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4-明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郑和下西洋

    明朝北京城(今北京市)的金銮殿上,庄严肃穆,明成祖居中而坐,群臣肃立两旁,太监郑和正在跪接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扬我大明国威,秉着与海外各国发展贸易往来、建立友好和睦关系的宗旨,特派遣郑和出使大洋各国。钦此!”郑和领旨谢恩。

    不久后的一天,风和日丽,郑和带着船队出发了。一路上风平浪静,顺利到达占城(在今越南中部)。但在南下前往岛国三佛齐(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途中,船队遭遇到了狂风暴雨,海风卷着巨浪呼啸而来,白花花的浪头拍打在甲板上,“噼里啪啦”地作响,随时有船毁人亡的危险。在这关键时刻,郑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船队顶着暴风雨绕道而行,终于使几十条船上的货物、礼品免遭重大损失。大难不死,众人仍然心有余悸,但郑和的大将风度不仅稳定了军心,而且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船队如期抵达三佛齐,郑和却因淋雨受了风寒而病倒了。

    休养了几天之后,郑和求见当地国王陈祖义,在王宫里受到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宴会上,陈祖义殷勤备致,郑和等人亦以为主人热情好客,遂开怀畅饮、来者不拒。一时间,觥筹交错,杯来盏往,人人喝得酣畅淋漓。酒席过半,大副起身上厕所,却在无意间听到了两个卫兵的交谈,大惊失色。原来陈祖义是个大海盗,前不久他将这个岛占为据点,专门抢劫过往船只。而守卫城门的鼎侍卫长见郑和船上的货物价值不菲,便暗暗通报了国王,今天的欢迎仪式也将成为一场早就精心布置好的“鸿门宴”。大副偷偷溜出厕所,若无其事地回到了宴席上,继续谈笑风生。他趁陈祖义不备时,向郑和打了个暗号,郑和心领神会,佯装酒醉起身告辞,陈祖义也不强留。

    夜深了,一艘艘小船悄悄逼近停泊在岸边的大明船队,黑暗中海盗们蠢蠢欲动,准备偷袭,那个手持大刀领头的,正是陈祖义。就在小船靠近船队的一刹那,忽然喊声四起,明军将士们手持大刀、长矛,纷纷跳下船来,与海盗们展开了殊死搏斗。陈祖义做梦也没想到郑和竟然早有准备,结果被郑和的部下杀了个落花流水、片甲不留。郑和肃清了陈祖义一伙海盗,赢得了岛上百姓的交口称赞。他还将带去的精美瓷器和航海器材等货物展出,深受百姓们的喜爱,他们也以当地的土特产回报郑和的船队,表达了对明朝使者的一片心意。

    郑和的船队载着满满的货物离开了三佛齐,继续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直到1407年,郑和率领船队回到了祖国,受到明成祖的亲自迎接和大加赞赏。郑和在二十八年间,先后七次下西洋,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和杰出的外交家。

    杨暄智斗奸臣

    明朝有名的漆画家杨暄家中,他正在精心地用漆在器具上作画。就在这时,两个官差趾高气扬地闯了进来,让杨暄立即收拾行李,前往门府。原来,锦衣卫首领门达从东瀛(即日本)进口了一批上好的日本漆,让杨暄去画几样东西。锦衣卫是明朝官府设立的特务机构,势力很大,就是大官重臣们也不敢惹他们。

    杨暄来到门府后,按照要求,在门达的书房里作画。门达对杨暄的手艺非常满意,也很赏识他。一天,门达正在观看杨暄作画,吏部尚书史敬民突然求见。两人当着杨暄的面,肆无忌惮地策划着阴谋:门达屡次陷害大臣袁彬未能得逞,便想栽赃嫁祸,他让史敬民从国库里偷出两箱官银,再从锦衣卫中挑选了两个人,想偷偷地将这些银两藏到袁彬府上,然后带人去搜查,等到“人赃”俱获,即使袁彬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为了万无一失,门达先将银两放在自己家中。杨暄听说他们要陷害有恩于己的袁彬大人,便更加聚精会神地偷听下去。史敬民走后,门达继续欣赏杨暄作漆画,赞不绝口。杨暄趁他不注意,迅速用手中已捏紧了的泥巴,在一锭官银的背面印了个痕迹,悄悄地揣在怀里。

    杨暄为门府所作的漆画完成了,他一回到家,便和妻子商量营救袁彬的计策。杨暄决定上书皇帝,禀明实情,将门达等人的阴谋大白于天下。但是妻子很为他担心:门达是皇帝的宠臣,怎么会听一个老百姓的一面之辞呢?杨暄神秘地一笑:“我早就有准备了!”不幸的事发生了,杨暄的奏章落到了门达的手中,杨暄随即被锦衣卫的人抓走了。在门达的魔窟里,杨暄惨遭毒打,受尽折磨。门达咬牙切齿地厉声质问着,杨暄急中生智,大喊冤枉,说自己是替死鬼!门达以为事有蹊跷,便让杨暄说出实情。杨暄说:“信是当朝内阁首辅(主持内阁大政,相当于宰相)李贤李大人写的。他秘密让我送到朝廷,又给了我一百两银子,还说我要是走露了风声,定要杀了我全家。我可真不知道信里写的是什么。如果知道是对您门大人不利的,就是给我十个脑袋我也不敢去送。”并说:“大人若不信,可以带我上朝廷,我敢和李贤当面对质。”门达信以为真,他早就对李贤恨之入骨,决定将计就计,利用杨暄在皇帝面前和李贤对质的机会,治他诬告之罪,将他和袁彬一并除掉。

    金銮殿上,门达竭尽害人之能事,想致李贤于死地。李贤大喊冤枉,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能拿出证据。这时,门达便打出自己的“王牌”——杨暄,让他入殿与李贤当面对质。谁知杨暄一进金銮殿,便大声对明英宗和文武百官们说:“我经常在一些达官贵人府上作画,听到了不少关于门达为非作歹的传闻。”并说:“这封信是我写的,没人让我送,与李阁老毫无关系。”门达一下傻了眼,杨暄笑着对他说:“门大人,你莫不是糊涂了,不用此计谋,我一个草民怎么能到金銮殿来当面指证你的丑恶罪行?!”门达顿时瘫倒在地。杨暄遂将门达的阴谋和盘托出,并拿出了证据——他从怀中掏出了一块泥巴:“这块泥巴上有丢失官银上的印章,那天我见史大人来给门大人送官银,知道银两入了国库后就要铸打上特殊的印记,便趁门大人不注意,偷偷用红泥翻印了一枚,请皇上过目。”明英宗一看,果然与失踪库银印记一模一样。铁证如山,门达只好乖乖地认罪。满朝文武皆夸奖杨暄有胆识、有智谋。

    唐伯虎尊师重教

    明朝时的江南荷塘,莲叶田田,远远传来采莲女那甜润的歌声。一个小小的院落,门口挂着一块木牌——“周宅”。唐伯虎正扒着篱笆朝里张望。“呀”的一声,院门突然打开了,一位老先生背着绘画的工具出了门。唐伯虎一下子奔了上去,抢过了他的工具:“周先生,我来帮您背!”说着,背在身上就走。老先生很奇怪:“年轻人,你天天跟着我,到底想干什么?”唐伯虎对他说:“我要拜您为师,跟您学画画。”原来,唐伯虎所称的周先生名字叫作周臣,唐伯虎非常仰慕他的绘画,一心想要拜他为师。

    周臣把唐伯虎带回家中,让他观看家里简陋的陈设,说:“学习画画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没有高度的忍耐和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唐伯虎不但没有被吓倒,学画的决心反而更坚定了。周臣被这种精神感动了,决定收他为徒。周臣语重心长对唐伯虎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师傅了。你跟着我学习画画,一定要记住‘尊师重教’四个字。”唐伯虎诚恳地说:“请师傅放心,我记住了。”从此,唐伯虎跟着周臣刻苦学画,经常临摹到深夜,画技在迅速进步。炎夏的荷塘边,他顶着荷叶在画河里的水牛;严冬的花园里,他呵着双手在画雪中的红梅……

