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文选:倡导与尝试-尝试后集·第一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题辞

    《尝试集》是民国九年(1920)三月出版的。十年再版后,我稍有增删。十一年(1922)三月,《尝试集》四版,我又有增删,共存《尝试集》四十八首,附《去国集》十五首。

    民国四十一年(1952)九月,我检点民国十一年以来残存的诗稿,留下这几十首,作为《尝试后集》的“初选”。

    适之

    大明湖

    哪里有大明湖!

    我只看见无数小湖田,

    无数芦堤,

    把一片好湖光

    划分的七零八落!

    这里缺少一座百尺高楼,

    让游人把眼界放宽,

    超过这许多芦堤柳岸,

    打破这种种此疆彼界,

    依然还我一个大明湖。

    十一.十.十五

    (原载1922年10月22日《努力周报》第25期)

    回向

    “回向”是《华严经》里一个重要观念。民国十一年十月二十日,我从山东回北京,火车上读晋译《华严经》的《回向品》,作此解。

    他从大风雨里过来,

    向最高峰上去了。

    山上只有和平,只有美,

    没有压迫人的风和雨了。

    他回头望着山脚下,

    想着他风雨中的同伴,

    在那密云遮着的村子里,

    忍受那风雨中的沉暗。

    他舍不得离开他们,

    他又讨厌那山下的风和雨。

    “也许还下雹哩,”

    他在山顶上自言自语。

    瞧呵,他下山来了,

    向那密云遮处走。

    “管他下雨下雹!

    他们受得,我也能受。”

    (原载1922年10月22日《努力周报》第25期)

    烟霞洞

    我来正碰着黄梅雨,

    天天在楼上看山雾:

    刚才看白云遮没了玉皇山,

    我回头已不见 了楼前的一排大树!

    1923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1964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

    现据《胡适的日记》(手稿本)1923年9月29日,

    此诗略有不同)

    秘魔崖月夜

    依旧是月圆时,

    依旧是空山,静夜;

    我独自月下归来,

    这凄凉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

    惊破了空山的寂静。

    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

    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十二.十二.二十二

    (原载1923年12月31日《晨报六周年纪念增刊》)

    小诗

    刚忘了昨儿的梦,

    又分明看见梦里那一笑。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的猫“慢慢地不见,从尾巴尖起,一点一点地没有,一直到头上的笑脸最后没有。那个笑脸留了好一会儿才没有”。(赵元任译本页九二)

    十三.一.十五

    原有前两行:

    坐也坐不下,

    忘又忘不了。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江城子

    翠微山上乱松鸣。

    月凄清,

    伴人行;

    正是黄昏,人影不分明。

    几度半山回首望,

    天那角,

    一孤星。

    时时高唱破昏冥,

    一声声,

    有谁听?

    我自高歌,我自遣哀情。

    记得那回明月夜,

    歌未歇,

    有人迎。

    十三.一.二十七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跑桥仙七夕

    疏星几点,

    银河淡淡

    新月遥遥相照。

    双星仍旧隔银河,

    难道是相逢嫌早?

    不须蛛盒,

    不须瓜果,

    不用深深私祷。

    学他一岁一相逢,

    那便是天孙奇巧。

    1924年8月,与丁在君同在北戴河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多谢

    多谢你能来,

    慰我山中寂寞,

    伴我看山看月,

    过神仙生活。

    匆匆离别便经年,

    梦里总相忆。

    人道应该忘了,

    我如何忘得!

    十三年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译白郎宁的《清晨的分别》

    刚转个弯,忽然眼前就是海了,

    太阳光从山头上射出去:

    他呢,前面一片黄金的大路,

    我呢,只剩一个空洞洞的世界了。

    十四年三月(1925)

    Parting at Morning

    By Robert Browning

    Round the cape of a sudden came the sea,

    And the sun look’d over the mountain’s rim:

    And straight was a path of gold for him,

    And the need of a world of men for me.

    (原载1926年1月《现代评论》第一年

    纪念增刊,原题《译诗三首》)

    译白郎宁的《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我能等着你的爱慢慢地长大。

    你手里提的那把花,

    不也是四月下的种,六月才开的吗?

