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
秦王政杀了荆轲,当下就命令大将王翦加紧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着兵马抵抗,哪里是秦军对手,马上给秦军打得稀里哗啦。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秦王政又派兵追击,非把太子丹拿住不肯罢休。燕王喜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求和。
秦王政又向尉缭讨主意。尉缭说:“韩国已经被咱们兼并,赵国只剩下一座代城(今河北蔚县),燕王已逃到辽东,他们都快完了。目前天冷,不如先去收服南方的魏国和楚国。”秦王政听从尉缭的计策,就派王翦的儿子王贲带兵十万人先攻魏国。魏王派人向齐国求救,齐王建没有理他。
公元前225年,王贲灭了魏国,把魏王和大臣都拿住,押到咸阳。接着,秦王政就打算去打楚国。他召集将领们议论了一下,先问青年将领李信,打楚国要多少人马。李信说:“不过20万吧。”他又问老将军王翦。王翦回答说:“楚国是个大国,用20万人去打楚国是不够的。依臣的估计,非60万不可。”秦王政很不高兴,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样胆小?我看还是李将军说得对。”就派李信带兵20万往南方去。
王翦见秦王不听他的意见,就告病回老家去了。李信带了20万人马到了楚国,不出王翦所料,打了个大败仗,兵士死伤无数,将领也死了7个,只好逃了回来。
秦王政大怒,把李信革了职,亲自跑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出来带兵,说:“上回是我错了,没听将军的话。李信果然误事。这回非请将军出马不可。”王翦说:“大王一定要我带兵,还是非60万人不可。楚国地广人多,他们要发动100万人马也不难。我说我们要出兵60万,还怕不大够呢。再要少,那就不行了。”
秦王政陪笑说:“这回听将军的啦!”就给王翦60万人马。出兵那天,还亲自到灞上给王翦摆酒送行。王翦大将率兵浩浩荡荡向楚国进攻。楚国也出动全国兵力抵抗。王翦到了前方,要兵士修筑壁垒,不让出战。楚国大将项燕一再挑战,他也不去理睬。过了一段时间,项燕想:“王翦原来是上这儿驻防的。”他就不怎么把秦国的军队放在心上了。没想到在项燕不防备的时候,秦军突然发起攻势,60万人马像排山倒海似地冲杀过去。楚国的将士好像在梦里被人家当头一棍子,晕头转向地抵抗了一阵,各自逃命。楚国的兵马越打越少,地方越失越多。秦军一直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俘虏了楚王负刍。
项燕得知楚王被俘的消息,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造了不少战船,训练了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觉得大势已去,叹了口气,拔剑自杀。王翦灭楚之后,回到咸阳。由他的儿子王贲接替做大将,再去收拾燕国。燕国本来已经十分虚弱,哪里抵挡得住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22年,王贲灭掉燕园,还攻占了赵国最后留下的代城。到这时候,剩下的只有一个齐国啦。齐国大臣早已被秦国重金收买过去。齐王建向来是不敢得罪秦国的。每回逢到诸侯向他求救,他总是拒绝。他满以为齐国离秦国远,只要死心塌地听秦国的话,就不用担心秦国的进攻。到了其他五国一一被秦国并吞掉,他才着急起来,派兵去守西面的边界。可是已经晚了。
公元前221年,王贲带了几十万秦兵像泰山压顶一样,从燕国南部直扑临淄。这时候,齐王建才觉得自己势孤力单,可是其他诸侯国已经完了,往哪儿去讨救兵呢?没有几天,秦军就进了临淄,齐王建没说的,投降了。
六国诸侯只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彼此之间互相攻打,想拿别国的土地来补偿自己的损失,企图维持小规模割据的局面,给秦国以各个击破的机会。秦国当时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和军事上占了优势,更重要的是符合统一的历史趋势,所以在不到10年的时间,把六国一个一个灭掉了。
自从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起,各诸侯国经过二百五十多年的纷争,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智慧寄语
在中国的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分裂内乱最终会归为统一。中国强盛时,无一例外是统一时期;贫穷落后时,则全都是分裂内乱时期。因此,只有统一的中国才是中国。选取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让父母告诉孩子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大事,追根溯源,激发孩子的爱国情感。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面再分县。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120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6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去抵抗,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44个县。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伕,把原来燕、赵、秦王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50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3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40个郡。
智慧寄语
这篇可以说是“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的续篇,详细介绍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改革。父母可以联系我国现行的相关制度,向孩子讲解这些制度的历史。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和军事理论家,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韩信强忍胯下之辱
韩信是使刘邦战胜西楚霸王项羽而夺得天下的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其还是平民时,曾经受过“胯下之辱。”
史称淮阴侯的韩信,是秦末淮阴(现江苏省清江市西南)人。在他的早年,家境贫寒,是布衣之族。因家里贫穷,他自己又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所以,当时的乡官没人推荐他去做官,甚至当个杂差也没有人用。他生来就不善务农,更不会做生意赚钱。这样,他只得常常到亲戚或熟人家去吃闲饭。他到过的多数家庭都不喜欢他,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秦末人民生活很苦,大多家境贫寒。
后来他投靠了淮阴下乡这地方的一个亭长家里。接连住了几个月,天天在那里吃闲饭,亭长的妻子很不高兴,可是,又不好直接赶他走。怎么办呢?亭长的妻子就每天早早起来做饭,做完饭,他一家人在床上就吃完了。这样,韩信来了,饭也没有了。一连几次,韩信便知道其意图了。这明明是在赶他走,于是,韩信十分恼火地离开亭长家。他想,即使饿死,也不再登亭长的家门。
韩信离开亭长家,成了流浪汉。他信步走到大街上,人们都轻蔑地看他。后来,他来到城外一条河边,他想去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正在这里洗衣服,其中有一位大娘见他面容憔悴,心想:到了吃饭时间还坐在这里,他一定没有饭吃,也一定饿了。于是,将自己带的饭分了半给韩信吃。韩信很感激。
因为韩信此时已无处去,他一连十几日都来这里钓鱼,这位老大娘也天天分些饭给韩信吃。韩信连连向她道谢,并一再向她表示将来要很好报答。这位大娘听了,很生气,并对韩信说:“堂堂的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看你可怜,才分给你饭吃,哪里想得到你的报答!”韩信听了,一时无言以答,但心中好不是滋味。
因为韩信家里穷,又没有什么本事,乡邻及当地的年轻人大多看不起他。
当时,淮阴这个地方有个屠夫,身强体壮,他看韩信走来,便迎上来有意要侮辱韩信,他挑衅地说:“你虽长得高大,好带刀佩剑,实际上,你是个十足的胆小鬼!”旁边的几个年轻人,见韩信不作声,也都笑韩信。
这个年轻屠夫,见韩信仍不作声,逼近韩信,侮辱他说:“韩信,你不怕死,就刺我一刀;你要是怕死,就从我这胯下爬过去!”
