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区的开发与整治
中国亚热带山地丘陵面积广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6%(高于全国平均66%的水平)。从生态观点看,山区是江河之源,森林立身之处,野生动物的栖身之地,矿产资源集中产地,也是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山区目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资源未得到很好利用,贫困面较大,亟待开发与治理。因此,山区不仅是亚热带资源最密集的地区,而且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所在。如何抓好山区的开发与整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迫切任务。
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中国亚热带山区,地理环境复杂,类型多样,地域差异性大。在开发整治中,为了克服盲目性和片面性,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及早对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潜力,进行全面摸底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综合开发和综合治理相结合、治穷和治灾相结合、技术和经济相结合,具有合理的生态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开发治理规划,以便有步骤、有措施地开发资源,改善环境。不同类型的山区,开发的路子不同,整治的要求各异,因此制定的规划也必然是各具特点的。在具体实施时,可选择条件较好的山区进行试点,摸索经验,再分期分批推进。一般说,可由近及远,先从低山丘陵着手,逐步向高山、远山进军。开发山区要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做好规划,安排好长期、中期、短期的生产,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这是开发山区、发展山区经济的关键所在。
从中国亚热带山区资源优势、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山地开发利用的方向应该是农、林、牧结合,以林为主的综合发展。以林为主,是要根据山地的海拔高度、坡度、土层厚度等因素,因地制宜,经营各种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等。综合发展,就要实行农林结合、农牧结合以及林牧结合,发展农林深加工,适应市场需要。要把整个山区建设成为用材林特别是速生用材林、毛竹、油茶、茶叶、柑橘等亚热带经济果木的生产基地,争取粮食自给有余。
山区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合理规划,实行山、水、田、路、林综合治理。既要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又要重视绿化荒山,发挥森林“绿色宝库”的作用。江西省兴国县曾经是一个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了林业建设,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乔、灌、草一齐上的综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广东省对治理水土十分重视,要求山区县限期绿化荒山,大大改善了山区生态环境。闽西北山区低产田面积很大,主要是山垄田及一部分山排田和旱地。山垄田分布在山谷部位,水源条件较好。但由于山地荫蔽,日照较少;山水串灌,终年积水,导致气温低、水温低,土温低,地下水位高。其中有不少是冷浸田、烂泥田、涝渍田,对这些冷、烂、涝的低产田,主要应采取排水措施。开挖排水沟,以排除多余水分,降低地下水位;改串灌漫流为轮灌,以减少土、肥流失,提高水温、土温;改浸冬为晒冬,以改良土壤性质,改善土壤结构。山排田和旱地分布在山坡部位,水源条件一般较差,灌溉比较困难,有不少是望天田。对这些经常受干旱威胁的耕地,主要采取灌溉措施。水源充足的,修建水库塘坝,蓄水灌溉;水源贫乏的,修建引水、提水工程,进行灌溉。与采取工程灌溉措施的同时,还要采取生物蓄水措施,在耕地上方植树造林,保护草坡,涵养水源。云南、四川、重庆等省区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近30多年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已取得良好效果。云南省巧家白泥沟即是一个成功的实例。白泥沟为金沙江右岸的一条泥石流支沟,自1953年发生泥石流后,爆发频率逐渐增大,严重威胁当地群众和农田的安全。长江流域治理办公室规划处于1981年提出治理设想,1991年完成了白泥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该工程包括:(1)坡面水土流失的开发性治理;(2)引洪截流工程;(3)拦挡工程;(4)排水工程;(5)滩地开发。白泥沟治理后,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这个治理开发区,不但遏制了泥石流,而且林丰粮增,旧貌换新颜,现已成为观光旅游的小流域。
对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要坚持当年与长远相结合,以当前为主;治沟与治坡相结合,以坡保沟;大中小型工程相结合,以中小型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
