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史话-女神崇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女神崇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内涵,拥有大批女性信众。自古以来,中国便有祭祀女神的传统;各种宗教、信仰组织有吸引女性信众的需要;女性具有一些与男子不同的生活、精神需求。这就造成众多女神及其信仰的产生和延续。女性神灵不仅是中国民间信仰神灵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日渐增多,以致接受中国民众虔诚祭拜的女神数不胜数,各有各的奇妙之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女神和女性的基本生活诉求密切相关,例如生育、婚姻爱情、保佑自己及家人平安顺利。换而言之,民众是按照自己的现实需要,制造或塑造女性神灵,赋予其神性,进而加以崇信的。

    1 对生命本源的崇敬

    中国民众一贯讲求阴阳调和,以生万物,因此在他们所尊崇的祖先神灵中,也出现了一些女性的身影,借以表达对生命本源的崇敬。其中以女娲和无生老母较为著名。

    女娲在中国民间信仰神灵谱系中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女神。大约在战国末期成书的《山海经·大荒西经》和《楚辞·天问》是目前已知较早记载女娲神迹的古典文献。因为女娲是人面蛇身,法力无边,变化无穷,一天能有七十变,所以民众认为她是福佑黎民的始祖神,而倍加推崇和敬仰。在民间,女娲有“老奶奶”、“妈妈”、“人祖姑娘”、“娲皇圣母”、“女娲娘娘”等不同称谓,是一位无所不能的祖先神。

    在华北各地生活的普通民众多信仰女娲。位于河南省西华县以北12公里的思都岗是传说中女娲的都城,1981~1986年,考古工作者曾在此发现女娲城遗址,为女娲都城之说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当地普通民众为了表达对女娲的虔诚信仰,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到二十日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庙会。在庙会举行期间,方圆数百里的民众纷纷不辞辛劳,赶来进香、祈福和许愿等。

    河北邯郸涉县的中皇山,也建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女娲庙——娲皇宫。据民间传说,此处是女娲抟土作人、炼石补天的地方。娲皇阁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上下共分四层,第一层为拜殿,供奉着“当央奶奶”(女娲)和她背后的九天玄女;第二层及第四层分别是清虚阁和补天阁;第三层乃造化阁。女娲手里托着一个男孩,位于中央,以主管生育的女神形象接受信众的顶礼膜拜。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生日,普通民众也在这一天不约而同地前来赶庙会。据娲皇宫内的碑文记载,“每岁三月朔启门,越十八日为神诞。远近数百里男女坌集,有感斯通,无祷不应,灵贶昭昭,由来久矣。”在参加庙会的普通民众中,有很多是为求子而来的妇女。她们在向送子娘娘叩头烧香许愿后,取神药(香灰)回去用水服下,或者用一根红头绳将送子娘娘像前的一个布娃娃拴住,并揣在怀里,不再回头,一直走到家。日后果真生了孩子,还要再来祭拜女娲烧香还愿,并送还三个泥娃娃或布娃娃到娘娘的神案上,此谓“送一个还三个”。除求子外,民众还赋予女娲保护家人平安和幸福等职能。他们去娲皇宫进香,俗称“朝顶”。朝顶之人上山前要净身洗手,以示恭敬。品德不好、作风不正派的人即民众所谓不干净的人则被取消去朝顶的资格。前往娲皇宫朝顶者不能受人邀约而不去,而且一去就得连续三年不能间断,否则就不吉利。此外,来自山西的普通民众进香时常带些小米,撒在功德箱和十八盘山路上,用意有二,一则送给女娲喂猫,二则祈求女娲保佑五谷丰登。除前往娲皇宫朝顶外,还有很多普通民众在自己的家中朝着娲皇宫的方向烧香祈福。

    无生老母,在民众的心目中也是一位重要的女性创世神。明朝正德年间,罗教的宝卷里就提到“无生父母”。到了万历年间,无生老母的神格逐渐固定。在普通民众的眼中,无生老母是无生无灭、不垢不净、至仁极慈,既能够创造一切,也能毁灭一切的神,是创造宇宙、人类的造物主和救苦救难的救世主。这恰好迎合了广大普通民众祈福求祥、趋吉避凶的心态。在他们的观念里,无生老母既能普度众生到安养极乐国,又能使人同归家乡,不入地狱。

    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多将无生老母奉为最高神,如无为教、天理教、青莲教、大乘教等。“真空家乡,无生老母”是民间宗教的“八字真言”。“无生”之意为“永无生死”,“真空”则有佛教“四大皆空”之意。“真空家乡,无生老母”说的就是无生无灭、法力无边的“无生父母”,能够拯救众生脱离苦难,进入“真空家乡”的极乐世界,永享荣华。一些反抗专制统治的民间宗教组织,还赋予无生老母以新的意涵。因此,不论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爆发的山东清水教起义,还是嘉庆年间发生的天理教起义,抑或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出现的四川青莲教起义军,均奉无生圣母为最高神,并宣称“圣母降生,刀枪不入”。

    鸦片战争后,为了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广大普通民众坚信无生老母能够支持自己的正义斗争,从而使无生老母信仰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据对义和团运动研究颇深的美国学者周锡瑞考证,无生老母崇拜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信仰依据。民众普遍相信她是人类之祖,非常关心她的孩子,于是派弥勒佛下凡予以拯救。

