:“还是你给我拍好!我就爱你给我拍照!我是不讲究名气大小只讲究实惠的。我只要拍得美!倘若照片不美,我拍了干什么!?”

    其实,弟弟学摄影不过才几个月,买了一只“傻瓜”照相机在摆弄,要讲摄影技术,弟弟还根本谈不上,还算是个“外行”。可妹妹就是欣赏弟弟的那一套,有什么办法?!

    有一次他听到妹妹跟弟弟的一段对话:

    妹妹:“弟弟,你一定要给我拍得非常非常漂亮。我这照片有特殊用途!”

    弟弟:“你放一百二十个心吧!保险拍得你满意。我注意到了,你的鼻子有点像林青霞,侧影有点像刘晓庆。我会抓住你最美的地方给你‘发扬光大’的!”

    妹妹:“是啊!上次你给我拍的那张,虽然朦胧一些,没拍清晰,但人家说有点潘虹的风度。不过,也有人说不太像我。”

    弟弟:“不是没拍清晰!是朦胧!朦胧本身就是一种美,懂吗?不像你本人没关系,只要拍得有点像林青霞、刘晓庆或者潘虹,那就是美!”

    妹妹:“是啊!哥哥对我说:‘要拍得真实,像你本人一样,叫人一看就知道是你,才是美!’他拍得也太真实了!连我鼻侧的一颗痣都要夸大!那算什么审美观点!”

    弟弟:“我看,他的观点早过时了,现在没人吃他那一套!你信不信?我要是开个‘朦胧美艺术照相馆’,淡化人脸上的丑,强化人脸上的美!让每个来拍照的人,在朦胧中都变得像电影明星,准能发大财!”

    妹妹:“我信!现在朦胧就是吃香嘛!……”

    他不愿再听下去,有点生气地走了。

    过了一段时日,他无意中发现:妹妹的照相本上,过去他为她拍摄的照片全部失踪了!放在照相本上的全是弟弟给她新拍的“朦胧美艺术照”。确实,有的有点像林青霞,有的有点像刘晓庆,有的有点像潘虹,有的有点像……不!也都不像!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一张真正像妹妹本人!

    他当时不无感慨。但后来才发现:弟弟比他“红”得多!妹妹那些大学里的同学们,都纷纷跑来恳请弟弟给他们拍照。

    茶馆

    我们这幢宿舍楼是东西向的。从西边三层楼的阳台望下去,居高临下看得最清楚的是小街对面那家有三开间门面的茶馆了!茶馆在一家卖啤酒卤鸭店和一家卖牛肉面、小笼包子店的中间,从早上八点开始营业,每每要到晚上十点后才歇业打烊,天热时打烊的时间还要推迟。我因为养病,闲来无事就只好在阳台上观景,那茶馆便成了我“品尝”的地方。这使我看到了正儿八经的个体户要谋生赚钱并不容易,也使我看到了生意兴隆和经营有道的关系。

    从年初到现在,经历过春夏秋三季,茶馆换过三家主人。

    最初的创业者是一对青年夫妇。像是待业青年,又像是农村里的有点文化想出来弃农经商的能干人。那女的来时已经怀着孕挺着肚子了,有张胖胖的笑脸。男的精瘦精瘦的,动作麻利,十分勤快。租下这简陋的三间门面后,男的一手操持,从铺水泥地到用石棉瓦盖屋顶都是自己干的。然后,摆设了七八张小方桌,四十多把竹凳,搭起烧水的锅灶就放鞭炮开张。这纯粹是本市传统的老式茶馆的章法,挂出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茶价。白开水叫作“玻璃”,每碗只要一角,清茶二角,花茶三角,附带卖点花生和瓜子,供顾客消遣。

    茶馆刚开,生意平平,但从早到晚,茶客倒也不断。这附近一带多是建造新楼的建筑工人,下工后来此休息喝茶聊天打扑克的不少。有的买上些锅盔、包子什么的,来泡上一杯茶,边吃边喝边休息。也有的是来谈生意的人,只看到用手比画着手势,抽着烟喝着茶,谈完就走。茶馆的男女主人起早睡晚,有客人时不停地斟水。我暗自替他们算算账,一天平均以六十杯茶算,每杯平均以二角计,是十二元,一月就是三百六十元,那么,去掉房租煤水以及交税,生活可以维持,却绝不富裕。果然,夏天时,那老板娘生了个胖儿子,也不知是人手不够,还是感到茶馆无利可图,有一天,茶馆停业,又隔了一天,见有两个女的来打扫清理,这才明白茶馆已经换了主人。

    茶馆的新主人,是两员能干的女老板。一个瘦高个子戴眼镜的,约莫二十七八岁,一个矮矮胖胖相貌平庸的更年轻些。她俩似乎是会“改革”的“新派”,弄了一架彩电和一架录音机来。此外,除了用原来的方桌和竹凳外,还添置了二十来把小巧玲珑的竹靠椅。两人依然起早睡晚。而且从早上开始,就播放录音。录音机里有邓丽君、费翔、包娜娜的录音带,也有蒋大为、董文华、韦唯等的。到了晚上,就是茶馆的“鼎盛春秋”了,只要电视台播放武打片或古装片,茶馆保证客满。我从楼上往下数数,三间门面的茶馆,密密排了五十张竹凳,茶馆外的街边边上又并列了近二十张靠椅。茶馆成了看电视的场所。两个女老板干得很起劲,也很活跃,对顾客总是面带笑容。那戴眼镜的女老板,似乎很想把茶馆办成个俱乐部,还购置了些象棋、军棋和扑克,供给茶客玩耍。我从楼上用数凳子和椅子的方法给她们算算账,茶馆的收入比原来那对夫妇至少要增加一倍以上。为了招徕顾客,茶馆门口挂了一块小黑板,预告晚上电视节目:那戴眼镜女老板的一手粉笔字写得也很流利醒目。

