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闽西七县市区民间风俗各有千秋,丰富多彩。从大的方面大致可分成永定、上杭、武平、连城、长汀等客家地区的客家民俗和龙岩、漳平闽南地区的闽南民俗。
婚嫁习俗
闽西传统婚嫁,不论客家地区还是闽南地区,一般都是“同姓不婚”,讲究“门当户对”,基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算命先生拍板。整个过程需“看妹子”“合八字”“察人家”“送定”“过定”“大压”“捡日子”“送日子”等。出嫁叫“行嫁”。“行嫁”需有“开面”、“送盛”、“上头”、吃“团圆餐”、“催嫁”、出门时“哭好命”、出嫁路上扛一连根带叶的翠竹“拖青”、花轿前有“带路鸡”和饰有红纸的马灯、一路吹鼓手、放鞭炮等程式。有的有“背新娘”风俗。男家在大门口手执火把“等嫁”;行嫁队伍到来新娘下轿时随手“撒新人果子”,然后“簪花”披红绸的新郎打伞牵新娘从大门前“过火盆”,踩簸箕“入门”。拜堂后进洞房时,女家马灯放在新床上,一老奶奶将花生、橄榄、红枣等撒在床上,一伙男童哄抢称“爬床”。婚酒宴后女方将嫁妆清单、箱锁匙当众交男家叫“点嫁妆”。当晚新房点“长明灯”、“闹房”,直至下半夜结束后,新郎洗浴,新娘由陪嫁女抹身,头天仪式结束。次晨新郎新娘重穿拜堂衣饰到厨房“拜灶君”。第三天新夫妻首次去女家叫“转门”。闽南地区男方要把新娘的嫁妆在结婚前三五天送到女家,然后在女方出嫁时再作为陪嫁送到男家;新娘进门时,男家兄弟、姑嫂都要暂时回避,不和新娘在厅堂走廊上照面。个别闽南地区有在天亮前把新娘背到夫家的习俗。闽南地区新郎新娘“转门”回来时,要携带丈母娘送的用红丝线绑着的两根甘蔗和两棵芥菜回家,并在婚嫁满一个月后办“月圆”礼。
特殊婚俗
旧社会,在闽西不论客家地区还是闽南人聚居区,都存在一些畸形婚姻。
捡生婢(童养媳)两家家长互换未成年男孩女孩庚帖、付女家少量聘金后便将女童抱回抚养,待长大后成婚。无须媒妁婚嫁那样的繁琐程式和耗费重金,未婚夫妇间和婆媳间能有一段共同生活的时间以培养感情,且减少生女孩丢弃现象。但大多数童养媳处境悲惨,尤其男女不和也被强迫结婚造成悲剧。
招婿婚(入赘)年老夫妇有女无子,或等郎妹未等到郎,便招赘一男子到女家成婚,叫“入女家屋”。其他的还有等郎妹、隔山婚、转亲婚、过继婚、讨小婚(纳妾)、打合同、典妻等,如今这些特殊婚俗,除招婿婚之外,其他均已绝迹。
生育习俗
若生男孩即放一串鞭炮,在产房门口放“暗火钵”以避邪;若生女孩,则无。但不论生男生女当天必须给产妇吃雄鸡蒸“产后药”。三天后产妇母亲前来探访“做三朝”。一月时“做满月”,亲戚都不请自到。“坐月子”要吃“姜酒鸡”,洗树叶澡,额上系手帕。出生第100天“做百志”,婴儿开始穿开裆裤,叫“扶坐栏”。当天神桌下大爬篮里放算盘、毛笔、秤、镜子、剪刀、通书等,由小孩爬在那里抓取,预示孩子长大后的去向,然后宴请宾客。闽南地区生育三天后需“请鸡酒”,亲友送鸡、蛋、衣物等礼品,主人则回赠红包。婴儿做满月时,要剃头沐浴拜祖宗,然后由大人背着“上踏碓”、推“土砻”、到屋外“赶老鹰”。婴儿取名需“查八字”“看五行”,按“辈分”取。
寿庆丧葬习俗
做寿 讲究“男做齐头女做一”。客家特色是“暖寿驳烛”。后辈各点上一对蜡烛依序插案上,蜡烛越多越兴旺发达。完后,不论客家还是闽南,寿星都端坐大厅接受“拜寿”。客家拜完放鞭炮时各自送的各自放,放的时间越长越好。寿宴时寿礼需挂在大厅。“大外”“外家”必须坐“上桌”。做寿日期不一定非要生日当天,但必须“提前不推后”。闽南地区拜寿是在寿诞前夕,寿诞当天清早还要先拜天地、祖先,然后拜寿星。
去世 俗称“过身”,有整套小殓、安灵、大殓、还山、半路祭、除灵、亡魂上座、扶油砵等繁琐程式。闽南地区死者停尸入殓时间是“春三夏一、秋五冬七”,送葬时女眷只能送到大门外。
树碑 安葬一定时间后要给墓地树碑。到时三跪三叩拜“行祭”、“呼龙”,然后抛撒硬币、红枣、小铁钉等,在场人人做接状,喻示让后代发财、添丁。