    除此之外,在河北的保定及附近地区,还流传着许多与无生老母信仰相关的故事。如保定某道台拆了无生老母庙内的小塔之后不久,他家的千金小姐就突然得了怪病,尽管四处求医,依然久治不愈。后来,多亏了“老母奶奶”托梦点化,这个道台才知道一切祸端皆因拆小塔而起。于是,他立即重修小塔,小姐的病也神奇地痊愈了。在这类故事流传的同时,无生老母的“法力”也在不断地增强。同样是在保定,生活在城东乡的民众曾流传这样的故事:老母奶奶日理万机,忙不过来,便把送子的任务交给二奶奶、三奶奶去办。由于二奶奶不善于针线活,做活粗针大线,而三奶奶手巧心细,细针密线,做得一手好针线活,所以哪个家庭生了儿子,要先瞧瞧小孩的蛋包(即阴囊)中间那条线。此线也有个说道,如果纹理粗宽,就说这个孩子是二奶奶送的;倘若纹理细密,则说是三奶奶所赐。在当地,关于无生老母的故事还有很多。据村里的老人说,有一家人为了祈子,从无生老母庙拴来个泥娃娃。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泥娃娃被家里的人拿来玩了,还用针尖在泥娃娃的左眼瞳仁上刺了一下。后来这家的年轻妇女怀孕了,可孩子降生后,发现左眼有个天生的萝卜花。诸如此类的故事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老母奶奶”具有无边法力、极为灵验的证明。

    无生老母一般都会供奉在无生老母庙中,有的地方也将无生老母庙称作老母奶奶庙,定期举办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河北保定的国公营老母奶奶庙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为期五天,吸引着生活在周围甚至很远地方的普通民众前来祈福许愿。而在河北沧州、河南安阳等地的普通民众中,亦有无生老母信仰的流传。

    2 神灵的母性光辉

    女性格外关注传宗接代的事情。对她们来说,是否能够得到神灵的眷顾,生个男孩,直接关系到自己在家庭、家族中的地位以及个人的幸福。因此,与生子有关的女神受到了她们的顶礼膜拜,其中的代表便是子孙娘娘。

    子孙娘娘又名子孙保生之君,是主管生育之神。其形象为手抱小儿的女性。各地普通民众敬奉的子孙娘娘,名号并不一致。在广州,子孙娘娘名叫金花夫人,供奉在金花庙内;在北京,子孙娘娘的名号很多,例如乳母娘娘、子孙娘娘、天仙娘娘、催生娘娘、培姑娘娘、送生娘娘。台湾地区的子孙娘娘为注生娘娘。这位注生娘娘是从大陆传过去的,原为福建临水的陈夫人,又被当成妇女难产之神。注生娘娘的神像为左手拿生育簿,右手执笔,表示每一位妇女该生几个子女,她的生育簿上都有记载。旧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是注生娘娘的圣诞日。当天,广大妇女多拜之,以祈求生子、保胎,婴儿长命百岁等。

    在关注生育问题的同时,妇女们还希望家人平安和健康,因而也虔诚地祭拜有各种神力的女神。闪电娘娘又称电母,主司闪电。她是一位相貌端庄的女性,身着红衣白裤,两手各拿一面镜子。在普通民众的观念中,闪电娘娘时常与配偶雷公神成对出现,是为“雷公电母”。人们的解释是雷出天之阳气,是男性的象征;电出地之阴气,是女性的象征。

    关于闪电娘娘,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负责打雷的天神,手上的武器是专门用来对付随便浪费食物的人。有一位寡妇很穷,却很孝顺,煮好的白米饭给婆婆吃,自己吃不用花钱买的胡瓜子。有一天,她的这个秘密被婆婆发现。婆婆不忍心,就把白米饭偷偷跟媳妇的胡瓜子换了,结果被媳妇发现后,两人互相推让。媳妇只好把胡瓜子拿到屋外倒掉,免得被婆婆拿去吃了。雷公看到了,以为她糟蹋粮食,于是就把她劈死了。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责怪雷公太大意,竟然劈死了好人。雷公也很难过,辩解道:“每次都是下雨天出去,乌云密布,黑压压的,看不清楚才出错的。”于是,玉皇大帝就把被雷公劈死的寡妇封为闪电娘娘,在雷公还没打雷之前,先用闪电宝镜照一下,让雷公看个清楚,免得再出差错。自古至今,民众一直相信闪电出现之日,就是闪电娘娘陪伴雷公下界之时。

    扫晴娘又称扫天婆,为祈雨止晴之神。该信仰于元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行,明清两代更是盛极一时。每逢阴雨天气,妇女们纷纷动手剪纸人。纸人的形象为白首红衣,手持扫帚。妇女们将纸人拴在竹竿上,挂在屋檐下,以求驱散阴云,迎来晴天。

    花神本属于自然崇拜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被人们赋予人格特征,特别是女性特质。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花神所指的是汉惠帝的皇后张嫣。张嫣是鲁元公主的女儿,12岁时(实为10岁),嫁给了汉惠帝。可是,汉惠帝当时已经因为“人彘”事件痛苦不堪,整日与宫女厮混、饮酒。婚后3年,他便抑郁而死。15岁的张嫣于是成为了有名无实的皇太后。汉文帝即位后,她失去了皇太后之位,迁往北宫。不到40岁,她也去世了。入殓时,宫女们惊奇地发现,张皇后至死依然是处女。因而,天下的臣民无不怜惜她、怀念她。于是,人们纷纷为她立庙,定时享祭,尊她为花神。

    此外,苏州等地的普通民众还将古代历史上12位著名女性附会为花神,有“十二花神”之说。这十二花神分别是正月梅花神寿公主,二月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丽娟,五月石榴花神卫氏,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葵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徐贤妃,九月菊花神左贵嫔,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一月茶花神王昭君,十二月水仙花神洛神。花神信仰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民众赋予了不同的意涵。明代以前,花神是女性之美的象征。明清以后,花神开始与婚姻、爱情和生育有关。因此,祭祀花神者以妇女为主。旧时,在许多地区,民众祭祀花神的日子一般选在农历二月初十前后,是为“花朝”,俗谓“百花生日”。当天,女性在花圃内祭祀花神,据说这样可以使草木茂盛。因为由花神演变而来的还有香神,所以妇女们一般共同祭祀花神和香神,以祈求花开不败,芳香浓郁。在一些地区,花朝还是父母为子女约定婚姻的好日子。在湖北省安陆县,这一日,年轻女子要穿耳洞,年龄在十二三岁以上者还要留发,以便于家长为其选择配偶。

