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应国访问记-古应国墓葬发掘手记(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据文献记载,应国是周武王之子应叔的封国,胙国是周公之子的封国(簋铭记载柞伯为周公作祭祀用器,也说明了这一点)。二国在西周早期的关系应当十分密切,相互之间不大可能有战争发生。因此,我们应排除它作为战利品的可能性。这样就只剩下了第二种可能性,即柞伯簋是被其主人柞伯作为礼品赠送给应国贵族M242墓主人的,继而入葬于该墓之中。

    柞伯簋铭文记载的是,周康王在当时的首都镐京(今陕西长安县)举行的一次射箭比赛活动。这是西周金文第一次完整地记录当时所谓大射礼的全过程,为研究古代礼仪制度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物与文献资料,弥补了古代文献对西周射礼记载的不足。所谓大射礼,是指由周王或诸侯牵头组织而举行的关于射箭类的体育比赛项目,其规格略高一些。而一般在各地乡村民间举行的射箭比赛,叫做乡射礼。举行射礼的最终目的是进行车战时的中远距离作战演习。当没有战事之时,国家大都要采取这种方式对士兵进行射箭技术的练习。这是国家的一种备战行为。据我们研究发现,西周时期的这种射礼,参加者都必须站在由马拉着的行进中的车上进行射箭比赛,具有很明显的军事目的和用途。至于射箭的目标——靶的来讲,很可能是固定在地上某一处,但也有可能是用马拉着的移动靶的。春秋以后,射礼逐渐变成主人、宾客、朋友之间一种礼节复杂的体育赛事,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

    这篇铭文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并有事情的起因、过程与结果,因而这应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篇十分优秀的记叙文。

    在我国古代,凡金属类物均称为金,譬如银被称为白金,铜被称为赤金或吉金,铁被称为恶金。我们所说的青铜器,主要是由铜、锡、铅三种元素共同铸就的合金,原本是金黄色的,因为历经年代久远,受到沁蚀而生锈,才变成青色。直到现在,我们在修复铜器时,仍然会在残铜器的切口处看到这种现象。

    据其铭文可知,这件柞伯簋是用周王赏赐给柞伯的奖金——“赤金十钣”即十块青铜钣材做成的纪念品,柞伯用它来纪念自己在射箭比赛中获胜的荣誉。因此,与其将它作为一件铜器来对待,不如将它视为一件奖品或者奖杯更为合乎实情。相对于现代体育运动而言,柞伯簋铭文描述的是我国古代一次射箭类体育比赛的全过程,其意义非同小可。可以说,这篇铭文是我国最早的对体育比赛中的获胜者进行奖赏的真实记录。所以在2008年我国举行奥运会之前,郝所长和我都曾产生过以柞伯簋原形为蓝本,用青铜铸成奥运会冠军奖杯的想法。2008年已经过去,我们的愿望没有能够变成现实,但我仍期待着,将来有一天这一夙愿或以某种方式得以实现。如果真的是那样,大概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吧。

    八、别出心裁的设计:发掘大型贵族墓

    1995年7月,由于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文物保护的需要,应国使馆的原班人马除个别人留守之外,一律暂时被调到洛阳市新安县,在眷兹仰韶文化遗址开展发掘工作。11月份,接应国使馆留守人员报告,在郊区经联社砖厂取土区内,原来发现而没有发掘的大型墓葬M313向北约有40米远的地方,新发现一座大型古墓葬。通过反复权衡我们决定:由我继续留下主持眷兹遗址的工作,曾经和我一起因为平顶山应国墓地玉器被盗案件而名噪一时的老搭档王胜利返回应国使馆所在地主持发掘;我俩之间经常保持电话联系,互相通报各自情况。王胜利同志于12月19日赶到平顶山工地,市文物办派米柯莱同志前来配合发掘工作。20日,两座墓葬的发掘工作同时开始。他们二人商定,王胜利同志主要负责南侧的M313的发掘,米柯莱同志则负责新发现墓葬M311的清理,必要时二人可以相互支援;为了不遗漏任何考古信息,对于这两座墓葬,每人各自都记录一份日记,以便于万一在记录时漏记而互相补充。