祭墓 闽西民间十分重视祭墓。客家称“挂纸”,分清明的春祭和中秋的秋祭。各地子孙回乡参与。春节全家扫墓后才能举办除夕宴。祭墓时先报来者姓名,然后按辈分祭拜。
传统“族谱”“宗祠”“家训”习俗
各姓均有“族谱”,分总谱、通谱、分谱,是家族世迹系谱。续谱时是姓氏家族一次大联谊。“上杭客家族谱馆”是世界唯一的族谱馆,在促进两岸认同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客家特重“宗祠”,有一姓一祖一宗祠,也有一姓一祖数宗祠。有的宗祠富丽堂皇,有的简朴。堂中均有祖传的堂号、堂联。有的宗祠前有石桅杆,彰显房族荣耀,文官的顶端笔形,武官的顶端虎豹形。有一整套入祠仪规。
“家训”大多记刻在族谱上或悬挂于中厅或祠堂墙上。内容多为重教崇文、敦亲睦族、爱国爱乡、勤俭立业、根祖意识、耕读传家和孝悌品德等方面。强调加强宗族团结才能争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因祖先在颠沛流离困境中体会到安定的可贵,故特别强调爱国爱乡情怀;由于山区山多田少人口增加,跳出山门唯有“学而优则仕”,故特重耕读传家、个人道德修养;对祖墓祠宇的保护、祭祀也有明确规定。故家训体现了先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为后代树立为人处世的规范、自我修养的标杆。
宴客、居屋习俗
团圆宴 逢春节、元宵等大节日,每家一壶酒一盘菜,会聚正厅或祠堂举行大团圆宴。有时朋友相聚宴饮后将开支分摊谓“打平伙”“打斗食”。邻居有客,碰上了也端起酒壶给添些酒,甚至炒上一两盘菜参与。
民间宴请 客家称“去食酒”,闽南称“轧丰收”。客家把不好的事也列为“好事”,以求吉利,称“红白好事”,故请客又叫“做好事”。“红喜事不请不送,白喜事不送不请”。宴请讲究“礼数”,如需按尊卑老幼择位而坐,宴中出菜及猜拳有一整套规矩等。
民间居屋 追求聚族而居、数代同堂。大都建成土圆楼、方楼、围屋或五凤楼。多规模宏大,土(砖)木结构,布局对称,内通廊式,体现儒、释、道元素,楼内多有雕刻、壁画、楹联、匾额等,注重文化氛围;有一整套建筑礼仪习俗。迁居时在老灶膛点一火把、挑一窝母鸡小鸡,带到新居后点燃新灶柴草。亲朋送贺礼挂放于厅堂。岳丈家送“大担”,内有大米、鞭炮及碗筷、火钳、水桶等。富户请戏班演出。
禁忌习俗
忌春节讲不吉利话。入年界到出年界死人不啼哭、不报丧,正月初五以后方可办丧事。
忌直呼祖先、长辈和同辈之名,很亲密的人才能叫小名或绰号。
忌说“死”字,用“过身”“归天”“去世”“走了”代替。
称“医生”为“先生”,“药”称“茶”,“开药方”称“开单子”。忌说“病”字,称“不自然”,称小孩病了为“不乖”。
进食宜坐端正,忌蹲着吃和用筷子、汤匙敲打空碗。忌用单只筷、长短筷、杂色筷,忌用筷子指人。忌吃饭时骂人。忌把饭碗反扣在桌面上。
忌穿艳丽衣服参加丧礼。忌大庭广众下穿内裤或打赤膊。忌屁股坐在帽子、上衣、枕头上。双胞胎婴儿忌穿不一致的服饰。
忌当客人面扫地。忌用扫帚打人。家中有人怀孕时,忌在壁上打钉子。
忌同一家门一年内连办两次喜事。办过丧事的直系亲属在49天内忌登门访亲会友和忌办喜庆事。
忌赠送礼物时逢“4、7、9”,忌用白纸、白带包扎礼物。忌以手巾、剪刀、扇子、伞送人。忌用脚踩写有字的纸,忌用它来擦屁股。
2 节庆风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闹花灯 是最传统的元宵活动,如连城芷溪的“出案花灯”,一株如树大花灯,由99个小花灯组成。由一人擎着,正月初一至十五,先后由数户人组合出游;永定抚市游花灯称“出魁”,正月十三至十七日巡游,让崇文重教神化。巡游时魁星后面是近百台十分豪华的“古事花灯”,展现因读书而成名的各类历史人物。随后还有花篮灯、采茶灯、鲤鱼灯、狮象灯、蝙蝠灯、龙灯等,一路锣鼓、十番、响铳、鞭炮不绝,直到深夜放焰火、“烧架花”后结束等。