2.分层开发,立体布局
亚热带丘陵山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气候由暖热逐步向冷湿变化,土壤、植被以及农作物均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南北跨12个纬距,南、中、北亚热带农业情况不同。在同一亚带,其基带层农业大致相同,但在垂直方向上差异十分明显,一般均可分为下层(海拔300~400米以下)、中层(400~800米或400~1000米)与上层(800~1000米以上)三个层次。各亚带及其不同层次农业布局均仍有明显差别。其总的农业发展方向应采取巩固下层,保护上层,近期着重开发中层的原则。
(1)下层。
本层是亚热带的基带层。地貌类型主要是低山丘陵、山间盆地以及河谷平原,耕地集中,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其气候最能反映亚热带特征。气温较高,无霜期长,热量资源在山区各层中为最优,并有许多暖区、暖带。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在保证粮食稳步增长、自给有余的前提下,适当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林业以防护林、经济林为主,要积极发展亚热带林果,大力发展薪炭林。畜牧业应着重养猪,并积极发展草食畜禽。此外,还要积极抓好水产养殖。
当然,在南、中、北亚热带中,其下层的气候条件与农业生产类型等,仍有明显差异。它实质上反映了随纬度而变化的水平差异。
(2)中层。
本层地貌类型主要是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坡度增大,山地增多,耕地减少。农田分布在山间盆地、谷地以及山坡上。本层处在过渡层,水土等因素较协调,并具有山区气候资源优势,是一季杂交水稻栽培和多种经济作物、林木生长的优势高度层,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是近期山区开发的重点主攻层次。要在保证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并举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开发名、特、优农副产品。畜牧业应从低层的以养猪为主转到猪、牛、羊并举,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发展草食畜禽。渔业应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在交通方便、离城市较近的地区,可利用该层夏季凉爽气候种植番茄、萝卜、青椒等蔬菜作物。该层在各亚带中的气候条件与农业生态差异也很明显。在南亚热带中层,10℃以上积温5500℃~6500℃,农业生态类型为一年三熟或二熟,适宜发展柑橘和茶叶等;在中亚热带中层,10℃以上积温4500℃~5500℃,农业生态上,以一年两熟为主,部分地区三熟,适宜发展茶叶、毛竹、油菜、杉木、油桐等;在北亚热带中层,10℃以上积温4000℃~4500℃,农业生态上,为稻麦(或杂粮、油菜)一年二熟为主,适宜发展茶叶、毛竹、油桐、漆树、猕猴桃。
(3)上层。
本层地貌类型以中山为主,地势高,坡度陡,耕地少,土层薄,气候湿冷,热量不足,农业发展以林业为主。在800~1200米高度可发展用材林,在1200米以上高度应大力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要保护好边界森林,使森林天然更新,逐渐向上扩大。高山的经济作物有很大优势,特别是适合天麻、黄连、贝母、党参等名贵药材生长。农业利用实行保护性开发,以增强生态效益。该层的畜牧业以牛羊为主。对牧草资源,以经营分散的季节性牧场为主。现在牧场应改良牧草,解决冬季牧草的供应。该层的副业,可以大抓适于中高山生长的药材和木材加工。渔业以挖小型塘堰池养为主。农作物除南亚热带外基本是一年一熟,种植玉米、薯类、豆类、荞麦等,产量低而不稳。由于山区运输困难,粮食仍力求实现基本自给,但不能在陡坡上翻耕种植,以防止水土流失。该层在各亚带中气候条件与农业生态也不尽一致。在南亚热带上层,10℃以上积温低于5500℃,农业生态类型为稻、杂粮(或油菜)一年两熟,适宜发展茶叶、杉木;在中亚热带上层,10℃以上积温低于4300℃,农业生态主要适宜发展林业,间种杂粮或牧草药材;在北亚热带上层,10℃以上积温低于4000℃,农业生态主要适宜发展林业,间种杂粮、牧草药材等。
亚热带西部的云贵高原处在中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上,这种山原地形造成气候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与东部地区有巨大差异。以云南高原为例,这里的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立体性,农业生产也随之反映出它们的垂直差异。据当地习惯和生产特点,本地“立体农业”共分为三层六类。
云南高原立体农业类型表
层类大农业配置种植制度高寒层(2300~2500米以上)高寒山区中寒坝区云杉、冷杉、绵羊、牦牛、马铃薯、青稞林、牧业一年一熟中暖层(1300~1500米以上)中暖山区中暖坝区农(旱粮)、农、牧、副农(水田)、牧(猪)、经济作物(烤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低热层(1300~1500米以下)低热山区低热坝区农(旱粮)、牧(牛羊)、经济林、农(双季稻)、甘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引自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中国自然区划概要》,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发挥优势建立基地
