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放的神灵谱系
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开放性,容纳了来自道教、佛教、民间宗教等不同宗教神灵,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神灵谱系。民众对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玄天上帝以及太上老君等道教神灵的崇拜,既反映了他们对权威的敬畏和尊崇,也体现出他们对人间正义的渴望和追求。
元始天尊,在中国民间是得到普遍供奉的最高天神。相传其生于大元之先,故名元始。东晋葛洪的《枕中书》是目前所见最早记录元始天尊的文献,当时名为“元始天王”。“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在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中,出现了“元始天尊”之号。《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元始天尊有开天辟地之功。《隋书》对元始天尊的记载,奠定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距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善男信女的虔诚崇拜。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所以民众多有供奉。当然,民间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者。
玉皇大帝也是民众普遍祭拜的最高天神之一。他生前是一个寨主,名叫张友人,又称张百忍,是天帝之子转世。相传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间充满祥和喜乐。后来诸神荒淫无度,致使天地大乱。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寻找德才兼备之人来做三界大帝,掌管天、地、人。到了张家湾,他听说张友人将寨内治理得很好,民众彼此间非常友善、和睦,因此将其带回天上拜为“玉皇”。南朝以后,玉皇大帝信仰在普通民众中逐渐兴起。民众称玉皇大帝为“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等。隋唐以后,玉皇信仰普遍盛行。玉皇大帝的神诞之日为农历正月初九,各地普通民众都要举行玉皇会以祈福延寿。有些地方的普通民众还要唱戏娱神。在南方的广东以及福建、台湾等地,普通民众称玉皇大帝为“天公”。正月初九都要拜天公,一家老小斋戒沐浴,上香行礼,祭拜诵经。北方的普通民众则有抬玉皇神像游村巡街的风俗习惯。据民间传说,十二月二十五日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间的日子,因此道士和普通民众都要烧香念经,迎送玉皇大帝。
太上老君即老子,楚国人,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他所主张的“道”、“清静无为”、“长生久视”等,长期以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普通民众。东汉时期,张道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就尊奉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唐朝的统治者对太上老君更是大力推崇。唐高宗、唐玄宗不断为太上老君奉上尊号,尊为宗室远祖,并在太清宫设专庙奉祀。此后,老子信仰在民间也迅速普及。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日为太上老君的诞辰。故每逢这一天,各地普通民众都会举办一系列祭祀活动。旧时,在四川省华阳县(今四川省双流县),每逢老子诞辰之日,男女老幼都会到青羊宫去进香。清朝末年,各种祭祀太上老君的仪式进一步完善。在生活中避免冒犯太上老君的言语禁忌也逐渐确立,山西省东南地区的普通民众甚至连太上老君父亲的名讳也要有所避讳。
明清以来,“三教合一”的思想逐渐流行。民间宗教也顺应了这股潮流,将老子与孔子、释迦牟尼并列为教主。某些宗教领袖有时也会利用老子渲染神秘性灵验,甚至编造出一些神话、故事,在信徒中将自己塑造成神仙的人间化身。明代,三一教教主林兆恩曾宣称自己路遇名师授以真诀,并且得老子“通之以玄”。他离开人世,也不是常人的永别尘世,而是应老子等神仙的邀请去主持三教,普度众生。在近代中国各地不断爆发的反洋教斗争中,太上老君也不时会被抬将出来,用以激励民众。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中国普通民众对太上老君崇拜之深、之广。
玄天上帝又名真武大帝,在民间信仰体系中,它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随着其神性不断被张扬,就连生日和得道升天的日子也都演化成为中国民间的重要节日。祭拜玄天上帝的寺庙可以说遍布中国各地。人们纷纷通过各种祭祀仪式,表达对这位掌管北方的神灵的崇拜之情。在各种公文、正史及地方史志、碑刻、文人叙述、故事传说和道教经典、民间宝卷中都留下了许多有关玄天上帝的文字。
