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论道:何亚非谈变化中的世界-论中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改革谋求全面升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愈来愈多地关注中国。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告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征程正式启航。《经济学人》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很及时,我想借机谈谈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 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

    (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军队、党的建设等各领域进行系统改革的路线图和目标,改革部署之全面为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所罕见,范围之广泛、表述之具体,充分展现了中央和国家致力推进改革的坚定意志。海外舆论评论说,这些改革措施若能落实,中国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中国的改革历来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改革总是由现实问题倒逼而产生,而非凭空想象进行顶层设计,也从不照搬他国的经验或模式。要深入理解中国新一轮的改革浪潮,首先需要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1.就国际形势而言,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多极化迅速发展,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就是通常所说的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转移。和平和发展依然是主流,但世界很不太平,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上升;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现有国际机制难以适应不断涌现的全球性问题治理,国际体系的变革不可阻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成为国际竞争焦点,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创新发展正在孕育新突破。

    2.从国内形势看,201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增长潜力巨大。但中国同时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治理转型的关键期,深层次矛盾叠加,存在诸多“成长的烦恼”,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将是严峻的考验。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深知当前正处于爬坡过坎的极重要关口,必须拿出勇气与智慧,以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各方共识,构建制度保障,着力推动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全面升级,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系统性和加强统筹协调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讲的是系统性和制度化,要将发展目标与制度目标相衔接。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的全面覆盖,即把党和国家对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管理同各种范畴、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多元治理相结合,以实现“体系化、系统化”,避免治理与管理的碎片化和相互制约;二是提高总体治理水平,实现人的现代化。

    (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统筹协调,要“牵住牛鼻子”。说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以往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在新一轮改革中将发挥纲举目张的作用。政府“看得见的手”的职责将限定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领域,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经济事务的管理。

    (三)全面深化改革将遵循公正、平等、透明的原则。《决定》将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公有财产和非公有财产都不可侵犯。这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中属首次。《决定》强调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并鼓励非公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致力从根本上消除对非公有经济的理论歧视、思想歧视、政策歧视和门槛歧视。

    在投资领域,《决定》提出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展现出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坚定决心。

    (四)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于落实。《决定》已给出明确的改革时限,即到2020年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五)全面深化改革将加强顶层设计、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中央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掌控大局,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扎扎实实完成每一项既定改革任务。同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有效应对内外安全挑战,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良好的安全环境。

    三“中国梦”与世界的关系

    习近平主席提出实现“中国梦”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愿望和意志。从1979年至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书写了现代世界经济增长史的奇迹。2013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30%。这些伟大成就既源自中国对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的坚定不移,也与各国人民的支持与友好合作密不可分。

    今天,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更需要公正合理、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更需要通过密切合作来促进发展,更需要以客观和长远的眼光来处理彼此间的关系。

    美国华盛顿总统在他的告别演说中说过这样的话:“不要对某些国家抱着永久而固执的厌恶心理,而对另一些国家深爱不已,应当对所有国家都培养公正而友善的感情。”

    虽然出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因素,一些国家不那么情愿接受中国的快速发展,但是更多的国家希望与中国合作共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丰富了各国关于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实践,赢得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人民重视爱国主义,同时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国际视野和胸怀。随着国力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仅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也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密切相通、相连。中国梦昭示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也蕴含着中国对于实现世界美好前景的真诚愿望。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的发展将为人类的和平与繁荣带来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

    巨人放慢步伐是为了走得更稳健

    最近关于中国经济的报道很多,不少西方媒体“忧心忡忡”,纷纷评说中国经济这个“巨人”放慢步伐,开始走下坡路,甚至上升到理论高度,说“北京共识”已失去光环,金砖国家经济都在减速,代表西方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华盛顿共识”将卷土重来,世界经济鹿死谁手,现在还没到下结论的时候。正如耶鲁大学教授罗奇所言,每每有风吹草动,“唱衰中国论”就死灰复燃。那么,我们究竟应怎么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呢?

    201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分析了中国经济形势,核心的看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没变,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可谓底气十足,掷地有声!

    我们不是盲目乐观。困难确实不少,有的甚至还十分严重。目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前景难卜。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高企不下,但随着经济复苏势头逐步趋于稳定,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美元回流本土,将加重发展中国家的信贷紧缩;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经济增长连年萎缩,面临欧元区“散伙”的危险;日本二十多年经济停滞不前,“安倍经济”后劲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纷纷调低这些国家2013年的经济增速。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仅增长3%。发达国家的经济困境使全球经济环境恶化,总需求持续下跌。

    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分别增长7.8%、5.6%、2.5%、2.5%。2008年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占全球的2/3,2011年为1/2,而到了2012年则略少于1/2,今后5年大致会停留在这一水平。由此,英国《经济学家》断言,中国经济已经到达一个重要的拐点。虽然2013年发展中国家整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其经济总量首次占全球经济总量的50%以上,但中国和金砖国家今后几年经济增速将放慢,“快轨道前进”的年代已经过去。

    温故而知新。世界在前进,在发展。今天的全球经济版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世纪末叶,美国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1890年,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和印度的6倍。这一差距到20世纪90年代初拉大到25倍。但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赶超,中国经济总量2012年达8万多亿美元,为美国的50%强,稳居世界第二。中国国际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1%。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已达美国的18%。就发展中国家总体而言,从90年代后期以来,73%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年均超过美国3.3%,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这些国家增速仍然超美3%左右。而在1960年至1990年期间只有30%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好于美国,且只超1.5%。

    世界经济力量变化的面也越来越广,而不仅限于金砖国家的崛起。美国高盛公司最近提出“新11国”的概念,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土耳其、尼日利亚和孟加拉等。这一集团合计人口有13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到美国的14%。

    让我们回头来看中国经济的情况和前景。观察经济运行要看经济的基本面。首先自然是经济增速,201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6%,略有下降,但在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内。在世界经济哀鸿遍野、中国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增速已属不易。“合理区间”是关键词。而且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较,中国经济速度依然独占鳌首,稳中向前。

    可喜的是,经济调整已经初步见到成效。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也出现变化,主要表现在服务业的加速增长。这是走向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2014年头六个月,服务产业同比增长8.3%,高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的7.6%,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达到45.3%,比2013年年底提高0.7个百分点,过去长期是后者增速高于前者。拿1980~2011年为例,两者年均增速分别是8.9%和11.6%。2014年这一历史性的逆转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结构开始向服务业倾斜。据罗奇教授分析,服务业发展起码有三大好处:增加新的劳动收入来源,这是消费的支撑;使经济增长更可持续,以缓解制造业和建筑业高速发展带来的过度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可以扩大经济基础,减少不平等现象,缩小贫富差距。

    再看经济核心指标之一的就业情况。2014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25万,完成全年目标的80.6%,为近几年来的新高。外出农民工达到1.7亿人,同比增加444万。因为吸纳劳动力更强的服务业的增长加速,目前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容纳140万~150万人就业。过去一个百分点只能带动80万~100万人就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好处已经显现。这样,年均7%的经济增速就能创造大约1000万就业机会。这是合理区间的又一理论支撑。

    不少人担心中国的金融泡沫包括地方债务问题。瑞银经济学家估计,目前中国总的债务达17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10%,比四年前增加了50%。其中公司债务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13%,主要是钢铁、铝业、太阳能、造船业等。“影子银行体系”和地方债务平台问题也很严重。据称影子银行体系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事实如何呢?中国金融泡沫虽然存在,但爆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很小。原因是,中国有庞大的个人储蓄和外汇储备,依然实行资本管制,而且真正的外债量并不很大。即便有1/3贷款违约,救援成本也只会使政府债务增加7个百分点,仍在可控的60%区间内。就地方债务而言,8月1日起,国家审计署将对各省区市政府性债务再次进行审计。2011年那次全面审计结果表明,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债务余额为107174.91亿元人民币。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大多投资于基础设施,形成实物性资产,而且地方政府有大量其他资产和国有企业,清偿能力较强,不会出现美国底特律那样破产的情况。

    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这并非空话套话。经济的结构性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取得经济转型的成功需要好的发展战略、相当一段时间以及政府和民众的意志和决心。这三点中国都具备。经济发展战略简言之,就是稳中求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具体到眼前工作,那就是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三者有机统一。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所在,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努力奋斗,这一目标就一定能达到。