开发山区农业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我国亚热带山区农业资源丰富多彩,适宜建立各类商品生产基地,实行集约化经营。
(1)用材林基地。
中国亚热带地区速生树种多,珍稀树种亦保存不少,具有发展杉、松、竹等林业生产的优越条件。杉木是本区的主要速生用材树种,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值得大量发展。杉木基地建设以中亚热带中部和南部的条件为最佳。武夷山东南、湘赣南部和粤北南岭山区冬暖夏凉,雨量充沛,终年湿润,土壤适宜,是杉木的最适宜栽培区,年生长量一般为每亩0.21~0.36立方米,高者可达0.5立方米,成材周期较短,只要加强管理,在25年左右每亩蓄积量可达10立方米以上。此外,中亚热带北部和北亚热带南部的湘赣北部和浙江、湖北、安徽南部山区也适于杉木生长,是建立杉木基地较好的地区。杉木的垂直分布在我国亚热带东部大多在1000米以上,在亚热带西部山区最高可达3000米(云南会洋)。
马尾松是中国亚热带重要的用材和产脂树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材质较好等特点。其立木蓄积量约占南方各省的一半以上。马尾松的垂直分布因山区的气候条件而异,长江下游的山区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下,长江中游山区分布在1100~1200米以下,亚热带西部山区分布在1500米以下,在我国东部亚热带均适宜建立马尾松生产基地,以阳坡为宜。
毛竹是中国亚热带速生高产、用途多样、经济价值很高的树种。毛竹基地以北亚热带南部和中亚热带北部最适宜,其次是中亚热带中部和南岭山区。毛竹最适宜高度,北亚热带为300~700米,中亚热带为400~800米,南亚热带为500~900米。
(2)木本油料基地。
我国耕地少,山地多,利用山地发展木本油料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油茶是中国亚热带丘陵山区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适应性强,收益大,不与农业争地等特点。茶油是优良的食用油,含不饱和脂肪酸94%左右,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在国内外市场均受欢迎,发展前景广阔。我国现有油茶50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地区,尤以湖南、江西和浙江最为集中。油茶喜光好温忌寒,以中亚热带地区栽培经济效益最好。垂直分布上限,在云贵高原可达2000米左右,亚热带东部山区为1000~1200米。经济栽培高度,在亚热带东部山区为700米以下,500米以下阳坡可获稳产高产,因此油茶基地以中亚热带地区为最佳。
油桐原产中国亚热带地区,现已引种到美国、巴西、印度等国。我国的油桐分布范围在北纬22°15′~北纬34°30′、东经99°40′~东经122°07′之间,包括17个省(市)600余个县,主要栽培区是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部分地区。从气候条件看,油桐基地,三年桐以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为最佳,其次是中亚热带东部和北亚热带南部;千年桐对热量条件要求更高,以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南部最适宜。一般,北亚热带油桐适宜种植上限高度在300米以下,中亚热带在600米以下;南亚热带千年桐适宜种植高度在300米以下。
(3)茶叶基地。
茶树是中国亚热带地区主要经济林种之一。由于它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亚热带雨林之中,因此形成了喜温、喜湿、喜散射光、喜酸性土壤的生态习性。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为了提高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高度重视发展优质名茶生产。生产优质名茶除选用良种、提高加工技术外,主要依赖茶园的生态气候条件。我国南、中、北亚热带均有名茶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如浙江龙井茶、英德红茶、福建乌龙茶、婺源绿茶等,这里具有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的气候条件。南亚热带冬暖,可以发展适于制作红碎茶的大叶茶。
(4)柑橘基地。
柑橘为世界四大水果之一,也是亚热带的主要水果。柑橘树原产于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品种有橙、柑、桔、柚、金橘等五大类。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在我国大致分布在北纬18°~北纬33°、东经97°~东经122°之间,即南起海南岛,北至秦岭南坡,东起台湾省,西至雅鲁藏布江河谷。但经济栽培区集中在北纬20°~北纬32°的亚热带地区。柑橘分布最高可达2600米(四川巴塘)。亚热带东部的分布高度上限为:长江三峡、闽北和南亚热带低于600~700米;中亚热带低于500米。优势分布高度相应上述地区分别为500米以下和300~400米以下。
