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人间-零秒越千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03年10月15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堪称伟大的日子。

    凌晨1时,发射进入负八小时倒计时。

    凌晨2时,航天员的随行医生依次敲响航天员的房门。医生敲响杨利伟的房门时,杨利伟还在睡梦中;敲响翟志刚房门时,翟志刚也在睡梦中;敲响聂海胜的房门时,聂海胜因听见了旁边的敲门声,自己先起来了。苏联、美国的航天员上天之前都习惯在自己住过的房间门后签下自己的名字,这天早晨三位中国航天员也按照这一“国际惯例”,各自在自己宿舍房门的背后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又在客厅房门的背后留下了三人的集体签名。而且,三位航天员昨晚睡觉前,还各自在一本签字簿上写下了一段留言。翟志刚的留言是:“光荣属于集体,属于祖国,属于人民。”聂海胜的留言是:“心系‘神舟五号’飞船,誓圆中华飞天梦想!”杨利伟的留言是:“神圣的使命,航天人的光荣。”

    接着,随行医生为三位航天员作身体检查。三位航天员身体正常。杨利伟除了体温比昨天增加了0.1度外,其他与往常一样:血压收缩压116,体温36.1度,心跳每分钟76次!

    随后开始吃早餐。这顿早餐除了三位航天员,没有任何人陪同。餐桌为长方形,三人的位置是:杨利伟坐端头,翟志刚坐右边,聂海胜坐左边。早餐的内容,是杨利伟最喜欢吃的面条和饺子。这顿早餐吃得不算多,也不算少,用杨利伟自己的话说,感觉挺好,吃得很舒服。尤其让杨利伟感到提神又壮胆的是,早餐结束前,翟志刚拿出一瓶红葡萄酒,给聂海胜倒了半杯,给自己倒了半杯,然后先给杨利伟倒了半杯矿泉水,再往矿泉水里倒了一点点红葡萄酒。翟志刚举杯说,来,利伟,为你壮行!杨利伟说,谢谢二位!说罢,三人站起来,高举酒杯,一饮而尽!这是杨利伟上天之前在地球上吃的最后一顿早餐。

    早餐结束,杨利伟坐在客厅的凳子上,默想了一会儿飞行程序。然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开始穿戴航天服。翟志刚和聂海胜则在旁边帮助杨利伟收拾东西,不时提醒杨利伟进舱的一些注意事项。

    凌晨3时40分,随行医生为杨利伟作最后一次体检。杨利伟身体正常,几项指标依然是:收缩压116,体温36.1度,心跳每分钟76次。4时整,随行医生和航天医学专家分别在杨利伟的体检报告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4时30分,杨利伟的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吴川生提议,在杨利伟出征之前留个影。于是,身着航天服的杨利伟坐在中间,翟志刚、聂海胜站在杨利伟身后,宿双宁、吴川生各站一旁,照了一张合影。身后墙上的挂钟显示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4时37分。这是杨利伟上天前在地球拍的最后一张照片。

    5时20分,“问天阁”举行航天员出征仪式。国家主席胡锦涛这天也起了个大早,亲自为航天员出征壮行,并作了讲话。

    之后,杨利伟左手提着航天服通风箱,向着大厅的侧门走去。这时胡锦涛又往前走了两步,望着杨利伟的背影挥了挥手。杨利伟一回头,见胡锦涛在向自己挥手,也挥了挥手,然后向着航天员公寓外的广场走去。

    广场上,数百名为航天员送行的队伍早已等候在此。他们中除了航天专家、科技人员和基地发射官兵,还有身着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男女、白发苍苍的老人以及佩戴着红领巾、手持鲜花的少先队员。虽是10月中旬,但戈壁已是初冬,加之是早晨,所以站在人群中的我尽管身穿棉大衣,也依然感到阵阵寒意。