    不知不觉,四年过去了,唐伯虎模仿周臣的作品已经达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

    这一天,唐伯虎正在周臣的画铺中画画,周臣送过来一幅画卷:“伯虎,我要出去一会儿,这是一位客人预订的山水画,待会儿他会来取,你一定要亲手把画交给他。”唐伯虎说:“您就一百个放心吧,师傅!”周臣走后,唐伯虎打开画卷仔细欣赏,结果不小心把墨汁沾在了画上。“怎么办昵?画卖不出去,师傅回来一定会怪罪的。”唐伯虎想到了一个冒险的办法。他照着师傅的原作飞快地临摹着,在短时间内复制出一幅画。客人并没有识别出来,拿着画满意地走了。唐伯虎很得意,把自己的画都拿来与师傅的作品反复比较,觉得没有什么差别了,便认为已经把师傅的本领全部学到了手,于是他准备向师傅辞行,返回家乡。为了履行自己“尊师重教”的诺言,唐伯虎买了很多礼物送给周臣,以感谢师傅的栽培。周臣不但没有阻拦唐伯虎,而且还要为他送行。

    到了临别的那一天,师傅将唐伯虎带进一间他从未进入过的屋子。唐伯虎一看,这间屋子很奇怪:屋子的四面都有门,除了进去的大门外,从其他三扇开着的门望出去都是花园,有的是桃红柳绿,有的是庭院幽深,有的是飞泉流瀑。唐伯虎心想:我在师傅家这么长时间,怎么没有看到过这么美丽的花园呢?他想到花园里去游玩,于是急匆匆地想从一扇门往外走,谁知那扇开着的“门”却把唐伯虎挡了回来——原来他是撞在了一堵墙上。周臣笑道:“你看仔细了,那哪是门啊?”说着,用手揭下墙上的“门”,原来那是贴上去的画啊。唐伯虎揉着被撞痛的脑袋,恍然大悟,原来师傅的绘画水平如此高超,而自己学到的不过是一点皮毛。他羞得满脸通红,急忙跪下:“请师傅原谅学生的肤浅,我还要跟着您继续学画。”周臣扶起唐伯虎,意味深长地说:“‘尊师重教’不只是表现在礼物上,也不是对师傅的风格一味地模仿,更重要的是把师傅的本领学到手,并且努力开创出自己的风格。”

    从此,在周臣的悉心调教下,唐伯虎更加努力学画。他细心揣摩,努力创新,终于有一天,画的窗户以假乱真,使师傅家的大花猫受骗上当,撞破了头,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师傅。

    后来,唐伯虎成了明朝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成就超过了周臣,但始终没有忘记师傅的教诲,把“尊师重教”四个字铭记了一生。

    海瑞刚正不阿

    明朝嘉靖年间,南平县(今福建南平市)明伦堂内。教喻(县学学官)海瑞正领着生员们在朗读,忽然县太爷陪着京城来的御史(掌分道纠察)徐大人来学堂探察。县太爷吆六喝五地让海瑞和生员们见了京城大官立即下跪叩首,生员们诚惶诚恐地齐刷刷跪下伏地,唯有海瑞只是作揖施礼。县太爷怒不可遏地责问海瑞为何不下跪作拜?海瑞列举明太祖洪武皇帝曾有令:有司官(即职官)至明伦堂,师生可作揖、不跪不拜。县太爷张口结舌,徐大人则称赞海瑞能记住洪武皇帝的训令,教学有方。

    几年后,当海瑞升为淳安县(今浙江淳安县西)知县时,正遇上老母亲寿庆。几位乡绅闻讯赶来送礼贺寿,被海瑞严辞拒绝,他要从此断绝这种劳民伤财的“礼尚往来”。

    一日,县驿站来了一帮不速之客,张口要马、要料。驿卒要他们按规矩出示驿票,为首的竟打了驿卒一巴掌。驿吏怒问对方是何人?为何如此霸道?那为首的称自己是总督大人家的公子。最后,这批公子哥们见驿站不给东西,就将驿吏捆吊起来毒打一顿,然后抢了东西扬长而去。海瑞接报后,带着衙役赶到现场——此时已“人去楼空”,只剩下吊在树上的驿吏。海瑞忙吩咐将人放下,又命班头率衙役们即刻将这帮公子哥们捉拿归案。

    不一会,班头回来禀告人已捉住,驿马和草料已追回;接着,他又让人抬过几箱财宝来,并呈上一摞信函,告诉海瑞这伙人中为首的确是总督大人的公子。海瑞粗粗一翻信函,急中生智地厉声道:“信函难道不能伪造?何况官印?”海瑞“断定”这伙人是流氓强盗,假借总督大人名义作乱,下令将几箱财宝全部充公入库,并押解“冒充者”交由总督处置,以除后患。面对海瑞这种正直、机智的态度,总督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由于海瑞政绩突出,不久又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任后,海瑞发现边关频频告急,欠饷已有半年,一问才知偌大的国库拿不出区区二十万两军饷;再追问下去,得知当今皇上为求长生不老,长期吃斋设坛不理朝政,国库挥霍一空。正直的海瑞决心冒死进谏。他向管家交待了后事,将刚领到的俸禄作为家属和仆人们的安家费。安排妥当后,海瑞闭门奋笔疾书,一个通宵就拟成了奏折——《治安疏》,随后启程进京上奏。

    明世宗读着《治安疏》,又恨又愧。愧的是海瑞句句属实,恨的是区区六品官竟敢列数皇上的错误。特别是读到直指自己为求长生不老,吃斋设坛而不理朝政时,明世宗大怒,命总管黄锦速速拿下海瑞,不要让他跑了。黄锦禀告皇上:海瑞是备着棺材进谏的,眼下正在朝房候着。明世宗无奈地吩咐将奏折留下、海瑞押入大牢。

    戚继光志平倭寇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少年戚继光亲眼目睹倭寇烧杀掳掠,激愤之余立下壮志:不平倭寇,誓不为人!于是,他跟随身为抗倭将军的父亲苦学杀敌本领,十四五岁就可以张开二三百斤重的硬弓。为了表明自己抗击倭寇的决心,戚继光写下了豪言壮语:“封侯非吾志,但愿海波平!”几年后,戚继光的父亲因劳累过度不幸去世了。在向父亲告别时,戚继光含泪发誓:一定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就在这时,朝廷的圣旨来了:任命戚继光接替父亲的职务——登州卫(今山东蓬莱市)指挥佥事(各卫副长官)。自此,戚继光开始了抗击倭寇的艰难历程。

    戚继光治军严谨,士兵们训练有素、作战英勇,所以捷报频频传来,戚继光的军队很快就名声大振,被人们称为“戚家军”,而戚继光本人也被称为“戚虎”。为了更加迅速、有效地发现倭寇的行踪,戚继光带领沿海军民修筑了烽火台,用来发信号,只要倭寇一出现,附近的老百姓就在烽火台上燃起烟火,戚继光立即带兵迎战,今山东烟台市就是由此而得名的。

    以往,戚继光每到一个地方,倭寇就会闻风丧胆、不战而败。但是,当朝廷调他到浙江沿海抗击倭寇时,那里却情况异常:倭寇处处横行,烧杀掳掠;但当戚继光带兵赶到时,他们却早已逃之夭夭。戚继光想了很多办法,仍然一筹莫展。时间一长,当地的老百姓渐渐产生了怨言,认为戚继光徒有虚名。有一次,戚继光和将领们在酒楼上聚会,几个老百姓当面责骂他平倭不力。将领们都愤愤不平,要与那几人理论,戚继光却严厉地制止了他们,并上前向老百姓鞠躬道歉。将领们不禁替戚继光鸣冤叫屈。原来,倭寇来无影去无踪,正是当地一些败类做内应、偷偷报信所致。戚继光心平气和地说服了将领们,并告诉大家:倭寇分散行动,快捷又灵活,而我军则一直是大部队作战,行动迟缓,所以才会屡屡扑空。我已试验出一种特别的战阵——鸳鸯阵,就是让十二名士兵组成一队,拿长枪、短刀、狼筅、绳索与倭寇进行拼杀搏战。

