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切地说,粉色的温柔只属于半座城市,小城的另一半则由钢铁筑成,那就是铁路的西站和东站。尤其东站,既是货车的到发场,又是调车场。一条条钢轨铺展在阳光或灯光下银光闪闪,犹如聚集在一起会餐的蛇,密密的车阵以其凝沉的黑灰色,把剽悍或柔情的风堵得水泄不通。昼夜不停的调车作业,使合欢城充斥钢铁的轰鸣,那些美丽的合欢树大约都患有神经衰弱。
安芯也是一棵开花的合欢树。喜欢她的人,各单位都有,他们操着南腔北调赞美她的长辫子。辫子就是她的花朵。而奶奶见了她,却嚷要找剪子,吓得安芯更不敢回家了。奶奶之所以跟辫子过不去,是因为放映员正在淡出安芯的视野。525部队每周六放电影,铁路上家家都去,奶奶和秀也是电影迷,场场不落,可放映员来请了多少趟,安芯都借故推辞了。五一劳动节那天,正是安芯下夜班,525部队与铁路联队的篮球友谊赛,在临管处球场举行,放映员与张卫国都上场了,俩人都打前锋,放映员个子虽小,却是灵活而积极,满场乱窜,老往张卫国的胳肢窝里腿裆里钻,多少个稳稳的三分球,硬是叫放映员给破坏了,气得张卫国抢到球也不投篮了,照着从自己腿裆里钻出来的屁股就砸。裁判便吹张卫国犯规,不料安芯竟冲到场边指责裁判,顺带着还递给张卫国一条毛巾。有她带头,人们也不管鱼水深情了,满场嘘声一起撒向放映员。后来,只要球一到他手上,便是嘘声及喝倒彩。
安芯的表现再明白不过了,她差不多就是在众目睽睽下把绣球抛给了张卫国。这时,临管处一带的铁路居民区已被命名为铁路新村,而张家媳妇则被人们在私下里唤做张婆子。整个铁路新村的女人成天围着公共自来水议论她儿子和安芯,她们拿这件事当脏衣服打上肥皂在大木盆里搓呀搓,当刚买来的蔬菜对着水龙头冲呀冲。没有工作的家属,总能在自来水边找到蜚短流长的工作。奶奶和张婆子都听到了那些流言。她俩一旦在自来水边相遇,一个气昂昂的,一个灰溜溜的。奶奶惯用的语言方式就是指桑骂槐、话里有话。比如,她说:买菜得挑挑,别光看着菜新鲜,有的长在大粪地里,叶子上还带着手纸,恶心死人啦!
奶奶一直认为女儿是心野了,坚信自己的态度是这对年轻人不可逾越的屏障。但是,捕风捉影的流言后来变得很具体了,有人亲眼看见安芯在三角线龙头房的墙旮旯里等人,还有人发现他俩经常出入刚落成的合欢剧院。奶奶便第一次上楼串门去了。
张婆子很是意外,说:嫂子,楼上楼下的住了这么久,俺每天都念着盼着你来串串门呢。每回包饺子,都想端一碗送去,可俺一想到你的脸色,就怵得慌。
奶奶紧盯着她的眉眼,害得张婆子一阵紧张,直搓自己的眉毛。那两道曾被薅过的眉毛又长起来了。
奶奶说:俺来说说俩孩子的事。俺不乐意,得管管啦。
张婆子硬把她拽进房间,让她坐下来。方桌上放着半刀很糙的草纸,另半刀已被裁开,叠成四四方方的一摞。见奶奶目光停留在纸上,张婆子赶紧把它收起来。
张婆子说:嫂子,俺知道你心里别扭,俺也不乐意。卫国他爹见了孩子就骂,也没骂住。咋办呢,你听听那些嘴,越传越蝎虎啦。
奶奶扫视着她的家。楼上是过去的住院部病房,里外两间铺的是木地板,所以,她家起夜的声音都传到了楼下。外屋的一面墙,挂满了高粱秸编制的物什,团箕、笊篱、笤帚疙瘩等等,饭桌上方的墙上,则挂着一只相框,里面压的全是张大车的照片。其中一张竟是在枣庄车站的留影。那个伤心的车站依稀可辨,票房、月台、扳道房历历在目,然而,在照片里,只有张大车一个人。一个人的笑呼啸着,迎面而来。
张婆子赶紧解释道,这张相片是鬼子投降时照的。奶奶回敬道:俺看着也像,看他美的,日本人都叫他打跑啦。先别说过去,眼皮下咋办吧?