《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生动地记述了玄天上帝的由来:“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龟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摄万灵,无幽不察,无愿不成。劫终劫始,剪伐魔精,救护群品,家国咸宁……敢有小鬼,欲来见形,吾目一视,五岳摧倾,急急如律令。”接下来,元始天尊告诉玄天上帝说:“自今后,凡遇甲子、庚申,每月三七日,宜下人间,受人之醮祭,察人之善恶,修学功过,年命长短,可依吾教,供养转经。众真来降,魔精消伏,断灭不祥,过去超生,九幽息对,见存获庆,天下和平。”于是,玄天上帝“奉天尊敕,永镇北方”,名正而言顺,以至于“妙行真人与诸天帝无量飞天、神王真仙大众闻说,莫不欢喜踊跃,一时作礼,赞叹功德”。
由于玄天上帝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中国普通民众希望通过信仰获取现实利益的欲求,因而受到了他们的尊崇。《玄帝卷》开卷即以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形式讲道:“玄帝宝卷初展开,福禄寿星进坛来。念佛堂前求仍悔,阖家老少免三灾。”显然,在中国普通民众的心目中,礼拜玄天上帝,可以带来福禄寿,使全家老小无灾无难;如果能够宣完宝卷,使之通行世界、传遍天下的话,更可以使家人身体健康,子孙孝顺,使后辈子孙免受痛苦。为联络会友,壮大组织,有些民间宗教也求助于玄天上帝等神灵的帮助。根据口述资料显示:义和团运动时期,在直隶、山东等地十分活跃的义和团就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协天大帝”、“真武大帝”等神灵。在梅花拳颇为活跃的地区——河北省威县沙柳寨,每年三月初三,有专门供奉玄天上帝的庙会。
民众对玄天上帝的信仰具有多样性。在民间传说中,玄天上帝下降之日为农历正月初七、二月初八、三月初三、四月初四、五月初五,六月初七、七月初七、八月十三、九月初九、十月二十一、十一月初七、十二月二十七等日。在这些特殊的日子,普通民众不但要为其献上供品,还要恪守多种禁忌。此外,民众也通过造庙、塑像等方式表达对玄天上帝的虔诚信仰。旧时,在河北省深泽县西关就建有真武庙。在河北省平山县天桂山上,有“九泉一井十二洞”之说,其中就包括真武洞。在河北省邯郸县有座南顶老爷庙,坐东朝西,建于明初,毁于1948年,现遗址尚在。民众祭拜的主神叫玄武大帝,即真武大帝。在山东省平原县,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民众都要为玄天上帝举行庙会。庙会连演五天神戏,附近的普通民众都来进香。在当代,一些网站通过现代化手段,以文字和图像等形式宣传、介绍有关玄天上帝的神话、传说以及举办庙会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文本虽有稚嫩之处,但是对信仰者来说是一种传统信仰的现代表达。
八仙是指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通过元杂剧和明代的话本小说,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满足各阶层人士信仰需求的神仙群体。其中老人的代表就是张果老;青年人的代表是蓝采和、韩湘子;中年人的代表是汉钟离;达官贵人的代表是曹国舅;病人的代表是铁拐李;妇女的代表是何仙姑。比较完整地记录八仙的故事的是《东游记》。在该书第四十七回“八仙蟠桃大会”后,八位神仙结伴东游,于是有了“八仙过海”的动人故事。这使得八仙的形象更为人所熟知。八位神仙不仅迎合了全民喜庆的心理需要,而且每个人的身上都表现出超凡的人格魅力,从而对普通民众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使得八仙崇拜在民间日渐普及。尽管八仙信仰流传极广,然而专门供奉八仙的庙宇却不多,仅有西安的八仙宫和北京白云观的八仙殿。
在中国民间,单独奉祀吕洞宾的寺庙似乎更多。山西的永乐宫、苏州的福济观、天津的吕祖堂等皆可被视为典型代表。此外,济南也有两座吕洞宾庙。旧时,每到农历四月十四吕洞宾诞辰日,一些地方还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苏州为例,农历四月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食米粉和五色糕,并都要前往福济观祭祀吕洞宾。若有患病者,当日进庙烧香往往还有助于病情的好转,以致痊愈。需要指出的是,在民间举办的祭祀活动中,还有碰神仙的习俗。相传吕洞宾会化为衣衫褴褛的乞丐混迹于人群中间,谁碰到了,谁就会交好运。因此,民众在这天都想在拥挤的人群中碰到化作乞丐的吕洞宾。除大陆外,台湾等地的吕洞宾信仰也很兴盛,并有所发展。位于台北的指南宫即以吕洞宾崇拜为中心,借其“托梦”之灵验,招徕众多信徒。不仅如此,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农民领袖也会以吕洞宾崇拜为号召,发动民众,唤起反抗精神。义和团运动时期,著名的义和团首领曹福田在天津吕祖堂设总坛口,借助神力,率领各界人士反抗八国联军的入侵。
相传二郎神杨戬是玉帝的外甥,元始天尊门下徒孙。他变化无穷,神通广大。早年,他劈山救母,并助武王伐纣,甚得王母的疼爱。但是因与舅舅玉帝不和,二郎神不愿住在天界,而在下界食人间烟火。由于二郎神能力超群,性格鲜明,因而在《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宝莲灯》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广泛出现。其神性也在这些小说中得到艺术发挥和增加。《西游记》中二郎神的形象,让人感觉他生活得逍遥自在而且还很重感情;《封神演义》中的二郎神则是助武王伐纣、有勇有谋的道童。在《聊斋志异》中,二郎神又成为了掌管司法的天神。在《宝莲灯》中,二郎神还充当了拆散三圣母和沉香的恶人。显然在上述古典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二郎神具有多重神格或人格。然而,普通民众依然认为,凡人间生灵危难,口呼二郎神尊号,必能得到他的救援。