柑橘是典型的亚热带果树,要求年均温在15℃~17℃以上,10℃以上的活动积温在5000℃以上,年降雨量大于1000毫米。并且低温是影响柑橘生产的最大因素。湘南、赣南、浙东南等地气候条件较好,极端最低温度多年平均值大多在-5℃左右,是耐寒的宽皮柑橘最适宜栽培区。桂东北、闽北、粤北热量较丰富,黄龙病较少。可以发展一部分甜橙。布局上应在中亚热带中部和南部以及南亚热带,选择自然条件较好、栽培经验较丰富的地方,重点建立一批柑橘生产基地。长江三峡地区冬暖,适宜建立柑橘基地,在这些地区视冬暖的程度建立柑橘、橙柚和夏橙生产基地。
(5)蚕桑和苎麻基地。
中国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丝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亚热带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蚕丝产地。近几年来,蚕桑业有明显向丘陵山区发展的趋势,以浙江和粤北山区最为明显。发展蚕桑不仅能为轻工业提供原料,促进乡镇工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解决农村“三料”(肥料、燃料、饲料)紧张的局面。据浙江省金华地区的资料,一般养一张蚕种能获得300~350公斤蚕沙、残叶作肥料;每亩蚕园可得到750~1000公斤桑条作燃料,桑树皮是造纸、纺织的好原料,蚕蛹是很好的高蛋白饲料。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利用优越自然条件,积极发展蚕桑业,广泛建立生产基地。
苎麻是我国亚热带的特产作物,具有喜温、喜湿特性,是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尤其在我国中亚热带地区,雨量多,但分配不均、不利于棉花生产,而广大的丘陵山区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苎麻的种植。利用坡地、山谷地、丘岗地和各种边地大力发展苎麻生产,既可得到高产优质的苎麻纤维,又不与粮食争地,最适宜建立生产基地。
此外,本区还有许多名、特、优农产品,如黑木耳、香菇、银耳等食用菌和黄连、厚朴、天麻等中药材类以及漆树、枇杷、刺梨、板栗等,均可选择适宜地区和适宜层次建立生产基地。
应当强调,在山区选建商品生产基地必须注意做到粮食争取自给,农林牧副渔、名特优综合发展,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二、江南丘陵区红壤侵蚀及其防治
江南丘陵是我国红色丘陵大面积集中分布区,其中在湘、赣境内的湘江和赣江沿线起伏丘陵、阶地区红壤分布尤为突出。红壤是我国水热条件好而又面积大的土壤资源,适宜常年种植作物。但有的红壤由于利用不当,土壤侵蚀比较严重,故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合理利用与改良,以不断提高其土壤肥力和生产潜力。
1.红壤侵蚀的原因及特点
江南丘陵红壤区是我国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之一。导致土壤侵蚀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自然因素中,首先是降雨量和降雨强度。通常随着降雨增加,径流深随之增大,土壤流失量也增大;降雨强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更为明显。江南丘陵红壤区,年降雨量约为1400~1700毫米,3~6月降雨量又占全年降雨量的50%~60%,许多地区一日最大降雨量可达100~250毫米,月降雨量≥50毫米的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在3天以上,因此降雨侵蚀力非常之大。其次,深受地貌形态的影响。在山丘地区,特别是深切割的低中山地,造成地表径流汇集,具有很强的冲刷力,并产生侵蚀条件。山丘地区大面积的坡耕地,是土壤侵蚀的主要源地。据测定,在花岗岩区,坡度由17°增至21°时,径流量和冲刷量分别增加8%和14.8%。湖南省耒水上游坡度较大,年侵蚀模数为572吨/平方公里,坡度较小的丘陵区为279吨/平方公里,前者为后者的1.92倍。再次,与岩性特征及土壤本身的渗透性、抗蚀性和抗冲性大小有关。据测定,发育于变质岩的红壤耐冲性最强,发育于花岗岩的红壤耐冲性最小,发育于第四纪红土上的红壤的耐冲性则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在红壤区中,以花岗岩母质上发育的红壤侵蚀程度最为严重。在严重的侵蚀地段,每年流失的土体,每平方公里高达13500吨以上,地表土层平均丧失约1厘米,沟谷密度占坡面面积的30%~50%,切割深度达10~30米,形成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劣地”地形。例如,江西兴国县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4.64%;福建惠安花岗岩山地的流失面积竟占全县山地流失面积的91%。江南丘陵区人均耕地不足0.06公顷,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迫于生存压力或受眼前利益的驱使,往往造成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单一的粮食生产、陡坡开垦以及过度采伐森林等,都是引起红壤加速侵蚀的重要原因。
