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青草地-美善之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远方的文友来函要我推荐一篇喜欢的散文,不由凝思一会儿:自己看过的散文不少,有印象的散文也不少。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都可以推出若干篇。然选一篇,思来想去,我也就报上这一篇:《佛说阿弥陀佛经》。

    多少有些踌肠的是,作为佛经,能不能算作散文。若从文字来看,此文记载了释迎牟尼讲西方阿弥陀佛的国土之事,其间描述是处,美极,善极,庄严之极,辉煌之极,让人顿生向往之心,这实在非一般文章所能比拟的。其间铺陈重益等等手法所表现的博大飞扬宽厚凝重,而使海阔天空这一类的词汇都显得了那么地偏窄。若从内容看,此经是一篇大劝世文。中国的文学,自古体现的是“文以载道”,根本上有劝世的立论。文斌诗曲,多含劝世。《红楼梦》里表现着佛学的禅机,就是一曾被视作禁书的《金瓶梅》,也有得道僧说因缘的劝世之意。再说西方,也有言《圣经》为文学作品的。那么,说经为散文,并不会袭读了佛经吧。

    自小我便听人念“阿弥陀佛。”原只作一句常用语,为求消灾的话。后来才知与僧人有关,才知与佛教有关,才知与宗教有关,才知与信仰有关。到了长大了,思想中具有了批判的意识,也总觉得念一句阿弥陀佛,又能抵得了什么,又具有着多大的意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上了百遍千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就算有心地念,又作什么用?顺着一般的教育,也就觉得只是迷信的表现。这里叙一段我父亲曾说过的故事:说有一个叫阿弥的穷长工,专做好事,而雇用他的地主,则是富而不仁。一日佛为试人心,化作一个又老又残的叫化子,上地主家乞讨,却被地主凶恶地推倒在门口,便一口气也没了。地主想叫人搬去尸体,那尸体便如生了根一般。于是四面八方的叫化子都聚拢来,在地主家吃喝办丧,一日尸体不埋,便一日吃喝,那习俗名为“遭人命”。眼看着已把地主家财产吃尽,阿弥从外面来了,他上前一下子便把尸体驮在了肩上,跑着跑着,便飞升起来,那尸体也就显出了佛相。人们看着此景,便都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句,也就流传下来。

    那时,我对父亲说的这一个小故事,还是有所相信的,因为故事也合乎着佛的劝世,提倡的是善。只是这样一个故事,使阿弥陀佛这一句话,让人们不住地念在口中,多少使人觉得宗教的简单。也使人觉得佛教的简单。直到看到了这一篇《佛说阿弥陀佛经》,才真正知道了阿弥陀佛的涵义,那是一种佛国的象征,那是一种尽善的归宿,那是一种尽美的夭地,那是一种极乐的世界。按经所叙,应该说称诵着这一句阿弥陀佛,则是对那西方佛国的向往,则是内心向善的现实表现。它的意义实在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那种有口无心的一句阿弥陀佛,确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从文章来说,这一篇《佛说阿弥陀佛经》是一篇善文,是一篇美文。它也是最早翻译到中国来的外国文字。它在中国广大民众中的具体影响,也是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难以比拟的。谁不知道一句阿弥陀佛?谁没有意无意地念诵过一句阿弥陀佛?

    文学表现美和善,这一原定的宗旨,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似乎再这么提的人,多少有点跟不上现代潮流。文学并不一定完全要劝世,然而,劝世的文学也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乃是永恒的。

    立愿往生彼佛国,可说是信仰,也可说是对理想国的向往。当初释迎牟尼佛谈经说法之时,也知在现实的婪婆国土五浊恶世,说这庄严善美的极乐国土,也正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希有之事。那信仰却影响了多少朝代,多少世纪。其实心外无佛,那“从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的极乐世界,只要在心里存在了,也就开着了“大如车轮,青色青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的花;也就鸣着了“昼夜六时,出和雅音”的“奇妙杂色”的鸟,也就闪烁着了极乐的光明。而今说理想,已经没有多少人呼应了。现实变得十分现实,物欲横流,金钱世界,所有信念都作笑谈,谁再在意一个虚的无法用现实证明的彼岸世界呢?甚难,甚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