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位于福建西部,史称闽西。在土地革命时期,在这块红土地上先后成立了“中共闽西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中共闽粤赣边工作委员会”等一系列省、市、县级党委和各级红色政权。所辖区域和政权尽管随着革命形势发展有增减变化,但主体区域仍以闽西为主,并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所以被誉为“二十年红旗不倒”。
党组织是闽西红旗不倒的基础
1926年春,永定县湖雷籍进步青年阮山在厦门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和在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读书并于年初入党的永定籍青年林心尧一起,回到家乡永定开始了建党工作。他们联系从广州农讲所第五期毕业的党员赖玉珊、赖秋实和从上海大学回乡的党员熊一鸥等5人,于同年夏在湖雷上南羊头村“万源楼”建立了中共永定支部,推选阮山为支部书记。这是闽西最早建立的党支部,也是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随后,永定金丰支部、上杭支部、龙岩(现为新罗区)小组、武平小组等闽西地方党组织相继建立。1928年7月15日,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在永定金砂古木督成立,成为闽西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至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前,闽西地方党组织已建立永定、上杭、龙岩、长汀、武平等5个县委,基层支部遍布全区主要乡镇,有党员755人,占福建省同期党员总数的58%。
1929年3~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两次入闽,与闽西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相结合,加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9年7月20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蛟洋召开,闽西特委正式成立。至1930年5月,全区已有县委6个、区委53个、特支19个、支部546个,党员约1万人;有县苏维埃政权6个、区苏维埃政权62个、乡苏维埃政权557个。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的地方干部、红军和游击队转入深山密林,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4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领导下,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取得胜利。1936年1月,党的地方组织逐步恢复和建立,成立了龙岩、永定、上杭、岩南漳、岩永靖、永和靖、岩连宁、永埔等8个县的军政委员会,党员3000余人。
新四军二支队开赴皖南前线抗日后,闽西党组织贯彻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将特委、县委委员会制改为特派员制,党员分散进入偏僻山区,开展生产自给运动。1946年6月,恢复重建中共闽西特委,下辖永定、龙岩、杭永三个县委和永埔、长汀、连城三个工作团。11月,成立中共闽粤边工作委员会,闽西特委改称为中共闽西地委,管辖范围增加了岩永靖、杭岩两个工作团。1947年7月,恢复组建永和埔靖县委。1948年8月,闽粤边工委撤销,成立中共闽粤赣边区委员会。这时闽西地委下辖永定、龙岩、永和埔等三个县委和杭永工作团。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后,迅速解放一批乡镇。5月后,闽西国民党反动势力分化瓦解,部分军政人员率部宣布起义;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成立,边纵主力在各地武装的紧密配合下,痛歼南逃之敌,解放了闽西全境和粤东部分地区。1949年9月14日,经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批准,闽粤赣边区党委撤销,成立中共闽西、闽南地委,归属中共福建省委领导。
革命武装是闽西红旗不倒的保证
从1928年开始,闽西党组织先后在龙岩、平和、上杭、永定等县领导发动以农民为主体的“闽西四大暴动”,闽西的革命斗争从此走上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阶段。随后,闽西特委将各县暴动武装编成红军第五十五团、五十六团、五十七团。
1929年红四军进入闽西后,在主力红军的帮助下,建立了闽西第一支主力红军——红四军第四纵队,后来又建成了红九军(后改称为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等五个军。在建立主力红军的同时,闽西还建立了地方红色武装,积极配合主力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红军(游击队)和赤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八团、红九团及各县地方武装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先后打破了国民党10个正规师的反复“清剿”,保存并发展了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这些红军游击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开赴抗日前线作战。
此后,根据闽西“国共和谈协议”,闽西党组织虽然没有保留武装队伍,但仍然紧紧地掌握武装,保存革命力量。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又拉起了自卫武装,成立了王涛支队,在解放战争中又组建了闽西支队,最后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1949年在南下大军的配合下,解放了闽西全境。
土地革命果实是闽西红旗不倒的标志
1928年,中共闽西党组织领导龙岩、平和、上杭、永定地区的农民先后举行了震惊中外的“闽西四大暴动”,并在永定县建立了福建省第一个区苏维埃政权——永定县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和地方红军,开始了土地革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溪南区共有13个乡2万多人的区域完成了土地的没收和重新分配,创造了“抽肥补瘦”“抽多补少”的重要分田经验,成为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的样板。
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两次入闽,创建了包括长汀、连城、上杭、龙岩、永定等县在内的纵横三百多里的闽西革命根据地,50多个区、600多个乡、80多万农民“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以后,国民党军队占领闽西苏区,还乡地主也乘机向农民反攻倒算,纷纷夺回已分的土地。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成果,留下来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领导龙岩、永定、上杭等地的农民,向还乡地主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租保田斗争。直至新中国成立,闽西有龙岩、上杭、永定等县的15个区、83个乡、14.6万人口的区域,有20多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这是闽西红旗不倒的重要标志之一。
2 中央苏区核心区
长汀绘制蓝图创建中央苏区
1929年3月12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首次入闽,在长汀全歼郭凤鸣旅,占领了汀州城。3月20日,毛泽东在汀州“辛耕别墅”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会上首次提出“以闽西赣南二十余县一大区为范围,用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群众的公开割据,深入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由此一割据与湘赣边之割据相连接起来,形成一坚固势力,以为前进的根基”。正是这一蓝图促使中国革命从低谷走向高潮,中央苏区得以迅速建立和发展。多年后在延安,朱德对史沫特莱谈起这段往事时深情地说:“长汀,真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啊!”