    嫦娥本作“姮娥”,因西汉时期要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她是中国神话中的月宫女神,而嫦娥奔月的神话更是为普通民众所津津乐道。这个神话在《淮南子·览冥训》中就有生动表述:后羿向西王母求得长生不死药后带回家中,没来得及服食就被他的妻子嫦娥盗食了。嫦娥吃了不死药之后,不觉身子轻飘飘地飞离地面,奔入月中。后羿发现以后,以箭射嫦娥,可是并没有阻止嫦娥进入广寒宫,成为月宫女神,并永葆青春。因而,每逢中秋时节,各地妇女多祭拜嫦娥,希望自己也能青春永驻。

    天宫之中掌管民众婚姻、情感的女性神灵不少,其中就包括织女。织女,亦被称作七仙姑、天仙娘娘。她是天帝孙女(或女儿),排行第七,擅长编织云彩,遂被视为纺织业者、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有关织女的神话故事很多,以织女配牛郎的这则传说流传最广。牛郎是个善良的年轻人,父亲死后,他被狠心的哥嫂赶出了家门,与一头为金牛星下凡所变的老牛相依为命,过着艰苦的日子。有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说要帮助他找个媳妇。于是,他们来到了湖边,看见了正在湖中洗浴的七位仙女。她们都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同时也是织锦高手,天上的朵朵彩霞就出自她们之手。其中最漂亮的女子就是王母娘娘最小的孙女织女。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藏起了织女放在湖边的衣服,使得她无法飞回天宫;织女也喜欢上了牛郎,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并生养了一双儿女。可是,玉皇大帝硬是让王母娘娘把织女带回天宫。牛郎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妻子离开,却无计可施。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用它的皮制作一双鞋,穿上之后就能飞上天。当天,老牛果然死了。于是,牛郎穿上用老牛的皮制成的鞋,挑着一双儿女飞上天去追寻织女。眼看就要追上亲人了,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子,在牛郎和织女之间划了一下,顿时出现了一条波浪滔天的大河,把他们隔在了河的两边。一家人再次被生生拆散,只能隔河相望。情急之下,牛郎和两个孩子一起用瓢舀水,希望能够把河中的水舀干。他们的举动感动了喜鹊,成千上万只喜鹊从各地飞来,搭成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得以相聚。最后,王母娘娘也没有办法,只好允许两个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这一天相会于鹊桥。

    旧时,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各地普通民众都要举行隆重的活动,祭拜织女。在河北省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等地,每逢农历七月初七,妇女都要穿针乞巧。在山西省的岢岚地区,每到七夕之夜,除了女子穿针之外,书生也要执笔乞巧。只不过书生乞求的不是心灵手巧、纺线织布,而是希望自己能够才华横溢、金榜题名。在河南省郑县(今河南省郑州市)等地,普通民众非常重视过七夕节。人们除了在庭中或楼台之上设宴以外,在晚上还要演出“优人百戏,鼓鼙喧阗”,热闹一番。其中当然少不了《牛女会》。在舞台上,布景作天河状,中央有一座桥,桥内张灯,如鸟鹊填桥一般。桥上以电光结彩,象征牛郎织女各星。在安徽,观彩云是妇女们过七夕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在江苏、四川等地生活的女子,亦有观彩云的风俗习惯。若七夕当日恰逢阴雨天气,民众则谓之“洒泪雨”。

    地处岭南的广东亦保留着许多有关祭拜织女的风俗习惯,如“七娘会”,在民间多称之为“拜七姐”。这种活动从清初就开始逐渐盛行,一般是以少女和已婚的年轻妇女为主体,男子与老年妇女多是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拜七姐”的筹备时间比较长,早在六月的时候就要把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泡在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的时候,人们还要亲手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初六的当晚(一说初七晚上),妇女们还要在家中厅堂上将自己制作的各种精致的花果、器物和宫室制品及女红等物,如以牛郎织女为造型的雏偶,即布娃娃等一一摆列,以展示自己的手艺,并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另外,化妆用品也被当做供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都要一一陈列,既供织女观赏,也供自己使用。女子们在这天晚上都要尽情梳妆打扮,穿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并邀请亲友共度佳节。女子参拜织女后,还要暗取丝绸穿针孔。但是,这种行为并不完全是为了乞巧,另有“金针度人”的含义在内。在这之后,人们还要焚烧一个纸制的圆盆,里面放置着纸制的衣服、巾履、脂粉、镜台、梳篦等物件共七种,名曰“梳妆盆”。初七日的中午,子女尚未成年的家庭,要在屋檐前礼神。结束后,家长要燃烧一个小的梳妆盆,这样,子女就不会生疥疮。到了夜间,童子们要参拜牛郎,女子们则不能参加。然后她们围坐于八仙桌旁,做着各种游戏。民众可以自由前往各处,参观别人家陈列的物品。半夜12点钟,是织女下凡的吉时。于是,人们把所有的灯彩和香烛都点燃,喜迎七姐,然后欢宴一番,自行散去。除了宴会之外,人们在这一天还要曝晒衣服和书本,并储备一些井水以酿酒。因为这一天是仙女下凡洗澡的日子,所以水也被视为“圣水”。在广州,人们多以舟楫为家,因此,在七夕这天,女子们为亲近织女沐浴过的圣水,还要以茉莉装点船只,用翠羽装点船篷,泛舟水上。

    在地处齐鲁大地的山东,每到这一天年轻的女子们都要穿着新装,聚集在一起,共同祭拜七姐神(即织女)。有的人还唱道:“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在陕西一带,过七夕节时女孩子们多会做成一个一米多高、用稻草扎成的“巧姑”(又叫巧娘娘,即织女),并给她穿上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然后再给她供上瓜果,进行参拜。