    鸳鸯阵一实施就立竿见影,倭寇很快便销声匿迹了。百姓们敲锣打鼓为戚家军庆功,当初在酒楼上指责戚继光的那几个人也前来负荆请罪。正当大家欢庆胜利时,有探子飞马来报:倭寇在集市上又出现了!戚继光立即带兵前去,却不见倭寇踪影,集市上只有几个商贩在晃悠。戚继光只好收兵回营,正在纳闷间,突然又有探子来报:倭寇又在集市上为非作歹!戚继光再次带兵赶到现场,还是只有那儿个商贩。戚继光看着他们,若有所思……

    第二天,那几个商贩在集市上突然拔出东洋刀,横冲直撞,胡乱杀人,原来他们正是倭寇化装而成的。正在此时,突然又杀出一批商贩,手持大刀与倭寇厮杀着,原来戚家军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倭寇步步退却、仓皇逃跑,戚家军奋勇追击,眼看就要被追上了,倭寇使出急招:解开钱袋,向地上撒金子。倭寇以为戚家军一定会争抢哄夺,他们好趁机逃走,但任凭金子满地滚,戚家军却视而不见,踩着金子穷追不舍,终于全歼了倭寇。

    李时珍跋涉修《本草》

    明朝嘉靖年间,年轻的李时珍背着药箱到处行医看病。一天,他在治病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病人服药后不仅不见起色,反而身中剧毒,差点丧命。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终于发现药书《日华子本草》的记载有误:书中称一种草药名叫“漏篮子”,又名“虎掌”,其实漏篮子是草药,而虎掌则是毒草。李时珍在药方中开了漏篮子,但药铺却配了虎掌,所以才差点酿成大祸。李时珍恍然大悟,及时抢救,病人终于起死回生。就在这时,一个年轻人急匆匆跑来,语无伦次,原来他妻子怀孕后,服下了药书上记载的补药,却痛得呼天喊地。李时珍急忙赶到他家中,但还是晚了一步:年轻的孕妇已经死去。李时珍看着这惨痛的场面,不禁心如刀割,他决定自己撰写一本“本草”药书。李时珍的父亲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大夫,当得知儿子的决定后,坚决反对:“修‘本草’,这可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历代都是由朝廷皇室编修的。你必须一一查访全国各地出产的药物,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李时珍却矢志不渝。

    李时珍像十年后,李时珍的“本草”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他仍然有很多无法解答的困惑。父亲不露声色地说:“只坐在书房里不会找到答案,应该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到实地去考察,才能明辨是非。”经过父亲的点拨,李时珍打点好行装便离开了家。

    一天,李时珍在寻找草药的途中,发现了一个古怪的樵夫,他一边砍柴,一边唱着悲歌。当李时珍询问山中何处可以找到名贵药材“百莲”时,他流露出阴沉的目光,手指向深山老林。李时珍按照他的指点,向深山中进发,但行至一半,突然“呜——”地一声长啸,一只斑斓大老虎窜了出来。李时珍吓得腿脚直哆嗦,正要爬上树,老虎已经咬住了他的裤脚。就在这危急的时刻,树林中飞射出几支箭,老虎慌忙逃回山林。李时珍惊慌甫定,几个猎人从林中走了出来。一个猎人问:“这林子里藏有几只老虎,县衙贴了告示,严禁百姓进入林中,你怎么会到这里来的呢?”李时珍说起樵夫的指点,猎人们恍然大悟:“他是存心想害死你啊!”原来一年前,这个樵夫全家得了风寒,大夫不仅没医好病,还把他儿子给医死了,妻子也半身瘫痪,痴痴呆呆。从此,他便对大夫充满了仇恨。

    李时珍决定去樵夫家看看,便径直下山。令他喜出望外的是,下山途中,在一处悬崖边上发现了一棵千年古松,根部被一些灌木丛遮掩住,有几片黄色的叶子若隐若现,“万年黄!”李时珍惊喜得叫了起来。原来,这是一种非常稀罕的药材,千年难得一见,但是却隐藏在悬崖深处。他冒着生命危险,从悬崖峭壁上缠着藤萝荡下去,终于采到了“万年黄”。为了了解万年黄的药性,李时珍拣出一小片叶子放进嘴里,突然,他四肢抽搐、口不能言,仰天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第二天清晨,他苏醒过来,立即记下了药性:万年黄含有剧毒。李时珍好不容易找到了樵夫家,为樵夫妻子号了脉,一边说:“有救了!有救了!”一边拿出一小片万年黄给她服下。樵夫妻子的脸色和双腿渐渐发黑,一会儿又渐渐红润,慢慢地神志也正常了。樵夫看着眼前这生动的一幕,对李时珍充满了感激之情,而李时珍也通过这次难得的实践,初步掌握了万年黄的药性。

    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作为皇帝的老师和宰相,备受明神宗和太后的信任,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好事。神宗亲政以后,张居正经常提起巡抚查办按下不报的事,认为各州县查办的案件应该报到皇帝手中,并将以往的案件重新进行审核,从而正本清源。这时,黔国公沐朝弼和吏部潘尚书等人开始手脚忙乱,因为他们的很多卷宗都是一本糊涂账,里面有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尤其是沐朝弼远在湖广(治今湖北武汉市东)的外甥,仗着舅父的势力,到处强占农田,犯下了滔天罪行,都被吏部隐瞒了下来。一旦重新审核卷宗,所有的秘密都将暴露出来,他们的官位也将受到冲击,甚至会有杀头之罪。于是,他们几人勾结在一起,商量如何对付张居正的审核。最后,大家统一意见:由沐朝弼出面,以事过境迁、卷宗复杂等为借口,建议神宗将此事停下来。神宗欣然应允,便传话张居正。而此时的张居正在审核了部分卷宗后,已经发现了这几人犯罪的蛛丝马迹,尤其是发现了沐朝弼外甥的劣迹。所以,当神宗让他停止审核时,他早有心理准备,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现有卷宗的种种过错既往不咎,但今后各地巡抚却需及时办理,按事情轻重缓急定期限,违限者重重责罚,这样才能确保下情上达。神宗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便下令开始施行。

    对于沐朝弼和潘尚书来说,既往不咎自然是好事,但以后的事就很难办了。他们还是绞尽脑汁,想制止张居正审核卷宗。于是,一桩怪事发生了:为人老实谨慎的御林军统领沐世忠居然玩忽职守,将一个喝醉酒的疯老头放进了宫廷,引起了轩然大波。张居正一得到消息,立即严办,将他削职为民,流放两千里。神宗和太后得知后,有些不满,因为沐世忠是功臣之后,太祖打下大明江山,沐家人出过不少力,都是太祖的老弟兄,每朝每代都厚待沐家,现在却被张居正得罪了。但是,太后也觉得奇怪:平日认真负责、一片忠心的沐世忠,怎么突然一下子糊涂起来了?

    原来,沐朝弼想以沐世忠的过错来杀一杀张居正的锐气,满以为张居正不敢处罚功臣之后,日后有事也不敢深究。谁知不仅如意算盘落空,还连累了沐世忠。沐朝弼正一筹莫展时,儿子沐天成从湖广回来,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沐朝弼的外甥再次霸占民田,民怨沸腾,湖广巡抚已经将案情送交朝廷。沐朝弼只好找到吏部潘尚书,让他将湖广的卷宗抽出来,将霸占良田一事删除。而此时张居正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正悄悄地潜入吏部公事房。当他找不到湖广的卷宗时,便意识到大臣中有不法情事。后来,经过多次调查,张居正终于查出沐朝弼纵容家人强占民田,与吏部勾结、阻挠查问的种种罪行,决定依法严办。但是,神宗和太后坚决不同意,因为,沐朝弼不仅是功臣之后,而且自己也为朝廷立下了很多战功。张居正考虑再三,决定妥协:对沐朝弼法外施恩;将黔国公的爵位让其子沐天成承袭;对沐朝弼不忍加诛,可软禁在南京(今江苏南京市)。但是,太后还是不同意,坚决主张草草了事。张居正据理力争:“现在满朝文武,都以沐氏马首是瞻,沐朝弼不处置,何以对满朝文武?何以对天下?此后种种法令,必会互相推诿,上行下效,朝纲怎么整肃?太后以沐氏功臣之后,愿加殊恩,而臣所奏方法,已是法外施恩。”太后觉得张居正言之有理,只好让步了。