红壤区的侵蚀土壤,主要特点是:(1)土体构型劣化,保水保肥极差。通常,随着侵蚀程度加大,土层变薄,构型劣化。特别是花岗岩易风化,土壤有的由原来A、B、C层和谐排列的完整剖面变成没有A层甚至B层的母岩,以致仅存粗砂层和碎屑层,被喻为“南方沙漠”。同时,薄土层又影响根系向土层的深度和广度伸长,故土体构型劣化的土壤,往往流失量大,有机质含量减少,无机营养淋失,土壤退化,保肥能力差,既易涝易旱,又影响养分供应,从而造成作物减产。(2)土壤沙质化和石质化。如江西省兴国、宁都、赣县、信丰和福建省安溪、惠安等县的严重侵蚀流失区见到的“白沙岗”。(3)土壤持水容量和抗蚀能力降低,且侵蚀程度愈重,降低愈甚。由此可见,土壤侵蚀严重的地段,生态系统必然恶化,以致一些地方荒山秃岭,千沟万壑,连马尾松、油茶等亚热带林木都难以生长。而侵蚀下来的沙在沟谷和下游的河流内沉积下来,迅速淤塞山塘水库,抬高河床,缩短航程,造成危害。
2.红壤侵蚀防治的生态建设措施
防治土壤侵蚀,保持水土,是利用和改良红壤资源、维护良性生态平衡的根本措施。在防治土壤侵蚀中,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将治理和开发融为一体,做到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要以中、小流域为单位,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尤其要加强生态建设,迅速发展林果业,促进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其主要生态建设措施有如下几项:(1)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对已遭砍伐的秃山丘地区,应根据当地地形和土壤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试点,植树造林,建立人工植被系统;在疏林地区要实行封山育林和人工补植相结合;在河流两岸坡地,要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防止水土流失。中国科学院小良试验站20多年的实践表明,在寸草不生的花岗岩荒丘上,通过植被恢复和建立良性生态循环体系,使试验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植被由原来的寸草不生变为多层多种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原来的6.0克/千克增到17克/千克。(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首先要针对红壤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结构,确定土地利用方向,进行生态建设。例如在红壤侵蚀严重、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社会经济落后的地区,应建立以林业为重点的生态性持续农业系统;在人地系统矛盾尖锐、土地利用过度的地区,建立复合农业性持续农业系统;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农田基本建设及其配套体系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建立集约性农业系统。其次,鉴于丘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合理利用以提高红壤生产力,必须发展“一丘多用”的生态农业。如:湖南农民总结的“岗顶松,窝里杉,山坡种油茶”,江西的“丘顶薪炭林,山腰果、茶、桑,丘脚棉、油、麻”,就是一丘多用生态农业的实例。此外,根据红壤丘陵区局部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差别,还需注意因地制宜、适地适种,例如在树种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一般说,杉木宜选择水土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而在瘠薄的地方则应栽种先锋树种——马尾松;至于柑橘,因其对温度条件要求较高,则宜种植在海拔低的丘陵和低山的南坡。红壤在合理利用下,不但可以得到改良,而且还可以建成一个个柑橘、油茶、茶叶、油桐等的生长基地。(3)以小流域为中心进行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江西省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属江南山地丘陵花岗岩区,赣江上游贡水的二级支流。流域面积16.3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1.53平方公里,土侵蚀模数高达1.3万吨/平方公里·年。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贫困,阻碍了小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80年,长江水利委员在该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总结出“山上林,山腰田,山下果”的综合治理模式,即在25°以上的剧烈强度侵蚀区,开挖竹节沟,拦沙,截水。竹节沟内及台地上种阔叶树种,沟埂外坡种胡枝子、马尾松、葛藤等,凡有松土层的地方播种硬骨草、八月草等,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结构,在15°~25°的坡面,修建台地或反坡梯田,挖有控制性环山水平沟,排灌结合,建设基本农田。15°以下,立地条件较好的坡面以及山窝等处种植杉木、泡桐、桉树、油茶、茶叶、柑橘等用材林和经济林;四旁宅地种植芭茅、芦竹、胡枝子、桃梨、柿、柑橘、黄竹、万竹等植物,建成用材林和经果林基地。经过10多年的治理,到1999年底,治理保存面积11.5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100%。由于措施的优化配置,形成了层层立体防护体系,塘背河严重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基本得到了控制。光山秃岭开始变绿了,生态环境改善了,生产发展了,群众生活提高了。据研究,该模式适宜在江南山地丘陵风化花岗岩地区推广。