商量的结果是当晚张婆子跟着奶奶去了剧院。两个小脚女人决心要在大庭广众面前,生拉硬拽地把一对年轻人拖出来,让他们的爱情像溜放车一样解挂,各自回到自个儿的股道。
合欢城以铁路人口居多,地方政府也自豪地声称,合欢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而铁路上又以江浙人为众,就连客站的广播、调车场上的喇叭都染上了江浙腔。所以,合欢城便有了越剧团。那阵子,剧院夜夜上演的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观众自然也大多是穿着铁路制服的,开演之前,打台前一眼望过去,尽是明晃晃的铜纽扣,纽扣上是明晃晃的路徽。有些工人连大檐帽也不摘,便有后排观众依次传话过去,让人家把帽子摘掉。他们操着南腔北调。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奶奶和张婆子说是进去找人,人家死活不让,无奈只好各买一张票才得以进场。两个小脚女人分别从两侧过道走到台前,各踞一端仔细地扫视观众席,看到的正是铜纽扣的景象,只好一排排地找。好些个熟人便喊:奶奶,你查票呀!
查着查着,场上的大灯熄了,一阵紧锣密鼓,大幕开启,戏开演了。两个依然满场梭巡的女人,款款走进剧情里,终于遭到观众的抗议。吓得张婆子赶紧在后排找出两个空位子,拉着奶奶坐下来。不一会儿,张婆子就沉浸到戏里去了。奶奶的目光却一直在观众席间寻找、辨认。她看见大辫子就发一声惊呼:在那。可是,她的发现都叫张婆子给否定了。
黑暗中,有人拍拍奶奶的肩头,说:庄儿他奶奶,这回找的是女儿,可对?俺看见她和那个小伙子在戏园子门口呆了一会,没进来,往东站方向走啦。
是那个巡道工。奶奶将信将疑:你认识俺闺女?
咋不认识?你忘啦,她从山东调过来,还是俺从车站把她带去交给你的。和俺在老家的闺女一般大呢。
安芯由叔叔、婶婶带大,在济南入路。知道哥哥去支援鹰厦铁路后,也要求调往南方,一家人总算团圆在合欢。可那时奶奶对她的到来并没有表示特别的欢喜,相反却是忧心忡忡。奶奶担心工棚里隔出来的一间住不下,所以期期艾艾的,误了接站。直到安芯报了到回来说有单身宿舍,奶奶才如释重负。奶奶曾指着布帘子对女儿说,别怪娘心狠啊,俺指着能有一群又白又胖的孙子呢。
奶奶拉起张婆子就走,巡道工也跟着出了剧院。巡道工说:你们别是要去东站吧?俺多嘴啦。你说黑灯瞎火的,那么大个东站,上哪找孩子呀?
张婆子也说是。奶奶却说:找不着俺不会喊吗?喊她,她听不见吗?不找,俺心里不踏实!
巡道工一乐:行,这是个办法,俺替你喊两嗓子去。东站股道里装着麦克风,每天全城就听它哇啦哇啦的!你小脚可不敢到那儿去。说,喊么呢?
就说她娘得急病啦,要死啦。赶紧家去!不赶紧着,就瞅不着啦!
巡道工白了奶奶一眼:可不敢瞎说!俺去,你俩回家听着俺是咋喊的。说着,他就撇着八字脚跑远了。
回家的路上,张婆子不住地打听巡道工。奶奶说,这人嘴里没准信,说祖上是大地主,在济南还开了店。又说亏得他爷爷辈好赌好嫖,把家产都败了,土改时才划了个小土地出租。他也是南下的,在部队上当过班长,受过伤,他腿不是有点瘸吗?媳妇和一大堆孩子还留在山东。他说媳妇是大家闺秀,细皮嫩肉的,还念过书,眼下在县城里当老师。俺问他,咋不把家眷迁过来呢?他说,一大家子咋住啊。这叫个理吗,你说说?车头是爹,车皮子是娘,娘不随爹,要她那车皮子做么呀?
彻夜不眠的东站对于合欢城,是一片亮晃晃的夜空,是调车作业制造出来的能覆盖全城的声音。那些声音构成了调车作业的全过程。当火车头一声鸣叫突然发威时,那气势像憋足了劲排泄似的,这就是解挂,是运用惯性的原理让一节节车厢分别溜放到不同的股道;之后传向全城的,就是溜放车与停在股道上的车辆的碰撞之声,那声音有时很轻,有时却是剧烈的震响;最叫人心悸的,是溜放车从驼峰上冲下来碾轧着铁鞋发出的尖利声音。那些钢制的铁鞋,使命就是让一节节溜放的车厢在各自的位置上停下来,然而,当车轮碾轧着它们的时候,它们总是发出凄厉的呼号。
伴随着钢铁的轰鸣,东站的高音喇叭也不甘寂寞。供作业用的麦克风隔三差五地布置在股道间,它的使用者包括调度员、列检员和调车员。所以,通常它的江浙普通话虽然弥漫全城,别人听着却是含混不清的,就像医生开的处方鬼画符一般。偶尔的,铁路员工也会利用它聊聊天,骂声娘,或者,高歌一曲,那时,他们的声音就很清晰了,全城的娘都能听见。
奶奶是在回到家后,倒了半暖瓶开水,正小心翼翼地烫着一对小脚时,听到巡道工的呼喊的。
道口工声嘶力竭地喊道:电务的小孙请注意啦,电务的小孙请注意啦,请你赶紧家去一趟,赶紧家去一趟,你家有急事找你,有急事找你!务必!务必!