    为了不打草惊蛇,张居正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亲自登门来到沐府,当众宣布佳音:沐天成被封为黔国公。沐朝弼一听,脸色惨白,跌坐在地上。从那以后,满朝文武都不敢再以身试法了。而张居正则大力改革,放手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政局较为稳定,国库收入也增加了,所以他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徐光启力传西学

    明朝万历年间,徐光启还是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少年。一天,他听说城里开了洋人教堂,而且还有一个洋教士,非常好奇,正要去看热闹,却被严厉的父亲撞到,无奈之中只好作罢。一次徐光启在河边散步,竟然巧遇那位传教士,他就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两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就在这时,家仆找来,称有客人到访,让徐光启赶快回家,谈兴正浓的徐光启只好依依不舍地向利玛窦告别。他急急忙忙赶回家里,见来客原来是陶知县。陶知县与徐光启的父亲是故交,对徐光启十分疼爱。他一见徐光启,立即眉开眼笑、问长问短。徐光启很兴奋地说起利玛窦,谁知陶知县眉头一皱:“你年纪还小,不要听别人乱说!”徐父见状,大骂儿子不学无术,徐光启感到十分委屈。

    但是徐光启依然偷偷地和利玛窦交往,并从他那里知道了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徐光启登门拜访利玛窦时,对房间里的一只西洋钟非常着迷。利玛窦告诉他:“这叫‘自鸣钟’,是我从欧洲带来的。它每过一个小时,就会自动敲钟,一天一夜敲二十四次。”说完,便慷慨地将钟送给了他。不久,恰逢陶知县的寿辰,徐光启将西洋钟装在一个大盒子里,想给他一个惊喜。谁知陶知县一见西洋钟却大怒不止,斥责徐光启放着我们中国几千年文化不学,却热衷于西洋的歪门邪道。徐光启只好默默地离开了。

    再大的阻力也没有迫使徐光启放弃对西洋科学的探索,他和利玛窦的交往反而更加密切了。但是,几个月后,徐光启京试高中榜首,要进京做官了。他与利玛窦依依惜别,利玛窦安慰他:有缘他日定能相见。果然,不久以后,利玛窦也来到京城,并且给徐光启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几何原本》。他告诉徐光启:“这是一种伟大的理论,它可以训练人类的思维,可以开启人类的智慧,世界上很多一流的科学家,都是从这本书里受到教育和启发的,如果你们中国人读了它,一定会有更多、更伟大的发明诞生!可惜至今也没有人把它翻译成中文。”徐光启看着书中密密麻麻的拉丁文字,决定把它翻译成中文。从此,他和利玛窦开始了艰难的翻译工作。一年后,他们已经翻译了六卷。就在这时,一封家书捎来:徐光启的父亲去世了。他流着眼泪回老家奔丧,翻译工作只好暂时搁下。

    徐光启办完丧事,正准备回京,陶知县却要他按老家的规矩,在坟前守孝三年。徐光启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利玛窦正等着自己回去继续翻译。陶知县一听,勃然大怒,强制他守孝。但是徐光启并没有消磨时光,他在坟边的一块农田里种植了一种国外传入的粮食作物——甘薯。此举再次遭到陶知县的极力反对,他甚至让人将甘薯的秧苗全拔了,但这却丝毫没有动摇徐光启的意志,他仍然坚持种植甘薯。

    不久,江南一带遭受了虫灾,全村农田里的谷物都长满了害虫,灾情特别严重,眼看将颗粒无收了。村民们向官府求救,但陶知县也无计可施。就在这时,徐光启站了出来,对村民们说:“我种植了不少甘薯的秧苗,大家挖一些回去种,保证秋后有粮吃!”但他的建议却无人理睬。后来,村民们眼瞅着徐光启的秧苗长得郁郁葱葱后,慢慢动心了,他们主动找上门来,央求徐光启提供秧苗。几个月后,甘薯大丰收,陶知县带着村民们登门道谢,人人脸上浮现出喜悦的笑容。

    史可法无愧恩师

    明朝天启年间的京城郊外,西北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聪聪和阿波在风雪中看见两个年轻的书生迎面而来,这两人便是史可法和他的师弟周益,他们一起赴京赶考。天色渐晚,两人估计城门已关,便在一座古庙借宿。庙中方丈见古代铜器史可法知书达理,颇为欣赏,而对急功近利的周益则有些疏远。深夜,枯灯闪烁,史可法、局益都趴在桌上睡着了,案上放着两人的文章草稿。此时,担任京城学官的左光斗微服私访,正好路过此地。当他浏览两人的文章时,不禁满意地点点头,赞叹不已。左光斗见史可法衣着单薄,便脱下袍子为他披上。就在左光斗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周益突然惊醒了,当他从方丈口中得知来人的身份后,站起来道:“学生周益拜见左大人!学生早就听闻大人英名,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左光斗不经意地皱了一下眉头。这时史可法也惊醒过来,左光斗拿起他的文章询问何为“爱民惩奸,富国强兵”,史可法正气十足地回答:读书人当“富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而为官者,当“廉政爱民,惩恶扬善!”

    不久,京试张榜,史可法高中状元,而周益则名列探花。得知消息后的周益愤愤不平,但立即想出办法——登门送礼。令他始料不及的是,正当他提着礼物、陪着笑脸来到左光斗家中时,竟发现史可法已经成了座上客,且是左光斗亲自邀请的。左光斗当着周益的面对夫人说:“以后能继承我的事业,发扬正气、振兴国家的,看来只有史可法这个后生了。”周益听罢,不禁妒火中烧。

    几天后,太监魏忠贤也派人邀请新科状元到府上一聚,史可法礼貌而坚决地谢绝了,魏忠贤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就在这时,周益前来拜见,诬陷左光斗利用职权之便,循私舞弊、结党营私,拉拢新科状元与之为伍。为了证明自己的所言,他将自己与史可法的应试之作交给了魏忠贤。左光斗一直是魏忠贤的眼中钉,几欲加害却苦于毫无借口;如今,魏忠贤拿着京试大做文章,蛊惑明熹宗。最终,刚正不阿的左光斗深陷囹圆,惨遭酷刑。正当为恩师遭陷害而悲愤时,史可法突然想到:自己的文章怎么会落到魏忠贤手中?他恍然大悟,义愤填膺地斥问周益,周益直言不讳:你我同窗十年,可我论才学、论文章都在你之上,凭什么你做状元,我却只是探花?!左光斗不识英才,罪该万死!史可法盛怒之下,狠狠地扇了周益一个耳光,两人从此恩断义绝。

    史可法听说左光斗在东厂(明朝官府设立的特务机构)受尽折磨,不顾一切要去探望,于是买通了东厂狱卒,让自己装扮成打扫监舍的苦工混进牢房。史可法看到满身伤痕、血肉模糊的恩师,顿时泣不成声。左光斗听到声音,认出了史可法,一脚将他踢开:“庸才!你好糊涂啊!这是你来的地方吗?奸党横行,你就没想到别人会因此编造罪名来陷害你?!国家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忠臣再被杀绝的话,谁来收拾残局!你快走!快离开这是非之地!”史可法坚决不肯走,情急之下,左光斗艰难地举起铁镣欲砸向史可法:“你这无用的东西,与其让奸人杀了你,不如老夫亲手杀了你!”史可法见恩师发怒了,只好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牢房。

    不久,明熹宗病死了,明思宗即位,史可法被人推荐,得到重用,并得以重审左光斗一案。最终,邪不压正,魏忠贤、周益等被绳之以法,史可法也为恩师洗清了罪名。后来,史可法率领扬州军民,奋勇抵抗清军屠城,被俘后不肯投降,惨遭杀害,他以悲壮之举表明自己无愧于思师的殷殷期望!

    谈迁重定《国榷》

    清朝初年,一片景色优美的竹林尽头有一间草房,一位半百老人正坐在窗前奋笔疾书,他正是谈迁。谈迁博学多才,二十几年如一日地潜心编撰明代编年体史书《国榷》,因此家境贫寒,生活拮据。一天,两个官兵奉知县之命找上门来,想聘请谈迁做文书,这可是人人垂涎的一个好差使,但谈迁却婉转地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明朝的遗民,怎么能为清朝做事呢?!