三、平原湖区的利用与治理
亚热带地区是中国湖泊集中分布的地区,尤其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沿海一带,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是中国湖泊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全区湖泊总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27.5%。按地域分布,平原地区的湖泊主要集中于五大湖区:两湖平原湖区、皖赣湖区、苏皖湖区、江淮湖区和太湖湖区。
中国亚热带平原湖区人口集中,开发历史悠久。湖区水热充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良田阡陌,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区。湖区内众多的湖泊不仅可调节河川径流,还具有发电、灌溉、水产养殖、航运、旅游以及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和治理亚热带平原湖区的资源与环境,是该地区生态建设、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1.平原湖泊显著的调蓄功能
本区湖泊多位于冲积平原上,大多具有湖水浅,湖底地形平坦,为过水性湖泊,吞吐流量大等特点。又因受泽于暖湿的气候,故湖泊水资源丰富,湖水换水率高,矿化度低,为典型的淡水湖泊。下表所列为该区主要湖泊。其中,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泊。
平原湖泊是江河洪水的天然调节器,承担着巨大的调洪、滞洪任务,是平原内部的天然水库,农田渍水的蓄纳场所和灌溉用水的重要水源,对减轻洪涝、旱灾,保障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亚热带平原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明显,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大。而平原湖泊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径流。例如,鄱阳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及修水等主要河流的来水,经湖泊调蓄后,使出湖河流的峰量要比入湖河流的小,在正常情况下,削减洪峰水量为15%~30%,洪峰出现的时间要迟3~4天。一般情况下,江湖洪峰出现的时间彼此错开,不会增加长江防洪的负担,相反对长江水量还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又如江汉湖群在江汉平原防涝排渍、调蓄长江干支流洪峰方面的功能十分突出,全区河湖调蓄能力中85%是湖泊的调蓄能力。若进一步采取工程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实行科学调度,江汉湖群的实际调蓄能力还可提高。在缓解湖区干旱威胁中,江汉湖群一方面可作为平原水库,直接供应湖区灌溉用水,另一方面可作为引水工程的调蓄区,将引水、蓄水、提水相结合,扩大引灌面积,提高引灌效益。
2.历史悠久的湖滩开发
开发湖泊滩地资源是亚热带平原湖区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滩地是环湖陆地和湖泊开敞水域之间水陆环境交互作用、地势平坦的特殊地段。本区湖泊滩地的形成大多是由于上游河流携来的泥沙沿低洼湖沼大量沉积而造成的。如曾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的洞庭湖,1825年湖泊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但由于湘、资、沅、澧四水及长江干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加上不合理围垦,洞庭湖面积逐年缩小。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的我国第一大湖,20世纪70年代仅有2740平方公里,现已退居第二大湖泊了。而与此同时,湖泊滩地面积不断扩大。
湖泊滩地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地势平坦,灌溉便利,是一种良好的土地资源。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有利用湖滩地开垦种植的习惯,把大批湖滩地变成了米粮田。湖滩地的开垦利用方式多样,大致可分为自然垦殖、桑基鱼塘、台田种植和围垦种植四种类型。自然垦殖就是利用秋冬湖水消落,于地势较高的滩地上播种一季冬季作物,是比较粗放的垦殖方式;台田种植是江苏里下河一带湖滩地垦殖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台田之上多种植油菜、小麦等旱作作物;桑基鱼塘是一种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的利用方式,以东太湖和菱湖地区最为典型,规模最大。围垦种植就是在受季节性淹水或常年性淹水不深的湖滩地上,选择有利地势,筑土作围,将围内辟为农田。围垦种植历史悠久,是湖滩地利用中最为普通的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湖滩围垦的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仅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5省围垦湖泊的面积就达1.2万平方公里以上,因围垦而消亡的大小湖泊达1100个左右。