迎(走)古事 是闹元宵重要项目。最著名的是连城罗坊正月十五“走古事”,它以规模大和竞技性强著称。一棚古事400余斤,需壮年66人、轮流一次16人扛抬奔跑后,又冲入溪河中逆水竞跑,两岸人山人海,在锣鼓、鞭炮、响铳和呐喊声中你追我赶,紧张热烈、撼人心魄,被媒体喻为“中国客家山村狂欢节”;长汀、永定、漳平等县一些乡镇也有这种“迎古事”,但只是抬着巡游。还有“龙载古事”“马上古事”“车载古事”等。
舞龙灯 如著名的连城姑田“游大龙”达170余节,总长700多米,有“天下第一龙”之称,游走于田野村落,家家以香案、火堆、鞭炮迎接,一路锣鼓喧天、铳声撼地,十分雄奇壮观。还有上杭南阳、漳平永福、永定抚市、龙岩适中等地的“花灯龙”;连城北团和四堡的“拔龙”尤具特色。还有上杭庐丰、中都的“秆龙”,又称“香灯龙”,即以稻草紥制龙头、龙尾和节节龙身,上面插满香火,随着锣鼓点起舞,夜晚舞动时,如同点点流星汇成的银河,煞是好看。游经家家门前时,主人会以新香插上,换下老香插在自己家中,以求吉祥。
打船灯 上杭、武平、永定等地多为双人船灯,长汀、连城、漳平多为单人船灯。表演双人船灯时,一人藏身于船舱以挎带扛起船灯,船头船尾一艄公、一艄婆,持桨边划船边说唱,接着表演各种船灯小戏。单人船灯艄婆肩挽着,艄公牵绳于船头表演。
此外还有连城新泉和长汀涂坊等地的“烧炮”;永定坎市的“打新婚”;长汀童坊的“闹春田”;长汀四都鱼溪村的“打菩萨”;龙岩的月半“提灯”;漳平赤水、龙岩万安的“迎花灯板龙”等。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客家春耕习俗
连城新泉“犁春牛”“犁春牛”在立春前后三天举行。巡游队伍以房族为主组成。巡游时一路锣鼓队,五至七人的松明火把队,牵牛迎春者,手扶木犁表演犁田的农夫,挑担送饭送草的农妇,荷锄的男女锄田手,身穿长衫手拿书本的书生,钓鱼的渔夫,头戴凉笠挑柴的妇女,身穿长衫手提中草药上写“四季平安”的郎中,身穿长衫手拿算盘账簿的商人,按古装化装的古事人物,“十番”乐队和锣鼓队等,先到开基祖祠堂祭拜,然后按事先商定的大街小巷巡游。
长汀濯田“保苗祭”长汀县濯田镇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抬着“三太祖师”“五谷大神”,神铳齐鸣到各自然村巡游后,群众每户一壶米酒、一盘糕粄,云集菩萨前的长桌上举行“百壶祭”。开始演大戏、演木偶戏、打十番、吹鼓手、打船灯、舞龙、舞狮、“斗轿”等表演及道士做道场。完毕后现场互相品尝米酒糕板粄,展现一片大团圆和谐气氛。
河源十三坊“游公太”连城、长汀交界村庄称“河源十三坊”,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初三按早已排好的固定顺序,轮流举行巡游“珨瑚公太”闽王王审知的民俗活动。每村十三年才轮流一次主持。据说它起源于明朝中叶,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游行队伍中有大锣、会标、牌匾、锣鼓、十番、舞狮、舞龙、腰鼓、竹马灯、花台古事、麒麟、儿童扮八仙的骑马方队,一村一支的三轮小车、板车、摩托车等载的古事彩车方队、凉伞方队、一千面三角旗方队、一列抬阁古事队等,23组、100多个神铳手前后穿梭鸣放神铳。数千人的豪华队伍浩浩荡荡巡游后,再观舞龙、舞狮、打船灯和汉剧、木偶戏等演出,直到深夜才能结束。
连城北团“游大粽”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连城北团镇上江坊村有祭祀“五谷真仙”“游大粽”的农耕民俗。二月初六开始,村民用上万片粽叶缝制粽衣,用60斤糯米裹制成1.6米高的笋状大粽。初七晨下锅,旺火蒸煮四天四夜,正月十二日取出,将大粽以金箔纸包裹,贴上吉祥纸花;另包上百个指头大小的公、母小粽,挂在大粽尖端,二月十三日正式出游,二棚大粽、龙凤旗、花灯、古事棚和“五谷真仙”轿队列,一路吹打,浩浩荡荡,沿田间大道和村民家门前巡游。家家门前摆香案、放鞭炮迎送。