    历时二十七年,《国榷))终于完稿了,谈迁将书稿宝贝似地锁进一只旧箱子,放在床边。当夜,他做了一个梦:《国榷》刊印出版了,大街小巷人手一册……但谈迁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做着美梦的时候,一个窃贼摸了进来,误以为箱内有宝物,将箱子偷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谈迁见书稿被盗,嚎啕痛哭,几天几夜滴水不进。几天以后,谈迂突然精神振奋,斩钉截铁地说:“我要重写《国榷》!”于是,艰难的历程又重新开始了:他不远千里,四处寻找第一手的史料;遭人白眼,受尽屈辱,只为借大户人家的史书一读……有志者事竟成,几年以后,第二稿的《国榷》终于诞生了。但谈迁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兴奋,更令人不解的是他竟然在自己的书稿上画了一个“×”。他的好友听说二稿完成了,特意上门道贺,谁知谈迁竟将书稿投进了火炉。好友目瞪口呆,实在弄不明白。

    谈迁满腹心事,郁郁寡欢,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说来也巧,这时知县又派人前来请他出山了。原来知县久闻谈迁博学多才,一直想委以重任,这次他要进京做官了,再次想聘请谈迁为文书,随同进京。谁知谈迁一听,立即喜形于色,满口应允,还连说:“求之不得,求之不得!”

    谈迁到了京城后,除了忙碌官府的文案外,还经常去郊外的一座山上。一天,寒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谈迁顶着风雪爬山,差点失足掉下崖去。他艰难地爬上山顶,叩开一座寺庙的大门,要见方丈,但却被挡在门外。风刮得更猛了,雪下得更大了,但谈迁却站在寺庙门口一动不动,很快变成了雪人,昏倒在地……

    谈迁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方丈的禅房里了。禅房里空无一人,谈迁下床来到书橱前,刚碰到经书,书橱突然转动,他急忙退后,书橱后出现一间密室,里面隐约透出一点微光。谈迁悄悄走进去,看见方丈正在一排明朝皇帝们的灵位面前打坐,原来他以前曾是明朝的重要官员。谈迁上前道:“我无意打扰大师的清净,只是明朝最后几十年,朝廷内忧外患,各种矛盾都很尖锐,记载史实的人因为立场不同,对史实的记录也五花八门。因此,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掌握的材料才最真实……”原来,谈迁来京城做官是为了更好地撰写《国榷》,因为他在写书的时候发现很多史料的记载有问题,想找有亲身经历的人当面谈谈,可这些人都住在京城,他那么穷,根本没有路费,所以就随知县一同进京了……

    郑成功收复台湾岛

    清朝初年,台湾岛赤嵌城(今台湾台南市)城楼下。几名荷兰士兵手持洋枪,正在驱赶成队的中国人为他们做苦力。这些人背着木头,吃力地走着,稍有怠慢,就会被拳打脚踢,他们纷纷朝荷兰士兵投去憎恨的眼光。赤嵌城巍峨高大,荷兰总督揆一带领着下属在城下巡视,非常得意:“这么坚固的城池,谁也别想攻下。”通事(翻译)何斌看到自己的同胞饱受迫害,反唇相讥:“中国人的地方迟早还是中国人的!”揆一非常不满,大声斥骂何斌,耀武扬威进了城。何斌望着揆一的背影,非常愤恨,期盼在厦门(今福建厦门市)的延平郡王郑成功能早日收复台湾岛。

    在厦门,郑成功已率领大军整装待发,随时准备横渡台湾海峡。但由于对台湾岛地形不熟,不敢贸然进攻,派人四处寻找台湾岛地图,怎奈找来的地图都是一些过时了的。郑成功想到台湾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寝食难安,便下令对荷兰殖民主义者实行经济封锁,在台湾岛到大陆之间的海岛上设立哨卡,禁止一切贸易往来。

    揆一得知消息后,十分着急,因为从印度驶来的荷兰商船,如果不能在厦门沿海登陆,他们的经济损失无疑非常巨大,无奈之下只好急招何斌。总督府里,揆一说明原由:打算备厚金让何斌到厦门乞求郑成功。何斌早就恨透了荷兰殖民主义者,想借机到厦门引导郑成功登陆台湾岛,于是满口答应。揆一本来对何斌就心存疑虑,见何斌答应得这么爽快,心中反倒不踏实起来。何斌走后,他密令属下暗自跟踪何斌。

    何斌回到家中,将一卷纸小心翼翼地放到一只木匣中,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与郑成功会合,赶走荷兰红毛鬼子。海边的小船上,礼品俱已上船,正要离岸,突然一队荷兰士兵闯入说奉命要搜查船舱。何斌大吃一惊,眼看一名士兵已经搜到了自己小心藏匿的木匣,心中暗叫不好,但奇怪的是木匣中什么都没有。荷兰士兵一无所获,只好放行。小船离岸后,何斌赶紧到船舱里寻找藏在木匣里的东西,遍寻不见,正在回想,随行的两名船夫走了进来,手中拿的正是他要找的东西。何斌知道他们都是揆一派来的,心中凉了半截。不料两人跪下,奉上纸卷,口称:“我等都是中国人,知道先生用心良苫,虽有揆一密令,但不能埋没良心,我等愿意随先生一起去厦门。”何斌这才心安,扶起两人,小船乘风破浪,直奔厦门而去。

    郑成功早就接到报告,说一般小船朝厦门驶来,看样子不像是荷兰人的商船。郑成功已经猜测到几分,吩咐准予停泊。何斌刚一靠岸,就被立即带到了王府。郑成功不等何斌开口,就责问道:“你身为中国人,为何替红毛鬼子卖命。”何斌心中暗自佩服郑成功眼力非凡、意志坚定,便开口坦言:“小人为荷兰人做通事,实在是身不由己,但我也是中国人,怎会死心塌地为他们服务,小人之所以来面见王爷,表面上是奉揆一命令来乞求王爷,实际上是来助王爷一臂之力。”郑成功听罢,大笑着拉他进了书房。何斌问道:“王爷迟迟不攻,是否在为地图一事烦心?”郑成功急忙躬身:“请先生教我。”何斌将藏在怀中的纸卷——台湾岛地图双手奉上,郑成功大喜,两人言谈甚欢,直到深夜。

    第二天,郑成功下令船队即日起锚、进发台湾岛。他率领二万五千将士,分乘战舰数百艘,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越过台湾海峡,先停泊在澎湖休整了几天。这时,军中纷纷传说荷兰人的大炮厉害,有惧战心理,郑成功听说后,下令将自己的战舰排在最前面,并且鼓励将士们:“荷兰人的红夷大炮没什么可怕的,你们只要跟着我的船就行了。”将士们士气大振,随军的何斌对郑成功更是万分敬佩。

    揆一得知何斌投诚了郑成功后,非常后悔,无奈只好备战迎敌。他坐镇赤嵌城,派主力舰“海托”号出击。“海托”号上装备精良,火炮威力很大,而郑成功所在主舰的火炮打不到他们。郑成功临危不惧,下令靠近“海托”号,用大炮和火箭将它击沉。接着,登陆战打响了。郑成功身先士卒,抢先登陆,众将士受到鼓舞,奋不顾身,一举登陆成功。随后,四千名将士和荷兰殖民军展开了肉搏战,红毛鬼子被杀得丢盔弃甲,只好举起白旗投降了。

    揆一命余部退回赤嵌城,紧闭城门,凭借远程大炮负隅顽抗。郑成功决定采取长期包围的策略,只困不攻。揆一龟缩在城中,九个月下来,弹尽粮绝,仍不肯投降。郑成功看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攻城,他一声令下,二十八门大炮齐发,将守城的一千六百多名红毛鬼子轰得鬼哭狼嚎。揆一见再也无法抵抗下去了,只好写了投降书,带领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了台湾岛。

