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古应国地下博物馆,从建成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展线很长,曲折回路相互衔接,总共有5000多米;展品布局十分特别,大都是以各个墓葬为单位,独立形成多个展室;每一个展室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家庭,家里的必备设施一应俱全;各展室之间排列有序,位于最南端者其年代最早,由此开始墓葬穴位从南到北递增,但在时间上却依次渐晚。
初建之时,博物馆并无多少防范措施,仅以覆盖10多米厚的填土作为封门,木质棺椁以为锁,亦无巡逻保安人员,安全漏洞很多,但由于深埋地下,且未对外开放,故无人知晓,虽历经战乱频仍的西周、春秋、战国、西汉、东汉、魏、晋、北朝、隋唐时期,却一直安然无恙。有证据表明,大约从北宋前后开始,由于社会上不法分子以青铜器私自熔铸钱币,有识之士欲以保护,无奈花重金收藏青铜器,致使这座博物馆被人发现,于是窃贼频频光顾,盗窃案件屡屡发生,其中西周早期的M232、M230、M86等大型应侯墓展室,在北宋与南宋时期就曾经多次被盗掘,这些展室中的大型礼乐器均已被盗窃一空。
元、明、清等朝代,凡盗墓者一经发现,均被施以重刑,于是盗墓之风被刹住。鸦片战争以后,盗墓活动再次猖獗起来,古代地下文物博物馆也就是古墓葬又一次遭遇劫难。改革开放之后,重视中国古代文化的台湾与香港富商或收藏家来到大陆,西方外国人也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文物的大量需求,再次引发我国境内盗墓活动的兴起。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首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也开始收藏古代文物,国家与地方电视台的文物鉴赏栏目,在向民众普及文物知识的同时,对目前已经十分猖獗的盗墓活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应国墓地博物馆的应侯见工墓、M95、M4、M7、M10、M23、M25,以及其他一些墓葬,就是这些年被盗掘的。
在应国地下博物馆被盗并流散出去的文物藏品中,如果是铸有铭文的应国青铜器,我们可以通过铭文记载将它们辨认出来,譬如在北宋、南宋乃至清代的金石学著录当中,记载有很多盗自应国博物馆的有铭文的应国铜器资料;在美国私人收藏家、日本书道博物馆,以及我国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山东师范大学博物馆、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等多处,就有一些盗自应国博物馆的藏品。然而,对于那些没有铭文的数量更多的古应国铜器和玉器,无论怎样也无法确认它们的身份与原藏地了,这显然已经成为一桩桩谁也无法破解的历史悬案。说不定你在某家博物馆里所看到的某件或数件青铜器、玉器,就有可能出自应国墓地这座大型地下博物馆,谁知道呢?
在应国墓地发掘期间及其之后,这里曾发生了数起盗墓案件。其中有些已经破获,被盗文物被全部追回,或者是部分追回,涉案犯罪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现在,拟就我们自己所了解的或者是已经破获的一些应国墓地被盗案件进行简要介绍,希望以此警示后人。
一、千古谜案:北宋的盗墓者之死
1993年2月~4月,河南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89级的20名学生到应国墓地进行毕业前的考古实习。在应国墓地最南端的义学冈上,我们通过开挖数条密集而平行的探沟,发现了一座应国墓地中最大也是唯一的带有微弧形斜坡墓道的大型积石墓M232。该墓的上面共有7个盗洞,其中有2个位于墓道内,其余5个位于墓室四周边缘部位。为了防止盗掘,尽管墓内填充了12层之多的大小不等的石块,但大型铜礼器仍然被洗劫一空,剩下的只是一小部分铜车马器与兵器,以及所谓原始瓷器、蚌器、海贝等小件随葬器物。
该墓在发掘过程中,有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在这里不能不说。就在墓室西北角的一个盗洞内,发现了一具人骨架。他的姿态让人感到了某种恐怖的气息。死者头部向上,张着大口,双手吃力地攀援洞壁,双腿蜷曲以支撑洞壁,呈坐姿悬空于盗洞中部,头颅顶骨有一个明显的凹坑与一个小壑口,并且头部上方还有一块大石头。种种迹象表明,此人属于非正常死亡,生前必有一番挣扎。据其骨骼特征与牙齿磨损情况,我们对这具骨架进行了初步鉴定,死者应是一个30多岁的男性。初见到这具骨架,大家对他的具体身份都纷纷猜测和判定。在场的一位民工说,这可能是盗墓贼为了摘取墓主人身上的珠宝,从而将当时还没有腐朽的尸体从棺材里弄出来,而后又扔在盗洞里的。当场也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他该不会是这座大墓的殉葬者,被盗墓者拖上来之后,发现他身上没有值钱的东西,就扔在盗洞里了。