    中国布局全方位外交新战略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登上政治舞台以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的足迹已经遍及五大洲,充分展现了中国全方位外交战略的魅力和自信。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中国外交思想得到普遍赞同。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更加密切,中国与世界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全方位外交战略就是为实现这一伟大的共同愿景服务的。

    中美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面对21世纪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势在必行。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两国关系已远远超越双边关系的范畴,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诚然两国间有不少分歧和矛盾,如美国在亚太的“再平衡”、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谈判、网络安全等,需要双方认真沟通,减少疑虑,进行有效管控和处理,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尤其是亚太的和平与发展,离不开中美两国的深入沟通和坦诚合作,全球政治、经济治理更离不开中美的密切磋商与合作。

    中国需要长期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发展自己,在这方面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是关键。对美国来说,美国经济的复苏、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中国的支持和合作。“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双方只有相向而行,以实际行动逐步建立战略互信,发展长期稳定、健康的合作伙伴关系,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中美在21世纪能否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是两国的历史责任,也是对两国外交的现实考验。两国已经为此在做出不懈的努力。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加州的元首会晤将为这一新型大国关系奠定扎实的基础。

    友好和平的周边环境是全方位外交的战略支撑

    “家和万事兴。”中国的家在亚洲,中国和平发展的根也在亚洲。与邻为善、睦邻富邻、建立长期友好和平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全方位外交的战略支撑。

    中国有2.2万公里的陆地边界,与14国毗邻,有1.8万公里海岸线,与6国隔海相望。习近平主席上任首访俄罗斯、李克强总理近访印度和巴基斯坦彰显中国对周边的重视。过去10年,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额由1700多亿美元增加到1万多亿美元。中国与东盟十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2012年贸易额超4000亿美元。清迈倡议等亚洲货币金融合作已经起步。上海合作组织为共同打击三股势力而建,而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合作如火如荼。中国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地区的发展,辐射效应持久、突出。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亚太地区已成为新的世界地缘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是全球发展最快、潜能最大、机遇最多的地区。世界各大力量纷纷加大战略投入,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地区海洋权益争端、资源之争升温。部分国家民粹主义抬头、局部动荡频繁。

    最近中国周边出现一些问题,引人关注。中国与日本围绕钓鱼岛的矛盾、南海争议、朝鲜半岛核问题等此起彼伏。中国的战略安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大。然而,地区战略格局调整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各方力量消长使然。亚太地区的大趋势依然是和平与发展。

    当前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谁也不希望地区局势出现大的动荡,影响亚洲的良好发展前景。有问题可以通过和平协商、谈判来解决,一时解决不了,就要有大局观念,着眼长远,逐步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不能为了一时一事,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损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坚定不移的,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更是战略抉择,不是权宜之计。

    全方位外交是前无古人的战略抉择

    欧洲目前面临债务危机和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双重严峻挑战。这些困难既有全球金融危机阴影不散、经济复苏缓慢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更多反映欧洲联合自强前进道路上内在的矛盾和阻力,还有欧洲各国发展的不平衡。要解决欧洲的问题需要时间和勇气。但欧洲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重要力量的现实没有改变,欧洲是中国主要政治、经济合作伙伴的现实没有改变。

    欧洲经济总量近16万亿美元,全球第一。2012年中国与欧洲贸易额逾5460亿美元。最近中德加强各领域合作,中国与瑞士签订中瑞自由贸易区协定,发出倡导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积极信号。中欧贸易争端包括光伏产品的争端正朝着协商解决的方向前进。

    中国与欧洲有很多共同点,经济互补性强。中国支持欧洲联合自强,支持欧元,欢迎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希望欧洲积极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实现经济的稳定复苏和持久发展。

    非洲是个充满希望的大陆。没有非洲的和平与发展,就没有世界的发展和繁荣。2000年以来,非洲国家踏上稳定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每年吸引外资500亿美元,超过接受外援的数量。同时贫困人口自1996年以来年均下降1%,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25美元的人口2008年首次下降至48%。据估计,大部分撒哈拉以南国家到2025年人均国民收入将达1000美元。

    中国和非洲同属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同命运、共呼吸、齐发展。双方的友谊、合作和相互支持源远流长。中国长期以来坚定地支持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努力,为非洲提供了大量援助。同时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给予中国全面的支持,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联合国大会厅内非洲兄弟载歌载舞的欢声笑语至今历历在目。进入21世纪,中非关系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召开,中非合作基金的建立,中非合作新模式的探索和成功,无不标志着中非战略合作的基础更加牢固,前景更加宽广。

    拉美是美洲灿烂辉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其中玛雅文明被誉为印第安文化最杰出的代表,玛雅祖先培育的玉米、西红柿、辣椒、可可和烟草等都已成为各国人民饮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中国与拉美都是发展中国家,有着传统的友谊和合作,地理距离的遥远并未阻隔双方关系的稳步发展。中国视拉美国家为长期友好、平等互利的战略伙伴。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秘鲁、委内瑞拉、古巴、哥斯达黎加等许多拉美国家与中国关系都十分密切。

    习近平主席这次对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的访问凸显了中国和拉美关系的重要性。以墨西哥为例,双方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开展了战略对话。目前中国是墨西哥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国。两国元首两个月内实现互访,揭开了中墨关系的新篇章,也预示中国与拉美的关系将全面深入发展,进一步造福于双方人民。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作为一个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为世界的繁荣和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全方位外交战略,在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同时愿与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进步。踏着全球化和多极化前进的步伐,中国的命运已经与世界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国际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这是前无古人的战略抉择和伟大道路,中国有足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战略自信和战略耐心与世界各国一起来完成这一历史创举。

    从G20峰会和夏季达沃斯看中国经济的稳步转型

    二十国集团第八次峰会日前在圣彼得堡落下帷幕。习近平主席在会上掷地有声地说,要坚定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同时强调,“必须坚定推进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讲话中透出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习主席话音刚落,在大连随后举行的夏季达沃斯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政府权衡利弊后,决定不用短期经济刺激政策来推高经济增速,而是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中国高层集中就中国经济走向表态并不多见,而且他们传达的信息清晰,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包含不少可以透视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经济密码”。

    为什么全球都关心中国经济的下一步方向呢?环顾世界经济,我们看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巨大阴影持续笼罩,美国和欧洲经济虽然缓慢复苏,但深层次问题并未解决,债务高企、失业居高不下、流动性泛滥但信贷依然吃紧,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匮乏。美联储在美国宏观经济出现向好迹象后计划退出每月回购850亿美元债券的量化宽松政策在所难免,也在情理之中。当然作为国际货币储备国,美国对推出的时机与方式必须负起责任,充分考虑国际影响。然而,美联储表态的“蝴蝶效应”已经引发新兴经济体2013年5月以来普遍出现资金外流、本币贬值、通胀上扬、债务急升,以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南非为重灾区,印度等货币贬值都在20%以上,股市也是一片哀鸿。虽然新兴市场国家因为汲取了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的教训,不至于重新跌入“深渊”,但事实上冲击还是很大,而且反过来也影响了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和增长。中国同样面临经济增速放慢,消费、投资、外贸下滑,财政收入减少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下,中国政府能够克服以“短期经济刺激”来推高经济增速的冲动实属不易。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在11月初果断推出“4万亿”刺激经济方案,为11月中在华盛顿召开的二十国集团第一次峰会树立了榜样。二十国领导人面对危机,同舟共济,共商大计,成功地防止了金融危机的蔓延。此后,中国经济继续强劲向前,每年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不少亚洲国家和资源出口大国,如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搭上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快车。如澳大利亚经济这些年增速都在5%左右,安全度过金融危机毫发未损,这在西方国家中无出其右。2014年9月15日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标志性事件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的五周年。历史的惨痛教训至今历历在目。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使国际社会许多成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某种依赖思想,总是期待中国继续高速发展,来推动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哪怕需要刺激措施,也希望在所不惜。虽然中国不能这么做,其他国家有这样的想法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共产党将在11月召开三中全会,对中国的经济改革等问题作出全面部署。中国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峰会和夏季达沃斯的讲话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和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和对经济长远发展的信心和前瞻性。稳中求进,着眼长远,调结构,促改革,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经济发展最怕大起大落,忽左忽右,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确定以后,一定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对执行政策的自信,政府要有坚强的战略定力。考虑到政策的落实需要时间,有时效果还会滞后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只要没有再如2008年那样金融海啸的惊涛骇浪,就不要轻易做出重大调整。在很多时候,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在经济尤其是金融领域,许多情况下都是依赖“预期”在运行,譬如对经济增速的预期、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对利率和汇率变化的预期等。我们不仅要给中国国民以信心,还要承担起大国和重大经济体的责任,给国际社会以信心。