    总而言之,祭拜织女的这些风俗习惯均凝聚着并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广大民众特别是女性对婚姻和家庭幸福的追求,包含着她们对爱情的渴望和期盼。尽管对织女的祭拜在全国各地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是由于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差异并没有破坏信仰本身的整体性,反而为其增加了更多的色彩,使之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然而,这一信仰活动在某些地区也面临着失传的窘境。还有一些地区的普通民众虽然仍然继续举办七夕乞巧的活动,但是却消解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信仰内涵。难得的是,在河北石家庄和山东沂源等地的民众,对织女的信仰依然执著,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现代理念。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位女性天神——西王母千百年来受到广大普通民众的虔诚供奉和祭奠。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瑶池圣母。在《列仙全传》中,有一些关于西王母由来的介绍。西王母“姓杨,讳回,字婉妗,一字太虚,配位西方,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调成天地”。可见,她是掌管天界的最高女神。在民众心目中,西王母不仅掌管所有得道成仙之女子,而且执掌天象、医药、刑法等繁杂事务。追求长生不老的民众尤其推崇她,相信吃了王母娘娘蟠桃园里面的蟠桃就能长寿。这显然是受到神话、小说的影响。《淮南子》、《览明子》、《搜神记》等便记述了羿向西王母祈求不死仙药的故事。明清小说中更将王母娘娘视为玉皇大帝的配偶,并有了一个专属的蟠桃园。在《牛郎织女》、《西游记》、《宝莲灯》等民间故事、小说、戏剧中,西王母的形象更加丰满,一直扮演着惩罚违犯天规神灵的角色。

    为表达对西王母的敬畏之情,普通民众在各地建立了很多供奉西王母的庙宇。在民间传说中,普遍将农历三月初三说成是西王母蟠桃会期。当天,久居城市的女性也会结伴到郊外去踏青,以娱身心。在台湾花莲的慈惠堂,每年围绕西王母崇拜,还要举行三次祭祀典礼。一是农历二月二十八日,为西王母金身安座之堂庆。二是农历七月十八日,为西王母之诞辰。三是农历九月一日至九日,为拜斗盛典。其中以二月二十八日堂庆最为热闹。

    麻姑也是一位深受民众喜爱的与祝寿有关的女神。关于她的来源,可谓众说纷纭,存在三种不同说法。一说她是晋朝时期仙人王远的妹妹,能够穿着木屐在水面上行走和点米为砂。后来,她逐渐演变为寿星。二说她是北赵十六国有名的残暴将领麻秋的女儿。由于麻秋生性暴虐,在役使民众筑城时,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不让民众休息,只有在鸡叫的时候才允许人们稍作休息。麻姑同情民众的境遇,自学口技,常常学鸡叫,这样别的鸡也就跟着叫,人们就可以休息了。后来,她的这一举动被父亲发现。父亲要打她,麻姑便逃到仙姑洞修道,后来从桥上升天成神。三说麻姑是秦始皇之女,她虽然相貌平平,却聪明伶俐,心地善良。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便派了大批的士兵做监工,谁要是干得慢,就用皮鞭拼命抽打。他还命女儿麻姑到工地去宣读圣旨,让苦工们三天吃一顿饭。善良的麻姑不肯这么做,于是就跪下来向秦始皇求情。秦始皇一听,火冒三丈,遂将麻姑斩首。麻姑死后,被民众奉为神灵。有些地区的普通民众还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麻姑。在不少地区流行的民间年画中,“麻姑献寿”都是一个重要题材。麻姑的形象或腾云,伴以飞鹤;或骑鹿,伴以青松;也有直身托盘作献物状,手中或盘中一般有仙桃、美酒或佛手。每逢祝寿时,民众必写出“麻姑献寿”的字样,或绘制麻姑的形象,以求祝寿的吉利。

    3 为万世开太平的女神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还有一些女神受到当地普通民众的虔诚供奉,满足着人们的信仰需求。在山西省东南部一些地区世代生活的普通民众就长期虔诚祭拜二仙奶奶。二仙奶奶是两位仙人,本来是一对生活在屯留李村的同胞姐妹。她们虽然诞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是自出生之日起便与众不同,聪颖异常,七岁时就能出口成章,行为举止大方。因此,当地的读书人就认定这两个女孩为仙人之辈。

    在当地普通民众之中还流传着这样两则有关二女成仙的神话传说。其一是说由于遭到继母的虐待,姐妹二人在冬天还要身着单薄的衣物到山上采蘑菇,供家人食用。一天,由于没有任何收获,她们二人特别害怕遭到继母的惩罚,不禁痛哭不已。是时,恰有黄龙经过,闻听哭诉,遂将二女点化为仙人。其二是说二人长大成人之后隐居山林,遇到得道仙人并被授以采药之法。于是,她们也得道成仙,被普通民众奉为神灵。

    在当地普通民众的观念中,二仙奶奶具有多重神格,对民众的种种诉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干旱的时候,只要民众祈祷,便会下起雨来。生病的人祈祷二仙奶奶,疾病就会痊愈。祈求生男孩的人一定会生一个聪明的男孩,祈求生女孩的人一定会生一个漂亮的女孩。二仙奶奶信仰产生于晚唐五代时期,到了北宋年间逐渐成熟,得到官府的重视。这是因为一方面民众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愿望寄托在二仙奶奶身上,满足了信仰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她们的身上集中了许多美好的品质,官府也希望利用民众对二仙奶奶的虔诚敬奉,进一步掌控当地普通民众。因此,在这一时期对二仙奶奶的崇拜几乎遍及整个山西东南地区。金朝以后,新建的二仙庙宇明显减少,二仙奶奶崇拜开始走向衰落,因此始终没有走出晋东南地区。究其原因似乎是晋东南地区的地理环境较为闭塞,民众对二仙奶奶的信仰一直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另外,二仙奶奶的信仰者以下层普通民众为主,很难凭借文字来完成信仰的传承和散播。这也使得二仙奶奶信仰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遇到一定的困难。地方官府只是利用民众对二仙奶奶的崇信,加强对民众的管控,实施教化,没有致力于推动该信仰向更广大的地域范围传播。因此,除与山西东南地区接壤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等地有零星的二仙庙宇外,其他地区均很少见到二仙奶奶崇拜的踪迹。