张天师即东汉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道陵。他自称是奉太上老君之命而为天师,所以民众也称他为“张天师”。在民间传说中,张天师神通广大,具有白日升天等神功。张天师还有龙虎护法,以符除“五毒”辟瘟消灾,以五雷驱“五鬼”,霹妖镇邪。于是,一些地区的民间年画便以此为主题,彰显其神力。例如武强年画中就有《张天师》这样的题材。后来,在民众的心目中尽管张天师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对其崇拜者代不乏人。其子孙也一直承袭着天师的神位,只是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龙虎山中。而现在的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便是其遗脉。
六丁六甲是干支日值神,能行风雷、制鬼神。行法事时,民众往往以符恭请。《老君六甲符图》中说,六丁神系丁卯神司马卿、丁丑神赵子任、丁亥神张文通、丁酉神臧文公、丁未神石叔通、丁巳神崔石卿。六甲神系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玉卿、甲申神孟非卿、甲寅神明飞章。他们负责传递天上与人间的各种符咒与消息。据说,在符咒中加上他们的尊号还能加快符咒取得效果的速度,所以在符咒中经常能看到六丁六甲神的尊号。
王灵官又名王善,民众普遍将其视为天上纠察之神。明清以来,全国各地建立了数不胜数的灵官庙,甚至一些道教宫观还专门修建了灵官殿,塑了形象不尽相同的灵官像,接受普通民众的祭拜。其中有些宫观的神灵受到信仰者非常虔诚的供奉,例如北京白云观、天津娘娘宫、武汉长春观、苏州玄妙观等。在湖北武当山中,尚有“五百灵官”之说。在某些地区,普通民众还把王灵官看成是火神,所以有的火神庙中也供奉王灵官。王灵官更被湖南省湘阴县的民众奉为地方保护神。
弥勒本是来自印度的佛教神,出生于印度的婆罗门家庭,后成为佛门弟子。他经四千岁下降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自此广传佛法。弥勒崇拜在中国民间有着相当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民众的宗教意识里,他是下凡来解救世人的。当民众进行政治反抗和斗争时,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他。因此,民间宗教一般都大肆宣传弥勒下凡救世,会给人世间带来光明美好前景,从而为民众反抗现实的斗争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明太祖朱元璋即受惠于弥勒信仰。他参加元朝末年由白莲教发起、组织、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政权,当上明朝开国皇帝。由于王朝更替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命运,所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普通民众便也更加崇拜弥勒,相信他的出世会带来永生与安乐。清代,由民间宗教发动的农民起义常常以弥勒信仰为号召,发动普通民众奋起反抗。
然而,在中国普通民众的宗教世界里,弥勒佛所具有的神力却不仅限于此。有时候,人们在弥勒佛像身边常常雕塑几个小孩与其嬉戏,即“五子戏弥勒”。这是因为民间有“送子弥勒”之说,把他想象成掌管人类生命降临的神灵。此外,民众还认定弥勒在人间拥有化身,一是五代僧人布袋和尚,二是西域僧人泗州大圣。其中泗州大圣信仰比较流行的地区当属福建。在这里,不论大街小巷,有许多供奉泗州大圣的神龛、神像和牌位。更有在墙壁篆刻“泗州大圣”四字并加以敬奉的人。
济公是南宋时期的得道高僧,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主净慈寺。他虽然貌似疯癫,举止放浪形骸,常有不遵守佛教清规戒律的举动,但是学问渊博,积善成德。清代小说《济公传》问世后,济公在民间更是声名大振。在广为流传的有关济公的传奇故事、戏曲小说中,有许多济公不耐寂寞、疯癫无常、好饮酒食肉的情节,例如,他不耐打坐,大闹僧堂,出入妓家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普通民众不但对不守清规戒律的济公持宽容的态度,还特别喜欢济公在玩世不恭、无拘无束中显现出来的超圣灵异,在嬉笑怒骂、纵情恣意里彰显的扶危济困精神。
2 一神多能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众普遍相信世界上确实存在伟大的人,并具有某种别人无法企及的神力,因而服从和崇敬这样的英雄豪杰。于是,他们使某些曾在人世间生活过的英雄、圣人具有了某一种或多种超凡的能力,寄托自己的某种或多种希望,并予以祭祀,从而不断将由民众参与或主导的造神运动推向深入。正因为如此,在民众之中便衍生出了对英雄、圣人的崇拜。这使得中华民族对这些英雄、圣人的记忆不仅保存在精英人士的记述里,更存在于普通民众的讲唱说书中。而民众所不断创作、传扬的有关这些已经成为神灵的英雄、圣人的种种神话传说,更为其增添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其中关公崇拜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关公,又名关圣、关圣大帝,即三国时期蜀汉的关羽。他在与吴国的战斗中死去之后即被封侯,并于当地建庙,接受民众的供奉。自隋唐以来,关公信仰被不断丰富完善。特别是明清以后,由于《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大力推动,关公信仰进一步为普通民众所接纳,终于成为全民信奉的神灵。关公在不断被神圣化的过程中,也被赋予了巨大的神力,具有了多重神格。
