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史话-着名人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 古代文武英士

    刘棠(生卒年不详)字君美,号万章,北宋枢密院编修。福建龙岩和睦里(今漳平新桥)人。哲宗庚午年(1090)乡试名列榜首,并由开封府送京应试。次年中进士。授枢密院编修,编成哲宗御书。后任利州路提举学事,旋提举两浙常平。刘棠有文才,他的3篇文章《纲举而网疏赋》《舜不穷其民论》《劝农孔孟二策》被推崇为考场范文。尤工词赋,同陈俌并称为“漳岩赋虎”。旧志誉之为“开一邑文教之先”。

    王源(1376~1455)原名王原楚,字启泽,号韦庵。闽王王审知后裔。龙岩县(今新罗区)西陂排头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历任河北深泽知县、左春坊司左直郎、上海松江同知、广东潮州知府等职。他爱民如子,勤政清廉,《明史》收录了他的生平。后人陈白沙认为他治潮的功绩可与韩愈媲美。作《龙岩洞记》闻名于世。

    马驯(1421~1496)字德良,长汀四堡(现龙岩连城县四堡乡)人,自幼聪慧,“试辄前列”,20岁中第4名举人,明正统十年(1445)24岁时中进士,30岁任户部主事,38岁提升为户部郎中,奉命督运粮草,悉心筹划,省运输费三分之一。后升任四川左参政,恰逢四川民变,他核查出已征未用粮数百万斛,以供军饷。成化十七年(1481),以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抚湖广。恰逢关中重灾,大批饥民流亡湖广,他立即赈济和平粜,无数饥民得救。马驯从政三十五载,功绩卓著,自部员累官都宪,封政议大夫,长汀人称“马都堂”。

    王见川(1703~1770)字道存,号畜斋,别号介石,永定县仙师乡锦丰村人。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次年联捷进士。乾隆元年(1736)参加殿试,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被任命为安徽歙县知县。任期未满辞职回家,从此不再出仕,而致力于桑梓的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一是编纂乾隆《永定县志》,后人赞誉其“纪事核实,叙次详明”。二是创建“汲古文会”、重建高陂桥,其为高陂桥撰写的对联“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200余年来广为传诵。三是创建丽泽(正)文馆,改建凤山书院,成为永定县最大最完善的学府。

    魏茂林(生卒年月不详)字宾门,号笛生(晚年自号兰怀老人),新罗区人。清乾隆末年生,少时随家侨居江苏如皋。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授内阁中书,累迁至刑部,先后任乡试副考官一次、会试同考官三次,两次京察均获一等。道光十二年(1832)始,出任河间保定知府、通永河道道台等职。后因病辞休,侨居江苏泰州,闭门著书,致力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研究,与段玉裁、苗夔齐名。著有《骈雅训纂》《同馆诗赋解题》《覃雅广腋》《天部类腋》《天部二十九闻》等,刊行于世。

    王命睿(1575~1653)新罗区西陂镇人。官至刑部尚书,奉正二品禄。王命睿为官清正,在任直隶钦差大臣巡视安康、延安、河北等地时,严厉处理陕西茶马盐税和兵备、减免河北地方税赋、弹劾福建贪官高案等。任广东巡按时,熟知百姓疾苦,采取广积粮,禁粮外流,从省库中拨出专款,置办义仓以备赈灾。为保边疆防备海岛外患,他增设澳门参将处,增调兵员加强澳门守备,制定外船进入广州贸易法。王命睿才学过人,出口成章,著有《新会县志》、《龙岩县志》、《王虞石史论》三十卷、《静观寓诗集》十二卷等。1646年清朝入主中原,他在万安避居时,写下很多反清复明的文章,辞世时立下遗嘱:头不顶清朝天,口不食清朝粮,脚不踩清朝地。出殡时,万安大高畲圆通寺住持觉慧禅师将其棺木用铁棍撑起,至于岩洞中,以遂其民族气节夙愿。

