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应国访问记-访问归来话行程(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早已得知自刘部长上任以来,古应国的文物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宾主分别落座,毛尖茶端上桌来,刘部长真诚地对我们说:“你们是古应国的大功臣啊!我已经通知守城卫兵,只要你们前来,必以贵宾规格热情接待,不可怠慢。”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刚才在城楼门前,卫兵连看都不看通行证就让我们进来了。我们就这次长达21年的古应国访问经历与收获,以及古应国文化的推广与宣传等问题详细地谈了很多,谈了很久,谈得十分投机。后来刘部长又设宴热情地款待我们。在刘部长一段热情洋溢的祝酒词之后,宴会正式开始了。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先是古应国外交部全体人员逐一向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宾客敬酒,以表地主之意,接着是大家伙十分文明地划拳,行酒令,吃罚酒,一次次推杯换盏,一阵阵欢声笑语,其喜哈哈,其情依依,其乐融融。当饯行宴会结束之后,我们起身告辞,朋友们出城相送了很远很远,然后宾主各自抱拳施礼,相互招手而别。

    由于这次访问,我们已经走了6000年以上的路程,经历了很多事情,有限的记忆仓储库已经不堪重负,先前存储于大脑里的东西受到严重的排斥,有的竟然被逐渐忘记,于是我们迷失在茫茫无涯的时空坐标系中,完全忘却了回家的路径。我们一路走来,一路打听,当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之处,只能够风餐露宿,忍饥挨饿。

    自古应国归来,我们依然是遵循着中国历史前进的轨迹顺势下行,徒步前进,在空间坐标系中我们拟定了所要到达的目的地的大致方位,然后上路向着东北方向挺进。首先,经历战国末期诸国纷争的年代,看到秦国的强大与楚国的逐渐衰落,继而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秦始皇兼并六国,并终于实现各民族大统一的过程。进入西汉时期,听说汉王朝派使者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运往西亚及东欧,扩大了汉王朝的影响力,从此统一的中华民族被外国人称为汉民族,简称汉族,继而语言、文字分别被称为汉语、汉字。西汉末年,王莽与刘秀在古应国故地的昆阳县进行了一场战争,刘秀以区区9千兵马与王莽43万大军作战,结果取得胜利。在路过东汉地主庄园之时,还看到一些石匠正用从山上采集而来的红石或青石,雕刻各种不同图案的画像,准备为死者修建墓室所用。

    在东汉王朝逗留期间,我们见到了从2000多年前赶来此地探访诸葛亮事迹的民间学者丁汉忠。据他讲,他在来访的路上见到一块明朝嘉靖年间牛凤撰文的《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碑,碑文记载,东汉末期,山东省琅琊县人诸葛亮11岁时跟随叔父去南阳投靠刘表,路过平顶山时因战乱频仍道路受阻,就在此山南麓的黄楝树村一带居住了3年,期间他的叔父得瘟疫病死,继而埋葬于此。另据郏县张店村发现的一块诸葛亮手书的石碑记载:建安六年,诸葛亮与其朋友徐庶元直自南阳复来此地游学,并在祭奠叔父墓的同时,拜谒了位于平顶山一带的西汉留侯张良之墓。后人因敬仰诸葛亮在蜀国任丞相时的丰功伟绩,特在平顶山南侧诸葛亮曾经居住过的村子修建了诸葛庙,用以纪念诸葛亮少年时期的事迹,而牛凤撰写碑文的石碑就立在这座庙里。

    在亲眼目睹了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政治格局之后,途经暂时统一的西晋王朝,继而探访了走马灯式地变换着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北朝时代。我们在行进途中听说,北周时期在应国故地上设立了雉阳县,并将县治设在古应国都城鹰城的所在地——今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乡原滍阳镇。终于,我们来到隋王朝,再度见证了中国出现的大一统局面。纵观中国历史发展变迁轨迹,真可谓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无穷无尽,令人眼花缭乱。

    接着我们进入了唐朝这个中国鼎盛时期的封建王朝,听说在我们始终在关注着的应国故地上设立了滍阳县,后来又废滍阳县而并入鲁山县。

    久已离家而归心似箭的我们,无心仔细观看一路上的好景色,不一会儿经过五代十国,看到战火四起,民不聊生,而且社会上还兴起了一场灭佛运动,许多寺院被毁坏;接着进入了北宋王朝,到达了空间坐标系的汝州宝丰县地界,待攀上一座名为香山的小山,大家正商量着准备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歇息一会儿,忽然发现一个十分清静的寺院,于是驻足观看,只见那寺院的大门上写着三个大字:“香山寺”。我们轻轻敲了敲院门,走了进去,院子里面空无一人,有一碑亭,亭内有二碣石碑十分引人注目。待仔细观看,发现其中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宋代翰林学士蒋之奇所撰,并由宋代著名书法家蔡京所书的《大悲观音菩萨得道远征果史话》,详细地记述了这两块石碑的来历。据此碑文记载,蒋之奇有一次巡游到汝州的龙山香山寺,从寺僧处得到一本唐代传写的《香山大悲菩萨传》,阅读以后得知,观音菩萨原来是庄王的三女儿妙善修道而成,而妙善出家修行并最终修成正果的寺庙就在汝州香山寺。于是,他将自己所见所闻写成碑文,并请当时的大书法家蔡京亲笔书写,再请当时最著名的石匠镌刻于石碑,同时亦将《香山大悲菩萨传》另刻一碑,同时立于香山寺内。碑文对于香山位置的记载十分明确,说是“嵩岳之南二百余里,三山并列,中为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山”。我们这才知道,香山寺是唐代修建的寺院,五代被毁,宋代重修,是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传说的观世音菩萨出家修行与得道升天的地方。