1929年5月19日,毛泽东率红四军从瑞金出发二次入闽,三打龙岩城、攻占“铁上杭”,歼灭了国民党福建省军陈国辉和卢新铭旅的主力。7月20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蛟洋召开。至11月,红色区域已扩展到龙岩、上杭、永定、武平、长汀、连城、漳平、宁洋等县,在纵横数百里的红色区域内,已成立4个县苏维埃政府、50多个区苏维埃政权、40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1930年3月18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闽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
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
从1930年12月至1934年10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面对国民党军队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的领导下,中央苏区越来越壮大。到1933年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被粉碎后,中央苏区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共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2013年7月23日,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下发《关于原中央苏区范围认定的有关情况》(中史字[2013]51号)文件,确认中央苏区范围县为97个,其中江西省49个、福建省37个、广东省11个。
福建省(37个)
龙岩市:新罗区、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长汀县、连城县、漳平市
三明市:梅列区、三元区、尤溪县、沙县、将乐县、永安市、大田县、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建宁县、泰宁县
南平市:延平区、顺昌县、邵武市、光泽县、武夷山市、浦城县、建阳市、建瓯市、松溪县、政和县
漳州市:芗城区、平和县、诏安县、南靖县、龙海市、漳浦县、云霄县、华安县
中央苏区的政治、军事中心是江西瑞金,经济、文化中心是福建汀州(长汀),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是福建省长汀县革命委员会。闽西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先后被划入中央苏区版图的有汀州市、长汀县、上杭县、龙岩县、永定县、连城县、武平县、漳平县、兆征县、汀东县、新泉县、代英县、宁化县、清流县、归化县以及漳州、粤东与龙岩接壤的饶平县、平和县、大埔县、南靖县等19个县、市,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占据中央苏区版图的半壁江山。
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
闽西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山城长汀,闽西人民创造出了闻名中外的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汀州的手工业、公营工业占了整个中央苏区的一半,是赣南、闽西各县的物资集散地,以汀江航运为主的交通十分便捷,有“上河三千、下河八百”(“上河”是指永定峰市以上载重四吨左右的汀江航船,“下河”是指永定峰市以下至潮州、汕头的航运大海船),商店林立(全市有公营、私营企业五百多家)、市场繁荣(每天从上杭、瑞金等地来的商贩达七八百人,多的时候达千余人)。
闽西苏区还涌现出“中央苏区模范乡”、“福建省苏区第一模范乡”——上杭县才溪乡、“福建省苏区第二模范乡”——长汀县涂坊乡等苏区建设的先进典型;闽西苏区创造的土改经验推广到全国苏区,直接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运动;上杭县才溪乡创造的劳动合作社,是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互助组织,成为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源地;闽西苏区创办的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特别是粮食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后来推广到整个中央苏区。
闽西苏区人民踊跃支前,仅以1932年4月红军东路军攻打漳州为例,闽西苏区就组织了数千人的运输队、担架队,将红军在漳州缴获的所有物资包括飞机都统统肩挑手抬运回苏区。闽西人民节衣缩食、倾其所有支援革命战争。当时,中央苏区平均每15个农业人口就要负担1名红军和1名工作人员的费用开支,此外还要负担庞大的战争费用。尤其是反“围剿”战争最紧张时期,苏区人民除完成应交的土地税、公债款外,还要节约大量的粮食,捐助大量的经费给前线。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闽西苏区支援红军的粮食就有12万担之多。如果说,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华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话,那么,长达五年之久的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则是闽西、赣南人民用汗水和鲜血支撑的。
积累苏区政权建设经验
在与国民党政府激烈对抗中诞生的闽西苏区,以其强有力的组织系统和运行机制,在战火硝烟中开始了领导、管理和建设国家的初步尝试,创造了许多“第一”。如1929年3月在红四军帮助下成立的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是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在赣南、闽西创建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的《苏维埃政权组织法》《苏维埃代表选举条例》《婚姻法》《劳动法》《裁判条例》等法令,都是中共创建苏区中最早制定的较完备的法律,为后来全国苏区政权建设提供了范本,并在民主制度(选举、代表会议、法制建设)建设和实际工作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对当时全国苏维埃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长汀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土地、劳动、军事、经济、苏维埃建设等法令,选举成立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确定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最高权力机关为福建省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各县、区、乡普遍建立起代表会议制度。交通事业方面,在闽西工农通讯社基础上创建了一条从上海—香港—汕头—永定峰市进入闽西而后到达红都瑞金的地下交通线,传递重要文件,护送重要干部和输送苏区急需物资。如护送周恩来、李德、博古等重要领导干部就有200多人。在金融事业方面,在闽西工农银行的基础上创建了苏维埃国家银行。在邮政事业方面,苏区红色邮政起始于闽西。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在闽西创办了中央苏区第一所妇女夜校——新泉妇女夜校,中央苏区第一所军校——闽西红军学校。在卫生事业方面,在长汀傅连暲福音医院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央红色医院——苏维埃国家医院等。
3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地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思想
如何建设长期处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下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党和军队,使之成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和人民军队,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也是国际共运史上前所未遇的崭新课题。