    上官周(1665~1750)长汀县南山镇官坊人,字文佐,号竹庄,清代著名画家,终生为布衣。其自幼聪颖,治艺勤奋,学识渊博,擅长诗文、书法、篆刻,尤精于画,是清代著名民间画家。著有《晚笑堂诗集》,79岁完成传世之作《晚笑堂画传》,后又作《台阁风声图》。

    华嵒(1682~1756)原名德嵩,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上杭县白砂里华家村人。自幼酷爱绘画,备受世俗冷落,遂发奋自强,流寓于扬州、杭州,结交了很多文人学士,成为一代著名画家、诗人,善诗、书、画,时称“三绝”。遗诗600余首,有《离垢集》。36岁时曾北上入都,“得交当路巨公,名闻于上”,据戴熙《习苦斋画絮》载:“华秋岳自奇其画,游京师无问者。一日有售赝画者,其裹华笔也,华见而太息出都。”他的中晚年一直频繁往来于杭州、扬州之间,以卖画为生。在扬州他结识了金农、高翔、李鱓、郑板桥及盐商巨子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彼此交流切磋,诗画酬答,使其绘画修养得到多方面的拓展,成为“扬州八怪”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刘国轩(1629~1693)字观光,长汀县四都镇溪口村人,清朝重要的军事将领。刘国轩早年即以智略闻名乡里。1646年清军攻入福建,刘国轩因家庭变故往投清军,先任漳州城池一门卒,后来升任守备千总,把守漳州北门。1654年投到延平王郑成功门下,参与顺治十六年(1659)围攻南京之战、顺治十八年(1661)收复台湾等战役。1669年刘国轩作为郑经的管镇兵,后来担任了左、右武卫,与陈永华、冯锡范鼎足而立,后郑经以刘国轩战功屡著,封其为武平伯、征北将军。郑克塽继位后晋封他为武平侯。至此,台湾的政事由冯锡范做主,军事由刘国轩掌握,刘国轩成为郑氏政权的顶梁柱。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澎湖海战中担任统帅,被施琅击败。同年八月,刘国轩在说服郑克塽和群僚后,即令修表归顺清朝中央政府,实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康熙帝褒奖他归顺有功,授他为太子少保、天津卫总兵,委以扼守京畿门户重任。刘国轩在天津任上,兴修水利,奖励农桑,提倡文教。康熙三十二年(1693)刘国轩在天津病逝,终年65岁,康熙帝追赠其为光禄大夫,赐葬顺天府苏家口。

    丁锦堂(1846~1902)字笏初,号福三。上杭县临江镇人。同治九年(1870),以捐纳武监生参加福建乡试。在武科各项考试中大显身手,中举。次年,他赴京参加会试,兵部以第六名进士录选,经殿试,钦点为一甲状元及第。古有“武不过江(长江)”的传统,而丁锦堂夺得武魁名震天下,故有“过江武状元”的美誉。

    钦点状元后,朝廷按例给假让其荣归省亲。途经官庄乡回龙村,适逢该村兴建石拱桥,他欣然应请挥毫写下桥名,并捐助边银50元。至今拱桥石刻“回龙桥”犹在。桥头亭内,立有捐款碑刻,“新科状元丁笏初助边银五十元正”刻列碑首。随后又建造“状元府”拱门,门屏正中上方横挂鎏金“武魁”大匾。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帝大婚,特命他参加迎亲仪仗队,赏赐黄马褂在御前骑马护卫。光绪元年(1875),授他振威将军衔,任广东南澳游击,代理镇守总兵官。光绪十七年(1891),升任广西郁林营参将。