    从应国墓地两周墓葬随其位置自南向北推移,而其年代依次递晚的分布规律来看,M311应当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墓葬。按照以往的发掘经验,像这样的墓葬,其深度一般都在10米以上。所以该墓在发现之初,我们已经通知工地留守人员,在其严密的监督之下,让砖厂用去了墓的上部填土。这样既不影响砖厂的正常生产,同时也节省了本来就不很充足的发掘经费。在今后绘制墓葬剖面图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墓壁的坡度向上延伸,最终确定原来墓口的大小与形状,从而复原整个墓葬。虽然已是数九隆冬,天气寒冷,但是这座墓葬的上部填土已经被挖去了4.5米的深度,如果留得年后发掘,很显然会有被盗掘的危险,所以发掘工作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可以清楚看到,M311紧临着砖厂取土区北边缘的断崖壁下面,唯有其东北角尚悬挂在断壁上。首先清理该墓上面堆积的杂土,随即找到了墓的四边。据实测,墓口部南北长为8米,东西宽6.1米,墓的方向为0°。但十分奇怪的是,这座墓的四个角都有一个较短的折边,致使墓口平面成了八角形。这种情况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从未见到过,难道是由于挖穴建墓者一时灵感而别出心裁所致?不得而知。另外,墓葬四边的边线十分明显,大约有3~4厘米厚的填土特别有黏性,而且颜色也变得较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推测,在当时建造这座墓的过程中,曾经下过一场延续时间很长的大雨,雨水沿墓壁而下流,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层紧贴墓壁的较黑的土层。

    墓葬填土经过夯打,十分结实,因而进度较慢。眼看着天气已经变冷,预计发掘工作将越来越难。于是,他们采用以土方数计工资的包工的办法,果然加快了发掘的进度。向下挖了2米左右,墓葬的中部沿四周墓壁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椭圆形边缘线,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大型墓葬内都放置有一个很大的用木板搭成的长方形木箱——木椁。当年代久远,木椁会腐朽塌陷,致使上面的填土也随之向下坠落,从而出现塌方现象。很显然,这是我们在发掘古墓葬时常见的填土坍塌现象。

    边向下挖掘,随着墓壁坡度的向下延伸,整座墓葬的面积在不断地缩小。在距地表约有7.4米时,墓葬的长宽尺寸各缩小了0.8米左右。12月25日是圣诞节,发掘工作照常进行。由于墓坑已深达2.9米,再向下挖有可能出现墓壁塌方而造成人身伤亡的危险,再者凭人力也已经无法向墓外转运虚土,所以只得暂时停止对墓葬的发掘,而在墓葬周围扩挖台阶。但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墓内填土要加快速度向下挖掘,不敢在挖台阶方面浪费太多时间。所以在台阶高度不存在塌方危险时,就又接着挖掘墓内填土。当距地表面9米时,墓室内渗出水来,填土变成了泥糊,无疑给发掘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接到应国墓地发掘工地来的电话,我正在准备撤离洛阳眷兹遗址,心里十分着急。由于该墓葬没有发现盗洞,所以非常令人期待。最近天气很冷,而且可能有大雪,所以我通知他们继续向下挖,不要停顿,但要时刻注意墓内情况,不要挖过了二层台。同时我也计划在6月初赶到工地。12月31日,当距地表9.5米时,墓室内积水越来越多,而且一直在上涨。王胜利同志在发掘日记中写道:“二层台目前还未出现,心中焦急!!”这座墓葬究竟还会有多深呢?下面摘抄的几段发掘日记,或许可以准确反映当时的情况,例如:

    元月1日下午:继续下挖墓葬填土,仍未发现椁板痕迹。在墓室东南角出现一个空洞,其上下左右都是朽木灰,可能是因木椁下塌在角落形成的空间,也可能是木质腐朽后体积变小而形成一个空洞。

    ——米柯莱日记

    元月1日:至今距地表约有9.8米深,南端有部分青膏泥出现,因水位上涨太凶,二十几人一天出不了几方土,发掘难度太大。今天气温在零下4度许,由于工人没雨鞋,只能光着脚干,太冷了。因水太大,二层台无法辨认。为不使二层台遭到破坏,目前只有在中部向下挖。由于今日扩挖第五级台阶,明日第四级台阶四周的高度恐怕全部都会在2.5米以上,有可能还要向下落。

    ——王胜利日记

    元月2日:四周台阶太高,翻土有困难,急需向四周外转土,必须在距墓口5米以外。现在墓口四周虚土已高出约3.5米以上,准备安排1~2天的时间把它拿下来。……今日下午2时许,龙正由南阳来工地,有关墓地的发掘情况跟他谈了谈,还有早年发掘后的遗留问题,如水渠、赔产、工资等。

    ——王胜利日记

    1996年元月2日,回到工地的我接手墓葬发掘事宜,并开始写发掘日记。一连几天都是下降墓葬周围台阶的高度,并为迎接即将出土的青铜器作准备。看到发掘现场,我才明白其中原因:原来该墓与其他墓葬完全不同,因为在木椁的上面覆盖了很厚的具有密封作用的青膏泥,所谓青膏泥,是一种黏性和密度都很大的胶糊状青色泥巴,大多分布在棺椁的四周及其上面,有的厚度达1米多,由于透气性较差,所以具有很好的密封性能,起着保护木质棺椁免受腐蚀的作用。所以整个木椁除椁盖板的一部分腐朽残断之外,其他如椁壁板与椁底板均保存完好。这是应国墓地发掘以来木质棺椁保存最好的一座大型贵族墓。