    中国经济已经连续30多年一路高歌猛进,现在增速适当放缓,以适应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这是很正常的事。况且,7.5%左右的年经济增长在当今世界已是“一花独放”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贵在长期,不在一时一事。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也要坚持长远的观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刺激经济的措施不可不用,却不可多用、长用。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复苏势头稍有稳定,美联储就想退市,其中的原因也在于此。奥巴马总统最近关于重建美国经济和再平衡的讲话中,就提到美国不能将经济增长建在“流沙”上,必须建在“岩石”上。言之凿凿,也是担心美国经济追求短期利益,放任“刺激措施”,以致失去长期发展的驱动力。确实,美国个人储蓄率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从3%迅速上升到6%,但随后却又滑落到4%左右。美国反映国际贸易往来的经常账户赤字2009年下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5%,但此后却停滞不前,没有进一步削减。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结果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多层次、多方式的全球经济伙伴关系已经逐步形成,我们的“地球村”越来越小。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呼吁,主要经济体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时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共同维护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反对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争取更加公平、公正的经济秩序,特别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避免系统性风险。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言必信,行必果,我们有意愿、有能力沿着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海外舆论中关于“中国经济崩溃论”或者“中国自私论”的说法依然时时可见,但都没有什么依据和道理。这样的说法如果不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缺乏基本的了解,就是想故意抹黑中国。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推动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将继续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其对世界增长的贡献在未来几年估计还是不会少于40%。预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将达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达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4亿。这样的美好前景不单单是中国人民的福音,更是世界的福音。只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世界经济的前途是光明的。

    中国金融外交开创世界金融新格局

    金砖国家领导人前不久在巴西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上正式宣布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启动资金500亿美元,总部设在上海,并同时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初步资金规模1000亿美元。

    消息一发,全球议论纷纷。有的说金砖国家尤其是中国想挑战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庭抗礼。发展中国家普遍欢呼雀跃,为终于有了自己的银行和应急基金而备受鼓舞。不管如何议论,世界金融格局从此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多极化趋势出现新局面,这符合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利益。

    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洗礼,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全球金融体系遭受严重打击,其内在缺陷和弊端暴露无遗,要求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呼声高涨。二十国集团峰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一些地区组织多次讨论此议题,终因各国利益不同,鲜有进展。就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一致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份额和投票权调整这“一小步”改革也因美国国会反对而迄今无法兑现。

    中国直面自己的国际责任,与其他金砖国家一起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顺应世界潮流,实实在在地拓宽了国际、地区金融合作渠道,为改革全球金融秩序顶层设计作出了贡献。中国和金砖国家此举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补充,无意替代,也替代不了它们的作用。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货物贸易国,外汇储备四万亿美元,占全球之首,然而在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里话语权还不够强。近年人民币清算额和贸易结算比例在迅速增加,国际化步伐加快,但总体受制于美元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局面未变,大宗商品价格和金融风险有增无减。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同样的严峻挑战,都在思考如何改革国际、区域金融治理机制问题。

    近年来,中国金融外交的大手笔当属作为发展中大国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中的杰出表现。中国由此进入全球经济治理核心圈,话语权有所扩大。

    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国有两大举措值得关注:一是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二是扩大双边货币互换的范围和规模,截至2014年5月底已与23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本币互换协议,金额达2.567万亿元。这两方面的重大进展充分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作为。

    中国从亚洲国家利益出发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亚洲基础设施银行资本金为500亿美元,将来可能提高到1000亿。这将与亚洲开发银行1650亿美元的资金规模相差无几。亚洲特别是东亚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金融体系被美元“绑架”,汇率、资金风险增大。不少国家积累巨额外汇储备用作抵御金融风险的“防波堤”。亚洲国家建立自己的金融机构,保持亚洲经济和金融稳定,已达成共识。中国作为亚洲大国责无旁贷。

    除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外,亚洲基础设施状况滞后于其他地区。据亚洲开发银行预计,到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要8万亿美元。目前亚行每年基础设施项目贷款仅100亿美元。亚行和世行资金远不能满足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需求。

    亚行问题还在于日本和美国是最大股东,分别持股15.7%、15.6%。1966年成立后,亚行一直由日本人担任行长。中国在亚行的股份仅5.5%,与中国经济体量根本不相称。

    金砖国家成立开发银行和中国与周边国家等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引起广泛关注,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举措更是“关心”。为维护在亚洲经济和全球的美元主导地位,美国对中国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颇有“醋意”,已向韩国施压,要求韩国不参与。

    美元体系包括美联储、华尔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国际金融领域地位强势。发展中国家想改变世界金融格局,需要突破制度性障碍。建立金砖国家银行、应急储备安排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十分关键的步骤。以金砖国家银行为例,它将增强金砖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分量和话语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可以在国际结算中推动人民币、卢布等金砖国家货币国际化,减少对美元、欧元的依赖,以本币为主的贸易结算方式可以化解美元作为单一结算货币的风险,增加金砖国家抵抗西方国家债务货币化、损害债权国利益风险的能力。

    2003年至2011年,中国和金砖国家贸易额从365亿美元增长到2828亿美元。2008年起,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市场。2009年中国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巴西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2010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2009年南非成为中国在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南非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其次,近年来西方经济大幅衰退,消费需求下降,使金砖国家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转型挑战。开展实体经济合作、拉动内需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金砖国家银行在本币支付和出口信贷上将帮助经济转型,为金砖国家扩大贸易合作保驾护航。

    最后,金砖开发银行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样,可以为金砖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资金。巴西石油储备大多在边远乡村,基础设施落后阻碍石油出口规模。印度人口居全球第二,但低廉劳动力因基础设施落后而无法充分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长期低迷。俄罗斯远东大开发计划有赖于将能源运往中国、印度、韩国和日本。金砖国家银行将为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在上述领域提供资金支持。

    为何近年来货币互换机制迅速发展?了解其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金融外交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意义。

    全球经济和贸易区域化、集团化日趋普遍使国际金融出现“货币互换网络”新趋势。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绑架各国金融,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纷纷寻求货币互换的“避风港”,希望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另一方面,美国在金融危机期间向盟国提供美元流动性,把他们与美元体系紧紧捆绑在一起。美、欧、日、英、加、瑞士央行达成六国长期货币互换协议,使美联储成为事实上的最后贷款人。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通过货币互换机制,为欧洲和日本央行等提供近6000亿美元的流动性。

    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互换机制长期化表明,美正在构建应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崛起的新货币联盟。它是以美联储为中心、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参与的排他性超级国际储备货币供求网络。这种货币互换不仅涉及货币流动,更关系到发达国家的汇率安排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日本也已抛弃亚洲清迈货币互换协议以及建设东亚外汇储备库地区合作机制,重回货币单边路线。标志是日本与印尼、菲律宾扩容双边货币互换,并重启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双边货币互换。

    中国不断扩大双边货币互换的规模体现了共同发展原则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也是推动世界金融格局更加公平、公正的重要举措。

    还有一点很重要,中国推动改革全球金融治理机制,并不排斥国际金融机构,相反希望加强与其的联系。2009年,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框架内率先决定购买不超过50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券,以弥补其应对危机资源的不足。2012年,中国又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增资源承诺430亿美元。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和体系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金融治理机制改革。要实现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金融治理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为中国的努力加油,为金砖国家的努力加油,为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加油!