这个年轻屠夫,说着,叉开双腿,用手指点着,让韩信爬。韩信咬紧牙,使劲握着刀柄,上下仔细打量了这个年轻屠夫一番,仍未作声。结果,还是从他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看热闹的人很多,有的同情韩信,也有的笑他胆小如鼠,懦弱无能。
殊不知,韩信为了将来有出头之日,才忍下这胯下之辱啊!韩信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被封为齐王、淮阴侯等,他果然洗雪了这胯下之辱,并将这个不仁不义的屠夫杀掉了。
智慧寄语
“小不忍则乱大谋”“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人逞一时之快往往会酿成大祸,有限度的忍让,不仅仅可以在关键时刻保全自己的生命,更能为之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父母应教育孩子面临自己无法应付的情况时,不可逞强,首先要妥协,之后再找父母老师商量解决。
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节俭皇帝。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为薄太后。汉文帝在位期间,执行轻徭薄赋等政策,使汉朝逐渐走向繁荣昌盛,后世把这一时期与其子景帝执政的时期统称为“文景之治”。
崇尚节俭的汉文帝
薄太后出身贫苦。母亲魏媪在秦末农民战争期间,将她送给自立为魏王的魏豹。魏豹被刘邦败后,薄姬(薄太后)被掳至长安,在织室织布。一天,刘邦到织室视察,见薄姬美貌动人,便召入后宫。不久,薄姬生下刘恒。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代相陈豨勾结匈奴叛汉,自立为代王,刘邦亲率大军平定了叛乱,便立刘恒为代王,刘恒时仅8岁。
薄姬为人温和厚道,从不得罪人,也不大与人接触,更没有权力欲,只是一心照看孩子,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因此,在高祖死后,吕后并没有难为她,让她随儿子刘恒到代地,做了代太后。
在吕后执政的16年间,刘恒母子一直提心吊胆,处处小心谨慎,生怕遭到吕后暗算,又担心汉室倾颓,他们将失去现在的地位。长期的逆境生活,养成了刘恒谨慎、宽和的性格和节俭、善良的品质,为他日后的大有作为打下了基础。
汉文帝在位23年,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宫室、苑囿、车骑、服御等衣食住行必需的设备和物品,仍和过去一样,没有什么增加。发现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立即改正,务求有利于民众。他曾想建造一个露台,召开工匠一核算,需花费一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中等人户十家的财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常常感到恐惧和羞愧,为什么还要修建露台呢?”按当时的条件,修建这样一个露台是不成问题的,造价也不高,不会产生什么不良结果,而文帝却认为过于破费,竟放弃了这个想法。他经常身穿用黑色粗丝绸缝制的衣服;连他最宠爱的慎夫人,穿的衣裙也不许拖地;所用的帷帐都不得用绣花装饰;用自己的纯朴为天下人做出表率。在为自己修造陵墓霸陵时,他命令都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为装饰;还命令顺着山势建造,不准堆积高大的坟墓。他临死前还留下遗嘱说:“当今之世,咸嘉生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并一再叮嘱丧事从简。汉文帝的节俭为群臣树立了榜样,从而使当时的社会风气崇俭尚德,为“文景之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智慧寄语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应防止孩子形成攀比挥霍的不良习惯,用类似的故事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节俭的生活习惯。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人,天圣朝进士,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以断案英明、为人刚直不阿而著称于世。
包拯判案铁面无私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挂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
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延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青天”、“包待制”、“包龙图”。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智慧寄语
有关包拯的故事不胜枚举。父母在引导孩子阅读这一类故事的时候,教育孩子要正直、诚实、不贪图小便宜,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受人尊敬。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时期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又说山西省河津)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记载了中国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共计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汉武帝派将军李广利带兵3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利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5000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3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想听听他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一定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他当时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10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汩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300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130篇、52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晦涩难懂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显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纪》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智慧寄语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父母应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读历史名著的习惯,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学习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省赣榆)人,秦朝时期著名的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而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因此在沿海一带名望很高。徐福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跟随鬼谷子学习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出山的时候,正逢秦始皇登基前后,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