    我如今种下满心窝的种子;

    至少总有一两粒生根发芽,

    开的花是你不要采的,

    不是爱,也许是一点儿喜欢罢。

    我坟上开的一朵紫罗兰,

    爱的遗迹,你总会瞧他一眼:

    你那一眼吗?抵得我千般苦恼了。

    死算什么?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十四年(1925)五月

    You’ll Love Me Yet

    By Robert Browning

    You’11 love me yet;—And I can tarry

    Your love’s protracted grbwing:

    June rear’d that bunch of flowers you carry,

    From seeds of April’s sowing.

    I plant a heartful now:some seed

    At least is sure to strike,

    And yield-what you’ll not pluck indeed.

    Not love,but,may be,like.

    You’ll look at least on love’s remains,

    A grave’s one violet:

    Your look?—that pays a thousand pains.

    What’s death ? You’ll love me yet!

    (胡颂平:《从胡适之先生的墓园谈起》,

    原载1964年2月1日台北《传记文学》第4卷第2期)

    第一编一个人的话

    “忍了好几天的眼泪,

    总没有哭的机会。

    今天好容易没有人了,

    我要哭他一个痛快。”

    “满心头的不如意,

    都赶着泪珠儿跑了。

    我又可以舒服几天,

    又可以陪着人们笑了。”

    十四年六月二日

    (原载1925年9月26日《现代评论》

    §§§第2卷第42期,原题《记言》)

    瓶花

    满插瓶花罢出游。

    莫将攀折为花愁。

    不知烛照香熏看,

    何似风吹雨打休?

    范成大《瓶花》二之一

    不是怕风吹雨打,

    不是羡烛照香熏。

    只喜欢那折花的人,

    高兴和伊亲近。

    花瓣儿纷纷谢了,

    劳伊亲手收存,

    寄与伊心上的人,

    当一篇没有字的书信。

    十四年六月六日

    十七年改稿

    赵元任作曲谱

    (原载1925年11月14日《现代评论》第2卷第49期)

    译葛德的Harfenspieler

    谁不曾含着眼泪咽他的饭,

    谁不曾中夜叹息,睡了又重起,

    泪汪汪地等候东方的复旦,

    伟大的神明呵,他不会认识你。

    民国十四年八月,徐志摩曾译此诗如下:

    谁不曾和着悲哀吞他的饭,

    谁不曾在半夜惊心起坐,

    泪滋滋的,东方的光明等待,

    他不会认识你啊,伟大的天父。

    我们几个朋友都笑他押的是硖石土音,饭与待为韵,坐与父为韵,劝他试改译一本。志摩要我试译,我的译稿大致如上。(“神明”原作“天神”,雷兴先生——Dr. F. Lessing——劝我改“神明”。)志摩看了我的译稿, 他又改译一本如下:

    谁不曾和着悲泪吞他的饭,

    谁不曾在凄凉的深夜,怆心的,

    独自偎着他的枕衾幽叹,

    伟大的神明呵,他不认识你。

    我在二十七年后,检得这些旧稿,都抄在这里,记念这个最难忘记的朋友。

    葛德此诗出版在1795年,初见于他的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的第十三章。十一年后(1806),拿破仑破灭普鲁士王国,普鲁士王后露易沙(Louisa)出奔,在Knigsberg的一个小旅店里避难,她感慨当日身受的苦痛,脱下金刚钻石戒指,把这四行诗写在旅店的玻璃窗上。

    四十一年(1952)九月十日

    (原载1926年3月29日《晨报副镌》)

    Goethe’s Harfenspieler

    Wer nie sein Brot mit Thranen ass,

    Wer nie die kummervollen Nchte

    Auf seinem Bette weinend sass,

    Der kennt euch nicht,ihr kiminlisch Mchte

    Carlyle’s Translation

    Who never ate his bread in sorrow,

    Who never spent the midnight hours

    Wepping and waiting for the morrow,

    He knows you not,ye heavenly powers.