急促的呼喊铺天盖地。楼上的张婆子也听到了,天花板上咚咚响了两声,那是张婆子如约跺脚示意。奶奶便叫秀举起拖把,捅两下天花板以回答楼上。秀急红眼了,说:这是谁给出的馊主意呀!闹得台湾都听到了,叫俺妹子往后咋做人呀!
叫那死妮子家来,么丢人的?自来水边那些碎嘴子才丢人呢。俺看她还敢跟张家那小子粘糊下去!
烫小脚是一桩很细致的活儿。每晚,奶奶得花上半个多小时,耗费大量热水。水得够烫,最好是现烧的开水。她说媳妇秀么都好,就一样不好,不会烧水,不等壶里的水多滚滚,就急着灌暖瓶。说了多少回,还是改不了。
奶奶被烫得哧溜哧溜直吸气,却是很陶醉。她终于表扬秀了,因为今天的开水够烫。秀问:这样就能把安芯喊家来吗?
来不来的,随她。俺寻思着,满世界都知道俺不乐意,那俩孩子不得顾忌着?这死妮子,就是叫那蹄子给带坏啦!
张段长从路局开会回来听说这事,操起笤帚疙瘩给了张婆子一顿好揍。人到中年了,他打媳妇也比较讲究了,再不会没头没脸地乱揍,而是把愤怒集中在她瘦棱棱的屁股上。而挨打的张婆子也照顾丈夫的颜面,从不大哭大喊,只是无声地挣扎,默默地流泪。所以,整个门洞十多家人,除了奶奶,都认为他们是恩爱夫妻,还给评上了五好家庭,后来,大字不识的张婆子竟给地方法院当了几年人民陪审员。
张婆子在擦干眼泪挂好笤帚疙瘩后,问丈夫:老孙家的不乐意,卫国这孩子又不听劝,你说咋办呢?俺亏欠着人家,可不能再伤着老孙家,这事你说别扭不别扭!
张段长凶凶地瞪了她一眼,声音却低沉:蠢娘们你甭管。俺来。
俩孩子热乎着呢。你能让他们断了?
让卫国赶紧入党!
张段长轻飘飘的一句话,是他媳妇所不能理解的,而孙安路后来却感觉了它的重量。
那趟跑车回来,孙安路的心情坏透了。他是在彰武接的班,挂上车厢,正等着发车信号,有个半大男孩扒上了火车头,喊了声孙叔叔。孙安路看着眼熟。那孩子就说我们是隔壁邻居呀,我哥叫杭州嘉兴,我叫金华。金华是合欢铁路小学的学生,暑假成天在车站转悠,一心想捉个美蒋特务,当上小英雄。头几天,发现了一个戴礼帽、穿黑色纺绸衬衣的可疑男子,便一站一站地跟踪,跟到彰武站把人跟丢了,自己也回不去了。孙安路看过他的学生证,便叫他到列车尾部去找车长。可男孩不肯走。他说他的理想就是当火车司机。这理想让孙安路挺自豪的,就把他留下了,让他亲身体验风驰电掣的过程。在发车之前,孙安路操起煤铲,亲自往烈火熊熊的炉膛里投了几锹煤。可是,停靠合欢站时,机车越过了警冲标,按照行车规程,这就是事故苗了。事故苗子,是危险的信号,灾难的预兆。立马就得开分析会,找问题,查思想,挖根源。问题是明摆着的,八成是叫那个男孩分了神。火车头又不是旅客列车,居然擅自带客,本身就是大问题。
孙安路在大会小会上连着作了几次检讨,事情仍没完。隔了些时日,张段长把他叫了去。张段长说:俺得给你个警告处分,你服不服?你升司机有两年了吧?今儿越过警冲标不在乎,明儿就会越过道岔,撞车出大事故!再说,你咋这么糊涂呢,机车怎么能上客呢?那孩子要是在机车上出了事,就够你麻烦的了!