由于关公生前是一位战功赫赫的武将,所以在唐末已经被民众神化为战神。北宋末年,面对金兵的入侵,腐败的朝廷无力抵抗,普通民众便把关公视为救星。河北石家庄附近石邑关帝庙的建立就与金宋战争中关公显圣有关。相传,宋徽宗年间,朝政腐败,金兵南下。镇守滹沱河岸真定三关的宋将,骑一匹雪白的战马,人称白马将军。他勇敢善战,顽强抗敌,死守三关,战至弹尽粮绝,南撤途中,遇到显圣的关公。在关公的帮助下,他最后终于战胜金兵。击败金兵后,白马将军为报答关公救难之恩,奏明皇帝,筹资将河岸的三义祠修成“石邑关庙”。明清以来,关公战神的地位越来越高。由于他神武善战,人们纷纷奉其为克敌制胜的军神。民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普通民众对战神关公的崇拜进一步加强。关帝庙遍及全国,关公作为战神的地位得到了普通民众的普遍认可。
中国民众认为有很多神明控制雨水,掌握着农业收成的丰歉。于是,关公也和降雨连在了一起。旧时,每逢天旱,各地普通民众便在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祭祀仪式,向关公祈雨。究其原因,乃是每年五月十三日为关公单刀赴会之日。因此,普通民众将这天降下的雨称为“磨刀雨”。在华北等地出现了很多祭拜关公以求天降甘霖的记载。《大名县志》曰:“五月十三日,祭关帝。间值岁旱,必以其日为雨征,盖俗传帝于当天磨刀云。”此外,《昌黎县志》、《南皮县志》、《武安县志》等地方史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在东北地区,农历五月十三日,即关公单刀赴会日,被民众命名为“雨节”。六月二十四日本是关公的生日,同样也成为华北普通民众向他祈雨的重要日子。北京六里屯民众于每年的这一天,在关帝庙内举行盛大祭典,祭祀关公。“今天老爷喝醉了,该下雨了”,人们相信关公在这一天一定会大发慈悲下雨。如果不下雨,人们就说:“老爷没落泪。”平日遇到旱情,人们也会向关公求雨。河南省封丘县的民众多置关帝神像于庙外,朝夕焚香,直到下雨后才进庙致奠,或向金像献戏。他们先是设坛喊佛,发牒跪祷,燃炮鸣鼓,后由二人乘白马,执大刀,前往玉皇庙中领旨取水,定下雨时日。若是果然应验,则游街相告,并演戏酬谢关公。
由于《三国演义》第廿六回中有关公封金挂印之说,因而民众认为财贿不能动其心,爵禄无法移其志,遂认定关公为财神,寄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意。明清以来,普通民众对关公的崇拜日渐兴盛。人们在关公庙的门上贴有这样一副对联:“汉为文武将,清封福禄神”,横批是“协天大帝”。山西商人尤其推崇关公。据乾隆三十年(1765年)《山西平阳府太平县合邑士商创建并增修会馆碑记》记载,旧时,该地置有高庙一所,建有庙宇三间,居中的这间供奉关帝君,左边那间供奉增福财神,右边那间供奉黑虎神。道光十七年(1837年)《新建布行公所碑记》中也有“晋冀会馆,向设火德镇神、关圣大帝、增福财神诸位。每逢圣诞日起,合行咸集拈香,商议公事”等内容。有不少寓居北京等地的山西商人把关公当成财神加以崇拜。有些商人只供奉关公、赵公明,因为这二位皆为武财神,为求发财而加以祭祀。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商人把赵公明、关公、增福财神等多位财神一体供奉。
人丁兴旺往往是家庭、家族兴旺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男丁备受重视。在中国传统社会,许多神灵都和人们的生殖活动有关,以至于本是武将、不该掌管子嗣的关公也成了生殖神。据民间传说,有一次,关公外出,周仓在家,喝了几口酒,正打盹。朦胧中,他听到有人用三牲献祭,一时高兴便扔下上上大吉的签,应允了他的祷告。后来一打听,方知那人是来求子嗣的。于是他略施小计,到子孙娘娘的子孙堂里偷了个状元郎给那人送去。于是,关公就又成了生殖神。不仅如此,在规模不太大的关公庙里,还会看到关公擎起的右手上挂着一架小小的桑弓,搭着一支木箭。意味着凡是生养男子的家长,在户外挂桑木弧(弓)矢(箭),就可以保佑男孩平安无事。久而久之,这也被民众视为生男之兆。于是,没有生育男孩的家庭,常去祈求关公,希望通过接触的方式,得到关公的神力,满足获得子嗣的愿望。就连关公的坐骑——赤兔马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神力。有一位俄国人在20世纪初曾亲眼见到,“在北京东岳庙中关圣殿内有赤兔马的铜像,很灵验……求子的女人不敢麻烦关帝本身,而只向站在旁边或其下的马进贡”。不仅如此,到这里“求子的女人先要摸一下马的生殖器,再摸一下自己的阴部,这样就可以生育或生男孩子……所以马的下体是全身最亮的部分”。
当然,在普通民众的观念中,关公所主管的并不仅限于战争、祈雨、求财、行业护佑和求子嗣等大事小情,还包括驱鬼除妖、占卜吉凶等事务。关庙中用来占卜的签,被称为“关帝签”。签上刻写着各种晦涩难懂的诗句,庙里的人可以对神签谶语加以诠释,从而揭示关公的旨意。名气较大的“关帝签”,均出自于北京正阳门月城的关庙。这座庙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却因签灵而闻名遐迩。自明代起,统治者和普通民众对这座庙均极为重视,连庙中的关帝雕像也是从皇宫中移来的。而该神像不仅躲过明末的战火,而且能够保佑举子中进士。因此科举时代,每逢考试,这里总是人山人海,求签者络绎不绝。正如清朝《都门竹枝词》所说:“灵签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洞里求。”