1929年12月28~29日,在上杭古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成功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出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建设无产阶级的政党和人民军队。探索出一条从思想上建党、政治上建军的成功之路。邓小平同志指出,“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大家看看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就可以了解”。规定了人民军队的为人民服务宗旨、无产阶级性质和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等三大任务,提出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等一系列重要原则,标志着军魂的正式确立。古田会议还确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树立了开展党内思想斗争的良好典范,这在党的建设史上是一个重要创举,对党的建设是一个重要贡献。《古田会议决议》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一块重要基石。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
道路问题,事关中国革命的兴衰成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在1927年8月至1929年间党领导的近百次大小起义中,大都是以攻占城市为目标。而毛泽东则第一个提出了“上山”的思想,创建了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他善于不断总结经验,从理论上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他在井冈山所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的决议和报告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1929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尤其是两次入闽,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推动着毛泽东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产生了理论上的飞跃。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党员绝大多数是农民的条件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这一开辟革命新道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清除了“流寇”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做出了重大贡献。古田会议后,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首次提出了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对夺取全国政权的意义,这标志着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思想的形成,为毛泽东思想在闽西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又一块“基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共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这时,在艰难中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同这种错误倾向进行了抵制和斗争。
1929年下半年,为了反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在闽西思考了反对教条主义的问题,并在闽西写了反对教条主义的《调查工作》一文。同年底,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提出对不正确的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要“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为了纠正红四军党内业已存在的主观主义错误,他提出了三个具体的办法,即“(一)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二)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三)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这三个具体办法的提出,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已经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这是实事求是的成果。所以,邓小平后来评价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用农村包围城市。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能提出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能把中国革命搞成功吗?”
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寻乌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查之后,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改写出了他的名作《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成立以来革命实践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是对《古田会议决议》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继承和发展,为前二者进行了更全面的诠注,反过来给予了前二者理论上更有力的支持。《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共产党人应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反对保守的本本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鲜明表达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根本观点,表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已略具雏形。
在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应当怎样走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时代产物——毛泽东思想。而毛泽东在闽西的科学著作,特别是《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三篇光辉著作,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通过在闽西的具体革命实践,毛泽东站在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高度,对中国革命道路,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统一战线,党的思想路线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了理论上的概括,闽西为这些思想理论的形成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没有闽西,或许就没有红四军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没有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热土。没有闽西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也就没有红四军的发展壮大,毛泽东思想也就失去了实践基础。正是因为有了闽西这块红土地,毛泽东才有可能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初步形成毛泽东思想。土地革命时期闽西辉煌的革命历史充分证明,闽西当之无愧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地。