长汀童坊“踩船灯”“抖轿”在长汀童坊镇彭坊村,有在三月间迎伏虎祖师、“踩船灯”、“抖轿”的习俗。这里的船灯比长汀其他地方的更长更大,以竹篾扎成船形,以色布、彩纸裱糊,再装上各种花饰而成。表演时有“船生”四人,一位秀才立船头,一位奶娘站船尾。船侧两人装扮丑角表演。巡游时,神轿在最前面,由六位壮汉抬着,边前进边大幅度跳跃,称为“抖轿”,抖得越厉害越响越好,说明伏虎祖师越高兴,就越吉利。
民间特殊节庆民俗
连城莒溪“出初六”连城县莒溪农历正月“出初六”,“三太祖师”巡游。由24位青壮年手持神铳鸣放,紧接着锣鼓队、二十四把“万民伞”、一百面彩旗、“三太祖师”轿、十番鼓乐队,摆着观音、八仙、玉雕、翡翠杯等各类艺术品的十余张古董桌、二十多台小花轿上坐着小孩饰演各种古今人物的古事等。压阵的是大小黄狮、青狮,在鼓乐声中边走边舞。
龙岩苏邦“建幡”龙岩新罗苏邦村“建幡”已延续400余年。圩场“公王寮”前竖起高高的“灯竹”“刀梯”,举办舞龙、舞狮、跳《采茶灯》等活动。下午“建幡”时,师爷爬上高高的“蕃竹”“刀梯”顶端,口中念念有词,并不断往地面撒神符、筷子、钱币,围观民众哄抢,以接得多者为吉利。
漳平永福“妈祖姑婆节”漳平永福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都举行“妈祖姑婆节”。按境内三条河流沿岸村庄轮流做东,共祭三天。抬着妈祖各村巡游,演汉剧、芗剧。二十三日主祭,举办大型踩街活动,有游龙、竹马队、舞狮队等。游龙长几百米,每节龙身上端坐古装儿童,浩浩荡荡游遍永福大街小巷和沿河村庄,观众达数万人。
永定陈东“四月八”永定陈东乡有个有几百年传统、历时三天、比春节还隆重的民俗节日“四月八”。主要活动是恭迎纪念东晋谢安的广圣殿中的诸神游村。100多名手持“三把连”土铳和“肃静”“回避”牌匾的壮汉打头阵,随后一尊神一支仪仗队,称为一“坊”,有横标、神轿、100多面三角龙旗、近20人的锣鼓队及舞狮、舞龙、腰鼓、彩车古事队等。尤其是20余辆各“坊”的彩车争奇斗艳。人抬车载着古装人物,游行者总数不下3000人,队伍长达一二公里,一路锣鼓喧天、铳声撼地。
长汀三洲“菩萨洗浴”长汀三洲乡有个六月半“三太祖师”庙会。活动形式、内容与其他地方菩萨巡游相似,唯风格独特的“菩萨洗浴”极为罕见。当浩浩荡荡的巡游结束、“三太祖师”抬回佛堂后,早就等候在此的一批后生抱起三尊菩萨朝河边疾跑,把三尊菩萨全扔到河里,然后自己跳进河中给一尊尊菩萨洗澡。洗净后又一尊一尊送到上游丢进河中,让菩萨顺流漂下,后生们在下游接住,然后又送到上游再让它漂下,如此反复多次后才将菩萨擦干并以红布包好恭送回佛堂。
永定湖坑“做大福”永定湖坑镇的李姓有三年一次在农历九月十一至十六日举办著名的“做大福”,进行迎神、演戏等活动习俗。先在空地搭建雕梁画栋宫殿式神厂,神厂前筑一巨型牌楼作大门,戏台与神厂相对,前面广场可容万人,叫“大福场”。农历九月十一日人人吃斋、沐浴、换上新衣,到“大福场”摆香案。案桌上按房族轮流每天上一供,摆满塔形、方形、圆形造型的各式糖果、糕饼等,百余案桌连成一大片,十分壮观。农历九月十一日1.5公里长的迎神队伍迎保生大帝等到大福场。队伍中有神轿十余顶,古事八九台,鼓吹班十多个,十多米高的大龙旗两百多面,中小旗一百多面,还有舞狮、八音和木雕的大刀、长矛、狮、虎、龙、马、麒麟等,以及“文渊阁大学士”“肃静”“回避”“正堂”等数十个牌匾。数以百计的土铳不断鸣放,浓烟滚滚,地动山摇。看热闹者数以万计。十六日为“送神回宫日”,与迎神一样隆重,只是神轿向后转,菩萨却仍面向大福场,似诸神在轿里向人们告别。
龙岩适中“盂兰盆盛会”龙岩适中“盂兰盆会”据传始于1444年,已有560余年历史,是纪念东晋谢安的民俗活动。盂兰盆会有三大特点:一是活动时间在每年的“下元”(农历十月十五日),俗称“十月半”;二是十年举办一次,一次连办三年,每次为期半个月;三是盛会有最高主神“正顺圣王公”。他非佛非道,是适中先民共同的精神化身。盛会期间“圣王公”被抬到四大姓(陈、林、赖、谢)的行台出巡,各姓隆重接迎,并在本“行台”的聚会上重温乡规民约,主动抛弃前嫌。其间全乡斋戒。踩街时各式彩旗、腰鼓、龙灯、竹马灯、采茶灯和八十面锣鼓方队及十多辆彩车巡游。游行中最具特色的是“大台戏”。车载或数十壮汉抬着一个木制平台,台高2.9丈,台后侧高矗类似风帆的屏障,呈S形,上装铜镜,绘有五彩祥云、鹤鹿、灵芝、花草等。屏障下坐八名古装儿童一起巡游。