此外,关公还是20多个行业的祖师爷或保护神。描金业、皮箱业、皮革业、烟业、香烛业、绸缎业、成衣业、厨业、盐业、酱园业、豆腐业、屠宰业、肉铺业、糕点业、干果业、理发业、银钱业、典当业以及教育、命相家、军人、武师等均在其中。一些行业奉关公为保护神往往要找出一些特殊理由。由此,他的神力不断被扩大,终于取得了“万能之神”的显赫地位。
3 凡间万般事,皆需神照应
中国民众的多神信仰还表现在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各方面都祈求神灵的护佑,寄托自身美好而善良的愿望。这些愿望似乎无不体现着他们对生活、生命的强烈诉求,如惩恶扬善、扶贫济困、长生不老等。
恩格斯曾说,无论是高级宗教,还是低级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准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对绝大多数中国民众来说,信仰、供奉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神灵,赋予其各种各样的超自然力量,同样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进而获得某些现世利益。越是重视现世人生,越是对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神灵顶礼膜拜。这几乎成为一种定律。缘于“万物有灵”的观念,中国普通民众将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都想象成为某种相关的神灵所掌控。因此,普通民众对这些神灵无一例外地加以供奉、祭拜。
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最早的灶神是指灶本身或者灶的象征物。后来,灶神逐渐被民众人格化。起初,灶神是一位身着红色衣服的美丽女子。后来,人们认为她不够稳重,便以昆仑山上的种火老母元君为灶神,下属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孙、运火将军、进火神母等36位神灵也接受祭拜。汉代以后,男性灶神开始成为普通民众祭祀的主体,而女性灶神逐渐演变为灶神的配偶神——灶王奶奶。在这个过程中,灶神的神职也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掌管饮食之神,逐渐成长为掌握人间祸福的神灵。此外,灶神还从人世间前往神界,向天神报告这家人在过往一年之中的所作所为,然后奉天神指派返回人间,充当某位普通民众的家庭之神。下达神意,上呈民旨,就是灶王的使命。
中国民众习以为常的祭灶风俗习惯,古已有之。早在上古时期,祭灶就被列为“五祀”之一。至今,民间依然保留着祭灶的传统。大部分地区的普通民众,一般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当天人们必须打扫庭院,烧香上供,送灶神上天。然而,他们一般还不能忘记用麦芽糖等甜食涂抹到年画中灶王爷的嘴上,请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家境贫寒的穷苦民众,虽然连祭灶的甜食都买不起,但是也绝不会轻易放弃向灶王献媚、邀福的机会。此外,每年农历腊月三十或正月初一各地普通民众多要举行接灶神仪式,悬挂上新的灶神画像。以湖北汉口为例,在农历腊月三十日的夜里,普通民众纷纷祭祀灶王,以迎接这位一家之主。此外,在上海周边地区的普通民众,则有重阳节祭灶的传统。
仓库是粮食储藏之所,也是民众日常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标志。因此,仓神也就成为了民众的崇拜对象。仓神的原型是仓星,据《晋书·天文志》云:“天仓六星,在娄南,谷所藏也。”后来,仓神被人格化,并与历史人物联结在一起,如韩信即被附会为仓神。《燕京旧俗志·岁时篇·添仓》云:“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曰韩王爷。”于是,仓神的神像也被描画成一位仪态万方的青年才俊。另外,还有一些地区的普通民众将刘晏、萧何奉为仓神。因此,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也建有仓帝庙,满足着广大普通民众的信仰需求。人们定期对仓神进行祭祀,以求得五谷丰登,安宁富足。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仓神(仓官)的生日,届时与粮仓有关的行业和民众均要设供致祭,并衍生出填仓、打囤等民间风俗。
除了吃饭以外,喝水也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普通民众除了饮用河水、江水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均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因此,井神遂受到了普通民众的虔诚祭祀。《白虎通·五祀》中说,所谓“五祀”,就是民众对门、户、井、灶、土等家神的祭祀。可见,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祭祀包括井神等在内的五种家神了。井神一般没有专门的庙宇,只有少量水井旁边,有民众建造的神龛。井神在不同地区的形象也有所变化:北方地区以水母娘娘为井神;南方地区的井神则有柳毅、井泉童子等。还有些井神是一男一女两尊神像并肩而坐,是为“井公”、“井母”。祭祀井神的传统各地极为相似。一般是每年农历除夕时封井,春节后第一次挑水时要烧纸祭井。据民间传说,大年三十,井神要去东海,向龙王汇报一年的供水情况,直至大年初二才重返人间。因此,人们在大年初一不挑水,初二早上再去挑水,此为抢财。每逢节日,人们还要在井边祭拜井神,以求井水清甜,水源充足。不仅如此,有些地区的普通民众,打新井时,要树立一面红白布条制成的旗,以保井水充足。他们在娶妻生子、添丁进口时也多要在井边烧纸,向井神禀报详情。