    转移过剩产能的双赢之路

    美国学者阿尔珀特最近在《供应过剩的时代》一书中尖锐地提出,当今全球经济最大的挑战是克服生产能力、劳动力、资金供应在全球范围供应过剩的问题。其实,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生产过剩,计划经济也会出现这个问题,它是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经济现象。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过剩的生产能力,如何稳妥地处理这一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难题,不仅将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的走向,也会对区域和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近几十年全球化快速发展带来了全球经济分工的细化,即美国和欧洲国家成为全球的主要市场,俄罗斯、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及中东、非洲和拉美等资源富集的国家主要提供能源资源,全球制造业则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集中,形成了全球经济三极分工合作的局面,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2008年金融危机是经济全球化的分水岭。金融危机暴露了上述全球经济分工布局的内在矛盾,使全球经济失衡凸显。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促使各国对全球化采取“有选择性”的开放态度。各国对资本流动采取更多的直接和间接的控制,连历来主张资本开放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来也认可适当控制资本流动的必要性。同时全球贸易投资壁垒和非壁垒措施大大增加。据统计,尽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宣言多次表示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但自2009年以来该集团国家新增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超过400项。西方发达国家举债消费、债台高筑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开始减少进口,削减开支,进行结构性经济调整,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如3D打印机的迅速崛起,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西方国家“再工业化”政策初见成效,部分制造业回流本土。资源出口型国家受经济周期影响大,试图实行经济多样化。以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努力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积极发展服务业等消费行业,提高国内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使经济增长更趋平衡、合理,并更加绿色,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污染和破坏。

    就中国而言,其产能过剩问题确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仅以钢铁、电动汽车和电力为例,2002年中国钢铁产能为1.8亿吨,到2012年底已逾9亿吨。据说现在每吨钢铁的利润已不到5毛钱。这些年电动汽车一直未能真正普及,目前我国库存量逾2300万台。我国电力总装配量是10万千瓦时,但2013年总的用电量不会超过5.2万千瓦时,过剩接近100%。中国的船舶制造、电解铝产业情况都类似,产能严重过剩。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中国政府最近出台了多项化解过剩产能的严厉措施,可见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坚定决心和强大意愿。对化解过剩产能的各项措施,除消化、整合、淘汰以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跨国经营能力,向需要这些产品和技术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转移。过剩产能对中国也许是包袱,是负担,但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很可能就是他们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而且潜在的市场很大。过去不少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应对产能过剩问题时,都是走的这条道路。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沿海地区出现的大批来料加工企业不少就是发达国家过剩产业的“接力棒”。

    全球制造产业链的形成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在产能转移的可能性和有利条件比过去又有很大的进步。中国企业要结合“走出去”战略,深入研究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邻国的实际情况和市场潜力,周密计划,大胆进取,把适合他国的产能、技术成规模地转移出去。记得发展经济学中就有“适合的技术”这个概念,讲的是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要适合这些国家的发展水平,要对路,对方要有能力和潜力来承接、消化。

    习近平主席最近访问东南亚、中西亚国家时提出,要与邻国一起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睦邻、富邻道路。这其中就蕴含了许多企业可以转移既是过剩产能又是适合技术产能的巨大机会。从国家层面来讲,政府还可以结合对外援助和其他配套措施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企业向境外进行有序的产能转移。当前全球化进入了一个反思、调整,再向前进的新阶段,中国企业要乘风破浪,抓住机遇,在国际竞争中做大做强,实现双赢。

    再论产能过剩与中国“走出去”战略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路线图,其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十分关键。这对解决中国国内不少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实施,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是中国工业部门目前面临严重产能过剩的最主要原因。受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持续发酵的深层次影响,美欧等发达国家市场持续低迷,同时中国国内市场增速趋缓,凸显中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的矛盾,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产能过剩。而且这次产能过剩因为其产生原因的复杂和深刻,如许多传统重工业产品需求已到峰值、投资对于工业增长拉动效力逐步减弱、产业政策存在缺陷、地方恶性竞争等,将呈现长期性、全面性的特征,解决起来并非易事,需要通盘考虑和长期规划。

    中国现阶段产能过剩主要表现在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制造业。由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等因素,这一行业曾对中国的经济积累和发展有过重要贡献,而现在国情、世情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2012年为例,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当年年底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导致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负债累累,经营十分困难。如继续下去,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生态环境恶化、企业倒闭等严重问题,不仅迟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大局。

    在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中国政府对解决产能过剩已经提出了全面、有力的解决思路,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结合中国发展战略、外交大局和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思路,积极拓展经济对外发展空间,让产能过剩也“走出去”,把挑战变成机遇,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良性循环,同时让中国的发展“红利”惠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道路。

    这条道路要走得好、走得稳,需要统筹协调、金融配套、技术合作,兼顾多方利益,以构建各国利益和命运共同体,还需要有积极的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尝试。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来化解产能过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首先看中国的周边地区,它对中国的外交和经济发展而言都是战略依托,需要优先考虑。据中金公司报告称,未来若干年东南亚基础设施建设将蓬勃兴起。2011年以来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先后公布基建中长期规划,预计2011~2020年东南亚地区基建投资规模将达1.5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在高铁、公路、港口、能源建设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中国领导人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实现互联互通,将积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将予以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中国企业与东盟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利在双方。对中国和中国企业来讲,短期会得益于基建出口,中期将从基建带动贸易获益,长期收益来自东盟国家经济起飞后消费能力的释放。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自然将在互利基础上得到巨大的推动力量。

    其次就钢铁产业而言,全球钢铁产业发展很不均衡,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地钢铁的市场空间依然巨大。中国企业可以根据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构想,抓住中非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等发展机遇,加强与中亚、东南亚和非洲各国的沟通与合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采取援建、合资、建立境外加工和分销中心等有效模式,推动钢铁产业走向世界。

    再举化工产业磷肥的例子。各国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一国的过剩在其他地区看就不是过剩。2009年中国年产磷肥1386万吨,确实可能多了些,但是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却缺乏磷矿资源,中国的出口成本又有优势,一下子互利互补性就显现出来了。不管是出口还是别的就近加工,这方面的过剩能力很可能就被轻而易举地消化了。这样的例子不仅限于磷肥。

    又看船舶行业,全球需求现在大约是8亿吨,而中国的造船生产能力有12亿吨,是过剩了。怎么办呢?根据《“十二五”后三年船舶工业行动计划》,中国将支持有条件的造船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这就给企业指明了向外发展的方向,不是简单的压缩产能,而是可以通过收购、并购、合资等方式走出去,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把国内资金与海外技术相结合,趁势做大、做强,打造全产业链的跨国造船企业。

    现在把眼光投向非洲。非洲大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沃土和希望。非洲很多国家过去五年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5%,很吸引眼球,预计今后五年仍将以这一速度发展,大批新的消费群体正在非洲各国形成。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大量投资非洲。除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中国的消费品质优价廉,尤其是在电子、纺织、建材等行业有很强的竞争力,又有中非合作基金等政府的配套支持,加上中国和非洲长期的友好合作,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合资的机会比比皆是。非洲的投资环境近年来已有很大改善,除自然禀赋优越以外,政策和法制等都在健全、完善。

    最后看金融配套措施。最近,中国银监会要求银行在绿色信贷、支持扩大有效需求、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加大退出保全力度、实施好差别化监管政策六大方面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在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银监会要求银行通过积极发展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贸易融资、国际保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对外承包工程,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带动国内技术、装备、产品、标准和服务的出口,以有序地向境外转移过剩产能。

    可见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个东风就是要企业(国企、民企机会平等)迅速行动起来,深入研究国内、国外两方面的情况,“量身定制”自己的走出去方案,还可联手共进,组成“联合舰队”,争取尽早取得对中国、对投资国互利共赢的结果。

    Resolving China's Industrial Over-capacity and Her Go-out Strategy

    The recent Third Plenu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outlined the strategy and road-map for comprehensive and deepening reforms to meet pressing challenges. One such challenge is to resolve China's industrial over-capacity and successfully implement the "go-out" strategy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answer is to combine the two elements to create a new thrust in the metamorphosi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industrial over-capacity is that China's economy is un-dergoing fundamental readjustments versus the global economy. With ensuing knock-on effect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es manifesting in the eco-nomic stagnation of advanced nations coupled with slow-down in China's domestic demand, China's industrial over-capacity accumulated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has been brought into sharp relief.

    This phase of over-capacity will be long and painful to overcome. Many fac-tors are at work such as peaking of demand for traditional heavy industrial goods, decreasing returns for industrial and infrastructural investments, deficiency in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vicious regional competitions.