    5时30分,杨利伟身着乳白色航天服亮相于广场,人群顿时一阵欢呼,欢快的《迎宾曲》也骤然响起。在热烈的欢呼声中,杨利伟走到事先摆好的一个话筒前,向总指挥李继耐庄严报告:“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出发!”总指挥李继耐庄严地大声下达了命令。“是!”杨利伟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向护送自己的专车走去。翟志刚、聂海胜紧随左右,护送着杨利伟上车。杨利伟临上车前,三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5时40分,护送杨利伟的车队在晨曦中向着发射塔缓缓驶去。杨利伟的身后,是无数双满含热泪与期盼的眼睛,以及此起彼伏的激动人心的口号声:“杨利伟,我们盼着你胜利归来!”“杨利伟,祝你一帆风顺!”……

    5时58分,护送杨利伟的专车直接开到发射塔下。杨利伟下车,进入防爆电梯,身后是教练员和随行医生。李继耐、胡世祥、王永志、张建启、戚发轫、袁家军、黄春平、刘竹生等与杨利伟作最后的告别,他们纷纷对杨利伟说:“利伟,祝你成功!”“利伟,祝你凯旋!”站在电梯里的杨利伟一脸微笑,说:“放心,明天北京见!”

    就在防爆电梯快要关闭的时候,大总师王永志像父亲一样伸出手臂,拉住杨利伟的手,没有任何语言,眼睛却分明在说:去吧,小伙子,没有把握,我们是不会送你上天的。由于杨利伟穿着航天服,不能正常握手,两人的手只能紧紧挨在一起,直至防爆电梯开始自动关闭,才慢慢、慢慢松开……这是杨利伟上天前与大总师在地球上的最后一次“握手”。

    防爆电梯将杨利伟徐徐升至近60米高的飞船舱门前,杨利伟走出电梯。按照程序规定,杨利伟离进入飞船的时间还有15分钟。也就是说,杨利伟要在飞船的舱门前等待15分钟。此刻,在60米高的发射塔上,在飞船的舱门前,一共只有五个人:杨利伟、教练员、随行医生以及专门负责关闭飞船舱门的两位师傅,而绝对没有一个记者。所以后来见诸各种报刊、书籍的关于杨利伟进入飞船前向人们挥手致意的照片,均是记者们(也包括我在内)三天前“导演”的作品,而绝非杨利伟当日上天前的留影。由于这一时刻非常特殊,也非常微妙,五个人坐在那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说话。毫无疑问,这一时刻对杨利伟来说是一个非常难熬的时刻,就像一个人被悬在了空中,大家都在看着你,看你什么时候升到天上,或者落在地上。而对其他四人来说,同样也是一个多少有点尴尬的时刻——与杨利伟说话不是,不说话也不是。说了,觉得多余;不说,又不放心。

    片刻后,有人说了一句,给杨利伟说个笑话吧。说这话的人是想缓和一下气氛。结果笑话还是没人说,连提议说笑话的这个人也不知说什么笑话好。后来,是一位负责关闭飞船舱门的师傅和杨利伟聊起了天。这位师傅对杨利伟说,听说苏联的加加林第一次上天的时候,也有两位师傅负责为他关闭飞船的舱门。后来,其中一位师傅退休了,另一位师傅当上了苏联国家航天博物馆的馆长……两人正聊到这里,指挥控制中心传来“航天员进舱”的指令。于是,杨利伟在教练员、医生和两位师傅的协助下,缓缓爬进了飞船返回舱。而就在两位师傅即将彻底关闭飞船舱门的最后一瞬间,杨利伟一回头,微笑着向刚才与他聊天的那位师傅开了一句玩笑:“‘馆长’,明天见!”这是杨利伟上天前留在地球的最后一句玩笑话。