其实这两种推测恐怕都是站不住脚的,试想盗墓者完全可以就地解决,何必将他拖到盗洞里来呢?发现这具异样的骨架后,我陷入了沉思之中。从以往的古墓葬发掘情况来看,商周时期在大型墓葬中埋葬几个乃至十几个、几十个墓主人生前留在身边供使唤的奴婢,是很正常的。但是,这具人骨架出现在盗洞里,而盗洞的开挖时间一定要晚于这座墓葬的入葬年代,所以理应排除他是为墓主人殉葬的可能性。
眼前的景象把沉思中的我拉到了很久很久以前,我不由在想:他张着大口,莫不是想诉说什么吧?大概自从他被深埋于这个洞里之后,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连他的家人在内。许多年来,他一直想找人申诉自己的冤情,希望有人能替他做主,为他说句公道话,但是始终没有人来。终于在1993年的时候,河南大学的学生们来了,挖开了他那奇怪的竖井式墓穴,找到了他那异样的骨架。我想,自己是主持这次古墓发掘的领队,是一个主事者,理应有责任为他申这千年不白之冤,以弄清事情的真相。
根据这具骨架的现状,我推断这是一起至少有2个人参与的因盗墓而引发的古代谋杀案。为叙述方便起见,我们权且将这具骨架也就是本案的原告,称为盗者甲;至于另一位则是原告的合伙人,也就是本案的被告,称之为盗者乙。仿照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破案片《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大侦探波洛的推理方法,我依据自己的理解,拟对这个案件发生的起因与过程,进行尽可能合乎逻辑的还原。毫无疑问,这首先是一起盗墓案,然后衍生出一起杀人案,现暂将两案合并处理。据我判断,犯罪嫌疑人具体作案过程当如下述:
盗者甲与盗者乙是多年的好朋友,共同参与了多起盗掘古墓的犯罪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盗墓经验。在盗掘这座大型积石墓的过程中,为避免墓葬填土及其石块向下塌方,他们特意选择具有相互支撑作用的墓室西北角作为盗洞口,并将墓室壁向外挖出一个壁龛,以便于容身。在费尽千辛万苦之后,他们冒着被墓内积石掉下来砸死的生命危险,终于挖到墓底,盗取了墓室内的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并且一件一件地通过盗洞传递了上去。很显然,在这次盗掘古墓的事件中,他们进行了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采用的是分工协作的办法:盗者甲下到盗洞底部负责向上传送文物,同伙盗者乙在墓的上边负责接收文物。当看到从盗洞里输送到地面这么多能卖高价的文物时,盗者乙顿时产生了杀人灭口独占文物的歹心,于是当盗者甲传递完文物之后,准备向上攀援返回地面之时,盗者乙搬起了刚从盗洞里挖出来的石块,但其心里仍然在犹豫,不忍心下手,因为他们毕竟是多年来共同盗墓的好朋友啊!
说时迟,那时快,眼看着盗者甲已经攀爬到盗洞的中部了,盗者乙想:如果再不动手,这些即将到手的财富就要一分为二,属于两家了。于是,他眼一黑,手一狠,说了声:“朋友,对不起了!你的家人今后由我来照顾好了,你就放心地去吧。”随着话音刚落,一块很大的石头随着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加之猛力向下投掷的外力,狠狠地砸向了盗者甲的头部。就这样,因盗洞太小根本无处躲藏的盗者甲——这个可怜的认不清朋友的人,在头部受到撞击后本能地张开大嘴“啊!”了一声之后,没有感觉到疼痛就失去了知觉,最后终因大脑大量出血而死亡。盗者甲颅骨的顶部向下凹陷,并且有一个小壑口,就是盗者乙犯罪的证据。
再往后的事情,不用我多说,大家都已经明白了。盗者乙带着他与刚刚死去的“朋友”一同盗掘的文物,怀着对死者深深的内疚之情,独自离开了这个葬送了自己“朋友”的大墓。毫无疑问,他们来时至少是两个人,回家时却少了一个人。我们不知道他回去后将怎样面对盗者甲家属的质询,想必他不会马上就承认自己是凶手。好心的读者可能十分希望,这个盗者乙是一个良心没有完全泯灭的人,能够暗中对盗者甲的家属给予一定的补偿,赎一点儿自己的罪过。
这起案件中的凶手逃逸了,我们没法抓到他。再者,此案件已经过了诉讼时限,而且当年逃逸的凶手也早已不在人世,因此可以不必也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这位原告盗者甲,我们除了为他还原案件的整个过程之外,别的什么也做不了。但愿他的在天之灵在冤情大白于天下之后能够得到一些安慰。就在当时的发掘现场,我分明听到盗者甲以其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并且一再告诫其天下同行:你们要好好地工作与生活,不要再去盗墓,做点儿别的有什么不好?
