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社会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同时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以88岁的高龄,前往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在关键时刻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南方谈话明确提出,坚持两手抓,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15]。这个论断对于我们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还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抑或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都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都从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来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目标和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对于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早在1986年9月28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就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316]。1996年,江泽民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本质特征”[317]的科学论断。2006年,胡锦涛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318]。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深刻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就在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 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存在与发展。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从唯物史观出发,把人类社会结构概括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这三个方面,指出这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的社会结构理论,始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应在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容极其丰富,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毋庸置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面临的任务很多,需要我们做的事情也很多,但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我们面临的任务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比如经济与教育、科学、政治、法律等,它们之间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绝不能顾此失彼[319]。邓小平正是在深入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任务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江泽民继续站在社会结构的视角来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联系起来。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同时也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能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不起来,那么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如果我们的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滞后,那么物质文明建设也就失去了动力,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发展目标也就无从实现[320]。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他提出,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他还针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分别进行了阐述,这实际上也是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深刻认识。
胡锦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任务,进一步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任务,建设的目标要求也相应地从富强、民主、文明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党的十七大从这一总体布局出发,强调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际上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和精神上的旗帜,同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321]。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在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综合国力、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作为硬道理、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322]。这无疑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战略地位的认识。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以经济、军事为基础的硬实力竞争空前激烈,而且表现在以科技、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也十分激烈。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平均在10%左右,美国达到了25%,并占据了世界文化产业市场43%左右的份额。美国拥有近2300多家日报、8000多家周报、1.22万种杂志、1965家电台和1440家电视台,还拥有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这三大电视巨头以及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生产基地好莱坞。美国电影产量是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占有率却高达80%。全世界56%的广播和有线电视收入、85%的收费电视收入、55%的电视票房收入都在美国[323]。而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还不到4%,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3%[324],同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非常不相称。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主导国际规则,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也在谋求更大的战略利益。美国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不仅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还把其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散布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就使得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我们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为硬道理和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二 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路径与最终目标。
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们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首要的任务是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但“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325]。在邓小平这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江泽民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搞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十六大报告中,他都强调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在新时期新阶段,为推动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胡锦涛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以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目前我国GDP已位居世界第二,国家总财富位居世界第三,迫使美国急剧改变全球战略,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中国有后发优势,可以在经济发展中趋利避害,不至于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但30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确实是落后于经济发展,我们自己不满意,就连外国人也不满意。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曾把我国妖化为“只生产物品,不生产思想”的国家。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没有文化上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由于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自信,我们不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且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要实现的奋斗目标。
我们之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必须加快形成我国的文化优势,以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松土”威胁,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一直以世界第一强国的姿态傲视天下。时至今日,美国已成为中国在全球最重要的外交对手,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祖国统一的最突出的外部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搞思想渗透和舆论造势的手法不断翻新,而且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具有欺骗性。2010年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强势推出了“互联网自由”战略,将“互联网自由”、“新媒体”纳入源自冷战时期和平演变策略的“公共外交”,侧重通过“直接”与他国网民对话以影响其价值观、行动方式,从而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自由”战略是延续冷战时期以来两大阵营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颠覆、渗透游戏的网络翻版。撇开漂浮在表层的信息技术的泡沫,美国推进“互联网自由”,“帮助”网络活动分子,提供官方翻墙软件的目标,与当初设立“自由欧洲广播电台”、“美国之音”等从事颠覆性报道的短波广播,并无本质区别[326]。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尤其要防范西方媒体捏造、利用突发事件造势惑众,从事颠覆活动。美国近年先后搞了“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最近又在搞“俄罗斯之春”,这些都是美国对他国“松土”战略的具体体现。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与此同时,我国文化领域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路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我们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终目标。党中央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表明我们党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三 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只有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完整地体现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邓小平始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成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他强调,正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够消除诸如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等资本主义以及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丑恶现象,我们才会坚持不懈地为社会主义而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着诸如共同理想信念的弱化、多元价值观对主流价值观的消解与冲击、封建主义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滋长蔓延等消极的文化现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应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全面发挥出来。在他看来,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已经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也是非常令人鼓舞的,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但是,如果我们的社会风气变坏了,那么我们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功也就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这会逐渐影响并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变质,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而任其自由发展下去,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贪污、盗窃和贿赂横行的社会。邓小平始终坚持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视角来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无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有关思想,坚持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如果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们的精神生活空虚,整个社会的风气败坏,那么实际上和贫穷是没什么两样的,这样的社会是不能被称为社会主义的。他强调,我们发展经济,绝对不能以牺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代价,我们之所以提出一系列“两手抓”,就是要在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完整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27]。他始终认为,只有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体现的认识。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以更大力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完整地体现和发挥出来。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但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直接关系到民生幸福。通常情况下,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和教化功能,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生幸福的关系认识不是很深。当前,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经从温饱过渡到了小康,精神文化需要已变得更加突出和强烈,解决“文化饥渴”问题也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这种的情况下,改善人民生活,追求公平公正,提高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日益成为重要的内容、衡量尺度和显著的标志。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曾经对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权益状况作过一个调查,她用“八个零”来概括中国农民工休闲生活境况: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几乎为零”,闲暇生活中的文化精神消遣“几乎为零”,对文化性休闲概念的理解“几乎为零”,参加社区活动“几乎为零”,融入城市文化“几乎为零”,“休养生息”的意识是“零”,闲暇时间与孩子们玩的时间“几乎为零”,传递他们“诉求”的渠道“几乎为零。”[328]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权益状况由此可见一斑。由于对文化权益重视不够、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资源分布不均、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文化活动不够丰富、文化维权意识有待加强等,当前农民工的文化权益维护当前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他们难以和其他群体一样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难以全面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由于人们的思想困惑、精神焦虑有所增多,相应地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的任务也就更加繁重。我们必须在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和教化功能的同时,更好地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的多样化和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这一基本原则,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鲜明地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