    China's over-capacity is mainly demonstrated in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sec-tor that is both energy-intensive and highly polluting. Take 2012 for example, China's production-to-capacity ratios in iron-and-steel, cement, aluminum, flat-pane glass and ship-building are respectively 72%,73.7%,71.9%,73.1% and 75%. This has resulted in steep profit-slide, accumulation of debt and near bank-ruptcy for many companies. If left unchecked, it could lead to piling-up of bad loans for banks, deteriorating eco-system and total bankruptcy of whole sectors of industries that in turn will imp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ls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even destabilize the society as a whol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laid out at the Third ple-num, has put forward guidelines for its resolution.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turn the challenge into opportunity by "moving out" this over-capacity on the basis of China's developmental strategy, her foreign policy and "go-out" plan for enterpri-ses. In so doing China will contribute to greater global trade and investment so as to share her developmental dividends with other developing nations for common prosperity.

    To make it a success, China needs to take a coordinated, innovative and co-operative approach to produce synergy of common interests for the countries con-cerned. The following ar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is endeavor.

    1.China's neighborhood. According to a China Financial Corporation report, the next few years will witness boom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South-East A-sia with Indonesia, Thailand and others having publicized their mid-to-long-term plans. The total investment is projected at 1.5 trillion US $ between 2011 and 2020.Chinese companies enjoy advantages in high-speed railway, highway, ports construction and energy production. Moreover 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its eco-nomic connectivity with ASEAN and has promised policy and financial support to Chinese companies. It will benefit both ASEAN and China if this strategy is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In short term benefits will be derived from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edian term benefits will accrue from expanded opportunities of trade. Long term dividends will be reaped from greater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sound infrastructure in ASEAN countries.

    2.Iron and steel. The imbalance in global capacity distribution exists in juxta-position with huge market potentials in South-East Asia, Central Asia and Africa.Chinese companies must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opened by the declared policy of China to build "new silk road on the sea" and "economic belt of the silk road" by joining the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Initiative and Upgrading China-ASEAN FTA with the provision of assistance, setting up joint ventures, processing and dis-tribution zones. Iron and steel is indispensible in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3.Chemical industry with phosphate fertilizer for instance. One country's o-ver-capacity can be another's necessity based on different natural endowments and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2009, China produced 13.86m tons of phos-phate fertilizer. That may be too much for domestic consumption. Meanwhile Viet-nam and the Philippines are insufficient in their supply of phosphate. No one will miss the whole picture where China and its neighbors are mutually complimentary 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phosphate fertilizer. The over-capacity can be ab-sorbed at one stroke that benefits all.

    4.Ship-building. The current global demand is 800m tonnages while China has 1.2b production capacity. No doubt there is some over-capacity. "Post-‘12th-Five-Year-Plan. Three-year Action Plan for Ship-building Industry" says that China supports qualified companies for overseas merge and acquisitions. It shows the way out for Chinese ship-builders to engage in overseas M & A, joint ven-ture and direct purchase so as to become giant companies that span both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 ship-building.

    5.African Continent. It is the most promising continent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21st century. Many African countries scored economic growth around 5% in the last 5 years and this trend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Such stellar perform-ance has attracted the global attention and investments. Large chunks of African population have emerged as middle-income consumption groups. China, in addi-tion to her advantage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strong in producing consum-er goods such as electronics, textiles and others. Her position is reinforced by the government's offer of financial support provided i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Fund as well as her long years of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Africa.It is also notable that Af-rica has been improving its policy and legal environment over the years.

    6.Finally the measures by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to smooth the orderly trans-fer of over-capacity overseas. The China Bank Supervisory Commission has issued directives for Chinese banks to assist in addressing over-capacity by following measure: expand green credit, support efficient expansion of demand, support "go-out" strategy, support overseas M & A, implement differentiated supervisory policy etc. In concrete terms banks are asked to give out-going companies domestic insurance and overseas credit, more credit both in RMB and foreign exchanges, trade finance and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as appropriate, thus also facilitating ex-port of Chinese equipments,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gether with Chinese stand-ards.

    Now is the time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both state-owned and private to act without delay. It is highly desirable for them to closely study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broad and favorable domestic policies so that the right plans can be made to fit themselves. It is also conceivable to join hands in "going out" for better re-sults. A better "win-win" future awaits us!

    世界能源格局变化和中国面临的选择

    国际媒体最近报道较多两件事值得我们密切关注。一是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石油的需求和供应将发生历史性的转折;二是中国环境的恶化及中国政府强大的应对之策。

    人类利用石油大概始于6000年以前的中东地区,人们用这种黑色的液体涂在船上防水,但石油真正的开采始于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油井。此后,石油被广泛用于各行各业,但2/3用于驱动汽车、飞机和舰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现在全球每天消耗原油8900万桶,到2030年将达1.04亿桶/天。最新报告显示,全球石油消费量占能源总消耗量的33%,煤炭占30%,天然气占24%,核电和水电各占5%~6%,其他可再生能源为1.6%。

    因此,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是,石油资源何时将枯竭?能源危机这把达摩克斯之剑天天悬在我们的头上。最近有不少专家分析指出,石油消耗的“峰值”将终于来临。而且这一“峰值”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它不是以石油供应为依据,也就是说与石油可能的枯竭关系不大,而是从全球对石油的需求来分析,认为世界石油总需求将在数年内趋于平稳,且可能会下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水平井和分段压裂等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页岩气广泛开采和利用;二,汽车工业尤其是发动机技术的更新换代,包括电动汽车和油气混合汽车的使用,每年将节约2.5%的能源。这两项将使全球石油需求在今后若干年内稳定在每天9200万桶左右。

    中国政府在今后5年将投入2750亿美元用于改进全国的空气质量。这一大手笔立刻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经济学家》杂志称之为:“即使用中国的标准来衡量也是一笔巨额资金!”同时,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环境恶化的报道也是铺天盖地,不少还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譬如,中国经济发展每年要消耗全球40%~45%的煤、铜、钢铁、镍、铝、锌等矿产资源。自1990年至今,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每年20亿吨增加到90亿吨,占全球排放量的近30%。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全国10%的农田被化学原料和重金属污染;全国近一半城市供水不适合人饮用。

    这两方面的报道没有内在的联系,然而能源安全和环境改善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性要素,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老百姓十分关心。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些报道和趋势中得到什么样的有益启示呢?

    首先,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逐年提高,早已超过55%,而且对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比例很大。目前埃及局势急剧动荡,濒临内战边缘。叙利亚内乱已持续两年多,未见消停迹象。西亚北非地区短期内政治经济形势难以恢复稳定。这一局势的发展不仅对中国外交是个考验,对中国石油的长期、可靠供应更是一个大的难题。与此相比较,美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却在不断减少。更值得关注的是,自1821年钻探出第一口页岩气井以来,经过漫长、艰难的积累和技术攻关过程,其终于在2005年开始大规模商业开采。2011年,美国的页岩气产量达1820亿立方米。21世纪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不仅满足了美国国内大幅增长的天然气消费需求,极大推进了美国的能源独立,更改变了世界天然气市场格局,将从根本上扭转全球能源供给关系。能源供应的逐步自立使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缓冲和回旋空间增加,美国经济复苏的动力大大加强。这样的战略趋势值得我们深思。

    从全球经济的视角来观察,能源格局的变化将深刻影响各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美国能源结构的改变,特别是页岩气的广泛应用,降低了能源价格,已经拯救了美国的化工等行业,加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将使美国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进一步占据竞争优势。可以肯定,美国制造业的回流今后几年将大为加速,而中国对美的机械、化工等出口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如果美国决定加大对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能源出口,将打压世界能源,尤其是天然气的价格,全球制造业布局以及制成品进出口格局将会面临更深远的调整。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中国整治环境污染、走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道路深得人心。这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毅力。中国政府减少能耗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过去五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单元能耗已减少大约20%;其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国民生产总值增速的50%;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已超过任何其他国家,规划中核能的发展也是全球第一。中国要发展,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发展。我们的发展将更加科学、更加可持续。对此,中国人民充满信心。