故事讲到这里,大家肯定很想知道,这个可怜的盗者甲究竟是哪个朝代的人呢?他与其同伙盗走的文物都到哪里去了?对于回答这个问题,我还真能做到不让大家失望。
在这座墓葬的盗洞中,我们有幸找到了盗墓者当年用来喝水的用具——一件茶叶末釉的细颈广肩瓷瓶。据我国著名瓷器考古专家孙新民鉴定,它的烧造年代为北宋时期。事实表明,这座西周早期的墓葬在宋代被盗掘过,当时的盗墓者留下的随身携带的物品,成为其犯罪活动的有力物证。因此毋庸置疑,这个本想通过盗墓而发财但却葬送了自己性命的盗者甲是北宋人士。
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在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与《金石录后续》等金石学著作中,都有一些署名为“应公”的青铜器铭文拓本及论述。清代宫廷所藏古董大多改录于《西清古鉴》中,其中有好几件应公铜器。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仍藏有一件应公方鼎与一件应公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应公卣(其实应称为应公壶),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饰凸弦纹的应公圆鼎,山东师范大学藏有一件饰兽面纹的应公尊,美国一家私人博物馆藏有一件饰兽面纹的应公圆鼎。所有这些青铜器,其年代均属于西周早期。
从考古学角度考察,M232是一座西周早期的墓葬,与北宋传世的应公铜器的制作年代恰好相吻合;再者,这位被称为“应公”的应国国君,是唯一配得上使用像M232这种在应国墓地最高规格墓葬的人。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见于宋代著录而尚有一些流散于世界各地的“应公”诸器,正是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与其同伙从M232中盗走的文物。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大宋王朝,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经历30年左右的励精图治,社会才能逐渐安定下来,而只有在国家太平、人民富裕的时候,社会上才能兴起古董收藏热潮。由此我们推断,盗者甲与其同伙进行盗墓的时间可能正当其时,大致为公元990年左右。如此算来,这位盗者甲的被害之日距离我们发掘日期1993年,大约有1000年左右的时间。这1000年,相对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来讲,只不过是一个瞬间而已;但对于一个人,一个含冤而死葬身于他人墓葬中的人来说,该是多么的漫长啊!
虽然此案已经侦破,却无半点欢喜之情,反而内心十分沉重,怅然若失。在窗外冷月青辉斜照下,玻璃窗上稀疏斑驳的树影,宛如一幅淡淡的国画。那画卷竟然伴随着阵阵轻风而微微飘动,让人恍惚,如在梦中。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声波仿佛震碎了农村夜间的静谧。一会儿,犬吠声止,一切又重归寂静。我伏于电脑桌前,手托双腮,沉思良久,默不作声。忽听终端电波频传,传来不间断而有节奏的“嘀、嘀”声。经仔细倾听,发现竟是来自千年之外的宋代语言。遂上网百度搜索获取解码,经破译之后,方知是那盗洞之中的白骨正在哭诉心声。他边哭边说,其情也悲,其言也善,令我肝肠寸断。于是我急忙接通转换插口,摁下摁键,录下这警世之言,以示后人。现拟将这首祈祷之诗歌转换成现代语言,仍依其原文句读,一切照抄直录,不敢有所改动。待抄录完毕,遂取其名曰:《千年白骨哭诉悲歌》。其内容如下,请君细听:
竖井墓穴埋忠骨,我已等待千年;
借问过往君子:谁能替我申冤?
耳听往来人喧闹,洞里无声呼唤;
昨夜欲哭已无泪,天天度日如年。
父母大人在上,妻子儿女在家盼;
养儿属我不孝,为夫为父不贤。
今生无缘得见面,来世做马当报还。
千山万水踏遍,梦里数度回家园;
老少抱头哭诉:阴阳两隔难团圆。
可恨昔日“朋友”,不要良心丧完;
允诺养我家属,但愿不要食言。
但愿!但愿!但愿!
告诫天下君子,听我良言相劝:
切莫重蹈覆辙,我乃前车之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