    也是微云

    也是微云,

    也是微云过后月光明。

    只不见去年的游伴,

    也没有当日的心情。

    不愿勾起相思,

    不敢出门看月。

    偏偏月进窗来,

    害我相思一夜。

    似是十四年稿赵元任作曲谱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生疏

    多谢寄来书,

    装着千分情意。

    只有一分不满,

    带些微客气。

    十年万里的分离,

    生疏也难怪。

    只我开缄欢喜,

    故态依然在。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素斐

    梦中见你的面,

    一忽儿就惊觉了。

    觉来终不忍开眼,

    明知梦境不会重到了。

    睁开眼来,

    双泪进堕,

    一半想你,

    一半怪我,

    想你可怜,

    想我罪过。

    “留这只鸡,等爸爸来,

    爸爸今天要上山来了。……”

    那天晚上我赶到时,

    你已死去两三回了。

    病房里,那天晚上,

    我刚说出“大夫”两个字,

    你那一声怪叫,

    至今还在我耳朵边直刺。

    今天梦里的病容,

    那晚上的一声怪叫,

    素斐,不要让我忘了,

    永永留作人间苦痛的记号!

    十六年二月五日,在美洲,

    梦见亡女,醒来悲痛作此诗。

    (原载1927年5月14日《现代评论》第5卷第127期)

    旧梦

    山下绿丛中,

    瞥见飞檐一角,

    惊起当年旧梦,

    泪向心头落。

    隔山遥唱旧时歌,

    声苦没人懂。

    我不是高歌,

    只是重温旧梦。

    十六年(1927)七月四日

    (原载1928年8月10日《新月》第1卷第6号)

    陶渊明和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

    不爱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

    弃官归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

    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高吟自嘲讽,

    笑指门前五株柳:

    “看他风里尽低昂,

    这样腰肢我没有!”

    十七年四月九夜在庐山归宗寺

    (原载1928年5月10日《新月》第1卷第3号《庐山游记》)

    拟中国科学社的社歌

    我们不崇拜自然,

    他是个刁钻古怪。

    我们要捶他煮他,

    要使他听我们指派。

    我们叫电气推车,

    我们叫以太送信,

    把自然的秘密揭开,

    好叫他来服事我们人。

    我们唱天行有常,

    我们唱致知穷理。

    不怕他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十八年一月作赵元任作曲谱

    十九年北平社友会庆祝本社

    十五周年纪念会第一次试唱

    (原载1931年1月《现代学生》第1卷第4期)

    中国科学社社歌

    北平社友会社本社十五年周年纪念庆祝会第一次试唱

    北平十九年廿五日

    胡适拟词

    赵元任拟词

    三年不见他

    (十八年一月重到北大)

    三年不见他,

    就自信能把他忘了。

    今天又看见他,

    这久冷的心又发狂了。

    我终夜不成眠,

    萦想着他的愁,病,衰老。

    刚闭上了一双倦眼,

    又只见他庄严曼妙。

    我欢喜醒来,

    眼里还喻着两滴欢喜的泪,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你总是这样叫人牵记!”

    十八年一月二十五日

    我十五年六月离开北京,由西伯利亚到欧洲。十六年一月从英国到美国。十六年五月回国,在上海租屋暂住。到十八年一月,才回到北方小住。不久又回上海。直到十九年十二月初,才把全家搬回北平。

    (收入胡不归:《胡适之先生传》,1941年12月萍社出版)

    高梦旦先生六十岁生日

    他爱想问题,

    从不嫌问题太小。

    圣人立言救世,

    话不多不少。

    一生梦想大光明,

    六十不知老。

    这样新鲜世界,

    多活几年好。

    1956年8月改第二句适之

    十八年(1929)三月十六日原稿

    二十年后修改开头两行

    (原载1962年3月1日台北《文星》杂志第53期)

    中国公学运动会歌

    健儿们,大家上前!

    只一人第一,

    要个个争先。

    胜固然可喜,

    败也要欣然。

    健儿们!大家上前!

    健儿们,大家齐来!

    全体的光荣,

    要我们担戴。

    胜,要光荣的胜,

    败,也要光荣的败。

    健儿们,大家齐来!

