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的“另类”艺术-澳洲华人艺术的另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欧:虽然你刚才说的那个大项目后来流产,但你原来在澳洲的那些作品在这边办过个展没有?我是说,拿回来办。

    关:我07年办过一个,在北京办的,那时我还没回来。

    欧:用的什么作品?

    关:是我在澳洲做的作品。回来以后,没在中国办过个展,但我在澳洲办了一次个展,在香港办了一次。可能明年吧,要办一次比较大型的个展。

    欧:2007年的个展是第一次,是吧?

    关:不是,之前有过三四次了吧。

    欧:你这些以澳洲题材为主的作品在国内卖得怎么样?反映怎么样?他们看得懂吗?

    关:他们现在基本上把我看成一个澳洲背景的艺术家,因为我作品里有很强的澳洲符号和信息,比如像难民啊,移民啊,水啊,星座啊,地图啊,完全是澳洲的那一套。

    欧:还有土著啊,还有——

    关:对。他们对我的作品怎么看,我也了解了一下。他们把我看成是比较另类的作品,比较新奇,没见过,中国艺术家圈子里没有人搞过像我这类的作品,也算是比较独特吧,但不属于他们主流。主流里是流行另一种符号。虽然我的画和澳洲相关,但也包含中国元素,表现出某种另类的特色。

    欧:他们主流里的“另一种符号”是指什么?就是这里为主流的东西。

    关:比如说,就像F4(该词指四位艺术家: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和方力钧——欧阳昱注),就是大头啊,张着嘴笑啊,有种政治波普的性质。这是前几年比较流行的,现在可能就很多样了,因为跟国际上联系很密切,这几年中国艺术的发展也很快。有很多你也看不出有特别强的中国符号特色。现在也在转变,跟世界接轨,等等。但我的作品还是比较独特和另类的。

    欧:虽然你说你比较独特,但据我所知,还有一批到美国、到欧洲,比如美国的徐冰、蔡国强等等,这些人摆在一起,他们(中国观众)怎么看?因为这是八十年末以后出去的一大批,散居在世界各地。

    关:把我放在海外集团里面看,我仍然算比较另类的。为什么另类?因为徐冰也好,谷文达也好,蔡国强也好,这些艺术家仍然还是用中国元素在做。比如,徐冰始终在用文字的东西,现在还是用。他在国外时,不管他做假英文书也好,天书也好,基本还是用中国文化里面很强的元素,如书法、文字等等。蔡国强用炸药来炸,谷文达用灯笼,用中国灯笼做的装置,等等。基本上,他们还是沿着中国符号在走。但我完全变成了一种澳洲化的东西,脱离了中国,虽然还有中国元素。一眼看去,还是中国艺术家的东西。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当时在澳洲,我就想让澳洲观众了解我,我关注的也是在澳洲周边发生的事情。非常澳化。所以,在“澳洲帮”艺术家里面,我也是澳化程度最高的,因为我表现的是他们周边发生的事情。回到中国以后,感觉上仍然是比较另类和独特的。

    欧:那么,你这样一种另类和独特是否会影响你的销售情况?是销售更好,还是使它受到影响?

    关:我发现,在澳洲的时候,因为我的作品不是很市场化和大众化的,有很深的文化背景,涉及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所以我的作品始终在小众里面比较流行,就是精英层面和知识分子层面。收藏我作品的人都是有点修养、有点知识背景的人,这些人对我比较关注,不是那种大众化的,如炸药“哗”的爆炸效果。你必须得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文化背景,才能够了解我的东西。

    欧:那么,这个是针对西方所谓的白人精英,以及少数的华人精英。当这个被搬到中国语境下面后,中国的知识层面、精英层面能够接受吗?除了觉得你独特以外。包括中国这些有钱买画的人,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东西?我还是在问销售问题,是会让他望而却步,还是独特到让他购买欲望很强?

    关:基本上,这里跟澳洲有点类似。就是,喜欢的人特别喜欢,不喜欢的就觉得有距离,比较难接受,很多人看不懂。所以,还是在一种小众的范围。喜欢的人就觉得好得不得了,追着你要收藏你的作品。但大众看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你必须给他们解释。我觉得,受众得有一个培养的过程。比如,我刚到澳洲的时候,他们对我的作品也是有种距离感,不太理解,但经过我十年、二十年的培养,逐渐就形成了一个群体,慢慢就比较了解了。所以我想,我在中国的转身,估计也需要五年到十年的一个过程。

    欧:对,得有个铺垫。

    关:也得有个铺垫,慢慢让大家能够接受。

    欧:据我所知,你在澳洲的培养和成长,还有一个方面,即艺术评论。

    关:对。

    欧:在这边有没有这个东西?