门神的主要职责是捍卫门户,阻止鬼邪的入侵。先秦时期,门神的形象是桃木刻成的偶人,没有固定的形象。由于神荼、郁垒守护“鬼门”并有制服鬼邪的神异力量,所以自汉朝开始人们就将他们的形象画在大门上以庇护家舍。魏晋南北朝时期,神荼、郁垒又变成了披坚执锐的武士形象。唐宋时期,民众开始以钟馗作为门神。元明以后,人们除沿袭传统门神信仰外,还依据社会变化将有显赫战功的文臣和武将纳入门神行列。于是,孙膑和庞涓、萧何和韩信、秦琼和尉迟恭、燃灯道人和赵公明、温琼和岳飞、孟良和焦赞、李元霸和杨延昭等也被民众贴在大门上面,为人们所企盼。不同地区的普通民众所供奉的门神亦有所不同。如河南普通民众所供奉的门神为三国时期蜀国武将赵云和马超;河北一些地区的普通民众所供奉的是马超、马岱兄弟;冀西北的普通民众供奉的是薛仁贵和盖苏;京北密云一带的普通民众供奉的门神是杨宗保与穆桂英。近代以后,门神的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如抗日战争时期,民众还曾将八路军、新四军战士形象作为门神。新中国成立后,“门神”被画成了解放军战士形象,陆、海、空三军将士手拿钢枪、英勇威武。也有画工农兵的。在中国不同地区生活的普通民众对门神的祭祀往往集中在春节期间。每到新春之际,各地的普通民众都会刷净大门,郑重地贴上一对门神。这样,仗剑执锏、威风凛凛的门神也就满足了人们普遍的精神需求。
不仅如此,中国民众还将宅神作为自己住所的保护神。由于中国普通民众认为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可能会有鬼神出没,干扰自己平静的生活,因此,他们普遍供奉宅神。从敦煌出土的《护宅神历卷》上便有宅神的记载,并提出在住宅内供奉宅神就可以去百鬼,保平安。在中国的不同地区,民众所供奉的宅神形象亦有所不同。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民众供奉的宅神是八卦形象,还有一些地方的宅神是官人的形象,如河北的“土房大仙”等。
房梁是屋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梁神也成了房屋乃至民众生活的重要保护神。在中国的许多地区,民众皆以姜子牙为梁神。在房屋建造的过程中,民众都要举行隆重的上梁仪式。在敬梁神的时候,人们还要悬挂红布,绘制八卦图,贮藏金银财宝。
床既是民众睡眠休息的地方,又是夫妻敦伦的主要场所,因此,人们创造出床神,加以祭拜。床神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有性别之分,男的被称为“床公”,女的被称为“床母”。在民间传统婚俗中,有不少环节是和床神信仰有关的。例如人们安置新床时,要放置茶、果、糕点于新房内,用于祭祀床神。新婚前夜,不能让新郎单独睡在新床上,必须要找一少年陪睡,此为“压床”。否则,新婚夫妇就不能白头偕老。生活在台湾的民众在为新婚夫妇安床时,还要在床底下放置8枚铜钱,并在床头、床尾放上铜钱若干,取“同心同体”之意。此外,夫妇在新婚时也要敬拜床母,以求早生贵子。除新婚夫妇要拜床神外,妇女生孩子、儿童遭遇病痛时,人们都要虔诚地祭拜床公、床母。在有些地方,每月初一、十五民众还要将饭菜放在床上,以此供奉床公、床母。
由于“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中国民众承受着传宗接代的使命和压力,因而与婚姻、生育有关的神灵崇拜同样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是民间的主婚之神。有关他的神话传说来源很多。据唐人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记述:唐朝时期韦固巧遇月下老人,月下老人为韦固牵红绳指明婚嫁对象,后来韦固果然应月下老人之语与相州刺史之女结为连理。这也成为“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美妙佳话。传统时代,由于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等礼教的束缚,青年男女很难通过交往彼此认识、建立感情,进而成婚、建立家庭。所以,一些祈求婚姻幸福的男女虔诚地敬拜月下老人为他们拴上红线,缔结美好姻缘。杭州有座月下老人祠,怀春的少女和求偶的孤男纷纷前去烧香、许愿、占卜、抽签。此外,在很多地区的婚礼上,也都保留了拴红线的仪式。宋代以后这种风俗习惯逐渐演变为牵红巾或红布。
和合神在古代传说中也被赋予掌管民众婚姻大事的神力。民众多以唐朝诗僧寒山、拾得为和合二仙。相传二人共同爱上一位女子,女子却选择与拾得成婚。寒山得此消息后,便出家为僧,拾得亦舍其心中所爱去寻觅寒山。两人相会后,因均已出家,遂合力建造寒山寺。二人死后,寒山被民众奉为和神,拾得被奉为合神,二人共称“和合二仙”。和合二仙是极受民众欢迎的神灵。在中国传统婚礼上,时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像。也有些人常年将和合二仙像悬挂在家中正堂,以讨得吉利。此外,各地年画中也有不少以其为主题的作品,如《和合二仙》、《和合赐神》等。