孙安路说:俺也是叫金华那孩子给感动了。饿了几天呢,给他几个馒头,眨眼就囫囵吞了。张叔,这事俺的确错了,你就处理吧。
谁知,张段长更是语重心长了:安路,组织上正在培养你,你是知道的。可在节骨眼上你这事闹的!前天,机务段开了个支委会,会上还有同志反映,段里发了个搪瓷茶缸纪念百日安全,你说它是什么,是尿壶?你家拿茶缸当尿壶?
孙安路一愣,想了想才记起来,尴尬地苦笑道:俺是回忆过去呢。俺想起了南下那会儿,住在老百姓家里,有些女同志起夜不敢出门,就那么着。奶奶个熊,哪个鳖羔子这么缺德!
张段长板着脸:要是不出事苗,俺就信你了。可两件事联系起来看,至少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缺乏安全意识,二是没有政治头脑。这话说得是重了,可我是为你好。对你说,当年你爹可是好大车。歇班就保证睡足,养足精神,才能耳聪目明反应灵敏。俺跟他跑过车。他坐在驾驶座上了望,眼皮子都不带眨的。到站后,出发前,领着大烧、小烧不停地擦车,那个细致耐心!那时虽然是替日本人开车,可那种职业精神么时候都需要。更何况,如今是人民铁路,路徽是什么?路徽就是由工人二字组成的火车头。俺常说,人为什么放在车中央?人是车主人,车要人养着。安全责任最重要,正副司机配合好,要做到彻底了望,确认信号,高声呼唤,手比眼看。你回去好好想想。
张段长突然提起父亲,让孙安路很是奇怪。迈出他的办公室,只见司炉陈连根正贴在段门口的院墙上出墙报,孙安路便走过去,轻声说:你积极啊,歇班也不好好睡觉。跟俺来!
司炉扔掉粉笔,赶紧跟着。他是段里的团支部委员,能说会道,能写会画,能歌善舞,挺讨领导喜欢。可孙安路却嫌他身板单薄,手脚太软,吃不得司炉的苦。司炉是重体力活,从合欢到彰武不过一百五十公里,却要往炉膛里投四吨多煤。一煤铲就是二十斤,上坡要加大动力,一分钟得投一百多铲。每每火车加速时,孙安路总是急得大呼小喝骂骂咧咧的,亏得有个虎背熊腰的副司机帮衬着。孙安路最不耐烦的时候曾经这样训斥他:你小子再不赶紧当干部走人,当心老子急了连你一道投进炉膛!
司炉用沾满粉笔灰的手,掏出一枝笔牌香烟,在孙安路面前晃了晃:你们山东香烟呢。张卫国给的。抽一棵?孙师傅,你要带我去哪里呀?
孙安路铁青着脸,并不理睬,顾自往三角线走。司炉知道他刚被领导刮鼻子,心里一定窝着火,也就不敢吭声了。俩人走在轨道中间,孙安路个子高,一步能跨两根枕木。陈连根却不行,他得急急地踏着碎步才能跟上。
到了煤台那儿,孙安路停了下来,转身对司炉说:你给俺老实站在这儿,看着那些拣煤核的女人,哪个是你喜欢的梅香指给俺。
刚刚有机车在这里放渣,不远处的轨道边,一大堆煤渣热气腾腾的。热气中间尽是撅起的屁股,所有的脸都钻到煤渣里去了。其实,不看脸,司炉也能认出梅香来。司炉认识她翘翘的屁股,被大花裤子包裹着的屁股。他仔细地辨认着。
孙安路却下了路基,抱住了水鹤圆盘状的开关,猛地一拧。哗,如柱的水流从司炉陈连根的头上浇下来。他恰好站在水鹤下面,水鹤拿他当火车头后部的煤水车了。
受惊的陈连根蹦出轨道,只顾甩着脑袋,甩掉满头满脸的水,懵了似的。拣煤核的女人孩子听到动静,都抬起头来。顿时,煤渣堆里一阵哈哈大笑。
关上水鹤,孙安路冲着陈连根喝道:奶奶个熊!老子就拿你当尿壶了,看你能不能盛下一泡尿!说,尿壶是怎么回事!居然学会告密害人了你!
水淋淋的司炉醒过神来,一边抹脸一边喊冤。他说:你孙师傅是南下的解放军战士,多么令人敬仰呀,你骂我骂得再狠,我也崇拜你。我是把你的回忆当故事讲呢。我还说你们每天早起,把被子叠得有棱有角的,在被子上放一双筷子一棵葱一块姜,让大家猜那是什么意思。没有一个人能猜出来。我就告诉他们,那叫快快冲过江。
这么说,我冤枉你了?
冤死我了。好在是热天,要是冬天,我还不得被你冻成冰棍呀!我要是有半句谎话,你就冬天来对付我。等不及,那就把我扔到炉膛里去!