    中俄战略协作与互动牵动全球格局的演变

    中国和俄罗斯是全球性大国,同属金砖国家,又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两国的战略协作关系及其在全球性问题上密切的配合、互动将对全球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俄罗斯亚欧一体化与中国的西进战略

    中俄战略协作关系从地缘政治、经济角度看,首先体现在欧亚大陆的紧密连接。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凸显中国西进战略的重要性及其与俄罗斯亚欧一体化的重合和默契。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贯欧亚大陆,是由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管道、通信光缆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多层面、现代化经济大通道。这条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东连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穿越亚欧18个国家,总面积约5000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约30亿,区域内能源、矿产、旅游、文化和农业资源丰厚,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伙伴,欧亚大陆的经济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中俄贸易投资合作发展空间很大。

    具体而言,俄是中国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国。“一带一路”将带动中俄在原油、天然气、输油管道、合资炼油厂、交通等资源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大项目合作,实现两国产业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正在建设中巴铁路以连接印度洋与沿线各国,建设中巴伊铁路直达地中海,建设中俄英高铁大动脉纵贯亚欧大陆。习近平主席并就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治主张明确指出,中国要与中亚各国做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但不干涉对方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中方“一带一路”旨在各国平等参与、互利互惠,与欧亚国家推动区域政治、经济一体化方向一致,互补性很强。

    中国支持俄罗斯倡导的亚欧一体化计划,认为这与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异曲同工,双方可以借此加强、拓展政治、经济、军事、资源领域的全面、深入合作。

    在刚刚过去的索契冬奥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向普京总统表示,欢迎俄罗斯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使之成为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平台。

    普京表示,俄积极响应中国倡议,愿将俄跨欧亚铁路与“一带一路”对接,以创造更大效益。普京此前表示,俄罗斯将始终不渝地推进欧亚一体化。俄白哈三国统一经济空间已经启动。成立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将为形成欧亚联盟奠定基础。

    中俄合作有利于地区稳定,应对强权政治之挑战

    中俄领导人经常见面,战略磋商与沟通频繁,加深了相互信任,有助于推动两国在全球层面的合作,引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2013年12月普京发表国情咨文后,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就主动与中国外长沟通。最近在西方国家元首集体“缺席”的情况下,习近平主席新春伊始就参加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与就职后出访首站选择俄罗斯相呼应,展示双方信任,表明中俄关系已进入全方位良性互动的新阶段。这对推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有力推动多极化进程,打破强权政治以及一些国家企图对中俄实施战略围堵有重要意义。

    中俄都倡导建立多极世界,外交和战略目标一致。中国多次强调永不称霸,主张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协商解决,坚决反对强权政治,希望多种文明相互学习借鉴、兼容并蓄,反对用一种文明去诋毁另种一文明,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普京在国情咨文中阐明,俄不寻求获得超级强国的称号,不图谋他人的利益,也不强制别国接受俄保护,但俄将捍卫国际法,敦促尊重国家主权、独立和人民独特性。

    大国合作的核心是相互信任。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近年来在利比亚、叙利亚、伊朗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密切合作,捍卫《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法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两国在安理会投票立场基本趋同。

    中俄在国际事务中全面合作给世界多极化增添了动力和正能量。两国最近为参与销毁叙利亚化武联合护航行动密切合作,乃拓展国际战略协作的创新之举,也是两国军队除军事演习外首次在现实危机中一起履行使命。在索契,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分别与两国参加叙化武海运联合护航的中俄军舰舰长视频通话,这一安排彰显两国的合作深度。

    多年来,中俄不仅是全球利益共同体,并在核心利益上相互支持,上海合作组织就是突出的例子。1996年4月,中俄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元首在上海举行会晤,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前身——“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乌兹别克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此后,中俄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合作不断拓展。

    俄方多次重申,台湾和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涉台、涉藏问题的原则立场不会改变,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中国和平统一大业。中方表示支持俄方维护高加索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双方在维护两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相互支持对两国关系和战略互信十分重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俄军事装备出口的最大客户,年均销售额达20亿美元。去年3月中俄签署重大军售框架协议,决定合作建造4搜“拉达”级AIP潜艇。中国向俄采购24架苏35战机。双方军事合作不断深化,也体现出两国高度的政治和军事互信。

    中俄经济互补性强惠及两国人民

    中俄密切的政治关系为两国经济和贸易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中俄致力于加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经贸合作空间扩大。目前中俄年贸易额已达870亿美元,并按计划向1000亿美元迈进,加上日趋活跃的边境贸易,已经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连续4年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俄一直是中国排名前10位的贸易伙伴。

    中俄除了在“一带一路”上合作前景广阔,在俄远东地区与中俄边境地区的经济融合与合作也潜力巨大。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提出,要借鉴中国经验成立远东经济特区,将大型公司搬迁到远东,拉近与中国合作伙伴的距离。据俄专家研究,中国有近400个开发区,产值占全国GDP的20%,出口占60%,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占46%。俄罗斯远东经济区则是俄最大的经济区,包括萨哈共和国、犹太自治州、楚科奇自治区、科里亚克自治区、滨海边疆区等,资源十分丰富,有石煤、褐煤、石油、天然气、锡、石墨、铁、锰矿和森林资源及毛皮。俄政府将参照中国模式,制定远东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很可能会有数百个经济发展区应运而生。

    作为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中俄原油合作互补性强。当前俄欧洲市场需求萎缩,而中国对石油等传统能源仍有巨大需求。俄将在目前中俄原油管道(东线)1500万吨/年输油量的基础上逐年向中国增供原油,到2018年达3000万吨/年,俄还承诺在中俄合资天津炼油厂建成投运后,每年向其供应910万吨原油。2008年中俄建立副总理级能源谈判机制,两国原油管道2011年1月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东北方向原油进口战略要道贯通。俄方20年内将由该管道对华供油3亿吨。中国近八成石油进口需通过马六甲海峡,海上运输风险大,而陆上管道运输有利于石油供应的稳定性,也进一步拉动中俄能源的贸易需求。

    在电力领域,中俄75万千瓦500千伏直流背靠背输电工程2012年底开工建设,双方签署25年长期合同。2012年俄通过500千瓦输电线向中国输电26亿千瓦时,2013年输电量将达36亿千瓦时,极大缓解中国东北的用电紧张。在煤炭领域,2012年中国从俄进口优质煤炭近2000万吨,双方还有煤炭资源一体化开发、煤制油等一系列合作。中俄如顺利地结合各自产业比较优势,衔接上下游产业链,将大大提高中俄贸易额。

    中俄领导人就两国经贸发展有共识,即促进双边贸易额2015年前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前达到2000亿美元。普京总统最近在会晤习近平主席时表示,俄对实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充满信心。

    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深化既是对中国倡导的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践,也是双方对新国际秩序的贡献,同时说明:中俄关系经得起任何考验,不会因为其他国家或其他因素而动摇两国合作的根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入,不仅在政治、经济、安全领域发展快,在人文、体育等方面的软实力合作也日益充满活力;中俄与其他新兴国家代表新的国际力量和不同于西方的话语体系,共同推动多极化发展。

    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与东亚安全

    11月23日,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声明,并公布了相关地理坐标和识别的规则。中国空军随后进行了首次巡逻。中国方面这项正常的保障国家主权安全的防御性措施却引起日本、美国等国的强烈反应,他们指责中国这样做“破坏地区稳定、没有必要”等,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件事情的历史背景。设立防空识别区始于二战后冷战初期,迄今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取这一做法。防空识别区实质上是基于国防需要而建立的预警防空区域,为的是在不明航空器进入一国领空前,对航空器的性质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以争取处理问题的时间,这样做既有利于保证国家的领空安全,又可避免因误判引发不必要的军事冲突。现有国际法理论上对各国设立防空识别区并无一定之规,既没有明确规定,也未明令禁止。然而将防空预警范围适当延伸至领空以外的区域,在外国航空器进入时采取识别、预警等防御性措施显然符合关于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和各国有权保卫其领空不受侵犯等国际法原则。防空识别区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美国和加拿大创建的,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应该被称为一种已被广泛接受或认可的国际实践。

    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对中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东海方向是中国的战略空中通道,航线密集,航路情况十分复杂。目前超低空、超高速、超远程、隐身化的巡航导弹、航空器,包括无人机等,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而是可能对各国沿海防空安全构成实实在在威胁的东西。再则,打开中国地图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高度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无论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还是保障国家和人民安全的层面出发,中国的海防空安全都早已呼唤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建立。目前的问题是,一些国家把这件事情想歪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正当、正常的预警、防御措施看成是“破坏性”举动。在这方面日本和美国叫得最起劲。人们不禁要问,若果真如此,那么美国和日本很早就已设立的防空识别区一直延伸到中国的家门口,莫不成就是为了对付中国,想对中国动什么坏心思?