3 民间文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岩采茶灯 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流行于龙岩及其附近县的城乡,已有150多年历史。早期的采茶灯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戏味较浓。龙岩群众视采茶灯为吉祥歌舞,多在农历新年、元宵及庙会、踩街和喜庆活动时表演。传统采茶灯中独具风采的是茶公、茶婆。新中国成立后采茶灯加工改名为“采茶扑蝶”,成为纯粹歌舞,茶童操蝶翔舞,情趣盎然。曾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获奖。2009年在龙岩人民广场举行了“万人跳采茶灯”节目,被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
客家十番音乐 称为“十番”是因为乐队演奏二胡、竹笛、唢呐等管弦乐器及板、鼓、锣、钹等十余件打击乐器。乐队组合可七八人,也可十五六人。曲调总数曾多达1000余首,但多已失传,至今流传下来的不到300首;曾在闽西城乡深得群众喜爱,不论城乡几乎都有十番班社。20世纪50年代初“上杭县民间音乐小组”演奏的《高山流水》被选赴京演奏并获奖。
长汀公嬷吹“公嬷吹”俗称“公嬷子”,是两种特制的唢呐在演奏时相互配合,“嬷吹”唢呐短而窄,“公吹”长而宽。公吹的旋律称为“雄句”,“嬷吹”的对置曲调称为“雌句”。“公”“嬷”乐句互相衔接。演奏时“公吹”带路,“嬷吹”在一定的音节上接上。一般以“公吹”“嬷吹”两唢呐为主奏,其他乐器伴奏。两把唢呐相差八度,一问一答,整个演奏变化多端,特色鲜明。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特色文化遗存
武平中湍民间绝艺 武平中湍村农民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半表演“赤脚上刀梯”“赤脚踩火海”“空手捞油锅”“空手拧香火”“徒步过锥床”等民间绝技,观者上万。从流传的情况看,该绝艺应属当地畲、瑶等族文化的遗响。
龙岩山歌戏 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闽西山歌和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兴剧种,用闽南方言演唱。该剧流行于新罗区、漳平市的城乡及其毗邻地区,是龙岩市重要的地方剧种。山歌是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龙岩山歌用来反映人民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抒发喜忧哀乐之情,内容不拘,直抒胸臆,形式自由活泼,男唱女对,即兴创作,顺口成章。它用当地方言演唱,极富生活气息。它多从现实生活中撷取题材,且以小戏为主,剧目清新、明快,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歌风格赢得观众的喜爱。龙岩山歌在福建省内享有颇高知名度,代表性剧目有《补箩记》《葵花向阳》《双喜临门》《茶花娶新郎》《故人》等。