孙安路在确信他的真诚后说:怕你还不如一块煤矸石呢。
陈连根哭丧着脸抱怨道:你不问青红皂白先浇我一顿,叫我怎么回宿舍呀。你看看,衬衣裤子都贴在身上,吊儿郎当的,难看死了。
难看?指不定有人眼馋有人疼呢。这时,孙安路其实已经瞟见那个穿花裤子的年轻女人。她几次从煤渣堆里站起来,朝水鹤这边看看,又蹲下去。她不好意思过来呢。
孙安路朝梅香招招手,梅香果然站起来,戴上斗笠,挎上了篮子。司炉慌了:她真过来呀!羞死人啦。
孙安路说:你当俺知不道啊,每次清渣你积极得很,老是主动下车去铲渣,一锹锹都抛到她脚底下。那时你的劲可大着呢,能把二煤抛到她家门口去!
陈连根红着脸,操起的双手挡在两腿之间。孙安路又说:把那家伙摁住了啊。
梅香长得很俊,就像梅骨朵般招人爱。孙安路已经从陈连根嘴里知道了个大概。她家在邻县农村,才嫁到合欢城里的港背村不久,港背村是小城里的村庄,火车站和铁路新村的周围都是港背村的菜地,她的丈夫就是一个菜农。娶亲不到一个月,那个年轻的菜农竟丧生轮下,把一家老小抛给了刚刚过门的梅香。
梅香藏在斗笠下羞羞地一笑:师傅叫我啊?
孙安路说:也没么大事,向你借斗笠,刚才给他冲了个澡,忘了带衣服。斗笠借他遮遮羞吧。
梅香瞄着陈连根,吃吃地笑着把斗笠摘下来。孙安路忍不住问:太阳挺大的,你拣煤核时怎么不戴呀?
碍事。大家像放抢一样,脑壳碰脑壳的。
孙安路拍着司炉的肩头,对梅香说:他对你可是了解得很多啦。你知道他吗?俺的徒弟。今年二十一,叫陈连根。为么叫连根?独苗啊!他父亲是铁道兵转业的,在铁路办事处当主任,母亲在你们地方上当小学老师。都盼着连根独木成林哪!
梅香不言语了,痴痴地盯着竹篮子里的煤核。
孙安路朝司炉丢个眼色,就要走。陈连根上前拽住了他:孙师傅,我正准备找机会告诉你,你说奇怪不奇怪,这回段里开支部会讨论发展党员,争论得可厉害啦,我在隔壁写稿子都听见了,争论的对象只有一个人,就是张卫国。大家都说他符合条件,可张段长坚决不同意立即发展,硬要再考验考验。领导嘛,严格要求亲属也不奇怪,听说车站的范站长还要大义灭亲,把自己的女婿给开除路籍。奇怪的是他说的话,绕来绕去的,听不出张卫国有啥问题。争到最后,说等组织委员找他谈话后再开会研究。组织委员第二天就找他谈话了,谈完就开会,这下竟顺利通过了。明摆着,有什么事要张卫国给个态度嘛!
孙安路心头一沉,搁在心里骂了声奶奶个熊。他其实挺喜欢张卫国的,那是个实在人,忠厚,仗义,还能干。如果组织上真是向张卫国要什么态度,那八成和安芯有关,和孙家的历史有关了。
孙安路望望梅香,告诉司炉:要是真喜欢,你胆子大一些,干铁路的成天不沾家,还危险,到了这小地方,找老婆不容易呢。俺看出来了,人家对你有情有义,你那煤核变成花骨朵啦。不嫌人家是小寡妇吧?新社会了,叫你父母别封建。哦,他们思想比俺还进步呢。你看她那身子,就像你嫂子,能生养。要是你有本事,她能生出一个机务段来,你信不信?