    关:在这边,现在开始有一些了。

    欧:以中文写的艺评?

    关:但相对还是没有在澳洲那边多,因为我毕竟才刚回来,2008年4月回来,还不到两年,差不多两年吧。这两年之间,我还要去一些其他地方,等等。欧:我听说,但我没看到。当时中央台给你做了个专访是吧?

    关:对。

    欧:是多长时间?半个小时?

    关:对,半个小时,放在10台的人物介绍里面。

    欧:是什么时候做的?

    关:正好是在我回国前后做的。是这样的,中央电视台驻悉尼的一个记者——他们三年一换——这个记者,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我,对我的作品很感兴趣,他本人也是个文化人。后来,追着我三年,就是连着拍了我三年的时间,有了很多素材。

    欧:是在这边和那边都拍,还是只在澳洲拍?

    关:主要是在澳洲拍。他好像是05、06和07这三年驻悉尼。所以包括了我一些大型活动,包括“另一种历史”,还有给墨尔本做的那些大型壁画——

    欧:气象局的那个。

    关:对,对。还有些讲座等等。他都抓拍了。

    欧:录像还是摄影?

    关:电视。正好他结束了在澳洲的三年,就换岗了。他回来后,就把这些素材剪成了一个片子,剪成了个名人的栏目,在10台播出了。10台放了后,4台又把它裁成两集,他们有个栏目叫“世界华人”,又在那里面放了。所以,这正好在我回国前后,是个很好的铺垫。很多人就知道了有这样一个艺术家。

    欧:好像我记得,去年还是前年,大使馆搞了个“还乡团”。那是个展览,对吗?

    关:对对对。

    欧: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你能不能讲一下?你是在里面?

    关:是的,我在里面,而且还起了一定的作用。有个澳洲的女策展人,叫凯瑟琳(Catherine Croll——欧阳昱注),她通过申请得到了一笔钱,最早是在悉尼做了个展览,叫“从毛到现在”(From Mao to Now)。

    欧:是90年还是91年?

    关:不不不,是2008年。

    欧:这么晚?

    关:对,就这两年的事。

    欧:哦,原来有个“毛走向波普”(Mao Goes Pop)。

    关:不是那个,那个是93年的。

    欧:那就很早了。

    关:对。这个是2008年的。

    欧:你也在其中?

    关:我没在,因为我已经回来了。她找了我,但没找到。很多人都参加了她的展览。然后,去年,她经过重新安排,裁掉一些人,又找了些人,把这展览又给弄回来了。

    欧:她是个独立策展人吗?

    关:独立策展人。我帮了她,给她推荐了很多艺术家,像肖鲁,就是开枪的那个。

    欧:哦,就是原来的那个星星(画展)的。

    关:不是,她是中国第一次当代大展里面的。

    欧:哦,那个女的,对着电话亭开枪的那个。

    关:对对,她也在澳洲。她在澳洲待了八九年吧,但很早就回来了。她现在还是澳洲公民。她和唐宋是两口子,但现在已经分开了。

    欧:而且她本人也不搞了。

    关:还搞,她现在还搞。

    欧:还搞行为艺术吗?

    关:对,她搞了好多行为艺术等等。所以,我把她也推荐到这个展览里了。还有我的几个助手,像熹发(杨熹发——欧阳昱注)、金沙——

    欧:金沙是策展人吧?

    关:对,他不是这个展览的策展人,而是“中间”(Midway)的,在卧龙岗。把这些人也给她介绍了,还给了她一些意见。所以,去年,搞了个“还乡”的展览。

    欧:一共有多少人?

    关:一共好像有40个人吧,差不多37个人。

    欧:都是跟澳洲有关的?

    关:基本上都是,像王志远、熹发、金沙、郭健、邓忠等等很多。

    欧:邓忠?他跟澳洲有关系吗?

    关:他现在还在澳洲,住在古尔本(Goulbourne)。他最早是搞绘画的。后来退出了,搞动画去了,然后又回国了,现在又搞当代雕塑。我把他也推荐了。

    欧:“中间”好像有他?

    关:“中间”没有他。

    欧:“中间”有几个名字我很生疏。

    关:沈少民。

    欧:沈少民我知道。这次他也来了吗?

    关:对,“还乡”里面有他。几乎这些人都网罗进来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