    吴敬梓矢志著《儒林》

    清朝时的南京(今江苏南京市)郊外,寒风夹着雪花狂舞,在一间破茅草屋里吴敬梓衣衫褴褛,冻得浑身发抖,但他仍坐在一张破旧的书桌边奋笔疾书。这时,两个官兵进门,不管三七二十一,拉着吴敬梓和他的妻儿就走。吴敬梓全家被带到官府,诚惶诚恐,不想却受到身着华丽官服、堆着满面笑容的巡抚亲自迎接。他设好酒宴,极力款待吴敬梓,还说了很多阿谀奉承的话,但吴敬梓却并不领情,开门见山地说:“巡抚大人,有什么事吩咐就是了。”巡抚很尴尬,只好说出意图:他愿意出钱送吴敬梓赴京参加科举考试。随后,他吩咐侍女拿来一包银两送给吴敬梓,说:“只要你参加科举,这些银两算是给你买纸、买笔、买炭取暖的。”但吴敬梓却拒绝接受,冷冷地说:“人各有志,我虽穷困,但不能无功受禄!”说完,扬长而去。一个平白无故白送别人钱财,一个穷得叮当响却不受人接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吴敬梓拉着妻儿回到家里。妻子非常不理解:巡抚如此恩德,为何不领受?吴敬梓不予理睬。妻子哭着抱出米坛——里面空空如也,吴敬梓刚要开口,却听到“吱——”地一声,门被推开了,一个官兵挑着一担炭和粮食走了进来,原来是巡抚派人送来的。妻子满心欢喜,热情地招呼官兵,但吴敬梓却“砰”地风水画一声又关上了柴门。巡抚不但不生气,不一会儿,竟然亲自登门拜访吴敬梓了。当他看到用木板、茅草编捆搭建的破房和打满补丁的薄棉被时,不禁嘘吁不已,再次提出资助吴敬梓参加京试。但吴敬梓仍旧不为所动,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心甘情愿。”巡抚终于表露出本意:“只要你不再写《儒林外史》,就算不参加科举,我也可以举荐你一个不错的官位。”吴敬梓哈哈大笑,断然拒绝。

    巡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要让吴敬梓走投无路,他悄悄地开始实施了自己的阴谋。不久,吴敬梓的家里终于面临衣食无源的危机,无奈之下,吴敬梓只好去卖菜。没想到他刚刚来到集市,几个官兵就跟了过来故意刁难,不仅奚落他,还将菜摊掀翻、蔬菜踩烂,一旁卖菜的老百姓也跟着遭了殃。

    与此同时,吴敬梓家里突然来了一个官兵,送来一百两银子,说是巡抚大人的一点心意。吴敬梓的妻子刚要说话,官兵已经搁下银包,没了踪影。不一会,吴敬梓回来了,听完妻子的叙述后,马上警觉起来,拿起银包“啪”地按在桌上:“原来你断我生计,另外又包藏祸心!”他忙吩咐妻子拿着《儒林外史》书稿、携孩子从后门外出躲一躲。妻子前脚刚走,官兵随后赶到,声称吴敬梓偷了官府银两,不由分说便开始搜查。官兵们翻箱倒柜,实在搜不到书稿,只好悻悻而去。巡抚的阴谋又一次落空了,他气急败坏,但也无计可施了,只好任由吴敬梓继续写书。

    郑板桥卖字赈灾

    清朝乾隆年间,大街上。只见书画家郑板桥边比划,边往前走,一不小心碰到了前面的木竿,他头也没抬,说了声“对不起”,继续往前走。这时,一个乞丐上前乞讨,身着便服的郑板桥问他为何落到如此凄惨的地步?乞丐叹道:“年年遭饥荒,县中一些以万有财为首的奸商又趁机抬高粮价,我们是没有办法才走这一步的啊!现在这个新来的县太爷郑燮(郑板桥的名),听说是个书呆子,整天只知道练字,从来不过问老百姓死活;况且历来官商勾结,我们去告,不是自讨苦吃吗?”郑板桥并不生气,给了几个铜钱,转身回府。

    县衙里,郑板桥责问衙役有否此事,衙役点头称有,并且劝告他刚来不要得罪奸商,他们都是手眼通天的家伙,不仅抬高粮价,而且还以低价收购郑板桥为老百姓写的字、作的画,再以高价卖出。郑板桥听罢,决心要戏弄、惩治一下这些奸商。

    郑板桥在书房里反复临摹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字迹,已经达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但仍觉得缺少点什么。夫人叫他去吃饭,他没有理会。直到深夜,躺在床上,还在练字,夫人劝他休息,他却在夫人的背上练起字来。夫人责备他说:“人各有一体,为什么非要在我身上写字呢?”郑板桥像醒悟了什么,飞奔了出去。原来他从夫人的话里得到了启示,字要写得好,一定要有自己的字体。郑板桥将书房里临摹的黄庭坚的字全部烧毁,夫人赶来询问,郑板挢哈哈大笑:“烧掉这些字是为了不让那些黑心人赚钱!”夫人不知所云。

    郑板桥让管家假扮成“京城画师”,前去拜访县中首富万有财。万有财急忙相迎,“京城画师”说愿大量收购郑板桥真迹。万有财大喜,立即取出大量郑板桥的字画,“京城画师”看后,不露声色地说:“这些东西不值钱,我要的是郑板桥新创的‘六分半’体!”说罢,让侍从拿出一幅字展开,口称:“前几天,我托人花了三千两银子才搞到郑板桥这幅字,你看,这和他以前的字大不相同,它结合了真、草、隶、篆四种书体,再加上绘画技法,糅合而成的。如果你能搞到这种字,我每幅都以三千两银子的价钱收购,你看怎么样?”万有财见有利可图,连连称好,“京城画师”要求三天之后就来取字。出了万家,“京城画师”又依次来到其他几户富豪家里,依法炮制。侍从不知就里,郑板桥大笑:“三日之后,必有好戏可看!”

    第二天一大早,万有财等几个富豪就不约而同,派人前来拜访新来的县太爷以图求字。郑板桥提出求字不行,卖字可以,但要卖个好价钱,这几人谁也不服谁,争相报价。最后郑板桥以每幅字两千五百两银子的价格卖给了万有财派来的人,其他几人愤而离去。万有财拿到字幅后,觉得赢头不大,对几个富豪非常不满,自恃财大气粗,决定降下粮价,挤垮其他几人,然后再抬高粮价,捞回损失。其他几家富豪知道后,也气愤不过,决定联手对付万有财,一时县中粮价猛降。郑板桥当机立断,命人将卖字所得银两迅速收购粮食,散发给灾民。正当万有财等人快要支持不住、急切等待那个“京城画师”前来“救命”时,有人来报信说,那个“画师”就是郑板桥管家扮的,富豪们这才知道上当了,全都瘫坐在地上。

    这时,为民造福的郑板桥已经挂印而去,他又回到了老家扬州(今江苏扬州市)卖起了字画,仍然是穷人“买画”分文不取。

    渥巴锡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部族是蒙古族的一支。明末清初,由于受准噶尔部排挤,被迫西迁到伏尔加草原,以游牧为生,经常遭到沙俄一军队的烧杀掳掠,族人痛苦不堪。清朝乾隆年间,可汗渥巴锡想带领族人越过茫茫伏尔加草原,回到祖国去。可是,当他在部族长老大会上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的时候,立即引来了截然相反的两组意见:以索里让为首的一派坚决支持,原因是回归祖国是每个族人的心愿;但以阿里木为首的一派却坚决反对,原因是路途艰险,会死伤惨重。两派争吵得很激烈,差点动手打起来。这时,沙俄政府派人送信来,要求渥巴锡无条件地将伏尔加草原变成沙俄的领地,并要让土尔扈特部族族人做沙俄的农奴。一听到这个消息,群情激愤,只有阿里木认为应该答应沙俄政府的要求,以免大动干戈。这时,渥巴锡一声大喊:“我们决不能让沙俄占领土尔扈特人的草原!”