孙安路又补了句行话:上坡翘屁股,下坡猛摇炉。你该翘屁股啦!这句话指的是,上坡得拼命加煤,下坡得清除炉内积厚的煤灰。
这时,从龙头房的拐角处传来一阵爆发似的高喊。那是一群顽皮孩子,他们认识当火车司机的孙安路。每每遇见他,都会狂呼一阵,然后大笑着尖叫着四散奔逃。他们喊的,是他们自己创作的童谣——
山东大侉子,
吃饭不用筷子,
睡觉不脱裤子。
住进新房,秀就怀上了第三胎。大肚子尖尖的,直往下坠。奶奶说这一定是带把的。奶奶还说,没准儿是双胞胎,如今有钱都买不到吃的,肚子里的孩子吃么呢,能长得这么大。
奶奶对躺在床上边看书边搓脖子的儿子说:你歇班在家,趁天好,去买车煤,再到养路工区买几根废枕木生炉子,眼看着天凉了,又是雨又是雪,可不敢让秀累着。你搓的泥能当煤球烧,俺也乐意。赶明儿,下班你别洗澡,多带些煤灰家来,扫巴扫巴,兴许能做一顿饭。给俺把买煤的钱省下啦。
孙安路喜欢苏联小说。秀怀头胎时,他想好了儿女的名字,叫保尔或叫安娜,却让母亲一票否定了。奶奶的笑里常带着讥嘲意味,她说还不及狗呀猫呀好听呢,叫枣庄吧,也是个念想。面对强硬的母亲,孙安路能做的只是把这两个字拆开来。孙安路的藏书有一箱子,都是苏联小说。箱子塞在床底下。夏天的时候,整个门洞家家闹臭虫,大家都把床掀了,连床板带床架,还有草席枕头和被单,统统搬到烈日下暴晒。臭虫也是美蒋特务,狡猾得很,深藏进床板上的洞眼里,晒了一天也奈何不了它们,晚上又出来喝血吃肉了。大家便再晒,边晒边抠洞眼,能抠出来的,一个个掐死它。抠不出来的,就用开水浇。可是,臭虫真像盘踞在台湾岛上的反动派,灭了一伙,安静了几天,又来了。铁路防疫站说,臭虫的繁殖能力很强,靠掐靠晒靠烫是除不了根的,得靠六六粉。于是,一时间家家都飘荡着呛人的六六粉味。直到臭虫最终被消灭,床板上、墙旮旯里六六粉的气味仍然经久不散,就连孙安路的书箱里也不例外。这让孙安路心疼死了。
孙安路放下书,掸落满枕头的泥垢,跑到单身宿舍锅炉房借了一架板车,便去买煤。一车煤是五百斤,上坡挺吃力的。不过,路上尽是熟人,谁见了都会搭把手。煤拉回来,也跟来了好几个人,其中有司炉陈连根和那个梅香。巡道工大概看见孙安路借板车,他竟给孙家送来了一担黄泥。奶奶忙不迭地道谢,说:还是你有眼力神啊,你想到头里去了。巡道工说:开火车的还要买煤烧,当工人有么好的!做么都得花钱,有钱还未必能买到东西。到一条龙饭馆喝碗糊汤,还要排长队,队伍都排到百货公司去啦!
谁家做煤,就跟开联欢会似的,也不用招呼,闲着的左邻右舍都凑过来了。挑水添水的,掺黄泥的,和煤的,拍煤饼的。就连挨了一巴掌、见面都不吱声的调车员杭州,也撸起袖子夺走了孙安路手里的铁锨。他弟弟金华则带着一帮孩子,团起一个个大煤团,送到一块平地上,紧挨着蹲下来,把煤团拍成煤饼子。噼噼啪啪的拍打声,甚至把东头门洞范站长家的五朵金花也招来了。
奶奶不让她们插手。奶奶一一验看了她们的玉手,那些手分别是客运员、列车员、电报员和中小学生的手。奶奶说:俺心领了,谢谢你们。有这么些人,快着呢。让男人和孩子去干吧。看看你们的手,俺也不忍心啊。俺知道,你们娘连洗碗都不让插手。
老大范晶晶说:我家的重活脏活都叫安路大哥抢着干了,做煤又不累,我们能行。
奶奶说:是你娘教你说的吧?么话!安路帮你家,该。论辈分,你爹是他叔。一个大男人,怕么呢。可你们是千金啊,俺秀做点活,俺也不舍得。
范家女儿插不上手,又不便马上回家,就站在女人堆里看着。奶奶把范晶晶拉到一边,问道:你对象到底犯了么错,你爹这么不依不饶的?俺知道,站调责任重着呢,上班是不该打盹,出了事故可了不得。那事故不是被避开了吗?人家不是还做着新郎倌吗?真要开除他,叫他往后咋过呀?
范晶晶顿时泪眼汪汪。奶奶便劝:夜里俺卖个老脸找你爹说说去!你对象也是,干铁路,上班千万不能眨巴眼。一迷瞪,指不定就是祸。你说说,老婆又不是租来的,省着用嘛。
难得回家的安芯,在这时出现了。首先看见她的,是蹲在煤堆边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攥一把捏着玩的孙庄孙枣。小兄妹俩喊着姑姑扑上前去,安芯牵住了两双小黑手。
孙庄说:姑姑,要是这一堆煤能变成白面就好了,那么多煤饼就变成了大烧饼。
孙枣说:才不呢,我要叫奶奶包饺子!