    河北省安平县的地方女神——圣姑也遇到同样的命运。圣姑原名郝女君,本是安平县会沃村(古村名,亦有说是郝家庄)的一名普通的农家姑娘,大约生活在周朝末年。之所以将其奉为神灵,赋予其神性,源于她的孝道。相传她为侍奉父母,一生未嫁。而圣姑解救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事,更为她增添了神异色彩。相传汉光武帝刘秀早年起兵,途经圣姑所在的村庄时,人困马乏,郝女君帮助刘秀解决军队的饮水问题。刘秀人马饮饱之后,追兵又到。刘秀求郝女君救他,只见郝女君把洗衣水往地上一泼,立即成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追兵无法过河,刘秀得救。刘秀在起兵成功后,特别感念郝女君的佑助。当他路过一座祠庙时,发现祠庙塑像与救他的郝女君一模一样,于是认定就是得到这位女神的相助。随后,刘秀封其为“孝感圣姑”,下旨为其在安平城修筑庙宇,名为“孝感圣姑庙”。

    随着民众对这则传说的口耳相传,在当地普通民众中间祭拜圣姑者越来越多。圣姑于是逐渐被赋予多重神能。在安平县城北的圣姑庙内,圣姑受到普通民众的虔诚供奉和祭拜。在庙的中间端坐着圣姑,与她并排而坐的女神分别是二姑和三姑,二姑在东面,三姑在西面。据当地的普通民众传说,二姑、三姑是邻家的姑娘,与圣姑是结拜姐妹,三姐妹均未嫁人。在圣姑庙内,还有众多神仙齐聚一处,如送子娘娘、偷子娘娘、药神等。

    圣姑崇拜还带动了圣姑庙会的兴起和发展。其中每年农历六月和九月的庙会非常热闹。这两次圣姑庙会分别从六月六日和九月十六日开始,每次持续5天的时间。每逢庙会,各地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到圣姑庙祈求神灵降恩赐福,满足普通民众诸如求祛病、求子、求平安、求买卖兴隆等愿望。在上香祭拜的普通民众之中,女性占了大多数。她们先是向圣姑许愿,有的是为了给自己或亲人治病许愿,有的是为了求子,还有的是为老人健康等。“没水时各村请圣姑,请圣姑像求雨,求老圣姑的雨。”老人们在回忆请圣姑降雨时,饶有兴致地讲述圣姑是如何如何灵验,“有的时候走不到家就下雨了”。还愿时,她们则要缝制衣服,献给圣姑。

    在当地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请圣姑”的风俗习惯,即到圣姑庙上请圣姑,然后抬着圣姑像去自家村庄供奉。请圣姑是一项庄重而热闹的活动,当地老人们至今大都还记得请圣姑的队伍抬着圣姑像从自家村旁浩浩荡荡经过的情形。普通民众请圣姑多为祈雨。不过有两个村庄例外,一个据说是圣姑姥姥家的王留氏,另一个是圣姑家所在的闫会沃。其中王留氏请圣姑的原因是希望她在姥姥家住几日。而闫会沃请圣姑的原因是希望她到家乡避暑。

    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文字记载,诸如二仙奶奶崇拜、圣姑崇拜的某些内容和仪式在历史的传承中难免有所缺失。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地方性女神崇拜借助在民间的不断传承而保留了下来。

    还有一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女神如泰山娘娘、天后等则由地域性崇拜扩展为跨区域崇拜,由单一职能转变为多种职能,在民间传承的同时也添加了一些官方色彩。

    泰山娘娘,又称泰山奶奶、泰山玉女,抑或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神州姥姥。有关泰山娘娘的身世,自古至今,众说纷纭,存在着东岳大帝的女儿、东岳大帝的配偶、黄帝之女等不同说法。随着泰山娘娘信仰的逐渐普及,其形象和神职也有所变化,从强调她与士绅的关系,维护正统的社会秩序,转变为传扬她如何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男性神仙或者官员,从而帮助普通民众的各种功德。

    泰山娘娘信仰于两宋时期开始出现,自公元16世纪中期以降,在民间信仰中逐渐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泰山娘娘大慈大悲、有求必应,因而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泰山娘娘所具有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送子保育。泰山碧霞祠及其泰山附近奉祀泰山娘娘的庙宇都主祀泰山娘娘,配祀送生娘娘等。在山东其他地区的娘娘庙也多是如此。因此说,山东等地祈求子嗣的普通民众多求之于泰山娘娘以及送生娘娘等神灵。这些普通民众不辞辛苦来到泰山碧霞祠或奉祀泰山娘娘的庙宇烧香叩头许愿之后,还要祭拜送生娘娘并用红线或红布条拴个娃娃回去。送生娘娘的供台两侧分别排列着若干娃娃,男左女右,供人们选择。近年来,到泰山祈子嗣的民俗活动又增添了一些新内容,那就是压枝与拴枝。所谓压枝是指用石头压在树枝上,谐音“押子”;所谓拴枝是指用红布条拴在树枝上,谐音“拴子”。不论是压枝还是拴枝都与普通民众希望拥有男性子嗣的愿望息息相关。