4 红军故乡 将帅摇篮
红军故乡
闽西是全国较早、福建省最早创建红军的地方。早在1928年7月初,永定农民武装暴动后,张鼎丞、邓子恢等就从参加暴动的队伍中挑选出200余人组成红军营。随后,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又将各县的暴动武装编成闽西红军第五十五团、五十六团、五十七团等三个团。
闽西在红军的建设史上地位特殊,全国影响最大的红四军于1929年3月在闽西的长汀首次统一着装,首次发放军饷,至1929年9月打下上杭城后,红四军已由1929年初离开井冈山时的3600余人发展至7000余人,壮大了近一倍。
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各县的赤卫团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邓伟任军长、邓子恢任政委。同年4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九军改称红十二军,邓毅刚任军长,全军辖6个团。6月中旬,在汀州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红十二军编入红一军团。
1930年5月,闽西各县赤卫队、游击队组成闽西红二十军,全军辖5个纵队和2个游击大队。
1930年6月,根据红一军团前委决定,将原闽西地方武装改编的红四军第四纵队、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和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闽西红二十一军,胡少海任军长。
1930年11月,闽西总行委、红二十一军军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把红二十军、二十一军合编为新十二军,贺沈洋任代军长。全军辖3个团10个营。1931年9月,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与闽西新十二军在汀州会合,闽西的新十二军补充到红一军团第十二军。
1932年2月,中共闽粤赣省委在汀州成立福建军区,罗炳辉任司令员。1932年底分别成立闽西红军独立第八师、第九师、第十师,1933年3月6日,这三个师汇编成红十九军,叶剑英任军长。这是后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中英勇殿后的红三十四师的前身。
闽西人民为了保卫翻身解放的革命果实,保卫苏维埃政权,保卫和发展红色区域而踊跃参军参战。在扩红运动中,到处是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争当红军或父子同当红军的动人情景。上杭才溪乡15~55岁的青壮年男子,有80%以上参加红军。
在抗日战争时期,闽西南红军游击队24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占新四军总人数的近1/4,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这支部队于3月开赴苏皖前线抗日。解放战争时期,闽西人民革命武装又先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总队闽西支队、闽粤赣边纵队第一支队。闽西对人民军队的创建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红军故乡。
将帅摇篮
闽西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著名将领锻炼成长的摇篮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二代领导集体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授衔的10位元帅中的9位、10位大将中的8位、57位上将中的33位、177位中将中的113位以及众多少将都曾在闽西进行革命实践和参加战斗。此外,中共的许多著名将领,如叶挺、左权、彭雪枫、罗炳辉等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身影。这里还洒下了瞿秋白、何叔衡等中共元老和胡少海、刘安恭、王良、许卓等著名红军将领的鲜血。
毛泽东从1929年开始,先后6次来到闽西,领导军民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央苏区,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五篇光辉著作和《清平乐·蒋桂战争》等四首诗词,正是在闽西这块土地上,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周恩来曾3次来到闽西,指导闽西的革命斗争,为闽西土地革命的兴起、为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和中央苏区的巩固、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少奇曾多次来到闽西,指导闽西苏区工人运动。1934年7月,在第五次反“围剿”的紧急关头,他临危受命,出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领导、组织军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反“围剿”斗争。
朱德前后5次来到闽西,率领红军驰骋闽西大地,指挥了首战长岭寨、三打龙岩、攻占“铁上杭”、出击闽中等许多著名战役、战斗。在闽西期间,他参与了在赣南、闽西创建中央苏区的战略决策;与毛泽东、陈毅一起主持召开著名的古田会议。
邓小平于1931年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从上海经红色地下交通线进入闽西苏区,先后在永定虎岗、上杭白砂、长汀南阳、河田等地停留了数月,进行社会调查,指导革命斗争。
此外,胡耀邦、杨尚昆、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陈云、陆定一、林伯渠、项英、谭震林、王稼祥、任弼时、江华、郭沫若、康克清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众多将帅都曾在闽西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闽西儿女战斗在中华大地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参加革命军队的闽西儿女奋战在祖国大地。在中央红军8.6万余人的长征队伍中,有2.6万余人的闽西儿女。他们在长征途中担负着前锋殿后、政工后勤、侦察救护等特殊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血战湘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占天险腊子口等战斗中屡建奇功。由原闽西独立第八、九、十师改编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6000余人,在长征中担任中央红军的总后卫,为了掩护中央纵队强渡湘江全师将士血战殆尽,是中央红军血战湘江中唯一全军覆灭的建制师。到达陕北时,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闽西儿女仅剩下2000余人,几乎是每前进一华里就倒下一名闽西子弟兵。
在抗日战争中,闽西子弟兵近5000人编入八路军、新四军,他们战斗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热血洒遍了全国各个抗日战场,仅在皖南事变和塘马战斗中,闽西籍将士就牺牲了近1500人。山东战时工作推动委员会副主任陈明、新四军十六旅政委廖海涛、新四军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罗化成等烈士是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闽西子弟兵的杰出代表。
在解放战争中,数千闽西儿女,高举人民解放大旗,鏖战华北、浴血东北,逐鹿中原、经略华中,驰骋华东、奋战华南,进军大西北、解放大西南……战斗足迹遍布华夏大地,他们在苏中大捷、保卫延安、临汾攻坚以及平津战役、战斗中尽显神威。在战火中倒下了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第三野战军师长伍上同等许许多多闽西籍英烈,换来了人民的解放。而今,陈明、张元寿等英烈还长眠在山东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
血与火的洗礼,铸造出一代英豪,他们是闽西人民的骄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