    东亚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其安全自然大家都十分关心。那么东亚安全状况究竟如何?现在一说起危机和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人们就会想到东亚,提及中日之间的争议和矛盾,提到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看来需要做些分析和讨论,看看问题究竟在哪儿,而解决问题的出路又在哪里?

    首先是中日关系,它涉及全球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又是亚洲大国和近邻,相互关系如何不仅对两国人民,而且对亚太乃至世界都十分重要。这几十年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和平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方面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中日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中国领导人最近提到建设亚太命运共同体自然也包括日本。然而,近两年因日本方面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衅,两国政治关系冷却下来。受此影响,中日双边贸易迅速下降,2012年中日贸易额3294.5亿美元,同比下降3.9%,日本在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中退居第五位。2013年前10个月,中日贸易2559.8亿美元,同比再次下降7%。东亚地区的和平也受到“政治风寒”的冲击,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大,引起人们的担忧。历史和现实深刻地昭示我们,东亚乃至亚洲要实现长期稳定与繁荣,离不开中国和日本良好的双边关系。换言之,中日关系的未来将决定东亚和亚洲的前景是美好的、积极向前的,还是“零和游戏”、停滞不前,甚至走向冲突。中国正在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而且作为国家的战略抉择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但是东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需要各方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光靠中国一家的努力是不够的。“独木难支”,和衷才能共济,这话千真万确。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国力和军力一直强于日本,但却从未侵略、殖民过日本,相反自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近百年中,日本国力和军力一强就侵略和奴役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历史的教训是深刻、惨痛的。

    再看美国的因素。美国自二战结束后其实根本就没有离开过亚洲,始终是东亚地区经济、政治和军事的主要因素。两岸问题久拖不决、朝鲜半岛持久分割、近期中日矛盾激化都与美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美国的影子无处不在。所谓美国“重返亚洲”只是个伪命题,应该说是美国“更加重视亚洲”,尤其是东亚。美国一些精英们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全球战略错位,在伊拉克、阿富汗陷入“泥潭”太深,对亚洲重视不够,现在要对亚洲尤其是东亚加大投入,更多参与,因为东亚是全球发展的前沿和火车头,攸关美国重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利益。美国军事实力超群,自然手中有啥就吆喝啥。于是美国以军事同盟、安全协作开道,巩固和加强与盟友尤其是与日本的紧密关系,拉拢一些东盟国家,试图在军事上建立多个“同心圆”架构。美国在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上的言行也进一步说明其军事上在亚洲拉帮结派的真实目的。美国经济上在亚太重新“划山头”、立规则,积极推进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谈判(TPP),作为经济主要抓手和“利器”。这样两手并举,重拳出击,以巩固对地区的主导权。

    中国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对处理东亚安全问题很有借鉴作用。中美都希望维护亚洲和东亚的安全和经济繁荣,双方的现实共同利益大于方方面面的分歧。如何处理好各种分歧、有效管控危机,相向而行,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对中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中日之间目前的矛盾和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也是日本方面挑起的。唯有正视现实和历史,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通过有效沟通、谈判,逐步降低紧张局势,为改善两国关系创造条件。

    对外援助是外交战略的重要抓手

    最近,美国在华盛顿召开与非洲国家领导人的峰会,承诺向非洲投资330亿美元,支持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奥巴马在讲话中强调,美国增加对非洲合作并非只为非洲的资源,而是希望帮助非洲的发展。同时有报道说,中美有可能就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作。大国对外援助再次成为各国热议的问题。

    对外援助是各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和服从于国家总体利益。同时,对外援助也是全球治理特别是作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主要指标世界减贫的重要内容,大国对此都十分重视。

    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呼吁发达国家将其国民收入总值的0.7%用于对外援助。迄今仅有英国、挪威、瑞典、卢森堡和丹麦五国达到这一目标。

    对外援助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支出,在发展和巩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友谊、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和促进民生、推动双边经贸关系、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据最新统计,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为893.4亿元。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对外援助金额为3456.3亿元。

    新中国成立后,不管是在国内困难时期还是经济发展较快的时候,中国坚持不懈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无私援助,始终不渝地为受援国着想,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对外援助。据经合组织统计,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中国共向21个国家提供了约14.5亿美元援助,接受援助最多的是越南、朝鲜、柬埔寨、埃及和阿尔及利亚。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提出了著名的以“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为核心的对外援助“八项原则”。不附加任何条件从此成为中国的援外特色。闻名世界的坦赞铁路就是历史的见证。

    对于中国的“无条件”援助,西方国家一直耿耿于怀,说什么的都有,“资助独裁政权”、“无视受援国的人权纪录”,这些年则指责中国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2006年,时任世界银行行长沃尔福威茨公开批评中国在向非洲提供贷款时忽视当地的人权和环境状况。同年,英国外交大臣访非时将中国外援与英国的殖民行为相提并论。这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连美国学者都认为,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厚度和经验广度不亚于任何一种成熟的西方援助”。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对外援助最重要的贡献是减少贫困和自身发展道路的成功。中国在减少贫困上身体力行。按世界银行每天1.25美元标准,过去30多年来中国减少了6亿贫困人口,占全球减贫的70%以上。中国减贫的思想和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减少和摆脱贫困提供了思路和路径。

    不少发展中国家独立以后,真正的需求是希望通过中国的援助,能够成功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实现经济的独立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经验究竟有哪些?主要就是: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扶贫“授人以渔”;着眼于保障民生。中国对外援助中已经融入了自身发展成功的经验。中国商务部近年每年培训发展中国家官员2万多人次,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消除贫困战略以及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等。同时中国始终强调,中国模式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本国国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和减贫道路。

    中国外交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的共赢理念,希望中国的发展成果能惠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人民,大家守望相助,促进南南合作。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扶持、同舟共济的兄弟情谊。

    中国对外援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内政,充分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尊重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权利,缘于“道并行而不悖,物并育而不害”的中华文化思想传统和50年代确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与中国长期遭受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排挤、欺负的痛苦经历有关。

    从中国自身发展经验出发,民生始终是中国外援的重点,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低收入国家始终是重点国家。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近50%投入受援国减贫、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民生领域;超过61%的援助资金投向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低收入国家,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到2011年底,70%的中国投资集中在农业、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矿业开采类仅占30%。这些事实充分表明,西方国家说中国搞“新殖民主义”就是抹黑、诋毁中国。

    “合则强,孤则弱”。发展中国家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共识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日益深入人心。中国不会忘记,1972年是广大亚非拉国家一起发声,帮助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也不会忘记,在过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里,每年都是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站在一起,击败西方针对中国的所谓“人权提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接受国际社会援助。这些援助不仅补充了中国经济建设所需的资金,更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管理经验和理念,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根本,是中国外交的基础,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对象。这一点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水平,都不会改变。

    国际发展援助的历史背景是,发达国家都有对发展中国家殖民的历史。殖民结束以后,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原殖民地国家恢复经济、改善民生。但是西方国家往往在援助中附加各种政治条件。

    举例看,1995年欧盟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签署第四个《洛美协定》新议定书,把援助同受援国“人权与民主”挂钩。美国对外援助多数给了盟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常常与受援国的人权及安全问题挂钩,援助经费有时直接安排观察或协助受援国选举的费用,对干涉受援国内政毫不掩饰。

    西方国际政治学者摩根索说:“对外援助和外交、军事、宣传等政策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国家‘军械库’里的武器装备。”这一概况真是入木三分。美国对外援助就是如此。

    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实现欧洲复兴。冷战结束后,美国削减对外援助。90年代,美国援助总量下降甚至激起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应,有人发起“Just 1%”活动,揭露美国国际援助只占联邦预算1%还不到。