    下山之后,继续前行。走着走着,隐约有些饥饿的感觉,远远看到左前方炊烟袅袅,大家便径直向那里走去。途中经过一处寺院,名叫清凉寺。循着炊烟再向前走,却发现原来这里有不少男女窑工正在忙碌着烧制瓷器。他们相互之间既分工又协作,各负其责,有条不紊,譬如有的负责制坯,有的负责烘干,有的负责上釉,有的则负责焙烧等;但也有一些窑工却做着破坏性的工作——将已经烧好而且看起来十分精美的瓷器一一砸毁,然后扔在一个早已挖好的大坑里埋起来。我们很纳闷,询问其故,才知道这个地方的瓷窑是专门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官窑,按照规定,凡是成品瓷器均须送往朝廷,残次品一律砸碎,哪怕是一件也不得流入民间。

    经询问得知,这次返回时我们所走的路有些错偏西北方向,已经绕过了来时所经过的平顶山,因而必须在时空坐标系中加以矫正,即转而向东北方向前进。再向前走,我们进入了南宋王朝与金王朝南北对峙而战事频发的多事之秋,转而来到当年恭行天下治理水患的大禹称帝王时举行“钧台之享”宴请各地诸侯的地方。这里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景象,却建成了数十座瓷窑炉,烧制出泛着紫红色或天青色的瓷器。制瓷工人告诉我们,这就是我国别具一格色彩斑斓的钧釉瓷器。

    我们无暇欣赏那些精美的瓷器,急着赶路,接着进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又看到一处烧制瓷器的地方——禹州扒村瓷窑群。这里的瓷器又有不同,器型有碗、罐、盆、缸、瓶、执壶等等,十分流行在白瓷表面用毛笔绘出花、草、虫、鸟等黑色图案,或者书写一些吉祥语之类的相关文字,俗称为白地黑花瓷器。急匆匆走过元朝,我们来到明王朝,在一家饭店吃饭时,见到一种被称为青花瓷的瓷碗和瓷罐、瓷瓶等,感觉十分新鲜。由于离家日久,思念之情愈来愈烈,我们顾不得休息,紧接着走入清王朝,却又看到另外一种表面绘画着五颜六色图案的花里胡哨的瓷碗和瓷瓶,人们称它为彩瓷。最后在经历中华民国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现在。

    早已习惯了古代那种静谧环境的我们,在空间上莫名其妙地突然间置身于现代社会机声隆隆、人声鼎沸的嘈杂声中,再也不见了那熟悉的庄稼地与空旷的田野,顿时陷入了惶恐之中。我们被熙熙攘攘的人群簇拥着进入一座热闹繁华但却非常陌生的城市,那里到处是人,到处是车,到处是高耸入云的楼群与纵横交错的宽阔的马路。我们再一次迷失了方位,于是向一个年轻人打听我们自己单位的地址,他笑着对他的同伴说:“看这些人傻的,连自己的家都找不着了。”还好,他的同伴则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说:“今天是星期天,街上的人太多,出租汽车也不管用。那就买一个卫星定位指路仪吧,你只需点击一下你们要找单位的名称,它就可以将你们带到目的地。”我们当然不知道什么是出租汽车,因为20多年前我们离开郑州之时,除了公共汽车和自行车以外,没有其他交通工具。于是,我们挤进人满为患的商店,购买了一个带有触摸屏的仪器,然后循着仪表盘上的指示,终于来到闹市区的一个大宅院门前。抬头向上看去,只见院门两侧有一对仿自汉代石阙的金黄色门楼,门楼上方高处横向悬挂着一个白漆木质匾额,上面写着“豫州涉古外交部”七个大字,大门两侧与门额上有一副对联,其

    上联是:拿起一块陶片,说出一二三四五;

    下联是:揭开一页地层,看透上下五千年;

    横批是:博古通今。

    是的,这就是我们的家!在历尽艰险与磨难之后,我们终于到家了,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温暖,但同时对于多年来一直漂泊在外的自己,居然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爱怜。总之不管怎样,总算是终于实践了自己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穿越时空回到古代旅行的愿望,同时圆满完成了这次出访古应国的历史使命,那心中的感觉真叫一个爽!这时,我们再看自己所处在时空坐标系上的具体位置,发现已是“2007年·郑州”。

    从1986年出发,到2007年归来,屈指算来,现代行程总计21年。如果计算古代行程,则是6000余年的往返路程。至于空间行程,实难计量,因为我们不能局限于双足所至,显然目力所及,耳朵所闻,脑中所想,梦中所游,信息所传,均可视为空间行程。譬如,在阅读古应国历史档案时,我们曾游历到上古时代的胙国、申国、邓国、唐国、楚国、罗国、曾国、韩国、魏国、郑国、秦国等两周时期不同年代的多个诸侯国;为寻找古应国被盗青铜器与寻访古应国先民,还把信息的触角伸展到现今的美国,日本,中国的台北、香港、澳门、上海、北京、陕西蓝田、西安、江西余干、南昌、山东、河北、山西、河南、湖北等地。仔细玩味这些年来出访古应国的行程,回忆起先后经历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真的感觉好像是做了一场梦。这种迷迷糊糊的幻觉,竟然使我们无法分辨新增于记忆中的那些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甚至怀疑它们究竟是否发生过。但是,唯有这些从古应国获赠并带回的外交礼品——珍贵的青铜器和玉器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自己的确曾经到古应国走过一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