    二是祛病防疾。泰山娘娘庙内等待朝拜的诸位神女中,有很多是与祛病消灾有关的,如眼光娘娘、癍疹娘娘、耳光娘娘等。但无论如何,她们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不如泰山娘娘碧霞元君更能帮助民众祛病防疾。在为数众多祈求祛病的普通民众中,有祈求娘娘显灵者,为本人祛除疾病者,也有为亲朋好友祈求祛病者。至于那些为了父母双亲祈求祛病的普通民众,既不乘车坐轿,也不是双腿不停地赶路,而是从山下或更远的地方一路叩头至山顶。其中有十步一叩头者,有五步一叩头者,有三步一叩头者,有一步一叩头者。更有甚者,自走出家门之后就一步一叩头,一直叩到泰山碧霞祠娘娘像前,以表达自己和家人对泰山娘娘的虔诚信仰。除祈求祛病外,民众对泰山娘娘的祭拜还有一种预防疾病的诉求。不少普通民众在碧霞祠院用硬币或石块磨御碑,口里念叨着这样的话:“御碑磨,御碑磨,磨碰御碑不生病”,然后用磨碰御碑的手摸摸头,摸摸胸,摸摸腰等身体的不同部位,说摸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不生病了。另外,还有一种风俗习惯是把摆放在泰山娘娘面前的供品,诸如水果、糕点、鸡蛋之类,拿一点吃掉或带回家送给亲朋好友分享,以得到泰山娘娘的保佑而不生病。

    三是保护民众平安生活。泰山娘娘还是民众的“保护神”,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据说,泰山娘娘原是玉皇大帝的妹妹,二人在争夺泰山的时候,玉皇大帝败在泰山娘娘之手。他心中有气,要淹掉泰安州的一千个村庄。泰山娘娘心地善良,不忍心看普通民众遭殃,就耐着性子向玉皇大帝求情。但是他就是不答应,泰山娘娘只好另想办法。大雨从六月初一直下到七月十五。玉皇大帝问她:“一千个山庄淹没了没有?”她回答道:“淹没了,你瞧!”玉皇大帝从天宫往下一看,发现炊烟四起,庄稼葱绿,只有泰山东南方向的“十百村”淹没了,其他村庄安然无恙。玉皇大帝勃然大怒,质问泰山娘娘:“要你淹一千个村庄,你为什么只淹了个‘十百村’”?泰山娘娘十分冷静地回答道:“叫淹一千个村庄,我就淹‘十百’。‘十百’这不是‘一千’吗?”无可奈何的玉皇大帝虽然没占到便宜,却不肯善罢甘休:“这回算你有理,我再叫你淹一万个庄子。”泰山娘娘急中生智,把雨水全都倾倒进了东海。倾盆大雨又从七月十五下到九月九。玉皇大帝没等泰山娘娘前来报告,便从南天门悄悄窥视大地。他所看到的是泰安州的民众正在赶山会,不禁惊叫一声:“啊呀!又上当了,我要她淹一万个村庄,原来她只淹了一个叫‘万家庄’的村子。”从此,玉帝大帝就不再为难泰山民众了。于是,泰山的普通民众更加感激泰山娘娘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保佑大家平安生活。

    对泰山娘娘的崇拜不仅在普通民众中间广为传播,而且相关的祭祀仪式也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国民众信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娘娘的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八日(一说农历三月十五日)。每逢此时,建在泰山上的所有供奉泰山娘娘的庙宇均要举行隆重的庙会,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普通民众祭拜泰山娘娘。于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出现了,这就是香社。香社是由一些普通信徒参加的结社组织,宗旨是“乐行善事”,即为民众进香提供各种各样的方便。因此,许多民众来泰山给泰山娘娘进香都是跟随着香社一起来的,并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进香程序。这套程序大致分为起程、沿路焚祠、仲火、落宿、登山、报号、朝顶、守驾、进贡、进香等步骤。如果是外地来的民众,就投宿于沿途的香客店。一般的香客店中都供奉着泰山娘娘神像。外地民众住下后,先要叩拜泰山娘娘,舍香钱,表示已经向山顶上的泰山娘娘“报到”了。次日,再上山参拜。朝拜的普通民众由社首带领着上山,等到了庙宇的门口后,要先请人通告一声,民众通常要舍些香火钱。参拜时,社首在前,善男信女在后,共同祈福参拜。在这个过程中,民众通常要献上由民众个人或集体捐赠的各式各样的供品或匾额等。参拜后,民众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拴娃娃,或请祛病符等,祈求泰山娘娘降恩赐福。在整个祭拜过程中,也有许多禁忌。如果谁不遵守,谁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民众除了到泰山进香朝拜外,也会到遍布全国各地的碧霞元君庙祭拜泰山娘娘。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就有20多座碧霞元君庙,妙峰山朝顶进香活动中,就包含着对碧霞元君的祭祀。民众普遍将碧霞元君的生日——农历四月十八日视为吉日,虔诚祭拜。民众普遍相信,这一天最容易得到泰山娘娘的恩庇和护佑。

    妈祖,原名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县湄洲岛的一个官宦人家(一说妈祖是渔家女)。其父林愿,五代时任都巡检,是负责沿海治安巡逻的官员。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传说她“生而神异”,自幼“资慧颖悟”。林默在忘我地救助海上遇险渔民时,不幸被台风夺走了生命。在她死后,人们将其奉为神灵,赋予其保护航海安全的神能。

    随着宋朝海上贸易的发达,元朝海路漕运的开通,妈祖信仰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民众之中广泛传播。到了明朝,出使海外与对外交往者逐渐增多,妈祖信仰也随之远播异域他邦。其中福建等地的商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每到一地,便会在会馆或公所内供奉妈祖的神位,虔诚礼拜,祈求妈祖保佑他们航海安全、客居他乡生意兴隆,同时也保佑自己及家人事事顺利,出入平安。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中国历代统治者不断地赞扬妈祖所具有的超凡神力,将其册封为“天妃”、“天后”,所以妈祖信仰得到官方的充分肯定。于是,各地普通民众纷纷兴建天后宫或妈祖庙,供奉妈祖。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在湄洲、天津、扬州、南京、平江、泉州、兴化、九龙、台北等沿海地区,甚至连内陆的周庄等地也都建有天后宫或妈祖庙,满足着民众的宗教需求。与此同时,妈祖的管辖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被赋予人类一切美好品质,如勇敢、聪明、豪爽、孝顺、乐行善事等。民众还相信妈祖精通巫术,能祷雨祈晴,深谙航海和泅水之术,不仅可以扶危济险,拯救出海者于危难,而且还能消灾灭疫、降妖伏魔、助战驱疫等。此外,在天后宫内,人们还为天后增设了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配祀的神灵。它们同样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如保佑子嗣、祛病免灾、得财增福等。