民间说唱 主要是竹板歌说唱。是一种有特定唱词、特定曲调、篇幅较长的民间吟唱形式。句式段数自由,可伴奏也可无伴奏清唱。演唱时以击打四五片竹板作伴奏,由单人或双人演唱。竹板长约五寸,有“夹板”“敲板”“锯板”“摇板”“联珠”“刮奏”“单击”等打法。演唱的内容是不同历史阶段闽西人思想文化观念、审美情趣与追求的生动体现。有的是祝贺吉利或慨叹人生艰辛的单首歌词;有的则是长篇叙事歌,类似评话,以唱为主偶带夹白,说唱有人物、有情节的长篇叙事故事如《孟姜女》《梁四珍与赵玉麟》《十里亭》等,有时在群众家的厅堂演唱几天几夜,听者如痴如醉。
鼓吹音乐 又称鼓手班、鼓吹班,是闽西民间最为流行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用唢呐和打击乐器主奏的为“大吹”,用笛子和弦乐器主奏的为“小吹”。民间婚丧寿庆、迎神赛会等都常有鼓手班演奏。曲调有600多种,至今还流传的约70套,经常演奏的为八大套曲。演奏汉剧曲调时可由演奏者直接演唱汉剧唱腔、道白,也可用唢呐模仿剧中生、旦、丑、净、末的声腔,甚至可模仿对白、问答、喊叫、说笑、哭闹等,声情并茂、生动诙谐,很受听众喜爱。
龙岩饶平吹 旧时龙岩县乡村都有饶平吹班子。这是一种从广东饶平传承过来的以唢呐和打击乐器演奏的喜庆音乐。曲牌有三四十首,常用的有二十余种,主奏乐器有唢呐、钟、鼓、钹、苏锣等。演奏时根据唢呐大小不同,分为大北吹(大唢呐)、小北吹(中唢呐)和草吹(小唢呐)三种。现存仅第一种。演奏起来气势磅礴,气氛热烈。有立奏、坐奏、行奏三种。民间红白喜事、迎神赛会甚至新婚闹洞房等,多有聘请饶平吹营造气氛的。
民间锣鼓经 特色浓郁,积淀深厚。分三大类:一是“单纯锣鼓”,如“舞狮锣鼓”“龙灯锣鼓”“五色锣鼓”“高腔木偶戏锣鼓”等;二是和管弦乐配合但独立于管弦乐之外、起伴奏作用的“伴奏锣鼓”,如“采茶灯锣鼓”“船灯锣鼓”等;三是锣鼓和管弦乐同步演奏的“综合锣鼓”,如《饶平吹》《吹鼓手》等。
舞狮 闽西舞狮分单狮和双狮两种。双狮需二人舞,分别操作狮头、狮尾,狮身只是一块长条形布,造型似狮头蛇身,颇为独特。逗狮者戴面具称“大面”,另有红面猴、青面猴和驼背,均戴面具做猴状,按一固定故事情节表演;“单狮”又称“青草狮”“五金魁”,整只狮子由一人舞,腾挪蹦越在层叠起来的二三张方桌上,下有猴子、大面、驼背配舞,技巧颇高。两种舞狮结束后,均紧接着表演各种拳术和刀枪棍戟等武术,均有打击乐队伴奏。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杭中都镇的“女子舞狮队”,表演的武术称为“五梅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演骨干于1985年参加首届全国农运会,获得金奖。
杂艺绝技
木偶书法 连城县木偶戏艺术家李明卿靠几十根丝线提着近一米高、七斤多重的木偶书写的客家木偶书法,被海外媒体誉为“世界首创、神州一绝”,被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他应邀赴全国十余省市和电视台演出、参赛,多次获奖。后又将其发展成“木偶拉琴”,准确演奏京胡,在全国木偶赛中获金奖,并先后赴海外诸多国家演出。
一心多用吹打乐 永定杂艺表演艺术家李福渊能同时嘴吹口琴、手拉二胡和脚弹扬琴,能“反弹扬琴”,能手脚并用同时敲打锣、鼓、钹等九件打击乐器,能在手、肩、头点12支蜡烛同时脚弹扬琴、口吹唢呐、手拉二胡演奏乐曲,能身背鼓、锣、钹等五件打击乐器击打,同时口吹唢呐、脚弹扬琴演奏乐曲;能同时手拉二胡、口吹树叶、脚弹扬琴演奏,最有名的是他表演的手弹扬琴奏一种曲子,同时口吹树叶演奏另一首曲子的“一心两用演奏”等。他先后20余次到中央电视台及各省电视台演出,还多次应邀赴澎湖、金门、香港和新加坡等地演出。
树叶竹板演奏 由龙岩树叶吹奏和竹板演奏艺术家詹晶晶首创,将竹板歌及打竹板技巧和树叶吹奏结合起来,演奏各种乐曲。他曾多次应邀进京表演,能以树叶吹奏出颤音、滑音、连音及昆虫、小鸟、家禽的鸣叫声;能以塑料袋、糖果纸、照片胶卷等不同的材质,吹奏出不同音色、不同风格的乐曲。除了曾在京、沪、渝、川、粤、赣等省市演奏外,还先后到台北、金门、香港、澳门等地及新加坡、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荷兰等国演出。