    2 民国商界英华

    胡文虎(1882~1954)祖籍福建省永定县金丰里(现下洋镇)中川村。在永安堂国药行濒临倒闭之际,他对中国中草药进行大改革,研制生产虎标牌万金油等系列成药,除在仰光老行和新加坡总行外,还在曼谷、吧城、槟榔屿、棉兰、泗水等地设了分行,在国内各大城市设立分行,成为闻名于世的“万金油大王”。鼎盛时期胡氏永安堂最高年产值可达叻币(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货币)1.2亿元(约值黄金1000万两),胡文虎是当时华人首富,著名客家领袖,誉满中外的大企业家、大慈善家。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抗日战争时期,胡文虎为国共两党抗日大业捐赠的财物达数千万元之巨,成为全国之最。胡文虎还是一位著名的民国报人,是至今还畅销世界的星系(《星岛日报》《星洲日报》等)华文报纸的创办人。

    3 红色革命英豪

    邓子恢(1896~1972)新罗区东肖人,在五四运动中受到革命洗礼,创办进步刊物《岩声》。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与张鼎丞等以福建省西部永定县的溪南区、上杭县的蛟洋区,以及龙岩县的白土区、漳州的平和县为重点,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闽西四大暴动”,进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1929年7月在毛泽东指导下,主持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共闽西特委书记。1930年3月18日主持召开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当选为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长,并兼任代理土地部长、国民经济部长。红军长征后与张鼎丞、谭震林、方方等一起组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8年1月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率领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第四师政委兼淮北区党委书记。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1948年5月9日任中原局第三书记兼中原军区副政委。1948年当选为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主席。

    1952年10月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65年1月当选为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邓子恢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张鼎丞(1898~1981)永定县金砂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他和邓子恢发动永定暴动,建立闽西第一个工农红军营,他任营长,邓子恢任党代表,并率先在永定溪南区13个乡进行土地革命和建立区、乡苏维埃政府。

    1932年3月,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召开,张鼎丞当选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军长征后他与邓子恢、谭震林等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并任主席。面对十多万国民党正规军和民团的残酷“围剿”,他与邓子恢、谭震林等人领导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张鼎丞任中共闽粤边省委书记、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中共中央党校第二部主任。1945年4月,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组织部长。新中国成立以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华东局第四书记,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政法委员会主任。1954年初,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同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张鼎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陈丕显(1916~1995)上杭县南阳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乡儿童大队长、上杭县儿童局书记、福建省少先队训练部部长、福建省儿童局书记、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同项英、陈毅一起领导了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陈丕显历任新四军华中指挥部政委、华中工委书记,苏北军区政委,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苏北兵团、苏南区党委书记,苏南军区政委。1952年3月先后任中共上海市委第四书记、第二书记、书记处书记,1965年11月起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文革”后复出,先后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8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武汉军区政委等职。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陈丕显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中央保密委员会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

    杨成武(1914~2004)长汀县宣城人。1929年1月参加了长汀县古城地方武装暴动。1931年任红四军第十二师秘书、连政委、教导大队政委。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任长征先锋团——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指挥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草地探路、智取腊子口等,为中央红军的长征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抗日战争中先后任红一师师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冀中军区司令员等。率领部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在黄土岭战斗中率部击毙了日军统帅阿部规秀中将,这是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以来丧失的第一个高级将领。解放战争中,杨成武先后任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等。

    新中国成立后,杨成武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0年杨成武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朝鲜东线的夏、秋季防御作战,创造了朝鲜战场月歼敌的最高纪录。1958年杨成武参与组织指挥了炮击金门战役;1959年参与组织了西藏平叛作战;参与组织了1960~1961年中缅勘界警卫作战;参与组织了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和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抗美援越战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

    杨成武一生身经百战,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功勋卓著,是我军的著名将领。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副总参谋长、常务副总参谋长、第一副总参谋长、军委副秘书长、代总参谋长、军委常委等职,为推进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保卫我国领土、领空、领海安全,为加强总参谋部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杨成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刘亚楼(1910~1965)武平县湘店人。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铁血团”参加张涤心等人领导的小澜农民暴动后,被选送到红四军随营学校学习。毕业后,历任红十二军第三纵队第一营第二连连长,第一营营长兼政委,红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政委,红二师政委。参加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指挥红一军团第二师,取得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光辉战绩。