在古代,喜神同样掌管人间婚姻大事。它似乎并无具体形象,人们在祭祀时只需找到喜神方位即可。在婚礼举行之前,普通民众都要请阴阳师推算喜神方位,并使轿口对准这个方向,此为“迎喜神”。除婚礼外,在一些特殊的场合,迎喜神的风俗习惯也十分流行。旧时,在北京,每逢大年初一,妓女们都要带上相好的去走喜神方,以求平安喜乐。
张仙又称张仙爷,为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宋太祖赵匡胤攻打后蜀,孟昶兵败投降,没几日便被害死。一同被俘的花蕊夫人为纪念他,便把孟昶的画像挂在屋中。赵匡胤问其缘由,花蕊夫人则说,这是蜀中送子的张仙。赵匡胤深信不疑,遂使张仙崇拜在宫廷里留存下来。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张仙崇拜很快便流传到了民间,并产生影响。民众普遍相信张仙能够用箭射走天狗,保佑婴儿,并为妇女带来子嗣。于是,很多家庭常把张仙的纸像挂在烟囱左边。不育妇女更是对其虔诚祭拜。
在民间信仰中,胎神是主管妇女怀孕生育之神。人们对胎神既敬又畏,因为胎神有保佑胎儿和伤损胎儿的双重特性。当胎神有益于胎儿时,人们对其极端敬重;当胎神有害于胎儿时,人们对其格外畏惧。每逢此时,人们往往不再管它叫胎神,而是称之为“胎煞”。胎神有一定的方位并依照月份变动。因此,有产妇的人家必须悬挂胎神图,洞悉胎神所在方位,以便于安放产床,保佑孕妇顺利生产。妇女怀孕期间,家中的任何人都不得触犯、伤害到胎神,以免对胎儿不利,甚至伤害到胎儿。
保生大帝原名吴本,俗称“吴真人”、“大道公”、“花轿公”,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生于福建省同安县。相传其为北斗紫微星投胎转世。他自幼聪明,长大后却立誓终身不娶。在他17岁那年的中秋夜,吴本漫游海滨赏月,遇到一位神仙。神仙带他到瑶池拜见西王母。西王母见其聪颖,便将降妖伏魔之术传授给他,同时,赠送了一部珍贵医书。此后,他钻研医学,力行医道,济世救人。在他死后,民众感念他的恩德,将其奉为神灵。据说保生大帝还有36个门徒。程真人、昭应灵王都是他的高足。
福建省龙海县的慈济宫,专门供奉保生大帝。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人们要为其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明清以来,保生大帝信仰随闽南移民传入台湾,并逐渐成为台湾影响力最大的神灵之一。当荷兰人占据台湾的时候,很多泉州人和漳州人都捧着此神的分身来到台湾。在台湾,现存保生大帝庙共有234座,以台北保安宫和台南的学甲慈济宫比较有代表性。在学甲慈济宫,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祭拜保生大帝,并和大陆的祖庙有很多的联系。这充分说明,保生大帝信仰成为闽台两地民间信仰交流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内容之一。此外,台北保安宫在农历五月初二,也就是保生大帝升天纪念日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祭祀保生大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对关注现实人生、讲求趋利避害的中国民众而言,各种主宰其命运的神灵都要加以膜拜,其中就包括福、禄、寿、禧、财。
中国民众对幸福的定义有五,分别是寿、富、贵、安乐、多子,此为“五福”。在他们的观念中,“五福”是由福神掌管的。福神起初为星宿,后逐渐被人格化,变成一位男性官人。具体说法有二:一说是三官中的天官。二说是古代道州刺史相成,因其助民抗官,被民间奉为福神。随着时代的发展,福神信仰在民间渐次普及。“天官赐福”不仅变成了民众彼此之间的吉祥祝词,“福”字还成为各家各户祈求平安幸福的重要标志。每年春节,各家各户都要在大门口倒贴一张写有“福”字的红纸,意思就是“福到了”。由于谐音的缘故,蝙蝠在民间也被赋予福神的某种意涵。所谓“五福临门”就是以五只蝙蝠的形象构成的。
禄神,又名司禄神,是主宰人间功名利禄之神。它起源于星辰信仰,后来,被不断地人格化。在很多地区,禄神被民众演绎成张仙。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禄神除主司人间功名利禄之外,还可送子。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禄神像都是手抱小儿的形象。旧时,在节日和喜庆的时候,民众要“跳加官”以祭祀禄神。其中,扮演禄神的演员身穿大红袍,面带加官脸,走上戏台,绕场三周,不唱也不说。返场后,抱一小儿出来,绕场三周,退场。待再出场时,则手持红色条幅,上书“加官进禄”等颂词。
寿神又名寿星,同样源于星辰信仰。经过岁月的洗礼,人们逐渐将寿神描绘成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故而寿神又有“南极老人”、“南极仙翁”之称。供奉寿神的地方叫做老人庙。各地于每年八月举行祭老人星活动。普通民众在为老人祝寿时,也多悬挂寿星神像。
此外,福、禄、寿三星还成为一些民间绘画的主要题材,寄托人们的美好心愿。其中福星手拿一个“福”字,禄星捧着金元宝,寿星托着寿桃、拄着拐杖。另外还采用了象征画法,画上只有蝙蝠、梅花鹿、寿桃,以它们的谐音来揭示所要追求的福、禄、寿之意。
财神作为主管发财致富之神,在民众中广受欢迎,影响深远。在民间,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人们供奉的财神也不完全一样。总的来讲,财神分为正财神、文财神、武财神、五路财神、招财童子等。