    十九.四.二十八

    (原载1930年10月《现代学生》创刊号,

    原题《健儿歌》)

    祝马君武先生五十生日

    树蕙滋兰意兴,

    种桃酿蜜先生。

    一点一滴努力,

    满仓满屋收成。

    识路何嫌马老?

    救国终待牛敦。

    活到八十九十,

    桃李尽出公门。

    十九.七.十七

    报载君武先生于二十九年八月一日病死在桂林。

    君武先生曾做中国公学的“总教习”,我考进中国公学,是他出题看卷。入校后,我住的房,同他的房紧对门。我和同住的钟文恢诸人,常去看他。他待学生最好。不久他出国,有留别中国公学同学诗,中有“中国待牛敦”之句。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写在赠唐瑛女士的扇子上

    静里细思量,

    毕竟算伊出色,

    经过疏狂豪逸,

    到夷然平实。

    许伊诗扇已三年,

    扇样莫嫌旧。

    扇是前年买的,

    诗,今天才有。

    十九年十月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夜坐

    夜坐听潮声,

    天地一般昏黑。

    只有潮头打岸,

    涌起一层银白。

    忽然海上放微光,

    好像月冲云破。

    一点——两点——三点——

    是渔船灯火。

    二十.八.十二在秦皇岛,与丁在君同住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十月九夜在西山

    许久没有看见星儿这么大,

    也没有觉得他们离我这么近。

    秋风吹过山坡上七八棵白杨,

    在满天星光里做出雨声一阵。

    似是二十年十月的残稿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怎么好?

    为燕树棠先生题冯玉祥先生画的人力车夫

    冯玉祥先生自题诗云:

    苦同胞!不拉车,不能饱。

    若拉车,牛马跑,

    得肺病,活不了。

    苦同胞,怎么好!

    君不见,委员们,被鱼翅燕菜吃病了!

    社会如此好不好?

    1931.11.15

    怎么好?我问你。

    不怕天,不怕地,

    只怕贫穷人短气,

    做牛做马给人骑。

    怎么好?有办法。

    赛先生,活菩萨,

    叫以太给咱送信,

    叫电气给咱打杂。

    怎么好?并不难。

    信科学,总好办。

    打倒贫穷打倒天,

    换个世界给你看。

    二十年(1931)十一月二十九日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狮子

    (悼志摩)

    狮子 蜷伏在我的背后,

    软绵绵的他总不肯走。

    我正要推他下去,

    忽然想起了死去的朋友。

    一只手拍着打呼的猫,

    两滴眼泪湿了衣袖;

    “狮子,你好好的睡罢,

    你也失掉了一个好朋友。”

    二十.十二.四

    (原载1931年12月14日天津

    《大公报文学副刊》第205期)

    读了鹫峰寺的新旧碑记,敬题小诗,呈主人林行规先生

    谁创此者?释子深。

    谁中兴此?法家林。

    五百年中事翻覆,

    惟有山水无古今。

    我游此地独心喜。

    佛若有灵亦应尔。

    建刹养僧修四禅,

    不如开山造林福百里。

    二十一年(1932)八月偶效黄山谷体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戏和周启明打油诗

    先生在家像出家,

    虽然弗着倽袈裟。

    能从骨董寻人味,

    不惯拳头打死蛇。

    吃肉应防嚼朋友,

    打油莫待种芝麻。

    想来爱惜绍兴酒,

    邀客高斋吃苦茶。

    二十三.一.十七

    启明曾说他们的祖父爱说诙谐话。有个朋友受他的恩惠,后来不曾报恩,反成嫌怨。此人死后,周老先生说,夜来梦见此人反穿皮袄来拜说,今生负恩来生报答。周老先生说,后来每吃玄肉总不免想到这位朋友。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第一编飞行小赞

    看尽柳州山,

    看遍桂林山水,

    天上不须半日,

    地上五千里。

    古人辛苦学神仙,

    要守百千戒。

    看我不修不炼,

    也腾云无碍。

    二十四.一

    (原载1935年4月7日《独立评论》第145号)

    大青山公墓碑

    雾散云开自有时,

    暂时埋没不须悲。

    青山待我重来日,

    大写青山第二碑。

    二十四.七.五

    公墓碑刻成建立之后,何应钦将军有命令,一切抗日的纪念物都应隐藏。于是傅作义将军在碑上加一层遮盖,上面另刻“精灵在兹”四大字。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哭丁在君

    (用元微之别白乐天诗的原韵)

    明知一死了百愿,

    无奈余哀欲绝难。

    高谈看月听涛坐,

    从此终生无此欢!