    果然,沙俄将军里斯乔夫收到了渥巴锡言辞激烈的拒绝信。他非常生气,扬言立即发兵伏尔加,但他的副将叶基却不急不慢地说:“有一条妙计可以里应外合,将敌人一网打尽。”里斯乔夫听后哈哈大笑,连说:“就这么办!就这么办!”当晚,一个蒙面人闯进阿里木的帐篷,威逼利诱,收买了他,此人正是叶基。由于阿里木的出卖和武器相差的悬殊,土尔扈特族人在与沙俄军队的交战中,死伤无数,伏尔加草原血流成河。老人、妇女和孩子们抬着一具具土尔扈特战士的尸体,哭声震天。阿里木趁机再次劝说渥巴锡归顺沙俄,但渥巴锡却毅然决定带领族人回归祖国。

    里斯乔夫得到阿里木的密报,决定立即上报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请求哥萨克骑兵的支持。这时,阴险狡猾的叶基又献出了一条奸计。第二天,正当村民们高高兴兴地为回归祖国做准备的时候,突然一个受伤的外族人来到部族,自称是从中国逃出来的。渥巴锡和长老们去看望,那人说:“中国的皇帝非常凶暴。因为他是满人,所以对其他民族很排挤,把我们当牲口使唤,任意打骂,不仅如此,他甚至还将我们驱除出境。我们实在忍受不了,就逃了出来。一路上,大家死的死,伤的伤,到现在,只有我一个人活了下来。”边说边抹眼泪。村民们一听,都信以为真,纷纷议论:“皇帝这么残暴,我们还回去干什么?”“是啊,我们还不如留在这里。”渥巴锡感觉到大家的决心开始动摇了,自己也有点迷惑了。正在这时,乾隆皇帝的使者来了,带来了皇帝的亲笔信:“若想回国,我朝大为欢迎,并会妥善安置。”而那个受伤的外族人却不翼而飞了。族人们终于明白被欺骗了,更加拥护渥巴锡带领大家回国。

    第二天一早,草原上升起巨大的烟柱,族人们焚烧了帐篷,赶着驮满行李的牛、马集中在草原上。渥巴锡高举鲜艳夺目的彩旗,大声地说:“今天是我们举旗起义的日子,一去不回头!一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危险,但大家只要齐心合力,不怕流血牺牲,克服困难,勇敢前进,我们一定能回到祖国!”顿时,群情激昂,人们振臂高呼……然而欢呼声未息,却见一拨人策马而来,原来沙俄骑兵气势汹汹地追来了。渥巴锡沉着镇定,吩咐索里让带领族人立即出发,自己率战士们留下,阻截追兵。族人们迎着东方初升的太阳出发了,渥巴锡凛然屹立在草原上为大家送行,身后是千余名战士。

    黄昏时分,大家停下来歇歇脚。素里让不停地回头看,念叨着:“可汗他们怎么还没有赶来?”突然,人群中欢呼起来——天边,一队人马正向这边策马奔来,最前面举着彩旗的正是渥巴锡。人们欢呼雀跃,但又立即沉默下来:战士们只剩下几百人,而且个个衣服上浸着血迹;而渥巴锡的右臂上也扎着白布,浸出大块血印……渥巴锡激动地大喊:“亲人们,我们打败了强大的哥萨克骑兵!”人们又欢呼起来。

    渥巴锡向索里让说起自己的疑惑:敌人怎么什么都知道?索里让若有所思。深夜,阿里木趁大家都在熟睡,偷偷地跑到不远处,扒出一个小土堆,然后将一张羊皮纸埋在土堆里。这时,身后突然窜出一人,一把抓住了阿里木,此人正是索里让。族人们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处死阿里木,渥巴锡念在他是族里德高望重的老爹,并未杀掉他,只是将他逐出部族。但阿里木羞愧难当,拔出一把匕首,刺向自己的脖子……

    渥巴锡带领着土尔扈特族人历尽艰辛,穿越沙漠,翻过雪山,终于到达中俄边界。正当大家欢呼雀跃、泪流满面的时候,哥萨克骑兵追来了。渥巴锡停下脚步,绝望地叫道:“罢了,跟他们拼了!”突然,远处一声震天炮响!清朝骑兵来营救他们了!渥巴锡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眼泪扑簌簌地流了下来。

    后来,乾隆皇帝得知了土尔扈特族人艰辛的归国过程后,非常感动,亲自接待了渥巴锡,妥善安置了土尔扈特族人。他还亲自撰写了《土尔扈特部全部归服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刻在两块大石碑上,让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瞻仰。

    林则徐虎门禁烟

    清朝道光年间,在大烟馆里有很多人就着长烟枪,正贪婪地吸食着鸦片。原来,长期处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出现“顺差”现象,狡猾的英美商人试图以鸦片敲开中国的大门,以掠夺白银。于是,疯狂的鸦片贸易开始了。英美商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一时间,中国的角角落落,各个阶层的人们纷纷吸食鸦片,甚至在军队里也出现抽鸦片的现象。

    白银的大量流失引起了朝廷上下的密切关注。金銮殿上,文武百官分成两派,激烈地争论着,一派官员主张“弛禁”鸦片,但另一派官员却极力主张“严禁”鸦片。道光皇帝听了双方的观点,觉得都有道理,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一位大臣站出来,情绪激昂地说:“如果我们不及时禁烟,十年之后,中国将没有可以抵御外敌侵略的士兵,也没有可以充当军饷的白银了!”道光皇帝一听,猛然醒悟,毅然下令禁烟,并册封此人为钦差大臣,即刻赶往广东主持禁烟。这个人就是林则徐。

    林则徐一到广州城(今广东广州市),立即召集各路人马开会,当众宣布了自己禁烟的决心:“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归,誓与禁烟相始终!”众官员都深受鼓舞。不久,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下令采取孤立鸦片商贩的政策,截获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两万多箱鸦片。义律想用重金收买林则徐,被他断然拒绝。义律碰壁后愤怒不已,以武力相威胁。林则徐非但不为所惧,反而更加坚定了销毁鸦片的决心。他颁布法令:缉拿贩烟的洋商,以贩卖鸦片的罪名,严惩不怠。很多外国商贩得知消息后,纷纷仓皇而逃,惟独义律留下不走,发誓要与林则徐斗到底。他从澳门运来大批鸦片,停泊在洋面上,准备伺机而动。

    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集中在虎门(在今广东东莞市西南珠江入海口)当众销毁,并亲自到现场监督。销烟当天,几万民众聚集虎门,到处是人山人海。林则徐一声令下,士兵们将成箱的鸦片倒入水池中,用水消融鸦片。围观的百姓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不禁鼓掌庆贺。当天深夜,林则徐正在写奏章上报销烟之事,突然有人来报信:有一些烟鬼正在虎门的销烟水池内吸食鸦片。林则徐立即赶去,果然确有其事。这些人一看到林则徐,吓得落荒而逃。士兵们正要追赶,却被林则徐制止了。他走到水池边,看着被水消融的鸦片,陷入了深思。

    第二天,林则徐下令停止以水消融鸦片,而改用石灰。只见巨大的池中放满了石灰,鸦片一倒入,白沫翻滚,浓烟四起,很快化为灰烬。就这样,林则徐在虎门销烟长达四十多天,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一时间,民心振奋,禁烟运动呈现轰轰烈烈之势。

    林则徐除了狠狠打击鸦片贩子外,还尽量挽救那些烟民。为了帮助吸食鸦片的人戒烟,他收集、翻阅了很多国外的书籍资料,配制出戒烟的药丸,免费发放给烟民。很多吸烟成瘾的老百姓被林则徐的行为所感动,积极地配合戒烟。

    不久,义律调来了英国舰队,终于发起了进攻。幸好林则徐早有准备,已经周密地部署了沿海炮台,层层严密把守,英军无隙可乘,只好掉头北上,直逼福建、浙江沿海。林则徐有所觉察,及时上报朝廷,但朝廷置之不理。一个月后,定海(今浙江舟山市)失陷。后来,英国舰队开到了天津大沽口外,眼看京城受到威胁,朝廷上下一片恐慌。这时,当初的“弛禁”派趁机攻击林则徐,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他的身上。道光皇帝听信谗言,以“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另派琦善接任钦差大臣,赶赴广东。但林则徐将个人的名誉、安危置之度外,仍然主动请命,恳求亲赴浙江前线,收复定海……