    各地普通民众对妈祖的虔诚崇拜,也赋予妈祖信仰以鲜明的民俗特色。在北方的港口城市——天津,民众对妈祖的崇拜就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这里曾拥有大大小小的天后宫16座,现在保存最完整的是称作“西庙”的天后宫。供奉在这里的妈祖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娘娘”,而天后宫也成为普通民众经常光顾、礼拜的娘娘宫。天津民众在接纳妈祖信仰的同时,还赋予其越来越多的职能,配祀“子孙娘娘”、“癍疹娘娘”、“耳光娘娘”、“眼光娘娘”、“送生娘娘”、“千子娘娘”、“百子娘娘”、“乳母娘娘”、“引母娘娘”等,同样接受民众的祭拜。同时,天津的一些风俗习惯和宗教活动也和妈祖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天津曾流传着“拴娃娃”的风俗习惯,即婚后无子的女性,为了求子,便去天后宫即娘娘宫烧香许愿,从那里偷偷地拴一个泥娃娃回家,作为自己的长子。如果生了孩子,要塑99个泥娃娃到天后宫还愿。自己的头生子,也只能排行第二。对“娃娃大哥”,民众不仅要每天供应饮食,四季还得给他变换衣服。随着时间的延长,“娃娃哥”的年龄也在增加,于是人们还要不断地去换一个年龄相当的娃娃,继续在家中供奉。

    由于妈祖掌管着很多与女性相关的事务,所以到娘娘宫进香的女性也日益增多。旧时天津女性进香,也有与其他地方不同之处。旧时,每逢大年三十的晚上,风尘女子多穿红衣进香,而良家妇女则要等到正月初一才穿红衣入庙进香。传说妈祖诞辰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各地普通民众从不同地方赶来参加庙会。他们不仅参与由各界人士共同举办的隆重庆典仪式,而且还成为妈祖出巡的主要观摩者,甚至参加者。

    场面宏大、精彩纷呈的庙会活动由于受到清朝统治者的嘉赏而有了“皇会”的美名,吸引了众多民间演出团体前来迎神赛会,并衍生出大家共同遵守的祭拜流程。三月十六日“送驾”,把妈祖送到娘家,十八日“接驾”,把妈祖从娘家接回娘娘宫。据传说,二十日和二十二日乃妈祖巡乡散福之日。在十七、十九、二十一这三天,分属不同花会的普通民众便涌到各个街巷去表演,俗称“踩街”。二十三日是“天后”诞辰日,各道花会或齐集在娘娘宫内外,尽情表演,或在庙前戏楼演戏庆寿。各会均遵循多年来形成的序列,有条不紊地进行。前有门幡引导行进,后面是捷兽、龙灯、中幡、跨鼓、老重阁、拾不闲、鲜花会、西园法鼓、庆寿八仙、五虎扛箱、道众行香等会。各道花会一边走一边表演,敲打拉唱、吹耍斗趣,各自使出浑身解数,以博得沿途观众的喝彩。接着就是抬着“送生娘娘”、“癍疹娘娘”、“子孙娘娘”、“眼光娘娘”的四个宝辇,“天后圣母”的华辇以及各种仪仗,井然有序地沿着“会道”行进。同时,善男信女则进庙烧香,祭拜妈祖,从早到晚络绎不绝。直到二十四日凌晨,持续8天的庙会才告结束。虽然“皇会”早已停办,但妈祖信仰仍在天津民众的信仰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近些年来逐步恢复的庙会活动,表明娘娘宫依然是天津民间信仰活动的中心之一。

    不仅如此,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四地以及海外华人中间十分流行,并与妈祖的故乡湄洲岛的祭祀活动一脉相承。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台湾的妈祖信仰者身上。在很早之前,海峡两岸的渔民就共同信奉妈祖。明末清初,福建、广东的普通民众前往台湾时,都会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每逢巨浪滔天,船上的民众就马上集体向妈祖祈祷。

    在台湾的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康熙年间,施琅收复厦门、平定台湾,就是完全仰仗着妈祖的保佑。由此可见,在台湾民众的眼中,妈祖是一位能为万世开太平,且颇具母性光辉,有求必应、法力无边的海上女神,并在诸多海神中独占鳌头。台湾的妈祖庙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澎湖天后宫、鹿港天后宫、台南大天后宫、北港朝天宫、台北关渡宫、大甲镇澜宫、新港奉天宫等。其中,北港朝天宫的妈祖被民众认为较为灵验,因此信徒众多,香火鼎盛。在台湾,大甲镇澜宫妈祖南下“绕境”,也是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会,在妈祖“绕境”的七天八夜中,前来朝拜进香的信仰者众多,盛况空前。

    如今,妈祖信仰在台湾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近年来,福建湄洲举办的妈祖文化旅游节更成为两岸信仰妈祖的民众深入交流的重要契机之一。台湾的信众每次都要组织进香团前往湄洲“谒祖进香”,并恭迎妈祖金身。其参与人数之多、祭祀仪式之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4 性别视野中的女神崇拜

    中国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长期承受着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相对男性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她们对可能影响个人生活是否顺利的各种因素格外敏感。因此,那些能够保佑其个人幸福、生活顺利的女神,得到各个阶层女性的普遍崇拜。无论这些女神来自什么地方,地位是高还是低,身上具有何种美德,受过何种不公正待遇,抑或是否行为失当,在女性信仰者的眼中,都别具特色和魅力,并不断赋予其神力,虔诚祭祀。

    紫姑是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她身为人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常常被迫干一些脏活、累活,终于在一年的正月十五日被正妻折磨而死。死后的紫姑被民众奉为厕神。宋朝刘敬叔在《异苑》中比较早地记录了紫姑的生平,而在民间有关紫姑及其祭祀活动的记载稍显完整:“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逐,元夕死,故世人作其形于厕,以迎之”。紫姑生前所遭受的磨难,正是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造成的,也是妻妾矛盾的缩影。因此,她深得广大妇女的同情,并被赋予各种神力。