    爱憎能作青白眼,

    妩媚不嫌虬怒须。

    捧出心肝待朋友,

    如此风流一代无!

    二十五年二月(?)

    (跋)此二诗用元微之别白乐天两绝句原韵。民国二十年八月,丁在君(文江)在秦皇岛曾用此二诗的原韵,作两首绝句寄给我。诗如下:

    留君至再君休怪,十日流连别更难。

    从此听涛深夜坐,海天漠漠不成欢。

    逢君每觉青来眼,顾我而今白到须。

    此别元知旬日事,小儿女态未能无。

    民国二十五年一月,他死在长沙。我追想四年半之前他怀念我的诗,仍用原韵作诗追哭他。微之原诗不在《元氏长庆集》中,仅见于乐天“祭微之文”中。这两首诗是在君和我最爱朗诵的,我附录在这里:

    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

    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恐君无此欢。

    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

    恋君不去君应会:知得后回相见无?

    明年(民国四十五年)一月是他去世二十年的纪念。我今天重写这几首诗,还忘不了这一个最可爱的朋友。

    他的诗里,我的诗里,都提到“青眼”的话。在君对他不喜欢的人,总是斜着头,从眼镜上面看他,眼睛露出白珠多,黑珠少,怪可嫌的!我曾对他说,“史书上说阮籍‘能作青白眼’,我从来没有懂得,自从认得了你,我才明白了‘白眼待人’是什么样子!”他听了大笑。虬怒须也是事实。

    民国四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适之

    (收入胡不归:《胡适之先生传》,1941年12月萍社出版。

    又载1955年11月16日台北《自由中国报自由天地》)

    无心肝的月亮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明人小说中有此两句无名的诗

    无心肝的月亮照着沟渠,

    也照着西山山顶。

    他照着飘摇的杨柳条,

    也照着瞌睡的“铺地锦”。

    他不懂得你的喜欢,

    他也听不见你的长叹。

    孩子,他不能为你勾留,

    虽然有时候他也吻着你的媚眼。

    孩子,你要可怜他,

    可怜他跳不出他的轨道。

    你也应该学学他,

    看他无牵无挂的多么好。

    二十五年.五.十九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扔了?

    烦恼竟难逃,

    还是爱他不爱?

    两鬓疏疏白发,

    担不了相思新债。

    低声下气去求他,

    求他扔了我。

    他说,“我唱我的歌,

    管你和也不和!”

    二十五年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从神户到东京,道中望富士山

    雾鬓云裾绝代姿,

    也能妖艳也能奇。

    忽然全被云遮了,

    待到云开是几时?

    待到云开是几时?

    七月二十一日太平洋船上追记

    (原载1946年12月10日《读书通讯》第122期,

    原题《车中望富士山》)

    廿六年七月廿三日是高梦旦先生周年忌日,

    我在庐山上作此诗寄慰君珊、仲洽

    九年后我重到庐山,

    山色泉声都还如旧。

    每一个山头,每一条瀑布,

    都叫我想念当年同游的老朋友。

    他爱看高山大瀑布,

    就如同他爱看像个样子的人。

    他病倒在游三峡上峨眉的途中,

    他不懊悔他那追求不倦的精神。

    他不要我们哭他。

    他要我们向前,要我们高兴。

    他要我们爬他没有上过的高峰,

    追求他没有见过的奇景。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从纽约省会(Albany)回纽约市

    四百里的赫贞江,

    从容的流下纽约湾,

    恰像我的少年岁月,

    一去了永不回还。

    这江上曾有我的诗,

    我的梦,我的工作,我的爱。

    毁灭了的似绿水长流。

    留住了的似青山还在。

    1938年4月19日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寄给在北平的一个朋友

    藏晖先生昨夜做一梦,

    梦见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钟出门去,

    飘萧一杖天南行。

    天南万里岂不大辛苦?