湖滩地的围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扩大了农业生产,是我国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许多围垦的土地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和副食品基地,对促进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以江汉平原为例,江汉湖区中各湖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围垦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江汉平原20世纪取得粮、棉产量大幅度增长的成就,湖泊围垦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再如洞庭湖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围垦土地增加300万亩,湖区现在有耕地约占湖南全省耕地总面积15%,粮食总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20%,棉花产量占全省的60%,油料、黄麻、红麻等在全省亦占重要比重。
但是湖泊围垦有一定的合理限度,如果不顾湖泊的自然条件,无限制地任意扩大围垦,势必造成湖泊面积和数量的急剧减少,降低湖泊的天然调蓄作用,影响生物资源的自然繁殖,破坏湖泊生态。20世纪50~70年代,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不顾湖泊的自然条件,贪图眼前利益,过度围垦,降低了平原湖区防洪排涝的能力,影响水上航运,加剧了渔业和农、副业之间的矛盾。因而,今后湖泊滩地的围垦利用,必须本着农、渔、牧、副全面发展和湖滩围垦与水利、水产、航运等方面统筹兼顾的原则,制定全面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促进湖泊滩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潜力巨大的湖泊航运
利用湖泊航运,是湖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另一重要内容。星罗棋布于我国亚热带平原的众多湖泊、港汊等通过长江及其支流、淮河和京杭大运河等彼此沟通,形成四通八达的水系网,水上交通便利,这对沟通城乡之间及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现实意义。湖区人民长期以来习惯于驾舟行船。特别是鄱阳湖等五大淡水湖泊,上承上游各支流河道,下与长江水道相连,形成了航运的枢纽,在湖泊航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再如洞庭湖,北通长江,南连湘、资、沅、澧四水,主要航道有26条,重要水运干线有浩河至城陵矾、常德至茅草街、临资口至白沙、津市至茅草街、茅草街至鲇鱼口、长沙至岳阳和城陵矶等,使洞庭湖成了湖南省与其他省份物资集散的重要运输枢纽。由于平原湖泊湖盆浅平,故湖泊航运不宜发展大中型运输船只,而应以小型船只为主。但因湖面辽阔,小型船只可编组成拖驳船队,其运输量仍大。目前,平原湖区各湖泊的航运能力还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潜力仍十分巨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物资须经由湖泊和江河转运,所以湖泊航运事业必将得到更大发展。
4.丰富多样的水生生物资源
亚热带平原湖区环境条件优越,生物饵料及鱼类资源丰富,水产生产条件好,历来是淡水生产的重要基地。亚热带平原湖泊生物生产力比较高,大小湖泊从滨湖浅滩垂向湖心,从水面到水底组合成良好的水产生产体系,可以发展多种养殖,多层次开发和立体利用。这里的湖泊鱼类种类多,其中以鲤科中鲤、鲫、草、青、鲢、鳙、鳊、鲂等温水性的鱼类为主,兼有鳗鲡科的鳗鲡、合鳃科的黄鳝等南方暖水性鱼类。目前,这一地区水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多种多样;有传统的狩猎渔业方式,也有小水面精养、集约化程度极高的网箱养殖方式以及湖泊拦汊养殖与围网养殖方式等。据湖北省水产局统计,1990年江汉湖群可养水面375万亩,占全省可养水面的30%以上,全湖群养殖鱼总产量为9.78万吨,占全省养殖鱼总产量的16%以上,全湖群产虾蟹、贝类、莲籽、莲藕等也在全省占相当地位。除渔业生产外,中小湖泊进行湖蚌育珠及发展水体农业、生态渔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标志着亚热带平原湖区的水产资源利用与综合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尚未围垦的湖泊滩地是生物资源富集地带。这里由于积水不深,因而是挺水、浮叶、沉水等水生植物及苔草等湿生植物最主要的分布区。这一地带上水生和湿生植物的产量往往要占到整个湖泊总产量的7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5%以上。像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滩,每当春秋季节,草滩一望无际,是湖区放牧、刈草积肥、收割芦苇、采收莲藕等生产活动的主要地区,对促进湖区农、牧、副、渔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湖滩地上饵料丰富,是鲤、鲫等鱼类栖息肥育和产卵繁殖的良好场所,是重要的捕捞渔场。