    左宗棠收复伊犁

    清朝光绪年间的皇宫里,慈禧太后正在召见大学士文祥和钦差大臣兼陕甘总督左宗棠。左宗棠常年驻守陕甘一带,此次进京主要是为了商议收复新疆一事。原来,沙俄扶植的浩罕汗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军官阿古柏,屡次侵入我国领土新疆,占领了许多城市。左宗棠想说服朝廷允许他率领精兵五万,收复新疆失地。朝廷上下经过一番议论,尽管遭到李鸿章极力反对,然而在文祥和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的支持下,慈禧太后最终答应了左宗棠的请求,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日夜兼程赶回兰州城(今甘肃兰州市)后,立即进行军事部署,他召来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刘锦棠和金顺,商议方略。几个月后,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左宗棠大军初战告捷。这时,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却极力主张见好就收、立刻停战,以示诚意;而且一向支持他的文祥也已经去世了。左宗棠弓受到的压力非常大,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但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扩大战果,直到收复全部失地。终于,朝廷被左宗棠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打动,下令让他即日西进,擒住阿古柏……但是,几个月过去了,阿古柏却一直杏无音信。于是,李鸿章又开始嘀咕了,认为左宗棠年迈无用,靠他主持战事,只怕收复新疆无望,还会损失朝廷的大批军饷。正在疑惑时,左宗棠的捷报传来了:阿古柏大败,走投无路,自杀身亡!李鸿章哑口无言了。

    大败阿古柏后,助手刘锦棠和金顺主张乘胜追击,但是左宗棠却不同意,其实他并不是惧怕俄国人,而是想休整军队、调整策略。于是,战事便告一段落。左宗棠随即向朝廷上奏,要求在新疆设行省,并与俄国协议归还伊犁地区。慈禧太后召集群臣商议,大家一致同意,但派谁去谈判又成为争论的话题,翁同龢提议由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带队谈判,但是李鸿章却极力推荐崇厚,双方争论不休。最后,李鸿章得胜,慈禧太后决定派遣崇厚出使俄国。

    左宗棠得到这个消息后,拍案而起:“崇厚可是个出了名的糊涂虫!这不是存心向俄国人示弱吗?”刘锦棠劝慰道:“不管谁出使,总不会让俄国人占了便宜。”但是,事与愿违,偏偏崇厚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打了胜仗,却还要割地赔款。文武百官们义愤填膺,纷纷上奏朝廷。慈禧太后见势头不妙,大骂李鸿章,下令逮捕崇厚,并责成曾纪泽率领官员前往俄国重新谈判。曾纪泽临行前,左宗棠亲自为他饯行,并嘱咐说:“此次收复伊犁,全靠你我二人。万世功业,在此一举,你只管放心赴俄,西北军务,包在我身上!”曾纪泽郑重地点点头,记住了他的嘱托。

    送走了曾纪泽、回到肃州城(今甘肃酒泉市)后,左宗棠突然吩咐手下为自己买了一口棺材,神情严肃地说:“此次出关,生死未卜,我要带口棺材,不收回伊犁,不生还肃州!”众将士都深受感动。随后,左宗棠便命卫兵抬着棺材,自己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伊犁挺进,为曾纪泽的赴俄谈判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俄国人听说左宗棠屯兵关外准备了两个月,更加不敢轻举妄动。最后,这次谈判以双方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方胜利收复伊犁地区而告终。

    邓世昌黄海殉难

    清朝光绪年间,各国列强都觊觎中国,企图分而食之,而邻国日本的野心更是昭然若揭。一天,清军北洋舰队的“济远”、“广乙”两艘军舰护送运兵船到朝鲜牙山,返航至丰岛西南黄海海域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突然发动袭击,将“广乙”号击伤并搁浅焚毁;随后,又拦截从中国向牙山驶来的运输船“操江”号和战舰“高升”号,并俘虏“操江”号、击沉“高升”号;接着,紧紧追赶已负重伤的“济远”号,“济远”号水手奋力反击,用尾炮打伤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吉野”号,才得以侥幸逃脱。在这次“丰岛海战”中,清军损失惨重。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和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闻讯后,按捺不住满腔怒火,立即求见北洋大臣李鸿章,恳请向日本海军开战。但是当他们来到李鸿章府上的时候,却处处歌舞升平,原来李鸿章正在宴请各国大使。丁汝昌、邓世昌只能心急如焚地在偏厅来回踱步,等候李鸿章接见。隔壁房间传来了各国大使的高谈阔论声,德国、英国和美国借口保护中国,纷纷要求驻军山东,李鸿章感到左右为难。这时,无耻的日本大使居然否认两国间发生了海战,说:“最近发生的中日海军摩擦事件纯属误会。我国联合舰队只是为了保护商船不受中国北洋舰队的攻击而被迫开炮,况且我们的旗舰‘吉野’号也受了伤。所以,这次事件的责任在清朝政府而不在日本。”满腔愤怒的邓世昌再也忍不住了,大骂日本大使无耻,并怒不可遏地冲进大厅,与他当面对质。日本大使无言以对,只好悻悻离去。邓世昌又当着各国大使的面,一语中的,道出各国驻军山东的险恶用心。这样一来,大使们纷纷离席而去,调停不欢而散。李鸿章大发雷霆,声称要将邓世昌革职查办。丁汝昌立即跪地求情,李鸿章不予理睬。就在这时,光绪皇帝的圣旨下达了,命令北洋舰队立即向日本宣战。丁汝昌再次替邓世昌求情,大战将临,李鸿章只能勉强答应。

    回到舰队基地后,丁汝昌立即下达战令、作军事部署,但“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因为在丰岛海战中击退了“吉野”号而居功自傲,却又贪生怕死,极力反对正面交战,主张避开日舰,保存实力。邓世昌听到这种涣散军心的论调,不由得怒发冲冠,揭露出事实真相:日舰“吉野”号对“济远”号紧追不舍时,方伯谦立即挂出白旗企图躲避,并下令不得开炮迎战。但炮手没有服从命令,开炮击退了“吉野”号,然后返回了基地。事后,方伯谦不但厚着脸皮冒功领赏,还居然将炮手除名。丁汝昌一听,立即下令调查此事。这时,有人来报:李鸿章前来检阅北洋舰队。李鸿章在丁汝昌陪同下登上旗舰,亲点邓世昌的“致远”号进行检阅。邓世昌领命,指着靶船,大声下令:目标“吉野”!丁汝昌对李鸿章说:“邓世昌素来带兵有方,他要士兵每日记住日本旗舰‘吉野’,以激发士兵斗志。”一炮击出,靶船应声而沉。但李鸿章的睑上却有些不悦,说:“练兵用日舰作靶子,有些不妥,传了出去,别人还以为我大清蓄意挑衅。”邓世昌一声不吭。

    很快,北洋舰队全面进入备战状态。一天,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护送陆军到鸭绿江口大东沟后,返航途中,突然在黄海上发现一支舰队,邓世昌认出是日本军舰,但方伯谦却坚持说是美国军舰,因为挂的是美国星条旗。这时,远处的舰队降下星条旗,换上日本太阳旗。丁汝昌立即下令排出犄角阵迎战,黄海海战开始了。日舰见北洋舰队阵形整齐,非常惊慌,而“致远”号的甲板上,邓世昌正在慷慨激昂地为全舰官兵鼓气:今天就是我们精忠报国的时刻,为了父老乡亲不受欺凌,为了大清江山,我等今日一定要拼死作战,驱除倭寇!众官兵们士气高涨,斗志昂扬。

    激战中,旗舰“定远”号被日舰击中,丁汝昌负伤,信旗也被击毁,各舰失去联系。邓世昌见形势严峻,毅然挂起龙旗,指挥全舰队战斗,经过激战,除方伯谦的“济远”号早已转舵离阵外,其他军舰大多沉的沉、伤的伤,只剩下邓世昌伤痕累累的“致远”号在作战了。他指挥众官兵顽强战斗,给日舰以重创,并击中了日本旗舰“吉野”号。“吉野”号见势头不妙,掉头逃跑。“致远”号鼓足马力,奋起直追,眼看近在咫尺了,邓世昌激动万分,下令开炮,但海面上却安静得出奇,原来炮弹用完了。邓世昌悲壮地对全体官兵说:“人终有一死,我辈从军卫国,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现在我们弹药已尽,我决定以死相拼,撞沉‘吉野’!”众官兵纷纷拥护。就这样,邓世昌指挥着已经重伤侧倾的“致远”号全速前进,撞向“吉野”。两舰距离越来越近,日舰惊慌失措,慌忙发射鱼雷,“致远”号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邓世昌和全舰官兵共二百五十余人壮烈牺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