    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

    醒来我自披衣开窗坐,

    谁人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

    1938.8.4在伦敦

    (原载1962年3月1日台北《文星》杂志第53期)

    追哭徐新六

    1938年8月24日上午,新六的飞机被日本驱逐机五架击落,被机关枪扫射,乘客十二人都死了。十日之后,我在瑞士收到他8月23日夜写给我的一封信,是他临死的前夜写的。

    拆开信封不忍看,

    信尾写着“八月二十三”!

    密密的两页二十九行字,

    我两次三次读不完。

    “此时当一切一切以国家为前提”,

    这是他信里的一句话。

    可怜这封信的墨迹才干,

    他的一切已献给了国家。

    我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

    这人世丢了一个最可爱的人。

    “有一日力,尽一日力”,

    我不敢忘记他的遗训。

    二十七年(1938)九月八日

    在瑞士的鲁塞恩(Lucerne)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抄新六遗书三篇题此诗

    三书不厌十回读,

    今日重抄泪满巾。

    眼力最高心最细,

    如今何处有斯人!

    1938.10.16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题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给陈光甫

    略有几茎白发,

    心情已近中年。

    做了过河卒子,

    只能拼命向前。

    二十七年(1938)十月三十一日在美京

    光甫同我当时都在华盛顿为国家做点战时工作——那是国家最危急的时期,故有“过河卒子”的话。八年后,在三十五年(1946)的国民大会期中,我为人写了一些单条立幅,其中偶然写了这四行小诗。后来共产党的文人就用“过河卒子”一句话加上很离奇的解释,做攻击我的材料。这最后两行诗也就成了最著名的句子了。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一枝箭一只曲子

    我望空中射出了一枝箭,

    射出去就看不见了。

    他飞的那么快

    谁知道他飞的多么远了?

    我向空中唱了一只曲子,

    那歌声四散飘扬了。

    谁也不会知道,

    他飘到天的那一方了。

    过了许久许久的时间,

    我找着了那枝箭,

    钉在一棵老橡树高头,

    箭杆儿还没有断。

    那只曲子,我也找着了,

    说破了倒也不希奇,

    那只曲子,从头到尾,

    记在一个朋友的心坎儿里。

    1943.6.14夜初译6.23改稿

    (收入《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

    The Arrow and the Song

    By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I know not where;

    For,so swiftly it flew,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I breathed a song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I know not where;

    For who has sight so keen and strong

    That it can follow the flight of song?

    Long,long afterward,in an oak

    I found the arrow,still unbroke;

    And the song,from beginning to end,

    I found again in the heart of a friend.

    这是美国诗人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一首小诗,题为The Arrow and the Song,原为三节,我把第三节分做两节,比较明白一点。

    这诗不算是朗菲罗的好诗,但是第三节人多爱念。我十几岁时在中国公学念这首诗,就想译他。那时候我还写古文,总觉得翻译不容易。今夜试用白话,稍稍改换原诗文字,译出后还觉得不很满意。

    适之

    谈谈“胡适之体”的诗

    今年1月到上海,才知道南方谈文艺的朋友有所谓“胡适之体新诗”的讨论。发起这个讨论的是陈子展先生,他主张“胡适之体可以说是新诗的一条新路”。后来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听说是反对的居多。

    这真使我“受宠若惊”了!我这十四年来差不多没有发表什么新诗;有时候,偶然写了一两首,或者寄给朋友看看,或者送给办杂志的朋友去填空白,从来没有收集过。我总觉得新诗的运动已有许多新诗人在那儿努力了,用不着我这“缠过脚的女人”去参加了。所以这十四年来,我自己只作自己的诗,好和歹我自己知道,我从不希望别人学我的诗,正如我不希望我自己学别人的诗一样。我万想不到陈子展先生会提出“胡适之体”来讨论,使我又无端挨了不少的骂。