杂片吹奏 永定县杂艺表演艺术家阮宏昌除能表演树叶吹奏之外,还能以照相胶卷、糖果塑纸袋、名片、雨伞边、易拉罐、花瓣、树叶、绸布条、绢花、牛皮甚至衬衫衣角等吹奏出各种不同风格的乐曲。被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薄片材料吹奏数量之最”证书,后又刻苦首创了“吹牛皮”——以牛皮吹奏各种乐曲的绝艺,多次在全国各地演出并获奖。
4 传统美食
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连城地瓜干 是连城传统地方特色产品,位居“闽西八大干”之首,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已成“贡品”进入皇宫,被御内大厨誉为“金薯片”。它以在连城特有的山区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产的红心地瓜为原料,整块蒸熟后,去皮、压制、烘烤制作而成,颜色黄中透红,味道清香甜美,质地松软耐嚼;富含膳食纤维、赖氨酸、粗蛋白、胡萝卜素、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保藏数年后仍保持原有的色香味,既可当零食,也可作为酒席名菜。连城地瓜干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其产地被列入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产品内销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外销亚欧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连城全县一半农民直接从事地瓜产业,年产值近10亿元。形成“十万农民种地瓜,两万农户搞加工,百家公司忙营销,一条地瓜富半县”的产业格局。
龙岩沉缸酒 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一种特甜黄酒,酒精度为14%~16%,总糖量可达22.5%~25%。酿法集我国黄酒酿造的各项传统精湛技术于一体。按比例加进的酒曲多达4种,并加入30多味中药材。酿造时,加入药曲、散曲和白曲,先酿成甜酒娘,然后分别投入五龙红曲及特制的白米酒,长期陈酿。再两次将小曲米酒投入酒醅,历时多年,让酒醅三沉三浮,最后沉入缸底,故谓沉缸酒。沉缸酒不加糖而甘甜醇厚、不着色而呈透明红褐色、不调香而有浓郁醇香。它具有内在独特性:其一,精选糯米,剔除杂粮,专用清泉,配上特制酒曲和多种中药材酿造而成;其二,酒精度偏低,性气平和,内含18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健身除病;其三,色似琥珀,味如琼浆,醇厚适口,留香绵长,被誉为酒中珍品。在全国酒类评比中连连夺冠,已十次荣获国家名酒金奖。
龙岩盐酥花生 以体小粒饱满的龙岩“百日子”花生制成,是龙岩新罗的传统产品,以酥、脆、香闻名。色泽美观,皮薄易剥,粒大肉满,盐分适中,香脆可口,既可佐酒,也可配茶;含有脂肪、核黄素、卵磷脂、胆碱、钙、磷、不饱和脂肪酸、蛋氨酸以及多种维生素,还具有健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痛等功效,颇受广大群众和东南亚华侨、港澳同胞的喜爱。加工方法分湿焙和干焙两种。湿焙是将鲜花生洗去泥土,加上一定比例的食盐,经煮、晒干后,用文火烘焙而成。其特点是仁膜白色,酥脆可口。干焙则是将花生晒干后加入一定比例的食盐,放入锅内煮熟,晒干后用文火烘焙。其特点是仁膜褐色,酥、脆、香,脂味较淡,回味较少。其加工技术的关键是精选饱满的花生做原料,加工的盐量适度,烘焙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如今已成为新罗农业的一大产业。