正财神姓赵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后来辅佐殷纣王,与周朝军队战斗。他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除被一般民众当做财神来祭祀外,赵公明也被各地金融业者奉为祖师,其神像主要供奉在商人聚集的会馆、公所内。此外,各地的钱庄也是供奉赵公明的地方。在中国的不同地区,金融业者对赵公明的祭祀活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以北京为例,旧时,每年春秋两季,金融业者必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请求神灵护佑,使从业者财源滚滚;同时也联络和增进从业者彼此之间的感情。南昌钱业会馆的财神殿一年到头都是香火不断,每逢赵公明的诞辰日,会馆更是热闹异常。届时,会馆都要举行隆重的拜寿礼,请戏班前来演戏。人们将一件速成的“赵爷袍”的特殊衣饰焚烧掉,并为其换上新衣。
文财神则是由古代文官演变而来,一说为比干,一说为范蠡。二人皆为历史名人,且以公正无私著称,因而受到了商人的崇敬,被奉为文财神。武财神即关公。五路财神又名五路神,是南方地区流行的财神。关于五路财神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元朝有一位名叫何五路的人,御敌而死,被民众奉为五路神。一说是由五显神演变而来。所谓“五显”即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明清以后,五路财神信仰较为兴盛。这不但体现在祭祀财神的庙宇香火旺盛,就连民间年画也多以他们为主题。招财童子作为招财进宝的象征,也逐渐演变成为财神的配神。此外,在西南地区,还有崇拜四官财神的传统。据传四位财神分别姓严、唐、罗、冉。民间并未为他们造像,只是在牌位上写有“福禄四官财神”,将他们和福禄两位神仙一起祭拜。
爱财求富是民众的一种普遍心理。因此,各地普通民众会定期为财神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每逢新年岁首,人们多要进庙烧香,默默地祈祷一年之中人旺财旺。旧时,每年正月初二早上,天津居民、商店都要祭祀财神,焚香放炮,以羊、鸡、鱼为供品,此为“三牲”。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在酒杯中烧火,以供奉神灵。当火烧完后,他们还要奉财神马,置松、柏枝于芝麻秸之上,加黄钱、阡张、元宝焚化。商店店员一般夜里一两点钟便要起床,在掌柜的率领下,参加接财神的仪式。接神时,除普通干鲜各种供品外,公鸡、羊肉都要摆上神桌。最神秘的是活鲤鱼,要在祀神后,送回河里放生。鱼脊上拴有红绳,作为标记。据说经过三次敬神的鱼,便能跃过龙门,变成龙。店员们虔诚地敬祭财神,目的就是祈求来年财源滚滚。贫寒之家,多拿不出整只的鸡或整块的肉作为供品,所以不得不用鸡蛋和香干代替。在苏州,正月初五为财神五路神诞辰。当天,人们担心五路神为别人家迎去,因而一定早早地起床前去迎接。也有一些普通民众甚至是在五路神诞辰的前一夜便去庙里等候、迎接。
除定期祭祀外,民众还创作了大量的歌谣为财神歌功颂德,以求招财进宝。山东、河南一带的乡村普通民众在正月二十日前后接财神时,都要唱这样一首在当地流传比较广的《接财神谣》,流露出求财的心理:“财神爷,打南来。反穿着皮袄,踢拉着鞋,隔着墙头扔元宝来。”到了传说中的财神寿诞之期——农历九月十七日,民众也会虔诚祈祷财神进财增福,并演唱歌谣:“鞭炮一响把张开,增福财神两边儿排,招财童子中间坐,增福仙、增寿仙、刘海儿本是海中仙。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成了群,四撒摇钱树,五撒聚宝盆,五子登科六六顺。”
为了把财富留在自己的家中,民众还要恪守大年初一不能扫地的风俗习惯,怕把财气扫走。姑娘出嫁时,也要格外小心,唯恐姑娘把财气带到婆家去。在一些地区,财神的神能有时也会扩大。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的村民们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也会给财神烧香,供灯和蜡烛。当地普通民众供奉财神是为了求家里一年的平顺、孩子的病能好,没有人为了求发财。
民众在定期祭祀福、禄、寿、财等诸神之余,也会对一些于自身不利的凶神加以敬奉,以免招致灾祸。他们认为小儿爱哭,是哭神在其身上作祟所致。其应对的方法是购买哭神纸马并焚烧之,或在街头贴哭神夜郎符,以为这样就可以保证小儿安睡不哭了。煞神本是一种星辰信仰,后来被人们逐渐人格化,并有性别之分。在民间,人们普遍认为煞神会带来疾病、伤害,甚至死亡。如遇到不幸,人们便互相送煞神纸马。瘟神又称五瘟神,是主宰传染病之神。五瘟神分别为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旧时,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民众祭祀五瘟神的日子。当天,人们折纸船、点烛火以送瘟神。送瘟神的日期还有清明、七夕、中元、冬至、除夕等。此外,在一些地区,人们对瘟神的祭祀和供奉还发生了变化,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台湾等地,人们将瘟神唤作“王爷”。随着时代的发展,“王爷”越来越多地享受人间烟火,并演变为万能神,其本来的神格却逐渐消失。台湾的“王爷”有一百多姓,其中以池姓为最多。供奉“王爷”的寺庙一般叫做“代天府”或“代天宫”,其中以东港的东隆宫和台南的代天府的香火较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