    挨骂是小事,子展先生的好意是我应该感谢的。他说:

    胡先生呵,你不要说“提倡有心,创造无力”。我很希望你仍旧拿出先驱者的精神,在新诗上创造一种“胡适之体”。这在你的前途上打算似乎不失为一条路,在新诗运动上也不妨做一条路,许多路中的一条路。便是失败,也可以告诉无数的来者“此路不通”!(《申报文艺周刊》第六期)

    使我感觉兴趣的,是陈子展先生举的“胡适之体”的例子。他举的是我去年在空中写的《飞行小赞》,各报引此诗颇有脱误,我把它抄在下面:

    看尽柳州山,

    看遍桂林山水,

    天上不须半日,

    地上五千里。

    古人辛苦学神仙,

    要守百千戒。

    看我不修不炼,

    也腾云无碍。

    子展先生说:

    像《飞行小赞》那样的诗,似乎可说是一条新路。老路没有脱去模仿旧诗词的痕迹,真是好像包细过的脚放大的。新路是只接受了旧诗词的影响,或者说从诗词蜕化出来,好像蚕子已经变成了蛾。即如《飞行小赞》一诗,它的音节好像辛稼轩的一阕小令,却又不像是有意模仿出来的。

    其实《飞行小赞》也是用《好事近》词调写的,不过词的规矩是上下两半同韵,我却换了韵脚。我近年爱用这个调子写小诗,因为这个调子最不整齐,颇近于说话的自然;又因为这个调子很简短,必须要最简炼的句子,不许有一点杂凑堆砌,所以是作诗的最好训练。我向来喜欢这个调子,偶然用它的格局做我的小诗组织的架子,平仄也不拘,韵脚也可换可不换,句子长短也有时不拘,所以我觉得自由的很。至少我觉得这比勉强凑成一首十四行的“桑籁体”要自由的多了!

    以上说的只是要指出,子展先生说的“胡适之体的新路”,虽然是“胡适之体”,而不是“新路”,只是我试走了的一条“老路”。我自己走我的路,不管别人叫它新旧,更不敢冒充“创造”。我曾屡次说过:“工具用的熟了,方法练的细密了,有天才的人自然会‘熟能生巧’:这一点工夫到时的奇巧新花样,就叫做创造。”现在有许多人,语言文字的工具还不会用,就要高谈创造,我从来没有这种大胆子。

    我借这个机会,要说明所谓“胡适之体”,如果真有这个东西,当然不仅仅是他采用的什么形式,因为他作的诗并不限于《飞行小赞》这一类用词调做架子的小诗。“胡适之体”只是我自己尝试了二十年的一点点小玩意儿。在民国十三年,我作我的侄儿胡思永的遗诗序,曾说:

    他的诗,第一是明白清楚,第二是注重意境,第三是能剪裁,第四是有组织,有格式。如果新诗中真有胡适之派,这是胡适之的嫡派。

    我在十多年之后,还觉得这几句话大致是不错的。至少我自己作了二十年的诗,时时总想用这几条规律来戒约我自己。平常所谓某人的诗体,依我看来,总是那个诗人自己长期戒约自己,训练自己的结果。所谓“胡适之体”,也只是我自己戒约自己的结果。我作诗的戒约至少有这几条:

    第一,说话要明白清楚。古人有“言近而旨远”的话,旨远是意境的问题,言近是语言文字的技术问题。一首诗尽可以有寄托,但除了寄托之外,还需要成一首明白清楚的诗。意旨不嫌深远,而言语必须明白清楚。古人讥李义山的诗“苦恨无人作郑笺”,其实看不懂而必须注解的诗,都不是好诗,只是笨谜而已。我们今日用活的语言作诗,若还叫人看不懂,岂不应该责备我们自己的技术太笨吗?我并不说,明白清楚就是好诗;我只要说,凡是好诗没有不是明白清楚的。至少“胡适之体”的第一条戒律是要人看得懂。