    抗战时期,刘亚楼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1939年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苏德战争爆发后,加入苏军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协助总部首长部署和指挥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1948年1月刘亚楼任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参谋长,辽沈战役期间,积极协助林彪、罗荣桓指挥部队连续作战52天,全歼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1949年1月,任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兼天津前线总指挥,指挥了天津攻坚战役,创造了29小时结束战斗、全歼守军13万人的攻坚战奇迹。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司令员。1949年7月奉中央和军委命令创建人民空军,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空军司令员、党委书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刘亚楼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战略家,因创建新中国空军被誉为“中国空军之父”。

    刘忠(1904~2002)上杭县才溪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上杭县赤卫军军需长,红军学校排长,红四军第三纵队十九大队政委,红一军团第十二师三十六团政委,第十一师三十三团政委,第二师五团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大队长,第六分校校长,晋豫联防军司令员兼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政委,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三八六旅旅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及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十旅旅长,第四纵队参谋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第十五纵队司令员,第十八兵团六十二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康军区司令员,川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物质保障部部长、副教育长、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著有《从闽西到京西》《院校工作回忆》等。

    张南生(1905~1989)连城县新泉北村人。1929年参加新泉乡苏维埃政府工作,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乡苏维埃政府委员,红十二军二纵队第一零三团连政委,红十三军第二团政委,第十三师三十九团政治处主任,师总支部书记,红五军团第十三师三十七团政委,国家保卫总队政委,国家政治保卫团政委,红三十一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政治处副主任,三八六旅七七一团政委,先遣支队政委兼中共冀西地委军事部部长,独立支队政委兼中共晋中地委军事部部长,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副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志愿军政治部代主任。后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陈仁麒(1913~1994)原名陈景麟,新罗区小池汪洋村人。1929年参加农民暴动,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闽西红十二军政治部宣传员、军部特务队政委,红二十二军第六十六师一六八团连政委、第一六八团政委。1933年调任红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长,红七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翌年7月任红军总政治部巡视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教导第一团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长征中,先后任军委干部团教员、特科营政委。到陕北后任红军大学第三科(教导师)特科团政委兼政治主任、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中共陇东特委委员兼镇原县委书记、陇东特委组织部部长。1940年11月,先后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八路军警备第三旅政治部主任。抗战胜利后,先后任冀热辽军区热河纵队政治部主任,冀晋纵队第三旅、冀热辽军区独立第十四旅、热河军区第十三旅政委,率部参加了解放北票、围场等战斗。1947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二十二师政委。次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政委,参加了辽沈、平津、赣西南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赣西南区委第二书记兼第四十八军政治委员,第二十一兵团政委,海南军区政委、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9年12月调任军委炮兵政委。1970年调任成都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兼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是中共七大、九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罗元发(1910~2010)新罗区龙门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福建龙岩列宁青年队队长,红十二军军部特务连政委,红十三军第十四师机枪连政治指导员,红十四军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红九军团第十四师四十二团代理政委兼政治处主任,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五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保卫局执行科科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政委,红一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政治处主任,独立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政委,雁北支队政委兼中共雁北地委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二旅政委,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和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旅长兼政委,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六军军长,参加了保卫延安、宜川和进军新疆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疆军区司令员兼中共北疆区党委书记,西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委顾问等。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候补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罗舜初(1914~1981)上杭县溪口大洋坝人。1929年春参加上杭农民暴动。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10月入党。历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参谋,红四方面军司令部二局科长、代局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二局副局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长、第一纵队参谋处处长,山东纵队参谋处处长,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鲁中区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政委、军长等,率部参加了开辟东北解放区和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第二副司令员。1963年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兼国防科委副书记,沈阳军区副司令员、顾问。参与我国氢弹试验和发射第一、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组织领导工作。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袁子钦(1909~1968)原名袁致卿,上杭县白砂朋新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员,红一军团第十一师三十一团连政委、第十师政治部宣传股股长,红五军团第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五军团政治部组织干事、党务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次年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干事、组织科科长、大队政治处主任,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总校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第六分校政委,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三纵队副政委,华北军区第十五纵队政委,第十八兵团第六十军政委等职。参加了上党、平汉、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政委。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政委。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傅连暲(1894~1968)原名傅日新,长汀县人。1925年任汀州福音医院院长。红军解放汀州后,傅连暲大量收治红军伤病员,并为中华苏维埃政府培训了大批医护人员。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兼红色医务学校校长,中华苏维埃国家医院院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一个基督徒到共产主义战士的飞跃。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著有《养生之道》《肺结核病的疗养》等。1979年以傅连暲事迹摄制的电影《血与火的洗礼》在全国上映。