5.急需重视的湖泊湿地保护
在中国亚热带,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河湖湿地分布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其中,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和洪湖等是著名的湖泊湿地。这些湿地区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沼泽植被主要为淡水芦苇沼泽、淡水苔草沼泽。鄱阳湖湿地有鸟类17目51科280余种;洞庭湖湿地有鸟类16目41科157种。其中有许多珍稀品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如丹顶鹤、白鹳、黑鹳、白鹤、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二级保护的鸟类,如秃鹳、白瑟鹭、大天鹅、白枕鹤、灰鹤等。此外,还有其他多种珍贵的动物资源,如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鱼类的中华鲟、白鳍豚、江豚等。由于平原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开发程度较高,资源利用方式滞后,使湿地面积缩小,湿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物种多样性受损。为此,在这里已建立了一些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像鄱阳湖鲤鱼、鲫鱼产卵场自然保护区,长江新螺段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安庆沿江水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保护区等,都是在自然保护上有特殊意义的。今后还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原有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环境质量,充分发挥湿地生态功能,逐步实现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6.有待开发的水力和旅游资源
平原湖泊比降小,流势平稳,但可以通过兴建闸坝而抬高蓄水位,进行低水头发电。我国亚热带平原地区湖泊众多,来水丰富,可因地制宜,积极建设小水电。开发利用湖泊水力资源不仅可替代薪材等能源,解决一些地区能源匮乏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洪泽湖、洪湖等许多平原湖泊都相继建成了小型水电站,使湖泊的综合效益得以发挥。
平原湖区稻花飘香、鱼光鳞鳞、藕荷荡波、碧水万顷,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休憩、娱乐的场所。近年来,亚热带平原湖区的旅游资源得到了逐步开发。如太湖、鄱阳湖、杭州西湖、武汉东湖等许多湖泊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原湖区的旅游资源必将得以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7.亟待治理的湖区生态环境
我国亚热带平原湖泊多属浅水性湖泊,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强烈,沧桑易变。同时,由于湖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比较集中,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十分强烈,湖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非常严重。滩地过度围垦,湖泊调蓄功能降低;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土壤肥力下降;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重;水产资源过量利用、生物种群资源破坏,湖区生态平衡失调等是亚热带平原湖区开发利用中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今后,亚热带平原湖泊的开发利用应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综合治理的原则,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近期目标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在湖区治理方面,要制止盲目围垦,注重发挥湖泊的调蓄功能和综合效益;搞好水资源保护,治理湖泊污染;调节水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逐步做到水尽其用。在湖区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因湖制宜,合理利用,努力寻找既能不断满足人类对资源开发的需求,又能维护和改善湖区生态环境的最佳利用途径,实现湖区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