    在两周墓葬中,所谓的二层台有两种形式:其一,在墓穴底部预留一周高度在150厘米左右、宽度为50厘米~100厘米的台阶,这叫做生土二层台;其二,在大中型墓葬的底部,要用事先截取好的方木或厚木板搭建一个长方体的木箱——木椁,它是专门放置木棺材与随葬器物的大容器。在一边建筑木椁的同时,一边要用土填实木椁之外与墓壁之间的空隙,甚至略经夯打,以避免新搭建木椁的松动与变形。待埋在地下数百年或上千年之后,多数木椁腐朽成黑灰色或灰白色痕迹,上部填土就会塌陷下来,以填充原来椁内的空间。相比之下,塌陷形成的填土较为松软,而原来填在木椁周边的土就显得较为坚实。当把塌陷的土清理出去之后,墓的周围自然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台阶,这就是熟土二层台。一般来讲,熟土二层台的高度大体相当于已经腐朽的木椁高度,如果挖掉了二层台,木椁的形制、大小就无法得知。

    这座墓的木椁保存较好,所以不存在像其他墓葬那样的熟土二层台。以往应国墓地战国时期的大墓所出青铜器,多半都被木椁腐朽后塌陷下来的填土砸破。由于木椁的保护作用,该墓青铜器必然保存较好,而且可能没有青绿锈色,因此被人寄予厚望。

    由于墓内不停地渗水,我们只好在墓的一角先行挖一个小坑,将水排到小坑里之后,一边用水桶向墓外舀水一边清理墓内的青膏泥。椁室四壁平整光滑,方木依然较为结实,唯上部的几块腐蚀较甚,或出现木头中间呈凹槽的情形。这是因为树木在成长过程中,其中心部位是最后长成的,其年轮最小,年龄也最小,所以不很坚固而最先腐朽。对于这座墓葬的木椁盖板以及椁室内的断木情形,下面摘抄的日记或可说明一二。

    元月7日,大风:今天清理椁室内所填青膏泥。青膏泥呈淡蓝色,纯净而细腻。该墓椁板木头保存较好,壁板厚约20多厘米,内壁面平整光滑,有一定的韧性和硬度,这可能与其上面加封青膏泥有关。椁室中部有3根东西向横置且其东端残断的椁盖板方木(断面为30×33平方厘米)呈西高东低之势斜插着。其下方偏西处有一南北向放置的木板,其一面髹有一层黑漆。在靠近椁室南壁板处,亦有东西向放置的横木斜插于椁室中。这些塌陷于椁室内的椁盖板方木,因长期受到腐蚀,其中心部位因生成时间最晚而呈现沟槽状,或者其一端残断后腐朽成参差不齐状。唯椁室北端不见有东西向横置的方木。

    紧贴椁室西壁板上方略偏南段,有一根长200厘米左右、宽20厘米、厚约6厘米的木板,清理中滑落于椁室内。其两端平齐,近两端处各凿有套榫,用途不明。或与椁室中南部横置的方木相结合亦未可知。究竟是车舆,还是肩舆即轿子,目前尚无法确定。在椁室北部清理了40多厘米厚的青膏泥之后,发现有几根交错放置的细木棒,或带有树皮。切开后呈纯黄色,估计是柏木。

    ——王龙正日记

    在清理了绝大部分青膏泥之后,终于在紧靠北椁壁板的椁室底部,发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青铜器。在椁室内靠近北壁板的地方放置有6件铜礼器,计有3鼎、1簠、(壶)2尊缶;并且也有一部分陶礼器。另外,在椁室西南角紧贴椁南壁处放置有4件铜敦。虽然这是在我们预料之中的,但仍然给了我们兴奋与力量。从刚露出的情形看,这批铜器没有绿锈,呈现出青灰色,正是南方地区那种所谓水坑出土的东西。

    通过清理发现,在椁室中部压在椁盖板下面髹有黑漆的木板,原来是木棺的一块南北壁板。其边缘刻有榫槽,表面略呈弧形。据观察,放置于木椁内部的木棺曾因椁室内积水而发生过漂移,随后木棺解体,棺板四处飘散,致使棺内玉器诸如玉璜、玉譬、石璜、玉环、玉珠、玉片等也分别被漂到棺外的椁室内北侧。在用墓内积水冲洗之后,有好几件铜器上都发现有用红铜镶嵌的,形状为舞人、奔鹿、游龙等装饰性花纹。这类器物在应国墓地虽然曾经出土过,但没有这次发现的图案数量多品种多,也没有如此的精工细作与画面的生动活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