    4 现代科技英才

    卢嘉锡(1915~2001)祖籍永定县陈东乡蕉坑村,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50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研究部部长,福州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同年被高等教育部聘为一级教授。他曾是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化学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曾被评为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他提出的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所从事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等,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早年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单晶X射线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被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称为“卢氏图”。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郭秉宽(1904~1991)原名奎中,新罗区龙门人。曾担任全国眼病协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上海眼科学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等职。是中国眼遗传学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主要著作有《眼科学》、《军阵外科学》眼科分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眼科学》等。郭秉宽教授在国际眼科学界享有很高声誉。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先后代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参加波兰、巴基斯坦、日本等国的眼科学会。访问过美国,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亚太地区代表参加全美眼病理年会,还参加过在旧金山召开的第24届国际眼科会议、第二届国际防盲会议等国际会议。被世界著名的眼科学者波士顿眼科研究院院长誉为“当今中国眼科之父”。美国眼科权威 Charles L.Schepens在《世界眼科临床》一书的序言中称郭秉宽为“中国眼科之父”。

    林鹏(1931~2007)新罗区人。195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林鹏长期从事河口海岸红树林和陆地植被生态学研究,率先对中国六省区(包括台湾)红树林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是中国红树林生物量、生产力、物流能流等生态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先后出版红树林专著8部,发表论文180多篇。专著《中国红树林生态系》填补了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学科的空白,为中国红树林的研究和生态恢复工程起到奠基作用。由于他的努力,促成了在九龙江口龙海市一片7000多亩红树林湿地建立龙海红树林保护区,使中国红树林生态研究和保护工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他也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权威和学术带头人”。其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省)级奖项多项。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联辉(1935~)新罗区人,植物病理学家。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教授、所长。早期进行小麦秆锈和稻瘟研究,提出消灭越冬基地和免疫控制,解决了当地的生产问题。1973年后,系统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对世界病毒的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烟草、番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防治对策,报道了11个中国新纪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纪录。曾获我国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1项。1991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郭柏灵(1936~)新罗区人。中共党员,计算数学专家。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历任助教、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现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数学专家组评委。1963年,他奉调北京二机部,被安排在北京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从事与物理有关的数学基本理论研究,参与“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他长期从事计算数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1987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96年和1998年分别荣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华安(1941~)新罗区人。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农业部科技委常委。先后研究与培育成功“汕优63”、特优航1号、II优航1号等新品种,还有“I优明86”超级再生稻。“汕优63”稻种于1982年在全国20多个省全面推广11亿多亩,使水稻亩产平均增产68公斤,累计增产300多亿公斤,创造社会效益数百亿元,已连续数十年成为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稻种。其推广程度,一年面积和累计面积创中国水稻之最。“汕优63”成为世界水稻育种界的参照标杆,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谢华安被美国“ABI”世界名人传记研究中心编入《国际杰出领导阶层人名录》,被英国剑桥大学编入《国际知识分子名人》。获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诸多殊荣。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