    最初日本将政府对外援助作为对亚洲国家进行战后赔偿、修复关系的途径,较少附加政治条件。现在日本已打破外援“不能用于军事用途”的限制,使其进一步成为政治、军事战略的筹码。

    欧盟是全球发展援助项目的最大出资方,全球约一半发展援助项目由欧盟及其成员提供。但是西方的援助往往以新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引,强迫受援国接受西方“华盛顿模式”的经济政策。以80年代为例,西方不少援外工程和项目因此荒废,给受援国带来沉重债务负担,使许多非洲、拉美国家陷入长期贫困。赞比亚经济学家莫约指出:“西方对非援助在1970年到1998年间达到顶峰,同期非洲贫困率从11%上升至难以置信的66%。”西方“对民主制的痴迷”十分有害,根本无视亚非拉国家的现实,造成的危害至今难以彻底消除。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3月访问非洲时提出“真”“实”“亲”“诚”的合作理念,并表示中方已经并将继续同非洲国家一道,采取切实措施,妥善解决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非洲国家从合作中更多受益。截至2012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近200亿美元。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约144亿美元中的51.8%用在非洲。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全球大国地位的提升,中国外援正在成为整个多边发展援助的组成部分,为积极参与解决贫困与发展、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全球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国际援助体系多元化带来整个国际发展合作的多极化,发达国家主导的“南北”发展援助模式不再。南南合作成为国际援助的主要内容。联合国开发署署长克拉克指出,“南方国家因为经验接近从而使得南南合作天然具备更能解决发展问题的优势”。

    以中国支持与东盟多层次区域合作为例。中国多渠道提供资金,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2010年至2012年,中国连续宣布援助举措,重点援建一大批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项目,助推东盟国家经济发展。2010年以来,中国加大实施“中国—东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与东盟共同建设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20个,示范推广面积达100万公顷;在东盟新建3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出30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周边国家建设跨境动植物疫病防控监测站,建立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体系。

    中国还帮助东盟加强能力建设,三年来为东盟国家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5000余名,涉及商务会展、金融财税、传统医药和传染病防治、新能源、农业等领域。

    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对外援助规模将日益扩大,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frican Prosperity and China.Aid and Investment

    African continent, with its fast growth of last decade, is the future wonderland for prosperity that will benefit foreign investments and entrepreneurs. Strangely lots of rumours have been circulating lately that target China as "a villain" who plun-ders Africa for energy resources. What a big lie! The real story about China and Africa is one with long-lasting friendship of mutual benefit and support.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The friendly relationship between Africa and China goes back several dec-ades. The signature project of Chinese aid "the Tanzania-Zambia Railroad" still symbolizes the strong tie that bonds China and Africa closely. Every Chinese till this day remembers vividly the jovial scene of many African diplomats dancing in the General Assembly Hall in early 1970s when GA Resolution 2758 was adopted that readmitted China into the United Nations.

    Today that tie is even stronger with the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ing upgraded to one of strategic partnership, as unambiguously articulated in 2006 by then Ethiopi-an Premier Meles Zenawi: "China upholds the principle of sovereign equality and non-interference in each other's internal affairs that constitutes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Africa and China has established partnership of mutual trust" .For half a century, China has offered full and unswerving support to Africa in its fight against colonialism and apartheid as well as for national independence. Africa, being an important group in the UN system, has steadily stood behind China in her efforts to safeguard her interests in various fields. The mutual support that is so typical of China's relations with Africa and so pervasive in China's diplomacy that, as Chi-nese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Nations in Geneva between 2010 and 2012, I al-ways turned to African colleagues for help whenever there is a need, in particular on human rights issues at Human Rights Council.

    "Mutuality is the hallmark in China's economic relationship with Africa"

    Africa has become one of the pillars in China's pursuit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China is the biggest trading partner and one of the key investors in Africa.Since 1990s, China-African economic cooperation has witnessed a turn-ing point that morphed from one of mainly economic assistance to a complex model of cooperation in trade, investment, finance and technology. The annual bilateral trade in 2012 topped 200 billion USD and China's investment reached 21.23 bil-lion USD the same year while African investments from Sovereign Funds of South Africa, Nigeria, Gabon, Angola and others to China today surpassed 10 billion USD. It is estimated that China's investment will reach 50 billion USD by 2015.More than 2000 Chinese companies have invested in over 50 African countries in finance, aerospace,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and real estate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sectors like agriculture, mining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rue that Africa is one of the key suppliers of energy resources to China and China's investment in African energy resources is on the rise. China now imports o-ver one third of petroleum from Africa with Angola being the biggest exporter. On the other hand, two things need be emphasized:1, China's imports of oil from Af-rica is much less than those by the US and Europe respectively;2, China is doing its utmost to help build up manufacturing capacity in Africa, knowing very well that lack of manufacturing capacity is the key obstacle to sou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frica.

    "Chinese are no neo-colonialists"

    "China has never engaged in any colonialist activities in Afric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rica and China is by no means a colonialist one, " said President Zuma of South Africa at China‘s People University during one of his visits in the last few years. As China-African cooperation becomes closer, more reports ap-peared in western media supposedly exposing China's misdeeds in Africa such as China's aid feeds corruption, Chinese companies violated African people's human rights; Chinese investments propped up dictators etc. These allegations can.t be farther from truth and they are totally groundless.

    It certainly merits some reflection on China's aid to and investment in Africa.

    The first thing that rattles western countries is the principle of China to pro-vide aid to Africa with no political strains attached. This is a clear demonstration of China's long-held policy of non-interference in other countries. internal affairs.Necessary consultation with recipient country will be conducted before any decision on aid is made to make sure that aid program is in line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at country.

    American professor Brautigam who wrote the book "The Dragon's Gift" said that the way China's aid and investment is done actually inhibits corruption in re-cipient countries because the funds are directly transferred to the companies con-cerned instead going into government coffers as is the practise of World Bank-fi-nanced projects and others.

    Take Angola for example, China needs petroleum and Angola needs infra-structure. Bilateral cooperation program has been designed exactly to address these needs with China importing Angolan oil while helping Angola build necessary infra-structure like roads, housings, schools and hospitals with funds from both proceeds from oil sales and long-term low interest loans from Chinese banks. Really a dove-tale program that benefits both countries!

    Another example is Zimbabwe whose economy has been ruined recently by embargoes and isolation by western countries for obvious political reasons. Mean-while China has all along given assistance to Zimbabwe which proves a great help for that countries. I had first-hand experience because I served for a few years as a young diplomat in Zimbabwe in late 1980s.

    Secondly, both State-owned-enterprises and private companies that invest in Africa tak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riously, contrary to what are reported in western media.The most prominent contribution they make is the provision of jobs for local people. In Sudan for instance, a Chinese company contracted to help build Malowi Dam and that project alone employed over 16.000 local workers. An-other project of refinery involved 1.100 local employees with half of them in train-ing while the other half working.

    Thirdly, China's aid and investment is very much tailor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frican countries. The above-mentioned Angolan example is self-explanatory. Sudan used to be an oil-importing country and now with China's help, has become an oil-exporter with both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capacity in exploration, extraction and refinery. Another example is Niger, as one of the least-developed-countries, whose economy had been in poor shape for a long time even if it has abundant reserves of uranium ore. Why? Because the uranium mines are in the hands of a French company that artificially keeps the price at a low level.With Chinese companies in, the situation now has changed in favour of Niger whereby not only uranium ores are fetching a better price, but also Niger is build-ing up its infrastructure at a quickened pace.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s aid and investment activities in Africa and colonialism is the latter were forced upon the African countries while what China is engaged in now is based on the needs of Africa and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both sovereign and business-wise. The Counsel-general of Nigeria in Hongkong once said that the reason they want to do business with China is that they can sit down and talk about business with Chinese counterparts on an equal footing. That was not possible in colonial days. Two years ago, there was a book entitled "Dead Aid" by Zambian author Mm.Dambisa Moyo who talked about the western aid to Africa, saying that roughly one trillion USD aid from western coun-tries provided to Africa in the last half century has brought more harm than good to the African continent.

    History is a mirror as well as a teacher. This mirror reflects China in the right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perspective. This teacher undoubtedly teaches us to view China's aid and investment activities in Africa honestly without any colonialist bias.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