    清晨8时,鲜红的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

    这一天,戈壁滩上的天气出奇地好。没有风,没有雨,更没有沙尘风暴,只有阳光洒满千里戈壁,戈壁一片灿烂金黄!高高耸立于蓝天之下的发射塔,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个顶天立地的伟岸汉子,站在大西北的地平线上,随时待命出征!而千古荒凉的戈壁滩,这天仿佛也突然变了模样,容光焕发,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给人以神奇伟大、妙不可言的感觉。而且,这里还是中华民族梦想飞天的地方,距此不远便是飞天圣地敦煌莫高窟……漫漫黄沙,潇潇长风,历史的脚步走到了1958年,新中国的第一个导弹靶场落户于此,十万航天大军秘密开进大漠,在此安营扎寨,于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同胞把最好的草原让给了共和国第一个发射场,而自己则北迁120多公里,重新开垦拓荒,新建家园。从1958年到2003年,共和国第一支导弹发射部队在冰雪风沙中一路走来,走过了常人无法想象的45年,熬过了极其艰难的岁月。他们如同戈壁滩上不倒的胡杨,深深扎根于此,完成了一千多枚导弹火箭、34颗卫星、四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发射,为共和国创造了波澜壮阔、震惊世界的十个“第一”——第一枚导弹从这里发射;第一枚核弹头从这里升空;第一颗人造卫星从这里起飞等等。而后,走到了今天。

    今天,历史再次选择了这片土地。中国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用自己研制的火箭发射自己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中国人要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离开地球飞向太空!这片神奇的土地,能再现神奇吗?

    说来有点离奇,此次“神舟五号”的发射,无论火箭还是飞船,自进入发射场后,便一路绿灯,一帆风顺,不像前四次发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而且每个问题都能把人吓出一身冷汗!但7时49分,就在大家为这次的一帆风顺而暗自庆幸时,一个万万没想到的故障还是发生了:“01”发射指挥员郭宝新突然听到火箭系统指挥员王学武报告,火箭利用系统测试电源出现掉电!郭宝新的脑袋“嗡”的一声。因为这个电源的供电时间最多为30分钟,即如果在30分钟内不能排除故障,就意味着今天原定9时发射的计划就必须推迟!郭宝新当即下令启用应急方案,王金安总师立即带领配电抢修小组赶到现场,火速排查!

    发射系统的人们焦急地等待着排查结果。15分钟后,掉电故障终于排除!郭宝新的额头一片虚汗,发射系统的官兵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8时15分,紧紧搂抱着火箭的发射支架像一双巨大的手臂,开始缓缓展开,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自己乳白色的身姿完全袒露在阳光映照的蓝天之下,于是“中国航天”四个大字显得格外耀眼。如果说飞船是飘扬在高科技的珠穆朗玛峰上的一面旗帜,火箭就是将这面旗帜插上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运动员。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先后研制出的各种火箭有23个系列、208个型号,但拥有能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的国家,只有中国、美国和苏联。中国的“长征号”系列火箭从1970年至今已有过近百次的发射纪录,而“长征二号F”火箭则是“长征号”火箭家族中可靠性最高、安全性最好、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它全长近60米,起飞推力600吨,可将8吨重的飞船送上太空!

    这时,胡锦涛主席一行来到发射塔下,与即将升空的火箭、飞船作最后的留影纪念;在香港的参观大厅,凤凰卫视的新闻频道正播放着一条消息:伊拉克又发生一起爆炸事故,20名驻伊美军遇难,布什总统火速召开紧急国事会议;而在日本东京,国际宇航员会议开始不到十分钟,会议主持人便临时宣布暂时休会,于是中国即将发射的“神舟五号”和杨利伟的安全问题成了会议谈论的主题。

    8时50分,“01”发射指挥员下达了“十分钟准备”的口令。坐在飞船里的杨利伟向地面报告:“舱内初始状态检查完毕,设置正确。”这是杨利伟上天前在地球上作的最后一次报告。

    接着,胡锦涛主席一行登上基地试验指挥楼的楼顶平台,把目光投向了即将起飞的“神舟五号”。发射场附近,直升飞机、搜索车、救护车等快速出动;一百多名记者携带“长枪短炮”,争先恐后地纷纷抢占有利地形;成千上万观看发射的战士、家属、老人、儿童以及当地百姓全都注视着发射塔;在距离发射塔200米远的戈壁滩上,十几匹骆驼也驻足引颈,一起抬头仰望……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指挥控制中心大厅,观看发射的中央领导人以及中央各部委贵宾也已就位,目光全部集中在了大屏幕上。