其他传统特色美食
闽西民间特色美食博采众长、品种繁多,主、杂、荤、素皆有,煎、炒、蒸、煮、焖、烤、涮、炸齐全,形成独特菜系。一般喜“鲜”不爱辛辣腥臭。特喜“药膳”,即以滋补中草药蒸肉吃,如陈皮鸭、玄参舌、天麻兔、杜仲腰、当归鞭、川贝脑等。甚至喜药膳治病,如脚痛以草药蒸猪脚,肚痛以猪肚煲胡椒,咳嗽以杏仁百合蒸猪肺,头晕食猪脑,贫血食猪血之类。“食补”中强调“暖补”和“去伤”,这与过去闽西山高水冷、农耕辛劳有关。还讲究气候节令,如夏食鸭母冬食狗。同是食鱼,讲究冬春焖炸、夏秋蒸煮等。
连城九门头 又称“涮九品”,尤享盛誉,是以凌晨刚宰黄牛身上的肚尖、脊肉、舌锋、心冠、腰壁等九个最脆嫩部位,以精细刀功切片,然后将以米酒煮香藤根、鸭香草等而成的汤汁倒入火锅中,再在火锅中边涮边蘸酱、醋、姜汁、花椒等佐料享用,独具风味,是药、膳兼济的佳肴。
白斩河田鸡 是将以脆、爽、嫩、滑闻名于世的河田鸡,经清水煮熟后白斩,再以盐、蒜仁、米酒、姜汁舂压的汁液蘸着吃。
麒麟脱胎 是把山参放入白鸽肚内,白鸽放入小狗肚内,小狗放入猪肚中清蒸而成。
扣肉 是以肥瘦间杂的猪肉煮熟油炸后,再配以永定菜干清蒸而成。
上杭鱼白 以鱼肉、肥猪肉、蛋清、荸荠、葱白、地瓜粉等打成泥后,以猪网油卷成圆筒蒸熟而成。
冬瓜盅 是在冬瓜内塞进小母鸡后清蒸而成。
漾豆腐 是在豆腐块上戳一小窟,填入事先准备好的瘦肉、香菇等剁成的肉酱,油炸后再以骨头汤焖熟而成。
民间的宴请,粗席以“八大碗”为标准。“八大碗”是酱焖猪肉、白斩鸡、红烧鱼、炖猪肚、莲子汤、八宝饭、薯粉粄、玉粉和猪肝粉肠汤。细席应有四大衬、八大盘、四点心加甜汤结尾。“四大衬”是炒肉片、炒鱼片、烧肝花、炒三丝。“八大盘”如上。讲究上菜有序,最后是甜食甜汤。
闽西客家八大干 闻名于世,其中“长汀豆腐干”是以酸浆豆腐加以各种配料精工压制而成;“宁化老鼠干”是将立冬后的田鼠杀好后以谷壳或米糠熏烤成酱黄色而成,不仅味美,且能药用如补肾等;“上杭萝卜干”以冬至前后的上杭萝卜经晒、腌、藏三道复杂工序,最后以黄泥封瓮半年而成;“永定菜干”有甜菜干、酸菜干两种,以鲜嫩芥菜三蒸三晒而成;“武平猪胆干”以含猪胆的猪肝浸在盐、酒、香料及一些中药汁中,然后吊晒整形而成;“连城地瓜干”以当地红心地瓜蒸熟去皮后压制烘烤而成;“清流笋干”是以当地刚出土的春笋尖晒制的;“明溪肉脯干”是以精瘦牛肉浸腌在盐、糖、酱油及各种香料中再晾干熏烤而成。
龙岩、漳平人无汤不吃饭,有牛腩萝卜汤、苦抓(败将草)猪大肠汤、冬瓜水鸭汤、寸金薯水鸭汤、杏仁百合猪肺汤、莲藕骨头汤、绿豆小肠汤、当归黄芪鸡汤、生地土茯排骨汤等。宴席不能无烊鱼、什锦。烊鱼:用五花肉、葱头、虾肉、香菇等,以蛋调匀,做成圆饼状,经油炸而成。吃时垫上豆芽或菜花,浇上香菇肉丝汤。什锦:又称食锦、甜什锦,用白糖面饼、冬瓜糖、肥肉丁、油葱、花生米、山桔、白糖等拌好,用蛋皮卷成,蒸熟切块装盘供食。酥肉:选用肥猪肉切成寸条状炸酥后,渍以面粉白糖滚拌,待冷却后即成。漳平人则以米浆粿、香焖鸡、萝卜糕、手抓骨百艾果、大肠粽、小米圆、香五角、石菇番鸭汤、公鸡猪脚酒、山茶油油炸粿、鸡肚鳖汤、干煸魔芋、宁洋风鸭及畲乡红米饭等特色菜最为著名。
闽西风味小吃也远近闻名。如汀州烧馒、上杭灯盏糕、长汀鸡肠面、永定芋子包、上杭肉夹子、下洋牛肉丸、上杭城关兜汤、上杭油炸饺、连城新泉豆腐溪鱼、武平簸箕粄、上杭中都泮糕及仙人冻、印子粄、滚筒米粿等等,都是令人入口难忘的绝佳小点。
近年还进行了闽西“八大珍”“八大鲜”的评选,被评为闽西“八大珍”的是:漳平水仙茶、武平绿茶、武平金线莲、龙岩咸酥花生、永定万应茶、冠豸山铁皮石斛、龙岩山茶油、上杭晚蜜柚;被评为闽西“八大鲜”的是:河田鸡、连城白鸭、上杭槐猪、通贤乌兔、永定牛肉丸、龙岩蜂蜜、汀江大刺鳅、漳平毛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