女人和男人都哈哈大笑。奶奶却没笑,她上前接过安芯提着的方形藤篮,白了女儿一眼,说:还知道有个家啊。给孩子带么零嘴啦?说罢,便翻藤篮。
安芯叫起来:哎呀,我买了一包蛋糕忘带啦。庄儿,枣儿,待会姑姑回去给你们拿来好吗?
奶奶火了:死妮子!这阵子你掉了魂啦?没看见孩子饿的馋的,要是这煤灰是白的,能让他们当奶粉吃了喝了!给拿去!
已经上学的孙庄懂事了,见奶奶骂姑姑,就说:奶奶,我才不是馋猫呢,我是打比方,我用煤饼比方烧饼。
比方?打比方都流口水,东北人叫哈喇子,还不馋?奶奶终于从藤篮中翻出一小包南瓜子,便叫俩孩子去洗手,也就放过了安芯。
安芯也要做煤,谁也没能拦住她。因为张卫国也在帮忙。安芯团起一个大黑球,没往人扎堆的那块平地上去,而是走到自家的窗下,把个煤团就贴在红石墙上了。然后,轻轻地拍打,拍成薄薄的煤饼。奶奶嚷起来:你做点事就出鬼!好好的墙晒煤饼子呀,收了煤那印子长留在墙上,难看不说,孩子一蹭就是一身灰。你歇着去吧!
安芯说:贴在墙上收煤时没有沙泥,干得也快,没看见别的楼房都这样吗?
张卫国附和着,捧着个煤团子往安芯身边去。奶奶就不吱声了,这俩孩子要找个僻静地说事呢。
其实,他们几乎没有开口,只是循环往复地忙着各自的活儿。张卫国一趟趟把煤团子送过去,往墙上一贴,安芯就做下道工序,把煤团摁扁了,再拍平拍匀。不知巡道工从哪儿挖的黄泥,粘性好极了,拍在煤饼上,竟有些吸手。呱叽呱叽的。安芯的巴掌,亲切而缠绵地拍打着,像抚摸,像亲昵,也像嗔怪。很快,孙家窗下出现一行黑乎乎的圆,它与楼房檐下那条石灰水标语中的方块字,方圆呼应,黑白分明,相映成趣。
邻居们也都知道张卫国和安芯断了。公用自来水边的女人都在窃窃私议,断得好没理由,是两家大人不同意,多好的一对呀,为什么呢。这阵子,她们的工作就是深入分析使劲猜。她们确信,这边刚说断,那边张卫国就准备结婚了,其中一定有故事。
因为人多,一大堆煤很快就要做完了。孙安路用铁锨把地上的剩煤刮拢来,却不让别人做,道声谢,让大家洗手去。他把余下的活儿留给了安芯。他说做在墙上的确比做在地上省事干净。他说这话时看见张婆子别过脸去,揉了揉眼。秀也撇了撇嘴。像他自己一样,都难受着呢。
安芯直到做最后一块煤饼,才对着墙说给张卫国听:恭喜你啊。家里有了个铁路食堂的白案师傅,往后包子饺子大饼管够,饿不着啦!
他俩默默地应着孙安路的喊声,走到水桶边。孙安路用茶缸舀水,替他俩冲手。两双黑手一上一下,各自搓洗着,一遍遍搽肥皂,却怎么也洗不干净。煤灰渗透了指甲缝。进了家,安芯也不言语,低头坐在床沿上,全神贯注地剔着指甲缝。
奶奶在厨房里贴着孙子的耳朵说:乖孩子,带着妹妹去跟你姑拉大锯去!
庄啊枣啊就缠住了安芯,非要拉大锯不可。安芯只好先就着枣儿,让枣儿坐在自己腿上,大手小手相握,两对胳臂伸直,大人唱,孩子跟,拉起大锯来——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
今搭棚,明挂彩;
羊肉包子往上摆!
不吃不吃吃二百。
孙庄跑到厨房里告诉奶奶,枣儿把不吃不吃唱成扑哧扑哧了。奶奶说:行啦,你别玩啦,叫枣也别玩啦。俺咋忘了这个茬,勾起你俩的馋虫,俺去哪弄羊肉饺子啊。俺是老糊涂啦。
刚说完,楼上张婆子送来一大碗饺子,直冒热气呢。奶奶坚辞不收,说:你家条件好不假,可这年头买不着东西呢。叫俺咋还你的礼?你别来馋俺孩子啦,孩子还小,不懂事,没见着也就不闹了,快端回去吧,可不敢让孩子看见。
张婆子说:么呀,楼上楼下住着,哪能没个来往呀。天快凉了,俺还指望你把俺的袄子再续续呢。说罢,撂下碗就走,喊都喊不住。
奶奶把饺子分成三份给孩子,包括秀肚子里的老三。秀不肯吃。是奶奶硬逼着她吃下去的。奶奶说,肉馅的呢,这老三可怜啊,还没出世就赶上苦年景,你不心疼他?