    第二,用材料要有剪裁。消极的说,这就是要删除一切浮词凑句;积极的说,这就是要抓住最扼要最精采的材料,用最简炼的字句表现出来。十几年前,我曾写一首诗,初稿是三段十二行,后来改削成两段八行,后来又删成一段四行:

    放也放不下,

    忘也忘不了:

    刚忘了昨儿的梦,

    又分明看见梦里的一笑。

    最后我把前两行删了,只留最后两行。我并不是说,人人都该作小诗。长诗自有长诗的用处。但长诗只是不得不长,并不是把浮词凑句硬堆上去叫它拉长。古人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才是剪裁的真意义。

    第三,意境要平实。意境只是作者对于某种题材的看法。有什么看法,才有什么风格。古人所谓“诗品”,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大概都是指诗的风格。其实风格都是从意境出来;见解是因,风格是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意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一种意境。“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又是一种意境。“人散庙门灯火尽,却寻残梦立多时“,又是一种意境。往往一个人在不同的时代可以有不同的意境:年龄、学问、经验,都可以影响他对于事物的看法。杜甫中年的诗和晚年的诗风格不同,只是因为他的见解变了,意境变了,所以风格也变了。在诗的各种意境之中,我自己总觉得“平实”、“含蓄”、“淡远”的境界是最禁得起咀嚼欣赏的。“平实”只是说平平常常的老实话,“含蓄”只是说话留一点余味,“淡远”只是不说过火的话,不说“浓的化不开”的话,只疏疏淡淡的画几笔。这几种境界都不是多数少年人能赏识的。但我早说过,我只作我自己的诗,不会迎合别人的脾胃。这几种境界都不是容易做到的,我决不敢说我近十多年来的诗都做到了这种境界。不过我颇希望我的诗不至于过分的违反我最喜欢的意境。例如徐志摩死后,我只写了这样一首诗:

    狮子

    (志摩住在我家中时最喜欢的猫)

    狮子蜷伏在我的背后,

    软绵绵地他总不肯走。

    我正要推他下去,

    忽然想起了死去的朋友。

    一只手拍着打呼的猫,

    两滴眼泪湿了衣袖:

    “狮子,你好好的睡罢。

    你也失掉了一个好朋友!”

    就在一种强烈的悲哀情感之中,我终觉得这种平淡的说法还是最适宜的。又如我写的《第五十九军抗日战死将士公墓碑铭》:

    这里长眠的是二百零三个中国好男子!

    他们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

    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来这里凭吊敬礼的,

    要想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报答他们的血!

    这里固然谈不到“含蓄”,至少还是“平实”的说话。又如我上文引的小诗:

    刚忘了昨儿的梦,

    又分明看见梦里的一笑。

    这样的写情诗,少年的新诗人当然感觉“不过瘾”。但我自己承认我受的训练只许我说这样平淡的话。

    我举这几首诗做例子,并不是说他们都是好诗,只是用他们表示我自己努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在《尝试集》的后期已大致决定了。《尝试集》的诗,我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是许多选新诗的人不肯选的。那一首的题目是《十一月二十四夜》:

    老槐树的影子,

    在月光的地上微晃;

    枣树上还有几个干叶,

    时时做出一种没气力的声响。

    西山的秋色几回招我,

    不幸我被我的病拖住了。

    现在他们说我快要好了,

    那幽艳的秋天早已过去了。

    这诗的意境颇近于我自己欣羡的平实淡远的意境。十五年来,这种境界似乎还不曾得着一般文艺批评家的赏识。但我自己并不因此放弃我在这一个方向的尝试。我在十五年前曾说过:

    醉过方知酒浓,

    爱过方知情重:

    你不能作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梦与诗:《尝试集》九二页)

    所以我近年只作我自己的诗,从不想劝别人作我的诗,也不妄想别人喜欢我的诗。今天我一时高兴,谈谈“胡适之体”是什么,并不是宣传什么教义,只是要报告胡适之至今还在尝试什么小玩意儿而已。

    二十五.二.五

    (原载1936年2月21日《自由评论》第12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