    “五分钟准备!”发射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此刻,距离发射塔1500米远的基地指挥控制大厅里,看似十分平静,实则每个人心里都怦怦跳个不停。谁都没注意,就在这时,总指挥李继耐侧了侧身,轻声问了大总师王永志一句:“带了吗?”王永志点了点头,并用手摸了摸衣兜。由于每次发射都惊心动魄,如履薄冰,所以几十年来不少航天专家都患上了一种职业病——心脏不好。久而久之,每次发射前带上一盒救心丸,便几乎成了专家们的一种习惯,或者说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在火箭点火前几分钟,他们彼此总会提醒一句:带了吗?王永志心脏不好,发射前医生给他和好几位专家都准备了救心丸。李继耐担心他忘了,所以问了一句。

    而此刻火箭系统的总指挥黄春平和总设计师刘竹生,两人脸上的表情更是分外凝重。再过两分钟,火箭就要点火起飞了,两分钟后能成功点火、顺利起飞吗?尽管为了一个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发射的成功,他们大胆突破原有设计理念,采用了55项新技术,攻克了故障自检处理系统和逃逸救生应急系统两大世界性难关,并对火箭309个质量问题和一千多个插头全都进行了重新检查,其可靠性已达到了工程总体要求的97%。97%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年初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第28次飞行时爆炸,他们计算了一下,其可靠性就大致相当于97%。而可靠性是一个随机性的问题,28次中失败1次,这一次有可能是第1次,有可能是第18次,也有可能是第28次。面对这样一个97%,谁能保证这一次绝对成功?万一那个3%偏偏就出在这一次呢?因此,在火箭点火前一分钟时,黄春平还是伸手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衣兜——衣兜里和王永志一样装着救心丸。而刘竹生的老毛病早就犯了——手心已经沁出一大片细汗!

    “十,九,八,七,六……”发射进入读秒倒计时。

    这时,基地指挥控制大厅的大屏幕上清晰地传出一幅图像:杨利伟举起右手,向全国人民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这是杨利伟上天前留在地球上的最后一个军礼!

    “……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

    随着“01”发射指挥员一声令下,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火箭一声长啸,腾空而起!霎时间,烈焰熊熊,雷霆万钧,山呼海啸,天地动容,指挥大厅和方圆十几公里内的人群一片欢呼雀跃!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火箭在熊熊烈焰中徐徐上升。火焰紧紧包围着飞船。飞船里的杨利伟此刻承受着巨大的超重压力,耳边不时响起火箭升空时脱离箭体的碎片的“嘎嘎”爆裂声,但他依然目光炯炯,神态自如,从天上传回的各项生理参数显示:他的身体状况一切正常,而且心跳还是每分钟76次!

    “一、二级火箭分离!”

    “火箭、飞船成功分离!”

    9时9分50秒,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从火箭点火起飞,到火箭、飞船成功分离,不过只有短短的270秒!但在这短短的270秒里,不少专家尤其是火箭总指挥黄春平的心跳,均超过了每分钟160次;火箭总师刘竹生的手心,更是一片大汗淋漓!而从270秒后,杨利伟却终于挣脱了地球的束缚,冲破了地球的引力,成为第一个离开地球、叩响宇宙大门的中国人!

    9时33分,随行医生与杨利伟通话,询问杨利伟感觉如何,杨利伟回答说:“我现在感觉良好!”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传回地球的声音。

    9时42分,总指挥李继耐正式宣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接着,胡锦涛在发射场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讲话。

    然而,稍加注意便会发现,除火箭专家和发射官兵热烈拥抱、尽情欢呼外,其他专家们的掌声都显得很有节制,甚至眉宇间还多少藏着些许隐忧。这是因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只意味着火箭发射成功,并不等于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已经结束。只有杨利伟从太空安全返回地面,才算大功告成!因此飞船入轨后,“神舟五号”能否顺利着陆,杨利伟能否平安回家,仍是一个很大的悬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