    可是,也许是物价涨得快了?或是她们另有用武之地?抑或是……茶馆忽然在夏末又换了第三个主人。

    这是一家中年夫妻店,外加一男一女两个青年,估计是中年夫妻的子女。中年夫妻整日厮守茶馆,子女只是偶尔来。他们盘下了茶馆原来的全部家具,而且也有电视机和录音机,但又进行了“改革”。在茶馆一角又添了小卖部,卖的是瓶装啤酒、香烟,还有挂面。那中年妇女看来是个会烹饪的,茶馆里还新添了臊子面、酸辣面,来喝茶的人,脚不出门吃吃喝喝俱全。茶馆店实现多种经营,生财有道,比前两任老板兴旺得多。只是发生过一次纠纷:隔壁卖牛肉面的店老板——一个络腮胡子的大汉,有一天在茶馆门口同茶馆店的中年老板吵开了。叫叫嚷嚷闹得很凶,后来被劝开了。估计是那店老板嫌茶馆经营面条抢了他的生意。但这种竞争也怨不得谁,更不能谁来限制谁。茶馆仍旧在兼卖面条。

    如今已是冬季,茶馆里也不冷落。晚上挤着看彩电的人依然肩并着肩。有这个茶馆,给那些此地无家的单身建筑工人带来不少温暖。茶价涨了,茶馆门口挂的牌子上,一级花茶已提到每碗五角,“玻璃”也是两角一碗了!一般人喝的我想恐怕是三角一碗的清茶吧!

    从楼上阳台鸟瞰茶馆,已经成了我每日的例行公事,排遣了我无聊的时光。其实,茶馆与我毫不相干,经营茶馆的个体户我一个也不认识,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姓。但我同茶馆似乎已心心相通了。我关心着它的兴旺发达,而不喜欢看到它的衰败冷清。这也许就是一种人之常情吧?

    “时间的小偷”

    星期三下午,总仍是“法定”的学习时间。每到这天下午,处办公室里就弥漫着散漫、松垮、懒洋洋的气氛。门口照例挂着“学习时间、停止办公”的牌子。虽然有一度好像是传说以后学习不要占用工作时间,但并无下文。占用工作时间学习已是三十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了,谁也改不掉。这半天似乎是合法的“公休日”“闲聊日”“发牢骚日”“信息交流日”……有人把这看作也是一种“福利”,当然也有人把这看作是“受罪”。虽然墙上从前年起就贴上了从深圳传来的“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标语,但也只不过贴了摆摆样子的。谁也没有真正去联系实际思索一下这条标语的意义。不,这样说就太不公平了!这里在座的每个人都无可指责!因为他们要受“纪律”的约束,固定学习时间是上边定的,他们要反对也反对不掉。

    孩子已经三岁的打字员刘娜娜最善于见缝插针利用时间,每星期三下午的学习时间只要准许她干“私活”她倒很欢迎。不是带了毛线衣来打就是利用这时间记英语单词。她用硬纸卡裁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口袋里,硬纸卡上都写着要默诵记熟的单词,不时偷偷地从袋里摸出硬纸卡来背诵。她正读“夜大”,要弄张文凭,这半天学习时间她要充分利用。但每每却要被学习组长指责:“喂,刘娜娜,你专心参加学习行不行?”在这种时候,她就提心吊胆地装出聆听文件或参加讨论的神情。但只要情势许可,她就又“故态复萌”!

    打扮得像时装模特儿的许莺莺,每到星期三下午总要用一部分时间修剪指甲。她有一套美丽小巧的工具,从口袋里掏出来慢吞吞地用一种专心学习的表情和姿态来掩盖她那属于“美容”范围的勾当。待等把每个指甲都剪、修、磨得又尖又光后,她就开始用一只银耳扒掏耳朵。她有爱掏耳朵的习惯。掏了左耳掏右耳,脸上有一种舒适得飘飘然的神情。能一掏就掏一两个小时。每次学习,她都要来这么一套“例行公事”。但这好像不属于干“私活”,无可批评。好在学习本身成了一种“例行公事”,她这是“例行公事”中的“例行公事”,大家早就见怪不怪了。

    被叫作“戴工”的戴念慈,实际是助理工程师,并不是党员,政治上倒挺积极。尤其对于学习。她已快要退休,是厂里的那种土“专家”提上来到所里工作的。原因是她老伴儿是所里另一个处的处长。她文化水平业务水平都不高,到今天思想还有点“左”。提起她年轻时参加一些政治运动的经历,还说得津津有味。学习会上,她喜欢抢着念文件,有时把“渗透”念作“掺透”,把“麝香”念作“鹿香”,把“懈怠”念作“解总”……好在多数人似听非听,思想开小差,有听到的或者忽略过去或者不去计较。她爱读就让她读呗!要说学习真正“积极”的,恐怕就数不着她了。她有句名言:“学习时间可别做时间的小偷!”这是针对打字员刘娜娜讲的。有一次,她要刘娜娜赶打一份总结报告,刘娜娜不买她的账,结下了疙瘩。在学习会上,她就说出了这句名言。可惜,她学习虽“积极”,却从无扎实有分量的发言,也无独到的见解,反倒是闲扯的先锋。从开放能谈到“老外”的艾滋病,从改革扯到公关小姐拿奖金。但反正她发言积极,这就可嘉。学习组长对这样的组员是满意的,不然学习时间冷场,组长就太尴尬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