    旧时,在有些地方的妇女中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习惯。西南地区的普通民众在每年正月十五恭请紫姑,加以祭拜。一般是在正月十五的夜晚,她们先用炊具扎制成人形骨架,用木葫芦饭勺或笊篱为头,画上眉眼,戴上花,披上女子衣服,由众女子将其带到厕边或栏边烧纸请神。接着,众女子就纷纷向紫姑许愿和求教各类问题,或问婚姻,或问蚕事,以紫姑是否点头来定吉凶。在河南省灵宝县,妇女在每年正月十五有插紫姑的习俗,其目的是占卜一年粮食收成之丰歉。河北省滦县的女子在请紫姑时还有作秋千戏的风俗。还有的妇女像对待亲姊妹那般拉着她,说起家常,甚至是大讲贴心话,直说得泪流满面。在广东省乐昌县,女性民众在祭奠紫姑时,还相约永远不要互相妒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对神灵的崇拜与解决现实生活的困扰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因为她们尚无力改变对她们不利的性别制度和性别文化。

    观音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本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关注人间。他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佛教传入中国后,观音的形象逐渐由男身变为形体和面貌姣好的女性,并成为沟通天界与人间的神仙。由于她热心凡间琐事、乐善好施,大慈大悲,因而受到了普通民众的隆重祭祀。人们不仅以美食、美言和虔诚的供奉来表达崇拜之情,而且特别信赖她,一遇困难就会想到她。在全国各地为数众多的寺庙中,民众祭拜最多的就是观音。专门供奉观音的殿阁,不论是称作大悲殿,还是名为观音阁,香火都十分旺盛。

    民间对观音的祭祀亦有其特定的日期。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三月二十八日观音入化、六月十九日观音卒忌、九月十九日观音正果,善男信女们都要举行朝拜祀典。在上海蒲溪等地,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为观音大士成道之日,乡镇妇女皆往大寺或云台殿进香”,举行祭拜。每10年的正月十九日,民众还要举行更大规模的观音佛像开光大典。在很多地区,民众为表达对观音的信仰,每月还要有相应的斋期,是为“菩萨斋”。除到庙里朝奉、祭拜外,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遇到困难时,还会口念观音的妙方和启示,或直接呼叫“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请求观音显灵救助。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普通民众对观音的信仰和崇拜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加强。“白衣大士”、“南海大士”、“慈航大士”、“大悲观音”、“六观音”、“七观音”等各种名号的观音受到民众的普遍祭祀。其中慈眉慈目、怀抱一个胖小儿的送子观音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扬州的观音堂,有一送子观音殿。殿内有百子堂一座,专供求子者祈祷。若第二年喜得贵子,孩子就必须给观世音菩萨做契子,如此孩子便可长命富贵。此外,妇女们还特别相信,经常诵读《观音经》,或是瞻仰观音的佛像,就可以使不孕的妇女得子。在一些民间故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节:如果哪位妇女在夜晚梦到观音,那么不久之后,这位妇女就可以得到子嗣。

    然而,具有很强现实功利心的中国普通民众,对观音也会有并不十分恭敬的举动。他们不仅向观音祈福,而且还毫无拘束地与之大开玩笑。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诅咒观音“该她一世无夫”。这既充分表现出孙悟空的叛逆性格,又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乃至影响了民众对观音的态度。在一些地区,观音像甚至难逃被失望的民众买卖,乃至亵渎的命运。可悲的是,类似这样的行为似乎还得到某些民众的默认、容忍,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

    女性对何仙姑、桃花女的崇拜,则反映了她们对束缚自身的传统礼教的反抗。何仙姑原为民间女巫,后成为吕洞宾的弟子。相传她得到了仙人赐予的仙桃和仙枣后,不知饥饿,得道成仙,可轻身飞行,能知晓祸福吉凶。因而何仙姑信仰在中国普通民众中比较普遍地流行起来。在民间流传的《何仙姑宝卷》中,她还被赋予了别样的人性光辉。如《吕祖师度何仙姑因果宝卷》中所述,何姑娘受吕洞宾点拨欲出家修道,父母不但不答应而且还逼迫女儿成亲。为解救何仙姑,吕洞宾变成美男子前来入赘,并且走进洞房“把床上”。何姑娘认为书生虽然很美,但是“眨眨眼睛就老了”,所以坚定了必须跳出“酒色财气”四堵墙,才能够修仙成佛的信念。尽管父亲施以乱棍,甚至以“叫你身死归阴去”相威胁,何姑娘还是坚决不从父亲之命。这不但使何仙姑的人格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反映了民众特别是女性追求自由意志的心声。

    桃花女也是著名的女性神仙。有关她的传说,最著名的莫过于周公与桃花女的故事了。相传玄天上帝在雪山修炼,剖腹昏迷,丢失戒刀。后来戒刀变为阳体,刀鞘变成阴体。几百年后,刀鞘升天,成为西王母的管花女桃花仙子;戒刀成为老子的童子,并下凡为周公。后来,二者结为夫妇。周公对桃花女既恨又爱,爱的是桃花女美丽无双,恨的是她法力无边,于是想设计害死她。最后还是桃花女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周公,二人尽释前嫌,成为一对恩爱夫妻。值得一提的是,桃花女破法嫁周公的故事还被编成了戏剧、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元朝,已有一出名为《桃花女破法嫁周公》的杂剧了。在《西游记》等小说中,桃花女的形象更加丰满。清朝后期,桃花女的故事还被编入小说《桃花女阴阳斗传》。在书中,桃花女的反抗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这一切都对民众理解和崇拜桃花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民众对桃花女的崇拜还体现在传统婚礼上。据说,熨轿、跨马鞍等风俗习惯无不和桃花女的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