奶奶见安芯又开始剔指甲,就对她说:闺女,吹就吹了呗,好小伙子还不有的是!那个放映员念着你哪。人不就个子小点吗,么都好。今年转业,俱乐部公安段车站都要他。你看看,没本事能成吗?下回歇班,俺去把他叫来。
孙庄抹着嘴,紧盯着安芯:姑姑,你生气啦?
孙枣说:姑姑喜欢吃豆豉。我知道豆豉放在哪里。噔噔噔,跑到里屋,打开梳妆台抽屉,拿来一个小纸包。
孙庄想制止,又忍不住偷偷地笑。可孙枣已经捏着一粒填进姑姑嘴里。安芯也没嚼,就呸呸吐了:么味呀,又骚又臭的!
孙庄拍着巴掌乐:那是兔子屎!兔子屎可像豆豉啦。奶奶说,下回姑姑不听话,就把兔子屎掺在豆豉里让你吃,臭死你。我就包了一包,等你回家来骗你。
两只小白兔是巡道工向人要来的,让庄儿枣儿养着玩。奶奶老说要还给人家,可孩子们舍不得。养着养着就长大了,只好用木条钉个笼子,圈在厨房旮旯里喂着,每天打扫多少遍,还是一股腥臭味。安芯把枣儿手里的纸包接过来,一粒粒地捏,捏成粉末的就是兔子屎,捏不碎的就是豆豉了。捏着捏着,安芯抽泣起来,越哭越委屈越伤心。
奶奶给了孙庄一下:鳖羔子!奶奶是这么说的吗!
奶奶替安芯擦泪的时候,安芯说:娘,我要走啦。宁赣铁路又开工了,我要求调去,命令已经下来了,后天就走。
奶奶一把抱住安芯,泪水哗地下来了。她的声音好像在嗓子眼里憋了许久,终于挣脱了什么,突然爆发出来:闺女,娘亏了你啊,你哭吧怨吧,让娘心里好受些。
奶奶接着想到的事,就是把那对半大的兔子一锅炖了。庄儿枣儿急得跑进厨房,都把身子扑在兔子笼上,哭着闹着不让奶奶下手。安芯也拦住了奶奶。安芯说:还能长呢,现在杀了多可惜呀。
奶奶对两个孩子说:姑姑要走,要去的地方可远哪,你们舍得让姑姑走?舍不得给姑姑吃兔子肉?
庄儿枣儿连忙又抱住了安芯的腿。奶奶又说:这年头,人都买不着吃的,黄菜叶烂菜帮子剁巴剁巴拌上糠,就能当粮食了。你说说,拿么喂兔子,这是一对大肚汉呢,比人吃得都多。没日没夜的。庄儿上学了,谁给割青草去?叫俺一个小脚老太太成天上山去割草喂兔子?冬天的山上有青草吗?庄啊枣啊,听话,赶明儿俺再养,养一只白兔,一只黑兔,让它们生一窝小兔子,有白的黑的灰的,你俩爱送谁送谁去,让铁路新村到处都是蹦蹦跳跳的兔子。行吗?
秀在里屋扑哧笑出了声。两个孩子却为将来到底要不要养一只黑兔争执起来,枣儿仍要养一对白兔,庄儿希望像奶奶说的,养一白一黑。他说黑兔长大了很像小狗。待枣儿终于迁就庄儿时,飘香的兔肉已经上桌了。
奶奶连着挑了几块好肉,硬往安芯碗里送。安芯又把肉夹给了俩孩子,自己只是从肉碗里挑了块骨头啃了啃就扔了。奶奶见她皱眉咧嘴的样子,才恍然:俺咋忘了俺闺女怕沾葱姜蒜呢!嗨,说老就老啦,老糊涂啦!
直到这天夜里,离别多年的母女才真正重逢,重逢在一张床上。正拉呱着,奶奶忽然说:楼上咋啦,往常这会儿就没动静了,黑灯瞎火的,还要出门啊?
奶奶判断下楼的是张婆子。她就黑扒着窗户张望,果然,是张婆子,挎着个篮子,横穿晒着煤饼的那块平地,一直走到铁道边菜地中央的老樟树下才停住。接着,奶奶看到了火光。
今儿是么日子呀?
安芯摇摇头。很平常的日子。可张婆子给谁烧纸呢?
奶奶躺回去后喃喃道:她黄泥县的爹娘托梦来啦,那边也闹灾啦,缺钱花呢。俺那死鬼心咋这么狠呢,你说说,连个梦都不给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